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

本文由作者晉丹亦談娛樂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在藝術的領域裡,所有藝術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時候,它們之間常常會以融會貫通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而與此同時,擅長各種藝術形式的藝術家們也傾向於通過這樣的方式結交摯友。在倡導文化繁榮昌盛的唐朝裡,詩人與樂師、歌舞者之間因藝術結緣、為藝術無話不談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在王維的“紅豆生南國”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與樂師李龜年之間的深厚友誼,此外,李龜年與其他詩人,比如李白也頗有交情。而在唐朝,有另外一位出類拔萃的琴師,同樣與許多詩人過從甚密,他本人不僅在唐朝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很多詩人的筆下,他的琴藝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這位著名的琴師就是董庭蘭,因為董庭蘭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許多詩文中也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有關董庭蘭的詩句並不少,比如:

"

本文由作者晉丹亦談娛樂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在藝術的領域裡,所有藝術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時候,它們之間常常會以融會貫通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而與此同時,擅長各種藝術形式的藝術家們也傾向於通過這樣的方式結交摯友。在倡導文化繁榮昌盛的唐朝裡,詩人與樂師、歌舞者之間因藝術結緣、為藝術無話不談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在王維的“紅豆生南國”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與樂師李龜年之間的深厚友誼,此外,李龜年與其他詩人,比如李白也頗有交情。而在唐朝,有另外一位出類拔萃的琴師,同樣與許多詩人過從甚密,他本人不僅在唐朝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很多詩人的筆下,他的琴藝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這位著名的琴師就是董庭蘭,因為董庭蘭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許多詩文中也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有關董庭蘭的詩句並不少,比如: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董庭蘭年輕的時候便師從當時在京都一帶聞名遐邇的琴師陳懷古。當時,在京都一帶以“沈家聲”“祝家聲”兩種演奏流派為主,董庭蘭在名師的點撥下,憑藉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以及寒來暑往的刻苦學習,很快便掌握了這兩個流派的演奏技藝,並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將陽春白雪的七絃琴演奏練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技藝。不過,由於這項琴藝太過於古老,因此,極少有人懂得欣賞,更極少有人懂得駕馭,這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董庭蘭與眾不同的音樂地位,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七絃琴演奏畢竟缺乏足夠的群眾基礎,故而董大的才華遲遲未被廣泛地認識和接受。

"

本文由作者晉丹亦談娛樂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在藝術的領域裡,所有藝術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時候,它們之間常常會以融會貫通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而與此同時,擅長各種藝術形式的藝術家們也傾向於通過這樣的方式結交摯友。在倡導文化繁榮昌盛的唐朝裡,詩人與樂師、歌舞者之間因藝術結緣、為藝術無話不談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在王維的“紅豆生南國”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與樂師李龜年之間的深厚友誼,此外,李龜年與其他詩人,比如李白也頗有交情。而在唐朝,有另外一位出類拔萃的琴師,同樣與許多詩人過從甚密,他本人不僅在唐朝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很多詩人的筆下,他的琴藝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這位著名的琴師就是董庭蘭,因為董庭蘭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許多詩文中也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有關董庭蘭的詩句並不少,比如: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董庭蘭年輕的時候便師從當時在京都一帶聞名遐邇的琴師陳懷古。當時,在京都一帶以“沈家聲”“祝家聲”兩種演奏流派為主,董庭蘭在名師的點撥下,憑藉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以及寒來暑往的刻苦學習,很快便掌握了這兩個流派的演奏技藝,並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將陽春白雪的七絃琴演奏練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技藝。不過,由於這項琴藝太過於古老,因此,極少有人懂得欣賞,更極少有人懂得駕馭,這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董庭蘭與眾不同的音樂地位,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七絃琴演奏畢竟缺乏足夠的群眾基礎,故而董大的才華遲遲未被廣泛地認識和接受。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此時,西域來的音樂開始盛行起來,歡快的旋律和通俗易懂的曲風使得這種音樂形式很快便風靡起來,這一現象讓董庭蘭開始思考七絃琴無法被廣泛接受的深層原因。從西域音樂廣受歡迎的現象中,董庭蘭悟出了一個道理,要想讓音樂擁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就必須將它與最普通的大眾聯繫起來,讓他們接受它進而喜愛它,只有如此才能使七絃琴演奏不至於在冷清中沒落、消逝。為了能讓更多的人愛上七絃琴,董庭蘭一改自己素日裡閉門不出、不善交際的習慣,信步走出琴室,到市井中去演出。與此同時,他還從那些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和西域藝術中汲取不少鮮活的靈感和靈動的元素,將原本曲高和寡的七絃琴演奏演變成了普羅大眾都能欣然接受並日漸喜愛的表演形式。

