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為”、“無相“,“無我無常”,“無善無惡”

1 《道德經》的“無為”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利而無害,為而不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德經》裡到處是比喻。比如瓷杯,大家只看到有的部分,其實能用的不是有,而是圍出來的空。房子有門、有頂,能用的還是圍出來的空。沒有中間的空,大家住哪兒?

什麼是無用的事?發呆,喝茶,看四季變化,都被認為是無用的事,都不做。那有用的事如何提升呢?大家有創意的時間嗎?一有空就掏出手機,時間立刻被填補,手機拿走了人們的無聊,也拿走了伴隨著無聊的偉大創意。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在喝茶發呆時想出來的,相反忙碌的時候沒有想出來。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為什麼江海最為遼闊,因為它比誰都低,海平面為零,水往低處流,原則是比別人低,以其善下之。喜歡比別人低,這是主動的,這是一種境界。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永遠是順其自然的,卻又好像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 《金剛經》的“無相”

《金剛經》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人生的大問題:“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滾滾紅塵中的芸芸眾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亂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靜?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就是金剛經的主旨。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無相、無分別。

發菩提心(正覺心,普遍的智慧與覺悟,不生不滅無分別,成佛的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妄心)?

無為福勝,萬法皆空。不執著,無法相。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空是絕對,一切名相都是相對。法是宇宙萬有,法相是宇宙萬物萬象的表現形式,空才是佛法真諦。以金剛一樣無堅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執著、分別、煩惱、妄想,明心見性,離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所住而生清淨心,從生死的此岸,達到涅磐的彼岸(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

在生活中,當我們遇到煩惱時,往往只是責怪環境,而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內心,其實心才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佛法說“一切唯心造”,我們擁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出現什麼樣的世界。心態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人生的苦樂。擁有健康的心境,是快樂幸福的根本。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句型: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X即非X,是名X。

白即是黑,是名白。是名白是什麼東西呀?既不是白、也不是黑、也不是灰,它是無色無相的。

企業管理有一位大師Michael Hammer,他本來是學物理的,後來成了企管大師;他寫的《企業改造》一系列書,裡面就講到:「最好的管理,就是管即不管。」什麼叫做「管即不管」?就是你能讓你的員工和幹部,他們自我管理,那就是管即不管。管即不管的是名狀態,就是自我管理。這個「自我管理」有沒有人做到?有人做到呀!部屬及員工都能夠自我管理,那就不用管了;但是有辦法讓員工和幹部能夠自我管理,這才是本事,才是最高明的!這個「管即不管」是什麼?是《金剛經》!

3 《心經》的“色即是空”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譯本):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簡單說,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空,是事物的本質。

“空、在梵文裡叫做 Sunyata(音:舜若多),事實上, Sunyata 一語,不能簡稱為‘空’,而應稱為‘空性’。ta在此是一個接尾詞,Sunya是一個語根。

4 佛教的”無我無常”

佛教的教義,主要是所謂的"四諦",即苦、集、滅、道。苦、集二諦闡明人生的本質及形成原因;滅、道二諦指明人生解脫的歸宿和解脫之路。具體地說:

① 苦諦是人生在世看著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種苦,以及無數的煩惱。

② 集諦是對造成痛苦和煩惱的原因的分析,認為宇宙萬物及現象不能獨立存在,而是由多種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那所有實體便沒有單獨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稱為“諸法無我”,並且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的,稱為“諸行無常”,這便是空的主要內容。

③ 滅諦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槃。達到熄滅人生苦難煩惱,超越生死輪迴。(注意,超脫生死並非等於是輕生,佛教是看重生命的)

④ 道諦便是通往涅槃之路。方法歸納為“戒、定、慧”。

人生就是苦。

產生苦的原因,就是貪慾。

產生貪慾的原因,就是無明無知。

要滅除苦,就應該覺悟:萬物並無實體,因緣聚散而已,一切都在變化,生死因果相續,連“我”也是一種幻覺,因此不可在虛妄中執著。

由此確立“無我”、“無常”的觀念,抱持“慈、悲、喜、舍”之心,就能引領眾生一起擺脫輪迴,進入無限,達到涅槃。

5 《西遊記》的“悟空”

