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的花最小最多,而香最大最濃。我生來聞見的第一陣花香,是桂。對桂的喜愛,與歲月俱增。

"

桂的花最小最多,而香最大最濃。我生來聞見的第一陣花香,是桂。對桂的喜愛,與歲月俱增。

沉醉只消三兩枝

生來聞見的第一陣花香,是桂。據說有的地方,會在產婦的床頭擺三兩枝,若開花的最佳,作為貴子和多子的祥瑞。我老家弄堂的底端,在僅一步見方的泥土上,就有一株。母親生我在夏末秋初,離花期只有一月。再一月後,母親抱我在那株樹下,那時的桂,不消去猜,定是開得最滿和最好的。再一年後,母親牽我走在那株樹下,那時的桂,不用去想,定有幾粒落在了我的頭上和身上。

五十多年過去,我早已移居他所,不知那株桂,是否還在。不過,那生來聞見的第一陣桂香,依然還在。

生於桂約。正樹底初涼,晚蟬聲弱。五十餘年所憶,憶來斑駁。最真慈母中懷抱,作輕歌、溫存如昨。習牙牙語,行蹣蹣路,試嘗憂樂。

已知是、花開葉落,以無窮輪轉,將人磨卻。餘事皆隨雲水,不消猜度。願憑詞筆教稍住,更高吟一曲何若。對彎彎月,傾滔滔酒,俱難商略。(調寄《桂枝香》)

我知那香,並不是從弄堂的底端來的,而是從記憶的深處來的。桂香如故,人卻慢慢地老了。人當然不是被桂香催老的。我只想以笨拙的詞筆,將它悄悄地留下來。

"

桂的花最小最多,而香最大最濃。我生來聞見的第一陣花香,是桂。對桂的喜愛,與歲月俱增。

沉醉只消三兩枝

生來聞見的第一陣花香,是桂。據說有的地方,會在產婦的床頭擺三兩枝,若開花的最佳,作為貴子和多子的祥瑞。我老家弄堂的底端,在僅一步見方的泥土上,就有一株。母親生我在夏末秋初,離花期只有一月。再一月後,母親抱我在那株樹下,那時的桂,不消去猜,定是開得最滿和最好的。再一年後,母親牽我走在那株樹下,那時的桂,不用去想,定有幾粒落在了我的頭上和身上。

五十多年過去,我早已移居他所,不知那株桂,是否還在。不過,那生來聞見的第一陣桂香,依然還在。

生於桂約。正樹底初涼,晚蟬聲弱。五十餘年所憶,憶來斑駁。最真慈母中懷抱,作輕歌、溫存如昨。習牙牙語,行蹣蹣路,試嘗憂樂。

已知是、花開葉落,以無窮輪轉,將人磨卻。餘事皆隨雲水,不消猜度。願憑詞筆教稍住,更高吟一曲何若。對彎彎月,傾滔滔酒,俱難商略。(調寄《桂枝香》)

我知那香,並不是從弄堂的底端來的,而是從記憶的深處來的。桂香如故,人卻慢慢地老了。人當然不是被桂香催老的。我只想以笨拙的詞筆,將它悄悄地留下來。

沉醉只消三兩枝

桂有諧音,能喻貴。古代士子赴京應試,常稱折桂去也。若是前三,則以花色定等次,銀桂探花,金桂榜眼,丹桂狀元,難怪老戲裡的狀元,一律著大紅袍。折桂前後,往往加上蟾宮二字,即月中的仙桂。神祗吳剛手握利斧伐之,居然難奈其何,人間秀才手無縛雞之力,卻可輕易折之,是否暗喻尊貴之物從來不屈於暴力,卻可忘情於斯文。相傳春秋戰國時代,兩國修好,多行互贈桂枝之儀,以示和為貴,相當於西方的橄欖枝。說及西方,歐洲有月桂,採其枝葉結環,作為競技優勝者的頭飾。桂冠一詞,中國人不僅接受,更視作己出,應是與折桂意涵相同的緣故。

