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嶺:世界陶瓷的朝聖之旅'

"
"
高嶺:世界陶瓷的朝聖之旅

景德鎮市區東部40公里處的瑤河之濱,有一座古鎮名東埠鎮。在這座古鎮背後,就是世界陶瓷史上最著名的朝聖之地——高嶺。

驅車來到高嶺,我發現這裡的陶瓷文化像山花一樣璀璨,美不勝收。堆積的古瓷片、明清兩代的採礦遺址、淘洗坑、水口亭、古街、古道等,散落於山林之中,閃爍著歷史的暗香。

高嶺古木參天,山勢峻峭,飛泉流瀑,曲徑通幽。沿著石板路往前走,古道上踩踏的痕跡清晰可見,和古道上遍佈的青苔共同訴說著高嶺800年的採礦歷史。古道旁的山間窪地中長滿各種粗細不一的樹木,這大大小小的窪地就是露天採礦的遺址。這條古道始修於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全部用麻石鋪砌而成,礦工們就是通過這條路將一擔擔高嶺土挑到東埠碼頭,然後裝船運往景德鎮,供官窯燒造御瓷。

我穿過一片茂密的叢林,忽覺遠處一片片白雪覆蓋在山坡上,頓感詫異,這麼熱的天氣,怎麼會有這麼多雪?於是急忙跑上前去探個究竟。

"
高嶺:世界陶瓷的朝聖之旅

景德鎮市區東部40公里處的瑤河之濱,有一座古鎮名東埠鎮。在這座古鎮背後,就是世界陶瓷史上最著名的朝聖之地——高嶺。

驅車來到高嶺,我發現這裡的陶瓷文化像山花一樣璀璨,美不勝收。堆積的古瓷片、明清兩代的採礦遺址、淘洗坑、水口亭、古街、古道等,散落於山林之中,閃爍著歷史的暗香。

高嶺古木參天,山勢峻峭,飛泉流瀑,曲徑通幽。沿著石板路往前走,古道上踩踏的痕跡清晰可見,和古道上遍佈的青苔共同訴說著高嶺800年的採礦歷史。古道旁的山間窪地中長滿各種粗細不一的樹木,這大大小小的窪地就是露天採礦的遺址。這條古道始修於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全部用麻石鋪砌而成,礦工們就是通過這條路將一擔擔高嶺土挑到東埠碼頭,然後裝船運往景德鎮,供官窯燒造御瓷。

我穿過一片茂密的叢林,忽覺遠處一片片白雪覆蓋在山坡上,頓感詫異,這麼熱的天氣,怎麼會有這麼多雪?於是急忙跑上前去探個究竟。

高嶺:世界陶瓷的朝聖之旅

我走近一看,原來是尾砂遺址!尾砂是高嶺土淘洗剩餘的廢棄物,呈白色,用手捏拿,十分細膩。根據地質專家反覆調查和推算,高嶺山4個開採地段上,尾砂堆積面積約16萬平方米,總量750多萬噸,堆積厚度最小的5米,最大的近30米。據專家的保守估算,歷史上高嶺山高嶺土的總採掘量至少為188萬噸。從尾砂的堆積量中可以想象,高嶺為景德鎮輝煌的瓷業生產提供了充分的原料保證。

景瓷之所以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出神入化,是和“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分不開的。景德鎮人形象地把瓷石比喻作陶瓷的“肌肉”,而高嶺土則是“筋骨”。高嶺土發現之前,陶瓷僅以瓷石加工燒製而成,成器率很低。高嶺土氧化鋁含量高,耐火度在1700攝氏度以上,將高嶺土與瓷石按一定比例混合的“二元配方”制胎法,極大增強了泥坯的可塑性、黏結性、燒結性及燒製後的潔白程度,部分瓷胎的物理性能甚至高於現代優質硬質瓷的技術指標。

純淨的高嶺土外觀呈白色或淺灰色,含雜質時呈黃、灰、青、玫瑰等色,質軟,有滑膩感,硬度小於指甲。因此土潔白細膩有如猴油,當地人習慣把它叫著“猴子油”。其出土率高達90%,即每百斤高嶺土原礦中僅有四兩尾砂。

