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

成年後,我們開始陸陸續續參加同學、朋友的婚禮。

可能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幾乎同一個時間點開始,我們也開始不斷出入醫院、病房,出席親人的葬禮。

直面「生老病死」,彷彿成人世界的標配。

難過、憤怒、愧疚、遺憾.....

面對親人的離去,倉皇之後,大多數人只剩下無止盡的哀傷。

試想如果我們有和親人好好說再見,遺憾會不會更少?

01

遊識猷是家裡的獨生女,父親檢查出直腸癌轉移後,她決定對父親隱瞞真實病情,自始至終地。

後來她回想起,聰明的父親,也許早知道了真相。

葬禮結束,父親的朋友告訴她:

「最後一次看望你爸的時候,他說,『好累』。」

"

成年後,我們開始陸陸續續參加同學、朋友的婚禮。

可能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幾乎同一個時間點開始,我們也開始不斷出入醫院、病房,出席親人的葬禮。

直面「生老病死」,彷彿成人世界的標配。

難過、憤怒、愧疚、遺憾.....

面對親人的離去,倉皇之後,大多數人只剩下無止盡的哀傷。

試想如果我們有和親人好好說再見,遺憾會不會更少?

01

遊識猷是家裡的獨生女,父親檢查出直腸癌轉移後,她決定對父親隱瞞真實病情,自始至終地。

後來她回想起,聰明的父親,也許早知道了真相。

葬禮結束,父親的朋友告訴她:

「最後一次看望你爸的時候,他說,『好累』。」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遊識猷一想到父親說出這兩字的心情,仍心如刀割。她猜,最後的日子裡,父親恐懼而孤獨,卻無人與他一同分擔。

有一回父親突然對她說,「我都骨瘦如柴了。

她愣住了,回覆不出一個字。對於父親時日無多的「噩耗」,遊識猷開不了口,只能長久地沉默。

還有一回,父親曾望著病房窗外盛開的木棉,突然提出了一個心願:

「什麼時候還能和你吳伯伯,再喝一頓酒」。

吳伯伯是父親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遊識猷心中有數,父親的病情無法控制,日子不多了。

不敢說出真相的她,只能不知所措地安慰道:

「咱出院就去喝。」

"

成年後,我們開始陸陸續續參加同學、朋友的婚禮。

可能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幾乎同一個時間點開始,我們也開始不斷出入醫院、病房,出席親人的葬禮。

直面「生老病死」,彷彿成人世界的標配。

難過、憤怒、愧疚、遺憾.....

面對親人的離去,倉皇之後,大多數人只剩下無止盡的哀傷。

試想如果我們有和親人好好說再見,遺憾會不會更少?

01

遊識猷是家裡的獨生女,父親檢查出直腸癌轉移後,她決定對父親隱瞞真實病情,自始至終地。

後來她回想起,聰明的父親,也許早知道了真相。

葬禮結束,父親的朋友告訴她:

「最後一次看望你爸的時候,他說,『好累』。」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遊識猷一想到父親說出這兩字的心情,仍心如刀割。她猜,最後的日子裡,父親恐懼而孤獨,卻無人與他一同分擔。

有一回父親突然對她說,「我都骨瘦如柴了。

她愣住了,回覆不出一個字。對於父親時日無多的「噩耗」,遊識猷開不了口,只能長久地沉默。

還有一回,父親曾望著病房窗外盛開的木棉,突然提出了一個心願:

「什麼時候還能和你吳伯伯,再喝一頓酒」。

吳伯伯是父親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遊識猷心中有數,父親的病情無法控制,日子不多了。

不敢說出真相的她,只能不知所措地安慰道:

「咱出院就去喝。」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狹小的病房裡,善意的謊言每天都在上演,就好像風雨中同撐一條船的父女倆,向著兩處使勁兒,永遠無法靠岸。

父親曾提出想要回家,但直到離世前,也只在家裡待了幾個小時。

出院那天也是父親生命的最後一天,他顯得特別高興,面色紅潤,還出了不少汗。到家後,遊識猷趴在父親床邊問:

「家裡有肉湯,我給你煮線面好不好。」

父親點頭:「再加個西紅柿。」

遊識猷一口口喂父親吃完,轉過身取水漱口,回頭卻見父親眼睛已經半闔。

救護車很快趕到,醫護人員把父親抬上擔架,要上救護車的那一剎那,遊識猷見父親的手垂了下來。

也許,就在那一刻,父親撒手而去。所有的隱瞞在那一刻終止,但生者所有的傷痛也從那一刻開始生長。

多少次,遊識猷望著父親消瘦的臉,曾想開口與他說些什麼:

你還有什麼想吃的麼?

爸爸,你還有什麼想交代我的麼?

我還能為你做些什麼?

爸爸……

因為最開始選擇了向父親隱瞞真實病情,最終什麼也沒說。

「再加個西紅柿」,成了遊識猷滿足父親唯一的願望。

遊識猷後來回憶,到了急症室父親已經沒了呼吸心跳。他一隻眼合上了,另一隻卻始終不合。

也許,他還有未說出的口的話,和未完成的心願。

曾經的「謊言」 與愧疚,糾纏成一個死結,在遊識猷心中越纏越緊,很長時間無法解開。

遊識猷父親

"

成年後,我們開始陸陸續續參加同學、朋友的婚禮。

可能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幾乎同一個時間點開始,我們也開始不斷出入醫院、病房,出席親人的葬禮。

直面「生老病死」,彷彿成人世界的標配。

難過、憤怒、愧疚、遺憾.....

面對親人的離去,倉皇之後,大多數人只剩下無止盡的哀傷。

試想如果我們有和親人好好說再見,遺憾會不會更少?

01

遊識猷是家裡的獨生女,父親檢查出直腸癌轉移後,她決定對父親隱瞞真實病情,自始至終地。

後來她回想起,聰明的父親,也許早知道了真相。

葬禮結束,父親的朋友告訴她:

「最後一次看望你爸的時候,他說,『好累』。」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遊識猷一想到父親說出這兩字的心情,仍心如刀割。她猜,最後的日子裡,父親恐懼而孤獨,卻無人與他一同分擔。

有一回父親突然對她說,「我都骨瘦如柴了。

她愣住了,回覆不出一個字。對於父親時日無多的「噩耗」,遊識猷開不了口,只能長久地沉默。

還有一回,父親曾望著病房窗外盛開的木棉,突然提出了一個心願:

「什麼時候還能和你吳伯伯,再喝一頓酒」。

吳伯伯是父親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遊識猷心中有數,父親的病情無法控制,日子不多了。

不敢說出真相的她,只能不知所措地安慰道:

「咱出院就去喝。」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狹小的病房裡,善意的謊言每天都在上演,就好像風雨中同撐一條船的父女倆,向著兩處使勁兒,永遠無法靠岸。

父親曾提出想要回家,但直到離世前,也只在家裡待了幾個小時。

出院那天也是父親生命的最後一天,他顯得特別高興,面色紅潤,還出了不少汗。到家後,遊識猷趴在父親床邊問:

「家裡有肉湯,我給你煮線面好不好。」

父親點頭:「再加個西紅柿。」

遊識猷一口口喂父親吃完,轉過身取水漱口,回頭卻見父親眼睛已經半闔。

救護車很快趕到,醫護人員把父親抬上擔架,要上救護車的那一剎那,遊識猷見父親的手垂了下來。

也許,就在那一刻,父親撒手而去。所有的隱瞞在那一刻終止,但生者所有的傷痛也從那一刻開始生長。

多少次,遊識猷望著父親消瘦的臉,曾想開口與他說些什麼:

你還有什麼想吃的麼?