"

本文由作者晉丹亦談娛樂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在藝術的領域裡,所有藝術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時候,它們之間常常會以融會貫通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而與此同時,擅長各種藝術形式的藝術家們也傾向於通過這樣的方式結交摯友。在倡導文化繁榮昌盛的唐朝裡,詩人與樂師、歌舞者之間因藝術結緣、為藝術無話不談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在王維的“紅豆生南國”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與樂師李龜年之間的深厚友誼,此外,李龜年與其他詩人,比如李白也頗有交情。而在唐朝,有另外一位出類拔萃的琴師,同樣與許多詩人過從甚密,他本人不僅在唐朝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很多詩人的筆下,他的琴藝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這位著名的琴師就是董庭蘭,因為董庭蘭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許多詩文中也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有關董庭蘭的詩句並不少,比如: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董庭蘭年輕的時候便師從當時在京都一帶聞名遐邇的琴師陳懷古。當時,在京都一帶以“沈家聲”“祝家聲”兩種演奏流派為主,董庭蘭在名師的點撥下,憑藉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以及寒來暑往的刻苦學習,很快便掌握了這兩個流派的演奏技藝,並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將陽春白雪的七絃琴演奏練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技藝。不過,由於這項琴藝太過於古老,因此,極少有人懂得欣賞,更極少有人懂得駕馭,這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董庭蘭與眾不同的音樂地位,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七絃琴演奏畢竟缺乏足夠的群眾基礎,故而董大的才華遲遲未被廣泛地認識和接受。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此時,西域來的音樂開始盛行起來,歡快的旋律和通俗易懂的曲風使得這種音樂形式很快便風靡起來,這一現象讓董庭蘭開始思考七絃琴無法被廣泛接受的深層原因。從西域音樂廣受歡迎的現象中,董庭蘭悟出了一個道理,要想讓音樂擁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就必須將它與最普通的大眾聯繫起來,讓他們接受它進而喜愛它,只有如此才能使七絃琴演奏不至於在冷清中沒落、消逝。為了能讓更多的人愛上七絃琴,董庭蘭一改自己素日裡閉門不出、不善交際的習慣,信步走出琴室,到市井中去演出。與此同時,他還從那些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和西域藝術中汲取不少鮮活的靈感和靈動的元素,將原本曲高和寡的七絃琴演奏演變成了普羅大眾都能欣然接受並日漸喜愛的表演形式。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此外,他還專門抽出時間,到茶館酒肆中為那些飽讀詩書的名流們演奏,一時間,董庭蘭成了當時京城中最負盛名的琴師。也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文人雅士開始認識了董庭蘭,也熟識了他的音樂。這種博採眾家之長、演奏曲目繁多的表演形式,在當時確是為許多人所稱道的。在眾多充滿溢美之詞的詩詞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也是評價最高的一句詩,便是出自邊塞詩人高適之手的名為《別董大》的七言絕句。

"

