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又稱“西湖”,宋至明代為若干小湖,其中較大的有珠湖、甓社湖、樊良湖、平阿湖等12個湖泊,且湖湖貫通。秦少游描寫故鄉的詩句有:“高郵西北多巨湖,累累相連如貫珠。”明末黃水奪淮,“千流萬派畢會於郵,而高郵遂成巨浸矣”(隆慶《高郵州志》),以至形成了廣袤無垠的高郵湖。高郵湖是江蘇省第三大湖,蒲松齡詩中描寫其“蒼茫雲水三千里”。古“秦郵八景”有三景在高郵湖,足見這是一個鐘靈毓秀之湖。

"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又稱“西湖”,宋至明代為若干小湖,其中較大的有珠湖、甓社湖、樊良湖、平阿湖等12個湖泊,且湖湖貫通。秦少游描寫故鄉的詩句有:“高郵西北多巨湖,累累相連如貫珠。”明末黃水奪淮,“千流萬派畢會於郵,而高郵遂成巨浸矣”(隆慶《高郵州志》),以至形成了廣袤無垠的高郵湖。高郵湖是江蘇省第三大湖,蒲松齡詩中描寫其“蒼茫雲水三千里”。古“秦郵八景”有三景在高郵湖,足見這是一個鐘靈毓秀之湖。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自然風光秀美,“珠湖夕照” “漁歌唱晚”“西湖怪柳”“湖光帆影”等景觀,為歷代文人墨客反覆吟唱,潑墨揮毫。而難得一見的“湖上蜃景”奇觀更具魅力,令人心儀。夏秋之際,雨過天晴,高郵湖上空有時出現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連綿起伏的群山,阡陌縱橫的田野,讓你以為湖的另一邊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抑或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山區,其實這正是有名的“湖上蜃景”,與“海市蜃樓”一樣。《高郵縣誌》記載從清康熙元年(1662)至光緒六年(1880)出現的珠光和“湖上蜃景”就有九次之多,其中珠光再現有五次。

"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又稱“西湖”,宋至明代為若干小湖,其中較大的有珠湖、甓社湖、樊良湖、平阿湖等12個湖泊,且湖湖貫通。秦少游描寫故鄉的詩句有:“高郵西北多巨湖,累累相連如貫珠。”明末黃水奪淮,“千流萬派畢會於郵,而高郵遂成巨浸矣”(隆慶《高郵州志》),以至形成了廣袤無垠的高郵湖。高郵湖是江蘇省第三大湖,蒲松齡詩中描寫其“蒼茫雲水三千里”。古“秦郵八景”有三景在高郵湖,足見這是一個鐘靈毓秀之湖。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自然風光秀美,“珠湖夕照” “漁歌唱晚”“西湖怪柳”“湖光帆影”等景觀,為歷代文人墨客反覆吟唱,潑墨揮毫。而難得一見的“湖上蜃景”奇觀更具魅力,令人心儀。夏秋之際,雨過天晴,高郵湖上空有時出現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連綿起伏的群山,阡陌縱橫的田野,讓你以為湖的另一邊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抑或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山區,其實這正是有名的“湖上蜃景”,與“海市蜃樓”一樣。《高郵縣誌》記載從清康熙元年(1662)至光緒六年(1880)出現的珠光和“湖上蜃景”就有九次之多,其中珠光再現有五次。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比“湖上蜃景”更難得一見的是“游龍戲水”的奇觀。高郵湖水域遼闊,對高郵及周邊地區的氣候影響極大。特別在盛夏季節,氣候瞬息變化,難以捉摸。2007年7月的一個午後,天氣悶熱異常,突然間狂風大作,湖面上浪濤洶湧。一條巨大的水柱從水面升起,一直接入雲端。水柱隨飄忽不定的風向在湖面上游走,持續時間約15分鐘,彷彿雲端裡面真有一條巨龍,攜著水柱任意遊蕩。專家們說,這是龍捲風發生在湖上而引起的“龍吸水”現象。許多人有幸在現場目睹,並用相機及時捕捉住了這一天象奇觀。“游龍戲水”雖然難得一見,但由於高郵湖獨特的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龍”曾經不止一次光臨高郵湖。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孫莘老的弟弟孫誠之赴任北海尉,秦少游為其送行,就曾在湖邊見“龍”,並作詩云:“黃綬不為無氣概,蒼龍垂尾送行舟。”這是高郵“龍戲水”的最早記載。

