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專訪報道:比亞迪先人一步的祕密

提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比亞迪一騎絕塵,連續全球銷售數量位居第一,祕訣何在? 答案就在文章中。

6月14日,歐洲公交運營商RATP與比亞迪在倫敦召開的中國(廣東)—英國經貿合作交流會上簽署備忘錄,RATP將向比亞迪採購36臺純電動大巴。這批大巴由比亞迪和英國最大的客車製造商ADL聯合設計,採用了造型時尚的ADL車身和先進的比亞迪電動技術,對路面的適應性更強。2016年9月,由比亞迪與ADL共同打造的51臺純電動大巴上路運行,刷新歐洲最大規模純電動公交車隊紀錄。自2012年6月比亞迪在荷蘭簽訂6臺電動大巴以來,比亞迪的電動大巴在全球包括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不斷斬獲新訂單,目前已“駛入”全球50多個國家的200多個城市。

《哈佛商業評論》專訪報道:比亞迪先人一步的祕密

2015年、2016年比亞迪連續兩年新能源全球第一

《哈佛商業評論》專訪報道:比亞迪先人一步的祕密

2017年1-7月比亞迪新能源車國內銷量第一

在美國,比亞迪正以全球領先的綠色科技,悄然興起一場“零排放公交”革命。2015年9月,比亞迪入選華盛頓州交通局800臺純電動大巴採購清單,成為其最大供應商。2016年2月,比亞迪與羚羊谷交通運輸局簽訂85臺純電動大巴訂單。截至目前,比亞迪純電動大巴的足跡已經遍佈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田納西州、馬里蘭州、華盛頓州等30多個州。除了純電動大巴,比亞迪在歐美市場的業務範圍還延伸至電動出租車及卡車、太陽能和儲能等領域。

自1995年成立,比亞迪的追求目標是做行業科技領軍企業。從手機電池起步,比亞迪已在電池、電動汽車、太陽能與儲能、軌道交通、電子消費品製造各個方面擁有高端製造能力;在美國、法國、巴西和匈牙利等國已經建起6座海外工廠並大規模投入運營。2015年和2016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售數量均躍居全球第一。從20多人的團隊到如今晉升千億級全球性企業,員工總數達22萬人,比亞迪是如何將科學技術滲透和作用於企業運營中,是如何實現了全球第一?《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為此到位於深圳坪山新區比亞迪總部的“六角大樓”(該建築是比亞迪的管理與研發團隊的辦公之地,因為外形上呈現6個角,而被比亞迪人稱為“六角大樓”),訪談了比亞迪集團高級副總裁廉玉波和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巍。

《哈佛商業評論》專訪報道:比亞迪先人一步的祕密

《哈佛商業評論》專訪報道:比亞迪先人一步的祕密

坪山比亞迪主門和六角大樓,坪山比亞迪是比亞迪集團全球總部、研發中心,位於深圳市坪山新區,員工約3.5萬人。

祕訣1:前瞻思維+科技創新

HBR中文版:比亞迪22年前從鎳鎘電池製造起步,如今已在全球建立了33個生產基地,除手機電池外,還引領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比亞迪是如何做到持續快速成長的?

廉玉波:最關鍵的就是科技創新與前瞻思維的結合。比如在電動汽車方面,我們研發了磷酸鐵鋰電池、電動車的雙模技術、雙向逆變技術、大功率充電等;而前瞻思維,讓我們能更高效地利用這些技術。2002年前後,比亞迪在手機電池上已經成為行業領軍企業,公司創始人王傳福和高管團隊開始思索,該如何突破公司發展的天花板。那時我們的客戶,包括摩托羅拉與諾基亞,都是全球領先的電子產品企業,於是我們選擇的一個突破口是做消費電子產品的零配件。比亞迪在技術與製造上逐漸成熟,到了2003年前後,除了芯片之外,我們幾乎具備了手機所有零配件的生產能力;因此公司又遇到天花板,我們知道自己在電池和電子產品代工上很難再有大突破,於是將目光又投向了汽車。此時,比亞迪為全球第二大電池企業,當2003年正式發佈這一消息時,比亞迪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大幅下跌,很多投資者、基金經理都質疑這一決策。

