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

375年,那個號稱“功蓋諸葛第一人”的大牛逼貨老王死了。那一天,滿城飄雨,哀嚎震天,差一點就要六月飛雪。皇帝哭得肝兒顫,一病不起。病好以後,皇帝厲兵秣馬,御駕親征去了。老王若是在天有靈,肯定棺材板都要按不住:“老子臨死前對你說了那麼些掏心窩子的話,讓你別往南邊打,盯著點北方,你咋就是不聽呢?”8年後,大敗,亡國!

柏楊在評價這位皇帝時,說:“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的不過五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他。”

"

375年,那個號稱“功蓋諸葛第一人”的大牛逼貨老王死了。那一天,滿城飄雨,哀嚎震天,差一點就要六月飛雪。皇帝哭得肝兒顫,一病不起。病好以後,皇帝厲兵秣馬,御駕親征去了。老王若是在天有靈,肯定棺材板都要按不住:“老子臨死前對你說了那麼些掏心窩子的話,讓你別往南邊打,盯著點北方,你咋就是不聽呢?”8年後,大敗,亡國!

柏楊在評價這位皇帝時,說:“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的不過五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他。”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五個大帝裡,只有他從未統一過中國,也只有他,明明功蓋千秋,後人卻只永遠記不住他幹了那些大牛逼事兒,只記得他打了一場敗仗。

皇帝自打了敗仗後,一路敗退,單騎跑到淮北,還不小心中了流矢受了傷,又餓又疼,幸得當地平民幫助,勉強沒有被餓死。

皇帝三日沒吃飯,捧著滾燙的湯碗,忍不住落下淚來:“朕若是早點聽了大丞相的話,又何至於在此處吃這玩意兒?唉,朕還有啥臉面去見天下人呢?”他淚眼未乾,又不禁想起他的好兄弟來。

"

375年,那個號稱“功蓋諸葛第一人”的大牛逼貨老王死了。那一天,滿城飄雨,哀嚎震天,差一點就要六月飛雪。皇帝哭得肝兒顫,一病不起。病好以後,皇帝厲兵秣馬,御駕親征去了。老王若是在天有靈,肯定棺材板都要按不住:“老子臨死前對你說了那麼些掏心窩子的話,讓你別往南邊打,盯著點北方,你咋就是不聽呢?”8年後,大敗,亡國!

柏楊在評價這位皇帝時,說:“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的不過五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他。”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五個大帝裡,只有他從未統一過中國,也只有他,明明功蓋千秋,後人卻只永遠記不住他幹了那些大牛逼事兒,只記得他打了一場敗仗。

皇帝自打了敗仗後,一路敗退,單騎跑到淮北,還不小心中了流矢受了傷,又餓又疼,幸得當地平民幫助,勉強沒有被餓死。

皇帝三日沒吃飯,捧著滾燙的湯碗,忍不住落下淚來:“朕若是早點聽了大丞相的話,又何至於在此處吃這玩意兒?唉,朕還有啥臉面去見天下人呢?”他淚眼未乾,又不禁想起他的好兄弟來。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那時,他還是少年鮮衣怒馬的東海王,爺爺和父親都是一代梟雄,伯父是開國君主;

他出生時,背上就刻著“草付臣又土王咸陽”的讖文,“草付臣又土”,連起來是他的名字,他命中註定要在咸陽稱王。

這個註定不凡的公子王孫,忽有一日遇見了賣簸箕的窮書生老王···

老王家裡一貧如洗,只能一邊賣簸箕,一邊讀書,勤工儉學相當努力。幸好,他拿的是主角劇本,前期苦逼都是為了後面放大招。老王這天挑著簸箕去洛陽,碰上一人出高價買他的貨。老王一看,這大買賣啊!於是,屁顛兒地給送貨上門。

他跟著那人一路走,竟走進了深山,正疑惑間,一位鶴髮童顏的老翁出現,老王以為看見了神仙,倒頭就拜。老翁說:“王公,你怎麼好拜我呀?”於是以十倍價格買下他的簸箕,送他出山。老王出了山後回頭一看,媽呀,這不中嶽嵩山嗎?

我這是遇見黃石公了?難道,我應該做張良嗎?

偉大人物的經歷也總是相似的,當年張良遇隱士黃石公指點,遂成棟樑,先輔項梁、韓王,後擇明主劉邦,終成開國名相。如今,老王也受高人點撥,要靜候明主,成萬世基業。

他強聞博知,對兵法與治世均有獨到見解,很快聲名遠播,成了別人口中“臥龍”、“雛鳳”一流人物。但他認為東晉王朝已經爛到了根裡,難有作為;

而面對權臣恆溫的高官厚祿,他又害怕助其篡晉會玷汙清命,堅辭不就,於是躲進深山裡讀書。

公元355年,前秦的尚書呂婆樓找到老王,懇請他出山輔政。老王冷笑:“如今大秦王座上那個獨眼的瞎子,暴虐無道,遲早有一日要遭天譴,我何必去趟那渾水?”

“在下請先生入仕,並非是請您輔佐堂兄,而是助我誅昏君、平暴政,還天下一個清明盛世。”簾外一個聲音響起,走進來一位錦衣少年郎。

老王打量了一下,穿得倒是不錯,瞧著不過十七八歲,只怕是哪裡來的公子王孫,竟公然說謀弒皇帝,好大的膽子!

呂尚書和顏悅色地介紹:“這位是東海王殿下。”老王“哦”了一聲,繼續悶頭看書。

東海王也不介意,說:“當今天下,兵禍久矣,亂象堪比漢末三國,而百姓不堪其擾。我大秦雖是氐族江山,卻嚮往漢室政通人和。我願效仿先賢,伐無道、扶明主,還百姓一個富庶盛世···”老王“啪嘰”往自己背上一拍,捉出來一隻蝨子,打斷了東海王的話:“殿下效仿昭烈帝顧我茅廬,可是把我當做諸葛了?”

東海王正襟作揖,道:“願請先生出山。”老王哈哈大笑:“好,殿下放心,有我老王出馬,殿下絕不會只做一個三分天下的昭烈帝,我也不是吐血五丈原的諸葛孔明!”兩人擊掌為誓,遂立盟約。

接下來,他們相對而坐,從興廢大事一直聊到到排兵佈陣的細節,句句投機。東海王被老王的才學徹底折服,而老王,也對這位少年人徹底刮目相看,從此真心實意地輔佐他。那一年,東海王17歲,承襲父爵不久,封了龍驤將軍,因不滿堂兄苻生暴政,廣尋天下名士能人,想要整頓吏治,懲處不法豪強,平息內亂。那時,老王剛到而立之年,窩在山中讀了幾年書,痛感天下大亂,卻尋不到一個明主,終日哀嘆懷才不遇。機緣巧合之下,這兩人懷著同樣的理想走到了一起,二人攜手,在兩晉十六國的亂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就是後來的前秦大帝苻堅;而他,是“功蓋諸葛第一人”王猛

"

375年,那個號稱“功蓋諸葛第一人”的大牛逼貨老王死了。那一天,滿城飄雨,哀嚎震天,差一點就要六月飛雪。皇帝哭得肝兒顫,一病不起。病好以後,皇帝厲兵秣馬,御駕親征去了。老王若是在天有靈,肯定棺材板都要按不住:“老子臨死前對你說了那麼些掏心窩子的話,讓你別往南邊打,盯著點北方,你咋就是不聽呢?”8年後,大敗,亡國!

柏楊在評價這位皇帝時,說:“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的不過五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他。”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五個大帝裡,只有他從未統一過中國,也只有他,明明功蓋千秋,後人卻只永遠記不住他幹了那些大牛逼事兒,只記得他打了一場敗仗。

皇帝自打了敗仗後,一路敗退,單騎跑到淮北,還不小心中了流矢受了傷,又餓又疼,幸得當地平民幫助,勉強沒有被餓死。

皇帝三日沒吃飯,捧著滾燙的湯碗,忍不住落下淚來:“朕若是早點聽了大丞相的話,又何至於在此處吃這玩意兒?唉,朕還有啥臉面去見天下人呢?”他淚眼未乾,又不禁想起他的好兄弟來。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那時,他還是少年鮮衣怒馬的東海王,爺爺和父親都是一代梟雄,伯父是開國君主;

他出生時,背上就刻著“草付臣又土王咸陽”的讖文,“草付臣又土”,連起來是他的名字,他命中註定要在咸陽稱王。

這個註定不凡的公子王孫,忽有一日遇見了賣簸箕的窮書生老王···

老王家裡一貧如洗,只能一邊賣簸箕,一邊讀書,勤工儉學相當努力。幸好,他拿的是主角劇本,前期苦逼都是為了後面放大招。老王這天挑著簸箕去洛陽,碰上一人出高價買他的貨。老王一看,這大買賣啊!於是,屁顛兒地給送貨上門。

他跟著那人一路走,竟走進了深山,正疑惑間,一位鶴髮童顏的老翁出現,老王以為看見了神仙,倒頭就拜。老翁說:“王公,你怎麼好拜我呀?”於是以十倍價格買下他的簸箕,送他出山。老王出了山後回頭一看,媽呀,這不中嶽嵩山嗎?

