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600歲故宮頂級“網紅”修煉史

揭祕!600歲故宮頂級“網紅”修煉史

故宮自2002年開始逐年擴大開放面積,截至2007年底,故宮開放面積已接近80%;

2016年故宮參觀人數首次突破了1600萬人,通過互聯網和新技術,故宮把“陽春白雪”的內容變得“喜聞樂見”;

2017年故宮文創銷售額超過10億元,更多人“把故宮文化帶回家”;

改革開放40年間,故宮有200多個重大文物對外展覽交流項目,足跡遍佈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觀眾人數超過1億人次;……

從前幾年遭遇輿論危機,到如今開放面積不斷擴大、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精彩展覽應接不暇、文創產品深受追捧,成為“可鹽可甜”的新一代網紅。新理念、新技術、新措施,讓故宮“維新”之路越走越深入。

正如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所說:“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即將迎來自己600歲生日的故宮,將以更為年輕的心態,迎接下一個600年。

晌午時分,天上只有一兩片雲,太陽明晃晃地照著,風一吹,柏樹的葉子懶得一動,樹蔭下的人倒是覺得涼快了——不知為何,在故宮,你會特別容易留意天氣。

單霽翔就在這樣的光景裡,穿著一雙老布鞋,半邊身子露在陽光下,對著數十家媒體的記者,還有上百名

工人大聲地宣佈:

“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築維修保護工程正式開工了!”

位於內廷乾清宮西側的養心殿,是一組集皇帝召見群臣、處理政務、讀書、學習及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築群。

清初的順治皇帝病逝於此;康熙年間這裡是造辦處的作坊;自雍正移居此處,到溥儀出宮,清代有八位皇帝在此“政寢合一”;不僅如此,它還是“三希堂”以及慈禧、慈安兩位太后垂簾聽政所在的地方,重要性可見一斑。

然而,由於百餘年來從未有過大修,即便是屋頂那皇家獨享的琉璃瓦,也已斑駁得看不到幾片完整的黃色。

自2015年12月18日啟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以來,這組建築群便開始“閉門謝客”。此後的兩年零八個月,故宮對275名官式古建築營造工匠進行選拔、培訓、考核,直到2018年9月3日,通過考核的116名工匠才得以正式上崗——養心殿大修,從此拉開帷幕。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修繕。除了古建築維修保護,養心殿內外文物的研究、保護、展示,都屬於這一項目的題中之義。從建築結構、排水系統到屋內擺件甚至病蟲害防治,33個課題在故宮研究團隊的手下一一展開,幾乎囊括養心殿的方方面面。

按照計劃,養心殿大修將於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屆時,養心殿內的1890件陳設——其中包括書畫類文物194件、紡織品類文物304件、金屬類文物600餘件、鐘錶類文物23件等,以及殿外18件金屬類文物、

兩件石質類文物、古樹名木15棵,都有望對公眾開放。

維修、研究、展示、開放......養心殿的變化,堪稱故宮“維新”的一個縮影。

1420年,紫禁城建成。

2020年,紫禁城600歲。

故宮之“ 萌 ”,顯然也有故宮貓的一份功勞

“到2020年6月30日所有的修繕結束後,意味著‘平安故宮’工程結束,故宮從此進入安全穩定的狀態,古建築將全面開放,”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單霽翔說,“到那時候,人們看到的將是一個開放程度最高、保護狀態最好的空前的故宮。”

換而言之,正如這位著名的故宮“看門人”一再宣誓的“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揭祕!600歲故宮頂級“網紅”修煉史

故宮破題的關鍵:把門開得更大一些

角樓秋景。黃色,是故宮最美的主色調之一

傳說中,故宮有9999間半房。然而,紫禁城落成近600年,或者說自1925年故宮博物院建院以來,沒有一個人真正走完過這近萬間房子。

單霽翔是唯一一個。

2012年1月,58歲的單霽翔被任命為新一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當時有媒體問他,“新上任,你有哪三把火?”他回答:“大家都知道故宮的古建築都是木結構的,最怕火,所以我一把火都沒有。好在我的名字裡有‘雨’,我倒是準備好‘水’了。”

“沒有火氣”的單霽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遍故宮——在那之前,單士元走過,鄭欣淼走過,但單霽翔似乎走得更徹底。2012年3月起,他按照圖紙一個個房間走過去,花了五個多月,磨破了20多雙老布鞋,最後得出的數字是:9371間。

古建築的數量搞清楚了,故宮文物呢?

