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舫:一個修學佛法的程序(一)

佛教 大學 儒家 釋太虛 法舫文化 2017-06-09

——法舫法師在香港香海蓮社與澳門寶覺佛學社講

法舫:一個修學佛法的程序(一)

一 敘意

今天在此演講,題為 “一個修學佛法的程序”。要講明此題的意義,須分幾個段落。今先講:

(一)修學佛法的意趣——所謂佛法,即指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之法。平常亦謂之佛教,即指佛的言教。亦名佛學,則指佛的學理。名雖有別,其義則同。但佛法所闡明的宇宙人生的真理,與普通一般的學說不同,普通所謂哲學、科學、玄學、儒學、墨學等等,都是一種學問之學。即佛學亦可做一種學問講,此與普通一般學說或學問是一樣的,其所不同的,佛法在可視作一種學問外,另有一種可以修養身心,離苦得樂的意思,不僅僅單純地視為一種學問而已。故今日講佛法,連帶要講修學,表示佛法不僅僅是做學問研究,講了就算了,而是必須要依法修持學習,改善自己身心思想生活,去做如理思維的體驗工夫,其是要從日常生活中,去做體驗的工夫,要把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使佛法活潑潑地生動起來。這,也即是講佛法的意趣。所以古來有許多祖師,因多做佛法上的體驗工夫,自己就得到一種真實的受用,把佛法從行雲流水式的生活中,或搬柴運水的勞作生活中活用起來。又意趣亦可做 “意志”解,即表示我們研究佛法學習佛法的志趣,是在解除人生社會的苦痛,而達到究竟的快樂。其次,修學佛法的重要意義,是在了生脫死。因為我們眾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輪迴六道,受苦無量。要解脫這些痛苦,所以必須修學佛法,這也是修學佛法的意趣。再其次,自己個人了生脫死,解決現實人生的痛苦,在佛學上謂之自利行,即聲聞獨覺所修的消極的自利法門,是一種小乘人的行為。若真正學菩薩學佛的人,須更進一步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學佛和菩薩的精神深入社會,和光同塵,救世度人,方為修學佛法最高的意趣。

(二)修學程序的重要性———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意趣中,就可以知道修學佛法的重要性;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地去修學呢?這就要曉得修學的程序,依著程序的次第去修學,即能決定自己修持的步驟與路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力。普通人辦教育,亦有次第的程序,如由初小而高小,而初中,而高中,而大學,而入研究院,有必歷的學程與階段,非是躐等而成,一蹴而登,故學佛者亦不能例外,尤其是在家學佛的士女,更須依著次序學佛,先研究佛理,明白修學的方法,才不會有盲修瞎練,墮坑落阱的危險。

(三)菩薩學處建立的意義———我現在所講的修學程序,是完全依據太虛大師的 “菩薩學處” 而說的。大師說此菩薩學處的意義,是要學佛的人,都依菩薩學處而修學,做一個大乘學者的深入社會,做普利眾生的事業,不要學了小乘的 “自了漢”,此為其臨終前最後一次的說法,實是金河顧命的囑累。他的意思,不但要出家的佛教徒個個都依菩薩學處而修學,即一般普通在俗居家學佛的信徒,都應依此菩薩學處而修學。因佛自印度傳來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所翻譯來的性相顯密的經典,都是闡明大乘佛法的真理,發揮大乘菩薩利世的精神,故大師亦依之而建立大乘菩薩的學處。但在此不無疑問的是:佛法來自中國既有二千多年之久,又多是大乘經典說大乘佛法,應該人人皆已學習大乘的菩薩行,為何現在又要來提倡修學 “菩薩學處”呢?這問題是很大的,而且也問得很對的。不過各位仔細一想,中國雖是大乘佛法流行的地方,但是佛教徒能夠依大乘之理去修學、去實行的,是很少很少的。因為普通社會一般人來學佛的,都是學了小乘的自利行,沒有學到大乘的利他行,只顧自己關起門來做工夫,大乘菩薩入世救度的精神,很少在社會民間表現出來,所以弄到今的結果,佛教與人間社會相離,佛教徒與社會人士似隔了一道鴻溝,很為隔膜,由於這隔膜,使他們失去親近佛教的機會,迷昧佛法的真理,生起種種誤會:佛法是自利的,是消極的,是厭世的錯覺。尤其是出家的佛徒,好一點則做坐禪唸佛只顧自利的生活,再下一點的,則給人念念經,拜拜佛,以無上尊貴的法寶,去換取衣食的代價,因此被人輕賤,譏笑、諷謗,甚至加以摧毀,使他們對佛教自利的道德與價值都不能知道,何況 “菩薩學處”利他的精神與價值哩!他們自然難以瞭解了。出家佛徒是如此,即在家的佛徒也是如此,他們學了佛,大概只知道唸佛了生死,或入山林靜修,不顧現實人生的一切事務甚至連自己的家庭也拋棄了。所以虛大師的從 “菩薩學處”做起,便是針對這類學佛人的時弊,來重振菩薩利他救世的大乘精神。又有許多人,在年輕的時候不肯學佛,說待年紀大了一點再去學佛亦不遲,或待男婚女嫁,了掉向平之願,才去學佛。這都是一種錯覺,因學佛是沒有時間性的,也沒有空間性,只要能瞭解佛理,對佛法有信仰,那麼隨時隨地都可以學佛,不是叫你去出家或離開社會逃入山林才是學佛,也不是待年紀到老大的時候才來學佛。平常俗語都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何況佛學的哲理如此高深,以青年人的精力去專心研究都尚難徹了,你說要到年老一點方去學佛,那是很錯誤的!須知學佛是無時間性的,只要有信仰,隨時隨地都可以學佛,不必待年老,也不必入山林,而且也沒有士農工商,男女老幼的階級,什麼人都可以學的。就為了這種種的意思以針對時弊,所以虛大師要提倡 “菩薩學處”了。(待續)

(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四十一冊 “佛學研究方法” 卷,本文系法舫法師在香港香海蓮社與澳門寶覺佛學社之講稿,由竺摩記,《法舫文集》第三集)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