我這是遇見黃石公了?難道,我應該做張良嗎?

偉大人物的經歷也總是相似的,當年張良遇隱士黃石公指點,遂成棟樑,先輔項梁、韓王,後擇明主劉邦,終成開國名相。如今,老王也受高人點撥,要靜候明主,成萬世基業。

他強聞博知,對兵法與治世均有獨到見解,很快聲名遠播,成了別人口中“臥龍”、“雛鳳”一流人物。但他認為東晉王朝已經爛到了根裡,難有作為;

而面對權臣恆溫的高官厚祿,他又害怕助其篡晉會玷汙清命,堅辭不就,於是躲進深山裡讀書。

公元355年,前秦的尚書呂婆樓找到老王,懇請他出山輔政。老王冷笑:“如今大秦王座上那個獨眼的瞎子,暴虐無道,遲早有一日要遭天譴,我何必去趟那渾水?”

“在下請先生入仕,並非是請您輔佐堂兄,而是助我誅昏君、平暴政,還天下一個清明盛世。”簾外一個聲音響起,走進來一位錦衣少年郎。

老王打量了一下,穿得倒是不錯,瞧著不過十七八歲,只怕是哪裡來的公子王孫,竟公然說謀弒皇帝,好大的膽子!

呂尚書和顏悅色地介紹:“這位是東海王殿下。”老王“哦”了一聲,繼續悶頭看書。

東海王也不介意,說:“當今天下,兵禍久矣,亂象堪比漢末三國,而百姓不堪其擾。我大秦雖是氐族江山,卻嚮往漢室政通人和。我願效仿先賢,伐無道、扶明主,還百姓一個富庶盛世···”老王“啪嘰”往自己背上一拍,捉出來一隻蝨子,打斷了東海王的話:“殿下效仿昭烈帝顧我茅廬,可是把我當做諸葛了?”

東海王正襟作揖,道:“願請先生出山。”老王哈哈大笑:“好,殿下放心,有我老王出馬,殿下絕不會只做一個三分天下的昭烈帝,我也不是吐血五丈原的諸葛孔明!”兩人擊掌為誓,遂立盟約。

接下來,他們相對而坐,從興廢大事一直聊到到排兵佈陣的細節,句句投機。東海王被老王的才學徹底折服,而老王,也對這位少年人徹底刮目相看,從此真心實意地輔佐他。那一年,東海王17歲,承襲父爵不久,封了龍驤將軍,因不滿堂兄苻生暴政,廣尋天下名士能人,想要整頓吏治,懲處不法豪強,平息內亂。那時,老王剛到而立之年,窩在山中讀了幾年書,痛感天下大亂,卻尋不到一個明主,終日哀嘆懷才不遇。機緣巧合之下,這兩人懷著同樣的理想走到了一起,二人攜手,在兩晉十六國的亂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就是後來的前秦大帝苻堅;而他,是“功蓋諸葛第一人”王猛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王猛名字叫“猛”,卻並不是一個蠻橫勇猛的大老粗。他睿智機敏、運籌帷幄,先助苻堅平定姚襄羌人之亂,成功樹立威望,又利用皇帝苻生賞罰失當,挑起苻黃眉等功臣不滿,苻黃眉謀反失敗,反而給了苻堅一個上位的機會。

公元357年,苻堅發動宮廷政變,衝進皇宮,將睡懵的苻生給五花大綁,扔進了小黑屋,廢為越王。

然後,苻堅裝模作樣,將哥哥苻法推上帝位,苻法以自己庶出為由,堅辭不受,於是苻堅順理成章地登基,稱“大秦天王”,改年號永興,王猛為中書侍郎,掌軍國機密。

苻堅即位前,廢帝苻生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本就連年天災、餓殍遍野,再加上關中地區各民族雜居,民族仇殺此起彼伏,整個前秦社會內憂外患不斷。

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苻堅與王猛君臣同心,竟用數年的時間,開創出一個清明盛世來。

苻堅聽從王猛建議,先從調整最高領導機構入手,果斷地處斬了幫助苻生作惡的佞臣董榮、趙韶等二十餘人。提拔重用了一批精明廉潔的漢族士人蔘與朝政。

大量漢臣的起用,對於緩和民族矛盾有巨大的作用。

當時,京師的西北門戶始平縣豪強橫行,百姓不堪其擾,苻堅派王猛前去治理。王猛雷厲風行,到任後便當眾鞭死了一個作惡多端的奸吏,沒想到,這奸吏背後有靠山,一群狐朋狗黨聯名上告,勾結執法官竟將王猛逮捕,關進了大獄,押送到長安。苻堅得知後大驚,親自到獄中探視王猛。責問:“為政之體,德化為先,蒞任未幾而殺戮無數,何其酷也!”

王猛回答:“臣聞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劇邑,謹為明君翦除凶猾。始殺一奸,餘尚萬數,若以臣不能窮殘盡暴,肅清軌法者,敢不甘心鼎鑊,以謝孤負。酷政之刑,臣實未敢受之。”

翻譯如下:

苻堅:老子就是靠鼓吹德政上位的,你這好,一上來就亂殺,感覺是個酷吏啊!

王猛:亂世不用猛藥有毛用,這才殺了一個,如果不早點動手,國家還治理個毛線。要說我是酷吏,真是大大冤枉…

苻堅本聽信群臣之言,覺得王猛此舉像個酷吏,但這一番話,卻讓他且暫且嘆,回頭對諸臣說:“王猛是管仲、子產一類人物啊!”於是,不但赦免他濫殺官吏之罪,還給他升官了。

此後,在王猛主持下,革新吏治、驅除積弊,修養生息,將原本一團亂的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無不稱頌“兵強國富,垂及昇平,(王)猛之力也。”

苻堅對他信任無比,讓他裁奪一切軍國內外之事,自己則端坐拱手於朝堂之上。

曾懷著十分感激的心情對王猛說:“愛卿日夜操勞,憂勤萬機,我好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似的,可以優哉遊哉享清福啦!”

"

375年,那個號稱“功蓋諸葛第一人”的大牛逼貨老王死了。那一天,滿城飄雨,哀嚎震天,差一點就要六月飛雪。皇帝哭得肝兒顫,一病不起。病好以後,皇帝厲兵秣馬,御駕親征去了。老王若是在天有靈,肯定棺材板都要按不住:“老子臨死前對你說了那麼些掏心窩子的話,讓你別往南邊打,盯著點北方,你咋就是不聽呢?”8年後,大敗,亡國!

柏楊在評價這位皇帝時,說:“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的不過五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他。”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五個大帝裡,只有他從未統一過中國,也只有他,明明功蓋千秋,後人卻只永遠記不住他幹了那些大牛逼事兒,只記得他打了一場敗仗。

皇帝自打了敗仗後,一路敗退,單騎跑到淮北,還不小心中了流矢受了傷,又餓又疼,幸得當地平民幫助,勉強沒有被餓死。

皇帝三日沒吃飯,捧著滾燙的湯碗,忍不住落下淚來:“朕若是早點聽了大丞相的話,又何至於在此處吃這玩意兒?唉,朕還有啥臉面去見天下人呢?”他淚眼未乾,又不禁想起他的好兄弟來。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那時,他還是少年鮮衣怒馬的東海王,爺爺和父親都是一代梟雄,伯父是開國君主;

他出生時,背上就刻著“草付臣又土王咸陽”的讖文,“草付臣又土”,連起來是他的名字,他命中註定要在咸陽稱王。

這個註定不凡的公子王孫,忽有一日遇見了賣簸箕的窮書生老王···

老王家裡一貧如洗,只能一邊賣簸箕,一邊讀書,勤工儉學相當努力。幸好,他拿的是主角劇本,前期苦逼都是為了後面放大招。老王這天挑著簸箕去洛陽,碰上一人出高價買他的貨。老王一看,這大買賣啊!於是,屁顛兒地給送貨上門。

他跟著那人一路走,竟走進了深山,正疑惑間,一位鶴髮童顏的老翁出現,老王以為看見了神仙,倒頭就拜。老翁說:“王公,你怎麼好拜我呀?”於是以十倍價格買下他的簸箕,送他出山。老王出了山後回頭一看,媽呀,這不中嶽嵩山嗎?

