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攻防戰:喋血孤城,二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蘇德戰場上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也是二戰的重要轉折點。此役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歷時6個半月,蘇軍粉碎了希特勒的重點進攻,完全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德軍被迫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從而為整個法西斯陣線走向最後的崩潰奠定了基礎。

城市攻防戰:喋血孤城,二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

由於德軍在蘇德戰場遭受慘敗,人員和物資損失巨大,希特勒認為德國只有通過對蘇戰爭獲得豐富的戰略資源,才能實現其獨霸全球的計劃。

1942年初,德軍調整作戰部署,將進攻重心放到蘇德戰場的南線,企圖攻佔蘇聯重要戰略中心城市斯大林格勒,切斷蘇聯戰略物資運輸,將莫斯科和南方地區隔離。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西岸,是橫貫歐亞兩洲的咽喉,也是蘇聯南部著名的工業中心、軍事工業基地和糧食倉儲地。1941年德軍佔領烏克蘭後,這裡成為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惟一通道,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城市攻防戰:喋血孤城,二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

當時,蘇德戰場上共有德軍600多萬人,蘇軍500多萬人。德軍主要投入B集團軍群,即第6集團軍、第4坦克集團軍以及意大利第8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6、第7軍,並配備第4航空隊擔負空中支援,計劃於7月25日攻佔斯大林格勒。

蘇軍於7月12日編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下轄7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空軍第8集團軍。方面軍戰役部署為1個梯隊,轄第62、第63、第64、第21集團軍;1個預備隊,轄第28、第57集團軍。兩軍力量對比,德軍在兵員、飛機、大炮方面佔優勢,蘇軍在坦克和戰艦數量上多於敵人,但蘇軍還擁有強大的防禦部隊和後續梯隊。

蘇軍最高統帥部擬製了“積極防禦、節節抗擊、待機反攻”的作戰方針和具體的作戰計劃,決定在蘇德戰線南翼組織堅固防禦,大量消耗德軍突擊集團,為戰略反攻創造有利條件。為此,蘇軍早在戰前即構築了4道防禦地帶,即外、中、內和市區4個防禦圈,構築防坦克壕1700餘千米,火力點20餘萬個,全部防禦工事總長度超過2750千米。

城市攻防戰:喋血孤城,二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

1942年7月17日,德軍第6集團軍主力分成南北兩路,分別從彼列拉佐夫斯基和奧勃利夫斯卡亞地域出發,向頓河卜拉奇方向實施向心突擊並奪取頓河渡口。進攻開始後,蘇軍前進支隊開始抗擊德軍進攻,遲滯德軍行動,消除德軍對蘇軍主要防禦陣地攻擊的突然性,最終於22日退回主要防禦地帶。

8月17日,德軍佔領了頓河西岸整個地域,蘇軍被迫撤至頓河東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圍廓組織防禦。從8月18日起,德軍對南、北兩個突擊集團進行了加強,第6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團軍分別從東、北兩個方向,同時對斯大林格勒實施向心突擊,企圖一舉攻佔該城。8月底至9月上旬,在北路德軍嚴重威脅下,市區工人殲擊營和民兵隊也積極投入到城市保衛戰鬥中,蘇軍西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受命全權組織斯大林格勒防衛作戰。至9月上旬,蘇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對德軍的翼側實施了反擊,雖未殲滅突至伏爾加河岸之敵,但仍奪取了兩個登陸場,為後來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9月12日,由於雙方實力懸殊,蘇軍被迫撤至市區圍廓組織防禦。從9月12日起,斯大林格勒市區防禦由蘇軍第62集團軍負責,防禦正面約50千米,縱深約3~10千米。德軍第6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團軍於9月13日對城市中部和南部發起進攻,配合猛烈的地面進攻,德軍進行了大規模空襲,平均每晝夜出動飛機達1000~1500架次,整個市區建築幾乎全部被毀。在此期間,蘇軍防空部隊擊毀擊傷德機929架,德軍也遭到重大損失。

在守城過程中,由於市區面積小,不便配置大量部隊,蘇軍採用逐次投入預備隊的辦法,不斷從預備隊中派出建制的步兵師加強城防力量。德軍於11月11日前突至伏爾加河岸,將蘇軍分割成3塊,但蘇軍在市區仍然堅守著3小塊河岸地區,德軍始終未能攻佔整個市區。1942年11月19日,蘇軍開始由戰略防禦轉入進攻。

城市攻防戰:喋血孤城,二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

1942年9月,蘇軍後勤部長參加了代號為“天王星”的反攻計劃制定。為保障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反攻,總部還專門在薩拉托夫增設了中央供應基地,充分利用了新修鐵路,運送了大量部隊和物資投送前線。蘇軍參加反攻的部隊編成3個方面軍,即9月28日由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稱的頓河方面軍和由東南方面軍改編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以及10月22日新編成的西南方面軍,共計10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3個空軍集團軍,約100萬兵力。此時,蘇軍在火炮、迫擊炮和坦克數量方面略優於德軍,在人員和飛機方面略遜一些。

