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車企去年豪擲282億元買理財 收益同比勁增610%

個人理財 投資 宇通客車 國產車 證券之星 2017-05-14

2016年汽車整車上市公司的理財活動較2015年有很大增加,特別是涉及的資金和資金收益方面增幅巨大。

《證券日報》記者據同花順(行情300033,買入)iFinD統計發現,2016年購買理財產品的汽車整車上市公司有10家,購買理財產品合計378個,累計投入資金高達282億元,理財收益5453萬元,較2015同比分別增加43%、28%和610%。

有業內人士表示,上市公司過分熱衷於理財甚至影響募投項目,可能從整體上影響上市公司投資實業的積極性,對此應嚴格把控,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促進資本脫虛向實。對於此類公司除了觀察其基本面,還需從募投項目進度、盈利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

10車企累計282億元買理財

據同花順iFinD顯示,2016年購買理財產品的汽車整車上市公司有10家,累計投入資金達282億元。其中宇通客車(行情600066,買入)購買金額合計高達138億元,佔全行業總金額的49%,成為車企中名副其實的理財大王;排名第二位的是去年虧損7.19億的金龍汽車(行情600686,買入),購買理財累計斥資72億元,佔當年營業收入33%;相比前兩名動輒幾十甚至上百項的理財投資,長城汽車(行情601633,買入)2016年只購入了交通銀行(行情601328,買入)保定分行的4單理財產品,就以20億元的總投資額位居季軍。

此外,悅達投資(行情600805,買入)、中通客車(行情000957,買入)和比亞迪(行情002594,買入)購買理財總額均超過了10億元,分別達到15.6億元、12.6億元和12.5億元;江淮汽車(行情600418,買入)、海馬汽車(行情000572,買入)和東風汽車(行情600006,買入)理財總額超過1億元,分別為5.9億元、4.4億元和1億元。

另外,《證券日報》記者整理統計數據時發現,車企購買的大多數理財產品,收益只是跑贏了同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數據顯示,上市車企購買理財產品時,預期收益率最高的為13%,但大多數選擇的是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率約為3.2%。這主要是由於上市公司更傾向於投資穩定的理財產品,使得收益率相應的會比較低。

事實上,機構專屬類理財產品雖然認購起點較高,但更多滿足了企業保本的需求。記者注意到,多數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產品的資金來自於自有資金和暫時閒置的資金。

“公司在保證流動性和資金安全且不影響公司主營業務正常開展的前提下,運用部分閒置自有資金投資於低風險的短期理財產品等投資產品,有利於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提升經營績效,符合公司和全體股東的利益。”多數公司對於自己購買理財的行為如是解釋。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利用閒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本身的風險較小,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應該在不影響主業經營的情況下適度,否則可能從整體上影響上市公司投資實業的積極性,不利於實業經濟的發展。

理財收益同比勁增610%

總的來說,車企投入資金的多寡與投資收益關係密切。數據顯示,2016年10家車企裡理財收益合計5453萬元,同比2015年增長610%。實際收益前三名分別為宇通客車2535萬元、金龍客車1362萬元、悅達投資933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資料顯示,海馬汽車並未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而是投資了多家A股股票以及可轉債(愛基,淨值,資訊)業務。而東風汽車則是購買了多家貨幣基金和現金增利,具體收益額目前均無法查詢。

記者注意到,由於我國汽車行業已進入成熟期,同時市場面產銷兩旺,所以並未出現類似其他行業極端倚重理財收益粉飾業績甚至扭虧的怪象。儘管全行業理財收益5453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610%,但理財收益在各公司的淨利潤佔比仍微不足道。

以宇通客車為例,2016年其購買理財金額超過138億元,收益達2535萬元。然而對比其358.5億元的營業收入以及40.44億元的淨利潤而言,則是小巫見大巫。事實上,自1997年上市以來,宇通客車業績保持了連續20年的正增長。

同樣,2016年豪擲20億元買理財的長城汽車,主營業務亦表現不俗,全年淨利潤超過105億元,同比增長31%。產銷方面,累計銷量達107.45萬輛,超額完成95萬輛的年銷量目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