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馮新生散文《浮樑之美》,一篇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美文佳作

作家馮新生散文《浮樑之美》,一篇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美文佳作

夏日,臨近入伏,只想靜靜品茶。於是,婉拒幾處採風的邀請,獨坐頤和園蘇州街茶樓,點當年新綠,聽評彈悠揚。

於幽靜處追想,無疑是一種享受。儘管感懷頻繁,容易被看作是“進入老境”特徵之一。

行遊數十載、採記萬餘篇,雖見識不少名城,但睹物思遠、讓經歷重現心頭之地,卻寥寥無幾。而眼前這色鮮翠、味如蘭,產於江西浮樑縣的“浮瑤仙芝”,委實讓我思憶多多……

遙想當年,白居易遭貶,在潯陽江頭夜送客時邂逅琵琶女,淚溼青衫、一吟三嘆,倒也正常。不正常之處,就是後人把詩中那位唯利是圖的商人與浮樑賣茶,進行“捆綁性聯想”。

其實,商情與茶事,雖有時交集,但有本質之分。前者重贏利、後者重閒逸。多少年來,我每每品讀《琵琶行》,常會想起荻花瑟瑟的秋夜,傷情女子琵琶聲,想到唐代浮樑那片繁華茶市,想到那位商情飽滿、情商不足的賣茶人。

那年初夏,我在景德鎮採訪結束,被熱情接待者請到浮樑縣,選一茶樓小坐。陪我細品當地名產、人民大會堂指定接待茶——得雨活茶。隔窗遙望,但見山嵐深處,陸續走來身著青底碎花衣的茶女。不難想象,那斜挎臂彎的竹籃裡,浮動著碧玉簪般的嫩芽。隨著低聲清音,一首首曲美詞美的採茶曲彌散開來……看到此,以多版本史料架構的唐代浮樑茶市,似乎跨越時空,在我眼前呈現……

作家馮新生散文《浮樑之美》,一篇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美文佳作

那是一條由遠而近、向天際伸延的江流。那是飄移晨霧、浮動暮靄、傳頌萬千名詩佳句的江流。從九江到浮樑的航道上,帆影憧憧、茶歌悠揚,特別是祁門西南一帶的浮樑縣境內,茶市日益火爆、商賈漸漸雲集。那情那景,當是唐·鹹通三年(862)暮春。時任歙州司馬的張途,面帶微笑、邁著平穩的步子,走入浮樑巡察。面對繁錦的茶事,老人家興致盎然、揮毫記事:“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業於茶者七八矣。每歲二三月,(茶商)摩肩接跡而至。”

不知何時,天際飄來的絲絲雨,穿透窗紗,襲來幾許涼意。我暫斷思憶,走下茶樓,走向茶田,在隴頭凝視。但見晶瑩剔透的雨珠在葉面滾動、豐滿上揚的頂芽脆嫩可人。遙想盛唐時期,浮樑每歲出茶量多達700萬駝,利稅達16萬貫,約佔全國茶稅3/8,堪稱華夏最大的茶葉集散地。我想象出這樣一個畫面——明清時期,南來北往的詩人墨客在此相聚、攜手同遊,一度成為時尚。在揮毫創作之前,呼朋喚友、端坐江亭,手託高嶺土為料、成化窯燒製的細瓷杯,品啜新採的明前茶,爽朗笑聲時起時落……我認定,紅粉三月、江畔繫纜、珍瓷名茶、詩詞唱和。即便是停步觀望的路人,也洋溢三分詩情。

我始終沒找到當年運送茶品的貨運碼頭。據說江流遠去、積沙成堆,多處泊位早已變為村舍和田園。我失落之餘,又

感到欣然——浮樑縣所產的“浮紅”早已享譽海外,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浮瑤仙芝”已成茶市翹楚。浮樑茶商茶農待人接物時,依然保持純真熱情、古風依然。

