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


"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文 | 張傳東 潘安興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記盤龍城考古工作隊隊長王勁先生


1954年,考古工作人員第三期訓練班在北大一教學樓前的合影中,出現了王勁的面孔。這位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女考古學家,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的奠基人,江漢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開拓者,屈家嶺文化發現與經歷者,著名考古學家,原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她的家鄉,就在黃陂王家河!

王勁出生於1926年,1949年畢業於湖北省第二女子師範學校,1955年和培訓班學員程欣等人一起,在石龍水庫調查時,發現了屈家嶺文化。從此,王勁與湖北的考古結下了不解之緣,她踏遍了湖北的山山水水,積累了豐富的考古經驗,成為湖北考古的領軍人物。

1963年,王勁同張雲鵬、陳賢一、郭德維踏上了盤龍城這片土地,在樓子灣開始了鑿空之旅。在考古工作中,她與大家互相支持幫助,建立了深厚感情,還與張雲鵬結為伉儷,在考古界成為佳話。

初到這裡進行考古發掘,王勁就親眼看到一些得“大肚子病”的人——患血吸蟲病而引起肝腹水。那時,她住在五保婆婆家裡,據五保婆婆介紹,解放後的楊家灣,大部分男人得了血吸蟲病,都只能活到30~40歲,歷年血吸蟲病的人死了一批又一批,出現“千村薜藶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慘局面。

這一切,並沒有使王勁退縮,她把揭開盤龍城面紗作為一項使命。她無疑是一位事業型的女性,她的性格決定了她矢志不渝的追求。在這裡一住,就是十年,這種堅守,等待著石破天驚的發現。王勁在瘟神面前表現了新中國第一代考古人的信念與勇氣。

1974年,北京大學師生髮掘盤龍城的時候,湖北省考古工作隊請來了黃陂縣衛生防疫站的醫務人員對水質進行檢查,在楊家灣水塘隨意取了一滴水樣,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啊!一條條血吸蟲像蝌蚪一樣遊動,讓人驚歎不已。


"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文 | 張傳東 潘安興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記盤龍城考古工作隊隊長王勁先生


1954年,考古工作人員第三期訓練班在北大一教學樓前的合影中,出現了王勁的面孔。這位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女考古學家,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的奠基人,江漢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開拓者,屈家嶺文化發現與經歷者,著名考古學家,原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她的家鄉,就在黃陂王家河!

王勁出生於1926年,1949年畢業於湖北省第二女子師範學校,1955年和培訓班學員程欣等人一起,在石龍水庫調查時,發現了屈家嶺文化。從此,王勁與湖北的考古結下了不解之緣,她踏遍了湖北的山山水水,積累了豐富的考古經驗,成為湖北考古的領軍人物。

1963年,王勁同張雲鵬、陳賢一、郭德維踏上了盤龍城這片土地,在樓子灣開始了鑿空之旅。在考古工作中,她與大家互相支持幫助,建立了深厚感情,還與張雲鵬結為伉儷,在考古界成為佳話。

初到這裡進行考古發掘,王勁就親眼看到一些得“大肚子病”的人——患血吸蟲病而引起肝腹水。那時,她住在五保婆婆家裡,據五保婆婆介紹,解放後的楊家灣,大部分男人得了血吸蟲病,都只能活到30~40歲,歷年血吸蟲病的人死了一批又一批,出現“千村薜藶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慘局面。

這一切,並沒有使王勁退縮,她把揭開盤龍城面紗作為一項使命。她無疑是一位事業型的女性,她的性格決定了她矢志不渝的追求。在這裡一住,就是十年,這種堅守,等待著石破天驚的發現。王勁在瘟神面前表現了新中國第一代考古人的信念與勇氣。

1974年,北京大學師生髮掘盤龍城的時候,湖北省考古工作隊請來了黃陂縣衛生防疫站的醫務人員對水質進行檢查,在楊家灣水塘隨意取了一滴水樣,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啊!一條條血吸蟲像蝌蚪一樣遊動,讓人驚歎不已。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第三期訓練班在北大一教學教前合影



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與生活保障不能忽視,幫助當地政府在盤龍城南面修築一條長堤,阻擋汛期府河水的入侵——這樣既可防洪,保障農業生產,又可以治理血吸蟲病——成為當務之急。

此時已是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的王勁,決定協助地方有關單位,向湖北省人民政府遞送書面報告,提請在盤龍城外修築圍堤,還會同黃陂縣文化局、衛生局,報黃陂縣委批准這一工程。省長韓寧夫批示,由省衛生防疾部門提供3萬元經費補助修堤。

