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癌的發生主要和什麼有關

宮頸糜爛 宮頸炎 腫瘤 癌症 健康 宮頸癌學堂 2018-11-28

點擊右上角立即關注,更多健康內容不再錯過,不定期驚喜送給你

宮頸癌的發生主要和什麼有關?大量臨床、分子學及流行病學資料表明,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是引起宮頸癌的主要病因,目前宮頸癌組織中HPV的檢出率達99%。可以肯定地說,HPV感染是子宮頸癌發生的基本因素,其他諸如過早性生活、多產、多性伴、吸菸、口服避孕藥等都是輔助或誘發因素。

宮頸癌的發生主要和什麼有關

HPV通過損傷的鱗狀上皮感染宮頸基底細胞或不成熟鱗狀細胞,病毒DNA可以隨著細胞的複製進入細胞,潛伏於人體內,通常保持靜止狀態,當機體免疫力低下,局部再次外傷、感染時,病毒基因就會整合於宿主細胞基因組中,病毒進行完整複製,起激活作用,對宿主細胞產生破壞,促進癌變的發生。

是否有HPV感染,或HPV能否被清除是能否發生宮頸癌的關鍵。女性中HPV感染非常普遍,但多可自然緩解,僅少數發展為持續性感染,並可發展為宮頸癌前病變,最終進展為浸潤型宮頸癌。從HPV感染到宮頸癌形成之前,有一個相當長的癌前病變期,如果在這個階段能夠及時診斷和正確處理,宮頸癌是完全可以預防甚至治癒的。

宮頸癌前病變,規範名稱為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包括宮頸非典型增生和宮頸原位癌,指從正常的鱗狀上皮轉化為浸潤性癌的中間過程,分為CIN、CIN和CIN,反映了宮頸癌發生演進的過程。CIN形成後有約10%~20%的病例在10年左右會進展為浸潤癌,其餘或長期存留,或自行消退。CIN、CIN和CIN發展為癌的危險性分別是15%、30%和45%。

慢性宮頸炎是否一定會發展成宮頸癌?

慢性宮頸炎是生殖道炎性疾病,也是婦女的多發病與常見病,根據病理類型分為宮頸糜爛、宮頸息肉、宮頸肥大、宮頸腺囊腫(納氏囊腫)、宮頸黏膜炎等,這些病理類型在同一婦女患者可單獨存在,也可多種同時發生,宮頸糜爛是慢性宮頸炎最常見的一種病理類型,但不能隨便將宮頸的各種慢性炎症均稱為宮頸糜爛。

宮頸癌的發生主要和什麼有關

引起慢性宮頸炎常見的細菌性病原體主要有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以及腸球菌等,以上細菌可通過宮頸的小傷口(如流產或分娩後)進人宮頸的深層組織而引起炎症,臨床上往往表現為亞急性發作,如果治療不及時,則發展為慢性炎症。

過去曾認為是宮頸糜爛、息肉、撕裂、外翻等是宮頸癌的前期病變。但現在,宮頸癌已明確是由高危型HPV的持續感染引起,慢性宮頸炎和宮頸癌各自具有不同的致病因素。此外,從宮頸的病理組織學變化來看,癌前病變指宮頸組織鱗狀上皮中發現有不典型增生者,而慢性宮頸炎的各種病理類型均非不典型增生。

因此,雖然慢性宮頸炎可與其他宮頸疾病並存,但認為其一定會發展成宮頸癌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宮頸癌也不一定是宮頸炎治療不好發展而來的。

宮頸糜爛是宮頸癌發生的高危因素嗎?

慢性宮頸炎與宮頸癌要區分開來看待,但宮頸炎與宮頸癌的關係又很微妙。防癌普查資料顯示,慢性宮頸炎尤其是宮頸糜爛是引起宮頸癌的高危因素,宮頸無糜爛者有0.39%患宮頸癌,而患宮頸糜爛者卻有2.05%患宮頸癌。

慢性宮頸炎一定會發展成宮頸癌嗎?

宮頸糜爛並非真正的子宮頸在糜爛,僅是原先在宮頸管內膜的單層柱狀上皮,替代了原先在宮頸外面的鱗狀上皮細胞,因柱狀上皮菲薄,其下間質透出,呈紅色,所以許多學者主張“宮頸糜爛”宜改稱“宮頸柱狀上皮異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誤診和誤治。

由於宮頸柱狀上皮抵抗力低,病原體易侵入發生炎症,宮頸糜爛面可作為病毒進入細胞的良好場所,與無糜爛者相比,可增加HPV感染的機會,HPV感染率在慢性宮頸炎中比正常宮頸組織高,從而增加致癌性。

宮頸癌的發生主要和什麼有關

如何預防宮頸癌的發生?

宮頸癌的發生需要經歷宮頸病變發展到宮頸癌的緩慢過程,為預防、早期發現和治療提供了條件。與其他部位腫瘤相比,宮頸與外界相通,宮頸病變可通過對病灶直接觀察或取樣得以早期篩查診斷,使宮頸癌成為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腫瘤。WHO推薦的“三階梯”診斷步驟,即細胞學-陰道鏡檢-組織學檢查。隨著宮頸癌病因學的深入研究,高危型HPV-DNA檢測已被引入到宮頸癌的篩查中。其檢測的陰性預測值極高,可有效減低宮頸癌及高度病變的漏診率,HPV-DNA陰性、細胞學陰性的婦女可延長篩查的時間間隔。

宮頸癌的發生主要和什麼有關

想了解更多知識內容可以點擊下方瞭解更多關注我們的陽光小店店鋪,裡邊有各種健康類書籍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