自2004年開始,鄭欣淼擔綱院長的故宮博物院就已進行了為期七年的大規模文物藏品清理,得出了故宮自建院以來的第一個全面的數字:院藏文物數量從100萬件左右,增加到了1807558件(套)。

2014年至2016年,在單霽翔任上,故宮博物院又開展了三年文物藏品清理,得到了一個新的文物藏品數據: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總數由1807558件上升至1862690件,其中珍貴文物1683336件——故宮這一個機構所藏的168萬件,就佔了中國近5000家博物館401萬件國家珍貴文物的42%。

不過,就像單霽翔在不同場合中提及的:“你的館大,但70%都立了一個牌寫著‘非開放區域,觀眾止步’。你的藏品多,但99%都在庫房睡覺。你的觀眾多,80%的觀眾從前門走到後門,不看展覽,你能說你是負責任的好的博物館嗎?”

把門開得更大一些,成為故宮破題的關鍵。

故宮自2002年開始逐年擴大開放面積,截至2014年,其開放面積達到50%左右;2015年建院90週年,開放比例擴大到65%;2016年這一數字更新為76%;到了2017年底,開放面積已接近80%——即便相較於世界上最大的那幾家博物館,這一比例也是驚人的;不僅如此——按照2017年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批准並公佈的《故宮保護總體規劃》,到2025年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之際,開放面積將達到85.02%。

近年來,慈寧宮、慈寧宮花園、壽康宮、東華門、端門、箭亭、城牆等區域陸續開放。此前公眾很少甚至從未涉足的地方,比如戲樓、花園、佛堂、角樓等,如今一一變成展館、展區、展場。

登上城牆眺望皇宮,紅黃交織的宮殿,如鱗次櫛比起伏的海浪,提醒觀眾它們的今昔之變。

揭祕!600歲故宮頂級“網紅”修煉史

從“故宮”到“故宮博物院”的華麗轉身

對很多人來說,從“故宮”到“故宮博物院”的轉身,就像是發生在最近的事,而無需追溯到近100年前。

誠如單霽翔在接受人民網的採訪中說的:“過去80%的觀眾‘到此一遊’,沒有看到故宮博物院的展覽就出去了,現在80%的觀眾都要看院內的各個展覽。”

不僅如此,“過去看展覽的觀眾中極少能看到年輕人,估計連30%都不到,現在這個比例徹底逆轉了,展廳裡70%的觀眾是年輕人。對於我們來說,現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從‘故宮’到‘故宮博物院’的徹底轉變。”

形象之變,更為顯著的明證莫過於“故宮跑”。

2015年9月,故宮舉辦“石渠寶笈特展”,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赫然在列。為了一睹這件千古名作,不少觀眾在故宮開門前就早早守候在外,待大門一開,即向展廳飛奔而去,“故宮跑”因此得名。

在媒體報道和口碑傳播下,特展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很多人第一次意識到:即便在辦展覽這件事上,故宮也可以是一個超級“網紅”。

為了應對這一現象級文化事件,故宮的舉措不可謂不迅速。媒體報道“故宮跑”後,單霽翔令工作人員連夜製作出2000多個胸牌,翌日分發給觀眾,並讓後者列隊依序參觀。有一些觀眾在排隊六七小時後擔心看不上展覽,單霽翔又承諾:“不到最後一人,絕不閉館!”晚上8點,他親自去現場,見到有人口渴,趕緊組織人燒水,泡了2500杯熱茶分發給遊客。

