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

我在非洲種甘蔗(一)我在非洲種甘蔗(二)

PS:圖片均為三十年前舊照片所翻拍,質量不高請包涵。

"

我在非洲種甘蔗(一)我在非洲種甘蔗(二)

PS:圖片均為三十年前舊照片所翻拍,質量不高請包涵。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中馬方人員在蔗田裡

當年馬裡糖聯援外的共有中國官員和技術人員49人(統稱專家),分住在杜加布古和西里巴拉。大家都居住在一個院子裡,簡稱專家院。住在杜加布古專家院的有28人,包括糖聯總經理、四位處長和他們的翻譯、工廠廠長、翻譯和技術員、農場三人,組成一個專家小組。

陳廠長任組長,我為副組長,負責專家院的日常工作,我們專家院很大但也簡陋,大院坐落在與糖廠和糖聯辦公樓隔路相望的平壩上。四周低矮的鐵絲網和密密的枝葉繁茂的小樹幹把專家院簇擁其中,一條車道把專家院分成兩半,路兩旁整齊地排列著八幢平房,是專家居住的地方。

"

我在非洲種甘蔗(一)我在非洲種甘蔗(二)

PS:圖片均為三十年前舊照片所翻拍,質量不高請包涵。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中馬方人員在蔗田裡

當年馬裡糖聯援外的共有中國官員和技術人員49人(統稱專家),分住在杜加布古和西里巴拉。大家都居住在一個院子裡,簡稱專家院。住在杜加布古專家院的有28人,包括糖聯總經理、四位處長和他們的翻譯、工廠廠長、翻譯和技術員、農場三人,組成一個專家小組。

陳廠長任組長,我為副組長,負責專家院的日常工作,我們專家院很大但也簡陋,大院坐落在與糖廠和糖聯辦公樓隔路相望的平壩上。四周低矮的鐵絲網和密密的枝葉繁茂的小樹幹把專家院簇擁其中,一條車道把專家院分成兩半,路兩旁整齊地排列著八幢平房,是專家居住的地方。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一起工作和生活的同事們在專家院大門口合影

左側另有兩幢平房,分別作食堂和電視室。院內樹木蔥蘢,路旁簡易車棚裡整齊地停留著七、八輛小車。靠前的六幢平房土築屋頂鐵皮蓋,是當年修建糖聯時,工人們乾打壘修建的簡易住房,以後,經簡單粉刷,成為歷屆援外人員的住房。

由於土築牆厚,透熱性差,比較涼快,成為專家們住房的首選。儘管後面修了兩幢新的磚砌房屋,一般都不喜歡去住。每幢平房,並排分為八間,每個專家住一間。室內陳設簡單,每間裝有空調、配有電扇。隔開的衛生間裡,有電熱淋浴和抽水馬桶,沒有象樣的傢俱,一張簡易木床,有的還是木板木條釘的床,一張舊桌和凳子,一個磚砌木門的衣櫃。

"

我在非洲種甘蔗(一)我在非洲種甘蔗(二)

PS:圖片均為三十年前舊照片所翻拍,質量不高請包涵。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中馬方人員在蔗田裡

當年馬裡糖聯援外的共有中國官員和技術人員49人(統稱專家),分住在杜加布古和西里巴拉。大家都居住在一個院子裡,簡稱專家院。住在杜加布古專家院的有28人,包括糖聯總經理、四位處長和他們的翻譯、工廠廠長、翻譯和技術員、農場三人,組成一個專家小組。

陳廠長任組長,我為副組長,負責專家院的日常工作,我們專家院很大但也簡陋,大院坐落在與糖廠和糖聯辦公樓隔路相望的平壩上。四周低矮的鐵絲網和密密的枝葉繁茂的小樹幹把專家院簇擁其中,一條車道把專家院分成兩半,路兩旁整齊地排列著八幢平房,是專家居住的地方。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一起工作和生活的同事們在專家院大門口合影

左側另有兩幢平房,分別作食堂和電視室。院內樹木蔥蘢,路旁簡易車棚裡整齊地停留著七、八輛小車。靠前的六幢平房土築屋頂鐵皮蓋,是當年修建糖聯時,工人們乾打壘修建的簡易住房,以後,經簡單粉刷,成為歷屆援外人員的住房。

由於土築牆厚,透熱性差,比較涼快,成為專家們住房的首選。儘管後面修了兩幢新的磚砌房屋,一般都不喜歡去住。每幢平房,並排分為八間,每個專家住一間。室內陳設簡單,每間裝有空調、配有電扇。隔開的衛生間裡,有電熱淋浴和抽水馬桶,沒有象樣的傢俱,一張簡易木床,有的還是木板木條釘的床,一張舊桌和凳子,一個磚砌木門的衣櫃。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我在寢室裡工作

由於天氣熱,床上用品也很簡單,床單加毛巾被,稍冷時,用一床毛毯。為了防老鼠等小動物鑽進寢室,天花板和牆上的縫隙、小洞都封死,就是這樣,蚊帳裡仍常有小蜥蜴(四腳蛇)出沒。只有處(場、廠)長,多了一個收錄機,可以在晚上10時收聽北京早晨7時的新聞聯播。

為了加強對援外人員的管理,在使館黨委領導下,糖聯專家組建立了黨總支,杜加布古專家小組建立了黨支部。專家小組和黨支部一套班子,既抓援外人員的思想教育,又抓專家院的日常管理。

"

我在非洲種甘蔗(一)我在非洲種甘蔗(二)

PS:圖片均為三十年前舊照片所翻拍,質量不高請包涵。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中馬方人員在蔗田裡

當年馬裡糖聯援外的共有中國官員和技術人員49人(統稱專家),分住在杜加布古和西里巴拉。大家都居住在一個院子裡,簡稱專家院。住在杜加布古專家院的有28人,包括糖聯總經理、四位處長和他們的翻譯、工廠廠長、翻譯和技術員、農場三人,組成一個專家小組。

陳廠長任組長,我為副組長,負責專家院的日常工作,我們專家院很大但也簡陋,大院坐落在與糖廠和糖聯辦公樓隔路相望的平壩上。四周低矮的鐵絲網和密密的枝葉繁茂的小樹幹把專家院簇擁其中,一條車道把專家院分成兩半,路兩旁整齊地排列著八幢平房,是專家居住的地方。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一起工作和生活的同事們在專家院大門口合影