1712年,這項重大科學技術成果被傳播到國外,法國人昂特雷克萊向歐洲披露了高嶺土製瓷的“祕密”,從此,“二元配方”制胎法大大推動了世界範圍內製瓷原料與工藝的進步。1869年,德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來到高嶺,此後,他在著作中對高嶺土作了詳細介紹,並用“高嶺”的音譯創造了一個新的英文單詞————Kaolin,高嶺土從此也成為世界制瓷黏土的通用名稱。

遙想當年,在高嶺山,山上山下人來人往,林間坡旁號子聲聲,鐵鋤突突,釺錘丁當;夜幕降臨,林間炊煙繚繞,山腰油燈爍爍,溪邊碓聲咚咚。古代先輩們將高嶺石用水碓搗碎,然後進行淘洗、過濾、沉澱提取高嶺土,再製成磚型挑到山下的東埠鎮碼頭,通過瑤河裝船從水路運往景德鎮。800多年的採掘,廢棄的尾砂日積月累便成此高嶺八景之一——“青山浮白雪”。走近尾砂堆,仍然可以發現古代礦工們用過的粗瓷碗、瓷燈盞等殘片,彷彿可以聽到明代高嶺人發出的驚歎聲:“銀砂嶺,自何年?白砂將萬古。銀昆岡,雖產玉,不及此鮮新。”

隨著山路的蜿轉,循著溪水聲聲,一個保存完好的淘洗池就在最大的露天採礦大槽附近,淘洗池石砌而成,能夠就近利用山間的溪水。古老的淘洗池中,竟長出了參天的喬木,一棵樹甚至頂破石壁,直上青雲,令人慨嘆自然的力量。

偶然發現各種礦洞是我走在高嶺古道的另一種驚喜。礦洞口大小不一,有的只能容一人爬行進入,有的礦洞口長滿青苔,若不是被清理出來作為展示,普通人很難發現。

"
高嶺:世界陶瓷的朝聖之旅

景德鎮市區東部40公里處的瑤河之濱,有一座古鎮名東埠鎮。在這座古鎮背後,就是世界陶瓷史上最著名的朝聖之地——高嶺。

驅車來到高嶺,我發現這裡的陶瓷文化像山花一樣璀璨,美不勝收。堆積的古瓷片、明清兩代的採礦遺址、淘洗坑、水口亭、古街、古道等,散落於山林之中,閃爍著歷史的暗香。

高嶺古木參天,山勢峻峭,飛泉流瀑,曲徑通幽。沿著石板路往前走,古道上踩踏的痕跡清晰可見,和古道上遍佈的青苔共同訴說著高嶺800年的採礦歷史。古道旁的山間窪地中長滿各種粗細不一的樹木,這大大小小的窪地就是露天採礦的遺址。這條古道始修於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全部用麻石鋪砌而成,礦工們就是通過這條路將一擔擔高嶺土挑到東埠碼頭,然後裝船運往景德鎮,供官窯燒造御瓷。

我穿過一片茂密的叢林,忽覺遠處一片片白雪覆蓋在山坡上,頓感詫異,這麼熱的天氣,怎麼會有這麼多雪?於是急忙跑上前去探個究竟。

高嶺:世界陶瓷的朝聖之旅

我走近一看,原來是尾砂遺址!尾砂是高嶺土淘洗剩餘的廢棄物,呈白色,用手捏拿,十分細膩。根據地質專家反覆調查和推算,高嶺山4個開採地段上,尾砂堆積面積約16萬平方米,總量750多萬噸,堆積厚度最小的5米,最大的近30米。據專家的保守估算,歷史上高嶺山高嶺土的總採掘量至少為188萬噸。從尾砂的堆積量中可以想象,高嶺為景德鎮輝煌的瓷業生產提供了充分的原料保證。

