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錫武:冠心病的病機和治療

冠心病 中醫 心臟病 黃帝內經 張仲景 張機書友會 2019-06-09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現代醫學中的一個病名。雖然在中醫書籍中沒有這個名詞,但是根據它的臨床表現如胸痛、胸悶、心悸、氣短等症狀,在最早的中醫書籍《內經》中就有記載,例如:《素問藏氣法時論篇》‘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肓胛痛,兩臂內痛’,又如《靈樞厥病》“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類似心絞痛及心肌梗塞的記載,同一篇中描述“厥心痛’證狀‘痛如似錐針刺其心”。張仲景《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中除有“胸痺,不得臥”,“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等一系列脈證描述外,在治療方面也提出了比較系統的方藥。在臨床實踐中運用這些方藥治療冠心病,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故可以把胸痺心痛病看作是祖國醫學對冠心病的描述。

對冠心病的認識

從中醫理論來看,胸痺心痛病與心肺及血脈和胃皆有密切關係。人體營養之輸入,廢物之排出,如二便、汗液及呼吸,皆賴血液以運行。血液之運行,又賴心陽之鼓動,所以循環不息,故曰:“心者,生之本……其充在血脈”。心為陽中之太陽,位於胸中,上焦陽虛,是說心陽虛微,心陽虛微就會影響到血液的正常運行,血運失常則血流阻塞,致使前胸猝然而痛,甚至濁陰不化造成心肌梗塞,所以說此與心肺血脈和胃都有密切的關係。

《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治》開篇即雲:“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痺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痺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金匱要略》此條最關重要,是胸痺心痛病之總綱,言簡意晰,字少義深,當細細玩味。仲景只以陽微陰弦四字,即將全篇理論觀點詳盡概括,所以然者以下數句,說明了病之本質在於極虛。並指出上焦陽微之虛,能造成脈絡陰弦之實,而陰弦之實,反能影響陽微之虛,不但是血不足為陽微之果,而血不足也為陰弦之因。對此一條如能深刻體會,即能對本病有整個的認識。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隔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同篇又說:“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隔氣虛是心陽虛,亦即微則無氣,胃中虛冷即胃陽微,發汗太過可令陽微,膈氣虛以致胃氣無餘,不能消谷。營、衛、宗氣、三氣之源來自中焦,谷不消則三氣乏源,以致胸中無氣而結論在血不足則胸中冷,胸中冷故曰陽虛,脈不通故曰陰弦。

《素間·痺論篇》指出:“心痺者,脈不通”。蓋脈不通則心虛,心虛則胸中冷,胸中冷則胃陽微。胃陽微則能影響消化吸收形成嘔吐、噦下痢等胃腸疾患,而營衛宗氣皆賴胃陽腐熟水谷以生成,如胃陽虛則營衛宗氣生化之源不足,而胸中陽微,亦能影響心臟之血液循環,形成胸痺心痛,故曰微則無氣,無氣則營虛,營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冷,是故脈不通由於胸中冷;胸中冷由於血不足,血不足由於營虛,營虛由於無氣,無氣又由於胃陽微,胃陽微又由於血不足,層層相因,互為因果,又相互依賴,由於心需胃供給營養,’胃需要供給血液,於是胃強心亦強,胃弱心亦弱。‘無氣.”是‘陽微’之互辭,‘氣’是指‘宗宗氣皆出於胃,故責之胃陽微,從祖國醫學的記載,都說明冠心病是胸中陽微,心血不足,血運失常。產生猝然而痛,從而可知冠心病是因虛致實的—種病,是本虛標實的病證。

心和血與胃的關係:胃主納,主腐熱水谷。脾主運,為胃行其津液,,二者相配合,將水谷之精汽灌注於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者;分為三隧,是為營、衛、宗氣,而宗氣積於胸中,營衛行脈內外,脈為奇恆之府,而心舍脈,心主動,其動見於脈息,一患四動,謂之無過,而又關乎肺之呼吸。

《素問.平人氣象論篇》載有:‘胃之大絡;名日虛裡,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左乳下,正是心尖搏動之處,而曰胃之大絡,又曰宗氣,所以心和胃有密切關係,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心絞痛嚴重發作時,可伴有噁心,嘔吐、上腹脹等消化道症狀,而飽食厚味,食滯不下,亦能促使心絞痛的發作,也說明中醫認為心與胃的關係密切。心與胃及與其他蛀賭之關係亦頗重要,這對於胸痺心痛的發病及治療是有,定意義的。

關於誘發原因

祖國醫學及現代醫學一向認為厚味飽餐,情志(精神情緒)六淫等,都能引起本病的發作.