到了12點,他再次到現場,發現還有不少觀眾堅決不願離開,他又調來800盒方便麵,派發到每一個人手上——故宮成了全世界第一個給遊客發方便麵的博物館。

“石渠寶笈特展”之後,故宮的臨時專題大展、特展此後影響力持續擴大。

2016年9月,“梵天東土 並蒂蓮華:公元400—700年中印雕塑藝術展”舉辦,來自於印度笈多及後笈多時期、中國的北魏至初唐時期有代表性的175件石質雕塑作品和少數銅質、陶泥質造像同場展出。

揭祕!600歲故宮頂級“網紅”修煉史

2017年3月,“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舉辦,231件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精美展品以四個考古學意義上的發現地點為主線,向觀眾展示了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一世紀的阿富汗歷史風貌和絲綢之路上的早期歲月。

2017年9月,故宮迎來展覽高峰——“趙孟頫書畫特展”“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發現·養心殿——主題數字體驗展”等8項臨時展覽、專題展覽及引進展覽相繼開幕。其中,“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因為王希孟那件著名的《千里江山圖》再次引發“故宮跑”,成為文化熱門話題。

到了2018年,“予所收蓄永存吾土——張伯駒先生誕辰120週年紀念展”“銘心擷珍——卡塔爾阿勒薩尼收藏展”“瑰麗梵星:印度高級珠寶展”“鐵筆生花——故宮博物院藏吳昌碩書畫篆刻特展”“清平福來——齊白石藝術特展”“清初‘四王’繪畫特展”等展覽,讓數以百萬計的觀眾見證了東西方文明的歷史和創造力的發展。

如果單看文物藏品展出數量,目前故宮博物院每年展出約2萬件,佔文物藏品總量的九牛一毛都不到;不過,僅從觀眾的體驗上來說,看展更容易了,好展覽更多了,整個故宮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展覽館。從午門進入故宮,自南往北走,你會發現紫禁城的中軸線上和東西兩側有20個專題館和原狀陳列在等待著你去觀看遊覽。2018年,原有的珍寶館、鐘錶館、陶瓷館、書畫館今年全面改陳,展覽活動更加豐富。

除了數量增加,展陳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提升。按照故宮博物院的說法,是以“藝術向新”為目標,力求在“文化+”的道路上做出新的嘗試,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與感受。

看展的“常客”們可能已經發現,故宮如今的展覽前言、展覽說明早已擯棄了以往平淡的呆板說教,也很少出現晦澀難懂的生僻字眼,而是平易近人,簡單明瞭地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

展覽形式也不再是僅僅通過概念對文物進行簡單擺放,而是通過文字、顏色、聲音、情節、畫面、圖像等進行藝術再現。例如“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期間,觀眾在午門-雁翅樓展廳外一眼便會被那氣勢恢宏、連綿起伏的“群山”所吸引;而“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則在展廳中搭建僧房,將古琴、香案、佛龕佈置其中,還特別請插花大師製作枯山水花藝,再現清初四僧的精神世界。

過去六年,135項展覽被“輸出”;改革開放40年間,故宮有200多重大文物對外展覽交流項目,足跡遍佈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觀眾人數超過1億人次。

故宮,已經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它再也不只是一個來京旅遊的必備“打卡”景點,同時也日益成為文化與藝術、傳統與現代、感官與心靈激盪對話的故事發生地。

揭祕!600歲故宮頂級“網紅”修煉史

互聯網和新技術,造就超級連接的故宮博物院

2017年,全球共有157個國家的36000餘座博物館,其中有一個指標,故宮“完勝”所有同行:2017年,故宮的線下參觀人數達到1670萬人次;排在第二名的是法國盧浮宮,數量是810萬。

2015年6月,故宮首次試行“限流”,此後的幾年,日均8萬人次的訪問量,使之保持了“旺季不擠、淡季不淡”的狀態。雖然如此,其觀眾數量仍在遞增,2016年首次突破了1600萬人。

但故宮有更大的“肚量”。單霽翔曾說,舉辦再多的展覽,開放再多的區域,來故宮,看故宮展覽的觀眾,仍然是全球很少的一批觀眾。“我們是世界唯一迎接觀眾千萬級的博物館,但是我們要成為億級的、十億級的,靠什麼?”