選擇進軍汽車業,主要是基於比亞迪擁有的電池技術,並且看到了新能源汽車的前景。投資者的擔心不無道理,當時新能源汽車在行業內和市場上基本上只是一個概念,豐田汽車於1997年推出世界上第一款量產混合動力車普銳斯,2001年才在日本和北美市場大規模上市。進軍汽車業,是王傳福的夢想與自我賦予的使命,雖然他那時甚至連車都不會開,但堅信比亞迪能在汽車領域開闢一片天地。2003年公司收購了秦川汽車廠,組建了研發團隊,經過一年多時間我們自主設計的傳統燃油車造出來了,評審時卻被經銷商和業內人士否定。比亞迪破釜沉舟,推倒重來,2005年又推出了全新的F3車型,以高性價比在市場上大獲成功。2008年,經過5年的研發,比亞迪F3 DM雙模電動車正式上市,這是全球第一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在底特律車展亮相時大獲好評。2010年,比亞迪推出純電動大巴和純電動出租車。2015年,公司正式宣佈了“7+4”戰略,將新能源汽車產品線擴大到所有的交通領域。

《哈佛商業評論》專訪報道:比亞迪先人一步的祕密

比亞迪已經由最開始的二次充電電池業務擴展成今天的IT、汽車、新能源以及軌道交通四大核心領域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作為全球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的開創者,比亞迪已構築了太陽能、儲能、新能源車和軌道交通四大綠色夢想。

HBR中文版:比亞迪的電動大巴也是科技創新與前瞻思維有效結合的成果?

廉玉波:電動大巴我們起步很早。2007年在調試F3 DM雙模電動汽車時,比亞迪就開始調研電動大巴市場。當時,由於充電設備嚴重不足和人們觀念改變很慢,電動汽車的銷量還很有限,為了讓比亞迪電池技術應用得更廣,於是想到了要將公交巴士和出租車電動化,尤其是有固定行駛線路的巴士,我們認為憑藉比亞迪的電池與電動汽車的技術,這將是一個很好的突破機會。於是公司在2007年從研發團隊中抽調人員探索電動大巴的可行性,不久後就組建了一個近200人的團隊,特意選擇辦公大樓的一個隱蔽之處開始研發工作,2009年年初即生產出全球第一輛全鋁合金車身的純電動大巴樣車。

最初生產出的大巴內部結構和傳統大巴相似,並沒有實現全車低地板、低上下門。燃油大巴的車身後部在有驅動橋和發動機的地方,車底板都突起,給乘客帶來不便;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首創了輪邊電機和輪邊驅動橋技術,實現車廂全部低地板。2010年,比亞迪K系列純電動大巴誕生,低噪音、舒適感強。2010年,公司正式提出城市公交電動化的構想,許多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懷疑。當時奔馳、沃爾沃的電動大巴車,基於電池的價格和性能,採取的是混動技術,電池基本為輔助動力;而比亞迪憑藉對電池行業的深入研究,對電池能量密度、價格走勢等方面的研判,認準純電動大巴的方向,並堅持走了下來,2016年比亞迪的純電動巴士銷售量達到1.4萬臺。

祕訣2:圍繞核心技術進行產業佈局

HBR中文版:從電動汽車到電動巴士到交通領域全電動化,比亞迪是如何進行如此大手筆產業佈局的?