左側另有兩幢平房,分別作食堂和電視室。院內樹木蔥蘢,路旁簡易車棚裡整齊地停留著七、八輛小車。靠前的六幢平房土築屋頂鐵皮蓋,是當年修建糖聯時,工人們乾打壘修建的簡易住房,以後,經簡單粉刷,成為歷屆援外人員的住房。

由於土築牆厚,透熱性差,比較涼快,成為專家們住房的首選。儘管後面修了兩幢新的磚砌房屋,一般都不喜歡去住。每幢平房,並排分為八間,每個專家住一間。室內陳設簡單,每間裝有空調、配有電扇。隔開的衛生間裡,有電熱淋浴和抽水馬桶,沒有象樣的傢俱,一張簡易木床,有的還是木板木條釘的床,一張舊桌和凳子,一個磚砌木門的衣櫃。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我在寢室裡工作

由於天氣熱,床上用品也很簡單,床單加毛巾被,稍冷時,用一床毛毯。為了防老鼠等小動物鑽進寢室,天花板和牆上的縫隙、小洞都封死,就是這樣,蚊帳裡仍常有小蜥蜴(四腳蛇)出沒。只有處(場、廠)長,多了一個收錄機,可以在晚上10時收聽北京早晨7時的新聞聯播。

為了加強對援外人員的管理,在使館黨委領導下,糖聯專家組建立了黨總支,杜加布古專家小組建立了黨支部。專家小組和黨支部一套班子,既抓援外人員的思想教育,又抓專家院的日常管理。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在非洲很多這種巨大的麵包樹

援外人員遠離祖國,遠離親人,思鄉思家情緒很濃,為了讓專家們及時瞭解國內情況,除了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外,還訂了《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多份報紙,黨支部也訂了黨建工作的雜誌,加上使館發的文件資料,提供大家學習。專家小組每週抽一個下午組織學習,我在報紙雜誌、資料中選擇一些文章給大家閱讀。劉總經理帶頭參加學習,講形勢、講思想、講工作、講安全、講處理好與馬裡官員和職工的關係,提高大家的認識。


"

我在非洲種甘蔗(一)我在非洲種甘蔗(二)

PS:圖片均為三十年前舊照片所翻拍,質量不高請包涵。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中馬方人員在蔗田裡

當年馬裡糖聯援外的共有中國官員和技術人員49人(統稱專家),分住在杜加布古和西里巴拉。大家都居住在一個院子裡,簡稱專家院。住在杜加布古專家院的有28人,包括糖聯總經理、四位處長和他們的翻譯、工廠廠長、翻譯和技術員、農場三人,組成一個專家小組。

陳廠長任組長,我為副組長,負責專家院的日常工作,我們專家院很大但也簡陋,大院坐落在與糖廠和糖聯辦公樓隔路相望的平壩上。四周低矮的鐵絲網和密密的枝葉繁茂的小樹幹把專家院簇擁其中,一條車道把專家院分成兩半,路兩旁整齊地排列著八幢平房,是專家居住的地方。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一起工作和生活的同事們在專家院大門口合影

左側另有兩幢平房,分別作食堂和電視室。院內樹木蔥蘢,路旁簡易車棚裡整齊地停留著七、八輛小車。靠前的六幢平房土築屋頂鐵皮蓋,是當年修建糖聯時,工人們乾打壘修建的簡易住房,以後,經簡單粉刷,成為歷屆援外人員的住房。

由於土築牆厚,透熱性差,比較涼快,成為專家們住房的首選。儘管後面修了兩幢新的磚砌房屋,一般都不喜歡去住。每幢平房,並排分為八間,每個專家住一間。室內陳設簡單,每間裝有空調、配有電扇。隔開的衛生間裡,有電熱淋浴和抽水馬桶,沒有象樣的傢俱,一張簡易木床,有的還是木板木條釘的床,一張舊桌和凳子,一個磚砌木門的衣櫃。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我在寢室裡工作

由於天氣熱,床上用品也很簡單,床單加毛巾被,稍冷時,用一床毛毯。為了防老鼠等小動物鑽進寢室,天花板和牆上的縫隙、小洞都封死,就是這樣,蚊帳裡仍常有小蜥蜴(四腳蛇)出沒。只有處(場、廠)長,多了一個收錄機,可以在晚上10時收聽北京早晨7時的新聞聯播。

為了加強對援外人員的管理,在使館黨委領導下,糖聯專家組建立了黨總支,杜加布古專家小組建立了黨支部。專家小組和黨支部一套班子,既抓援外人員的思想教育,又抓專家院的日常管理。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在非洲很多這種巨大的麵包樹

援外人員遠離祖國,遠離親人,思鄉思家情緒很濃,為了讓專家們及時瞭解國內情況,除了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外,還訂了《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多份報紙,黨支部也訂了黨建工作的雜誌,加上使館發的文件資料,提供大家學習。專家小組每週抽一個下午組織學習,我在報紙雜誌、資料中選擇一些文章給大家閱讀。劉總經理帶頭參加學習,講形勢、講思想、講工作、講安全、講處理好與馬裡官員和職工的關係,提高大家的認識。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專家院外的椰林

為了解決專家們想家思親人,能及時與親人和單位聯繫的問題,因當時國內多數家庭未安裝電話,而專家院也只在總經理住處有一部電話,一般也不長途通話,寫信就是與國內親友和單位聯繫的最好手段。但交國際郵件必須在巴馬科才行,郵資也貴。在馬裡的各個專家組、勞務組就約定了一個辦法,當時在馬裡的援外人員已達數百人,每年輪換回國的人數也較多,至少半月就有人回國,回國人員幫助捎信就成了義不容辭的義務。

專家小組通過經參處、糖聯巴馬科辦事處和中輕公司駐巴馬科代表處,隨時瞭解回國人員的日期和航班,專家們每個星期輪流到巴馬科出差送信,把貼好國內郵票的信件直接交到回國人員手中,並在經參處取回國內來信。而回國人員集中各專家組郵件後,帶到北京,交郵局發回,這樣既方便了專家們與親友的聯繫,也節約了郵資。