"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又稱“西湖”,宋至明代為若干小湖,其中較大的有珠湖、甓社湖、樊良湖、平阿湖等12個湖泊,且湖湖貫通。秦少游描寫故鄉的詩句有:“高郵西北多巨湖,累累相連如貫珠。”明末黃水奪淮,“千流萬派畢會於郵,而高郵遂成巨浸矣”(隆慶《高郵州志》),以至形成了廣袤無垠的高郵湖。高郵湖是江蘇省第三大湖,蒲松齡詩中描寫其“蒼茫雲水三千里”。古“秦郵八景”有三景在高郵湖,足見這是一個鐘靈毓秀之湖。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自然風光秀美,“珠湖夕照” “漁歌唱晚”“西湖怪柳”“湖光帆影”等景觀,為歷代文人墨客反覆吟唱,潑墨揮毫。而難得一見的“湖上蜃景”奇觀更具魅力,令人心儀。夏秋之際,雨過天晴,高郵湖上空有時出現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連綿起伏的群山,阡陌縱橫的田野,讓你以為湖的另一邊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抑或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山區,其實這正是有名的“湖上蜃景”,與“海市蜃樓”一樣。《高郵縣誌》記載從清康熙元年(1662)至光緒六年(1880)出現的珠光和“湖上蜃景”就有九次之多,其中珠光再現有五次。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比“湖上蜃景”更難得一見的是“游龍戲水”的奇觀。高郵湖水域遼闊,對高郵及周邊地區的氣候影響極大。特別在盛夏季節,氣候瞬息變化,難以捉摸。2007年7月的一個午後,天氣悶熱異常,突然間狂風大作,湖面上浪濤洶湧。一條巨大的水柱從水面升起,一直接入雲端。水柱隨飄忽不定的風向在湖面上游走,持續時間約15分鐘,彷彿雲端裡面真有一條巨龍,攜著水柱任意遊蕩。專家們說,這是龍捲風發生在湖上而引起的“龍吸水”現象。許多人有幸在現場目睹,並用相機及時捕捉住了這一天象奇觀。“游龍戲水”雖然難得一見,但由於高郵湖獨特的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龍”曾經不止一次光臨高郵湖。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孫莘老的弟弟孫誠之赴任北海尉,秦少游為其送行,就曾在湖邊見“龍”,並作詩云:“黃綬不為無氣概,蒼龍垂尾送行舟。”這是高郵“龍戲水”的最早記載。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是一個尚未被開發的處女地,至今仍然保留著原始的生態美景。其廣闊的水域, 良好的水質,為各種鳥類、魚類和水生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高郵湖是鳥的天堂,南來北往的候鳥在此棲息,最常見的水鳥有鷗、鷺、鶴類。為數最多、也最能體現高郵湖特色的當然還是野鴨,其中綠頸野鴨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湖邊極目,煙波浩渺,水天一色,帆影往來,水鳥翱翔 ,秦少游《還自廣陵》中,生動地記載了群鳥相戲的畫面:

