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車陂:一水同舟新活力

廣州車陂:一水同舟新活力

2019天河區車陂龍舟文化節6月2日開幕。

廣州車陂:一水同舟新活力

6月5日,天河區舉辦車陂龍舟招景活動。

廣州車陂:一水同舟新活力

車陂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黨建引領下開展工作,成為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藝交流、鄰里互助等實踐平臺,吸引了眾多志願者參與。

廣州車陂:一水同舟新活力

“龍舟劇·宗祠版”演職人員中,集合了來自廣州七大高校的師生、車陂龍舟非遺傳承人、車陂龍形拳傳承人、車陂小學學生和車陂藝術團等成員。

廣州車陂:一水同舟新活力

在“龍舟劇·宗祠版”《車陂龍舟最有戲》中,演員現場舞蹈演繹傳統龍舟文化。

端午將至,一年一度的龍舟大賽在廣州拉開帷幕。“不趁車陂景,不算扒龍舟。”車陂村龍舟,是廣府龍舟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史可考的車陂村龍舟,傳承至今至少已有150餘年,時至今日仍在精彩上演。

鞭炮隆隆,鼓聲陣陣……5日,廣州車陂龍舟文化節“招景”活動在車陂湧精彩上演。兩百多艘龍舟前來“走親戚”,廣州最大“龍船景”正在進行。

多年以來,世代車陂人以“龍”會友:起龍、採青、賽龍、探親、招景、趁景……傳承古老的廣府龍舟文化。而在今年,一水同舟國際龍舟文化藝術節貫穿端午假期,歷時8天,百年傳承的龍舟文化有了新玩法,煥發出新活力。

在天河車陂,原為探親、節日民俗而生的龍舟景,變為融合文創、文旅、公益為一體的文化節;在晴川蘇公祠,150多歲的宗祠成為舞臺,近距離演繹傳統龍舟文化與現代藝術奇妙的“化學反應”,強勢“吸粉”;在龍舟保護傳承之中,依水而生的龍舟文化,在車陂有了“主心骨”:黨建為引領的新型社區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正引領著更多“新車陂人”參與社會治理,參與龍舟非遺的傳承。

車陂龍舟文化的發展正是天河大力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努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縮影。在廣州市社科院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樑鳳蓮看來,龍舟是留住廣州人、天河人、車陂人鄉愁的載體,也正展現了新天河對於老廣州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郭蘇瑩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劉力勤

從傳承到創新

傳統“廣府味”有了“國際範”

“嗨嗬!嗨嗬!”浪花飛濺之間,群龍競渡,鑼鼓喧天。6月2日是農曆四月廿九,有著150餘年歷史的車陂扒龍舟在廣州上演,來自車陂12個龍舟協會的12支龍舟勁旅正式開賽,吸引超過10萬人前來觀賽,也拉開了一水同舟國際龍舟文化藝術節的帷幕。

廣州市天河區車陂村有著千年的建村史,龍舟文化流傳已久,各種傳統儀式至今保留完整,且保留了傳統的游龍探親、鬥標、招景、龍船飯、龍舟餅等內容,“廣府味”十足。

車陂賽,也被民間稱為“小廣州賽”,坊間有“未踏車陂龍舟地,莫提睇過龍舟景”的美譽。每年農曆四月末,車陂村都會如期舉辦車陂杯龍舟賽,從1970年代末恢復龍舟活動後至今,這一“鬥標”從未間斷。

“目前,車陂村共有55條傳統龍船服役。以前村內水上交通探親出行,龍舟即為主要交通工具。”“車陂扒龍舟”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蘇應昌透露。如今,劃龍船的人中,也不乏90後年輕人的身影。

無論男女老幼,賽龍舟激動人心的鼓點聲,再一次勾起車陂人骨子裡的“龍舟情結”。在龍舟賽中,拔得頭籌的車陂東平梁隊中,最小的龍舟手就是90後。成員樑潤添激動地表示,“去年隊伍因為0.2秒之差與冠軍擦身而過。為了此次勝出,我們整支隊伍已苦練一年。最小的90後隊員,即使再忙,也趕來參加。”