"

我在非洲種甘蔗(一)我在非洲種甘蔗(二)

PS:圖片均為三十年前舊照片所翻拍,質量不高請包涵。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中馬方人員在蔗田裡

當年馬裡糖聯援外的共有中國官員和技術人員49人(統稱專家),分住在杜加布古和西里巴拉。大家都居住在一個院子裡,簡稱專家院。住在杜加布古專家院的有28人,包括糖聯總經理、四位處長和他們的翻譯、工廠廠長、翻譯和技術員、農場三人,組成一個專家小組。

陳廠長任組長,我為副組長,負責專家院的日常工作,我們專家院很大但也簡陋,大院坐落在與糖廠和糖聯辦公樓隔路相望的平壩上。四周低矮的鐵絲網和密密的枝葉繁茂的小樹幹把專家院簇擁其中,一條車道把專家院分成兩半,路兩旁整齊地排列著八幢平房,是專家居住的地方。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一起工作和生活的同事們在專家院大門口合影

左側另有兩幢平房,分別作食堂和電視室。院內樹木蔥蘢,路旁簡易車棚裡整齊地停留著七、八輛小車。靠前的六幢平房土築屋頂鐵皮蓋,是當年修建糖聯時,工人們乾打壘修建的簡易住房,以後,經簡單粉刷,成為歷屆援外人員的住房。

由於土築牆厚,透熱性差,比較涼快,成為專家們住房的首選。儘管後面修了兩幢新的磚砌房屋,一般都不喜歡去住。每幢平房,並排分為八間,每個專家住一間。室內陳設簡單,每間裝有空調、配有電扇。隔開的衛生間裡,有電熱淋浴和抽水馬桶,沒有象樣的傢俱,一張簡易木床,有的還是木板木條釘的床,一張舊桌和凳子,一個磚砌木門的衣櫃。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我在寢室裡工作

由於天氣熱,床上用品也很簡單,床單加毛巾被,稍冷時,用一床毛毯。為了防老鼠等小動物鑽進寢室,天花板和牆上的縫隙、小洞都封死,就是這樣,蚊帳裡仍常有小蜥蜴(四腳蛇)出沒。只有處(場、廠)長,多了一個收錄機,可以在晚上10時收聽北京早晨7時的新聞聯播。

為了加強對援外人員的管理,在使館黨委領導下,糖聯專家組建立了黨總支,杜加布古專家小組建立了黨支部。專家小組和黨支部一套班子,既抓援外人員的思想教育,又抓專家院的日常管理。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在非洲很多這種巨大的麵包樹

援外人員遠離祖國,遠離親人,思鄉思家情緒很濃,為了讓專家們及時瞭解國內情況,除了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外,還訂了《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多份報紙,黨支部也訂了黨建工作的雜誌,加上使館發的文件資料,提供大家學習。專家小組每週抽一個下午組織學習,我在報紙雜誌、資料中選擇一些文章給大家閱讀。劉總經理帶頭參加學習,講形勢、講思想、講工作、講安全、講處理好與馬裡官員和職工的關係,提高大家的認識。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專家院外的椰林

為了解決專家們想家思親人,能及時與親人和單位聯繫的問題,因當時國內多數家庭未安裝電話,而專家院也只在總經理住處有一部電話,一般也不長途通話,寫信就是與國內親友和單位聯繫的最好手段。但交國際郵件必須在巴馬科才行,郵資也貴。在馬裡的各個專家組、勞務組就約定了一個辦法,當時在馬裡的援外人員已達數百人,每年輪換回國的人數也較多,至少半月就有人回國,回國人員幫助捎信就成了義不容辭的義務。

專家小組通過經參處、糖聯巴馬科辦事處和中輕公司駐巴馬科代表處,隨時瞭解回國人員的日期和航班,專家們每個星期輪流到巴馬科出差送信,把貼好國內郵票的信件直接交到回國人員手中,並在經參處取回國內來信。而回國人員集中各專家組郵件後,帶到北京,交郵局發回,這樣既方便了專家們與親友的聯繫,也節約了郵資。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指導馬方人員管理工作

努力辦好食堂,讓專家們吃好,是專家小組的一項重要工作。陳組長(廠長)親自抓生活安排。馬裡是伊斯蘭教國家,馬里人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他們不養豬,不吃豬肉,吃肉必須靠自己解決。馬里人種菜少、品種單一,解決吃菜也是首當其衝。加之上個世紀後期,援外仍是政治任務,援外人員的經濟收入不高,因此,勵行節約,減少伙食支出,也是一種可行的增加收入的辦法。

"

我在非洲種甘蔗(一)我在非洲種甘蔗(二)

PS:圖片均為三十年前舊照片所翻拍,質量不高請包涵。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中馬方人員在蔗田裡

當年馬裡糖聯援外的共有中國官員和技術人員49人(統稱專家),分住在杜加布古和西里巴拉。大家都居住在一個院子裡,簡稱專家院。住在杜加布古專家院的有28人,包括糖聯總經理、四位處長和他們的翻譯、工廠廠長、翻譯和技術員、農場三人,組成一個專家小組。

陳廠長任組長,我為副組長,負責專家院的日常工作,我們專家院很大但也簡陋,大院坐落在與糖廠和糖聯辦公樓隔路相望的平壩上。四周低矮的鐵絲網和密密的枝葉繁茂的小樹幹把專家院簇擁其中,一條車道把專家院分成兩半,路兩旁整齊地排列著八幢平房,是專家居住的地方。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一起工作和生活的同事們在專家院大門口合影

左側另有兩幢平房,分別作食堂和電視室。院內樹木蔥蘢,路旁簡易車棚裡整齊地停留著七、八輛小車。靠前的六幢平房土築屋頂鐵皮蓋,是當年修建糖聯時,工人們乾打壘修建的簡易住房,以後,經簡單粉刷,成為歷屆援外人員的住房。

