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GDP百強榜揭開區域經濟兩大規律'

"

日前,有媒體就整理出了2019年上半年城市GDP百強榜單。榜單顯示,上北深廣的競爭格局依舊穩固。天津、重慶穩居二線城市前列,不過增速依舊低迷,其中天津只有4.6%,重慶只有6.2%。四大一線加兩大直轄市,正好是上半年GDP破萬億元的六個城市。

GDP十強剩下的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則一路追趕,其中成都、武漢上半年的增速都超過8%。與此同時,區域經濟的馬太效應繼續擴大,二十強城市以東莞為界,經濟總量達16.16萬億元,在全國的佔比達到35.84%,較去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

那麼除此之外,從上半年GDP百強榜的分佈、排位看,還有哪些宏觀的趨勢性規律?

第一個規律是,相較於直轄市,或者行政等級較低的普通地級市,省會城市表現出了越來越生猛的勢頭。

具體來看,GDP二十強城市中,省會城市一共有廣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長沙、鄭州、濟南8個,其中上半年增速最低的是杭州,為6.9%。其他省會城市全部不低於7%,像成都和長沙,都達到了8.2%。

將視線放在整個百強榜來看,這樣的規律同樣有效。比如排22位的西安,增速為7%;排25位的合肥,增速為8.1%;排28位的福州,增速為8.5%;排31位的石家莊,增速為7.8%;之前低迷的山西省會太原,同樣維持著8%的增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貴陽靠著如火如荼的大數據產業,增速達到9.1%,領跑百強榜。

當然也有省會城市例外,比如東北的哈爾濱,上半年的增速只有5%。除此之外,絕大多數省會城市都有著亮眼的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能夠維持在8%左右增速的城市,它們的首位度也不低,都算得上是強省會城市,GDP在所在省的佔比往往可以達到30%左右。比如成都和武漢2018年的首位度,也即GDP全省佔比都為37.72%,長沙也有30.21%。

為什麼省會城市成為了火車頭呢?這是因為,相較於蘇州等普通地級市來說,省會城市能夠聚集全省的資源,在政策項目、產業佈局上獲得優先考慮。

而相對四大直轄市,強省會戰略下的省會城市,有著更廣闊的腹地和市場。

隨著強省會戰略的繼續推進,未來尤其是內陸的省會城市,還將越來越強勢。對內陸省份來說,儘管這種模式會造成發展不均衡,比如整個四川只有成都入圍百強榜,但面對沿海地區的激烈虹吸,集全省之力來打造頭部城市,吸引人口、資本的迴流,也是種無奈之舉。

第二個規律是,南北差距繼續擴大,以秦嶺淮河為界限,高速增長的城市多數集中在南方。

不久前,“中國真正的差距在南北,不在東西”就引發過廣泛討論,從上半年的GDP百強榜單來看,這種趨勢繼續維持。比如前十強城市中,只有北京、天津2個北方城市,北方第三城青島要位列12名;前二十強城市中,除了北京、天津、青島,只有濟南,共4個席位。

就增速來看,依舊是南方城市領風騷。以15個副省級城市為例,除了瀋陽、長春未公開數據外,其他13個城市中,增速高於8%的成都、武漢、南京、廈門4個城市都在南方;增速低於7%的杭州、大連、寧波、青島、哈爾濱,除了杭州、寧波,都位於北方。

就上半年的增速來看,南北差距有繼續擴大的趨勢,這跟改革開放初期的格局形成了鮮明對比。彼時的經濟重心,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南移,東北地區作為工業重鎮,一度成為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區。

北方城市掉隊,越來越跟不上南方城市的步伐,一個重要原因是,產業結構過於傳統。在工業化的起步階段,它獲得了快速發展,然而在今天,資源型產業既面臨著產業鏈低端、國際能源價格走低等因素影響,也面臨著巨大的生態壓力,因此出現了大量的資源枯竭型城市。

另外,和更早接入全球版圖、風氣更加開放的東南沿海相比,北方城市普遍面臨著思維相對保守、營商環境不完善的局面。

未來的北方城市,如果不能儘早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並且在營商環境、市場意識上實現觀念的升級,在南方城市勢如破竹的奔跑中,還會被拉開更大的差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