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舫:印度人的宗教生活

佛教 溼婆 印度教 基督教 法舫文化 2017-06-08

——法舫法師在奉化武嶺學校講

法舫:印度人的宗教生活

施校長、各位先生:今日承貴校邀請講演,覺得非常榮幸!日前到貴校來參觀,得見各部門的設備,都具有一種整齊嚴肅的精神,不但學校,就是醫院、農場、以及溪口鎮的街市,都很整潔。我有一個感想:溪口真是新中國的一個模範文化鄉村,大有佛教人間淨土的氣象。今日的講題是“印度人的宗教生活”,因為我在印度錫蘭住了八九年,所以提出這個題目來向各位談談。

人生的宗教

宗教原是一種信仰,信仰就是一種力量。宗教的信仰是人生熱情的表現,這種熱情,支配了人的整個精神,故可以發生驚天動地的力量。宗教家的熱情、信仰,和革命家的熱情、信仰是一樣的偉大。普通宗教信徒,信仰上帝、佛、菩薩,求生西方佛國,求生天國,這算是超世的逃世的信仰,是以悲觀、厭世為出發點。其實宗教的真義在解救人類的現實痛苦。為了解救人類的罪惡和痛苦,發生一種不可抑制的信念,去求實現他的主義和教義,這才是真的宗教,人生的宗教,而不是天國的宗教,西方極樂世界的宗教。更不是一種牛鬼蛇神龍王土地的宗教,尤其不是偶像崇拜的迷信宗教。過去佛教的釋迦牟尼,基督教的耶穌,近日死去的印度甘地,都是為了解救人類苦痛而創建宗教信仰的聖人,他們的行為都可以和今日大革命家的精神相提並論,不過,我覺得宗教家除熱情之外還有親證真理的高尚智慧。這種智慧的證得,方是人生的真義,也就是宗教真義。故人生不可沒有宗教信仰。革命家若沒有信仰,革命事業決定不能成功。

中國人,特別是現代青年人,都沒有宗教信仰和宗教精神。我們在印度,常被印人問:“你信仰什麼宗教?”若回答:“我不信仰任何宗教!”印度人就莫明其妙,認為你是個沒有救藥的惡漢。因為他們認為人生一定要有一種宗教信仰,人生才有意義,生命和精神才是歸宿。不但印度人如此,歐美人也是如此,最大的科學家都有其個人的宗教信仰。不過,宗教是要豐富人生的,信仰是要理智的。

宗教與文化

文化是人類根據“自然物” 創造出來的共業。舉凡人生社會的政治、經濟、工業、農商、軍事、教育,都是文化。人類自古代野蠻時代,透過文化的薰陶,而進化為文明。如由神權而人權而法治,由石器時代而銅器時代而鋼鐵時代,都是表示人類文化史的進步。宗教在上古時代固然是神權萬能,一切的一切以神、上帝為主。後來隨著文化的進步,宗教也改變了。由婆羅門教而產生佛教是一例,由天主教而產生基督教又是一例。歐洲的宗教,文藝復興以後的宗教和文藝復興以前宗教情節就不同,到了赫格爾達爾文的學說出世又有轉變。今日原子時代更不同。這都是因為文化在進步,故宗教也在進步。在上古和中古時代,世界上一切文化差不多都是由宗教產生的。特別是歐洲,除了天主教,古代歐洲就沒有文化可言。亞洲各國,除了中國應當別論之外,其他各國各民族的文化,無一不是從宗教產生。由此我們知道宗教在文化上的地位了。

印度的古代宗教

印度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可與中國文化媲美。印度文化源自西北,印度民族以安利安族為主要部分。他們的古代宗教可以分為三種:

一、婆羅門教。婆羅門(Bhiahma) 是印度四種階級的一種,也可說是僧侶。他們專管宗教祭祀儀式及傳誦吠陀聖典。在吠陀大典之中所奉的神很多,如日神、水神、火神等。因為古代文化不開明,故所信奉都是自然神,這些神教也叫多神教。這種婆羅門教,所誦的贊天神的詩歌,很有一種自然活潑的姿態。它們本是一種國民宗教教育,離了這些吠陀贊誦就沒有教育文化可言,離了祭祀,歌贊天神也沒有宗教可言。所以信神在上古的國民生活中有著偉大的感化力。

二、佛教。佛陀生於印度,約與老子、孔子、伯拉圖、蘇格拉底等同時代。佛教(Buddhi.m) 產生於婆羅門教衰敗與六派哲學盛行的當兒。佛教主張多神、無我、平等、慈悲,針對著婆羅門教和各派哲學,所以,歷史上說佛陀是反吠陀神教與反婆羅門教的新宗教,有人也說佛陀是社會革命者。佛教對於宇宙觀和人生觀作一種新的看法:佛教的宇宙觀是“因緣所生”,“緣起性空”。佛教的人生觀是“業感緣起”,“因果輪迴”。由於這個理論揭發了一向迷信“神”“我”和“階級”制度的不合理。所以佛教在印度文化思想上是劃時代的產物。可是,佛教自十一二世紀以後,就絕跡於印度而普遍行於亞洲各部。

三、耆那教(Jajnsm)。這派的教主名為大雄。他和佛陀同時,他的教義有好些和佛教相同。他們共同反對吠陀,反對婆羅門的祭祀主義和階級制度。但是不像佛教那樣徹底。耆那教和佛教都採取印度教的厭世思想,而耆那教的厭世行為來得更深。耆那教最重要的教條是“不殺生”;其哲學思想是主張一種“命”與“非命”的二元定命論。其出家僧的生活著重苦行。在古時盛行於西北印度和南印度,現在北印度仍還盛行,但無任何勢力了。

印度宗教與政治

在古代印度,一切社會組織,都在婆羅門(僧侶)的手中,猶如羅馬教皇時代的天主教僧侶。宗教也支配了政治。到了佛陀出世時,執掌政權的剎帝利階級抬頭了,婆羅門的僧侶被箝制。印度歷史上第一大政治家是紀元前三百年(孔雀王朝)陀拘多王的首相卡那迦耶(Chanakya),他是一個婆羅僧。他統一了印度無數土邦,建立了孔雀王朝。他奠定了印度的政治機構。此外另一部治理印度的《摩奴法典》,也是以印度宗教——婆羅門教為中心的法律。

自從回教徒侵入印度以後,印度便有了兩個對峙的宗教——印度教(婆羅門教)與回教。彼此互相水火,互相殘殺,焚燒神廟。據說波羅奈斯城(印度教的聖城亦即古文化城)的金頂式的溼婆神廟,曾被回教徒焚燬過三次。回教徒的政府在英人未侵入以前,全靠他們的宗教力量去維護。

英國侵入印度以後的回教政府被消滅。英人統治印度有三百年,其間常利用印回教徒宗教衝突而鞏固其政治地位。這個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加緊實行。如當時英國會制定的“印度憲法”,就是一例,規定選舉以宗教為區別,即印回教徒分別各選其自己教徒為代表。今日印回教徒的鬥爭,以及回印的分裂,甘地之死,都是這政策的流毒所致。

印度人民的生活與宗教

古代印度人民的風俗、習慣,都還原原本本地保存在鄉村之間。家家都供奉著他們所信仰的天神——溼婆、毗奴、黑天、吉祥天等。每年有他們的宗教季節——陽曆十月的祭供月。這個月份,學校都放假,猶如中國的農曆年假。家家準備祭供天神的物品,或殺羊或做糖食,或燒火祭——即密宗的護摩(Homa)。每個鄉村、城市在十月月圓日的前幾天起特別熱鬧。人民到古廟裡去,或到臨時搭蓋的神廟,供養臨時紙竹扎的天神像。每晚上各處都奏起印度的古式音樂,鑼鼓喧天。我們住的國際大學,在這個月份裡,整夜裡會從遠遠的村中送來祀神的音樂。