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群戲落暉。

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冰響一齊飛。

"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又稱“西湖”,宋至明代為若干小湖,其中較大的有珠湖、甓社湖、樊良湖、平阿湖等12個湖泊,且湖湖貫通。秦少游描寫故鄉的詩句有:“高郵西北多巨湖,累累相連如貫珠。”明末黃水奪淮,“千流萬派畢會於郵,而高郵遂成巨浸矣”(隆慶《高郵州志》),以至形成了廣袤無垠的高郵湖。高郵湖是江蘇省第三大湖,蒲松齡詩中描寫其“蒼茫雲水三千里”。古“秦郵八景”有三景在高郵湖,足見這是一個鐘靈毓秀之湖。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自然風光秀美,“珠湖夕照” “漁歌唱晚”“西湖怪柳”“湖光帆影”等景觀,為歷代文人墨客反覆吟唱,潑墨揮毫。而難得一見的“湖上蜃景”奇觀更具魅力,令人心儀。夏秋之際,雨過天晴,高郵湖上空有時出現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連綿起伏的群山,阡陌縱橫的田野,讓你以為湖的另一邊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抑或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山區,其實這正是有名的“湖上蜃景”,與“海市蜃樓”一樣。《高郵縣誌》記載從清康熙元年(1662)至光緒六年(1880)出現的珠光和“湖上蜃景”就有九次之多,其中珠光再現有五次。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比“湖上蜃景”更難得一見的是“游龍戲水”的奇觀。高郵湖水域遼闊,對高郵及周邊地區的氣候影響極大。特別在盛夏季節,氣候瞬息變化,難以捉摸。2007年7月的一個午後,天氣悶熱異常,突然間狂風大作,湖面上浪濤洶湧。一條巨大的水柱從水面升起,一直接入雲端。水柱隨飄忽不定的風向在湖面上游走,持續時間約15分鐘,彷彿雲端裡面真有一條巨龍,攜著水柱任意遊蕩。專家們說,這是龍捲風發生在湖上而引起的“龍吸水”現象。許多人有幸在現場目睹,並用相機及時捕捉住了這一天象奇觀。“游龍戲水”雖然難得一見,但由於高郵湖獨特的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龍”曾經不止一次光臨高郵湖。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孫莘老的弟弟孫誠之赴任北海尉,秦少游為其送行,就曾在湖邊見“龍”,並作詩云:“黃綬不為無氣概,蒼龍垂尾送行舟。”這是高郵“龍戲水”的最早記載。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是一個尚未被開發的處女地,至今仍然保留著原始的生態美景。其廣闊的水域, 良好的水質,為各種鳥類、魚類和水生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高郵湖是鳥的天堂,南來北往的候鳥在此棲息,最常見的水鳥有鷗、鷺、鶴類。為數最多、也最能體現高郵湖特色的當然還是野鴨,其中綠頸野鴨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湖邊極目,煙波浩渺,水天一色,帆影往來,水鳥翱翔 ,秦少游《還自廣陵》中,生動地記載了群鳥相戲的畫面:

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群戲落暉。

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冰響一齊飛。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歷史悠久,湖東岸的古平津堰是見證之一。古代,現為高郵湖區的地方便是串珠式的湖泊和陂塘,其水皆來自天長以西諸山。唐代憲宗年間,時任淮南節度使的李吉甫體察民生疾苦,下令在高郵湖區築起一道攔水堰即平津堰,並築了“富人”“固本”兩個大塘,蓄水灌溉田達萬頃。其時,在漕渠或低窪處,“不能居水,乃築堤閥,以防不足,洩有餘,名曰平津堰”,主要是調節漕流。這種築於水中的堤堰,是過去本義上的平津堰。到了後來,有人把河堤與湖堤也視為平津堰。

宋代孝溥在新開湖東築長堤35公里。明洪武元年(1368),寶應人柏叢桂上奏明太祖朱元璋,將土質的平津堰改為磚制,獲得批准後,他籌集鉅款,燒製大磚,砌成約57.5公里長的磚質的河堤,被人視為新的平津堰。明宣德七年(1432),平江伯陳瑄築高郵、寶應諸湖堤,既擋水,又作纖道。建國後,國家相繼撥款修建平津堰石坡、石堰,在堤頂築起一道2米高的擋浪石堰。莽莽塊石長堤巍然壯觀,在多次大的洪澇災害中,平津堰始終巋然不動。如今,它作為研究古代治水史不可多得的實物,阻遏洪水不可替代的長堤,猶如蜿蜒的水上長城,其壯觀景象,常令許多專家學者和遊客讚歎不已,駐足流連。