答案是:互聯網和新技術。

在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副主任於壯看來,故宮博物院的官網“至今也是博物館界最好的網站”。

很多人都不會想到,故宮官網上線已有17年之久,歷經數次改版後,如今擁有中文、英文和青少年三個版本。它就像一株數字之樹,從樹幹往上攀爬,可見展覽、教育、探索、學術、文創和資訊等諸般要素;從樹幹往下延伸,則可探索186萬餘件/套藏品的目錄。便捷而強大的查詢系統簡直令人驚喜,比如,在“繪畫”的類別下查詢最為久遠的“東晉”畫作,你將看到三件顧愷之的作品(宋摹),點擊其中的《顧愷之女史箴圖卷》,你不僅能獲得關於此畫深入淺出的簡介,還能以極高的分辨率觀看細節——精細到連畫作上的一個黴點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官網搭建和迭代非一日之功,社交媒體的運營也需持之以恆。截止到去年年底,“微故宮”平臺下的官方微博粉絲總量已達767萬,官方微信的粉絲也已超50萬。在微博平臺,#愛上這座城#話題閱讀量突破9億,成為新浪微博賬號最受歡迎的話題。“紫禁城初雪”“故宮紅月亮”,這些超過1000多萬點擊量的微博圖集,至今還是眾多網友樂意下載的壁紙。

移動互聯網時代,故宮出品的系列App更享有“故宮出品、必屬精品”的美譽。自2013年推出“胤禛美人圖”,故宮至今已發佈9款App。2017年,這9款App的新增下載量超過100萬,其中“每日故宮”成為首個總下載量突破100萬的手機應用。

虛擬世界不僅是線上的,也可以發生在線下。2017年10月,端門數字館第二期主題數字體驗展“發現·養心殿”正式對公眾開放。在線上,它以“微故宮”為平臺,陸續推出系列文化專題,持續介紹養心殿在歷史中的變遷故事;線下部分則設計開發了“召見大臣”“硃批奏摺”等六個互動項目,增設養心殿VR高沉浸感的體驗,提升虛擬現實劇場,通過“端門數字館”導覽小程序打通線上、線下一體化,形成智慧型數字展覽參觀新模式。在未來,故宮還將建設大高玄殿數字講壇、故宮博物院北院區數字文化中心等數字專館。

“數字故宮社區”的建成,“數字故宮”項目不斷“走出去”的實踐,讓故宮變得“觸手可及”。2018年5月8日世界博物館日,單霽翔在演講中說:“這一系列實踐說明,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只要認真研究網絡受眾的心理特徵和興趣特點,找到靈活多樣的傳播方式,就可以把‘陽春白雪’的內容變得‘喜聞樂見’。”

這也正應和了其演講的主題:“超級連接的故宮博物院:採取新方法,迎接新公眾”。

“大文創”,讓更多人把故宮文化帶回家

現年598歲的故宮,不僅學會了在虛擬世界裡“衝浪”,更是“萌萌噠”了好幾年。

“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朕實在不知道怎麼寵你”,兩手食指點臉蛋的康熙、比剪刀手的雍正皇帝、嬌羞逗貓的十二美人……

2014年,一篇名為《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故宮淘寶自此開啟了停不下來的“賣萌”之路,故宮文創也聲名鵲起,廣受年輕人的追捧。

不過,大力推廣故宮文創,則可以追溯到2011年甚至更早。據瞭解,“故宮淘寶”自2008年開設店鋪,能有今天的知名度,是堅持了十年的結果。

“萌萌噠”,也並不是故宮文創的唯一屬性;相反,在故宮目前已開發出的10500種文創產品中,“萌萌噠”系列所佔比例還不到5%。

跟“萌”相比,故宮文創更多是“精緻的雅”。

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亞民表示,基於故宮25大類、69小項的藏品資源,“取其精華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是故宮博物院打造文創產品的宗旨。”