1,厚味飽餐:《素問·經脈別論篇,有‘食氣人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的記載。其意即是穀人於胃所化之氣精濁未分,巳化之精氣,淫溢於脈。而心舍脈。過食膏鬃厚味,—則濁氣壅於胃之大絡,血流不行,虛裡阻塞,使心失其營,‘就會誘本病而致疼痛.

2.精神因素:《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有:用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素問·痺論篇》有:“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的記載。《靈樞本神》有“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衰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或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的記載,都說明人的精神情緒波動太過,可以傷髒,在臨床當中我們也常常可以見到由於情緒的波動而誘發本病。

3.氣候的影響:《素問舉痛論篇》說:“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人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又說·寒氣客於脈外脈寒,脈寒則縮倦,縮倦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由於本病系胸陽不足加之寒邪侵襲因而導致脈絀急而不通,不通則痛這說明氣候對本病是有影響的。但必須先本身正氣虛,氣候變化始能鏽發本病。《靈樞百病始生》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固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從這一條可以想到,氣候變化,所以能誘發本病,是由於本病患患胸陽夙虛,這說明只有外因而無內因不能發病…、

以上三條,只是本病誘發原因的一部分,中比較常見的。同一《內經》在痺論謂脈不通,而舉痛論則謂氣不通,二者是異名同類並不矛盾。

治療

每種病與每種病有不同的個性,亦有相同的共性。故每種病有每種病不同的治法,各病有各病的主方,如《金匱要略》治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用皂莢丸則愈,否則無效,誤治且可致死.所以古人對於疾病的分類很嚴格的。故同屬咳嗽,而肺癰咳嗽上氣之咳嗽,則與痰飲咳嗽分篇.由於治法不同,所以仲景列痰飲之飲,複列水氣病之水。既列胸痺心痛,複列胸滿瘀血,就是胸滿瘀血。而非胸痺心痛,而胸痺心痛,亦非胸滿瘀血。水氣就是水氣,而非痰飲。每病有每病一定的病因,一定的治法,確切不移,決不可摸稜兩可。蓋證與病不同,‘證屬共性,為諸病所共有,病屬個性,為每病之專有,故病不變,而證常變,方不變,而加減變。例如小青龍與小柴胡湯方後,均有或然或否之加減,但原方不變。故既要有原則性,亦要有靈活性。冠心病的治療,—須認清本病與各臟腑之關係,尤其是與胃的關係,然後體會本病因虛致實之實質,以及因實致虛,最後為本虛標實的特性,治療原則將用以補為主,以補為通、以通為補,通補兼施,行補法而不使其壅塞、施通法而不損其正氣,初步歸納治冠心擒六法如下:臨床上可一法或數法結合使用。

一、宣陽通痺

在歷代醫家的啟示下,我們通過實踐,認識到:陽不宜可致血之痺,血之痺可令陽不宣,故通陽可以宣痺。宜痺亦可通陽,二法相互為用,故臨床應以宣陽通痺為治胸痺心痛之主要方法。選方宜用瓜蔞薤白半夏湯為妥。方中瓜蔞開胸,可宣痺以通陽,薤白可通陽以宣痺。

  • 由於胸痺者多胃濁上逆,故用半夏和胃以降陰逆,降陰逆亦可間接地扶助心陽。
  • 若伴有失眠者可佐酸棗仁湯,若胸脅逆滿:
  • 肢冷者用枳實薤白桂枝湯,若陽虛痛甚,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可在主方中加烏頭赤石脂丸;
  • 若兼有髒躁及百合病者加百合知母湯、百合地黃湯,半夏厚朴湯、甘麥大棗湯等。
  • 善感冒,體痛乏力者主方加新加湯。


二、心胃同治

心胃關係密切已述於前,且‘胃為水穀之海”,故人體之熱產於胃,集於脈,附於血,借心陽之鼓盪,充沛於周身。所以脈以胃氣為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半日不食則氣少,一日不食則氣衰,七日不食則死矣’。‘胃寒則血薄,胃熱則血濁’。血薄則血衰陽微而衛外之功能減退。血濁則血之流通不暢,血中之代謝物質陳腐瘀積,故心與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心胃同治一法在臨床上應予重視。

  • 胸痺胸中氣塞短氣,證偏實者宜橘枳薑湯加減;
  • 但若證見胸中氣塞,動則氣短心悸病兼在肺而無胃腸症狀者,則應改用茯苓杏仁甘草湯;
  • 胸痺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證偏虛者宜人蔘湯加味;
  • 胸痺食後腹脹滿,證虛者宜厚姜半甘蔘湯加減。
  • 下利嘔吐者吳茱萸湯。