本文由作者晉丹亦談娛樂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在藝術的領域裡,所有藝術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時候,它們之間常常會以融會貫通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而與此同時,擅長各種藝術形式的藝術家們也傾向於通過這樣的方式結交摯友。在倡導文化繁榮昌盛的唐朝裡,詩人與樂師、歌舞者之間因藝術結緣、為藝術無話不談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在王維的“紅豆生南國”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與樂師李龜年之間的深厚友誼,此外,李龜年與其他詩人,比如李白也頗有交情。而在唐朝,有另外一位出類拔萃的琴師,同樣與許多詩人過從甚密,他本人不僅在唐朝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很多詩人的筆下,他的琴藝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這位著名的琴師就是董庭蘭,因為董庭蘭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許多詩文中也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有關董庭蘭的詩句並不少,比如: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董庭蘭年輕的時候便師從當時在京都一帶聞名遐邇的琴師陳懷古。當時,在京都一帶以“沈家聲”“祝家聲”兩種演奏流派為主,董庭蘭在名師的點撥下,憑藉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以及寒來暑往的刻苦學習,很快便掌握了這兩個流派的演奏技藝,並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將陽春白雪的七絃琴演奏練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技藝。不過,由於這項琴藝太過於古老,因此,極少有人懂得欣賞,更極少有人懂得駕馭,這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董庭蘭與眾不同的音樂地位,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七絃琴演奏畢竟缺乏足夠的群眾基礎,故而董大的才華遲遲未被廣泛地認識和接受。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此時,西域來的音樂開始盛行起來,歡快的旋律和通俗易懂的曲風使得這種音樂形式很快便風靡起來,這一現象讓董庭蘭開始思考七絃琴無法被廣泛接受的深層原因。從西域音樂廣受歡迎的現象中,董庭蘭悟出了一個道理,要想讓音樂擁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就必須將它與最普通的大眾聯繫起來,讓他們接受它進而喜愛它,只有如此才能使七絃琴演奏不至於在冷清中沒落、消逝。為了能讓更多的人愛上七絃琴,董庭蘭一改自己素日裡閉門不出、不善交際的習慣,信步走出琴室,到市井中去演出。與此同時,他還從那些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和西域藝術中汲取不少鮮活的靈感和靈動的元素,將原本曲高和寡的七絃琴演奏演變成了普羅大眾都能欣然接受並日漸喜愛的表演形式。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此外,他還專門抽出時間,到茶館酒肆中為那些飽讀詩書的名流們演奏,一時間,董庭蘭成了當時京城中最負盛名的琴師。也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文人雅士開始認識了董庭蘭,也熟識了他的音樂。這種博採眾家之長、演奏曲目繁多的表演形式,在當時確是為許多人所稱道的。在眾多充滿溢美之詞的詩詞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也是評價最高的一句詩,便是出自邊塞詩人高適之手的名為《別董大》的七言絕句。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這首詩誕生的時候,董庭蘭的生活境況並不如意,與此同時,詩人高適的際遇也頗為不順,兩位老友因著機緣巧合,有幸久別重逢,於是兩人相談甚久,對於彼此的遭遇都深感同情。此時正值冬日大雪紛飛,連天上的白雲都呈現出惆悵的黃色,被雲團一遮,整個天色都昏暗如晦,北風瑟瑟歸雁成群劃過天際,幾聲雁鳴讓原本寂寥的天空顯得更加冷清。儘管如此,但詩人在詩中沒有讓這種令人窒息的壓抑繼續蔓延。雖然困頓不達,但他們沒有因此而沮喪至極,相反,高適在詩中的最後兩句給予了董庭蘭極大的肯定和鼓勵,尤其是“天下誰人不識君”一句,其胸襟之豪邁更是不言而喻。

"