桂助詩興,能催詩。儘管百花都能催詩,但桂的最優處,在於與酒關係最密,而酒正是詩的靈媒。“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屈原想以北斗為勺飲桂花酒,再用桂樹作木蘭花車的旗幟。自此桂詩綿延不絕,白居易“天風繞月起,吹子下人間”,李清照“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吳文英“天外幽香輕漏,人間仙影難尋”,多為以桂自比。楊萬里則別出心裁,用來安慰失意的朋友:“塵世何曾識桂花,花仙夜入廣寒深。”無論自比還是喻人,想來他們以桂為詩時的情態,大多是一手執筆,一手擎杯的了。

"

桂的花最小最多,而香最大最濃。我生來聞見的第一陣花香,是桂。對桂的喜愛,與歲月俱增。

沉醉只消三兩枝

生來聞見的第一陣花香,是桂。據說有的地方,會在產婦的床頭擺三兩枝,若開花的最佳,作為貴子和多子的祥瑞。我老家弄堂的底端,在僅一步見方的泥土上,就有一株。母親生我在夏末秋初,離花期只有一月。再一月後,母親抱我在那株樹下,那時的桂,不消去猜,定是開得最滿和最好的。再一年後,母親牽我走在那株樹下,那時的桂,不用去想,定有幾粒落在了我的頭上和身上。

五十多年過去,我早已移居他所,不知那株桂,是否還在。不過,那生來聞見的第一陣桂香,依然還在。

生於桂約。正樹底初涼,晚蟬聲弱。五十餘年所憶,憶來斑駁。最真慈母中懷抱,作輕歌、溫存如昨。習牙牙語,行蹣蹣路,試嘗憂樂。

已知是、花開葉落,以無窮輪轉,將人磨卻。餘事皆隨雲水,不消猜度。願憑詞筆教稍住,更高吟一曲何若。對彎彎月,傾滔滔酒,俱難商略。(調寄《桂枝香》)

我知那香,並不是從弄堂的底端來的,而是從記憶的深處來的。桂香如故,人卻慢慢地老了。人當然不是被桂香催老的。我只想以笨拙的詞筆,將它悄悄地留下來。

沉醉只消三兩枝

桂有諧音,能喻貴。古代士子赴京應試,常稱折桂去也。若是前三,則以花色定等次,銀桂探花,金桂榜眼,丹桂狀元,難怪老戲裡的狀元,一律著大紅袍。折桂前後,往往加上蟾宮二字,即月中的仙桂。神祗吳剛手握利斧伐之,居然難奈其何,人間秀才手無縛雞之力,卻可輕易折之,是否暗喻尊貴之物從來不屈於暴力,卻可忘情於斯文。相傳春秋戰國時代,兩國修好,多行互贈桂枝之儀,以示和為貴,相當於西方的橄欖枝。說及西方,歐洲有月桂,採其枝葉結環,作為競技優勝者的頭飾。桂冠一詞,中國人不僅接受,更視作己出,應是與折桂意涵相同的緣故。

桂助詩興,能催詩。儘管百花都能催詩,但桂的最優處,在於與酒關係最密,而酒正是詩的靈媒。“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屈原想以北斗為勺飲桂花酒,再用桂樹作木蘭花車的旗幟。自此桂詩綿延不絕,白居易“天風繞月起,吹子下人間”,李清照“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吳文英“天外幽香輕漏,人間仙影難尋”,多為以桂自比。楊萬里則別出心裁,用來安慰失意的朋友:“塵世何曾識桂花,花仙夜入廣寒深。”無論自比還是喻人,想來他們以桂為詩時的情態,大多是一手執筆,一手擎杯的了。