由於土築牆厚,透熱性差,比較涼快,成為專家們住房的首選。儘管後面修了兩幢新的磚砌房屋,一般都不喜歡去住。每幢平房,並排分為八間,每個專家住一間。室內陳設簡單,每間裝有空調、配有電扇。隔開的衛生間裡,有電熱淋浴和抽水馬桶,沒有象樣的傢俱,一張簡易木床,有的還是木板木條釘的床,一張舊桌和凳子,一個磚砌木門的衣櫃。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我在寢室裡工作

由於天氣熱,床上用品也很簡單,床單加毛巾被,稍冷時,用一床毛毯。為了防老鼠等小動物鑽進寢室,天花板和牆上的縫隙、小洞都封死,就是這樣,蚊帳裡仍常有小蜥蜴(四腳蛇)出沒。只有處(場、廠)長,多了一個收錄機,可以在晚上10時收聽北京早晨7時的新聞聯播。

為了加強對援外人員的管理,在使館黨委領導下,糖聯專家組建立了黨總支,杜加布古專家小組建立了黨支部。專家小組和黨支部一套班子,既抓援外人員的思想教育,又抓專家院的日常管理。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在非洲很多這種巨大的麵包樹

援外人員遠離祖國,遠離親人,思鄉思家情緒很濃,為了讓專家們及時瞭解國內情況,除了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外,還訂了《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多份報紙,黨支部也訂了黨建工作的雜誌,加上使館發的文件資料,提供大家學習。專家小組每週抽一個下午組織學習,我在報紙雜誌、資料中選擇一些文章給大家閱讀。劉總經理帶頭參加學習,講形勢、講思想、講工作、講安全、講處理好與馬裡官員和職工的關係,提高大家的認識。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專家院外的椰林

為了解決專家們想家思親人,能及時與親人和單位聯繫的問題,因當時國內多數家庭未安裝電話,而專家院也只在總經理住處有一部電話,一般也不長途通話,寫信就是與國內親友和單位聯繫的最好手段。但交國際郵件必須在巴馬科才行,郵資也貴。在馬裡的各個專家組、勞務組就約定了一個辦法,當時在馬裡的援外人員已達數百人,每年輪換回國的人數也較多,至少半月就有人回國,回國人員幫助捎信就成了義不容辭的義務。

專家小組通過經參處、糖聯巴馬科辦事處和中輕公司駐巴馬科代表處,隨時瞭解回國人員的日期和航班,專家們每個星期輪流到巴馬科出差送信,把貼好國內郵票的信件直接交到回國人員手中,並在經參處取回國內來信。而回國人員集中各專家組郵件後,帶到北京,交郵局發回,這樣既方便了專家們與親友的聯繫,也節約了郵資。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指導馬方人員管理工作

努力辦好食堂,讓專家們吃好,是專家小組的一項重要工作。陳組長(廠長)親自抓生活安排。馬裡是伊斯蘭教國家,馬里人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他們不養豬,不吃豬肉,吃肉必須靠自己解決。馬里人種菜少、品種單一,解決吃菜也是首當其衝。加之上個世紀後期,援外仍是政治任務,援外人員的經濟收入不高,因此,勵行節約,減少伙食支出,也是一種可行的增加收入的辦法。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我在地裡種辣椒

鑑於此,專家小組發動專家,自力更生,自己動手,養豬種菜。炊事員和幫廚的黑人工人負責養豬,專家們人人種菜。經過努力,專家小組常年圈存肥豬達四、五十頭,除自己食用外,還支援中國醫療隊、經參招待所和在首都的部分專家組。吃魚也自己解決,陳廠長利用休息時間帶領工廠的幾個專家在水塘裡、農場排水渠去釣魚,每去一次,幾小時就能釣上幾十、上百斤非洲鯽魚。

種菜就在專家院內,每人開一、二塊地,安上水管、自流灌溉,農場提供化肥,又有豬糞,託國內來人帶來種子,規定每人定額上交蔬菜數量。這裡氣溫高,有水灌,蔬菜長得快,雜草長得更快,所以蔬菜好種也難種,通過摸索,逐步找到了一套在馬裡可行的種菜技術,蔬菜越種越好。

"

我在非洲種甘蔗(一)我在非洲種甘蔗(二)

PS:圖片均為三十年前舊照片所翻拍,質量不高請包涵。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中馬方人員在蔗田裡

當年馬裡糖聯援外的共有中國官員和技術人員49人(統稱專家),分住在杜加布古和西里巴拉。大家都居住在一個院子裡,簡稱專家院。住在杜加布古專家院的有28人,包括糖聯總經理、四位處長和他們的翻譯、工廠廠長、翻譯和技術員、農場三人,組成一個專家小組。

陳廠長任組長,我為副組長,負責專家院的日常工作,我們專家院很大但也簡陋,大院坐落在與糖廠和糖聯辦公樓隔路相望的平壩上。四周低矮的鐵絲網和密密的枝葉繁茂的小樹幹把專家院簇擁其中,一條車道把專家院分成兩半,路兩旁整齊地排列著八幢平房,是專家居住的地方。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一起工作和生活的同事們在專家院大門口合影

左側另有兩幢平房,分別作食堂和電視室。院內樹木蔥蘢,路旁簡易車棚裡整齊地停留著七、八輛小車。靠前的六幢平房土築屋頂鐵皮蓋,是當年修建糖聯時,工人們乾打壘修建的簡易住房,以後,經簡單粉刷,成為歷屆援外人員的住房。

由於土築牆厚,透熱性差,比較涼快,成為專家們住房的首選。儘管後面修了兩幢新的磚砌房屋,一般都不喜歡去住。每幢平房,並排分為八間,每個專家住一間。室內陳設簡單,每間裝有空調、配有電扇。隔開的衛生間裡,有電熱淋浴和抽水馬桶,沒有象樣的傢俱,一張簡易木床,有的還是木板木條釘的床,一張舊桌和凳子,一個磚砌木門的衣櫃。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我在寢室裡工作

由於天氣熱,床上用品也很簡單,床單加毛巾被,稍冷時,用一床毛毯。為了防老鼠等小動物鑽進寢室,天花板和牆上的縫隙、小洞都封死,就是這樣,蚊帳裡仍常有小蜥蜴(四腳蛇)出沒。只有處(場、廠)長,多了一個收錄機,可以在晚上10時收聽北京早晨7時的新聞聯播。