保護古城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必須萬無一失。在修堤過程中,王勁首先與公社、鄉、村幹部約法三章,築堤取土只能用遠離古城的府河河床上的淤土,不能動城牆附近的文化地層。雙方取得共識,把文物保護放在第一位。

修築圍堤工程在1975年元旦以後啟動,大批外地民工進入施工現場,而當時湖北省考古隊與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師生大部分已轉移到省博物館,只留下隊長的她與少數人留守工地。

於是,駐紮工地的民工,便利用古城牆體搭棚住宿,隨意在南城牆上挖槽開洞,本來殘缺不全的城牆更是千孔百瘡。王隊長見狀,立即上前勸說:不能破壞祖先留下的遺產呀!急於搭棚的民工,哪裡聽得進勸說,大聲嚷嚷:活人還要給死人讓路,哪來這種道理?

民工似乎更義正言辭,部分城牆繼續開腸破肚。王勁找到民工頭頭,要求立即停工,一群人圍上來,揮動著鐵鍬鋤頭,箭拔弓張,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楊家灣生產隊長楊長林見勢不妙,連忙出來解圍。

楊隊長畢竟是本地人,還有號召力。他建議大家暫時停一下,等候上級來處理,莫做後悔莫及的事情。王隊長與俞偉超教授才從圍攻中脫身,來到公社找書記,縣文化局長聞訊也趕來,傳達政府有關保護盤龍城文物的精神,這場破壞古城風波才得以平息。


"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文 | 張傳東 潘安興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記盤龍城考古工作隊隊長王勁先生


1954年,考古工作人員第三期訓練班在北大一教學樓前的合影中,出現了王勁的面孔。這位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女考古學家,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的奠基人,江漢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開拓者,屈家嶺文化發現與經歷者,著名考古學家,原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她的家鄉,就在黃陂王家河!

王勁出生於1926年,1949年畢業於湖北省第二女子師範學校,1955年和培訓班學員程欣等人一起,在石龍水庫調查時,發現了屈家嶺文化。從此,王勁與湖北的考古結下了不解之緣,她踏遍了湖北的山山水水,積累了豐富的考古經驗,成為湖北考古的領軍人物。

1963年,王勁同張雲鵬、陳賢一、郭德維踏上了盤龍城這片土地,在樓子灣開始了鑿空之旅。在考古工作中,她與大家互相支持幫助,建立了深厚感情,還與張雲鵬結為伉儷,在考古界成為佳話。

初到這裡進行考古發掘,王勁就親眼看到一些得“大肚子病”的人——患血吸蟲病而引起肝腹水。那時,她住在五保婆婆家裡,據五保婆婆介紹,解放後的楊家灣,大部分男人得了血吸蟲病,都只能活到30~40歲,歷年血吸蟲病的人死了一批又一批,出現“千村薜藶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慘局面。

這一切,並沒有使王勁退縮,她把揭開盤龍城面紗作為一項使命。她無疑是一位事業型的女性,她的性格決定了她矢志不渝的追求。在這裡一住,就是十年,這種堅守,等待著石破天驚的發現。王勁在瘟神面前表現了新中國第一代考古人的信念與勇氣。

1974年,北京大學師生髮掘盤龍城的時候,湖北省考古工作隊請來了黃陂縣衛生防疫站的醫務人員對水質進行檢查,在楊家灣水塘隨意取了一滴水樣,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啊!一條條血吸蟲像蝌蚪一樣遊動,讓人驚歎不已。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第三期訓練班在北大一教學教前合影



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與生活保障不能忽視,幫助當地政府在盤龍城南面修築一條長堤,阻擋汛期府河水的入侵——這樣既可防洪,保障農業生產,又可以治理血吸蟲病——成為當務之急。

此時已是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的王勁,決定協助地方有關單位,向湖北省人民政府遞送書面報告,提請在盤龍城外修築圍堤,還會同黃陂縣文化局、衛生局,報黃陂縣委批准這一工程。省長韓寧夫批示,由省衛生防疾部門提供3萬元經費補助修堤。

保護古城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必須萬無一失。在修堤過程中,王勁首先與公社、鄉、村幹部約法三章,築堤取土只能用遠離古城的府河河床上的淤土,不能動城牆附近的文化地層。雙方取得共識,把文物保護放在第一位。

修築圍堤工程在1975年元旦以後啟動,大批外地民工進入施工現場,而當時湖北省考古隊與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師生大部分已轉移到省博物館,只留下隊長的她與少數人留守工地。

於是,駐紮工地的民工,便利用古城牆體搭棚住宿,隨意在南城牆上挖槽開洞,本來殘缺不全的城牆更是千孔百瘡。王隊長見狀,立即上前勸說:不能破壞祖先留下的遺產呀!急於搭棚的民工,哪裡聽得進勸說,大聲嚷嚷:活人還要給死人讓路,哪來這種道理?