沉醉只消三兩枝

桂性堅剛,能延壽。傳說漢武帝修上林苑,廣栽花木兩千餘種,其中有桂百株。後來國勢衰微,苑景破敗,花木絕多枯死,唯有桂樹繁茂,長生有若仙桂。辛棄疾“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甚是無理,仙桂既能令吳剛興嘆,又豈能讓稼軒遂願。再說月中無桂,白若明鏡,豈止無趣,更無可能。一者,天下物事豈能不遭傷損,惟有生生方可不息;二者,無獨有偶,桂有創殘癒合,月有陰晴圓缺,才是天配。

五十多年過去,我沒中什麼狀元,沒作什麼好詩,也不望什麼長生,但對桂的喜愛,卻與歲月俱增。我上班的地方,是幢三層小樓,緊鄰大馬路與高架橋,噪音廢氣,日夜瀰漫。然而,就在渾濁汙穢的空氣裡,就在我的雙層鋼窗下,就在僅一步見方的泥地上,有株桂樹,每到花期,定然開放,放出陣陣花香。

是的,是陣陣而非縷縷。桂的最奇處,是花最小最多,而香最大最濃,似有不可阻擋之力。稼軒說桂“染教世界都香”,他因“無頓許多香處”,故而“只消三兩枝兒”。一樹花開時,恰秋漸肅而風漸殺,愈有花氣襲人之意,卻不是“知漸暖”而是“知漸寒”了。賈寶玉翻開《金陵十二釵》又副冊,見有金桂一株,開得茂盛,池沼一方,蓮花枯萎。又見題畫詩云:“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遇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此乃謎面,根並荷花即是蓮花,兩地孤木為一桂字,謎底是英蓮被金桂所害而死。小說家言,當不得真,何況暗喻子虛烏有的人物。其實桂花開時,蓮花早謝,兩者全不相干。柳永更求和諧,將它們並列於西湖山水,山上有“三秋桂子”,湖中是“十里荷花”。

"

桂的花最小最多,而香最大最濃。我生來聞見的第一陣花香,是桂。對桂的喜愛,與歲月俱增。

沉醉只消三兩枝

生來聞見的第一陣花香,是桂。據說有的地方,會在產婦的床頭擺三兩枝,若開花的最佳,作為貴子和多子的祥瑞。我老家弄堂的底端,在僅一步見方的泥土上,就有一株。母親生我在夏末秋初,離花期只有一月。再一月後,母親抱我在那株樹下,那時的桂,不消去猜,定是開得最滿和最好的。再一年後,母親牽我走在那株樹下,那時的桂,不用去想,定有幾粒落在了我的頭上和身上。

五十多年過去,我早已移居他所,不知那株桂,是否還在。不過,那生來聞見的第一陣桂香,依然還在。

生於桂約。正樹底初涼,晚蟬聲弱。五十餘年所憶,憶來斑駁。最真慈母中懷抱,作輕歌、溫存如昨。習牙牙語,行蹣蹣路,試嘗憂樂。

已知是、花開葉落,以無窮輪轉,將人磨卻。餘事皆隨雲水,不消猜度。願憑詞筆教稍住,更高吟一曲何若。對彎彎月,傾滔滔酒,俱難商略。(調寄《桂枝香》)

我知那香,並不是從弄堂的底端來的,而是從記憶的深處來的。桂香如故,人卻慢慢地老了。人當然不是被桂香催老的。我只想以笨拙的詞筆,將它悄悄地留下來。

沉醉只消三兩枝

桂有諧音,能喻貴。古代士子赴京應試,常稱折桂去也。若是前三,則以花色定等次,銀桂探花,金桂榜眼,丹桂狀元,難怪老戲裡的狀元,一律著大紅袍。折桂前後,往往加上蟾宮二字,即月中的仙桂。神祗吳剛手握利斧伐之,居然難奈其何,人間秀才手無縛雞之力,卻可輕易折之,是否暗喻尊貴之物從來不屈於暴力,卻可忘情於斯文。相傳春秋戰國時代,兩國修好,多行互贈桂枝之儀,以示和為貴,相當於西方的橄欖枝。說及西方,歐洲有月桂,採其枝葉結環,作為競技優勝者的頭飾。桂冠一詞,中國人不僅接受,更視作己出,應是與折桂意涵相同的緣故。