蘇德兩軍在殘酷的巷戰爭奪中相持到11月,這時伏爾加河河面上寒風凜冽,再加上冬雨霏霏,泥濘不堪,士兵們嘴裡呼出的熱氣馬上就會結冰。蘇軍反攻的企圖,是將德軍第6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團軍緊緊地鉗制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然後在它的兩翼實施兩個強大的突擊,合圍並殲滅在斯大林格勒地域的全部德軍。

城市攻防戰:喋血孤城,二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

按照作戰企圖,西南方面軍以左翼的坦克第5集團軍和第21集團軍為主要突擊部隊,在兩個地段、共22千米正面上,突破敵人防禦,並以快速部隊進入突破口,向卡拉奇、蘇維斯基總方向發起進攻,並在該處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會師。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在湖間隘路地域,由第51和第57集團軍擔任主要突擊,在兩個地段約30千米正面突破敵軍防禦,消滅羅馬尼亞第6軍,與西南方面軍完成會師。頓河方面軍於19日發起進攻,於23日晚在勃列日涅比列克普卡和戈爾巴亞地區,逐漸壓縮被圍德軍。

截至11月30日,蘇軍在1500平方千米的地域內,合圍德軍22個師,共計33萬人。在合圍內正面力量對比上:蘇軍兵力30萬,坦克312輛;德軍兵力33萬,坦克340輛。

為了改變被合圍的態勢和解救被圍集團,德軍在托爾莫辛和科帖爾尼科沃地域,組建了兩個突擊集團,德軍稱為“頓河集團軍群”。蘇軍決心先由西南方面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殲滅德軍這兩個集團,粉碎敵人的增援,然後再圍殲斯大林格勒地域之敵。

12月16日,蘇聯西南方面軍開始向托爾莫辛方向進攻,戰役第1天即全部突破了德軍戰術防禦地域。24日,蘇軍在麥什科夫斯卡亞地域殲滅了意大利第8集團軍的3個師約2萬人。至30日,西南方面軍挺進近200千米,殲敵6萬餘人,德軍托爾莫辛集團尚未轉入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即基本被殲,其解圍企圖被徹底粉碎。

城市攻防戰:喋血孤城,二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

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於12月24日轉入反攻,當日向前推進30千米,攻佔科帖爾尼科夫斯基,於12月30日前出於謝米奇內、格魯波基、瓦魯也夫卡地區,粉碎了科帖爾尼科沃集團。與此同時,頓河方面軍對被圍德軍進行壓縮圍殲,由於當時蘇軍主力均在對外正面上進攻,頓河方面軍兵力兵器不足,故殲敵一部後即停止了進攻。

經過1942年12月的戰鬥,被圍德軍總兵力僅剩約25萬人,由於蘇軍封鎖,德軍的補給品大大減少,處境十分困難。

1943年1月8日,蘇軍向德軍發出最後通碟,敦促德軍投降,遭到拒絕。蘇軍統帥部將圍殲被圍德軍的任務,交由頓河方面軍完成。頓河方面軍轄7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1個空軍集團軍,即原隸屬的第24、第65、第66集團軍,由斯大林格勒方面軍轉隸來的第57、第62、第64集團軍及西南方面軍轉隸來的第21集團軍。10日,蘇軍開始進攻,激戰4天后,德軍防禦圈較突出的陣地,均被蘇軍攻克。15日—17日,蘇軍於全正面進攻。25日清晨,蘇軍前進至斯大林格勒西郊。26日,蘇軍攻克馬馬耶夫高地,主攻部隊與守城部隊會師,德軍被分割為南北兩部分。31日,南部敵軍被殲,德軍指揮官鮑羅斯元帥被俘。北部德軍繼續抵抗,蘇軍集中大量炮兵,以每千米正面達338門的密度進行猛轟,德軍於2月2日停止抵抗。至此,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結束。

城市攻防戰:喋血孤城,二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

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城市攻防作戰的成敗直接影響到整個戰局結果的戰例,在中外戰爭史上是屢見不鮮的,因而城市攻防戰歷來為兵家所重視。斯大林格勒城市保衛戰,創造了以城市作戰為依託,大量牽制和消耗敵軍兵力,進而轉入反攻制勝的戰役經典例證,其經驗教訓對我們組織未來作戰有著重要的借鑑和啟示。

一、未雨綢繆的戰略預置,是佔據作戰主動防範制敵的重要前提。

莫斯科戰役取勝後,斯大林和蘇軍統帥部準確判斷戰略態勢,周密分析戰局發展,敏銳地預測到德軍將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發起戰役攻擊。正是由於敏銳地把握了這一作戰態勢的變化,蘇軍開始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全面而有重點的準備。