我這是遇見黃石公了?難道,我應該做張良嗎?

偉大人物的經歷也總是相似的,當年張良遇隱士黃石公指點,遂成棟樑,先輔項梁、韓王,後擇明主劉邦,終成開國名相。如今,老王也受高人點撥,要靜候明主,成萬世基業。

他強聞博知,對兵法與治世均有獨到見解,很快聲名遠播,成了別人口中“臥龍”、“雛鳳”一流人物。但他認為東晉王朝已經爛到了根裡,難有作為;

而面對權臣恆溫的高官厚祿,他又害怕助其篡晉會玷汙清命,堅辭不就,於是躲進深山裡讀書。

公元355年,前秦的尚書呂婆樓找到老王,懇請他出山輔政。老王冷笑:“如今大秦王座上那個獨眼的瞎子,暴虐無道,遲早有一日要遭天譴,我何必去趟那渾水?”

“在下請先生入仕,並非是請您輔佐堂兄,而是助我誅昏君、平暴政,還天下一個清明盛世。”簾外一個聲音響起,走進來一位錦衣少年郎。

老王打量了一下,穿得倒是不錯,瞧著不過十七八歲,只怕是哪裡來的公子王孫,竟公然說謀弒皇帝,好大的膽子!

呂尚書和顏悅色地介紹:“這位是東海王殿下。”老王“哦”了一聲,繼續悶頭看書。

東海王也不介意,說:“當今天下,兵禍久矣,亂象堪比漢末三國,而百姓不堪其擾。我大秦雖是氐族江山,卻嚮往漢室政通人和。我願效仿先賢,伐無道、扶明主,還百姓一個富庶盛世···”老王“啪嘰”往自己背上一拍,捉出來一隻蝨子,打斷了東海王的話:“殿下效仿昭烈帝顧我茅廬,可是把我當做諸葛了?”

東海王正襟作揖,道:“願請先生出山。”老王哈哈大笑:“好,殿下放心,有我老王出馬,殿下絕不會只做一個三分天下的昭烈帝,我也不是吐血五丈原的諸葛孔明!”兩人擊掌為誓,遂立盟約。

接下來,他們相對而坐,從興廢大事一直聊到到排兵佈陣的細節,句句投機。東海王被老王的才學徹底折服,而老王,也對這位少年人徹底刮目相看,從此真心實意地輔佐他。那一年,東海王17歲,承襲父爵不久,封了龍驤將軍,因不滿堂兄苻生暴政,廣尋天下名士能人,想要整頓吏治,懲處不法豪強,平息內亂。那時,老王剛到而立之年,窩在山中讀了幾年書,痛感天下大亂,卻尋不到一個明主,終日哀嘆懷才不遇。機緣巧合之下,這兩人懷著同樣的理想走到了一起,二人攜手,在兩晉十六國的亂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就是後來的前秦大帝苻堅;而他,是“功蓋諸葛第一人”王猛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王猛名字叫“猛”,卻並不是一個蠻橫勇猛的大老粗。他睿智機敏、運籌帷幄,先助苻堅平定姚襄羌人之亂,成功樹立威望,又利用皇帝苻生賞罰失當,挑起苻黃眉等功臣不滿,苻黃眉謀反失敗,反而給了苻堅一個上位的機會。

公元357年,苻堅發動宮廷政變,衝進皇宮,將睡懵的苻生給五花大綁,扔進了小黑屋,廢為越王。

然後,苻堅裝模作樣,將哥哥苻法推上帝位,苻法以自己庶出為由,堅辭不受,於是苻堅順理成章地登基,稱“大秦天王”,改年號永興,王猛為中書侍郎,掌軍國機密。

苻堅即位前,廢帝苻生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本就連年天災、餓殍遍野,再加上關中地區各民族雜居,民族仇殺此起彼伏,整個前秦社會內憂外患不斷。

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苻堅與王猛君臣同心,竟用數年的時間,開創出一個清明盛世來。

苻堅聽從王猛建議,先從調整最高領導機構入手,果斷地處斬了幫助苻生作惡的佞臣董榮、趙韶等二十餘人。提拔重用了一批精明廉潔的漢族士人蔘與朝政。

大量漢臣的起用,對於緩和民族矛盾有巨大的作用。

當時,京師的西北門戶始平縣豪強橫行,百姓不堪其擾,苻堅派王猛前去治理。王猛雷厲風行,到任後便當眾鞭死了一個作惡多端的奸吏,沒想到,這奸吏背後有靠山,一群狐朋狗黨聯名上告,勾結執法官竟將王猛逮捕,關進了大獄,押送到長安。苻堅得知後大驚,親自到獄中探視王猛。責問:“為政之體,德化為先,蒞任未幾而殺戮無數,何其酷也!”

王猛回答:“臣聞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劇邑,謹為明君翦除凶猾。始殺一奸,餘尚萬數,若以臣不能窮殘盡暴,肅清軌法者,敢不甘心鼎鑊,以謝孤負。酷政之刑,臣實未敢受之。”

翻譯如下:

苻堅:老子就是靠鼓吹德政上位的,你這好,一上來就亂殺,感覺是個酷吏啊!

王猛:亂世不用猛藥有毛用,這才殺了一個,如果不早點動手,國家還治理個毛線。要說我是酷吏,真是大大冤枉…

苻堅本聽信群臣之言,覺得王猛此舉像個酷吏,但這一番話,卻讓他且暫且嘆,回頭對諸臣說:“王猛是管仲、子產一類人物啊!”於是,不但赦免他濫殺官吏之罪,還給他升官了。

此後,在王猛主持下,革新吏治、驅除積弊,修養生息,將原本一團亂的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無不稱頌“兵強國富,垂及昇平,(王)猛之力也。”

苻堅對他信任無比,讓他裁奪一切軍國內外之事,自己則端坐拱手於朝堂之上。

曾懷著十分感激的心情對王猛說:“愛卿日夜操勞,憂勤萬機,我好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似的,可以優哉遊哉享清福啦!”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前秦江山乃是氐族人打下來的,從皇帝到滿朝文武多是氐族顯貴或世家望族,而王猛以一介漢人寒士的身份,竟然得到皇帝重用,“權傾內外”,諸元老大臣自然不服氣。

姑臧侯樊世是當年隨先帝苻健打天下、王關中的功臣,他居功自傲,在某日下朝後,當中羞辱王猛:“我們與先帝共興大業,辛苦耕耘;你無汗馬之勞.憑什麼坐享其成?”

王猛反脣相譏:“讓你去耕種還算便宜了你,還想讓你當屠夫作廚子呢。”

樊世氣得要死,跳著腳說:“姓王的,遲早叫你頭懸長安城門,否則我不活在人世!”

兩位重臣不和的消息傳進苻堅耳中,他問明緣由後,嘆道:“必須殺此老氐,然後群臣方能整肅。”

在滿朝顯貴與王猛之間,苻堅選擇了後者,他借公主的婚事發難,誅殺了狂妄的樊世。

身為帝王,他深深地知道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的道理,一個口無遮攔的樊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朝臣們心有怨懟,背地裡使陰招。

朝官仇騰、席寶等人,屢屢運用職務之便,在民間肆意傳播王猛的黑料,被苻堅發現後,直接革職查辦;

有些小官員聽信謠言,上奏彈劾,竟被苻堅當庭一頓猛踹。

可以說,苻堅對王猛的信任,已經遠遠超越普通的君臣之誼,他們不但是並肩攜手的戰友,更是休慼相關的兄弟。

08

王猛治國,使前秦成為諸國中最有生氣的國家,群雄逐鹿中原,唯前秦屢戰屢勝、越戰越強,大有一統天下之勢。

在掃平五公之亂、攻滅前燕、蕩平西陲後,北方的一統已指日可待,只剩下了南方東晉。

一直以來,中原都以漢人為正統,即使東晉王朝如今只是偏安一隅,但在很多漢族士紳眼中,那裡依然是華夏正朔。

多年征戰,東晉國威雖已日落西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要一舉滅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王猛深感這些年來,東征西討,國力擴張得太快太猛了,必須要緩一緩,穩固根基。

但苻堅不這樣想,他殺紅了眼,更盼望著建立不朽之功勳,開萬世太平。


"

375年,那個號稱“功蓋諸葛第一人”的大牛逼貨老王死了。那一天,滿城飄雨,哀嚎震天,差一點就要六月飛雪。皇帝哭得肝兒顫,一病不起。病好以後,皇帝厲兵秣馬,御駕親征去了。老王若是在天有靈,肯定棺材板都要按不住:“老子臨死前對你說了那麼些掏心窩子的話,讓你別往南邊打,盯著點北方,你咋就是不聽呢?”8年後,大敗,亡國!