爸爸,你還有什麼想交代我的麼?

我還能為你做些什麼?

爸爸……

因為最開始選擇了向父親隱瞞真實病情,最終什麼也沒說。

「再加個西紅柿」,成了遊識猷滿足父親唯一的願望。

遊識猷後來回憶,到了急症室父親已經沒了呼吸心跳。他一隻眼合上了,另一隻卻始終不合。

也許,他還有未說出的口的話,和未完成的心願。

曾經的「謊言」 與愧疚,糾纏成一個死結,在遊識猷心中越纏越緊,很長時間無法解開。

遊識猷父親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受訪提供

02

失去親人的遺憾,有可能因為所有準備而減少一些嗎?

也許有可能。

在春天,丹丹的外婆在家中度過生命最後三個月。老太太 84 歲,口腔癌轉移到肺部,醫院的最後診斷是肺癌晚期。

即便如此,老太太仍保持著 3 天一洗澡的頻率,衣著整潔,燙著捲髮。

有段時間外婆暴瘦,加強營養後,又長胖了些,老太太身上出現了脫皮,幾乎天天換衣服洗澡。

「在家裡也不能邋里邋遢」,這是丹丹外婆對自己和家人的必須要求,一直延續到了去世。

丹丹筆下的外公與外婆

"

成年後,我們開始陸陸續續參加同學、朋友的婚禮。

可能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幾乎同一個時間點開始,我們也開始不斷出入醫院、病房,出席親人的葬禮。

直面「生老病死」,彷彿成人世界的標配。

難過、憤怒、愧疚、遺憾.....

面對親人的離去,倉皇之後,大多數人只剩下無止盡的哀傷。

試想如果我們有和親人好好說再見,遺憾會不會更少?

01

遊識猷是家裡的獨生女,父親檢查出直腸癌轉移後,她決定對父親隱瞞真實病情,自始至終地。

後來她回想起,聰明的父親,也許早知道了真相。

葬禮結束,父親的朋友告訴她:

「最後一次看望你爸的時候,他說,『好累』。」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遊識猷一想到父親說出這兩字的心情,仍心如刀割。她猜,最後的日子裡,父親恐懼而孤獨,卻無人與他一同分擔。

有一回父親突然對她說,「我都骨瘦如柴了。

她愣住了,回覆不出一個字。對於父親時日無多的「噩耗」,遊識猷開不了口,只能長久地沉默。

還有一回,父親曾望著病房窗外盛開的木棉,突然提出了一個心願:

「什麼時候還能和你吳伯伯,再喝一頓酒」。

吳伯伯是父親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遊識猷心中有數,父親的病情無法控制,日子不多了。

不敢說出真相的她,只能不知所措地安慰道:

「咱出院就去喝。」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狹小的病房裡,善意的謊言每天都在上演,就好像風雨中同撐一條船的父女倆,向著兩處使勁兒,永遠無法靠岸。

父親曾提出想要回家,但直到離世前,也只在家裡待了幾個小時。

出院那天也是父親生命的最後一天,他顯得特別高興,面色紅潤,還出了不少汗。到家後,遊識猷趴在父親床邊問:

「家裡有肉湯,我給你煮線面好不好。」

父親點頭:「再加個西紅柿。」

遊識猷一口口喂父親吃完,轉過身取水漱口,回頭卻見父親眼睛已經半闔。

救護車很快趕到,醫護人員把父親抬上擔架,要上救護車的那一剎那,遊識猷見父親的手垂了下來。

也許,就在那一刻,父親撒手而去。所有的隱瞞在那一刻終止,但生者所有的傷痛也從那一刻開始生長。

多少次,遊識猷望著父親消瘦的臉,曾想開口與他說些什麼:

你還有什麼想吃的麼?

爸爸,你還有什麼想交代我的麼?

我還能為你做些什麼?

爸爸……

因為最開始選擇了向父親隱瞞真實病情,最終什麼也沒說。

「再加個西紅柿」,成了遊識猷滿足父親唯一的願望。

遊識猷後來回憶,到了急症室父親已經沒了呼吸心跳。他一隻眼合上了,另一隻卻始終不合。

也許,他還有未說出的口的話,和未完成的心願。

曾經的「謊言」 與愧疚,糾纏成一個死結,在遊識猷心中越纏越緊,很長時間無法解開。

遊識猷父親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受訪提供

02

失去親人的遺憾,有可能因為所有準備而減少一些嗎?

也許有可能。

在春天,丹丹的外婆在家中度過生命最後三個月。老太太 84 歲,口腔癌轉移到肺部,醫院的最後診斷是肺癌晚期。

即便如此,老太太仍保持著 3 天一洗澡的頻率,衣著整潔,燙著捲髮。

有段時間外婆暴瘦,加強營養後,又長胖了些,老太太身上出現了脫皮,幾乎天天換衣服洗澡。

「在家裡也不能邋里邋遢」,這是丹丹外婆對自己和家人的必須要求,一直延續到了去世。

丹丹筆下的外公與外婆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回家也是老太太自己的決定。

這並非傳統觀念與現代醫學的對抗,更不是情緒上的一時衝動,而是老太太看到了 ICU 中的老朋友離去後,充分考慮後作出的選擇。

老太太想得很清楚,「不進 ICU、不插管、不做心臟按壓、不做有創搶救。」

家人此前也對舒緩治療( palliative care )有所瞭解,輾轉雲南昆明當地幾家醫院的康復科、醫療機構後,沒有發現比較滿意的安寧病房,便從了老太太,回家。

「山西老家政府新修烈士陵園,外婆的爸爸是烈士,外婆想著一定要把他的墳遷進烈士陵園。」丹丹說,彌留之際,外婆開始向後人交代自己的心願。

那年清明,老太太的幾個孩子紛紛從昆明趕回山西老家,常居澳洲的大姨也趕了回來,一同把遷墳的事情辦妥當,圓了外婆的一個心願。

那時,外婆也嘗試提了聽起來有些「任性」的願望:離開山西十多年後,突然想吃老家的飯菜。

雲南與山西,南北遙遙相望。對於身體虛弱的老太太來說,這樣的距離相當於隔著千山萬水:她已經無法承受這樣的舟車勞頓了。

有願望當然要實現,就怕老太太沒有願望。

子女四人乾脆從山西老家請了的親戚,來昆明專門給外婆做了幾頓老家飯。

油潑扯麵、貓耳朵、油筱面,熱騰騰的麵食一桌擺開,油滋滋的菜色將外婆的臉映照得紅潤起來。

外婆細細品嚐十年未曾嚐到的家鄉味道,雖然胃口已不太好,但吃得開心又滿足。

看到這一幕,丹丹的母親笑了,不一會又背過身流出了眼淚。

有一回,丹丹的外婆把晚輩們叫回家,很鄭重地把後事給安排了:

「不留骨灰,不辦遺體告別。」

"

成年後,我們開始陸陸續續參加同學、朋友的婚禮。

可能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幾乎同一個時間點開始,我們也開始不斷出入醫院、病房,出席親人的葬禮。

直面「生老病死」,彷彿成人世界的標配。

難過、憤怒、愧疚、遺憾.....