本文由作者晉丹亦談娛樂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在藝術的領域裡,所有藝術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時候,它們之間常常會以融會貫通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而與此同時,擅長各種藝術形式的藝術家們也傾向於通過這樣的方式結交摯友。在倡導文化繁榮昌盛的唐朝裡,詩人與樂師、歌舞者之間因藝術結緣、為藝術無話不談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在王維的“紅豆生南國”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與樂師李龜年之間的深厚友誼,此外,李龜年與其他詩人,比如李白也頗有交情。而在唐朝,有另外一位出類拔萃的琴師,同樣與許多詩人過從甚密,他本人不僅在唐朝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很多詩人的筆下,他的琴藝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這位著名的琴師就是董庭蘭,因為董庭蘭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許多詩文中也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有關董庭蘭的詩句並不少,比如: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董庭蘭年輕的時候便師從當時在京都一帶聞名遐邇的琴師陳懷古。當時,在京都一帶以“沈家聲”“祝家聲”兩種演奏流派為主,董庭蘭在名師的點撥下,憑藉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以及寒來暑往的刻苦學習,很快便掌握了這兩個流派的演奏技藝,並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將陽春白雪的七絃琴演奏練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技藝。不過,由於這項琴藝太過於古老,因此,極少有人懂得欣賞,更極少有人懂得駕馭,這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董庭蘭與眾不同的音樂地位,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七絃琴演奏畢竟缺乏足夠的群眾基礎,故而董大的才華遲遲未被廣泛地認識和接受。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此時,西域來的音樂開始盛行起來,歡快的旋律和通俗易懂的曲風使得這種音樂形式很快便風靡起來,這一現象讓董庭蘭開始思考七絃琴無法被廣泛接受的深層原因。從西域音樂廣受歡迎的現象中,董庭蘭悟出了一個道理,要想讓音樂擁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就必須將它與最普通的大眾聯繫起來,讓他們接受它進而喜愛它,只有如此才能使七絃琴演奏不至於在冷清中沒落、消逝。為了能讓更多的人愛上七絃琴,董庭蘭一改自己素日裡閉門不出、不善交際的習慣,信步走出琴室,到市井中去演出。與此同時,他還從那些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和西域藝術中汲取不少鮮活的靈感和靈動的元素,將原本曲高和寡的七絃琴演奏演變成了普羅大眾都能欣然接受並日漸喜愛的表演形式。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此外,他還專門抽出時間,到茶館酒肆中為那些飽讀詩書的名流們演奏,一時間,董庭蘭成了當時京城中最負盛名的琴師。也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文人雅士開始認識了董庭蘭,也熟識了他的音樂。這種博採眾家之長、演奏曲目繁多的表演形式,在當時確是為許多人所稱道的。在眾多充滿溢美之詞的詩詞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也是評價最高的一句詩,便是出自邊塞詩人高適之手的名為《別董大》的七言絕句。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這首詩誕生的時候,董庭蘭的生活境況並不如意,與此同時,詩人高適的際遇也頗為不順,兩位老友因著機緣巧合,有幸久別重逢,於是兩人相談甚久,對於彼此的遭遇都深感同情。此時正值冬日大雪紛飛,連天上的白雲都呈現出惆悵的黃色,被雲團一遮,整個天色都昏暗如晦,北風瑟瑟歸雁成群劃過天際,幾聲雁鳴讓原本寂寥的天空顯得更加冷清。儘管如此,但詩人在詩中沒有讓這種令人窒息的壓抑繼續蔓延。雖然困頓不達,但他們沒有因此而沮喪至極,相反,高適在詩中的最後兩句給予了董庭蘭極大的肯定和鼓勵,尤其是“天下誰人不識君”一句,其胸襟之豪邁更是不言而喻。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董庭蘭作為當時久負盛名的琴師,不僅琴藝精湛,而且對於西域樂器頗有研究,按理說,似董大這般技藝超群的人,如何會落到詩中所描述的這般困境呢?這一點與他當年所依附的宰相房琯有關。作為一名琴師,董庭蘭即使才藝超群,在當時他也並非就能因此而變得生活闊綽起來。和許多文人一樣,憑藉出色的琴藝,董庭蘭也跟著做起了門客。在那個年代裡,文人雅士也好,琴師舞者也罷,他們身上所擁有的才華確實給他們帶來了生活富足的可能。但是,在貧富貴賤面前,每個人都被分為三六九等,即使才高八斗,沒有貴族的血統,他們的生活也會落魄不堪。

"