柏楊在評價這位皇帝時,說:“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的不過五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他。”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五個大帝裡,只有他從未統一過中國,也只有他,明明功蓋千秋,後人卻只永遠記不住他幹了那些大牛逼事兒,只記得他打了一場敗仗。

皇帝自打了敗仗後,一路敗退,單騎跑到淮北,還不小心中了流矢受了傷,又餓又疼,幸得當地平民幫助,勉強沒有被餓死。

皇帝三日沒吃飯,捧著滾燙的湯碗,忍不住落下淚來:“朕若是早點聽了大丞相的話,又何至於在此處吃這玩意兒?唉,朕還有啥臉面去見天下人呢?”他淚眼未乾,又不禁想起他的好兄弟來。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那時,他還是少年鮮衣怒馬的東海王,爺爺和父親都是一代梟雄,伯父是開國君主;

他出生時,背上就刻著“草付臣又土王咸陽”的讖文,“草付臣又土”,連起來是他的名字,他命中註定要在咸陽稱王。

這個註定不凡的公子王孫,忽有一日遇見了賣簸箕的窮書生老王···

老王家裡一貧如洗,只能一邊賣簸箕,一邊讀書,勤工儉學相當努力。幸好,他拿的是主角劇本,前期苦逼都是為了後面放大招。老王這天挑著簸箕去洛陽,碰上一人出高價買他的貨。老王一看,這大買賣啊!於是,屁顛兒地給送貨上門。

他跟著那人一路走,竟走進了深山,正疑惑間,一位鶴髮童顏的老翁出現,老王以為看見了神仙,倒頭就拜。老翁說:“王公,你怎麼好拜我呀?”於是以十倍價格買下他的簸箕,送他出山。老王出了山後回頭一看,媽呀,這不中嶽嵩山嗎?

我這是遇見黃石公了?難道,我應該做張良嗎?

偉大人物的經歷也總是相似的,當年張良遇隱士黃石公指點,遂成棟樑,先輔項梁、韓王,後擇明主劉邦,終成開國名相。如今,老王也受高人點撥,要靜候明主,成萬世基業。

他強聞博知,對兵法與治世均有獨到見解,很快聲名遠播,成了別人口中“臥龍”、“雛鳳”一流人物。但他認為東晉王朝已經爛到了根裡,難有作為;

而面對權臣恆溫的高官厚祿,他又害怕助其篡晉會玷汙清命,堅辭不就,於是躲進深山裡讀書。

公元355年,前秦的尚書呂婆樓找到老王,懇請他出山輔政。老王冷笑:“如今大秦王座上那個獨眼的瞎子,暴虐無道,遲早有一日要遭天譴,我何必去趟那渾水?”

“在下請先生入仕,並非是請您輔佐堂兄,而是助我誅昏君、平暴政,還天下一個清明盛世。”簾外一個聲音響起,走進來一位錦衣少年郎。

老王打量了一下,穿得倒是不錯,瞧著不過十七八歲,只怕是哪裡來的公子王孫,竟公然說謀弒皇帝,好大的膽子!

呂尚書和顏悅色地介紹:“這位是東海王殿下。”老王“哦”了一聲,繼續悶頭看書。

東海王也不介意,說:“當今天下,兵禍久矣,亂象堪比漢末三國,而百姓不堪其擾。我大秦雖是氐族江山,卻嚮往漢室政通人和。我願效仿先賢,伐無道、扶明主,還百姓一個富庶盛世···”老王“啪嘰”往自己背上一拍,捉出來一隻蝨子,打斷了東海王的話:“殿下效仿昭烈帝顧我茅廬,可是把我當做諸葛了?”

東海王正襟作揖,道:“願請先生出山。”老王哈哈大笑:“好,殿下放心,有我老王出馬,殿下絕不會只做一個三分天下的昭烈帝,我也不是吐血五丈原的諸葛孔明!”兩人擊掌為誓,遂立盟約。

接下來,他們相對而坐,從興廢大事一直聊到到排兵佈陣的細節,句句投機。東海王被老王的才學徹底折服,而老王,也對這位少年人徹底刮目相看,從此真心實意地輔佐他。那一年,東海王17歲,承襲父爵不久,封了龍驤將軍,因不滿堂兄苻生暴政,廣尋天下名士能人,想要整頓吏治,懲處不法豪強,平息內亂。那時,老王剛到而立之年,窩在山中讀了幾年書,痛感天下大亂,卻尋不到一個明主,終日哀嘆懷才不遇。機緣巧合之下,這兩人懷著同樣的理想走到了一起,二人攜手,在兩晉十六國的亂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就是後來的前秦大帝苻堅;而他,是“功蓋諸葛第一人”王猛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王猛名字叫“猛”,卻並不是一個蠻橫勇猛的大老粗。他睿智機敏、運籌帷幄,先助苻堅平定姚襄羌人之亂,成功樹立威望,又利用皇帝苻生賞罰失當,挑起苻黃眉等功臣不滿,苻黃眉謀反失敗,反而給了苻堅一個上位的機會。

公元357年,苻堅發動宮廷政變,衝進皇宮,將睡懵的苻生給五花大綁,扔進了小黑屋,廢為越王。

然後,苻堅裝模作樣,將哥哥苻法推上帝位,苻法以自己庶出為由,堅辭不受,於是苻堅順理成章地登基,稱“大秦天王”,改年號永興,王猛為中書侍郎,掌軍國機密。

苻堅即位前,廢帝苻生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本就連年天災、餓殍遍野,再加上關中地區各民族雜居,民族仇殺此起彼伏,整個前秦社會內憂外患不斷。

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苻堅與王猛君臣同心,竟用數年的時間,開創出一個清明盛世來。

苻堅聽從王猛建議,先從調整最高領導機構入手,果斷地處斬了幫助苻生作惡的佞臣董榮、趙韶等二十餘人。提拔重用了一批精明廉潔的漢族士人蔘與朝政。

大量漢臣的起用,對於緩和民族矛盾有巨大的作用。

當時,京師的西北門戶始平縣豪強橫行,百姓不堪其擾,苻堅派王猛前去治理。王猛雷厲風行,到任後便當眾鞭死了一個作惡多端的奸吏,沒想到,這奸吏背後有靠山,一群狐朋狗黨聯名上告,勾結執法官竟將王猛逮捕,關進了大獄,押送到長安。苻堅得知後大驚,親自到獄中探視王猛。責問:“為政之體,德化為先,蒞任未幾而殺戮無數,何其酷也!”

王猛回答:“臣聞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劇邑,謹為明君翦除凶猾。始殺一奸,餘尚萬數,若以臣不能窮殘盡暴,肅清軌法者,敢不甘心鼎鑊,以謝孤負。酷政之刑,臣實未敢受之。”

翻譯如下:

苻堅:老子就是靠鼓吹德政上位的,你這好,一上來就亂殺,感覺是個酷吏啊!

王猛:亂世不用猛藥有毛用,這才殺了一個,如果不早點動手,國家還治理個毛線。要說我是酷吏,真是大大冤枉…

苻堅本聽信群臣之言,覺得王猛此舉像個酷吏,但這一番話,卻讓他且暫且嘆,回頭對諸臣說:“王猛是管仲、子產一類人物啊!”於是,不但赦免他濫殺官吏之罪,還給他升官了。

此後,在王猛主持下,革新吏治、驅除積弊,修養生息,將原本一團亂的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無不稱頌“兵強國富,垂及昇平,(王)猛之力也。”

苻堅對他信任無比,讓他裁奪一切軍國內外之事,自己則端坐拱手於朝堂之上。

曾懷著十分感激的心情對王猛說:“愛卿日夜操勞,憂勤萬機,我好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似的,可以優哉遊哉享清福啦!”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前秦江山乃是氐族人打下來的,從皇帝到滿朝文武多是氐族顯貴或世家望族,而王猛以一介漢人寒士的身份,竟然得到皇帝重用,“權傾內外”,諸元老大臣自然不服氣。

姑臧侯樊世是當年隨先帝苻健打天下、王關中的功臣,他居功自傲,在某日下朝後,當中羞辱王猛:“我們與先帝共興大業,辛苦耕耘;你無汗馬之勞.憑什麼坐享其成?”

王猛反脣相譏:“讓你去耕種還算便宜了你,還想讓你當屠夫作廚子呢。”

樊世氣得要死,跳著腳說:“姓王的,遲早叫你頭懸長安城門,否則我不活在人世!”