為了加強對援外人員的管理,在使館黨委領導下,糖聯專家組建立了黨總支,杜加布古專家小組建立了黨支部。專家小組和黨支部一套班子,既抓援外人員的思想教育,又抓專家院的日常管理。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在非洲很多這種巨大的麵包樹

援外人員遠離祖國,遠離親人,思鄉思家情緒很濃,為了讓專家們及時瞭解國內情況,除了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外,還訂了《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多份報紙,黨支部也訂了黨建工作的雜誌,加上使館發的文件資料,提供大家學習。專家小組每週抽一個下午組織學習,我在報紙雜誌、資料中選擇一些文章給大家閱讀。劉總經理帶頭參加學習,講形勢、講思想、講工作、講安全、講處理好與馬裡官員和職工的關係,提高大家的認識。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專家院外的椰林

為了解決專家們想家思親人,能及時與親人和單位聯繫的問題,因當時國內多數家庭未安裝電話,而專家院也只在總經理住處有一部電話,一般也不長途通話,寫信就是與國內親友和單位聯繫的最好手段。但交國際郵件必須在巴馬科才行,郵資也貴。在馬裡的各個專家組、勞務組就約定了一個辦法,當時在馬裡的援外人員已達數百人,每年輪換回國的人數也較多,至少半月就有人回國,回國人員幫助捎信就成了義不容辭的義務。

專家小組通過經參處、糖聯巴馬科辦事處和中輕公司駐巴馬科代表處,隨時瞭解回國人員的日期和航班,專家們每個星期輪流到巴馬科出差送信,把貼好國內郵票的信件直接交到回國人員手中,並在經參處取回國內來信。而回國人員集中各專家組郵件後,帶到北京,交郵局發回,這樣既方便了專家們與親友的聯繫,也節約了郵資。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指導馬方人員管理工作

努力辦好食堂,讓專家們吃好,是專家小組的一項重要工作。陳組長(廠長)親自抓生活安排。馬裡是伊斯蘭教國家,馬里人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他們不養豬,不吃豬肉,吃肉必須靠自己解決。馬里人種菜少、品種單一,解決吃菜也是首當其衝。加之上個世紀後期,援外仍是政治任務,援外人員的經濟收入不高,因此,勵行節約,減少伙食支出,也是一種可行的增加收入的辦法。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我在地裡種辣椒

鑑於此,專家小組發動專家,自力更生,自己動手,養豬種菜。炊事員和幫廚的黑人工人負責養豬,專家們人人種菜。經過努力,專家小組常年圈存肥豬達四、五十頭,除自己食用外,還支援中國醫療隊、經參招待所和在首都的部分專家組。吃魚也自己解決,陳廠長利用休息時間帶領工廠的幾個專家在水塘裡、農場排水渠去釣魚,每去一次,幾小時就能釣上幾十、上百斤非洲鯽魚。

種菜就在專家院內,每人開一、二塊地,安上水管、自流灌溉,農場提供化肥,又有豬糞,託國內來人帶來種子,規定每人定額上交蔬菜數量。這裡氣溫高,有水灌,蔬菜長得快,雜草長得更快,所以蔬菜好種也難種,通過摸索,逐步找到了一套在馬裡可行的種菜技術,蔬菜越種越好。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為改善生活釣魚的湖

除了一次蝗蟲災害,專家院食堂、蔬菜全年不斷,吃不完就作豬飼料。我種的蔬菜不算好,有時每月也要交一、二百公斤。專家們既參加了勞動,又有收穫,其樂融融!在我門前壩子裡,幾十株芒果,屋後的番木瓜、香蕉,果實掛在枝頭,走進專家院綠樹成蔭、滿園蔬菜、瓜果飄香,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為了豐富專家的文化娛樂活動,專家院設有電視室、配了收錄機。馬裡的電視看不懂,信號又差,專家們主要還是看錄相。專家小組自購了一部分國產錄相帶,錄相帶的主要來源還是到大使館去借,有時也向其它專家組借。

"

我在非洲種甘蔗(一)我在非洲種甘蔗(二)

PS:圖片均為三十年前舊照片所翻拍,質量不高請包涵。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中馬方人員在蔗田裡

當年馬裡糖聯援外的共有中國官員和技術人員49人(統稱專家),分住在杜加布古和西里巴拉。大家都居住在一個院子裡,簡稱專家院。住在杜加布古專家院的有28人,包括糖聯總經理、四位處長和他們的翻譯、工廠廠長、翻譯和技術員、農場三人,組成一個專家小組。

陳廠長任組長,我為副組長,負責專家院的日常工作,我們專家院很大但也簡陋,大院坐落在與糖廠和糖聯辦公樓隔路相望的平壩上。四周低矮的鐵絲網和密密的枝葉繁茂的小樹幹把專家院簇擁其中,一條車道把專家院分成兩半,路兩旁整齊地排列著八幢平房,是專家居住的地方。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一起工作和生活的同事們在專家院大門口合影

左側另有兩幢平房,分別作食堂和電視室。院內樹木蔥蘢,路旁簡易車棚裡整齊地停留著七、八輛小車。靠前的六幢平房土築屋頂鐵皮蓋,是當年修建糖聯時,工人們乾打壘修建的簡易住房,以後,經簡單粉刷,成為歷屆援外人員的住房。

由於土築牆厚,透熱性差,比較涼快,成為專家們住房的首選。儘管後面修了兩幢新的磚砌房屋,一般都不喜歡去住。每幢平房,並排分為八間,每個專家住一間。室內陳設簡單,每間裝有空調、配有電扇。隔開的衛生間裡,有電熱淋浴和抽水馬桶,沒有象樣的傢俱,一張簡易木床,有的還是木板木條釘的床,一張舊桌和凳子,一個磚砌木門的衣櫃。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我在寢室裡工作

由於天氣熱,床上用品也很簡單,床單加毛巾被,稍冷時,用一床毛毯。為了防老鼠等小動物鑽進寢室,天花板和牆上的縫隙、小洞都封死,就是這樣,蚊帳裡仍常有小蜥蜴(四腳蛇)出沒。只有處(場、廠)長,多了一個收錄機,可以在晚上10時收聽北京早晨7時的新聞聯播。

