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讀書可能很危險,如果不能體驗和感受

國學 子貢 讀書 論語 中庸 自在睡覺 2018-12-13

睡睡平安之“樑注論語”,枕著論語,睡出更好的自己。這裡是小樑在2018年為您帶來的《睡睡平安》,本文內容節選於喜馬拉雅音頻節目《睡睡平安》110期。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譯:有一天,子貢很慨嘆地說:“老師的文章(不是狹義的文章,如作文、論文等,而是一個人的品格和內在的修養而彰顯在外化的言談舉止、行住坐臥的氣象),我們都可以感受得到;但老師對哲學的最根本層面的理解和體悟,我們是不可能得到或者聽聞的,他也不會跟我們講。”

樑冬|讀書可能很危險,如果不能體驗和感受

01

真正重要的東西都不是藉由語言傳遞的

曾經,有位學哲學的朋友引述黑格爾的話——如果《論語》沒有被翻譯到歐洲,或許人們對孔子有更高的期許。因為他們發現,《論語》裡的孔子也不過如此,沒什麼哲學思想。

其實,當你讀了下面這句話,你或許會認為“孔子沒有什麼哲學思想”這樣的說法不一定是正確的。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有一天,子貢很慨嘆地說:“老師的文章,我們都可以感受得到;但老師對哲學的最根本層面的理解和體悟,我們是不可能得到或者聽聞的,他也不會跟我們講。”

這裡的文章,不是狹義的文章,如作文、論文等,而是孔子的品格和內在的修養,彰顯在外化的言談舉止、行住坐臥的氣象。

這是子貢修行到幾十歲,做了生意;當了大政治家;天天跟師父泡在一起,也沒聽到老師跟他講多麼深入的東西,有一天自己突然感受到的。

為什麼會這樣?小樑覺得可能只有一個原因,孔子“行不言之教”。他認為真正深刻的、本體的、哲學層面終極的東西,是不可以說的。一說就變形了,偏離了它的本意。

因此,他只能在日常生活中看這個人有沒有早起;看這個人吃飯是不是很快;看那個人說話是不是聲音悅耳、語言平和……在那些最常見的行、住、坐、臥裡點撥一下,然後讓自己的行為儘可能地接近理想狀態。

其實,在後來的書裡(《大學》《中庸》《孟子》等),包括孔子門生和後人的思想中,慢慢慢慢地發展出了一些很深刻的東西。比如《中庸》開篇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句話說的是,一個人從哪裡來,他的性格和什麼東西有關。用現代話解釋就是:你的上升星座、命盤、星盤……導致了你的性格,這叫“天命謂之性”;你順著自己的性格,發展自己的“南交”“北交”,理解自己的“太陽”“月亮”,這叫“率性謂之道”;把這條道路修煉得越來越純熟,並且把它作為一種隱隱的方式與大家分享,在不知不覺中教化他人,因為你的存在而改變了周遭的氣場,這叫“修道之為教”。

其實,這些東西孔子早就已經瞭解了,但他不說,而是以很隱祕的方式告訴了最核心的弟子。用某些關鍵時刻的推動、契機的發起,幫他們意識到。

所以,小樑讀孔門弟子的作品,比如《大學》《中庸》《孟子》,甚至《陽明心學》時,以往會覺得“哇,講得好深刻。”但為什麼孔子沒有這樣說呢?孔子上馬就能和馬對話;射箭時能把弓拉起來,不射箭時能體會拉弓的那口氣;能對《易經》進行批註……怎麼會不知道這些道理呢?

只是他不說罷了。他為什麼不說?除了他怕說出來就錯了之外,可能他意識到一件事,真正重要的東西都不是藉由語言傳遞的。

我告訴你一百種巧克力的不同、一千款茅臺的差別,都不如你親自吃一塊、喝一口。

所以,像孔子這樣真正偉大的老師,都希望用一種非語言的、更全息的方式帶動旁邊的人。讓他們發展一些自己的觀點,然後從經典裡得以印證,這樣獲得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樑冬|讀書可能很危險,如果不能體驗和感受

02

君子的愛不迫切,哪怕你很好

小樑讀這一段時在想,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其實真的不用教給他們太多文字或者知識,而是應該帶他們去體驗。

他們要在與他人相處、與他人互動中,體驗挫折;體驗成功;體驗交流的快樂;體驗分享;體驗因為別人更優秀而覺察到自己的不開心和妒忌。然後在某個合適的生命節點,告訴他們:“你體驗的這一切都是生命的資糧。”

那時你再去看《金剛經》《道德經》《大學》《中庸》《論語》……去看其他先賢的書,就會隱隱地體會到這些書也是這樣講的。

所以,不是先讀書再去印證,而是應該先體驗生活,然後學習知識,反覆練習——“學而時習之”,來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體會其中的樂趣。

小樑很期待在未來的某個時段,可以閉門兩三年,認認真真地把自己早年沒有讀過的書系統地看一遍。我曾經一度認為,小時候沒有讀過很多書是一件很遺憾的事,現在發現也不盡然是壞事。

有可能上蒼對我太好了,讓我先去做事,得到一些碎片化的體會,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再系統性地在先賢的書裡獲得印證。那些得到印證的東西,才會根深蒂固地確立在我的生命裡。

子貢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突然發出這種感慨:“老師真的沒有講一些大道理,而是對我們飽含了深刻的愛與溫暖,教會我們要深刻地理解人性,深刻地去同情,這些都是對我們的幫助。”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老師關於天性與天道的論述,我們只能發展自己的天性與天道後,才能得到,而不是他告訴我們的。

小樑越來越喜歡孔子了,因為我發現他不僅自己知道,而且剋制了表達的慾望,儘可能地讓自己活成一位樸素的,甚至有點兒世俗普通老人的樣子。

想象一下,你體會了幾十年後,才知道一個人最開始對你的愛就是那麼深沉,又那麼不迫切,那麼勇於等待,並且有智慧地等著你自然而然地湧現出對他的迴向,那才是真正的力量。

我兒子的學校有一位校長,他是南非人,哪怕自己得了癌症,每天早上仍然風雨無阻地站在校門口,跟每個小朋友打招呼。而且堅持每天換不同的領帶,告訴大家:“這裡是大象,這裡是獅子……”藉由他的領帶,給孩子們建立一種世界觀。

有的小朋友會跟他打招呼,有的小朋友覺得不打招呼好像校長也不會生氣,於是默然地走過去。看到學生不跟校長打招呼,班主任們討論:“我們要不要讓小孩子們學會講禮貌,當校長跟他say hi的時候,也迴應校長一個微笑。”

校長知道這件事後,非常嚴肅地告訴每個班主任:“請不要干預孩子們的行為,我希望有一天他們是發自內心地、自然而然地發展出想和我打招呼的慾望,而不是基於被要求。因為那一刻他們和我打招呼的愛,才是屬於他們的。”

小樑覺得最後和大家分享的這個故事很切題——君子的愛不迫切,哪怕你很好。

樑冬|讀書可能很危險,如果不能體驗和感受

——今日互動——

最近你在讀哪本書?

來評論區,分享一段

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