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的孩子遭遇“中國式逗小孩”

某日在老家和兒子晚飯後散步,在家對面的雜貨鋪坐下,茶餘飯後常有街坊鄰居坐在雜貨鋪門口聊天。當時也有認識的幾位老阿姨坐在邊上,我讓兒子在雜貨鋪等我,我回家拿點熱水給他喝,雜貨鋪和家就隔了一條馬路的距離。他欣然同意。

等我回到雜貨鋪時,老阿姨們跟我說,“你家兒子很聰明,別人騙不了他。“

原來我一走開,阿姨們就跟孩子說,“你媽媽回家睡覺了,你今晚自己在這裡睡了”“你媽媽不回來了,你看都關門了”

我兒子堅定地回答說“不是的,我媽媽會回來的。”

我欣慰地摸著兒子的小腦袋,說:“沒錯,媽媽一定會回來的,媽媽不會不要你的。”


當我的孩子遭遇“中國式逗小孩”

配圖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想起小時候,我寄宿在外婆家。外婆開麻將館,每天都人來人往。記憶中有幾個老頭總愛逗我,“你爸媽把你放在外婆家是不是不要你了”,“你媽媽這個月沒繳生活費給你外婆,你外婆要把你趕出去了”

我大聲地據理力爭,可是,他們似乎總有更多的謊言和道理嚇唬著我。當同樣的話語被重複強調時,還是孩子的我就難免信以為真。我越想越擔心自己會被趕出去,還偷偷給媽媽寫了一封信,專門問了媽媽有沒有繳生活費給外婆。


當我的孩子遭遇“中國式逗小孩”

配圖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種擔心一直縈繞到我已經10歲了,爸媽有事出門,讓我在爸媽的好友家吃飯,我還惦記著爸媽有沒有給繳生活費的事情。

放眼四周,總有些人以羞辱小孩為樂,卻美其名曰為“逗”。當看到小孩嚇得傻了,急哭了,他們就開心地哈哈大笑,幸災樂禍。這些令人詬病的行為,被稱之為“中國式逗小孩”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過:“中國廣泛存在的‘逗’小孩,說就是把心靈仍然敞開而單純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樣絕望、粗糙而粗鄙”

在《不可思議的媽媽》中,香港演員蔡少芬的兩個女兒也遭遇到了“中國式逗娃”。節目組讓孩子在最喜歡的玩具和“媽媽陪伴卡”之間做出選擇,當姐妹倆選擇了最喜歡玩具之後,工作人員當著孩子的面把媽媽陪伴卡撕碎,說媽媽不能陪伴你們了,媽媽被“碎”掉了。孩子嚇得當場淚奔。

被安排看直播的蔡少芬看不下去了,顧不上游戲規則,趕到現場安慰兩個小孩。


當我的孩子遭遇“中國式逗小孩”

配圖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孩子們根本就沒辦法理解什麼是玩笑,什麼是假的。在他們的世界裡,爸爸媽媽就是一切。當孩子被告知“媽媽不要你了”,這種傷害程度相當於天崩地裂,這種中國式的玩笑就是赤裸裸的傷害。

更可怕的是,有時候當孩子遇到他人的“逗”時,父母不僅不幫忙解圍,還要加入“逗”的行列。我曾目睹過這種情形,在小區花園裡裡,有一中年大媽在“逗”一個看起來只有三四歲的孩子,說:“我告訴你一個祕密,你是你媽媽在垃圾堆裡撿來的。”

孩子說“不是的”,一邊說一邊朝媽媽處尋找援助。

沒想到,小孩的媽媽也說“是呀,你就是媽媽在樓道那個垃圾堆撿來的。”

孩子哭著喊道“不是的不是的”。

那位大媽癟癟嘴說:“你家孩子怎麼那麼不禁逗呀,這麼容易就哭了,小氣鬼。”

孩子的媽媽也氣急敗壞,說:“別哭了,再哭我把你放回垃圾堆去。”

孩子終於忍不住,“哇哇”大哭起來。

可以想象孩子當時是多麼崩潰和無助。

孩子不是物件也不是寵物,不供消遣。無視孩子感受的逗弄,就是不尊重孩子,也不尊重孩子的父母。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3歲左右就已經形成獨立的人格,且對自我有了感知,他們懂的雖然少,但並不代表沒感覺。

因為某些原因,不到三歲的兒子要跟外婆回老家生活一段時間。某天我回老家看望孩子,我和孩子在門口玩耍時,一個鄰居就衝我兒子喊了一聲“廣州仔,你媽媽回來啦”。我一時還沒聽出來是什麼,兒子低下頭幽幽地說了一句“我不是廣州仔”。這時,孩子外婆解釋說,鄰居們問東東是廣州的還是廣西的,東東說自己是廣州的,然後大家就叫他“廣州仔”。

這些“逗”總是猝不及防,來自朋友、親戚、鄰居、甚至陌生人。很多媽媽會說,如果聽到有人這麼“逗”孩子,一定會不客氣地說“請你離我的孩子遠點”。很佩服那樣強悍的媽媽,可我不是那種直接與他人起衝突的人。我也就是對這些話語不理睬,要不就是帶孩子離開現場,少跟這個人來往。但我一定會做的是安撫孩子,告訴孩子他沒有錯,並堅定孩子的信心。

我安撫東東,說:“別人叫你廣州仔你不喜歡是不是?”東東點點頭說“是的。”

“很好,以後別人叫你其他的都不用回答,你就是東東。”

當我的孩子遭遇“中國式逗小孩”

配圖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為人父母,我們應該保護孩子,可是發生這種行為時我甚至都不在他身邊,怎麼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每天晚上睡前談心,我都跟孩子說:“媽媽永遠愛你,永遠不會不要你的,相信媽媽嗎?”孩子總能堅定地回答:“相信。”

不能見面只能視頻的,我也會經常告訴孩子,媽媽愛你,媽媽很快就去看你了。我只是擔心他在傷心、惶恐的時候忘記這一點,所以我要經常地告訴他,讓他確信。

後來出現文章開頭的那件小事。我知道,那是我常常向孩子訴說我對他的愛,所以他才有信心和底氣,說出那句“媽媽會回來的”。

永遠不要吝嗇,用愛和尊重澆灌你的孩子。

點擊右上角關注“吾兒52”,學習更多育兒知識!親們文章下方點贊及留言評論,一起來交流育兒的那些趣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