剛觀看過扣人心絃的龍舟賽,沿著河湧去參觀晴川蘇宗祠、逛逛公益集市、再親手體驗做一艘紙質龍船……特意從深圳趕來看龍舟賽的遊客陳阿姨用“不虛此行”形容這一體驗。她說:“原本預留半天時間來看龍舟,沒想到體驗了這麼多好玩的,端午節要帶孩子一起來體驗龍舟文化。”

快閃、非遺課堂、宗祠遊賞、宗祠城際穿梭……從端午賽龍舟、吃龍舟飯的傳統民俗到融合文創、文旅、公益為一體,今年,龍舟賽有了新玩法。

在本月,車陂還為全球遊客提供了扒龍舟體驗、龍舟拔河趣味賽、宗祠遊賞、宗祠城際穿梭、龍舟文化展覽、龍船飯體驗、文化劇表演、文創嘉年華、親子研學、攝影採風、文化課堂等一系列活化鄉村文化的文旅產品項目,帶來一場豐富而濃郁的文化盛宴。

龍舟文化的“創新玩法”也吸引了粵港澳人士、國際友人前來參與。來自德國的Jessica在廣州做短期交換生,她和同學們一起參加了車陂5日的招景活動。

感受到招景日的鞭炮齊鳴、鑼鼓喧天,Jessica說:“這是我第一次參加中國的傳統節日活動,很熱鬧也很有趣。”而在6日,還將有非遺課堂、扒龍舟、龍舟飯等文化體驗活動供粵港澳人士、國際友人蔘與。

從傳統到藝術

150年宗祠裡“車陂故事”有了新內涵

150多歲的宗祠前奏響悠揚的竹笛聲;氣勢磅礴的男子群舞“龍舟舞”引來陣陣掌聲……6月5日,農曆五月初三車陂“招景”日,以龍會友的車陂熱鬧非凡,“龍舟劇·宗祠版”《車陂龍舟最有戲》在蘇軾後人的晴川蘇公祠首演。

“車陂好,車陂美,佔有天時又地利,又有龍船又有戲”。龍舟劇中,車陂小學學生們稚趣的童聲吟誦的這首古老的車陂童謠,講述的正是車陂古村龍船和戲曲的傳統。

今年的車陂文化藝術節激活了“又有龍船又有戲”的傳統,不同的是,傳統龍舟文化正與現代藝術產生更為奇妙的“化學反應”:廣州大劇院、車陂古村、七大廣府高校聯合創新,在現代舞蹈中融合宗祠文化和龍舟文化。

這是多元文化、多元藝術和多方人員融合的首次嘗試,從萬人矚目的端午龍舟賽到數十萬人爭先參與的龍舟文化節,從傳統到現代,龍舟文化正煥發新的活力。

對此,該劇文化顧問、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黨支部書記蘇志均說:“我們希望在划龍舟的同時加入戲劇的元素來恢復這個傳統,因此與廣州大劇院合作,達到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融合。”“宗祠劇”講述的是當下地地道道的車陂人的故事:傳統節日端午節之際,自小隨父親移居澳門的車陂後代蘇為氹回到故鄉,偶遇從未謀面的“九堂叔”蘇身正。以蘇為氹的視角為主線,看盡車陂端午傳統場景。

車陂的龍形拳、龍舟、民謠等通過藝術創新的方式隨著故事展現,在兩個成長於不同環境下的車陂人的對話中,反映出新時代下亙古不變的故鄉情。首演現場中,精彩的劇情時而引來鼓掌拍照,時而引起捧腹大笑。

而值得注意的是,臺前幕後一百多人的劇組中,上至80歲的非遺傳承人、下至6歲的小學生,都參與其中,給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這其中,有車陂本地居民、有大學生、有藝術家、有傳承人,他們的聯袂演繹“吸粉”不斷,也引起了廣泛的共鳴。