景瓷之所以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出神入化,是和“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分不開的。景德鎮人形象地把瓷石比喻作陶瓷的“肌肉”,而高嶺土則是“筋骨”。高嶺土發現之前,陶瓷僅以瓷石加工燒製而成,成器率很低。高嶺土氧化鋁含量高,耐火度在1700攝氏度以上,將高嶺土與瓷石按一定比例混合的“二元配方”制胎法,極大增強了泥坯的可塑性、黏結性、燒結性及燒製後的潔白程度,部分瓷胎的物理性能甚至高於現代優質硬質瓷的技術指標。

純淨的高嶺土外觀呈白色或淺灰色,含雜質時呈黃、灰、青、玫瑰等色,質軟,有滑膩感,硬度小於指甲。因此土潔白細膩有如猴油,當地人習慣把它叫著“猴子油”。其出土率高達90%,即每百斤高嶺土原礦中僅有四兩尾砂。

1712年,這項重大科學技術成果被傳播到國外,法國人昂特雷克萊向歐洲披露了高嶺土製瓷的“祕密”,從此,“二元配方”制胎法大大推動了世界範圍內製瓷原料與工藝的進步。1869年,德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來到高嶺,此後,他在著作中對高嶺土作了詳細介紹,並用“高嶺”的音譯創造了一個新的英文單詞————Kaolin,高嶺土從此也成為世界制瓷黏土的通用名稱。

遙想當年,在高嶺山,山上山下人來人往,林間坡旁號子聲聲,鐵鋤突突,釺錘丁當;夜幕降臨,林間炊煙繚繞,山腰油燈爍爍,溪邊碓聲咚咚。古代先輩們將高嶺石用水碓搗碎,然後進行淘洗、過濾、沉澱提取高嶺土,再製成磚型挑到山下的東埠鎮碼頭,通過瑤河裝船從水路運往景德鎮。800多年的採掘,廢棄的尾砂日積月累便成此高嶺八景之一——“青山浮白雪”。走近尾砂堆,仍然可以發現古代礦工們用過的粗瓷碗、瓷燈盞等殘片,彷彿可以聽到明代高嶺人發出的驚歎聲:“銀砂嶺,自何年?白砂將萬古。銀昆岡,雖產玉,不及此鮮新。”

隨著山路的蜿轉,循著溪水聲聲,一個保存完好的淘洗池就在最大的露天採礦大槽附近,淘洗池石砌而成,能夠就近利用山間的溪水。古老的淘洗池中,竟長出了參天的喬木,一棵樹甚至頂破石壁,直上青雲,令人慨嘆自然的力量。

偶然發現各種礦洞是我走在高嶺古道的另一種驚喜。礦洞口大小不一,有的只能容一人爬行進入,有的礦洞口長滿青苔,若不是被清理出來作為展示,普通人很難發現。

高嶺:世界陶瓷的朝聖之旅

我沿古道一路下行,山中一片小開闊處建有一座古樸莊重,秀氣典雅的亭子——接夫亭。接夫亭又名“碑亭”,原亭始建於明朝,後被毀,現亭於1990年首屆景德鎮國際陶瓷節前重建。說起“接夫亭”的名稱,還有一段來歷:明代高嶺山的礦工們大都來自高嶺和周邊村莊,由於生產繁忙,每天天不亮他們就上山挖土,直到天黑才下山。每天中午,他們的妻子提著飯籃到山上送飯。因古代婦女不得入山,家眷送飯只能到接夫亭,故稱接夫亭。置身亭中,我彷彿還能看見當年礦工的妻子翹首期盼丈夫迴歸的情景。接夫亭雖小,可它體現了古代高嶺礦工夫妻之間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們雖艱苦卻充滿溫暖的家庭生活。