兩位重臣不和的消息傳進苻堅耳中,他問明緣由後,嘆道:“必須殺此老氐,然後群臣方能整肅。”

在滿朝顯貴與王猛之間,苻堅選擇了後者,他借公主的婚事發難,誅殺了狂妄的樊世。

身為帝王,他深深地知道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的道理,一個口無遮攔的樊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朝臣們心有怨懟,背地裡使陰招。

朝官仇騰、席寶等人,屢屢運用職務之便,在民間肆意傳播王猛的黑料,被苻堅發現後,直接革職查辦;

有些小官員聽信謠言,上奏彈劾,竟被苻堅當庭一頓猛踹。

可以說,苻堅對王猛的信任,已經遠遠超越普通的君臣之誼,他們不但是並肩攜手的戰友,更是休慼相關的兄弟。

08

王猛治國,使前秦成為諸國中最有生氣的國家,群雄逐鹿中原,唯前秦屢戰屢勝、越戰越強,大有一統天下之勢。

在掃平五公之亂、攻滅前燕、蕩平西陲後,北方的一統已指日可待,只剩下了南方東晉。

一直以來,中原都以漢人為正統,即使東晉王朝如今只是偏安一隅,但在很多漢族士紳眼中,那裡依然是華夏正朔。

多年征戰,東晉國威雖已日落西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要一舉滅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王猛深感這些年來,東征西討,國力擴張得太快太猛了,必須要緩一緩,穩固根基。

但苻堅不這樣想,他殺紅了眼,更盼望著建立不朽之功勳,開萬世太平。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苻堅厲兵秣馬,準備對東晉開戰,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但王猛,卻在多年積勞下,病倒了。苻堅暫停了一切開戰準備,親自為他祈禱,命人遍訪名山大川,為他祈福。不久後,王猛病情有所好轉,苻堅欣喜異常,下令大赦天下。王猛受寵若驚,連忙上書跪謝,又忍不住勸諫:

“臣聽說報答恩德最好的辦法是盡言直諫,請讓我謹以垂危之命,敬獻遺誠。陛下威烈震懾八方荒遠之地,聲望德化光照六合之內;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如拾草芥。然而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終。所以,古來明君聖王深知創業守成之不易,無不戰戰兢兢,如臨深淵。懇望陛下以他們為榜樣,則天下幸甚!”

苻堅讀罷奏章,熱淚兩行。

兩個月後,王猛病勢又再加重,已有油盡燈枯之相,皇帝前去探視,詢問身後事。

王猛本已奄奄一息,忽然睜開雙眼,說:“晉朝僻處江南,但為華夏正統,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後,陛下千萬不可圖滅晉朝。鮮卑、西羌降伏貴族賊心不死,是我國的仇敵,遲早要成為禍害,應逐漸剷除他們,以利於國家。”

說罷,便停止了呼吸。

靈堂之上,苻堅三度痛哭,對太子苻宏說:“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奪吾景略之速也!”上天這麼快奪走他身邊的肱骨之臣,難道真的是不願讓他一統天下嗎?

共過苦的人,卻不能同甘!他傷心之餘,卻不肯信命。

"

375年,那個號稱“功蓋諸葛第一人”的大牛逼貨老王死了。那一天,滿城飄雨,哀嚎震天,差一點就要六月飛雪。皇帝哭得肝兒顫,一病不起。病好以後,皇帝厲兵秣馬,御駕親征去了。老王若是在天有靈,肯定棺材板都要按不住:“老子臨死前對你說了那麼些掏心窩子的話,讓你別往南邊打,盯著點北方,你咋就是不聽呢?”8年後,大敗,亡國!

柏楊在評價這位皇帝時,說:“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的不過五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他。”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五個大帝裡,只有他從未統一過中國,也只有他,明明功蓋千秋,後人卻只永遠記不住他幹了那些大牛逼事兒,只記得他打了一場敗仗。

皇帝自打了敗仗後,一路敗退,單騎跑到淮北,還不小心中了流矢受了傷,又餓又疼,幸得當地平民幫助,勉強沒有被餓死。

皇帝三日沒吃飯,捧著滾燙的湯碗,忍不住落下淚來:“朕若是早點聽了大丞相的話,又何至於在此處吃這玩意兒?唉,朕還有啥臉面去見天下人呢?”他淚眼未乾,又不禁想起他的好兄弟來。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那時,他還是少年鮮衣怒馬的東海王,爺爺和父親都是一代梟雄,伯父是開國君主;

他出生時,背上就刻著“草付臣又土王咸陽”的讖文,“草付臣又土”,連起來是他的名字,他命中註定要在咸陽稱王。

這個註定不凡的公子王孫,忽有一日遇見了賣簸箕的窮書生老王···

老王家裡一貧如洗,只能一邊賣簸箕,一邊讀書,勤工儉學相當努力。幸好,他拿的是主角劇本,前期苦逼都是為了後面放大招。老王這天挑著簸箕去洛陽,碰上一人出高價買他的貨。老王一看,這大買賣啊!於是,屁顛兒地給送貨上門。

他跟著那人一路走,竟走進了深山,正疑惑間,一位鶴髮童顏的老翁出現,老王以為看見了神仙,倒頭就拜。老翁說:“王公,你怎麼好拜我呀?”於是以十倍價格買下他的簸箕,送他出山。老王出了山後回頭一看,媽呀,這不中嶽嵩山嗎?

我這是遇見黃石公了?難道,我應該做張良嗎?

偉大人物的經歷也總是相似的,當年張良遇隱士黃石公指點,遂成棟樑,先輔項梁、韓王,後擇明主劉邦,終成開國名相。如今,老王也受高人點撥,要靜候明主,成萬世基業。

他強聞博知,對兵法與治世均有獨到見解,很快聲名遠播,成了別人口中“臥龍”、“雛鳳”一流人物。但他認為東晉王朝已經爛到了根裡,難有作為;

而面對權臣恆溫的高官厚祿,他又害怕助其篡晉會玷汙清命,堅辭不就,於是躲進深山裡讀書。

公元355年,前秦的尚書呂婆樓找到老王,懇請他出山輔政。老王冷笑:“如今大秦王座上那個獨眼的瞎子,暴虐無道,遲早有一日要遭天譴,我何必去趟那渾水?”

“在下請先生入仕,並非是請您輔佐堂兄,而是助我誅昏君、平暴政,還天下一個清明盛世。”簾外一個聲音響起,走進來一位錦衣少年郎。

老王打量了一下,穿得倒是不錯,瞧著不過十七八歲,只怕是哪裡來的公子王孫,竟公然說謀弒皇帝,好大的膽子!

呂尚書和顏悅色地介紹:“這位是東海王殿下。”老王“哦”了一聲,繼續悶頭看書。

東海王也不介意,說:“當今天下,兵禍久矣,亂象堪比漢末三國,而百姓不堪其擾。我大秦雖是氐族江山,卻嚮往漢室政通人和。我願效仿先賢,伐無道、扶明主,還百姓一個富庶盛世···”老王“啪嘰”往自己背上一拍,捉出來一隻蝨子,打斷了東海王的話:“殿下效仿昭烈帝顧我茅廬,可是把我當做諸葛了?”

東海王正襟作揖,道:“願請先生出山。”老王哈哈大笑:“好,殿下放心,有我老王出馬,殿下絕不會只做一個三分天下的昭烈帝,我也不是吐血五丈原的諸葛孔明!”兩人擊掌為誓,遂立盟約。

接下來,他們相對而坐,從興廢大事一直聊到到排兵佈陣的細節,句句投機。東海王被老王的才學徹底折服,而老王,也對這位少年人徹底刮目相看,從此真心實意地輔佐他。那一年,東海王17歲,承襲父爵不久,封了龍驤將軍,因不滿堂兄苻生暴政,廣尋天下名士能人,想要整頓吏治,懲處不法豪強,平息內亂。那時,老王剛到而立之年,窩在山中讀了幾年書,痛感天下大亂,卻尋不到一個明主,終日哀嘆懷才不遇。機緣巧合之下,這兩人懷著同樣的理想走到了一起,二人攜手,在兩晉十六國的亂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就是後來的前秦大帝苻堅;而他,是“功蓋諸葛第一人”王猛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王猛名字叫“猛”,卻並不是一個蠻橫勇猛的大老粗。他睿智機敏、運籌帷幄,先助苻堅平定姚襄羌人之亂,成功樹立威望,又利用皇帝苻生賞罰失當,挑起苻黃眉等功臣不滿,苻黃眉謀反失敗,反而給了苻堅一個上位的機會。