本文由作者晉丹亦談娛樂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在藝術的領域裡,所有藝術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時候,它們之間常常會以融會貫通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而與此同時,擅長各種藝術形式的藝術家們也傾向於通過這樣的方式結交摯友。在倡導文化繁榮昌盛的唐朝裡,詩人與樂師、歌舞者之間因藝術結緣、為藝術無話不談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在王維的“紅豆生南國”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與樂師李龜年之間的深厚友誼,此外,李龜年與其他詩人,比如李白也頗有交情。而在唐朝,有另外一位出類拔萃的琴師,同樣與許多詩人過從甚密,他本人不僅在唐朝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很多詩人的筆下,他的琴藝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這位著名的琴師就是董庭蘭,因為董庭蘭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許多詩文中也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有關董庭蘭的詩句並不少,比如: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董庭蘭年輕的時候便師從當時在京都一帶聞名遐邇的琴師陳懷古。當時,在京都一帶以“沈家聲”“祝家聲”兩種演奏流派為主,董庭蘭在名師的點撥下,憑藉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以及寒來暑往的刻苦學習,很快便掌握了這兩個流派的演奏技藝,並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將陽春白雪的七絃琴演奏練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技藝。不過,由於這項琴藝太過於古老,因此,極少有人懂得欣賞,更極少有人懂得駕馭,這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董庭蘭與眾不同的音樂地位,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七絃琴演奏畢竟缺乏足夠的群眾基礎,故而董大的才華遲遲未被廣泛地認識和接受。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此時,西域來的音樂開始盛行起來,歡快的旋律和通俗易懂的曲風使得這種音樂形式很快便風靡起來,這一現象讓董庭蘭開始思考七絃琴無法被廣泛接受的深層原因。從西域音樂廣受歡迎的現象中,董庭蘭悟出了一個道理,要想讓音樂擁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就必須將它與最普通的大眾聯繫起來,讓他們接受它進而喜愛它,只有如此才能使七絃琴演奏不至於在冷清中沒落、消逝。為了能讓更多的人愛上七絃琴,董庭蘭一改自己素日裡閉門不出、不善交際的習慣,信步走出琴室,到市井中去演出。與此同時,他還從那些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和西域藝術中汲取不少鮮活的靈感和靈動的元素,將原本曲高和寡的七絃琴演奏演變成了普羅大眾都能欣然接受並日漸喜愛的表演形式。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此外,他還專門抽出時間,到茶館酒肆中為那些飽讀詩書的名流們演奏,一時間,董庭蘭成了當時京城中最負盛名的琴師。也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文人雅士開始認識了董庭蘭,也熟識了他的音樂。這種博採眾家之長、演奏曲目繁多的表演形式,在當時確是為許多人所稱道的。在眾多充滿溢美之詞的詩詞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也是評價最高的一句詩,便是出自邊塞詩人高適之手的名為《別董大》的七言絕句。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這首詩誕生的時候,董庭蘭的生活境況並不如意,與此同時,詩人高適的際遇也頗為不順,兩位老友因著機緣巧合,有幸久別重逢,於是兩人相談甚久,對於彼此的遭遇都深感同情。此時正值冬日大雪紛飛,連天上的白雲都呈現出惆悵的黃色,被雲團一遮,整個天色都昏暗如晦,北風瑟瑟歸雁成群劃過天際,幾聲雁鳴讓原本寂寥的天空顯得更加冷清。儘管如此,但詩人在詩中沒有讓這種令人窒息的壓抑繼續蔓延。雖然困頓不達,但他們沒有因此而沮喪至極,相反,高適在詩中的最後兩句給予了董庭蘭極大的肯定和鼓勵,尤其是“天下誰人不識君”一句,其胸襟之豪邁更是不言而喻。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董庭蘭作為當時久負盛名的琴師,不僅琴藝精湛,而且對於西域樂器頗有研究,按理說,似董大這般技藝超群的人,如何會落到詩中所描述的這般困境呢?這一點與他當年所依附的宰相房琯有關。作為一名琴師,董庭蘭即使才藝超群,在當時他也並非就能因此而變得生活闊綽起來。和許多文人一樣,憑藉出色的琴藝,董庭蘭也跟著做起了門客。在那個年代裡,文人雅士也好,琴師舞者也罷,他們身上所擁有的才華確實給他們帶來了生活富足的可能。但是,在貧富貴賤面前,每個人都被分為三六九等,即使才高八斗,沒有貴族的血統,他們的生活也會落魄不堪。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當他們憑藉才華被地位顯赫的貴族們看中時,他們的生活就會因此而有改善的可能。因為只有有了財勢或者家勢優越的人物作為“靠山”來支撐,命途單薄如紙的文人們才可以擁有幾分生活下去的硬氣。貴族們本身也喜好養客,除卻有些是確有真才實學為其所用以外,其背後還有另一層原因,那就是“養門客”這一風氣其實是貴族地位和財富勢力的象徵。所以,因著“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緣,門客之風從春秋起便不曾斷過。看中董庭蘭出色琴藝的不是別人,正是當時在朝中擔任要職的宰相房琯。房琯此人出身名門,是前朝正諫大夫房融之子。

"