為了加強對援外人員的管理,在使館黨委領導下,糖聯專家組建立了黨總支,杜加布古專家小組建立了黨支部。專家小組和黨支部一套班子,既抓援外人員的思想教育,又抓專家院的日常管理。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在非洲很多這種巨大的麵包樹

援外人員遠離祖國,遠離親人,思鄉思家情緒很濃,為了讓專家們及時瞭解國內情況,除了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外,還訂了《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多份報紙,黨支部也訂了黨建工作的雜誌,加上使館發的文件資料,提供大家學習。專家小組每週抽一個下午組織學習,我在報紙雜誌、資料中選擇一些文章給大家閱讀。劉總經理帶頭參加學習,講形勢、講思想、講工作、講安全、講處理好與馬裡官員和職工的關係,提高大家的認識。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專家院外的椰林

為了解決專家們想家思親人,能及時與親人和單位聯繫的問題,因當時國內多數家庭未安裝電話,而專家院也只在總經理住處有一部電話,一般也不長途通話,寫信就是與國內親友和單位聯繫的最好手段。但交國際郵件必須在巴馬科才行,郵資也貴。在馬裡的各個專家組、勞務組就約定了一個辦法,當時在馬裡的援外人員已達數百人,每年輪換回國的人數也較多,至少半月就有人回國,回國人員幫助捎信就成了義不容辭的義務。

專家小組通過經參處、糖聯巴馬科辦事處和中輕公司駐巴馬科代表處,隨時瞭解回國人員的日期和航班,專家們每個星期輪流到巴馬科出差送信,把貼好國內郵票的信件直接交到回國人員手中,並在經參處取回國內來信。而回國人員集中各專家組郵件後,帶到北京,交郵局發回,這樣既方便了專家們與親友的聯繫,也節約了郵資。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指導馬方人員管理工作

努力辦好食堂,讓專家們吃好,是專家小組的一項重要工作。陳組長(廠長)親自抓生活安排。馬裡是伊斯蘭教國家,馬里人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他們不養豬,不吃豬肉,吃肉必須靠自己解決。馬里人種菜少、品種單一,解決吃菜也是首當其衝。加之上個世紀後期,援外仍是政治任務,援外人員的經濟收入不高,因此,勵行節約,減少伙食支出,也是一種可行的增加收入的辦法。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我在地裡種辣椒

鑑於此,專家小組發動專家,自力更生,自己動手,養豬種菜。炊事員和幫廚的黑人工人負責養豬,專家們人人種菜。經過努力,專家小組常年圈存肥豬達四、五十頭,除自己食用外,還支援中國醫療隊、經參招待所和在首都的部分專家組。吃魚也自己解決,陳廠長利用休息時間帶領工廠的幾個專家在水塘裡、農場排水渠去釣魚,每去一次,幾小時就能釣上幾十、上百斤非洲鯽魚。

種菜就在專家院內,每人開一、二塊地,安上水管、自流灌溉,農場提供化肥,又有豬糞,託國內來人帶來種子,規定每人定額上交蔬菜數量。這裡氣溫高,有水灌,蔬菜長得快,雜草長得更快,所以蔬菜好種也難種,通過摸索,逐步找到了一套在馬裡可行的種菜技術,蔬菜越種越好。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為改善生活釣魚的湖

除了一次蝗蟲災害,專家院食堂、蔬菜全年不斷,吃不完就作豬飼料。我種的蔬菜不算好,有時每月也要交一、二百公斤。專家們既參加了勞動,又有收穫,其樂融融!在我門前壩子裡,幾十株芒果,屋後的番木瓜、香蕉,果實掛在枝頭,走進專家院綠樹成蔭、滿園蔬菜、瓜果飄香,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為了豐富專家的文化娛樂活動,專家院設有電視室、配了收錄機。馬裡的電視看不懂,信號又差,專家們主要還是看錄相。專家小組自購了一部分國產錄相帶,錄相帶的主要來源還是到大使館去借,有時也向其它專家組借。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閒暇時打打撲克娛樂

我和沈翻譯每月到大使館借還錄相帶,當時國內錄相帶相對較少,港、臺錄相帶居多,每次借幾部,用個大紙箱裝回來,供大家看。兩年下來,大使館所藏錄相帶,大部分都借過,有的還反覆借過。同時在使館圖書室借閱圖書、小說供專家傳閱。

"

我在非洲種甘蔗(一)我在非洲種甘蔗(二)

PS:圖片均為三十年前舊照片所翻拍,質量不高請包涵。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中馬方人員在蔗田裡

當年馬裡糖聯援外的共有中國官員和技術人員49人(統稱專家),分住在杜加布古和西里巴拉。大家都居住在一個院子裡,簡稱專家院。住在杜加布古專家院的有28人,包括糖聯總經理、四位處長和他們的翻譯、工廠廠長、翻譯和技術員、農場三人,組成一個專家小組。

陳廠長任組長,我為副組長,負責專家院的日常工作,我們專家院很大但也簡陋,大院坐落在與糖廠和糖聯辦公樓隔路相望的平壩上。四周低矮的鐵絲網和密密的枝葉繁茂的小樹幹把專家院簇擁其中,一條車道把專家院分成兩半,路兩旁整齊地排列著八幢平房,是專家居住的地方。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一起工作和生活的同事們在專家院大門口合影

左側另有兩幢平房,分別作食堂和電視室。院內樹木蔥蘢,路旁簡易車棚裡整齊地停留著七、八輛小車。靠前的六幢平房土築屋頂鐵皮蓋,是當年修建糖聯時,工人們乾打壘修建的簡易住房,以後,經簡單粉刷,成為歷屆援外人員的住房。

由於土築牆厚,透熱性差,比較涼快,成為專家們住房的首選。儘管後面修了兩幢新的磚砌房屋,一般都不喜歡去住。每幢平房,並排分為八間,每個專家住一間。室內陳設簡單,每間裝有空調、配有電扇。隔開的衛生間裡,有電熱淋浴和抽水馬桶,沒有象樣的傢俱,一張簡易木床,有的還是木板木條釘的床,一張舊桌和凳子,一個磚砌木門的衣櫃。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我在寢室裡工作