公元357年,苻堅發動宮廷政變,衝進皇宮,將睡懵的苻生給五花大綁,扔進了小黑屋,廢為越王。

然後,苻堅裝模作樣,將哥哥苻法推上帝位,苻法以自己庶出為由,堅辭不受,於是苻堅順理成章地登基,稱“大秦天王”,改年號永興,王猛為中書侍郎,掌軍國機密。

苻堅即位前,廢帝苻生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本就連年天災、餓殍遍野,再加上關中地區各民族雜居,民族仇殺此起彼伏,整個前秦社會內憂外患不斷。

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苻堅與王猛君臣同心,竟用數年的時間,開創出一個清明盛世來。

苻堅聽從王猛建議,先從調整最高領導機構入手,果斷地處斬了幫助苻生作惡的佞臣董榮、趙韶等二十餘人。提拔重用了一批精明廉潔的漢族士人蔘與朝政。

大量漢臣的起用,對於緩和民族矛盾有巨大的作用。

當時,京師的西北門戶始平縣豪強橫行,百姓不堪其擾,苻堅派王猛前去治理。王猛雷厲風行,到任後便當眾鞭死了一個作惡多端的奸吏,沒想到,這奸吏背後有靠山,一群狐朋狗黨聯名上告,勾結執法官竟將王猛逮捕,關進了大獄,押送到長安。苻堅得知後大驚,親自到獄中探視王猛。責問:“為政之體,德化為先,蒞任未幾而殺戮無數,何其酷也!”

王猛回答:“臣聞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劇邑,謹為明君翦除凶猾。始殺一奸,餘尚萬數,若以臣不能窮殘盡暴,肅清軌法者,敢不甘心鼎鑊,以謝孤負。酷政之刑,臣實未敢受之。”

翻譯如下:

苻堅:老子就是靠鼓吹德政上位的,你這好,一上來就亂殺,感覺是個酷吏啊!

王猛:亂世不用猛藥有毛用,這才殺了一個,如果不早點動手,國家還治理個毛線。要說我是酷吏,真是大大冤枉…

苻堅本聽信群臣之言,覺得王猛此舉像個酷吏,但這一番話,卻讓他且暫且嘆,回頭對諸臣說:“王猛是管仲、子產一類人物啊!”於是,不但赦免他濫殺官吏之罪,還給他升官了。

此後,在王猛主持下,革新吏治、驅除積弊,修養生息,將原本一團亂的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無不稱頌“兵強國富,垂及昇平,(王)猛之力也。”

苻堅對他信任無比,讓他裁奪一切軍國內外之事,自己則端坐拱手於朝堂之上。

曾懷著十分感激的心情對王猛說:“愛卿日夜操勞,憂勤萬機,我好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似的,可以優哉遊哉享清福啦!”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前秦江山乃是氐族人打下來的,從皇帝到滿朝文武多是氐族顯貴或世家望族,而王猛以一介漢人寒士的身份,竟然得到皇帝重用,“權傾內外”,諸元老大臣自然不服氣。

姑臧侯樊世是當年隨先帝苻健打天下、王關中的功臣,他居功自傲,在某日下朝後,當中羞辱王猛:“我們與先帝共興大業,辛苦耕耘;你無汗馬之勞.憑什麼坐享其成?”

王猛反脣相譏:“讓你去耕種還算便宜了你,還想讓你當屠夫作廚子呢。”

樊世氣得要死,跳著腳說:“姓王的,遲早叫你頭懸長安城門,否則我不活在人世!”

兩位重臣不和的消息傳進苻堅耳中,他問明緣由後,嘆道:“必須殺此老氐,然後群臣方能整肅。”

在滿朝顯貴與王猛之間,苻堅選擇了後者,他借公主的婚事發難,誅殺了狂妄的樊世。

身為帝王,他深深地知道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的道理,一個口無遮攔的樊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朝臣們心有怨懟,背地裡使陰招。

朝官仇騰、席寶等人,屢屢運用職務之便,在民間肆意傳播王猛的黑料,被苻堅發現後,直接革職查辦;

有些小官員聽信謠言,上奏彈劾,竟被苻堅當庭一頓猛踹。

可以說,苻堅對王猛的信任,已經遠遠超越普通的君臣之誼,他們不但是並肩攜手的戰友,更是休慼相關的兄弟。

08

王猛治國,使前秦成為諸國中最有生氣的國家,群雄逐鹿中原,唯前秦屢戰屢勝、越戰越強,大有一統天下之勢。

在掃平五公之亂、攻滅前燕、蕩平西陲後,北方的一統已指日可待,只剩下了南方東晉。

一直以來,中原都以漢人為正統,即使東晉王朝如今只是偏安一隅,但在很多漢族士紳眼中,那裡依然是華夏正朔。

多年征戰,東晉國威雖已日落西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要一舉滅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王猛深感這些年來,東征西討,國力擴張得太快太猛了,必須要緩一緩,穩固根基。

但苻堅不這樣想,他殺紅了眼,更盼望著建立不朽之功勳,開萬世太平。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苻堅厲兵秣馬,準備對東晉開戰,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但王猛,卻在多年積勞下,病倒了。苻堅暫停了一切開戰準備,親自為他祈禱,命人遍訪名山大川,為他祈福。不久後,王猛病情有所好轉,苻堅欣喜異常,下令大赦天下。王猛受寵若驚,連忙上書跪謝,又忍不住勸諫:

“臣聽說報答恩德最好的辦法是盡言直諫,請讓我謹以垂危之命,敬獻遺誠。陛下威烈震懾八方荒遠之地,聲望德化光照六合之內;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如拾草芥。然而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終。所以,古來明君聖王深知創業守成之不易,無不戰戰兢兢,如臨深淵。懇望陛下以他們為榜樣,則天下幸甚!”

苻堅讀罷奏章,熱淚兩行。

兩個月後,王猛病勢又再加重,已有油盡燈枯之相,皇帝前去探視,詢問身後事。

王猛本已奄奄一息,忽然睜開雙眼,說:“晉朝僻處江南,但為華夏正統,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後,陛下千萬不可圖滅晉朝。鮮卑、西羌降伏貴族賊心不死,是我國的仇敵,遲早要成為禍害,應逐漸剷除他們,以利於國家。”

說罷,便停止了呼吸。

靈堂之上,苻堅三度痛哭,對太子苻宏說:“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奪吾景略之速也!”上天這麼快奪走他身邊的肱骨之臣,難道真的是不願讓他一統天下嗎?

共過苦的人,卻不能同甘!他傷心之餘,卻不肯信命。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王猛臨終前的肺腑之言餘音未散,苻堅已經開始準備南下用兵。半年之後,他迅速滅亡前涼和代國,完成北方的統一,西域六十二國皆來朝貢,東夷和西南夷更是俯首稱臣,苻堅志得意滿,開始進攻襄陽。襄陽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有“華夏第一城”之譽,固若金湯,但全盛時期的前秦軍隊,僅用一年時間就將它拿下,大軍長驅直入。

多年征戰,人困馬乏,朝中又在此時出現宗室內鬥,鎮守洛陽的北海公苻重謀反,唐公苻洛亦有不臣之心,這些動亂雖然很快就被平定了,但人心已經動搖。

群臣都不同意繼續伐晉,就連名僧釋道安、太子苻宏、寵妃張夫人等,都勸諫他不要冒進,陽平公苻融甚至哭著重提王猛臨終遺言,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苻堅,卻將這些話都拋諸腦後了。

當時滿朝文武,只有慕容垂一人支持苻堅,他很高興,說:“與我平定天下的人,就只有你一個呀。”

若是王猛還在世,只怕要氣得嗷嗷吐血:若與陛下平定天下的人是慕容垂,那老王我呢?

慕容垂本是前燕皇子,因宮室內訌投奔前秦,後來,前秦滅前燕,王猛早對此人有疑心,曾想辦法除掉此人,結果失敗,兩人齟齬很深。

果然不久後,此人就暴露了狼子野心,起兵反秦,光復大燕,做了後燕的開國君主。

但身在局中的苻堅,卻堅信慕容垂的忠心,聽信他的慫恿,傾全國之兵南下。戰爭開始前,誰也沒有想過東晉會贏,苻堅更想不到,自己一統天下的決心,竟然會變成一樁笑柄。

淝水之戰,這場註定被記入史冊的戰役,以前秦的慘敗結束。東晉以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北府兵8萬人;

前秦這邊則由皇弟苻融為前鋒,領25萬兵馬,苻堅親自坐鎮中軍,共有50萬精銳,雙方於淝水兩岸擺開陣型。苻堅自認為能速戰速決,派前秦尚書朱序前去勸降,誰知朱序反水,私下提示東晉宜先發制人,擊潰前秦的先鋒部隊。秦軍小戰不敵,且戰且退,朱序在陣後大叫:“秦軍敗了!”