第一,構建梯次環形、立體防禦配置。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近郊作戰構築了3道防禦圍廓,即外層圍廓、中層圍廓和內層圍廓。這3層圍廓,以營防禦地域為基礎,並構築為防坦克壕和掩體、指揮所等野戰工事。在市區圍廓,按築壘地域形式進行了構築和改造,充分利用帶有地下室的樓房等建築物,改造為環形防禦的支撐點和抵抗樞紐部,並與防坦克障礙物相結合,成縱深梯次配置。

城市攻防戰:喋血孤城,二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

第二,籌建強大的戰略預備隊。

最高統帥部直接控制戰略預備隊,作為機動兵力,有效增強了防禦的彈性和後續作戰力,用以加強前線作戰部隊和應付戰場突然情況。3個方面軍共得到20個步兵師、4個機械化軍、6個坦克軍、7個獨立坦克旅、25個炮兵團和2個航空兵軍的加強。源源不斷的預備隊輪換主力部隊,使得蘇軍在城市防禦作戰中的彈性和拉鋸戰中的反衝擊能力大大增強,有效地實現了“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企圖。

第三,周密籌劃組織戰役偽裝。

“兵者,詭道也”,蘇最高統帥部為了隱蔽進攻的真實意圖,指揮蘇聯軍隊大量使用戰術惑敵,在嚴密偽裝的基礎上實施巧妙的戰役欺騙,使德軍做出錯誤判斷。蘇軍整個戰役計劃的擬定和戰役準備,都是在嚴格保密和周密偽裝的情況下進行的。為不使德軍查明真正防禦地區,蘇軍特別重視構築假炮兵陣地和假坦克集中地域。1942年秋,蘇軍在西部方向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採取一系列局部攻勢行動,給德軍造成一種要在該方向大規模進攻的假象。結果,希特勒抽調了12個師加強給中央集團軍群,造成斯大林格勒方向無兵員補充,欺騙工作獲得巨大成功。

二、採用靈活的戰略戰術,是有效牽制敵軍扭轉戰局的關鍵所在。

為了粉碎優勢德軍從行進間奪取斯大林格勒的企圖並最終守住陣地,蘇軍最高統帥部認為,只有堅持持久戰,消耗和拖住敵重兵集團,才能為今後轉入反攻、奪取戰役的勝利以至扭轉整個戰局創造有利的條件。

城市攻防戰:喋血孤城,二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

第一,戰役中精心選擇作戰重心。

在戰役中,蘇軍利用城區縱橫交錯的街道構築了大量防坦克塹壕、雷場和街壘,一向馳騁於野戰的德軍坦克部隊無法施展快速突擊能力。雙方戰線犬牙交錯,德軍最初擁有的火力優勢也不便發揮,只能依靠步兵與頑強固守的蘇軍進行武器裝備對抗,陷入以逐街、逐巷、逐樓反覆爭奪為特徵的城市作戰。雙方在作戰態勢方面存在著巨大反差:德軍在明處、蘇軍在暗處;德軍少屏障、蘇軍有掩蔽;德軍地形生疏、蘇軍地形諳熟,使得初期在兵力、火器方面處於劣勢的蘇軍獲得了戰場主動權。

第二,實行攻防結合的積極防禦戰術。

蘇軍依託有利地形和堅固設防陣地,堅決抗擊,反覆爭奪,獨立作戰,不斷削弱敵人,迫敵拉入重兵集團陷於持久的消耗戰。斯大林格勒防禦戰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突出的表現在於,對某個方向預有準備地頑強防禦,不僅在戰術行動上特別強調守攻結合、反覆爭奪,而且在戰役上實施堅決的反突擊和其他方向實施有限目的進攻戰役相配合進行。

城市攻防戰:喋血孤城,二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

第三,靈活採用游擊戰術。

游擊戰也是蘇軍遲滯德軍進攻的有效方式。據有關資料統計,1942年夏起,同遊擊隊作戰的德軍佔其陸軍總數的10%。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通過守、反和敵後游擊戰緊密配合,千方百計地威脅敵主要突擊集團兩翼,想方設法消耗和分散主要方向敵人的突擊力,同時巧妙集中兵力,保障了戰役主動權的奪取。

三、堅強有力的後方保障,是蘇軍戰鬥力持續生成的重要保證。

斯大林格勒城市保衛戰,作戰規模巨大,參戰軍兵種齊全,地域廣闊,持續時間長,兵員和裝備物資需求量龐大,加上德軍空襲、炮擊威脅嚴重,蘇軍作戰物質消耗急劇。然而,蘇軍仍然通過堅強有力的後勤保障,成功解除了蘇軍作戰的後顧之憂。