廉玉波: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電動汽車與電動大巴,只是比亞迪編織的全球新能源產業版圖中的一塊。我們在2012年正式提出了三大綠色夢想——太陽能電站夢想、儲能電站夢想和電動汽車夢想;支撐著三大夢想的是比亞迪深度掌握、不斷進步的電池技術。這三個新產業彼此關聯,能產生範圍經濟效應,給公司的“為地球降溫1℃”目標提供了實現的途徑。在佈局三大夢想戰略之際,比亞迪同時開始了軌道交通的研發。比亞迪雲軌為我國首條自主知識產權的跨座式單軌,2016年10月在比亞迪全球總部正式發佈。雲軌就是架設在樓宇之間、道路之上的軌道交通,噪音小、具有極強的地形適應能力,建設成本僅為地鐵的五分之一,建設週期僅為地鐵的三分之一左右,適用於解決二三線城市的擁堵問題,其核心技術也是比亞迪的動力電池。這一技術最早由日立公司研發,我們在多個方面進行了技術升級。我們在2012年就開始了軌道交通的研究,如今成為比亞迪的四大產業之一,已有多個城市在進行項目洽談,9月1日銀川花博園的遊覽雲軌將對遊客開放運行。

《哈佛商業評論》專訪報道:比亞迪先人一步的祕密

9月1日我國首條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跨座式單軌——比亞迪雲軌,在銀川花博園正式迎客。作為全球首條商業運營線,比亞迪雲軌開通4天超20萬人次乘坐。

HBR中文版:核心技術的不斷進步,離不開強大的研發體系,比亞迪的研發體系走過了一條怎樣的建設之路?

廉玉波:自1995年公司成立以來,自主研發是比亞迪的特色,當初我們進入汽車領域時,很多製造企業會委託第三方研發機構進行設計,而比亞迪堅持自主研發;王傳福堅信“一個能讓飛船上天的民族,怎能沒有技術狂”。經過多年的建設,目前比亞迪已經擁有中央研究院、汽車工程研究院、電力科學研究院、卡車及專用車研究院以及輕型軌道交通五大研究院,近2萬人的研發人員,技術專利達12580項。

近年來,比亞迪還向世界先進的研發體系學習,其中影響較深的是2010年與奔馳-戴姆勒合資成立的合資公司。該公司生產“騰勢”品牌的電動汽車,這一合資項目雙方的資金技術各佔50%,是完全對等的合資企業,當時在國內非常少見;而且比亞迪的技術實際上發揮的作用更大。在雙方的協作中,我們看到了德方研發體系與開發流程的嚴謹與科學之處,逐步對比亞迪的研發體系進行了升級。另外,我們還投巨資打造了三大汽車性能測試實驗室。如今,比亞迪的EMC實驗室、NVH實驗室、汽車安全實驗室都具有國際最先進水平。NVH 實驗室是包含有整車四驅半消聲室、整車兩驅半消聲室、零部件吸隔聲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EMC 實驗室已具備完善的汽車整車(包括大巴)、電器系統及零部件的電磁騷擾和抗干擾測試能力,我們的e6純電動出租車、K系純電動大巴,就是在這裡完成了 EMC 的認證試驗後,拿到歐美的認證證書而出口國外。

《哈佛商業評論》專訪報道:比亞迪先人一步的祕密

比亞迪與德國戴姆勒共同設立的合資企業於2010年正式成立,並推出高端電動汽車品牌DENZA騰勢

祕訣3:吸引國際人才,突破技術壁壘

HBR中文版:比亞迪2017年發佈了宋DM、宋EV300中高端車型,與之前的電動汽車差別很大,原因何在?

