玉雕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和道德內涵

國學 中國歷史 孔子 今相玉 2017-05-10

微信公眾號《今相玉》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玉是各種美德的象徵。各類史書記載的內容大同小異,以下是幾種常見說法:

一說玉有九德。《管子·水地》:“夫玉之所貴者,九德出焉。夫玉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知(智)也。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詬,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茂華光澤,並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博徹遠,純而不殺,辭也。是以人主貴之,藏以為寶,剖以為符瑞,九德出焉。”

玉雕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和道德內涵

一說玉有十一德。《禮記·聘義》:“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碈之多與?’孔子曰:‘非為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慄,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玉雕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和道德內涵

一說玉有五德。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腠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許慎的定義簡明扼要地指出玉有兩大特性,一是美,二是具有五德,即仁、義、智、勇、潔,而且德是玉最根本德特性,由此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評價玉器“首德次符”的傳統標準。

玉雕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和道德內涵

一說玉有七德。《荀子·法行篇》:“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珉者,何也?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惡!賜!是何言也!夫君子豈多而賤之,少而貴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慄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並見,情也;叩之,其聲清揚而遠聞,其止輟然,辭也。故雖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詩曰: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此之謂也。”

微信公眾號《今相玉》

玉雕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和道德內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