面對親人的離去,倉皇之後,大多數人只剩下無止盡的哀傷。

試想如果我們有和親人好好說再見,遺憾會不會更少?

01

遊識猷是家裡的獨生女,父親檢查出直腸癌轉移後,她決定對父親隱瞞真實病情,自始至終地。

後來她回想起,聰明的父親,也許早知道了真相。

葬禮結束,父親的朋友告訴她:

「最後一次看望你爸的時候,他說,『好累』。」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遊識猷一想到父親說出這兩字的心情,仍心如刀割。她猜,最後的日子裡,父親恐懼而孤獨,卻無人與他一同分擔。

有一回父親突然對她說,「我都骨瘦如柴了。

她愣住了,回覆不出一個字。對於父親時日無多的「噩耗」,遊識猷開不了口,只能長久地沉默。

還有一回,父親曾望著病房窗外盛開的木棉,突然提出了一個心願:

「什麼時候還能和你吳伯伯,再喝一頓酒」。

吳伯伯是父親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遊識猷心中有數,父親的病情無法控制,日子不多了。

不敢說出真相的她,只能不知所措地安慰道:

「咱出院就去喝。」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狹小的病房裡,善意的謊言每天都在上演,就好像風雨中同撐一條船的父女倆,向著兩處使勁兒,永遠無法靠岸。

父親曾提出想要回家,但直到離世前,也只在家裡待了幾個小時。

出院那天也是父親生命的最後一天,他顯得特別高興,面色紅潤,還出了不少汗。到家後,遊識猷趴在父親床邊問:

「家裡有肉湯,我給你煮線面好不好。」

父親點頭:「再加個西紅柿。」

遊識猷一口口喂父親吃完,轉過身取水漱口,回頭卻見父親眼睛已經半闔。

救護車很快趕到,醫護人員把父親抬上擔架,要上救護車的那一剎那,遊識猷見父親的手垂了下來。

也許,就在那一刻,父親撒手而去。所有的隱瞞在那一刻終止,但生者所有的傷痛也從那一刻開始生長。

多少次,遊識猷望著父親消瘦的臉,曾想開口與他說些什麼:

你還有什麼想吃的麼?

爸爸,你還有什麼想交代我的麼?

我還能為你做些什麼?

爸爸……

因為最開始選擇了向父親隱瞞真實病情,最終什麼也沒說。

「再加個西紅柿」,成了遊識猷滿足父親唯一的願望。

遊識猷後來回憶,到了急症室父親已經沒了呼吸心跳。他一隻眼合上了,另一隻卻始終不合。

也許,他還有未說出的口的話,和未完成的心願。

曾經的「謊言」 與愧疚,糾纏成一個死結,在遊識猷心中越纏越緊,很長時間無法解開。

遊識猷父親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受訪提供

02

失去親人的遺憾,有可能因為所有準備而減少一些嗎?

也許有可能。

在春天,丹丹的外婆在家中度過生命最後三個月。老太太 84 歲,口腔癌轉移到肺部,醫院的最後診斷是肺癌晚期。

即便如此,老太太仍保持著 3 天一洗澡的頻率,衣著整潔,燙著捲髮。

有段時間外婆暴瘦,加強營養後,又長胖了些,老太太身上出現了脫皮,幾乎天天換衣服洗澡。

「在家裡也不能邋里邋遢」,這是丹丹外婆對自己和家人的必須要求,一直延續到了去世。

丹丹筆下的外公與外婆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回家也是老太太自己的決定。

這並非傳統觀念與現代醫學的對抗,更不是情緒上的一時衝動,而是老太太看到了 ICU 中的老朋友離去後,充分考慮後作出的選擇。

老太太想得很清楚,「不進 ICU、不插管、不做心臟按壓、不做有創搶救。」

家人此前也對舒緩治療( palliative care )有所瞭解,輾轉雲南昆明當地幾家醫院的康復科、醫療機構後,沒有發現比較滿意的安寧病房,便從了老太太,回家。

「山西老家政府新修烈士陵園,外婆的爸爸是烈士,外婆想著一定要把他的墳遷進烈士陵園。」丹丹說,彌留之際,外婆開始向後人交代自己的心願。

那年清明,老太太的幾個孩子紛紛從昆明趕回山西老家,常居澳洲的大姨也趕了回來,一同把遷墳的事情辦妥當,圓了外婆的一個心願。

那時,外婆也嘗試提了聽起來有些「任性」的願望:離開山西十多年後,突然想吃老家的飯菜。

雲南與山西,南北遙遙相望。對於身體虛弱的老太太來說,這樣的距離相當於隔著千山萬水:她已經無法承受這樣的舟車勞頓了。

有願望當然要實現,就怕老太太沒有願望。

子女四人乾脆從山西老家請了的親戚,來昆明專門給外婆做了幾頓老家飯。

油潑扯麵、貓耳朵、油筱面,熱騰騰的麵食一桌擺開,油滋滋的菜色將外婆的臉映照得紅潤起來。

外婆細細品嚐十年未曾嚐到的家鄉味道,雖然胃口已不太好,但吃得開心又滿足。

看到這一幕,丹丹的母親笑了,不一會又背過身流出了眼淚。

有一回,丹丹的外婆把晚輩們叫回家,很鄭重地把後事給安排了:

「不留骨灰,不辦遺體告別。」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老太太說是和外公商量好了,這是兩個人的共同決定,不容後輩反駁。

「我媽他們對於不留骨灰難接受,還專門找外婆商量過。只是她態度堅決,說是一定要撒了。」象徵性掙扎一番後,子女還是同意了。

那個春天,丹丹的外婆和最親的家人見面、告別,完成未竟的心願,在夏天的時候離開。

一家人想起外婆時,有懷念,但心中更多是美好的回憶:

「遺憾和後悔肯定還是會有,但家裡人心裡都明白,外婆離開時沒有痛苦,心願已了,很自在。與其在 ICU 裡延緩生命,不如這樣更有尊嚴一些」。

丹丹說,外婆走的那天很平靜,和往常一樣躺上床上睡了一覺,只是再也沒有醒過來。

她衣著整潔如往常,頭上的捲髮依舊自然蓬鬆。

03

"

成年後,我們開始陸陸續續參加同學、朋友的婚禮。

可能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幾乎同一個時間點開始,我們也開始不斷出入醫院、病房,出席親人的葬禮。

直面「生老病死」,彷彿成人世界的標配。

難過、憤怒、愧疚、遺憾.....

