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集結之六 新中國的缺席

佛教 馬哈希 玄奘 斯里蘭卡 文物 俗人話佛事 2018-12-02

“挖掘歷史沙塵,廣採眾家觀點,站在中立角度,講解思考觀點”

佛教集結之六 新中國的缺席

前緣說明

第一次集結,思想分支,大乘產生萌芽 第二次集結,戒律破壞,引起部派之爭

第三次集結,官方認可,規模推廣 第四次集結,文字的產生讓佛經可以記錄

第五次集結,緬甸的佛教地位確立 第六次集結,新中國的缺席

開頭本應該說點什麼,但是突然語塞了,當前來說的最後一次結集,發生在1954年,也就是距離上次集結不足一百年,舉辦地還是緬甸。“來自緬甸、泰國、斯里蘭卡、老撾、柬埔寨、印度、尼泊爾、越南八個國家的2500位上座部長老比庫參加” 上面這句話大家能讀出一點什麼味道嗎?也就是全部是南傳佛教的人,北傳的人,消失了?這次的參與的人,跟第五次集結有點像,難道北傳的人,已經不在乎佛經是否正統了嗎?還是北傳的人被排擠了呢?值得回味

事件描述

原因:未知(感覺應該算是佛曆2500的獻禮吧) 主持人:堯揚西亞多

時間:公元1954年5月17日 (佛曆2500) 地點:緬甸首都仰光的“世界和平大石窟”

參與人數:2500位上座部長老比丘 耗費時間:2年

內容:結集一開始馬哈希尊者向諸位長老言:諸位高僧,諸位尊者,諸位善知識,隨聞佛子(馬哈希尊者自稱)宣說...之後問起諸經,律及阿毗達摩等...,每一經結集後馬哈希尊者向大眾說:每問問題尊者三藏法師明昆尊者一一回答,或分別回答之故,佛陀的正法至今為止仍有清淨無缺。

在結集期間,巴利三藏編輯委員會對目前傳誦於上座部佛教諸國的各種巴利三藏誦本進行了嚴謹細緻的校對,並將作為本次結集成果的巴利三藏聖典及其義注以現代印刷的方式編輯出版。結集前後歷時兩年,經典便以七個國家的文字寫出,其中包括了種種的比對、驗證、和考察,於佛曆 B.E.2500 年的五月(公元1956年)完成。這次經典的集成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正確和無誤的經典。且被認證為佛陀的正法經典。

以第五次結集所鐫刻之七二九塊大理石刻文為依據,並廣採錫蘭,泰國,高棉倫敦巴利聖典協會,以及緬甸各種巴利文版本,作詳細考訂,集結完成,印刷流通。

全部以背誦的方式,結集了五尼柯耶(五部經藏),及五部注等完全三藏。所得三藏以七個國家的文字寫出(除印度)。

精神:此次集結的意義,在團結佛教徒,增進上座部佛教只隆盛,提高緬甸獨立國之地位。廣泛收集資料,校對,修正,同時印刷流通。

補充資料

資料一:1950年世界佛教友誼會在錫蘭(斯里蘭卡)科倫坡舉行第一次會議,討論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年代及出家、成道、涅槃史實。

此次大會還明確規定了對南傳佛教的稱呼,無論在西方或東方一律使用上座部,而不使用“小乘”。在上座部或大乘經典裡,對這三乘之一的“聲聞乘”的解釋都是一致的。

不同的部派對佛陀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兩千多年來,並不因此而導致佛教分裂。這體現了佛教徒獨一無二的容忍精神。

資料二:佛教第六次集結由緬甸首相率領建造了 Mahāpāsāna guhā (大石窟),造型模擬在印度第一結集的 Sattapaṇṇi Cave (Cave of the Seven Leaves,七葉窟)。

馬哈希尊者扮演為馬哈咖沙巴尊者(大迦葉尊者)的角色,而持三藏法師明昆尊者扮演為阿難達尊者(阿難尊者)的角色,一問一答的方式。基本復原了第一次結集。

總結

個人覺得本次集結,在和平時期重新整理了三藏,應該會更合適當前信徒的思維模式更好的被接受。翻閱了不少資料,發現中國並沒有參加本次集結,對於不參加的原因,分析如下:49年解放,短短的五年,國力尚微,國內應該還在調整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及精神追求,還沒達到,所以沒顧上這次大會。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當時也許處於無神論階段,不能宣傳及鼓勵這種事情。

這次集結,讓南部上座佛教空前的統一,思想傳播的更加寬廣,再一次的統一了佛教的思想。中國錯過了,一次認識世界佛教的機會,也許這一次,會給中國佛教很深遠的影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