來自車陂藝術團的鐘肖屏說:“車陂的包容性很強。”三十多年前從棠下嫁到車陂的她對車陂近年來的環境變化、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友好融合甚是感慨。

除了特邀龍舟劇目《車陂龍舟最有戲》外,龍舟戲劇嘉年華的節目也是精彩紛呈。廣大市民可在6月7日、8日兩天下午在車陂湧兩岸捕捉“快閃式”進行的嘉年華演出。據悉,此次嘉年華將有7部作品上演,作品形式多樣,有街頭相聲、樂器獨奏、民間舞蹈、跨界創意肢體劇等等。

這些表演不侷限於特定舞臺,就在車陂湧兩岸,與觀眾驚喜互動,展現了國際龍舟藝術節包容而多彩的文化特色。

“三年前,車陂村民賽龍舟、車陂景還只是自娛自樂,儘管知名度很高,但只侷限於端午節那幾天。”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副會長簡熾堅說,如今,車陂龍舟文化正走向現代、走向世界。

從賽龍舟到治水

昔日臭河湧有了2.8公里碧道龍舟景

鞭炮隆隆,鼓聲陣陣……6月5日,廣州車陂龍舟文化節“招景”活動中,有兩百多艘龍舟前來“走親戚”,廣州最大龍船景精彩上演,劃手們的號聲、鞭炮聲、歡呼聲響徹河湧。

車陂村沿湧而興,每年端午都會在湧上進行龍舟賽,為了方便市民觀賽遊覽,今年在車陂一湧兩岸的硬件設施上進行升級改造,兩岸河堤將以海綿城市的標準打造2.8公里碧道,湧邊的臨水步道正是這次龍舟賽最佳觀賞點。藍天碧水之下,河湧內龍船集聚堪稱一景。車陂龍舟文化的興盛與車陂湧分不開,河湧水質更與每個車陂人息息相關。

難以想象的是,臨水步道前的車陂“母親河”,幾年前還是一條臭河湧。作為天河區最長、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湧,由於排水體制為合流制,汙水管網覆蓋率低、收集能力不足、“散亂汙”企業偷排嚴重等原因,車陂湧長期黑臭,淪為廣州重點整治的35條黑臭河湧之一。治不好的車陂湧,讓車陂龍舟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怎能在臭河湧裡劃龍船?”回憶起之前的情形,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副會長簡熾堅說,以前的黑臭河湧,成為不少熱愛車陂、熱愛龍舟文化的人心中的痛。

而為使車陂“水更清、景更美”,根據市、區的治水工作部署,除做好轄區113公里的截汙納管工程和114個排水口截汙工作,車陂街還將河湧治理與“鄉村文化傳承”相結合,積極發動志願者隊伍一起保護屬於車陂居民的“母親河”,發起“一水同舟,守望相助”活動,將每一支龍船隊都變成“志願者隊伍”,訓練龍舟的同時對車陂湧進行巡湧護湧。

2017年6月,車陂志願者服務隊(總隊)註冊成立,蘇志均任隊長,簡熾堅任副隊長,同時匯聚了多支以保護河湧為目標的“民間河長”隊伍,車陂湧也因此成了廣州“民間河長”最多的河湧之一。

其中一支隊伍就是去年成立的天河區首支女子鳳船隊,這支鳳船隊不僅是一支龍舟隊,更是一支“護河巡邏隊”,她們在訓練過程中一旦發現車陂湧有不尋常的情況,會馬上拍照或錄視頻,說明情況,上傳給居委會。居委會再根據照片和視頻確定具體地點,即刻進行處理。

簡熾堅說,經過一年多的大力整治,如今車陂湧的水質改善明顯。在工程推進中,村民們都非常支持,在蘇志均組建的“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志願者微信群裡,成員已經超過100多人,每天不斷有巡湧志願者發來有關車陂湧的最新信息。

延續護水的傳統,在本次文化藝術節活動中,也一如既往地予以了體現。龍舟節開展“垃圾不落地,益起愛車陂”行動,貫穿於各大型單元。除此還在車陂招景日、非遺紀念日兩天開展公益集市系列活動。