由於天氣熱,床上用品也很簡單,床單加毛巾被,稍冷時,用一床毛毯。為了防老鼠等小動物鑽進寢室,天花板和牆上的縫隙、小洞都封死,就是這樣,蚊帳裡仍常有小蜥蜴(四腳蛇)出沒。只有處(場、廠)長,多了一個收錄機,可以在晚上10時收聽北京早晨7時的新聞聯播。

為了加強對援外人員的管理,在使館黨委領導下,糖聯專家組建立了黨總支,杜加布古專家小組建立了黨支部。專家小組和黨支部一套班子,既抓援外人員的思想教育,又抓專家院的日常管理。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在非洲很多這種巨大的麵包樹

援外人員遠離祖國,遠離親人,思鄉思家情緒很濃,為了讓專家們及時瞭解國內情況,除了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外,還訂了《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多份報紙,黨支部也訂了黨建工作的雜誌,加上使館發的文件資料,提供大家學習。專家小組每週抽一個下午組織學習,我在報紙雜誌、資料中選擇一些文章給大家閱讀。劉總經理帶頭參加學習,講形勢、講思想、講工作、講安全、講處理好與馬裡官員和職工的關係,提高大家的認識。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專家院外的椰林

為了解決專家們想家思親人,能及時與親人和單位聯繫的問題,因當時國內多數家庭未安裝電話,而專家院也只在總經理住處有一部電話,一般也不長途通話,寫信就是與國內親友和單位聯繫的最好手段。但交國際郵件必須在巴馬科才行,郵資也貴。在馬裡的各個專家組、勞務組就約定了一個辦法,當時在馬裡的援外人員已達數百人,每年輪換回國的人數也較多,至少半月就有人回國,回國人員幫助捎信就成了義不容辭的義務。

專家小組通過經參處、糖聯巴馬科辦事處和中輕公司駐巴馬科代表處,隨時瞭解回國人員的日期和航班,專家們每個星期輪流到巴馬科出差送信,把貼好國內郵票的信件直接交到回國人員手中,並在經參處取回國內來信。而回國人員集中各專家組郵件後,帶到北京,交郵局發回,這樣既方便了專家們與親友的聯繫,也節約了郵資。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指導馬方人員管理工作

努力辦好食堂,讓專家們吃好,是專家小組的一項重要工作。陳組長(廠長)親自抓生活安排。馬裡是伊斯蘭教國家,馬里人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他們不養豬,不吃豬肉,吃肉必須靠自己解決。馬里人種菜少、品種單一,解決吃菜也是首當其衝。加之上個世紀後期,援外仍是政治任務,援外人員的經濟收入不高,因此,勵行節約,減少伙食支出,也是一種可行的增加收入的辦法。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我在地裡種辣椒

鑑於此,專家小組發動專家,自力更生,自己動手,養豬種菜。炊事員和幫廚的黑人工人負責養豬,專家們人人種菜。經過努力,專家小組常年圈存肥豬達四、五十頭,除自己食用外,還支援中國醫療隊、經參招待所和在首都的部分專家組。吃魚也自己解決,陳廠長利用休息時間帶領工廠的幾個專家在水塘裡、農場排水渠去釣魚,每去一次,幾小時就能釣上幾十、上百斤非洲鯽魚。

種菜就在專家院內,每人開一、二塊地,安上水管、自流灌溉,農場提供化肥,又有豬糞,託國內來人帶來種子,規定每人定額上交蔬菜數量。這裡氣溫高,有水灌,蔬菜長得快,雜草長得更快,所以蔬菜好種也難種,通過摸索,逐步找到了一套在馬裡可行的種菜技術,蔬菜越種越好。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為改善生活釣魚的湖

除了一次蝗蟲災害,專家院食堂、蔬菜全年不斷,吃不完就作豬飼料。我種的蔬菜不算好,有時每月也要交一、二百公斤。專家們既參加了勞動,又有收穫,其樂融融!在我門前壩子裡,幾十株芒果,屋後的番木瓜、香蕉,果實掛在枝頭,走進專家院綠樹成蔭、滿園蔬菜、瓜果飄香,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為了豐富專家的文化娛樂活動,專家院設有電視室、配了收錄機。馬裡的電視看不懂,信號又差,專家們主要還是看錄相。專家小組自購了一部分國產錄相帶,錄相帶的主要來源還是到大使館去借,有時也向其它專家組借。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閒暇時打打撲克娛樂

我和沈翻譯每月到大使館借還錄相帶,當時國內錄相帶相對較少,港、臺錄相帶居多,每次借幾部,用個大紙箱裝回來,供大家看。兩年下來,大使館所藏錄相帶,大部分都借過,有的還反覆借過。同時在使館圖書室借閱圖書、小說供專家傳閱。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簡陋的餐食

除了看錄相、讀小說,專家們休閒時也打紙牌、麻將、下相棋、外出釣魚,節假日相約外出,到西里巴拉拜望在二廠、二場工作的朋友,或到塞古、尼奧洛、馬爾格拉等地去遊玩。“五.一”、“十.一”、春節等節日,專家組開會聚餐,舉辦宴會,招待糖聯各處、場、廠馬方的官員和夫人。當然,我們中國專家的官員和翻譯也陪同參加。

"

我在非洲種甘蔗(一)我在非洲種甘蔗(二)

PS:圖片均為三十年前舊照片所翻拍,質量不高請包涵。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中馬方人員在蔗田裡

當年馬裡糖聯援外的共有中國官員和技術人員49人(統稱專家),分住在杜加布古和西里巴拉。大家都居住在一個院子裡,簡稱專家院。住在杜加布古專家院的有28人,包括糖聯總經理、四位處長和他們的翻譯、工廠廠長、翻譯和技術員、農場三人,組成一個專家小組。

陳廠長任組長,我為副組長,負責專家院的日常工作,我們專家院很大但也簡陋,大院坐落在與糖廠和糖聯辦公樓隔路相望的平壩上。四周低矮的鐵絲網和密密的枝葉繁茂的小樹幹把專家院簇擁其中,一條車道把專家院分成兩半,路兩旁整齊地排列著八幢平房,是專家居住的地方。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一起工作和生活的同事們在專家院大門口合影