面對親人的離去,倉皇之後,大多數人只剩下無止盡的哀傷。

試想如果我們有和親人好好說再見,遺憾會不會更少?

01

遊識猷是家裡的獨生女,父親檢查出直腸癌轉移後,她決定對父親隱瞞真實病情,自始至終地。

後來她回想起,聰明的父親,也許早知道了真相。

葬禮結束,父親的朋友告訴她:

「最後一次看望你爸的時候,他說,『好累』。」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遊識猷一想到父親說出這兩字的心情,仍心如刀割。她猜,最後的日子裡,父親恐懼而孤獨,卻無人與他一同分擔。

有一回父親突然對她說,「我都骨瘦如柴了。

她愣住了,回覆不出一個字。對於父親時日無多的「噩耗」,遊識猷開不了口,只能長久地沉默。

還有一回,父親曾望著病房窗外盛開的木棉,突然提出了一個心願:

「什麼時候還能和你吳伯伯,再喝一頓酒」。

吳伯伯是父親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遊識猷心中有數,父親的病情無法控制,日子不多了。

不敢說出真相的她,只能不知所措地安慰道:

「咱出院就去喝。」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狹小的病房裡,善意的謊言每天都在上演,就好像風雨中同撐一條船的父女倆,向著兩處使勁兒,永遠無法靠岸。

父親曾提出想要回家,但直到離世前,也只在家裡待了幾個小時。

出院那天也是父親生命的最後一天,他顯得特別高興,面色紅潤,還出了不少汗。到家後,遊識猷趴在父親床邊問:

「家裡有肉湯,我給你煮線面好不好。」

父親點頭:「再加個西紅柿。」

遊識猷一口口喂父親吃完,轉過身取水漱口,回頭卻見父親眼睛已經半闔。

救護車很快趕到,醫護人員把父親抬上擔架,要上救護車的那一剎那,遊識猷見父親的手垂了下來。

也許,就在那一刻,父親撒手而去。所有的隱瞞在那一刻終止,但生者所有的傷痛也從那一刻開始生長。

多少次,遊識猷望著父親消瘦的臉,曾想開口與他說些什麼:

你還有什麼想吃的麼?

爸爸,你還有什麼想交代我的麼?

我還能為你做些什麼?

爸爸……

因為最開始選擇了向父親隱瞞真實病情,最終什麼也沒說。

「再加個西紅柿」,成了遊識猷滿足父親唯一的願望。

遊識猷後來回憶,到了急症室父親已經沒了呼吸心跳。他一隻眼合上了,另一隻卻始終不合。

也許,他還有未說出的口的話,和未完成的心願。

曾經的「謊言」 與愧疚,糾纏成一個死結,在遊識猷心中越纏越緊,很長時間無法解開。

遊識猷父親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受訪提供

02

失去親人的遺憾,有可能因為所有準備而減少一些嗎?

也許有可能。

在春天,丹丹的外婆在家中度過生命最後三個月。老太太 84 歲,口腔癌轉移到肺部,醫院的最後診斷是肺癌晚期。

即便如此,老太太仍保持著 3 天一洗澡的頻率,衣著整潔,燙著捲髮。

有段時間外婆暴瘦,加強營養後,又長胖了些,老太太身上出現了脫皮,幾乎天天換衣服洗澡。

「在家裡也不能邋里邋遢」,這是丹丹外婆對自己和家人的必須要求,一直延續到了去世。

丹丹筆下的外公與外婆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回家也是老太太自己的決定。

這並非傳統觀念與現代醫學的對抗,更不是情緒上的一時衝動,而是老太太看到了 ICU 中的老朋友離去後,充分考慮後作出的選擇。

老太太想得很清楚,「不進 ICU、不插管、不做心臟按壓、不做有創搶救。」

家人此前也對舒緩治療( palliative care )有所瞭解,輾轉雲南昆明當地幾家醫院的康復科、醫療機構後,沒有發現比較滿意的安寧病房,便從了老太太,回家。

「山西老家政府新修烈士陵園,外婆的爸爸是烈士,外婆想著一定要把他的墳遷進烈士陵園。」丹丹說,彌留之際,外婆開始向後人交代自己的心願。

那年清明,老太太的幾個孩子紛紛從昆明趕回山西老家,常居澳洲的大姨也趕了回來,一同把遷墳的事情辦妥當,圓了外婆的一個心願。

那時,外婆也嘗試提了聽起來有些「任性」的願望:離開山西十多年後,突然想吃老家的飯菜。

雲南與山西,南北遙遙相望。對於身體虛弱的老太太來說,這樣的距離相當於隔著千山萬水:她已經無法承受這樣的舟車勞頓了。

有願望當然要實現,就怕老太太沒有願望。

子女四人乾脆從山西老家請了的親戚,來昆明專門給外婆做了幾頓老家飯。

油潑扯麵、貓耳朵、油筱面,熱騰騰的麵食一桌擺開,油滋滋的菜色將外婆的臉映照得紅潤起來。

外婆細細品嚐十年未曾嚐到的家鄉味道,雖然胃口已不太好,但吃得開心又滿足。

看到這一幕,丹丹的母親笑了,不一會又背過身流出了眼淚。

有一回,丹丹的外婆把晚輩們叫回家,很鄭重地把後事給安排了:

「不留骨灰,不辦遺體告別。」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老太太說是和外公商量好了,這是兩個人的共同決定,不容後輩反駁。

「我媽他們對於不留骨灰難接受,還專門找外婆商量過。只是她態度堅決,說是一定要撒了。」象徵性掙扎一番後,子女還是同意了。

那個春天,丹丹的外婆和最親的家人見面、告別,完成未竟的心願,在夏天的時候離開。

一家人想起外婆時,有懷念,但心中更多是美好的回憶:

「遺憾和後悔肯定還是會有,但家裡人心裡都明白,外婆離開時沒有痛苦,心願已了,很自在。與其在 ICU 裡延緩生命,不如這樣更有尊嚴一些」。

丹丹說,外婆走的那天很平靜,和往常一樣躺上床上睡了一覺,只是再也沒有醒過來。

她衣著整潔如往常,頭上的捲髮依舊自然蓬鬆。

03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在避談生死的文化裡,像丹丹一家選擇與親人「正式告別」,並非易事,甚至需要我們去系統學習。

「面對生死,願我們從容」。

這是講師葉月幽最近講座的主題。她曾是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在生死邊緣徘徊 7 年。這兩年,她開始做一些有關「告別」與「臨終關懷」的科普。

最難的,是如何開口告知親人真實的病情:

「當我問起有多少人會告訴老人病情,只有不到 1/3 的人舉手;而當我問到,有多少人希望知道自己病情的時候,幾乎是百分之百的人舉手。」

葉月幽說,溝通方式在整個過程中最為重要:

「首先要預估家人的承受能力,再考慮措辭。在整個過程當中,要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分清楚究竟是家人不能接受,還是我們自己不能接受。」

她認為,不要總是把老人當成弱勢群體:

「他們經歷過漫長的人生歲月,其實內心堅強而有力量。

"

成年後,我們開始陸陸續續參加同學、朋友的婚禮。

可能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幾乎同一個時間點開始,我們也開始不斷出入醫院、病房,出席親人的葬禮。

直面「生老病死」,彷彿成人世界的標配。

難過、憤怒、愧疚、遺憾.....