從代表國家形象的國禮級禮品,到包括宮廷文化、文物藝術、明清歷史三大板塊的故宮出版物,從包含餐墊到護照夾等一系列款式在內的品質生活系列,到“五彩U盤”“神駿水果叉”等時尚設計產品,再到備受媒體和公眾關注的大眾潮流“萌萌噠”系列,故宮文創堪稱包羅萬象——除了實體產品,新媒體和數字化建設的成果,包括自主研發的9款App應用產品,其實也屬於“大文創”的範疇。

據王亞民介紹,故宮文創2017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希望通過文創讓故宮文物‘活’起來,讓更多人‘把故宮文化帶回家’”。

傳統文化IP如何活化?這是業界探索多年的問題。對此,單霽翔的觀點是,“讓文物活起來,需要做到兩個面向”——

“一是面向自身,不斷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內涵,讓文化遺產資源在更大程度上為人們的現實生活作出貢獻,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博物館,獲得精彩而難忘的文化體驗;二是面向公眾,創新文化傳播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讓文物的故事以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人心,走進人們的文化生活。”

因為“面向自身”,故宮擺脫了文博機構研發文創產品時的千人一面,而是以深厚的學術研究為基礎,做到文創產品“無一物無來歷”,將學術成果“反哺”於文創產品的研發。無論是《故宮日曆》《紫禁城100》等暢銷型圖書,還是針對少年兒童的App“皇帝的一天”,無一不經過縝密考證和深入研究,最後體現出故宮文化的醇厚韻味。

“面向公眾”,則是在故宮自有的研發團隊基礎上,與社會力量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研發有品質、有格調的文創產品,讓文創“成為古老的宮殿、文物藏品和當代生活的一個過渡和鏈接”。與騰訊合作的“NEXT IDEA騰訊創新大賽”,以表情設計及遊戲創意為開端,探索傳統文化IP的活化模式,等等,這些舉措讓故宮博物院“文化+”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看見與看不見”的故宮之變

故宮之變,與其說背後有明確的“第一推動力”,毋寧說那是多方因素在過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裡共同作用下的結果——時代的變化、公眾的訴求、掌門人的風格、技術的刺激......但從公眾的角度來看,很多改變是可見且可感的。

曾幾何時,在烈日下排上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隊,只是為了買一張紙質票,2017年10月1日故宮正式實行全網絡售票後,刷“碼”進宮從此成為常態。

過去,故宮每年一千多萬的購票觀眾只能走午門兩邊的小門,中間的大門僅對貴賓開放;現在,三個大門全部對遊客敞開。

與此相對的是,從前外賓和國賓參觀故宮,都是警車開道,直入午門。現在,即便是外國元首,也必須在午門前下車,步行進宮。單霽翔說,“英國白金漢宮、法國凡爾賽宮、日本皇宮,都不許車輛穿行,這是一個文化尊嚴的問題。”為了這個尊嚴,他頂著巨大壓力,將所有私家車搬離紫禁城——包括他自己的。

汽車禁止入內,但故宮太大,全靠走不現實,於是單霽翔又規定,自行車和電瓶車可通行——正如觀眾們在那部豆瓣評分高達9.3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看到的,騎著自行車穿越故宮,成為一道令人豔羨的風景。

毫無疑問,故宮也變得更乾淨了。2013年,故宮全面禁菸、禁火,一個打火機也不許帶入,每一片垃圾落地,兩分鐘內必須清理掉。

地上要整潔,天上也不能放過。單霽翔說,“飛鳥將草籽帶到房頂,草生命力強,生長時會拱瓦,瓦松了,宮殿就要漏雨,木頭就會朽毀,建築就要大修”,為此故宮從2014年開始屋頂“除草”。時至今日,當你站在城牆上俯瞰故宮,宮殿屋頂果然寸草不生。

全面拆除彩鋼房和其他臨建,恢復傳統磚石地面,平整井蓋,設置宮燈,廣植花木,增設座椅,增加女士專用衛生間,推動設立母嬰室,為前三殿與後三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安裝LED射燈以便遊客可以看清宮殿內飾......種種措施,都在推動著故宮往更加親民、現代、有溫度的博物館邁進。