《西遊記》第一回:

……祖師道:“既是逐漸行來的也罷。你姓什麼?”猴王又道:“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祖師道:“不是這個性。你父母原來姓什麼?”猴王道:“我也無父母。”祖師道:“既無父母,想是樹上生的?”猴王道:“我雖不是樹上生,卻是石里長的。我只記得花果山上有一塊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祖師聞言暗喜道:“這等說,卻是個天地生成的,你起來走走我看。”猴王縱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兩遍。

祖師笑道:“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旁,乃是個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旁,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猴王聽說,滿心歡喜,朝上叩頭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萬望師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賜個名字,卻好呼喚。”祖師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個字?”祖師道:“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麼?”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孫悟空也!”正是:鴻蒙初闢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

菩提祖師之所以要給孫悟空起上一個悟空的名字,是希望孫悟空能夠超脫萬物,看淡一切,悟出其中的道理,能夠以一個淡然處之的態度存在萬事萬物之中,畢竟當年菩提祖師正是看中孫悟空是一個沒有太多私心雜念的小猴子,才肯傳授他非常厲害的獨門絕技的,取名悟空是希望他能夠保持這種看破一切的態度。

悟空謂瞭然於一切事物由各種條件和合而生,虛幻不實,變滅不常。 唐朝的沉佺期 《驩州南亭夜望》詩云:“忽覺猶言是,沉思始悟空。” 唐朝的錢起 《歸義寺題震上人壁》詩云:“身世已悟空,歸途復何去?”

唐僧後來又給了孫悟空一個混名:“行者”,意思是取經路上遇到的艱難險阻是非常之多的,孫悟空必須承擔一個實際行動者應該有的一個角色,取經的重任就擔負在孫悟空的肩上了。同時行者也是踐行者的意思,告訴孫悟空需要踐行才能修道成佛。

6 王陽明哲學的“無善無惡”

王陽明哲學,提倡即知即行、知行合一。這裡的“知”不是知識,這裡的“知行合一”不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意思。這裡的“知”是”良知“,是說對的、善的就一定要去做。

“知”就是陽明心學指的那個人人心中都有的那個良知。良知本是清純無偏見的。如好好色,如惡惡臭,是與生俱來對事物的認知。為什麼後來對事物的認知會有偏見,就是心中有了私慾。陽明心學是教人在本心上用功,去除私慾心中的良知便會沒有偏見。對宋以來程朱理學的錯誤用功方法進行了改正,提出了心既是理,四句經典教條,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格物至知就是去除私慾以找回我們原本的良知。

第一句,“無善無惡性之體”,他認為人性這個“性之體”本來是無善無惡的,根據中國儒家的文化,他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樣。儒家講存心養性,道家講修心煉性,佛家明心見性,都是關於人性的問題。

第二句話,“有善有惡意之動”,意是思想的作用,我們的思想、情緒有善的也有惡的。

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孟子提出良知良能,同本性沒有關係,他說譬如我們看到一個人掉進河裡,這個時候不管壞人也好,惡人也好,任何人都很著急,都想去救他,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知善知惡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們現在普通人講的天地良心,自然都知道要助人、要救人,不用考慮的。

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我們在行為上一定要向好的方面去作人做事,“為善”的為是行為的為。“去惡”,壞的事情絕對不幹。“格物”是引用孔子的學生曾子作的《大學》裡的辭,《大學》裡講“致知在格物”,人能夠不受物質世界的影響,自心不跟外物轉,甚至轉變了外物的功能,這個叫格物。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這種思想。不管西方的文化、中國傳統的文化、所有的宗教和哲學,都是要人為善去惡。

-En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