舌尖縈繞名茶餘香,行遊感知也隨之紛繁。進入浮樑縣城,我又是一番驚奇——景德鎮一帶那不同凡響的名瓷名茶,衍生中國官場等級一朵“奇葩”——五品知縣坐衙的“江南第一衙”。由此,浮樑人與外地人論起故里,總顯露幾分傲氣。

古時,這座“上縣”所轄之鎮——景德鎮。所產的名瓷被朝廷看重,御窯、官窯林林總總無不繁盛。由於上派的茶市檢稅官與瓷廠的督陶官均為四品,浮樑縣令若為七品,便沒資格會見上差,所以,浮樑縣父母官承蒙皇恩,官封五品。

作家馮新生散文《浮樑之美》,一篇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美文佳作

浮樑古縣衙,始於唐,有千年歷史。飽經風霜雪雨、戰火烽煙,建築環境無數次損毀、倒塌,又無數次修葺、重塑,最後定格在清道光年間的版本。縣衙門前,老樹葳蕤、樑燕穿廊,還是舊時模樣。也不知它們的祖先可曾記得,當年五品縣令與鑑瓷名家唐英品茶賞瓷的場景?可曾記得“鄉無不教之地,村無不學之人”的浮樑小縣,竟然矗立10餘座書院,有近300名進士金榜題名、榮歸故里?或許知曉,被稱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湯顯祖,曾在此抒懷揮墨:“浮樑之茗,聞於天下。浮樑之瓷,瑩於冰玉”。

縣衙前、綠蔭下,閒坐的老人銀髯飄胸、輕搖蒲扇,似乎在睡與醒之間。偶爾聽到遊人問及當年的浮樑縣令,便收

扇而起、雙目閃爍,掃視一眼衙署的照壁,又看一眼身邊的諮詢者,頗有自豪感地晃頭微笑,向縣衙大門方向一挑拇指。

老人對古縣衙的大讚,引發我對當年父母官的興趣。於是,向接待者要來《浮樑縣志》,坐在縣衙院中一株老榆下品讀。

我驚訝浮樑人才濟濟!這片名瓷名茶集聚地,曾走出“一王二侯兩宰輔,一佛一儒一皇師”,怎不讓當地鄉民談之自豪、憶之動情!更有甚者,多部史冊,在記述唐代至清代多達數百人的浮樑知縣時,從未出現過貪慵之輩!

我在漫步瀏覽時發現,浮樑縣衙耐人尋味的雕琢和意味深長的楹聯,頗具文化感召力。

門前照壁之南,也就是當年持訴狀、求公允者第一眼看到的屏蔽物上,畫有倒掛蝙蝠,意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中有官帽,意寓“造福為上、冠冕為下”;下有蓮花,意寓“出淤泥而不染”。

沒有自我標榜之詞,沒有不切實際的表白與承諾,幾筆素繪,一點寓意,凸現做官做人的標準,洋溢藝術感和責任感。

作家馮新生散文《浮樑之美》,一篇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美文佳作

這裡是中國楹聯最多、親民意味最濃的古縣衙。大堂前簷額枋的匾文為:“親民堂”。高懸的楹聯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自我警醒、實實在在。

進入大堂,語句樸實、寓意深遠的楹聯隨處可見。霹靂手段與拳拳愛心相映生輝。有的佳聯為:“理冤獄、關節不通,自是閻羅氣象;賑災黎,慈悲無量,依然菩薩心腸。”

有的佳聯是:“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唸功。操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

當今社會,那些貪婪無度、在民眾面前飛揚跋扈,結黨營私,略見寸功便自我膨脹的父母官們,站在浮樑大堂之上,不知表情是否驟變?雙腿是否顫抖、內心是否愧悔?

我穿行於古縣衙的“楹聯之林”,認真解析每幅佳聯的語境,讚許那些把“清、慎、勤”當作人生重要修為的官員們。古人雖漸行漸遠,留下的心聲卻依然清越,依舊鏗然。

美哉浮樑!這裡的美,不在於山水,不在於茶色,在於形而上的氣韻,在於為官之道的典範。

作家馮新生散文《浮樑之美》,一篇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美文佳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