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靠研究縣誌盜挖漢墓,獲利400萬,專家:無價寶賣成白菜價

村民靠研究縣誌盜挖漢墓,獲利400萬,專家:無價寶賣成白菜價。

盜墓是最古老的行業之一,因為有得可圖,雖然各朝都有法禁止,但是,盜墓賊卻代代不絕。盜墓說簡單也簡單,見個土包一挖了之,但是,真正要想有所收穫,卻並不那麼容易,所以說,盜墓也是件技術活。比如如何定位埋有寶藏的古墓?你總不能光天化日之下見墳就挖吧?

村民靠研究縣誌盜挖漢墓,獲利400萬,專家:無價寶賣成白菜價

盜墓者為了定位古墓,是各有套路的。本世紀初,在山東曲阜就出現了一夥“頗有文化”的盜墓賊,他們竟然靠著鑽研《曲阜縣志》發現了一座漢代大墓,併成功盜挖,將所得文物轉手倒賣,獲利400餘萬元,最終,這夥盜墓賊被警方抓獲,去到了他們該去的地方。

村民靠研究縣誌盜挖漢墓,獲利400萬,專家:無價寶賣成白菜價

該團伙的主犯姓李,年輕時就不學好,偷雞摸狗,混跡鄉里,還有個匪號叫“李老大”。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所以,李老大最終把自己整進了濟寧監獄。沒想到,進了監獄的李老大不僅沒有改造好,還結交了一邦臭味相投的獄友。出獄後,幾個人就糾集到一起,想幹件不出力又來錢快的活計。由於當地的地下文件豐富,他最終選擇了盜挖古墓來“發家致富”。

村民靠研究縣誌盜挖漢墓,獲利400萬,專家:無價寶賣成白菜價

地界那麼大,古墓去哪找?李老大突然靈機一動,何不從古籍中發現線索,然後再按圖索驥呢?於是,他們找來一套《曲阜縣志》,幾個人關起門來搞研究。縣誌都是文言文寫就的,此時他們才後悔當初沒學好語文了。為了錢,他們花了比上學時更大的功夫,結果還真讓他們找到了一處漢代王陵的線索——曲阜境內的姜村有座漢朝魯珠王墓。

村民靠研究縣誌盜挖漢墓,獲利400萬,專家:無價寶賣成白菜價

目標確定了,然後糾集親戚、獄友等,用釺探探得位置、洛陽鏟開掘盜洞、炸藥爆破炸開墓室,盜掘,盜得金器、玉器、銅器、漆器等一大批文物。為了快速得到錢財,僅僅以400萬元的價格,分批次將這些文物係數賣給了一位文物販子王某。而王某再以高價轉手,賣給私人藏家,甚至流落到了海外,大量珍貴的歷史信息就此再也難尋!

村民靠研究縣誌盜挖漢墓,獲利400萬,專家:無價寶賣成白菜價

有專家稱:“這些文物都是無價之寶,本身的歷史文化價值無法估量,但卻被他們賣了白菜價。”更重要的不是其經濟價值,而是研究價值。盜墓者都是破壞性盜墓,根本沒有保護的意識。魯珠王墓如果正常挖掘,對整個魯國曆史的研究很有價值,但被盜墓者破壞後,這段唯一的歷史痕跡就被抹去了,不可再次還原——這才是盜墓的最大罪惡。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