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鄙視鏈,你能擠上第幾層?

話說在和平的年代,讀書是幾乎是唯一能改變個人命運的方式。不管是官宦之間,還是平民百姓,只要有條件,讀書都是必不可少的。讀書是學文化、學知識、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不管怎麼讀書,學歷都是讀書的一個成果體現。在工作或與人交往時,學歷往往會成為人際交往中一項極其重要的資源。因此,為了學歷而造假也大有人在。既然學歷成為資源,那與之相對應的也就產生了學歷鄙視鏈。

在錢鍾書的小說《圍城》裡有這樣一段話:在大學裡,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外國語文學瞧不起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學系瞧不起哲學系,哲學系瞧不起社會學系,社會學系瞧不起教育系,教育系的學生沒有誰可以給他們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學歷鄙視鏈由來已久,這不是中國首創,也並非中國獨有,而是古今中外一直都存在並會持續下去的。學歷鄙視其實也是歧視中的一種,如同其它歧視一樣,都是以自己擁有的資源看不起別人所擁有的。

學歷鄙視鏈,你能擠上第幾層?

錢鍾書小說中的鄙視只是學科,中國的學歷鄙視鏈大致是這樣的:海歸博士>國內博士>國內碩士>全日制本科>大專>中專>民辦職高;清北復交浙>985高校>211院校>普通一本>二本>三本>大專>中專>高職。

還有人直言,國內本科不是985,可以統稱為三本。當然由於每個時代對院校的建設要求不同,現在大多提倡“雙一流”了。是不是感覺有點不爽,是不是心裡感覺不舒服了?殘酷嗎?比這更殘酷的是大學生職場。

在HR圈默認的招聘潛規則,簡單粗暴,卻普遍適用,而且被大多數HR奉為圭臬。HR人士在校招時,把985院校和非985院校的大學生簡歷分開放,在招聘結束離開時,帶走985院校學生的簡歷,非985的簡歷等待被清掃阿姨清理。

這是故事嗎?不,這是職場赤裸裸的現實。是HR們有嚴重的名校情結嗎?也不算是,有些HR本身也並非出身名校。他們秉承的邏輯卻出奇的一致:越在鄙視鏈頂端越能表明一個人的優秀,名校對應的就是更好的教育、更豐富的資源和更寬廣的人脈。

學歷鄙視鏈,你能擠上第幾層?

事實也是如此,越是名校出來的,擁有的資源和人脈是普通學校無法比擬的,在校享受的教育也是更好,就如各院校的藏書一樣,名校的藏書量和文化底蘊是普通院校拍馬也趕不到的,這就是優勢。

也許你會問,企業招人,不是要求能力嗎?難道能力就不重要嗎?對於同時的畢業生來講,能上名校,本身就說明別人的起點更高,學習能力更強。學歷不等於能力,但學歷是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個體現,難道不是嗎?

在名校畢業生面前,非名校畢業生的人生時蒼白的。HR有什麼不去選擇更好的,而要選擇非名校的你呢?為什麼要去花費更多的物力和財力去培養一個非名校的學生,你的學習能力如果更強,當初考取的就是名校,而非普通院校了。

不是HR和企業對名校熱衷,也不是他們的有意歧視,是現實讓他們不得不如此。如果你是HR或企業老闆,你也會選擇兩個中更好的哪一個,畢竟企業不是慈善機構,他們必須考慮企業的運營成本。

學歷鄙視鏈,你能擠上第幾層?

生命的法則,叢林法則,優勝劣汰,這是亙古不變的進化信條。也許人會有憐憫之心,但社會的發展不存在憐憫。如果在鄙視鏈的底端,被鄙視那是在正常不過的,也沒有什麼科抱怨的。

其實,所有人都在某條鄙視鏈上,無論你承不承認,這都是改變不了的事實。區別僅僅在於,你是處於哪條鏈上,是學歷,還是財富、長相、身高、家世、地域、人種、國別,或者一些其它鏈上。

所以,被人鄙視或者鄙視他人的,都免不了。在千差萬別的世界,每個人的立場和角度不同,鄙視就必不可少。即使你富甲四方,即使你功成名就,即使你權傾天下,都免不了有人鄙視你。即使你一無所有,也可能被人看重。

當然,學歷並不完全是能力,卻是很好的參考。在工作中,確實有一些名校加身卻眼高手低的人,也有一些非名校出身卻能臥薪嚐膽成功逆襲的人。學歷不是坐吃山空的理由,也不是知難而退的藉口。學歷是敲門磚,但做不了攻城錘。

要想不被學歷羈絆,要想不淪落為鄙視鏈的底層生物,那就要時刻警醒,要保持終生的學習,不要得過且過,更不要自暴自棄。人生就是各種選擇,有舍也有得,不要過於物質化,保持一個平淡的心,一切才能安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