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職最快的人,都有這3種成人思維

工作這一年 創業 Google 知乎 智聯招聘 2019-04-06


升職最快的人,都有這3種成人思維


升職最快的人,都有這3種成人思維


前兩天,公司一個90後小姑娘向我吐槽,自己上班兩年了,天天熬到十點多,沒週末,沒休息,可升職加薪永遠沒有自己,越忙越沒錢,越忙也越沒前途。

這個小姑娘來公司5年,算是那一批新人裡最機靈的一個,做事很快,質量也高,可是幾年下來,每次升職都沒她的份。

這種現象,在我們公司特別常見,職位和工作時長不成正比,有些人剛進公司沒多久,平步青雲,有些勤勤懇懇做了好多年,還是不溫不火,入不了領導法眼。

我仔細觀察過身邊升職最快的人,發現往往都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成熟的人。


升職最快的人,都有這3種成人思維


說一個我們公司升職最快的人是個法務部的男同事,和他一起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專業。事無大小,不管難易,哪怕是遇上豬隊友,他的表現都非常穩定。

有一次,業務部門來了個新手,項目做起來很費勁,把整個項目組的人都逼瘋了,每個人的日子都不好過。

起初法務部派出來的是一個名校畢業的海歸姑娘,結果,沒過幾天就開始四處抱怨,逢人就說,這種坑隊友根本配不上她這樣的選手,項目組的同事壓力越來越大,新人也瀕臨崩潰。

後來,老闆覺得不對勁,把海歸姑娘換成這個男同事,沒多久,就把新手小朋友教會了,整個團隊也士氣大振。

成熟的職場人,都是問題終結者。他們從來不在情緒上宣洩不滿,也不是不停地提意見,而是直接找到解決方案。

寧向東老師也曾經講過這類人,能力再強也不能要。他把這種人定為個性不健全,一開口說話就是滿滿的負能量,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會把整個團隊人的情緒都帶跑偏。

而聰明人有時候會犯傻,因為自視甚高,總覺得別人傻。可是一個團隊裡,成員的水準永遠參差不齊,真正有本事的人,從來不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反而會調整自己,匹配更多的人,尋求更大的空間。

升職快的人,都有很強的適應力,他們從不要求別人配合自己。這是一種性格上的優勢。


升職最快的人,都有這3種成人思維


在職場,有一個現象很普遍,就是年紀越大,埋頭苦幹越沒用。

我們公司有一個部門總監,背景雄厚、實力一流,可就是默默無聞了很多年,每天一個人上班、下班、吃午飯,除了開會,幾乎沒見他和什麼人說過話,是個典型的沉默派。工作了好幾年,公司上上下下還有不少人都不認識他。

有一次,我下班路上遇見他,聊了幾句,聽他說起自己的苦惱,好像其他同事很容易做成的項目,他做起來卻很不順手。很多環節上都會遇到阻力,從立項到審核,就連報銷都很費勁。

朋友多了路好走這句話,是職場的真理。你越往上爬,越會發現,一個高品質的圈子能讓你的職場更加順利,因為有人就有信息,有信息就少走彎路。你認識的人越多,能理解的東西就越多。

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公司Node創始人法隆·費特米19歲加入谷歌,曾是谷歌最年輕的員工之一,六年後辭職創業,Node融資已經超過1600美元,她在回顧自己的成就時提到一個重要因素:建立自己的人脈網絡。

洛杉磯前任華裔副市長陳愉也曾經說,不工作的時候,她會花很多時間去結交新朋友,她花了七年時間做義工,也因為這個機會得到了貴人的推薦,意外被選為副市長,那時,她只有31歲。

很多人排斥社交,不願意和同事親近,可往往到了關鍵時刻,才發現,自己的通訊錄裡沒有一個能幫手的人。建立人脈也是一樣,你不能等到有事的時候才去求別人,而是要在平時就開始有意識的培養。

社交其實是一種成人思維,幼稚的人按照意願生活,成熟的人按照需要生活。

升職最快的人,都有這3種成人思維


升職最快的人,都有這3種成人思維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問題,很有意思,你交過哪些智商稅,不少人吐槽自己被騙的經歷,卻有一個小夥伴說,自己最傻的一刻是自作聰明地佔了別人的便宜。

他說了一件事,自己跳槽的時候,從老闆手裡撬走一批客戶,一不小心還連累了過去一起共事的老同事。

那一次跳槽,因為這些客戶,他拿到一筆不小的獎金,可沒想到,此後的事業變得異常艱難,那些老同事,如今成了行業裡炙手可熱的精英,佔據各大公司的C位,現在的他遭遇全方位封殺。

他覺得很後悔,當初不該這麼貪心。

都說聰明人不做蠢事,但其實越是聰明的人,越會做一些不划算的蠢事。並不是因為他們真的蠢,而是他們明白:在職場,不貪心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而信任就是一個人最大的捷徑。

美國金種子基金的董事總經理朱迪•羅賓奈特曾經在《給予者》中說,你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給予者,而不是一個索取者。對給予者而言,能提供的最大價值,就是運用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獲得他們所需要的資源。這時,你也得到了從他們那裡獲取更多資源的機會。

在職場,真正聰明的人都不是很貪心。

他們不喜歡計較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介意做份外事,能站在一個更大的視角看待工作,其實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老闆思維。

而這種人最大的獎賞就是,一些巨大的機會和紅利經常隱藏在一些看起來並不太好的機會裡。

我以前就遇見過,剛上班的時候,很多人都挑三揀四,一個同事抱著非常無所謂的心態,攬下了一個別人挑剩下了的活兒。

那個項目看起來很不起眼,可後來,經濟形勢不好,所有大項目都被砍掉,他這個小項目卻異軍突起,撐起了整個部門的KPI。

馬化騰曾經說過,“不要太計較一些個人的得失,幹活都是很難得的獲得經驗的機會。不要先想自己做這件事有什麼回報,往往想得多了會失去很多機會。”

想起曾經聽過的一句話,為什麼真正聰明的人看起來都很傻,其實或許是你看不懂聰明人眼裡的世界。他們其實想要的更多,所以願意多給出一點。

先做那個付出的人,就是一種成人思維。

說這麼多,並不意味著能力不重要,而是一個人的職業高度最終能到哪裡,並不是完全是由能力決定的,性格、人品、人際交往的軟實力,才更是一個人升職路上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