本文由作者晉丹亦談娛樂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在藝術的領域裡,所有藝術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時候,它們之間常常會以融會貫通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而與此同時,擅長各種藝術形式的藝術家們也傾向於通過這樣的方式結交摯友。在倡導文化繁榮昌盛的唐朝裡,詩人與樂師、歌舞者之間因藝術結緣、為藝術無話不談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在王維的“紅豆生南國”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與樂師李龜年之間的深厚友誼,此外,李龜年與其他詩人,比如李白也頗有交情。而在唐朝,有另外一位出類拔萃的琴師,同樣與許多詩人過從甚密,他本人不僅在唐朝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很多詩人的筆下,他的琴藝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這位著名的琴師就是董庭蘭,因為董庭蘭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許多詩文中也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有關董庭蘭的詩句並不少,比如: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董庭蘭年輕的時候便師從當時在京都一帶聞名遐邇的琴師陳懷古。當時,在京都一帶以“沈家聲”“祝家聲”兩種演奏流派為主,董庭蘭在名師的點撥下,憑藉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以及寒來暑往的刻苦學習,很快便掌握了這兩個流派的演奏技藝,並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將陽春白雪的七絃琴演奏練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技藝。不過,由於這項琴藝太過於古老,因此,極少有人懂得欣賞,更極少有人懂得駕馭,這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董庭蘭與眾不同的音樂地位,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七絃琴演奏畢竟缺乏足夠的群眾基礎,故而董大的才華遲遲未被廣泛地認識和接受。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此時,西域來的音樂開始盛行起來,歡快的旋律和通俗易懂的曲風使得這種音樂形式很快便風靡起來,這一現象讓董庭蘭開始思考七絃琴無法被廣泛接受的深層原因。從西域音樂廣受歡迎的現象中,董庭蘭悟出了一個道理,要想讓音樂擁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就必須將它與最普通的大眾聯繫起來,讓他們接受它進而喜愛它,只有如此才能使七絃琴演奏不至於在冷清中沒落、消逝。為了能讓更多的人愛上七絃琴,董庭蘭一改自己素日裡閉門不出、不善交際的習慣,信步走出琴室,到市井中去演出。與此同時,他還從那些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和西域藝術中汲取不少鮮活的靈感和靈動的元素,將原本曲高和寡的七絃琴演奏演變成了普羅大眾都能欣然接受並日漸喜愛的表演形式。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此外,他還專門抽出時間,到茶館酒肆中為那些飽讀詩書的名流們演奏,一時間,董庭蘭成了當時京城中最負盛名的琴師。也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文人雅士開始認識了董庭蘭,也熟識了他的音樂。這種博採眾家之長、演奏曲目繁多的表演形式,在當時確是為許多人所稱道的。在眾多充滿溢美之詞的詩詞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也是評價最高的一句詩,便是出自邊塞詩人高適之手的名為《別董大》的七言絕句。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這首詩誕生的時候,董庭蘭的生活境況並不如意,與此同時,詩人高適的際遇也頗為不順,兩位老友因著機緣巧合,有幸久別重逢,於是兩人相談甚久,對於彼此的遭遇都深感同情。此時正值冬日大雪紛飛,連天上的白雲都呈現出惆悵的黃色,被雲團一遮,整個天色都昏暗如晦,北風瑟瑟歸雁成群劃過天際,幾聲雁鳴讓原本寂寥的天空顯得更加冷清。儘管如此,但詩人在詩中沒有讓這種令人窒息的壓抑繼續蔓延。雖然困頓不達,但他們沒有因此而沮喪至極,相反,高適在詩中的最後兩句給予了董庭蘭極大的肯定和鼓勵,尤其是“天下誰人不識君”一句,其胸襟之豪邁更是不言而喻。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董庭蘭作為當時久負盛名的琴師,不僅琴藝精湛,而且對於西域樂器頗有研究,按理說,似董大這般技藝超群的人,如何會落到詩中所描述的這般困境呢?這一點與他當年所依附的宰相房琯有關。作為一名琴師,董庭蘭即使才藝超群,在當時他也並非就能因此而變得生活闊綽起來。和許多文人一樣,憑藉出色的琴藝,董庭蘭也跟著做起了門客。在那個年代裡,文人雅士也好,琴師舞者也罷,他們身上所擁有的才華確實給他們帶來了生活富足的可能。但是,在貧富貴賤面前,每個人都被分為三六九等,即使才高八斗,沒有貴族的血統,他們的生活也會落魄不堪。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當他們憑藉才華被地位顯赫的貴族們看中時,他們的生活就會因此而有改善的可能。因為只有有了財勢或者家勢優越的人物作為“靠山”來支撐,命途單薄如紙的文人們才可以擁有幾分生活下去的硬氣。貴族們本身也喜好養客,除卻有些是確有真才實學為其所用以外,其背後還有另一層原因,那就是“養門客”這一風氣其實是貴族地位和財富勢力的象徵。所以,因著“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緣,門客之風從春秋起便不曾斷過。看中董庭蘭出色琴藝的不是別人,正是當時在朝中擔任要職的宰相房琯。房琯此人出身名門,是前朝正諫大夫房融之子。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此人儀態穩重、生性淡泊,自小便聰穎好學,不僅文章寫得好,做起官來也是政績突出。儘管如此,在人治的朝代裡,房琯卻常常因為過於耿直和無所顧忌,屢屢令皇帝龍顏不悅,從而多次慘遭皇帝貶謫。在他的一生中,大起大落的經歷不在少數,因文采飛揚被提拔的經歷也有,因判案不當獲罪的經歷也有,因政績卓著被擢升的經歷也有,因受他人牽連而被貶謫的經歷也有。總之,房琯的人生就好似漂泊於風浪中的小舟一樣,時而隨波高漲,時而深陷水底。從房琯自己的角度來講,也許他當時做出任何決定的時候都已經能預料到自己將要面臨的走勢。對於他府中養就的門客而言,房琯的一言一行,都會對他們的生活乃至前途產生重要的影響。