廉玉波:自從與奔馳-戴姆勒合資後,我們就在不斷引進外籍人才。電動汽車的基礎還是傳統燃油車,雖然之前的“秦”系列電動車,比亞迪有自己的研發團隊,但很多方面短時間內無法做到國際頂級水平,這也整個中國的車企的現狀。為了快速提高品質,我們必須藉助全球在汽車各技術領域最強的人才。比如底盤,德國汽車企業的技術積累最為深厚,我們就請來了德國前奔馳底盤專家Heinz Keck;在造型方面,經過兩年時間的找尋,我們成功邀請到了前奧迪設計總監沃爾夫岡•艾格(Wolfgang Egger)加盟,他在業界的名望很高,在奧迪的設計代表作有TT跑車、奧迪A6和A3等;在車身方面,日本的車企一直領先,我們在日本的分公司和在深圳總部的研發團隊有近120名日本技術人員,對車身的設計、輕量化、模具製造和品質管控不斷進行優化。目前,公司共有約200名外籍技術人員,從設計、底盤、模具、品質等方面打造比亞迪汽車的綜合實力。

這些掌握了精湛技藝的外籍人員,讓比亞迪領悟到國際領先車企為何能打造出高質量汽車的祕訣。比如公司請來的德國底盤專家Heinz Keck,為了營造出舒適感與運動感的最佳組合,在調校減振器時,根據汽車過減速帶等障礙物時的各項技術指標,通過調整閥片的組合,對阻尼進行了100多次調整,而我們以前的做法一般是調20多次。在引進這些外籍人才的同時,比亞迪還與海外40多家公司合作,2017年還在洛杉磯設立了研發中心,目前已有50人的團隊。之前我們已經與位於洛杉磯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該學院在汽車和交通工具設計等方面處於業內領先水平,今後的合作將越來越緊密。

《哈佛商業評論》專訪報道:比亞迪先人一步的祕密

比亞迪高級副總裁廉玉波與首席設計師Wolfgang Egger(前奧迪設計總監)在討論2025年比亞迪新能源概念車的外觀造型。

HBR中文版:比亞迪在引進這麼多外籍人員後,雙方在文化與行為方式上是如何進行融合的?

廉玉波:比亞迪從做手機電池開始,就與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等國際企業打交道,熟悉歐美企業的文化,與對方在語言和理念上的障礙比較少。不過,我們在與外籍人員一起工作時,的確也經歷了一些磨合。在與奔馳的合資公司中,德國人一方面展示出他們的嚴謹,但另一方面他們的速度常常難與我們同步。當我們提出一些技術創新時,他們會進行大量的實驗與論證,而這樣的速度在中國市場很難搶佔先機。比如,比亞迪的員工常常加班加點,而德方人員卻很少如此。經過溝通,很多德方人員也開始認可比亞迪對速度的追求,雙方開始同步。

我們的一個體會是:在與外籍技術人員一起工作時,坦誠交流與相互學習非常重要。在傳統車上,他們的認識與經驗深厚,而比亞迪在電動車領域的技術更強大;對很多技術問題,雙方在遇到爭論時,最後會基於詳實的實驗數據來做出結論。工作之外,有外籍人員加入的團隊還在週末進行一些遊玩活動,加強了解,這對提高合作效率很有幫助。有些外籍人員來比亞迪之前,甚至從未來過中國,但是他們很快就習慣了這裡的工作與生活。在騰勢的合資公司中,有幾名德國技術人員在合同期滿必須回總部時,因為喜歡比亞迪的環境,又與比亞迪重新簽訂了合同,成為我們的技術骨幹力量。

《哈佛商業評論》專訪報道:比亞迪先人一步的祕密

比亞迪首席底盤調校專家Heinz Keck(前奔馳調校專家)與中國工程師團隊討論底盤調校

祕訣4:以逆向思維開拓國際市場

HBRC電動大巴走向全世界,讓比亞迪名聲鵲起,你們經歷過哪些挑戰與關鍵事件?