面對親人的離去,倉皇之後,大多數人只剩下無止盡的哀傷。

試想如果我們有和親人好好說再見,遺憾會不會更少?

01

遊識猷是家裡的獨生女,父親檢查出直腸癌轉移後,她決定對父親隱瞞真實病情,自始至終地。

後來她回想起,聰明的父親,也許早知道了真相。

葬禮結束,父親的朋友告訴她:

「最後一次看望你爸的時候,他說,『好累』。」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遊識猷一想到父親說出這兩字的心情,仍心如刀割。她猜,最後的日子裡,父親恐懼而孤獨,卻無人與他一同分擔。

有一回父親突然對她說,「我都骨瘦如柴了。

她愣住了,回覆不出一個字。對於父親時日無多的「噩耗」,遊識猷開不了口,只能長久地沉默。

還有一回,父親曾望著病房窗外盛開的木棉,突然提出了一個心願:

「什麼時候還能和你吳伯伯,再喝一頓酒」。

吳伯伯是父親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遊識猷心中有數,父親的病情無法控制,日子不多了。

不敢說出真相的她,只能不知所措地安慰道:

「咱出院就去喝。」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狹小的病房裡,善意的謊言每天都在上演,就好像風雨中同撐一條船的父女倆,向著兩處使勁兒,永遠無法靠岸。

父親曾提出想要回家,但直到離世前,也只在家裡待了幾個小時。

出院那天也是父親生命的最後一天,他顯得特別高興,面色紅潤,還出了不少汗。到家後,遊識猷趴在父親床邊問:

「家裡有肉湯,我給你煮線面好不好。」

父親點頭:「再加個西紅柿。」

遊識猷一口口喂父親吃完,轉過身取水漱口,回頭卻見父親眼睛已經半闔。

救護車很快趕到,醫護人員把父親抬上擔架,要上救護車的那一剎那,遊識猷見父親的手垂了下來。

也許,就在那一刻,父親撒手而去。所有的隱瞞在那一刻終止,但生者所有的傷痛也從那一刻開始生長。

多少次,遊識猷望著父親消瘦的臉,曾想開口與他說些什麼:

你還有什麼想吃的麼?

爸爸,你還有什麼想交代我的麼?

我還能為你做些什麼?

爸爸……

因為最開始選擇了向父親隱瞞真實病情,最終什麼也沒說。

「再加個西紅柿」,成了遊識猷滿足父親唯一的願望。

遊識猷後來回憶,到了急症室父親已經沒了呼吸心跳。他一隻眼合上了,另一隻卻始終不合。

也許,他還有未說出的口的話,和未完成的心願。

曾經的「謊言」 與愧疚,糾纏成一個死結,在遊識猷心中越纏越緊,很長時間無法解開。

遊識猷父親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受訪提供

02

失去親人的遺憾,有可能因為所有準備而減少一些嗎?

也許有可能。

在春天,丹丹的外婆在家中度過生命最後三個月。老太太 84 歲,口腔癌轉移到肺部,醫院的最後診斷是肺癌晚期。

即便如此,老太太仍保持著 3 天一洗澡的頻率,衣著整潔,燙著捲髮。

有段時間外婆暴瘦,加強營養後,又長胖了些,老太太身上出現了脫皮,幾乎天天換衣服洗澡。

「在家裡也不能邋里邋遢」,這是丹丹外婆對自己和家人的必須要求,一直延續到了去世。

丹丹筆下的外公與外婆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回家也是老太太自己的決定。

這並非傳統觀念與現代醫學的對抗,更不是情緒上的一時衝動,而是老太太看到了 ICU 中的老朋友離去後,充分考慮後作出的選擇。

老太太想得很清楚,「不進 ICU、不插管、不做心臟按壓、不做有創搶救。」

家人此前也對舒緩治療( palliative care )有所瞭解,輾轉雲南昆明當地幾家醫院的康復科、醫療機構後,沒有發現比較滿意的安寧病房,便從了老太太,回家。

「山西老家政府新修烈士陵園,外婆的爸爸是烈士,外婆想著一定要把他的墳遷進烈士陵園。」丹丹說,彌留之際,外婆開始向後人交代自己的心願。

那年清明,老太太的幾個孩子紛紛從昆明趕回山西老家,常居澳洲的大姨也趕了回來,一同把遷墳的事情辦妥當,圓了外婆的一個心願。

那時,外婆也嘗試提了聽起來有些「任性」的願望:離開山西十多年後,突然想吃老家的飯菜。

雲南與山西,南北遙遙相望。對於身體虛弱的老太太來說,這樣的距離相當於隔著千山萬水:她已經無法承受這樣的舟車勞頓了。

有願望當然要實現,就怕老太太沒有願望。

子女四人乾脆從山西老家請了的親戚,來昆明專門給外婆做了幾頓老家飯。

油潑扯麵、貓耳朵、油筱面,熱騰騰的麵食一桌擺開,油滋滋的菜色將外婆的臉映照得紅潤起來。

外婆細細品嚐十年未曾嚐到的家鄉味道,雖然胃口已不太好,但吃得開心又滿足。

看到這一幕,丹丹的母親笑了,不一會又背過身流出了眼淚。

有一回,丹丹的外婆把晚輩們叫回家,很鄭重地把後事給安排了:

「不留骨灰,不辦遺體告別。」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老太太說是和外公商量好了,這是兩個人的共同決定,不容後輩反駁。

「我媽他們對於不留骨灰難接受,還專門找外婆商量過。只是她態度堅決,說是一定要撒了。」象徵性掙扎一番後,子女還是同意了。

那個春天,丹丹的外婆和最親的家人見面、告別,完成未竟的心願,在夏天的時候離開。

一家人想起外婆時,有懷念,但心中更多是美好的回憶:

「遺憾和後悔肯定還是會有,但家裡人心裡都明白,外婆離開時沒有痛苦,心願已了,很自在。與其在 ICU 裡延緩生命,不如這樣更有尊嚴一些」。

丹丹說,外婆走的那天很平靜,和往常一樣躺上床上睡了一覺,只是再也沒有醒過來。

她衣著整潔如往常,頭上的捲髮依舊自然蓬鬆。

03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在避談生死的文化裡,像丹丹一家選擇與親人「正式告別」,並非易事,甚至需要我們去系統學習。