軍心瞬間大亂,一番血戰之後,苻融被斬落馬下,一命嗚呼,苻堅連忙撤軍,卻不幸被流矢所傷,狼狽逃往淮北。

"

375年,那個號稱“功蓋諸葛第一人”的大牛逼貨老王死了。那一天,滿城飄雨,哀嚎震天,差一點就要六月飛雪。皇帝哭得肝兒顫,一病不起。病好以後,皇帝厲兵秣馬,御駕親征去了。老王若是在天有靈,肯定棺材板都要按不住:“老子臨死前對你說了那麼些掏心窩子的話,讓你別往南邊打,盯著點北方,你咋就是不聽呢?”8年後,大敗,亡國!

柏楊在評價這位皇帝時,說:“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的不過五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清聖祖、他。”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五個大帝裡,只有他從未統一過中國,也只有他,明明功蓋千秋,後人卻只永遠記不住他幹了那些大牛逼事兒,只記得他打了一場敗仗。

皇帝自打了敗仗後,一路敗退,單騎跑到淮北,還不小心中了流矢受了傷,又餓又疼,幸得當地平民幫助,勉強沒有被餓死。

皇帝三日沒吃飯,捧著滾燙的湯碗,忍不住落下淚來:“朕若是早點聽了大丞相的話,又何至於在此處吃這玩意兒?唉,朕還有啥臉面去見天下人呢?”他淚眼未乾,又不禁想起他的好兄弟來。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那時,他還是少年鮮衣怒馬的東海王,爺爺和父親都是一代梟雄,伯父是開國君主;

他出生時,背上就刻著“草付臣又土王咸陽”的讖文,“草付臣又土”,連起來是他的名字,他命中註定要在咸陽稱王。

這個註定不凡的公子王孫,忽有一日遇見了賣簸箕的窮書生老王···

老王家裡一貧如洗,只能一邊賣簸箕,一邊讀書,勤工儉學相當努力。幸好,他拿的是主角劇本,前期苦逼都是為了後面放大招。老王這天挑著簸箕去洛陽,碰上一人出高價買他的貨。老王一看,這大買賣啊!於是,屁顛兒地給送貨上門。

他跟著那人一路走,竟走進了深山,正疑惑間,一位鶴髮童顏的老翁出現,老王以為看見了神仙,倒頭就拜。老翁說:“王公,你怎麼好拜我呀?”於是以十倍價格買下他的簸箕,送他出山。老王出了山後回頭一看,媽呀,這不中嶽嵩山嗎?

我這是遇見黃石公了?難道,我應該做張良嗎?

偉大人物的經歷也總是相似的,當年張良遇隱士黃石公指點,遂成棟樑,先輔項梁、韓王,後擇明主劉邦,終成開國名相。如今,老王也受高人點撥,要靜候明主,成萬世基業。

他強聞博知,對兵法與治世均有獨到見解,很快聲名遠播,成了別人口中“臥龍”、“雛鳳”一流人物。但他認為東晉王朝已經爛到了根裡,難有作為;

而面對權臣恆溫的高官厚祿,他又害怕助其篡晉會玷汙清命,堅辭不就,於是躲進深山裡讀書。

公元355年,前秦的尚書呂婆樓找到老王,懇請他出山輔政。老王冷笑:“如今大秦王座上那個獨眼的瞎子,暴虐無道,遲早有一日要遭天譴,我何必去趟那渾水?”

“在下請先生入仕,並非是請您輔佐堂兄,而是助我誅昏君、平暴政,還天下一個清明盛世。”簾外一個聲音響起,走進來一位錦衣少年郎。

老王打量了一下,穿得倒是不錯,瞧著不過十七八歲,只怕是哪裡來的公子王孫,竟公然說謀弒皇帝,好大的膽子!

呂尚書和顏悅色地介紹:“這位是東海王殿下。”老王“哦”了一聲,繼續悶頭看書。

東海王也不介意,說:“當今天下,兵禍久矣,亂象堪比漢末三國,而百姓不堪其擾。我大秦雖是氐族江山,卻嚮往漢室政通人和。我願效仿先賢,伐無道、扶明主,還百姓一個富庶盛世···”老王“啪嘰”往自己背上一拍,捉出來一隻蝨子,打斷了東海王的話:“殿下效仿昭烈帝顧我茅廬,可是把我當做諸葛了?”

東海王正襟作揖,道:“願請先生出山。”老王哈哈大笑:“好,殿下放心,有我老王出馬,殿下絕不會只做一個三分天下的昭烈帝,我也不是吐血五丈原的諸葛孔明!”兩人擊掌為誓,遂立盟約。

接下來,他們相對而坐,從興廢大事一直聊到到排兵佈陣的細節,句句投機。東海王被老王的才學徹底折服,而老王,也對這位少年人徹底刮目相看,從此真心實意地輔佐他。那一年,東海王17歲,承襲父爵不久,封了龍驤將軍,因不滿堂兄苻生暴政,廣尋天下名士能人,想要整頓吏治,懲處不法豪強,平息內亂。那時,老王剛到而立之年,窩在山中讀了幾年書,痛感天下大亂,卻尋不到一個明主,終日哀嘆懷才不遇。機緣巧合之下,這兩人懷著同樣的理想走到了一起,二人攜手,在兩晉十六國的亂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就是後來的前秦大帝苻堅;而他,是“功蓋諸葛第一人”王猛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王猛名字叫“猛”,卻並不是一個蠻橫勇猛的大老粗。他睿智機敏、運籌帷幄,先助苻堅平定姚襄羌人之亂,成功樹立威望,又利用皇帝苻生賞罰失當,挑起苻黃眉等功臣不滿,苻黃眉謀反失敗,反而給了苻堅一個上位的機會。

公元357年,苻堅發動宮廷政變,衝進皇宮,將睡懵的苻生給五花大綁,扔進了小黑屋,廢為越王。

然後,苻堅裝模作樣,將哥哥苻法推上帝位,苻法以自己庶出為由,堅辭不受,於是苻堅順理成章地登基,稱“大秦天王”,改年號永興,王猛為中書侍郎,掌軍國機密。

苻堅即位前,廢帝苻生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本就連年天災、餓殍遍野,再加上關中地區各民族雜居,民族仇殺此起彼伏,整個前秦社會內憂外患不斷。

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苻堅與王猛君臣同心,竟用數年的時間,開創出一個清明盛世來。

苻堅聽從王猛建議,先從調整最高領導機構入手,果斷地處斬了幫助苻生作惡的佞臣董榮、趙韶等二十餘人。提拔重用了一批精明廉潔的漢族士人蔘與朝政。

大量漢臣的起用,對於緩和民族矛盾有巨大的作用。

當時,京師的西北門戶始平縣豪強橫行,百姓不堪其擾,苻堅派王猛前去治理。王猛雷厲風行,到任後便當眾鞭死了一個作惡多端的奸吏,沒想到,這奸吏背後有靠山,一群狐朋狗黨聯名上告,勾結執法官竟將王猛逮捕,關進了大獄,押送到長安。苻堅得知後大驚,親自到獄中探視王猛。責問:“為政之體,德化為先,蒞任未幾而殺戮無數,何其酷也!”

王猛回答:“臣聞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劇邑,謹為明君翦除凶猾。始殺一奸,餘尚萬數,若以臣不能窮殘盡暴,肅清軌法者,敢不甘心鼎鑊,以謝孤負。酷政之刑,臣實未敢受之。”

翻譯如下:

苻堅:老子就是靠鼓吹德政上位的,你這好,一上來就亂殺,感覺是個酷吏啊!

王猛:亂世不用猛藥有毛用,這才殺了一個,如果不早點動手,國家還治理個毛線。要說我是酷吏,真是大大冤枉…

苻堅本聽信群臣之言,覺得王猛此舉像個酷吏,但這一番話,卻讓他且暫且嘆,回頭對諸臣說:“王猛是管仲、子產一類人物啊!”於是,不但赦免他濫殺官吏之罪,還給他升官了。

此後,在王猛主持下,革新吏治、驅除積弊,修養生息,將原本一團亂的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無不稱頌“兵強國富,垂及昇平,(王)猛之力也。”

苻堅對他信任無比,讓他裁奪一切軍國內外之事,自己則端坐拱手於朝堂之上。

曾懷著十分感激的心情對王猛說:“愛卿日夜操勞,憂勤萬機,我好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似的,可以優哉遊哉享清福啦!”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前秦江山乃是氐族人打下來的,從皇帝到滿朝文武多是氐族顯貴或世家望族,而王猛以一介漢人寒士的身份,竟然得到皇帝重用,“權傾內外”,諸元老大臣自然不服氣。

姑臧侯樊世是當年隨先帝苻健打天下、王關中的功臣,他居功自傲,在某日下朝後,當中羞辱王猛:“我們與先帝共興大業,辛苦耕耘;你無汗馬之勞.憑什麼坐享其成?”