印度人民結婚,必須遵守印度教的宗教儀式,在結婚之先一日就得要請婆羅門僧來吃飯,晚上誦梵贊。洞房花燭之夜,先由婆羅門僧燒火(護摩供),新娘新郎共坐在火的前面,對著新人坐著婆羅門僧為他們念吠陀神歌,為他們祝福。再由新娘的家長把新娘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中,這就是表示這女兒是屬於那新郎的了。這種宗教儀式在南北印度亦有不同之處。這是北印度的風俗。在南印度,新郎到新娘家中去迎親,要住夜,在晚上新郎忽然向外逃走,門外遇其岳丈,說:“我要到波羅奈斯去出家修道。”岳丈捉住說:“我有一美女兒嫁給你,還有金銀寶物給你,請息出世之念吧。” 演了這滑稽劇之後,再回屋內,舉行迎娶之禮。印度嫁女兒是要給女婿一筆陪嫁費,多少視家境而定,若沒陪嫁費女兒是沒人要的。故印度有生女貼錢,生男賺錢之說。

印人結婚之後,若懷孕、生產、彌月、進飲食、取名等等,都舉行宗教上的習慣儀式。

印度為火葬之國,故人死之後,必須火燒。每個村鎮的外面,或河邊,都有火葬場,佛經上所謂“寒林”。住在恆河(這是印度聖河)沿岸的人們最有福氣的。印人信仰恆河是聖河,恆河的水是聖水,可以洗滌一切罪惡。所以,印度人死了以後,裹以白布,抬到河邊,把屍放在河水中一浸,死者的罪惡就都洗去了。抬出水外,放柴堆上,由婆羅門僧作法念經,然後舉火。舉火的人是要亡者的親眷。骨灰則放入河中,這樣表示一切清淨,究竟涅槃。

印度人所奉的神,今日最普遍流行的約有五種:一是婆羅門天,這個天神等於基督教的創造主——上帝。人生宇宙都是婆羅門天所創造。二是毗奴天,譯為遍人天。這個天神,無所在無所不遍,有求必應,他有種種的化身,去救度人民。三是溼婆天,這個天神是個惡神,他也有化身,他能降魔捉怪,祛災免難,他的太太名叫迦利,更是凶惡萬分。祭供迦利女神,一定要殺羊。此外還有一極普通的天女叫吉祥天女。此外有象首神(密宗之一神)也是財神,為印度人民普遍尊奉。這些天神、女神,都不能離開日常生活。每個家中,每個村中,都有這些神廟神像。

凡是信仰溼婆天的都供奉溼婆天的生殖器。在寺廟中,村邊樹下,都可以看到溼婆生殖器供奉在那裡。到初一十五日或特別季節日,人民有成千成萬的去拜謁溼婆生殖器。這種生殖器的崇拜,據歷史家說是西北印度原始民族的一種宗教,後來阿利安人侵入印度,收攝在印度教中。現在卻是整個印人的信仰對象。在外人奇怪,而印人的看法就不同了。溼婆神的生殖器是一種創造的象徵,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神祕。

印度人民特別富於宗教性,派別也很多。他們的宗教信仰不可與生活分離的,因此,就是現在印度的大文學家、大政治家、大科學家、大哲學家,都有他們的宗教信仰。有信仰精神才有寄託,作事才有熱情和力量。印度的文化是宗教的文化。哲學要宗教化,宗教也要哲學化,這二種是分離不開的。我們要想研究印度文化必須先了解它的宗教,但是這並不是說印度除了宗教之外,沒有別的文化可言,不過說宗教是印度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環罷了。

三十七年七月八日講於奉化溪口武嶺學校

十日後追記於滬濱

(原載《海潮音》第二十九卷第九期、《法舫文集》第三集)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