「面對生死,願我們從容」。

這是講師葉月幽最近講座的主題。她曾是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在生死邊緣徘徊 7 年。這兩年,她開始做一些有關「告別」與「臨終關懷」的科普。

最難的,是如何開口告知親人真實的病情:

「當我問起有多少人會告訴老人病情,只有不到 1/3 的人舉手;而當我問到,有多少人希望知道自己病情的時候,幾乎是百分之百的人舉手。」

葉月幽說,溝通方式在整個過程中最為重要:

「首先要預估家人的承受能力,再考慮措辭。在整個過程當中,要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分清楚究竟是家人不能接受,還是我們自己不能接受。」

她認為,不要總是把老人當成弱勢群體:

「他們經歷過漫長的人生歲月,其實內心堅強而有力量。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葉月幽說,要想改變整個社會避談生死的文化氛圍,不妨先從對孩子的生命教育開始。

每年春天,葉月幽會帶自己的孩子養蠶。

蠶的生命週期很短,當蠶蛾破繭而出,產卵之後,孩子便會自然說出:「蠶寶寶的任務已經完成。」

孩子可以理解,蠶寶寶的生命歷程也隨之結束,從容面對它的離去。死亡是生命完整的一部分,不是戛然而止,不是遺憾失落。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蠶的出生與逝去,彷彿人一生的映射。

「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不是讓孩子不怕死,而是讓他們好好活。」

孩子們幼年時期所「經歷」的死亡,或許能在他們心中埋下一顆種子,對從今往後出現的告別,有所鋪墊。

04

2013 年的春天,遊識猷父親離去 3 年後,雅安地震。作為科學松鼠會成員,遊識猷在「果殼網」的官方微博上發佈了這樣一段紀念逝者的文字: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顆小星球

逝去的親友就是身邊的暗物質

我願能再見你,我知我再見不到你

但你的引力仍在

我感激我們在光錐曾彼此重疊

而你永遠改變了我的星軌

縱使再不能相見

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離析的原因

是我宇宙之網永恆的組成

對著電腦屏幕敲下這段文字的時候,遊識猷滿腦子都是父親的樣子。

這段文字一直作為置頂,至今掛在遊識猷微博首頁。

直到昨天,還有人許多網友在下面悼念逝去的親人,訴說內心這樣那樣的遺憾。

"

成年後,我們開始陸陸續續參加同學、朋友的婚禮。

可能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幾乎同一個時間點開始,我們也開始不斷出入醫院、病房,出席親人的葬禮。

直面「生老病死」,彷彿成人世界的標配。

難過、憤怒、愧疚、遺憾.....

面對親人的離去,倉皇之後,大多數人只剩下無止盡的哀傷。

試想如果我們有和親人好好說再見,遺憾會不會更少?

01

遊識猷是家裡的獨生女,父親檢查出直腸癌轉移後,她決定對父親隱瞞真實病情,自始至終地。

後來她回想起,聰明的父親,也許早知道了真相。

葬禮結束,父親的朋友告訴她:

「最後一次看望你爸的時候,他說,『好累』。」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遊識猷一想到父親說出這兩字的心情,仍心如刀割。她猜,最後的日子裡,父親恐懼而孤獨,卻無人與他一同分擔。

有一回父親突然對她說,「我都骨瘦如柴了。

她愣住了,回覆不出一個字。對於父親時日無多的「噩耗」,遊識猷開不了口,只能長久地沉默。

還有一回,父親曾望著病房窗外盛開的木棉,突然提出了一個心願:

「什麼時候還能和你吳伯伯,再喝一頓酒」。

吳伯伯是父親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遊識猷心中有數,父親的病情無法控制,日子不多了。

不敢說出真相的她,只能不知所措地安慰道:

「咱出院就去喝。」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狹小的病房裡,善意的謊言每天都在上演,就好像風雨中同撐一條船的父女倆,向著兩處使勁兒,永遠無法靠岸。

父親曾提出想要回家,但直到離世前,也只在家裡待了幾個小時。

出院那天也是父親生命的最後一天,他顯得特別高興,面色紅潤,還出了不少汗。到家後,遊識猷趴在父親床邊問:

「家裡有肉湯,我給你煮線面好不好。」

父親點頭:「再加個西紅柿。」

遊識猷一口口喂父親吃完,轉過身取水漱口,回頭卻見父親眼睛已經半闔。

救護車很快趕到,醫護人員把父親抬上擔架,要上救護車的那一剎那,遊識猷見父親的手垂了下來。

也許,就在那一刻,父親撒手而去。所有的隱瞞在那一刻終止,但生者所有的傷痛也從那一刻開始生長。

多少次,遊識猷望著父親消瘦的臉,曾想開口與他說些什麼:

你還有什麼想吃的麼?

爸爸,你還有什麼想交代我的麼?

我還能為你做些什麼?

爸爸……

因為最開始選擇了向父親隱瞞真實病情,最終什麼也沒說。

「再加個西紅柿」,成了遊識猷滿足父親唯一的願望。

遊識猷後來回憶,到了急症室父親已經沒了呼吸心跳。他一隻眼合上了,另一隻卻始終不合。

也許,他還有未說出的口的話,和未完成的心願。

曾經的「謊言」 與愧疚,糾纏成一個死結,在遊識猷心中越纏越緊,很長時間無法解開。

遊識猷父親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受訪提供

02

失去親人的遺憾,有可能因為所有準備而減少一些嗎?

也許有可能。

在春天,丹丹的外婆在家中度過生命最後三個月。老太太 84 歲,口腔癌轉移到肺部,醫院的最後診斷是肺癌晚期。

即便如此,老太太仍保持著 3 天一洗澡的頻率,衣著整潔,燙著捲髮。

有段時間外婆暴瘦,加強營養後,又長胖了些,老太太身上出現了脫皮,幾乎天天換衣服洗澡。

「在家裡也不能邋里邋遢」,這是丹丹外婆對自己和家人的必須要求,一直延續到了去世。

丹丹筆下的外公與外婆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回家也是老太太自己的決定。

這並非傳統觀念與現代醫學的對抗,更不是情緒上的一時衝動,而是老太太看到了 ICU 中的老朋友離去後,充分考慮後作出的選擇。

老太太想得很清楚,「不進 ICU、不插管、不做心臟按壓、不做有創搶救。」

家人此前也對舒緩治療( palliative care )有所瞭解,輾轉雲南昆明當地幾家醫院的康復科、醫療機構後,沒有發現比較滿意的安寧病房,便從了老太太,回家。