廉玉波:中國的很多科技型企業在進軍海外時,由於發達國家對技術與品牌的要求很高,都是從發展中國家開始。比亞迪在2012年計劃以電動大巴進軍海外市場時,考慮到發達國家對城市環保更加重視,並且基於對比亞迪技術的自信,決定先從發達國家開拓市場。我們2010年就在洛杉磯成立了北美總部,2013年在蘭卡斯特建起了生產電動大巴和電池的工廠。初入美國,比亞迪可謂經歷了“三座大山”,第一座“大山”是電動車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即便在美國,市場對電動車的認識和接納需要一個過程。第二座“大山”是比亞迪“中國公司”的身份,雖然在2008年巴菲特入股了比亞迪並一直持有,但一些美國人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公司。第三座“大山”來自經營方面,電動大巴是一個盈利過程緩慢的產業,牽涉到政府撥款購買,從進入市場到拿到訂單,通常需要3到5年時間。如何在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情況下保證公司正常運營,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是很大的挑戰。

“長灘之戰”是比亞迪進軍國際市場的關鍵一戰。2013年3月,比亞迪喜獲加利福尼亞州長灘運輸署的10臺電動巴士訂單。然而,由於一些原因,我們的工廠和辦公大樓忽然遭遇查處,美國主流媒體也做了很多攻擊性的報道。同時,受到唆使的洛杉磯工會組織LAANE和一些當地民眾也在比亞迪辦公大樓的門口遊行示威,甚至高喊讓我們“滾出加州”。在包括美國聯邦交通管理局等政府機構施加的種種壓力之下,長灘運輸署董事會2014年4月發佈聲明,宣佈取消此前與比亞迪達成的巴士訂單協議。

HBR中文版:那你們是如何打贏這一仗的?

廉玉波:我們從三個方面分別進行了還擊。首先是進一步確立技術品質優勢,比亞迪接受了非常具有挑戰性的Altoona測試。Altoona測試包含了整車安全性、結構完整性、耐久性等關鍵指標測試,同時要求車輛在顛簸路面持續行駛約2.4萬公里;2014年5月,在經歷116天的“煉獄”之後,比亞迪純電動大巴K9順利通過測試,成為全球首輛通過該測試的12米純電動大巴。其次,比亞迪將蘭卡斯特工廠的經營管理全部本土化,員工除了少數核心工程師和售後工程師來自中國,其餘全部在當地聘請。最後,公司聘請了當地最好的律師團隊,同時聯合媒體召開新聞發佈會,逐步消除負面影響。比亞迪在聲明中堅定地宣稱,如重啟招標,比亞迪絕對會憑藉技術實力再次中標。2014年9月長灘運輸署重啟電動巴士招標。2015年4月29日,長灘運輸署董事會在進行了2個小時的爭論之後,正式宣佈比亞迪獲得60臺大巴的訂單,除了將10臺的訂單重新交給比亞迪之外,又追加了50臺的訂單。

《哈佛商業評論》專訪報道:比亞迪先人一步的祕密

從2014年4月的被迫失標,到2015年4月的重新中標比亞迪以毋庸置疑的實力,漂亮地贏得了反擊戰,從此在美國名聲大噪。

HBR中文版:由於有了比亞迪、北汽、上汽等企業,中國的電動汽車行業可以說走在了全球前列,未來如何保持這一地位?

廉玉波:未來任重道遠,比亞迪必須如履薄冰。國際汽車巨頭們已經開始加強對新能源領域的重視,如德國大眾集團的2025戰略,已經明確將電動車作為發展重點,10年中將陸續推出30款電動車。技術上比亞迪要不斷追求進步,並將技術和商業結合起來發揮到極致,我們還要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6月初我以中國電動汽車標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身份,去德國參加了有關電動汽車標準體系制定的會議。在傳統車的標準上,中國只能跟隨;而在電動車上,比亞迪既有技術又有市場,我們聯合德國,計劃利用雙方在全球的影響力和技術,建立一套領先的體系,除了適用於中國和歐洲以外,還將努力推廣到ISO作為國際標準。工信部、發改委、中國汽車研究中心、國家標準委員會都在推動這一標準的制定與國際認可,預計一兩年內比亞迪的一些標準將被列入ISO體系。

王曉紅|文 李全偉|編輯

文章轉自《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