"

本文由作者晉丹亦談娛樂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在藝術的領域裡,所有藝術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很多時候,它們之間常常會以融會貫通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而與此同時,擅長各種藝術形式的藝術家們也傾向於通過這樣的方式結交摯友。在倡導文化繁榮昌盛的唐朝裡,詩人與樂師、歌舞者之間因藝術結緣、為藝術無話不談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在王維的“紅豆生南國”中,我們看到了詩人與樂師李龜年之間的深厚友誼,此外,李龜年與其他詩人,比如李白也頗有交情。而在唐朝,有另外一位出類拔萃的琴師,同樣與許多詩人過從甚密,他本人不僅在唐朝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很多詩人的筆下,他的琴藝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這位著名的琴師就是董庭蘭,因為董庭蘭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許多詩文中也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有關董庭蘭的詩句並不少,比如: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董庭蘭年輕的時候便師從當時在京都一帶聞名遐邇的琴師陳懷古。當時,在京都一帶以“沈家聲”“祝家聲”兩種演奏流派為主,董庭蘭在名師的點撥下,憑藉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以及寒來暑往的刻苦學習,很快便掌握了這兩個流派的演奏技藝,並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將陽春白雪的七絃琴演奏練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技藝。不過,由於這項琴藝太過於古老,因此,極少有人懂得欣賞,更極少有人懂得駕馭,這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董庭蘭與眾不同的音樂地位,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七絃琴演奏畢竟缺乏足夠的群眾基礎,故而董大的才華遲遲未被廣泛地認識和接受。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此時,西域來的音樂開始盛行起來,歡快的旋律和通俗易懂的曲風使得這種音樂形式很快便風靡起來,這一現象讓董庭蘭開始思考七絃琴無法被廣泛接受的深層原因。從西域音樂廣受歡迎的現象中,董庭蘭悟出了一個道理,要想讓音樂擁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就必須將它與最普通的大眾聯繫起來,讓他們接受它進而喜愛它,只有如此才能使七絃琴演奏不至於在冷清中沒落、消逝。為了能讓更多的人愛上七絃琴,董庭蘭一改自己素日裡閉門不出、不善交際的習慣,信步走出琴室,到市井中去演出。與此同時,他還從那些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和西域藝術中汲取不少鮮活的靈感和靈動的元素,將原本曲高和寡的七絃琴演奏演變成了普羅大眾都能欣然接受並日漸喜愛的表演形式。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此外,他還專門抽出時間,到茶館酒肆中為那些飽讀詩書的名流們演奏,一時間,董庭蘭成了當時京城中最負盛名的琴師。也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文人雅士開始認識了董庭蘭,也熟識了他的音樂。這種博採眾家之長、演奏曲目繁多的表演形式,在當時確是為許多人所稱道的。