「山西老家政府新修烈士陵園,外婆的爸爸是烈士,外婆想著一定要把他的墳遷進烈士陵園。」丹丹說,彌留之際,外婆開始向後人交代自己的心願。

那年清明,老太太的幾個孩子紛紛從昆明趕回山西老家,常居澳洲的大姨也趕了回來,一同把遷墳的事情辦妥當,圓了外婆的一個心願。

那時,外婆也嘗試提了聽起來有些「任性」的願望:離開山西十多年後,突然想吃老家的飯菜。

雲南與山西,南北遙遙相望。對於身體虛弱的老太太來說,這樣的距離相當於隔著千山萬水:她已經無法承受這樣的舟車勞頓了。

有願望當然要實現,就怕老太太沒有願望。

子女四人乾脆從山西老家請了的親戚,來昆明專門給外婆做了幾頓老家飯。

油潑扯麵、貓耳朵、油筱面,熱騰騰的麵食一桌擺開,油滋滋的菜色將外婆的臉映照得紅潤起來。

外婆細細品嚐十年未曾嚐到的家鄉味道,雖然胃口已不太好,但吃得開心又滿足。

看到這一幕,丹丹的母親笑了,不一會又背過身流出了眼淚。

有一回,丹丹的外婆把晚輩們叫回家,很鄭重地把後事給安排了:

「不留骨灰,不辦遺體告別。」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老太太說是和外公商量好了,這是兩個人的共同決定,不容後輩反駁。

「我媽他們對於不留骨灰難接受,還專門找外婆商量過。只是她態度堅決,說是一定要撒了。」象徵性掙扎一番後,子女還是同意了。

那個春天,丹丹的外婆和最親的家人見面、告別,完成未竟的心願,在夏天的時候離開。

一家人想起外婆時,有懷念,但心中更多是美好的回憶:

「遺憾和後悔肯定還是會有,但家裡人心裡都明白,外婆離開時沒有痛苦,心願已了,很自在。與其在 ICU 裡延緩生命,不如這樣更有尊嚴一些」。

丹丹說,外婆走的那天很平靜,和往常一樣躺上床上睡了一覺,只是再也沒有醒過來。

她衣著整潔如往常,頭上的捲髮依舊自然蓬鬆。

03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在避談生死的文化裡,像丹丹一家選擇與親人「正式告別」,並非易事,甚至需要我們去系統學習。

「面對生死,願我們從容」。

這是講師葉月幽最近講座的主題。她曾是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在生死邊緣徘徊 7 年。這兩年,她開始做一些有關「告別」與「臨終關懷」的科普。

最難的,是如何開口告知親人真實的病情:

「當我問起有多少人會告訴老人病情,只有不到 1/3 的人舉手;而當我問到,有多少人希望知道自己病情的時候,幾乎是百分之百的人舉手。」

葉月幽說,溝通方式在整個過程中最為重要:

「首先要預估家人的承受能力,再考慮措辭。在整個過程當中,要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分清楚究竟是家人不能接受,還是我們自己不能接受。」

她認為,不要總是把老人當成弱勢群體:

「他們經歷過漫長的人生歲月,其實內心堅強而有力量。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葉月幽說,要想改變整個社會避談生死的文化氛圍,不妨先從對孩子的生命教育開始。

每年春天,葉月幽會帶自己的孩子養蠶。

蠶的生命週期很短,當蠶蛾破繭而出,產卵之後,孩子便會自然說出:「蠶寶寶的任務已經完成。」

孩子可以理解,蠶寶寶的生命歷程也隨之結束,從容面對它的離去。死亡是生命完整的一部分,不是戛然而止,不是遺憾失落。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蠶的出生與逝去,彷彿人一生的映射。

「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不是讓孩子不怕死,而是讓他們好好活。」

孩子們幼年時期所「經歷」的死亡,或許能在他們心中埋下一顆種子,對從今往後出現的告別,有所鋪墊。

04

2013 年的春天,遊識猷父親離去 3 年後,雅安地震。作為科學松鼠會成員,遊識猷在「果殼網」的官方微博上發佈了這樣一段紀念逝者的文字: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顆小星球

逝去的親友就是身邊的暗物質

我願能再見你,我知我再見不到你

但你的引力仍在

我感激我們在光錐曾彼此重疊

而你永遠改變了我的星軌

縱使再不能相見

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離析的原因

是我宇宙之網永恆的組成

對著電腦屏幕敲下這段文字的時候,遊識猷滿腦子都是父親的樣子。

這段文字一直作為置頂,至今掛在遊識猷微博首頁。

直到昨天,還有人許多網友在下面悼念逝去的親人,訴說內心這樣那樣的遺憾。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微博

米蘭 · 昆德拉曾在小說《生活在別處》中寫道: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親人逝去的傷痛不會消失,但我們如果有機會好好說再見,也許能讓遺憾更少,讓愛留存更多。

(文中丹丹為化名)

"

成年後,我們開始陸陸續續參加同學、朋友的婚禮。

可能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幾乎同一個時間點開始,我們也開始不斷出入醫院、病房,出席親人的葬禮。

直面「生老病死」,彷彿成人世界的標配。

難過、憤怒、愧疚、遺憾.....

面對親人的離去,倉皇之後,大多數人只剩下無止盡的哀傷。

試想如果我們有和親人好好說再見,遺憾會不會更少?

01

遊識猷是家裡的獨生女,父親檢查出直腸癌轉移後,她決定對父親隱瞞真實病情,自始至終地。

後來她回想起,聰明的父親,也許早知道了真相。

葬禮結束,父親的朋友告訴她:

「最後一次看望你爸的時候,他說,『好累』。」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遊識猷一想到父親說出這兩字的心情,仍心如刀割。她猜,最後的日子裡,父親恐懼而孤獨,卻無人與他一同分擔。

有一回父親突然對她說,「我都骨瘦如柴了。

她愣住了,回覆不出一個字。對於父親時日無多的「噩耗」,遊識猷開不了口,只能長久地沉默。

還有一回,父親曾望著病房窗外盛開的木棉,突然提出了一個心願:

「什麼時候還能和你吳伯伯,再喝一頓酒」。

吳伯伯是父親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遊識猷心中有數,父親的病情無法控制,日子不多了。

不敢說出真相的她,只能不知所措地安慰道:

「咱出院就去喝。」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狹小的病房裡,善意的謊言每天都在上演,就好像風雨中同撐一條船的父女倆,向著兩處使勁兒,永遠無法靠岸。

父親曾提出想要回家,但直到離世前,也只在家裡待了幾個小時。

出院那天也是父親生命的最後一天,他顯得特別高興,面色紅潤,還出了不少汗。到家後,遊識猷趴在父親床邊問:

「家裡有肉湯,我給你煮線面好不好。」

父親點頭:「再加個西紅柿。」

遊識猷一口口喂父親吃完,轉過身取水漱口,回頭卻見父親眼睛已經半闔。

救護車很快趕到,醫護人員把父親抬上擔架,要上救護車的那一剎那,遊識猷見父親的手垂了下來。

也許,就在那一刻,父親撒手而去。所有的隱瞞在那一刻終止,但生者所有的傷痛也從那一刻開始生長。

多少次,遊識猷望著父親消瘦的臉,曾想開口與他說些什麼:

你還有什麼想吃的麼?