我行至水口,能見到聚秀橋,亭內4塊明萬曆至清乾隆年間的功德碑詳細記載著高嶺古礦開採的盛況。聚秀橋又名水口亭,亭門上方嵌有一塊青石板,上刻“雲嶺玉峰”四字,字體端莊秀氣,相傳為宋理宗趙昀親筆御書。它的兩邊是崇山峻嶺、古木蒼翠,下面是清清溪流,源源不斷。聚秀橋始建於唐末,是一座雙拱石拱橋。該橋是一座“四合一”橋,它巧妙地將橋、亭、廟、閣四種不同的建築形式融為一體,橋上建亭,亭內修廟,廟上架閣。它不僅減輕了橋身的負荷和橋基的壓力,而且洪水來時穩如泰山,可謂古代橋樑史上的一朵奇葩,體現了古代高嶺工匠們的聰明才智。該橋據說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特色的一座雙輻石拱橋。

"
高嶺:世界陶瓷的朝聖之旅

景德鎮市區東部40公里處的瑤河之濱,有一座古鎮名東埠鎮。在這座古鎮背後,就是世界陶瓷史上最著名的朝聖之地——高嶺。

驅車來到高嶺,我發現這裡的陶瓷文化像山花一樣璀璨,美不勝收。堆積的古瓷片、明清兩代的採礦遺址、淘洗坑、水口亭、古街、古道等,散落於山林之中,閃爍著歷史的暗香。

高嶺古木參天,山勢峻峭,飛泉流瀑,曲徑通幽。沿著石板路往前走,古道上踩踏的痕跡清晰可見,和古道上遍佈的青苔共同訴說著高嶺800年的採礦歷史。古道旁的山間窪地中長滿各種粗細不一的樹木,這大大小小的窪地就是露天採礦的遺址。這條古道始修於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全部用麻石鋪砌而成,礦工們就是通過這條路將一擔擔高嶺土挑到東埠碼頭,然後裝船運往景德鎮,供官窯燒造御瓷。

我穿過一片茂密的叢林,忽覺遠處一片片白雪覆蓋在山坡上,頓感詫異,這麼熱的天氣,怎麼會有這麼多雪?於是急忙跑上前去探個究竟。

高嶺:世界陶瓷的朝聖之旅

我走近一看,原來是尾砂遺址!尾砂是高嶺土淘洗剩餘的廢棄物,呈白色,用手捏拿,十分細膩。根據地質專家反覆調查和推算,高嶺山4個開採地段上,尾砂堆積面積約16萬平方米,總量750多萬噸,堆積厚度最小的5米,最大的近30米。據專家的保守估算,歷史上高嶺山高嶺土的總採掘量至少為188萬噸。從尾砂的堆積量中可以想象,高嶺為景德鎮輝煌的瓷業生產提供了充分的原料保證。

景瓷之所以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出神入化,是和“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分不開的。景德鎮人形象地把瓷石比喻作陶瓷的“肌肉”,而高嶺土則是“筋骨”。高嶺土發現之前,陶瓷僅以瓷石加工燒製而成,成器率很低。高嶺土氧化鋁含量高,耐火度在1700攝氏度以上,將高嶺土與瓷石按一定比例混合的“二元配方”制胎法,極大增強了泥坯的可塑性、黏結性、燒結性及燒製後的潔白程度,部分瓷胎的物理性能甚至高於現代優質硬質瓷的技術指標。

純淨的高嶺土外觀呈白色或淺灰色,含雜質時呈黃、灰、青、玫瑰等色,質軟,有滑膩感,硬度小於指甲。因此土潔白細膩有如猴油,當地人習慣把它叫著“猴子油”。其出土率高達90%,即每百斤高嶺土原礦中僅有四兩尾砂。

1712年,這項重大科學技術成果被傳播到國外,法國人昂特雷克萊向歐洲披露了高嶺土製瓷的“祕密”,從此,“二元配方”制胎法大大推動了世界範圍內製瓷原料與工藝的進步。1869年,德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來到高嶺,此後,他在著作中對高嶺土作了詳細介紹,並用“高嶺”的音譯創造了一個新的英文單詞————Kaolin,高嶺土從此也成為世界制瓷黏土的通用名稱。