三,補氣養血

氣與血同出而異名,血為陰,氣為陽,陽生於陰,陰生於陽,此即陰陽互根之意,無氣則營虛,血不足則胸中冷,血者氣之體,氣者血之用,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補氣即能養血,養血亦可益氣。故補氣養血,不可分割。例如當歸補血湯。

  • 若證見胸痺之脈證,發熱,不渴,脈虛,心臟病久正氣衰弱,者宜增投當歸補血湯加味。
  • 若見脈間歇,氣短,脈數,心悸者,則宜於主方中加當歸芍藥散。
  • 若心悸脈數者增用生脈散加棗仁、龍牡、當歸等;
  • 若見脈結代,心動悸,增投炙甘草湯。


四、抉陽抑陰

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蓋陰消則陽長,陽消則陰長,故扶陽即是抑陰,而抑陰也是扶陽。胸痺由於心陽虛微,’陽消則陰長,所以扶陽抑陰之法亦不可少。

若胸痺時緩時急者用薏苡附子散,附子扶陽,薏苡緩急,若四肢厥逆、脈微、下利者增投四逆湯,若陽虛胃冷者增用附子湯,若心下滿者增用理中湯,若寒甚者可加細辛,桂枝等。

五,活血行水

冠心病出現浮腫者,乃由於血運失常,壅塞瘀積,絡脈充脹,體液滲出而致腫脹。中醫古書有所謂之“去宛陳荃’法,在治這種病的場合應理解為疏導血液中陳腐瘀積,使血暢快而非攻法(雖然攻法有時能達到‘去宛陳荃”的效果)。運用‘去宛陳荃’結合:開鬼門發汗,通上竅,‘潔淨府”洩膀胱以利下竅等方法;雖可退水消腫;但住往水退復發,腫消再作。究其原田,雖然血與水關係密切直接。但根本病原,其主要矛盾在於心陽虛(心功能不全),故運用“去宛陳荃’“開鬼門’“潔淨府”只能治水腫之標。

而助心陽方為治水腫之本,再說水盛則陽衰,陽盛則水衰;發汗雖去水,但也同時能散體溫,而對陽不足者亦可能損陽,故有大汗亡陽之說。人體之熱產於胃,蓄於血,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陰虛過汗則亡津液.所以治冠心病水腫者,應以真武湯為主劑以助心陽.再辨證擇治標方法中之一二,始能符合“治病必求其本”的理論,使水去而陽不傷。血瘀浮腫者加當歸芍藥散,若肺部鬱血或肝大充血者加參蘇飲(人蔘,蘇木)若脈結代動悸兼陽虛浮腫者,則應以栝萎蓮白半夏湯與真切武湯並加活血之品。

六、補腎養筋

心與腎相互為用,腎不能還精於心即顯心功能虛衰,腎不能還精於肝不能柔肝養筋,致筋膜憔悴,脈管漸硬,故補腎養筋法亦為治胸胸痺之一的大法。

  • 若見兩尺無力、脈遲、胸悶,心悸,頭暈、,耳嗚、’腰痠、腿軟,面黯虛煩,少寐或見高血壓等證,宜投瓜蔞薤白主方加杞菊地黃丸久服,便幹者加草決明。
  • 若腎陽衰微,者,見畏寒、肢冷、脈微等證則宜加桂附八味丸,亦可加鹿角膠,巴戟、仙茅、淫羊藿,黨蔘、麥冬等,或左歸丸加味。
  • 若再見脈結代,心動悸(或見心房纖顫),則增炙甘草湯。便幹用火麻仁,不得寐用酸棗仁。
  • 見頭昏、脈弦,陰虛陽浮、血壓高者加天麻鉤藤飲,成加杞菊地黃丸.


結語

1.胸痺包括心痛,屬現代醫學冠心病範疇疾患。從中醫角度看,系病在心而密切關聯脾胃,腎,肝、肺等臟腑之全身性疾病。

2.本病乃機體衰退之虛證。病因心陽虛,胃陽弱,腎陽虧,肝腎陰不足,肺氣不宜,而非實證。不宜將某些標象作為病之實質。

3.本病正氣衰弱,臟腑已損,而非由外邪侵襲之實證。當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立法施治。

4.胸痺之胸中寒,為陽虛而顯之寒象,而非外寒所致。但外寒侵襲僅為成病之誘因,或發作心痛的因素之一。故非一般寒證之用溫藥可解,也非一般實證,用行消之法可治。既見標證之實象,也應認清病本質為正氣虛損。實踐證明,對此類標實證宜使用宣陽通痺為主法。扶陽佐以活血行氣之劑。若不以正虛陽衰為重點,誤以標象為本質,投藥既使當時取效,則日久難免耗陽損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