爸爸,你還有什麼想交代我的麼?

我還能為你做些什麼?

爸爸……

因為最開始選擇了向父親隱瞞真實病情,最終什麼也沒說。

「再加個西紅柿」,成了遊識猷滿足父親唯一的願望。

遊識猷後來回憶,到了急症室父親已經沒了呼吸心跳。他一隻眼合上了,另一隻卻始終不合。

也許,他還有未說出的口的話,和未完成的心願。

曾經的「謊言」 與愧疚,糾纏成一個死結,在遊識猷心中越纏越緊,很長時間無法解開。

遊識猷父親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受訪提供

02

失去親人的遺憾,有可能因為所有準備而減少一些嗎?

也許有可能。

在春天,丹丹的外婆在家中度過生命最後三個月。老太太 84 歲,口腔癌轉移到肺部,醫院的最後診斷是肺癌晚期。

即便如此,老太太仍保持著 3 天一洗澡的頻率,衣著整潔,燙著捲髮。

有段時間外婆暴瘦,加強營養後,又長胖了些,老太太身上出現了脫皮,幾乎天天換衣服洗澡。

「在家裡也不能邋里邋遢」,這是丹丹外婆對自己和家人的必須要求,一直延續到了去世。

丹丹筆下的外公與外婆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回家也是老太太自己的決定。

這並非傳統觀念與現代醫學的對抗,更不是情緒上的一時衝動,而是老太太看到了 ICU 中的老朋友離去後,充分考慮後作出的選擇。

老太太想得很清楚,「不進 ICU、不插管、不做心臟按壓、不做有創搶救。」

家人此前也對舒緩治療( palliative care )有所瞭解,輾轉雲南昆明當地幾家醫院的康復科、醫療機構後,沒有發現比較滿意的安寧病房,便從了老太太,回家。

「山西老家政府新修烈士陵園,外婆的爸爸是烈士,外婆想著一定要把他的墳遷進烈士陵園。」丹丹說,彌留之際,外婆開始向後人交代自己的心願。

那年清明,老太太的幾個孩子紛紛從昆明趕回山西老家,常居澳洲的大姨也趕了回來,一同把遷墳的事情辦妥當,圓了外婆的一個心願。

那時,外婆也嘗試提了聽起來有些「任性」的願望:離開山西十多年後,突然想吃老家的飯菜。

雲南與山西,南北遙遙相望。對於身體虛弱的老太太來說,這樣的距離相當於隔著千山萬水:她已經無法承受這樣的舟車勞頓了。

有願望當然要實現,就怕老太太沒有願望。

子女四人乾脆從山西老家請了的親戚,來昆明專門給外婆做了幾頓老家飯。

油潑扯麵、貓耳朵、油筱面,熱騰騰的麵食一桌擺開,油滋滋的菜色將外婆的臉映照得紅潤起來。

外婆細細品嚐十年未曾嚐到的家鄉味道,雖然胃口已不太好,但吃得開心又滿足。

看到這一幕,丹丹的母親笑了,不一會又背過身流出了眼淚。

有一回,丹丹的外婆把晚輩們叫回家,很鄭重地把後事給安排了:

「不留骨灰,不辦遺體告別。」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老太太說是和外公商量好了,這是兩個人的共同決定,不容後輩反駁。

「我媽他們對於不留骨灰難接受,還專門找外婆商量過。只是她態度堅決,說是一定要撒了。」象徵性掙扎一番後,子女還是同意了。

那個春天,丹丹的外婆和最親的家人見面、告別,完成未竟的心願,在夏天的時候離開。

一家人想起外婆時,有懷念,但心中更多是美好的回憶:

「遺憾和後悔肯定還是會有,但家裡人心裡都明白,外婆離開時沒有痛苦,心願已了,很自在。與其在 ICU 裡延緩生命,不如這樣更有尊嚴一些」。

丹丹說,外婆走的那天很平靜,和往常一樣躺上床上睡了一覺,只是再也沒有醒過來。

她衣著整潔如往常,頭上的捲髮依舊自然蓬鬆。

03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在避談生死的文化裡,像丹丹一家選擇與親人「正式告別」,並非易事,甚至需要我們去系統學習。

「面對生死,願我們從容」。

這是講師葉月幽最近講座的主題。她曾是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在生死邊緣徘徊 7 年。這兩年,她開始做一些有關「告別」與「臨終關懷」的科普。

最難的,是如何開口告知親人真實的病情:

「當我問起有多少人會告訴老人病情,只有不到 1/3 的人舉手;而當我問到,有多少人希望知道自己病情的時候,幾乎是百分之百的人舉手。」

葉月幽說,溝通方式在整個過程中最為重要:

「首先要預估家人的承受能力,再考慮措辭。在整個過程當中,要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分清楚究竟是家人不能接受,還是我們自己不能接受。」

她認為,不要總是把老人當成弱勢群體:

「他們經歷過漫長的人生歲月,其實內心堅強而有力量。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葉月幽說,要想改變整個社會避談生死的文化氛圍,不妨先從對孩子的生命教育開始。

每年春天,葉月幽會帶自己的孩子養蠶。

蠶的生命週期很短,當蠶蛾破繭而出,產卵之後,孩子便會自然說出:「蠶寶寶的任務已經完成。」

孩子可以理解,蠶寶寶的生命歷程也隨之結束,從容面對它的離去。死亡是生命完整的一部分,不是戛然而止,不是遺憾失落。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蠶的出生與逝去,彷彿人一生的映射。

「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不是讓孩子不怕死,而是讓他們好好活。」

孩子們幼年時期所「經歷」的死亡,或許能在他們心中埋下一顆種子,對從今往後出現的告別,有所鋪墊。

04

2013 年的春天,遊識猷父親離去 3 年後,雅安地震。作為科學松鼠會成員,遊識猷在「果殼網」的官方微博上發佈了這樣一段紀念逝者的文字: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顆小星球

逝去的親友就是身邊的暗物質

我願能再見你,我知我再見不到你

但你的引力仍在

我感激我們在光錐曾彼此重疊

而你永遠改變了我的星軌

縱使再不能相見

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離析的原因

是我宇宙之網永恆的組成

對著電腦屏幕敲下這段文字的時候,遊識猷滿腦子都是父親的樣子。

這段文字一直作為置頂,至今掛在遊識猷微博首頁。

直到昨天,還有人許多網友在下面悼念逝去的親人,訴說內心這樣那樣的遺憾。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圖片來源:微博

米蘭 · 昆德拉曾在小說《生活在別處》中寫道: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親人逝去的傷痛不會消失,但我們如果有機會好好說再見,也許能讓遺憾更少,讓愛留存更多。

(文中丹丹為化名)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大部分人卻以遺憾收場

本文經由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福利博士候選人 李昀鋆 審核

策劃 洋蔥

責編羅布君

封面圖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