遙想當年,在高嶺山,山上山下人來人往,林間坡旁號子聲聲,鐵鋤突突,釺錘丁當;夜幕降臨,林間炊煙繚繞,山腰油燈爍爍,溪邊碓聲咚咚。古代先輩們將高嶺石用水碓搗碎,然後進行淘洗、過濾、沉澱提取高嶺土,再製成磚型挑到山下的東埠鎮碼頭,通過瑤河裝船從水路運往景德鎮。800多年的採掘,廢棄的尾砂日積月累便成此高嶺八景之一——“青山浮白雪”。走近尾砂堆,仍然可以發現古代礦工們用過的粗瓷碗、瓷燈盞等殘片,彷彿可以聽到明代高嶺人發出的驚歎聲:“銀砂嶺,自何年?白砂將萬古。銀昆岡,雖產玉,不及此鮮新。”

隨著山路的蜿轉,循著溪水聲聲,一個保存完好的淘洗池就在最大的露天採礦大槽附近,淘洗池石砌而成,能夠就近利用山間的溪水。古老的淘洗池中,竟長出了參天的喬木,一棵樹甚至頂破石壁,直上青雲,令人慨嘆自然的力量。

偶然發現各種礦洞是我走在高嶺古道的另一種驚喜。礦洞口大小不一,有的只能容一人爬行進入,有的礦洞口長滿青苔,若不是被清理出來作為展示,普通人很難發現。

高嶺:世界陶瓷的朝聖之旅

我沿古道一路下行,山中一片小開闊處建有一座古樸莊重,秀氣典雅的亭子——接夫亭。接夫亭又名“碑亭”,原亭始建於明朝,後被毀,現亭於1990年首屆景德鎮國際陶瓷節前重建。說起“接夫亭”的名稱,還有一段來歷:明代高嶺山的礦工們大都來自高嶺和周邊村莊,由於生產繁忙,每天天不亮他們就上山挖土,直到天黑才下山。每天中午,他們的妻子提著飯籃到山上送飯。因古代婦女不得入山,家眷送飯只能到接夫亭,故稱接夫亭。置身亭中,我彷彿還能看見當年礦工的妻子翹首期盼丈夫迴歸的情景。接夫亭雖小,可它體現了古代高嶺礦工夫妻之間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們雖艱苦卻充滿溫暖的家庭生活。

我行至水口,能見到聚秀橋,亭內4塊明萬曆至清乾隆年間的功德碑詳細記載著高嶺古礦開採的盛況。聚秀橋又名水口亭,亭門上方嵌有一塊青石板,上刻“雲嶺玉峰”四字,字體端莊秀氣,相傳為宋理宗趙昀親筆御書。它的兩邊是崇山峻嶺、古木蒼翠,下面是清清溪流,源源不斷。聚秀橋始建於唐末,是一座雙拱石拱橋。該橋是一座“四合一”橋,它巧妙地將橋、亭、廟、閣四種不同的建築形式融為一體,橋上建亭,亭內修廟,廟上架閣。它不僅減輕了橋身的負荷和橋基的壓力,而且洪水來時穩如泰山,可謂古代橋樑史上的一朵奇葩,體現了古代高嶺工匠們的聰明才智。該橋據說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特色的一座雙輻石拱橋。

高嶺:世界陶瓷的朝聖之旅

我穿過聚秀橋,在一塊平坦的山間平地上,一個古村落便出現在眼前,這就是高嶺村。可以講,高嶺土的採掘史有多長,高嶺村的歷史就有多長。高嶺村就是由最早的採掘工棚演變而成的。走進村裡,只見古屋都保持著古時的風格,白色的馬頭牆,有灰而黑的薄粉瓦,還有精美工巧的磚雕、石雕和木雕,它們一筆一劃地拼寫高嶺村的圖騰。徜徉於這裡的山山水水,感受這裡的淳樸民風,恍若置身於世外桃源,不忍離去。

我走在深幽細長的古街,街兩面的古店面已被陳舊的門板蓋上,就像一座舞臺拉下了最後的帷幕——在歷史的某個點上,繁華散盡,便是無邊的沉寂。走在斑駁的青石路面上,我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唯恐驚醒了店鋪裡早已塵封於歲月的古人們,唯恐驚醒了古村的歷史……