桂助詩興,能催詩。儘管百花都能催詩,但桂的最優處,在於與酒關係最密,而酒正是詩的靈媒。“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屈原想以北斗為勺飲桂花酒,再用桂樹作木蘭花車的旗幟。自此桂詩綿延不絕,白居易“天風繞月起,吹子下人間”,李清照“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吳文英“天外幽香輕漏,人間仙影難尋”,多為以桂自比。楊萬里則別出心裁,用來安慰失意的朋友:“塵世何曾識桂花,花仙夜入廣寒深。”無論自比還是喻人,想來他們以桂為詩時的情態,大多是一手執筆,一手擎杯的了。

沉醉只消三兩枝

桂性堅剛,能延壽。傳說漢武帝修上林苑,廣栽花木兩千餘種,其中有桂百株。後來國勢衰微,苑景破敗,花木絕多枯死,唯有桂樹繁茂,長生有若仙桂。辛棄疾“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甚是無理,仙桂既能令吳剛興嘆,又豈能讓稼軒遂願。再說月中無桂,白若明鏡,豈止無趣,更無可能。一者,天下物事豈能不遭傷損,惟有生生方可不息;二者,無獨有偶,桂有創殘癒合,月有陰晴圓缺,才是天配。

五十多年過去,我沒中什麼狀元,沒作什麼好詩,也不望什麼長生,但對桂的喜愛,卻與歲月俱增。我上班的地方,是幢三層小樓,緊鄰大馬路與高架橋,噪音廢氣,日夜瀰漫。然而,就在渾濁汙穢的空氣裡,就在我的雙層鋼窗下,就在僅一步見方的泥地上,有株桂樹,每到花期,定然開放,放出陣陣花香。

是的,是陣陣而非縷縷。桂的最奇處,是花最小最多,而香最大最濃,似有不可阻擋之力。稼軒說桂“染教世界都香”,他因“無頓許多香處”,故而“只消三兩枝兒”。一樹花開時,恰秋漸肅而風漸殺,愈有花氣襲人之意,卻不是“知漸暖”而是“知漸寒”了。賈寶玉翻開《金陵十二釵》又副冊,見有金桂一株,開得茂盛,池沼一方,蓮花枯萎。又見題畫詩云:“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遇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此乃謎面,根並荷花即是蓮花,兩地孤木為一桂字,謎底是英蓮被金桂所害而死。小說家言,當不得真,何況暗喻子虛烏有的人物。其實桂花開時,蓮花早謝,兩者全不相干。柳永更求和諧,將它們並列於西湖山水,山上有“三秋桂子”,湖中是“十里荷花”。

沉醉只消三兩枝

每年聞見第一陣桂香,也會想起芝蘭。孔子說“芝蘭生於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我想其因,可能幽谷恰好適合蘭之氣質,正如秋寒正對桂之體性。倘處境不利,蘭會作何選擇,桂又會作何選擇?孔子又說“知其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為而不為”,這都是他教導學生的話。孔子晚年周遊列國,困於陳蔡,卻被人叫做“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原來他要學生效仿芝蘭,他自己既像芝蘭,更像極了桂。原來尊貴也好,詩意長壽也罷,同樣可以在卑微的地位、困頓的處境甚至是生存的威脅中出現和實現的。

每年聞見第一陣桂香,都會打開那窗。此時的空氣,不用去猜,必有噪音,有廢氣,有致癌物;此時的思緒,不用去想,必有幼年,有少年,有溫馨感。臨下班時,我走到那株樹下,折三兩枝,回家插於瓶中。當晚飲酒,多了幾杯,微醺中與桂香共舞的,還是那句稼軒詞。於是乘著酒興,高吟一曲——

體性堅剛香最奇,月中樓下未相宜。等閒放出萬千點,沉醉只消三兩枝。(胡曉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