還有一些改變,是不容易為遊客所看見的。

自辛亥革命後的一百年,故宮有三次大修。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鄭欣淼於2002年上任伊始即啟動“故宮古建築整體維修保護工程”,至今工程已進行16年。七年文物清理,與世界各大文博機構建立廣泛的戰略合作,全面佈局故宮各專題館的展覽陳列,推動故宮文創轉型等,也都是在鄭欣淼任上發生的事情。

揭祕!600歲故宮頂級“網紅”修煉史

2012年單霽翔接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後,提出“平安故宮”工程,201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立項,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建設、地下文物庫房改造、基礎設施改造、世界文化遺產監測、故宮安全防範新系統、院藏文物防震、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等七個子項目從此進入運行軌道。

2013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博物館培訓中心落地故宮;同年,故宮研究院成立,1個研究室、20個研究所的專家,構建了故宮的學術研究之樹。

2015年,故宮博物院總結前十餘年文物建築維修保護經驗,提出古建築“研究性保護”理念,將古建築保護、學術研究、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三者緊密結合,養心殿、乾隆花園、大高玄殿、紫禁城城牆,成為第一批“研究性保護項目”的試點。此外,與美國世界文物建築保護基金會、德國考古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學、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等機構的合作,讓故宮博物院博採用國際文物建築維修保護的理念和技術方法。

2016年底,故宮文物醫院成立,200名文物保護專家,融合現代先進科技和古老的技藝傳承,對書畫、金屬、鐘錶、陶瓷、木器、漆器、鑲嵌、紡織品等文物進行“診療”和修復。公眾也可以預約參觀,一窺此前在《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就已目睹過的精絕修復技藝。

組建了14年的志願者團隊,舉辦了12年的“故宮知識課堂”,進行了6年的“故宮講壇”......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每年開展的各類公眾教育活動多達25000場次,直接參與觀眾20萬人次......

從故宮前幾年遭遇輿論危機,到開放面積不斷擴大,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精彩展覽應接不暇,文創產品深受追捧,有著近600年歲月重負的故宮改變之大、之快,令人倍感不易。

單霽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從六年前到任的第一天起,他就如履薄冰。“在這六年的時間裡,我的每一天都是新鮮、緊迫和深刻的。必須承認,故宮博物院院長是一個風險很大的崗位,一定要把每一件事都預想好、安排好。”

新理念、新技術、新措施,讓故宮“維新”之路越走越深入。正如單霽翔在2018年5月7日的世界博物館日所發表的:“一座博物館要想向普通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打開塵封的歷史,解讀經典的文化,就需要用生動的、喜聞樂見的‘新方法’來加以表達,採取新穎的形式、生動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傳遞出社會‘正能量’,這些方法恰恰是講好文物藏品故事的重要元素。”

“長期以來,我們只把走進博物館的人們視為觀眾,而今天‘超級連接的博物館’,通過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可以使更多沒有機會走進博物館的人們,也成為博物館的忠實‘新公眾’,享受博物館文化。如此,我們博物館的服務對象將從‘千萬觀眾’,擴大為‘億萬觀眾’。”

回到2018年9月3日那個晌午,單霽翔和前任院長鄭欣淼相偕攀上養心殿的屋頂,將一個寶匣從正脊中央的脊筒內取出——那是故宮發現的第一個有青龍彩繪的錫制寶匣,是養心殿這座見證了帝王崩逝、權力易主、內政外交風雲和末代皇帝生活日常的建築的“鎮物”。天高雲淡,站在屋頂上的兩位“看門人”在屋脊延綿的故宮背景裡,渺小得就像兩個逗號。

在此前的講話中,單霽翔說:“我在暢想,兩年後如果我還當院長,或者以後的院長願意邀請我們的話,我和鄭院長一起再把寶匣放回去,這樣我們就可以心中無愧地告訴大家:我們奮鬥了,我們成功了!”

本文綜合整理連線家、網絡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