"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又稱“西湖”,宋至明代為若干小湖,其中較大的有珠湖、甓社湖、樊良湖、平阿湖等12個湖泊,且湖湖貫通。秦少游描寫故鄉的詩句有:“高郵西北多巨湖,累累相連如貫珠。”明末黃水奪淮,“千流萬派畢會於郵,而高郵遂成巨浸矣”(隆慶《高郵州志》),以至形成了廣袤無垠的高郵湖。高郵湖是江蘇省第三大湖,蒲松齡詩中描寫其“蒼茫雲水三千里”。古“秦郵八景”有三景在高郵湖,足見這是一個鐘靈毓秀之湖。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自然風光秀美,“珠湖夕照” “漁歌唱晚”“西湖怪柳”“湖光帆影”等景觀,為歷代文人墨客反覆吟唱,潑墨揮毫。而難得一見的“湖上蜃景”奇觀更具魅力,令人心儀。夏秋之際,雨過天晴,高郵湖上空有時出現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連綿起伏的群山,阡陌縱橫的田野,讓你以為湖的另一邊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抑或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山區,其實這正是有名的“湖上蜃景”,與“海市蜃樓”一樣。《高郵縣誌》記載從清康熙元年(1662)至光緒六年(1880)出現的珠光和“湖上蜃景”就有九次之多,其中珠光再現有五次。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比“湖上蜃景”更難得一見的是“游龍戲水”的奇觀。高郵湖水域遼闊,對高郵及周邊地區的氣候影響極大。特別在盛夏季節,氣候瞬息變化,難以捉摸。2007年7月的一個午後,天氣悶熱異常,突然間狂風大作,湖面上浪濤洶湧。一條巨大的水柱從水面升起,一直接入雲端。水柱隨飄忽不定的風向在湖面上游走,持續時間約15分鐘,彷彿雲端裡面真有一條巨龍,攜著水柱任意遊蕩。專家們說,這是龍捲風發生在湖上而引起的“龍吸水”現象。許多人有幸在現場目睹,並用相機及時捕捉住了這一天象奇觀。“游龍戲水”雖然難得一見,但由於高郵湖獨特的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龍”曾經不止一次光臨高郵湖。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孫莘老的弟弟孫誠之赴任北海尉,秦少游為其送行,就曾在湖邊見“龍”,並作詩云:“黃綬不為無氣概,蒼龍垂尾送行舟。”這是高郵“龍戲水”的最早記載。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是一個尚未被開發的處女地,至今仍然保留著原始的生態美景。其廣闊的水域, 良好的水質,為各種鳥類、魚類和水生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高郵湖是鳥的天堂,南來北往的候鳥在此棲息,最常見的水鳥有鷗、鷺、鶴類。為數最多、也最能體現高郵湖特色的當然還是野鴨,其中綠頸野鴨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湖邊極目,煙波浩渺,水天一色,帆影往來,水鳥翱翔 ,秦少游《還自廣陵》中,生動地記載了群鳥相戲的畫面:

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群戲落暉。

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冰響一齊飛。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歷史悠久,湖東岸的古平津堰是見證之一。古代,現為高郵湖區的地方便是串珠式的湖泊和陂塘,其水皆來自天長以西諸山。唐代憲宗年間,時任淮南節度使的李吉甫體察民生疾苦,下令在高郵湖區築起一道攔水堰即平津堰,並築了“富人”“固本”兩個大塘,蓄水灌溉田達萬頃。其時,在漕渠或低窪處,“不能居水,乃築堤閥,以防不足,洩有餘,名曰平津堰”,主要是調節漕流。這種築於水中的堤堰,是過去本義上的平津堰。到了後來,有人把河堤與湖堤也視為平津堰。