"
高嶺:世界陶瓷的朝聖之旅

景德鎮市區東部40公里處的瑤河之濱,有一座古鎮名東埠鎮。在這座古鎮背後,就是世界陶瓷史上最著名的朝聖之地——高嶺。

驅車來到高嶺,我發現這裡的陶瓷文化像山花一樣璀璨,美不勝收。堆積的古瓷片、明清兩代的採礦遺址、淘洗坑、水口亭、古街、古道等,散落於山林之中,閃爍著歷史的暗香。

高嶺古木參天,山勢峻峭,飛泉流瀑,曲徑通幽。沿著石板路往前走,古道上踩踏的痕跡清晰可見,和古道上遍佈的青苔共同訴說著高嶺800年的採礦歷史。古道旁的山間窪地中長滿各種粗細不一的樹木,這大大小小的窪地就是露天採礦的遺址。這條古道始修於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全部用麻石鋪砌而成,礦工們就是通過這條路將一擔擔高嶺土挑到東埠碼頭,然後裝船運往景德鎮,供官窯燒造御瓷。

我穿過一片茂密的叢林,忽覺遠處一片片白雪覆蓋在山坡上,頓感詫異,這麼熱的天氣,怎麼會有這麼多雪?於是急忙跑上前去探個究竟。

高嶺:世界陶瓷的朝聖之旅

我走近一看,原來是尾砂遺址!尾砂是高嶺土淘洗剩餘的廢棄物,呈白色,用手捏拿,十分細膩。根據地質專家反覆調查和推算,高嶺山4個開採地段上,尾砂堆積面積約16萬平方米,總量750多萬噸,堆積厚度最小的5米,最大的近30米。據專家的保守估算,歷史上高嶺山高嶺土的總採掘量至少為188萬噸。從尾砂的堆積量中可以想象,高嶺為景德鎮輝煌的瓷業生產提供了充分的原料保證。

景瓷之所以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出神入化,是和“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分不開的。景德鎮人形象地把瓷石比喻作陶瓷的“肌肉”,而高嶺土則是“筋骨”。高嶺土發現之前,陶瓷僅以瓷石加工燒製而成,成器率很低。高嶺土氧化鋁含量高,耐火度在1700攝氏度以上,將高嶺土與瓷石按一定比例混合的“二元配方”制胎法,極大增強了泥坯的可塑性、黏結性、燒結性及燒製後的潔白程度,部分瓷胎的物理性能甚至高於現代優質硬質瓷的技術指標。

純淨的高嶺土外觀呈白色或淺灰色,含雜質時呈黃、灰、青、玫瑰等色,質軟,有滑膩感,硬度小於指甲。因此土潔白細膩有如猴油,當地人習慣把它叫著“猴子油”。其出土率高達90%,即每百斤高嶺土原礦中僅有四兩尾砂。

1712年,這項重大科學技術成果被傳播到國外,法國人昂特雷克萊向歐洲披露了高嶺土製瓷的“祕密”,從此,“二元配方”制胎法大大推動了世界範圍內製瓷原料與工藝的進步。1869年,德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來到高嶺,此後,他在著作中對高嶺土作了詳細介紹,並用“高嶺”的音譯創造了一個新的英文單詞————Kaolin,高嶺土從此也成為世界制瓷黏土的通用名稱。

遙想當年,在高嶺山,山上山下人來人往,林間坡旁號子聲聲,鐵鋤突突,釺錘丁當;夜幕降臨,林間炊煙繚繞,山腰油燈爍爍,溪邊碓聲咚咚。古代先輩們將高嶺石用水碓搗碎,然後進行淘洗、過濾、沉澱提取高嶺土,再製成磚型挑到山下的東埠鎮碼頭,通過瑤河裝船從水路運往景德鎮。800多年的採掘,廢棄的尾砂日積月累便成此高嶺八景之一——“青山浮白雪”。走近尾砂堆,仍然可以發現古代礦工們用過的粗瓷碗、瓷燈盞等殘片,彷彿可以聽到明代高嶺人發出的驚歎聲:“銀砂嶺,自何年?白砂將萬古。銀昆岡,雖產玉,不及此鮮新。”