在眾多充滿溢美之詞的詩詞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也是評價最高的一句詩,便是出自邊塞詩人高適之手的名為《別董大》的七言絕句。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這首詩誕生的時候,董庭蘭的生活境況並不如意,與此同時,詩人高適的際遇也頗為不順,兩位老友因著機緣巧合,有幸久別重逢,於是兩人相談甚久,對於彼此的遭遇都深感同情。此時正值冬日大雪紛飛,連天上的白雲都呈現出惆悵的黃色,被雲團一遮,整個天色都昏暗如晦,北風瑟瑟歸雁成群劃過天際,幾聲雁鳴讓原本寂寥的天空顯得更加冷清。儘管如此,但詩人在詩中沒有讓這種令人窒息的壓抑繼續蔓延。雖然困頓不達,但他們沒有因此而沮喪至極,相反,高適在詩中的最後兩句給予了董庭蘭極大的肯定和鼓勵,尤其是“天下誰人不識君”一句,其胸襟之豪邁更是不言而喻。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董庭蘭作為當時久負盛名的琴師,不僅琴藝精湛,而且對於西域樂器頗有研究,按理說,似董大這般技藝超群的人,如何會落到詩中所描述的這般困境呢?這一點與他當年所依附的宰相房琯有關。作為一名琴師,董庭蘭即使才藝超群,在當時他也並非就能因此而變得生活闊綽起來。和許多文人一樣,憑藉出色的琴藝,董庭蘭也跟著做起了門客。在那個年代裡,文人雅士也好,琴師舞者也罷,他們身上所擁有的才華確實給他們帶來了生活富足的可能。但是,在貧富貴賤面前,每個人都被分為三六九等,即使才高八斗,沒有貴族的血統,他們的生活也會落魄不堪。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當他們憑藉才華被地位顯赫的貴族們看中時,他們的生活就會因此而有改善的可能。因為只有有了財勢或者家勢優越的人物作為“靠山”來支撐,命途單薄如紙的文人們才可以擁有幾分生活下去的硬氣。貴族們本身也喜好養客,除卻有些是確有真才實學為其所用以外,其背後還有另一層原因,那就是“養門客”這一風氣其實是貴族地位和財富勢力的象徵。所以,因著“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緣,門客之風從春秋起便不曾斷過。看中董庭蘭出色琴藝的不是別人,正是當時在朝中擔任要職的宰相房琯。房琯此人出身名門,是前朝正諫大夫房融之子。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此人儀態穩重、生性淡泊,自小便聰穎好學,不僅文章寫得好,做起官來也是政績突出。儘管如此,在人治的朝代裡,房琯卻常常因為過於耿直和無所顧忌,屢屢令皇帝龍顏不悅,從而多次慘遭皇帝貶謫。在他的一生中,大起大落的經歷不在少數,因文采飛揚被提拔的經歷也有,因判案不當獲罪的經歷也有,因政績卓著被擢升的經歷也有,因受他人牽連而被貶謫的經歷也有。總之,房琯的人生就好似漂泊於風浪中的小舟一樣,時而隨波高漲,時而深陷水底。從房琯自己的角度來講,也許他當時做出任何決定的時候都已經能預料到自己將要面臨的走勢。對於他府中養就的門客而言,房琯的一言一行,都會對他們的生活乃至前途產生重要的影響。

高適寫完七言絕句《別董大》後,人們為何常常將他稱呼為“董大”

​高適寫這首《別董大》的時候,正是天寶六年。此時的房琯任禮部尚書,因案件判定有誤的緣故,被唐玄宗貶謫出京,而作為他的門客,董庭蘭所能依靠的這棵“大樹”在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中倒下,他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只能選擇被動地接受這一切,不得已離開長安城。這才有了與高適相遇的機會,也才有了這首送別的經典之作《別董大》。高適在這首詩裡的豪情萬丈是令人敬佩的,每每讀到此詩時,雖然前面兩句的愁雲慘霧多少令人感覺到抑鬱和不歡,但最後兩句所表現出來的對未來的憧憬和與之相匹配的自信躍然於紙上,讓人們備受鼓舞。或許,這就是這首詩被人們奉為經典的真正緣故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