王猛反脣相譏:“讓你去耕種還算便宜了你,還想讓你當屠夫作廚子呢。”

樊世氣得要死,跳著腳說:“姓王的,遲早叫你頭懸長安城門,否則我不活在人世!”

兩位重臣不和的消息傳進苻堅耳中,他問明緣由後,嘆道:“必須殺此老氐,然後群臣方能整肅。”

在滿朝顯貴與王猛之間,苻堅選擇了後者,他借公主的婚事發難,誅殺了狂妄的樊世。

身為帝王,他深深地知道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的道理,一個口無遮攔的樊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朝臣們心有怨懟,背地裡使陰招。

朝官仇騰、席寶等人,屢屢運用職務之便,在民間肆意傳播王猛的黑料,被苻堅發現後,直接革職查辦;

有些小官員聽信謠言,上奏彈劾,竟被苻堅當庭一頓猛踹。

可以說,苻堅對王猛的信任,已經遠遠超越普通的君臣之誼,他們不但是並肩攜手的戰友,更是休慼相關的兄弟。

08

王猛治國,使前秦成為諸國中最有生氣的國家,群雄逐鹿中原,唯前秦屢戰屢勝、越戰越強,大有一統天下之勢。

在掃平五公之亂、攻滅前燕、蕩平西陲後,北方的一統已指日可待,只剩下了南方東晉。

一直以來,中原都以漢人為正統,即使東晉王朝如今只是偏安一隅,但在很多漢族士紳眼中,那裡依然是華夏正朔。

多年征戰,東晉國威雖已日落西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要一舉滅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王猛深感這些年來,東征西討,國力擴張得太快太猛了,必須要緩一緩,穩固根基。

但苻堅不這樣想,他殺紅了眼,更盼望著建立不朽之功勳,開萬世太平。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苻堅厲兵秣馬,準備對東晉開戰,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但王猛,卻在多年積勞下,病倒了。苻堅暫停了一切開戰準備,親自為他祈禱,命人遍訪名山大川,為他祈福。不久後,王猛病情有所好轉,苻堅欣喜異常,下令大赦天下。王猛受寵若驚,連忙上書跪謝,又忍不住勸諫:

“臣聽說報答恩德最好的辦法是盡言直諫,請讓我謹以垂危之命,敬獻遺誠。陛下威烈震懾八方荒遠之地,聲望德化光照六合之內;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如拾草芥。然而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終。所以,古來明君聖王深知創業守成之不易,無不戰戰兢兢,如臨深淵。懇望陛下以他們為榜樣,則天下幸甚!”

苻堅讀罷奏章,熱淚兩行。

兩個月後,王猛病勢又再加重,已有油盡燈枯之相,皇帝前去探視,詢問身後事。

王猛本已奄奄一息,忽然睜開雙眼,說:“晉朝僻處江南,但為華夏正統,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後,陛下千萬不可圖滅晉朝。鮮卑、西羌降伏貴族賊心不死,是我國的仇敵,遲早要成為禍害,應逐漸剷除他們,以利於國家。”

說罷,便停止了呼吸。

靈堂之上,苻堅三度痛哭,對太子苻宏說:“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奪吾景略之速也!”上天這麼快奪走他身邊的肱骨之臣,難道真的是不願讓他一統天下嗎?

共過苦的人,卻不能同甘!他傷心之餘,卻不肯信命。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王猛臨終前的肺腑之言餘音未散,苻堅已經開始準備南下用兵。半年之後,他迅速滅亡前涼和代國,完成北方的統一,西域六十二國皆來朝貢,東夷和西南夷更是俯首稱臣,苻堅志得意滿,開始進攻襄陽。襄陽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有“華夏第一城”之譽,固若金湯,但全盛時期的前秦軍隊,僅用一年時間就將它拿下,大軍長驅直入。

多年征戰,人困馬乏,朝中又在此時出現宗室內鬥,鎮守洛陽的北海公苻重謀反,唐公苻洛亦有不臣之心,這些動亂雖然很快就被平定了,但人心已經動搖。

群臣都不同意繼續伐晉,就連名僧釋道安、太子苻宏、寵妃張夫人等,都勸諫他不要冒進,陽平公苻融甚至哭著重提王猛臨終遺言,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苻堅,卻將這些話都拋諸腦後了。

當時滿朝文武,只有慕容垂一人支持苻堅,他很高興,說:“與我平定天下的人,就只有你一個呀。”

若是王猛還在世,只怕要氣得嗷嗷吐血:若與陛下平定天下的人是慕容垂,那老王我呢?

慕容垂本是前燕皇子,因宮室內訌投奔前秦,後來,前秦滅前燕,王猛早對此人有疑心,曾想辦法除掉此人,結果失敗,兩人齟齬很深。

果然不久後,此人就暴露了狼子野心,起兵反秦,光復大燕,做了後燕的開國君主。

但身在局中的苻堅,卻堅信慕容垂的忠心,聽信他的慫恿,傾全國之兵南下。戰爭開始前,誰也沒有想過東晉會贏,苻堅更想不到,自己一統天下的決心,竟然會變成一樁笑柄。

淝水之戰,這場註定被記入史冊的戰役,以前秦的慘敗結束。東晉以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北府兵8萬人;

前秦這邊則由皇弟苻融為前鋒,領25萬兵馬,苻堅親自坐鎮中軍,共有50萬精銳,雙方於淝水兩岸擺開陣型。苻堅自認為能速戰速決,派前秦尚書朱序前去勸降,誰知朱序反水,私下提示東晉宜先發制人,擊潰前秦的先鋒部隊。秦軍小戰不敵,且戰且退,朱序在陣後大叫:“秦軍敗了!”

軍心瞬間大亂,一番血戰之後,苻融被斬落馬下,一命嗚呼,苻堅連忙撤軍,卻不幸被流矢所傷,狼狽逃往淮北。

他本可功蓋​秦皇​漢武,為何一敗塗地?只因沒聽大臣的話

淝水之敗後,前秦元氣大傷,苻堅自己也心力交瘁,逃回長安後,哭悼苻融、告罪宗廟。有時候,一場敗仗給國家帶來的悲劇遠比想象的大,前秦元氣大傷,先前被統一的鮮卑、羌等部族酋豪紛紛舉兵反叛,建立割據政權。慕容垂首先發難,逃回燕國故地自立為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亦在牛川稱王復國;羌族的姚萇等人也重新崛起;丁零、烏丸相續起兵反叛。北方重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中。

鮮卑慕容大軍大舉進攻長安,將這座古城包圍得密不透風,苻堅困於宮中,氣得吐血:“慕容賊子,昔年朕待你們如親兄弟,如今卻來叛我!後悔不用王景略(王猛)和陽平公(苻融)之言,使白虜敢猖狂如此!”

慕容大軍在長安城外圍困日久,城中糧草斷絕,竟然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苻堅拿出最後的餘糧激勵群臣,每個人分到薄薄的幾片肉,塞進嘴裡不敢嚥下,回到家“吐肉以飴妻子”。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苻堅竟然犯起了糊塗,聽信“帝出五將久長得”的讖言,率領近衛逃出長安,只留下太子守城,最終魂斷新平佛寺。史書記載,“(苻)堅既不許(姚)萇以禪代,罵而求死。”

臨死之前,他仍正襟危坐,氣度雍容,彷彿還是那個立志要一統天下的帝王,君臣攜手,睥睨天下。

自淝水敗後,他就常常想起王猛,昔日他們都還年輕,飛馳馬上,暢談江山,他堅信,天下英雄熙熙攘攘,得王猛,可得天下,可惜自己剛愎自用,不聽忠臣死諫,竟到了這個地步!一個個午夜夢迴裡,苻堅痛哭流涕,可惜,人生沒有重來的機會。他沒有辦法復活王猛,更沒有辦法再將這個跌入泥潭的帝國重新扶起。

375年,王猛死

383年,淝水之戰,苻堅大敗

385年,苻堅死

394年,前秦徹底滅亡

劉備死了,諸葛亮還能“七出祁山”;

王猛死了,苻堅就真要玩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