第一,組建堅強有力的後勤保障領導機構。

蘇軍各級主要負責人親自領導後勤保障工作,注重實行機動靠前的後勤組織指揮,強調領導深入現場指揮。朱可夫元帥和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都親臨前線指揮,蘇軍後勤各總部將近半數的軍官也深入到斯大林格勒地區,組建了強有力的後勤指揮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及其所屬大部分集團軍的供給基地和醫院基地,都配置在伏爾加河以東地區,儘可能靠近作戰部隊,有效地保障了供應。在部隊機動頻繁、情況瞬息萬變的情況下,還及時組織各方面軍和各集團軍內部的相互支援。

城市攻防戰:喋血孤城,二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

第二,多法並舉確保戰役後方物資保障通順。

德軍為了阻斷蘇軍的後勤補給線,對防禦縱深進行了針對性地集中轟炸。蘇軍充分利用各種運輸工具,及時保障物資供應,主要措施有:突擊新建鐵路,並加速修復已損鐵路;採用特別機車隊,控制單向運行,提高鐵運效率;合理調度,積極組織汽車運輸;緊急情況下,組織人畜力突擊搶運。

第三,積極發動人民群眾踴躍支前。

在這次戰役中,“誓死保衛斯大林格勒”“一切為了前線勝利”的口號深入人心。人民群眾踴躍參軍支前,一面積極進行防空鬥爭和對敵作戰,一面堅持軍工生產,修路架橋、挖工事、救傷員。戰役防禦最後階段是蘇聯衛國戰爭的最艱苦階段。但也就是在這一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上完成了按戰時需要的改組,成功完成了戰爭所需要的生產指標,有效保障了作戰進程。由於蘇軍的英勇奮戰和人民的後方強大支援,這次戰役最終以蘇軍取得重大勝利和德軍遭到慘重失敗而結束,成為現代戰爭中城市堅守防禦的典範。

斯大林格勒會戰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無疑是蘇德戰場上一個重要的分水嶺。蘇軍通過此役,使德軍遭到沉重打擊,元氣大傷,徹底粉碎了希特勒狂妄企圖,一舉改變了整個蘇德戰場的戰略形勢。此後,蘇軍三個方面軍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實施了反攻,進而發展成為整個蘇軍從列寧格勒到高加索山山前地帶廣闊戰線上的總反攻,牢牢地控制著戰略主動權。正如斯大林所說:“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德國法西斯軍隊覆滅的起點。德國人在斯大林格勒大激戰以後,已不能恢復自己的元氣了。此次戰役的勝利,進一步提高了蘇軍的士氣,增強了蘇聯人民最後戰勝德國法西斯的信心。不僅對於直接參加粉粹敵人的部隊是這樣,而且對於日夜頑強勞動保障軍隊所需一切的我國全體人民也是這樣。”

城市攻防戰:喋血孤城,二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

相反地,此戰嚴重地引發了法西斯集團內部的政治危機和軍事危機。在德軍軍官和將軍中,以及在德國人民中對希特勒和整個法西斯當局的不滿更為明顯地顯露出來。德國人民越來越多地開始懂得,希特勒及其追隨者使德國捲入一場危險的冒險活動中,他們所許諾的勝利只是一種神話而已。正如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所說:“我們在斯大林格勒損失二十五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樑骨。” 

面對二戰爆發以來德軍在蘇德戰場的空前失敗,德軍士氣急劇低落,在軍隊內部,甚至在部分希特勒將領中,對打贏戰爭的信心產生嚴重動搖。那種把元首視為萬無一失的天才而產生的那種神祕感開始消退。正是從這時起在參謀總部的一些年輕軍官中開始醞釀一個推翻希特勒的共同戰線,他們步步緊逼,暗中策劃推翻希特勒的政變。

由於德軍的盟軍——意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軍隊也在此役中遭到致命打擊,因而他們開始對希特勒當局失去信任,進而出現了意見分歧和摩擦,並竭力想擺脫希特勒的控制。之後,德國與盟國的關係顯著惡化,這些國家的離心傾向日益嚴重,不願再聽命於德國。會戰結束後,儘管希特勒一再堅持要求增加蘇德戰場的力量,但其盟友不願再做出更多的承諾。1943年,同德國保持外交關係的國家,從蘇德戰爭前夕的40個驟減至22個。此外,還有不少國家正在醞釀與德國斷絕關係。

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鞏固和擴大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促進了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新高潮。1942至1943年,蘇聯同澳大利亞、古巴、埃及、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等許多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還同盧森堡、墨西哥和烏拉圭先後恢復了外交關係。會戰的勝利,促進了在反法西斯同盟國團結合作道路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蘇美英三國首腦第一次會議——德黑蘭會議的召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