如今,車陂街推行的“民間河長+官方河長”聯手護湧的做法卓有成效,車陂的居民從愛水、樂水到護水,全民一起共建共治共享美麗河湧。2017年底,車陂湧達到“不黑不臭”的標準。“時隔40年,車陂湧重現螢火蟲”的新聞見於報端,還因治理效果良好榮登全國第一批黑臭水體治理“光榮榜”。

基層社會治理

龍舟文化傳承,黨建引領成了“主心骨”

在龍舟節期間,順著“一水同舟”的車陂導覽地圖指引,即可參觀“一水同舟”龍舟文化展覽館。避開洶湧的人潮,這裡可謂是“世外桃源”,可以欣賞到車陂龍舟文化的濃縮與精華。

在展覽館中,能身臨其境般觀賞車陂龍舟盛會、欣賞車陂民俗童謠,也可以試著敲擊百年龍船鼓。觀賞累了還可以到展館內的多功能展廳小歇一下,看看“一水同舟”的文創產品,挑選一兩件帶回家作紀念。

每年端午節期間,豐富多彩的龍舟民俗文化活動背後,是車陂街依託“龍舟傳統文化”的特色,以宗祠文化為底色,讓基層社會治理與龍舟文化緊密結合,充分整合社區資源,形成了以弘揚龍舟傳統文化助推基層社會治理的新局面。

目前,車陂村依然保留有30多處祠堂、9大姓氏祖祠,尤其對典型的傳統民俗龍舟文化保存得十分完好,是歷史文化豐富的古村落。為了進一步讓傳統文化力量助推基層社會治理高質量發展,車陂村打造了廣州市首個以龍舟文化為核心的非遺文化傳承保育文化展覽館——“一水同舟”龍舟文化展覽館。

在今年的龍舟賽中,除卻本村人,也不乏來穗人員積極參與的身影。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黨支部書記蘇志均說,車陂村原居民有1.2萬人左右,外來人口則超過20萬人,“無論是治水,還是傳承傳統文化,單憑本地居民,一定不行。凝聚人心,龍舟文化是很好的切入點。”

車陂街外來勞務和來穗人員眾多,人口結構較為複雜,車陂街依託“一水同舟”龍舟文化展覽館開展“家庭教育系列講座”“公益沙龍分享會”等活動,豐富來穗人員的業餘生活,滿足不同階層人員的精神需求,讓來穗人員對龍舟文化有深層次的瞭解和進一步的認識,也促進了本土居民與來穗人員積極交流、互動。

為了更好地發揮黨員的先鋒引領作用,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成立了黨支部,將黨支部“建在了龍舟上”。蘇志均也成為黨支部書記。今年3月,車陂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黨委將黨課開到了“一水同舟”龍舟文化展覽館裡,主講老師正是蘇志均。而這裡,正是促進會的辦公地,同時也是該黨委的黨校之一。

車陂還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黨建引領下開展工作,整合現有的黨群服務中心、黨員活動室、“兩代表一委員”聯絡室、圖書館、文化館等陣地,成為理論宣講、教育服務、文藝交流、鄰里互助等實踐平臺,吸引了眾多志願者參與。

每到端午佳節,車陂村村委會都會組織“以龍會友”的相關活動,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積極地把嶺南風情、龍舟文化世代傳承。如今,車陂的龍舟文化成為車陂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凝聚車陂上下大團結、大和諧、大發展的精神支柱和重要支撐。車陂街將繼續弘揚龍舟文化傳統,唱響龍舟文化旋律,助推基層治理高質量發展。

蘇志均說:“車陂只是龍舟文化促進會的第一站。我們要讓龍舟文化沿著車陂湧,匯入珠江水中,再沿著珠江水系漫延開來,傳播到珠三角的每個角落。”他期待,通過團結一致、拼搏向上的“龍舟”精神,為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建設提供源源不絕的文化動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