隨著山路的蜿轉,循著溪水聲聲,一個保存完好的淘洗池就在最大的露天採礦大槽附近,淘洗池石砌而成,能夠就近利用山間的溪水。古老的淘洗池中,竟長出了參天的喬木,一棵樹甚至頂破石壁,直上青雲,令人慨嘆自然的力量。

偶然發現各種礦洞是我走在高嶺古道的另一種驚喜。礦洞口大小不一,有的只能容一人爬行進入,有的礦洞口長滿青苔,若不是被清理出來作為展示,普通人很難發現。

高嶺:世界陶瓷的朝聖之旅

我沿古道一路下行,山中一片小開闊處建有一座古樸莊重,秀氣典雅的亭子——接夫亭。接夫亭又名“碑亭”,原亭始建於明朝,後被毀,現亭於1990年首屆景德鎮國際陶瓷節前重建。說起“接夫亭”的名稱,還有一段來歷:明代高嶺山的礦工們大都來自高嶺和周邊村莊,由於生產繁忙,每天天不亮他們就上山挖土,直到天黑才下山。每天中午,他們的妻子提著飯籃到山上送飯。因古代婦女不得入山,家眷送飯只能到接夫亭,故稱接夫亭。置身亭中,我彷彿還能看見當年礦工的妻子翹首期盼丈夫迴歸的情景。接夫亭雖小,可它體現了古代高嶺礦工夫妻之間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們雖艱苦卻充滿溫暖的家庭生活。

我行至水口,能見到聚秀橋,亭內4塊明萬曆至清乾隆年間的功德碑詳細記載著高嶺古礦開採的盛況。聚秀橋又名水口亭,亭門上方嵌有一塊青石板,上刻“雲嶺玉峰”四字,字體端莊秀氣,相傳為宋理宗趙昀親筆御書。它的兩邊是崇山峻嶺、古木蒼翠,下面是清清溪流,源源不斷。聚秀橋始建於唐末,是一座雙拱石拱橋。該橋是一座“四合一”橋,它巧妙地將橋、亭、廟、閣四種不同的建築形式融為一體,橋上建亭,亭內修廟,廟上架閣。它不僅減輕了橋身的負荷和橋基的壓力,而且洪水來時穩如泰山,可謂古代橋樑史上的一朵奇葩,體現了古代高嶺工匠們的聰明才智。該橋據說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特色的一座雙輻石拱橋。

高嶺:世界陶瓷的朝聖之旅

我穿過聚秀橋,在一塊平坦的山間平地上,一個古村落便出現在眼前,這就是高嶺村。可以講,高嶺土的採掘史有多長,高嶺村的歷史就有多長。高嶺村就是由最早的採掘工棚演變而成的。走進村裡,只見古屋都保持著古時的風格,白色的馬頭牆,有灰而黑的薄粉瓦,還有精美工巧的磚雕、石雕和木雕,它們一筆一劃地拼寫高嶺村的圖騰。徜徉於這裡的山山水水,感受這裡的淳樸民風,恍若置身於世外桃源,不忍離去。

我走在深幽細長的古街,街兩面的古店面已被陳舊的門板蓋上,就像一座舞臺拉下了最後的帷幕——在歷史的某個點上,繁華散盡,便是無邊的沉寂。走在斑駁的青石路面上,我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唯恐驚醒了店鋪裡早已塵封於歲月的古人們,唯恐驚醒了古村的歷史……

高嶺:世界陶瓷的朝聖之旅

我在返回的路上,回望那白雲繚繞的黛色高嶺,靈魂深處,關於瓷的情愫纏繞著整個採訪旅途。高嶺的名字,早已名傳天下,高嶺土的神情,依然流水般謙遜,千百年不倦的追求,隨千百年窯火一起,造就了景德鎮瓷器數千年曆史的輝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