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貴陽”人口民族概述

“貴陽”之名較早見於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郡在貴山之陽故名。貴陽因為在貴山的南面所以得名。因貴陽古代盛產竹子而聞名,故用“竹”的諧音“築”來作為貴陽的簡稱。

一說由於貴陽氣候常年多陰雨,民間有“天無三日晴”的俗語,貴陽是因為“陽貴”得名。另一說則是這裡的地名源於貴山,因為山南為陽故名貴陽。

中國“貴陽”人口民族概述

中國“貴陽”人口民族概述

中國“貴陽”人口民族概述

貴陽名源於貴山,貴山又稱貴人峰,貴陽雖因貴山之陽得名,但貴山所處何地則一直存在爭議。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版《貴州圖經新志》記:“郡在貴山之陽,故名貴陽”,“貴山在治城北二里”,“白崖山在貴山之麓”,“白崖山在治城北二里”。《名勝志》載:“城北二里有貴山,蜀道所經,一名貴人峰。”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貴州通志》則註明貴山為城北五里,相應的地圖亦標註貴山在貴陽城東北外,即茶店北面楊柳井的玉馬山。1697年編輯的《新補康熙貴州通志》又記貴山在城北五里。《貴陽鄉土地理》記載:“鳳凰山之南、茶店之北,一銳峰插霄,曰貴山。”《貴陽府志》則曰:“去城十二里,銳峰岌嶪,秀插層宵,相傳貴州得名以此。山腹有洞,麓有九十九泉。”

貴陽,貴州省省會,簡稱築、金築,有“林城”之美譽,因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是貴州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工業基地及商貿旅遊服務中心[1][2]。西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全國生態休閒度假旅遊城市[3]、全國綜合性鐵路樞紐[4]。位於貴州省中部,東南與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龍裡、惠水、長順4縣接壤,西靠安順地區平壩縣和畢節地區織金縣,北鄰畢節地區黔西、金沙2縣和遵義市播州區。

貴陽地處黔中山原丘陵中部,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1100米左右。屬於亞熱帶溼潤溫和型氣候,年平均氣溫15.3℃,年平均相對溼度77%,2016年森林覆蓋率為46.5%,有森林公園11個。截至2017年,貴陽市下轄6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2017年,常住人口480.20萬人。[5]

2019年1月,貴陽入選“2018年WFBA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50強”榜單。

人口

貴陽

貴陽

2017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480.20萬人,年平均人口474.94萬人。年出生率11.76‰,死亡率5.68‰,自然增長率6.08‰,城鎮化率達74.8%。[5]

人口數及其構成

指標2016年2015年2014年2013年

年平均人口465.93萬人458.89萬人453.90萬人448.68萬人

年末總人口469.68萬人462.18萬人455.60萬人452.19萬人

市鎮348.31萬人338.55萬人333.50萬人---

鄉村121.37萬人123.63萬人122.10萬人--

男240.57萬人237.35萬人234.24萬人232.68萬人

女229.11萬人224.83萬人221.36萬人219.51萬人

人口出生率11.05%10.21%10.47%10.69%

人口死亡率5.20%4.96%4.99%4.90%

自然增長率5.85%5.25%5.48%5.79%

資料來源:

民族

貴陽市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城市,漢族人口占大多數,布依族次之,苗族人口居貴陽第三位,除此之外,還有回族、侗族、彝族、壯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