左側另有兩幢平房,分別作食堂和電視室。院內樹木蔥蘢,路旁簡易車棚裡整齊地停留著七、八輛小車。靠前的六幢平房土築屋頂鐵皮蓋,是當年修建糖聯時,工人們乾打壘修建的簡易住房,以後,經簡單粉刷,成為歷屆援外人員的住房。

由於土築牆厚,透熱性差,比較涼快,成為專家們住房的首選。儘管後面修了兩幢新的磚砌房屋,一般都不喜歡去住。每幢平房,並排分為八間,每個專家住一間。室內陳設簡單,每間裝有空調、配有電扇。隔開的衛生間裡,有電熱淋浴和抽水馬桶,沒有象樣的傢俱,一張簡易木床,有的還是木板木條釘的床,一張舊桌和凳子,一個磚砌木門的衣櫃。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我在寢室裡工作

由於天氣熱,床上用品也很簡單,床單加毛巾被,稍冷時,用一床毛毯。為了防老鼠等小動物鑽進寢室,天花板和牆上的縫隙、小洞都封死,就是這樣,蚊帳裡仍常有小蜥蜴(四腳蛇)出沒。只有處(場、廠)長,多了一個收錄機,可以在晚上10時收聽北京早晨7時的新聞聯播。

為了加強對援外人員的管理,在使館黨委領導下,糖聯專家組建立了黨總支,杜加布古專家小組建立了黨支部。專家小組和黨支部一套班子,既抓援外人員的思想教育,又抓專家院的日常管理。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在非洲很多這種巨大的麵包樹

援外人員遠離祖國,遠離親人,思鄉思家情緒很濃,為了讓專家們及時瞭解國內情況,除了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廣播外,還訂了《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多份報紙,黨支部也訂了黨建工作的雜誌,加上使館發的文件資料,提供大家學習。專家小組每週抽一個下午組織學習,我在報紙雜誌、資料中選擇一些文章給大家閱讀。劉總經理帶頭參加學習,講形勢、講思想、講工作、講安全、講處理好與馬裡官員和職工的關係,提高大家的認識。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專家院外的椰林

為了解決專家們想家思親人,能及時與親人和單位聯繫的問題,因當時國內多數家庭未安裝電話,而專家院也只在總經理住處有一部電話,一般也不長途通話,寫信就是與國內親友和單位聯繫的最好手段。但交國際郵件必須在巴馬科才行,郵資也貴。在馬裡的各個專家組、勞務組就約定了一個辦法,當時在馬裡的援外人員已達數百人,每年輪換回國的人數也較多,至少半月就有人回國,回國人員幫助捎信就成了義不容辭的義務。

專家小組通過經參處、糖聯巴馬科辦事處和中輕公司駐巴馬科代表處,隨時瞭解回國人員的日期和航班,專家們每個星期輪流到巴馬科出差送信,把貼好國內郵票的信件直接交到回國人員手中,並在經參處取回國內來信。而回國人員集中各專家組郵件後,帶到北京,交郵局發回,這樣既方便了專家們與親友的聯繫,也節約了郵資。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指導馬方人員管理工作

努力辦好食堂,讓專家們吃好,是專家小組的一項重要工作。陳組長(廠長)親自抓生活安排。馬裡是伊斯蘭教國家,馬里人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他們不養豬,不吃豬肉,吃肉必須靠自己解決。馬里人種菜少、品種單一,解決吃菜也是首當其衝。加之上個世紀後期,援外仍是政治任務,援外人員的經濟收入不高,因此,勵行節約,減少伙食支出,也是一種可行的增加收入的辦法。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我在地裡種辣椒

鑑於此,專家小組發動專家,自力更生,自己動手,養豬種菜。炊事員和幫廚的黑人工人負責養豬,專家們人人種菜。經過努力,專家小組常年圈存肥豬達四、五十頭,除自己食用外,還支援中國醫療隊、經參招待所和在首都的部分專家組。吃魚也自己解決,陳廠長利用休息時間帶領工廠的幾個專家在水塘裡、農場排水渠去釣魚,每去一次,幾小時就能釣上幾十、上百斤非洲鯽魚。

種菜就在專家院內,每人開一、二塊地,安上水管、自流灌溉,農場提供化肥,又有豬糞,託國內來人帶來種子,規定每人定額上交蔬菜數量。這裡氣溫高,有水灌,蔬菜長得快,雜草長得更快,所以蔬菜好種也難種,通過摸索,逐步找到了一套在馬裡可行的種菜技術,蔬菜越種越好。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為改善生活釣魚的湖

除了一次蝗蟲災害,專家院食堂、蔬菜全年不斷,吃不完就作豬飼料。我種的蔬菜不算好,有時每月也要交一、二百公斤。專家們既參加了勞動,又有收穫,其樂融融!在我門前壩子裡,幾十株芒果,屋後的番木瓜、香蕉,果實掛在枝頭,走進專家院綠樹成蔭、滿園蔬菜、瓜果飄香,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為了豐富專家的文化娛樂活動,專家院設有電視室、配了收錄機。馬裡的電視看不懂,信號又差,專家們主要還是看錄相。專家小組自購了一部分國產錄相帶,錄相帶的主要來源還是到大使館去借,有時也向其它專家組借。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閒暇時打打撲克娛樂

我和沈翻譯每月到大使館借還錄相帶,當時國內錄相帶相對較少,港、臺錄相帶居多,每次借幾部,用個大紙箱裝回來,供大家看。兩年下來,大使館所藏錄相帶,大部分都借過,有的還反覆借過。同時在使館圖書室借閱圖書、小說供專家傳閱。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簡陋的餐食

除了看錄相、讀小說,專家們休閒時也打紙牌、麻將、下相棋、外出釣魚,節假日相約外出,到西里巴拉拜望在二廠、二場工作的朋友,或到塞古、尼奧洛、馬爾格拉等地去遊玩。“五.一”、“十.一”、春節等節日,專家組開會聚餐,舉辦宴會,招待糖聯各處、場、廠馬方的官員和夫人。當然,我們中國專家的官員和翻譯也陪同參加。

我在非洲種甘蔗(三):環境艱苦初心在,自己養豬又種菜

與黑人朋友聚餐

(未完待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