宋代孝溥在新開湖東築長堤35公里。明洪武元年(1368),寶應人柏叢桂上奏明太祖朱元璋,將土質的平津堰改為磚制,獲得批准後,他籌集鉅款,燒製大磚,砌成約57.5公里長的磚質的河堤,被人視為新的平津堰。明宣德七年(1432),平江伯陳瑄築高郵、寶應諸湖堤,既擋水,又作纖道。建國後,國家相繼撥款修建平津堰石坡、石堰,在堤頂築起一道2米高的擋浪石堰。莽莽塊石長堤巍然壯觀,在多次大的洪澇災害中,平津堰始終巋然不動。如今,它作為研究古代治水史不可多得的實物,阻遏洪水不可替代的長堤,猶如蜿蜒的水上長城,其壯觀景象,常令許多專家學者和遊客讚歎不已,駐足流連。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底有一古鎮叫樊良鎮。據史料記載,樊良湖為高郵湖最早的兩個小湖之一,其位置在高郵州治西北10公里。原名攀樑湖,意思是攀附在石樑溪上的湖。石樑溪源自安徽滁州界山澗中,向東流入樊良湖。1971年,省水利廳勘測隊曾發現高郵湖底有一古河床,西接安徽天長縣白塔河,估計即為古之石樑溪。隋唐時期樊良湖畔有一大鎮,鎮隨湖名,其位置大約在唐代漕渠和石樑溪交匯處。這裡南通揚州,北達楚州,西連天長,東至射陽湖,為重要的交通樞紐。隋大業中至唐永徽二年(651)曾經移高郵縣治於此鎮的故縣村,後為高郵重鎮,宋代仍為高郵四大鎮(臨澤、三墩、北阿、樊良)之一。

明末以後,淮水氾濫,高郵運河以西的諸小湖連成一片,形成汪洋恣肆的高郵湖。清康熙十七年(1678),治水河工曾在清水潭附近湖中發現宋元舊錢和磚井石街。有漁民稱,在湖水淺的時候,能清楚地看見古鎮市井的輪廓,這些都印證了湖底古鎮的歷史記載。湖底古鎮若能重現天日,定能讓遊客領略昔日高郵古鎮之景觀。

"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又稱“西湖”,宋至明代為若干小湖,其中較大的有珠湖、甓社湖、樊良湖、平阿湖等12個湖泊,且湖湖貫通。秦少游描寫故鄉的詩句有:“高郵西北多巨湖,累累相連如貫珠。”明末黃水奪淮,“千流萬派畢會於郵,而高郵遂成巨浸矣”(隆慶《高郵州志》),以至形成了廣袤無垠的高郵湖。高郵湖是江蘇省第三大湖,蒲松齡詩中描寫其“蒼茫雲水三千里”。古“秦郵八景”有三景在高郵湖,足見這是一個鐘靈毓秀之湖。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自然風光秀美,“珠湖夕照” “漁歌唱晚”“西湖怪柳”“湖光帆影”等景觀,為歷代文人墨客反覆吟唱,潑墨揮毫。而難得一見的“湖上蜃景”奇觀更具魅力,令人心儀。夏秋之際,雨過天晴,高郵湖上空有時出現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連綿起伏的群山,阡陌縱橫的田野,讓你以為湖的另一邊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抑或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山區,其實這正是有名的“湖上蜃景”,與“海市蜃樓”一樣。《高郵縣誌》記載從清康熙元年(1662)至光緒六年(1880)出現的珠光和“湖上蜃景”就有九次之多,其中珠光再現有五次。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比“湖上蜃景”更難得一見的是“游龍戲水”的奇觀。高郵湖水域遼闊,對高郵及周邊地區的氣候影響極大。特別在盛夏季節,氣候瞬息變化,難以捉摸。2007年7月的一個午後,天氣悶熱異常,突然間狂風大作,湖面上浪濤洶湧。一條巨大的水柱從水面升起,一直接入雲端。水柱隨飄忽不定的風向在湖面上游走,持續時間約15分鐘,彷彿雲端裡面真有一條巨龍,攜著水柱任意遊蕩。專家們說,這是龍捲風發生在湖上而引起的“龍吸水”現象。許多人有幸在現場目睹,並用相機及時捕捉住了這一天象奇觀。“游龍戲水”雖然難得一見,但由於高郵湖獨特的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龍”曾經不止一次光臨高郵湖。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孫莘老的弟弟孫誠之赴任北海尉,秦少游為其送行,就曾在湖邊見“龍”,並作詩云:“黃綬不為無氣概,蒼龍垂尾送行舟。”這是高郵“龍戲水”的最早記載。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是一個尚未被開發的處女地,至今仍然保留著原始的生態美景。其廣闊的水域, 良好的水質,為各種鳥類、魚類和水生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高郵湖是鳥的天堂,南來北往的候鳥在此棲息,最常見的水鳥有鷗、鷺、鶴類。為數最多、也最能體現高郵湖特色的當然還是野鴨,其中綠頸野鴨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湖邊極目,煙波浩渺,水天一色,帆影往來,水鳥翱翔 ,秦少游《還自廣陵》中,生動地記載了群鳥相戲的畫面:

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群戲落暉。

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冰響一齊飛。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歷史悠久,湖東岸的古平津堰是見證之一。古代,現為高郵湖區的地方便是串珠式的湖泊和陂塘,其水皆來自天長以西諸山。唐代憲宗年間,時任淮南節度使的李吉甫體察民生疾苦,下令在高郵湖區築起一道攔水堰即平津堰,並築了“富人”“固本”兩個大塘,蓄水灌溉田達萬頃。其時,在漕渠或低窪處,“不能居水,乃築堤閥,以防不足,洩有餘,名曰平津堰”,主要是調節漕流。這種築於水中的堤堰,是過去本義上的平津堰。到了後來,有人把河堤與湖堤也視為平津堰。

宋代孝溥在新開湖東築長堤35公里。明洪武元年(1368),寶應人柏叢桂上奏明太祖朱元璋,將土質的平津堰改為磚制,獲得批准後,他籌集鉅款,燒製大磚,砌成約57.5公里長的磚質的河堤,被人視為新的平津堰。明宣德七年(1432),平江伯陳瑄築高郵、寶應諸湖堤,既擋水,又作纖道。建國後,國家相繼撥款修建平津堰石坡、石堰,在堤頂築起一道2米高的擋浪石堰。莽莽塊石長堤巍然壯觀,在多次大的洪澇災害中,平津堰始終巋然不動。如今,它作為研究古代治水史不可多得的實物,阻遏洪水不可替代的長堤,猶如蜿蜒的水上長城,其壯觀景象,常令許多專家學者和遊客讚歎不已,駐足流連。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高郵湖底有一古鎮叫樊良鎮。據史料記載,樊良湖為高郵湖最早的兩個小湖之一,其位置在高郵州治西北10公里。原名攀樑湖,意思是攀附在石樑溪上的湖。石樑溪源自安徽滁州界山澗中,向東流入樊良湖。1971年,省水利廳勘測隊曾發現高郵湖底有一古河床,西接安徽天長縣白塔河,估計即為古之石樑溪。隋唐時期樊良湖畔有一大鎮,鎮隨湖名,其位置大約在唐代漕渠和石樑溪交匯處。這裡南通揚州,北達楚州,西連天長,東至射陽湖,為重要的交通樞紐。隋大業中至唐永徽二年(651)曾經移高郵縣治於此鎮的故縣村,後為高郵重鎮,宋代仍為高郵四大鎮(臨澤、三墩、北阿、樊良)之一。

明末以後,淮水氾濫,高郵運河以西的諸小湖連成一片,形成汪洋恣肆的高郵湖。清康熙十七年(1678),治水河工曾在清水潭附近湖中發現宋元舊錢和磚井石街。有漁民稱,在湖水淺的時候,能清楚地看見古鎮市井的輪廓,這些都印證了湖底古鎮的歷史記載。湖底古鎮若能重現天日,定能讓遊客領略昔日高郵古鎮之景觀。

高郵湖的奇觀異景

新民灘位於高郵湖與邵伯湖交接處,由大小165塊湖灘組成,舊有“草山魚庫”之稱。新民灘歷史悠久,吳王夫差金戈鐵馬逐鹿大江南北的歲月,在這裡留下了“吳王墩”遺蹟。在茅塘港水下,相傳有明初宰相汪廣洋的墓地,還有殘存的石碑、石馬、石像,記載著這片灘塗的滄桑歷史。新民灘是高郵境內最大的一塊溼地,春雨時節,葦草青青,微波盪漾;盛夏時節,淮水過境,汪洋一片;秋日黃昏,蘆花飄白,水鳥翔集。從運河西堤遠眺,氣象萬千。在這裡走出走進的詩人為後人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秦少游《秋日三首》其一,把這片古老的灘塗寫得情趣盎然:

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

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明代詩人張綖,則詠稱“春到湖城柳色濃,嫋煙搖霧滿春風”,“珠湖之水清且雄,精靈炯炯鍾諸公”。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