民工似乎更義正言辭,部分城牆繼續開腸破肚。王勁找到民工頭頭,要求立即停工,一群人圍上來,揮動著鐵鍬鋤頭,箭拔弓張,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楊家灣生產隊長楊長林見勢不妙,連忙出來解圍。

楊隊長畢竟是本地人,還有號召力。他建議大家暫時停一下,等候上級來處理,莫做後悔莫及的事情。王隊長與俞偉超教授才從圍攻中脫身,來到公社找書記,縣文化局長聞訊也趕來,傳達政府有關保護盤龍城文物的精神,這場破壞古城風波才得以平息。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水裡按葫蘆,你起我落。意料不到的事情又發生了。開始修築圍堤時,民工還在河床中取土,過了幾天,卻到王家嘴遺址與城牆旁邊就近取土。王隊長髮現後,馬上與民工隊長交涉,要求按協議辦事,對方滿口答應,可堤北挖土仍在繼續。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她立即趕到現場調查研究。聽民工們說,河床淤土不好築堤,距離又遠,影響進度,又怕質量出問題背責任。在現場,她意外發現幾十米長的灰白色淤土,俞偉超教授從現場多方面分析,認為這淤土帶可能是城壕遺蹟。

此時,白色淤土越露越清楚,又在城東南角處露出一條由石頭砌成的路,直通王家嘴方向。民工說:石頭路之下,還發現了人骨架。王隊長馬上意識到,這是進出城的一條道路,於是要求現場施工負責人立即停工,保存石路。對方顯得無能為力。

萬般無奈,王隊長立即撥通了韓寧夫省長辦公室的電話,請求省人民政府下令停工。她又跑到工地上,苦口婆心勸退,聲嘶力竭地呼喊,都無濟於事。此時,她已精疲力竭,佇立在寒風中,默默無語。陣陣北風吹亂了她蓬鬆的頭髮,露出幾天內急白的早生鬢霜。

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她腦海中萌生——自己要不惜一切代價,與這座早商古城共存亡。十分倔強的她,準備付出自己的一切,留下活化石,為後來者提供雄辯的認證。

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一位公社幹部匆匆趕來,走到王隊長面前,傳達了韓省長給縣長打電話的精神,明確堅決不允許在堤北城牆附近地段動工,要求民工迅速轉移取土場,堅決做好文物保護工作。這場不可移動文物保衛戰才在長長舒了一口氣中落下帷幕。

轉眼到了臘月二十四,民工都放假回家過年了,王隊長還在與測繪人員一起忙於考古記錄與繪圖。家裡年過七十的婆婆,焦急等待著她回家辦年貨呢!


"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文 | 張傳東 潘安興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記盤龍城考古工作隊隊長王勁先生


1954年,考古工作人員第三期訓練班在北大一教學樓前的合影中,出現了王勁的面孔。這位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女考古學家,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的奠基人,江漢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開拓者,屈家嶺文化發現與經歷者,著名考古學家,原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她的家鄉,就在黃陂王家河!

王勁出生於1926年,1949年畢業於湖北省第二女子師範學校,1955年和培訓班學員程欣等人一起,在石龍水庫調查時,發現了屈家嶺文化。從此,王勁與湖北的考古結下了不解之緣,她踏遍了湖北的山山水水,積累了豐富的考古經驗,成為湖北考古的領軍人物。

1963年,王勁同張雲鵬、陳賢一、郭德維踏上了盤龍城這片土地,在樓子灣開始了鑿空之旅。在考古工作中,她與大家互相支持幫助,建立了深厚感情,還與張雲鵬結為伉儷,在考古界成為佳話。

初到這裡進行考古發掘,王勁就親眼看到一些得“大肚子病”的人——患血吸蟲病而引起肝腹水。那時,她住在五保婆婆家裡,據五保婆婆介紹,解放後的楊家灣,大部分男人得了血吸蟲病,都只能活到30~40歲,歷年血吸蟲病的人死了一批又一批,出現“千村薜藶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慘局面。

這一切,並沒有使王勁退縮,她把揭開盤龍城面紗作為一項使命。她無疑是一位事業型的女性,她的性格決定了她矢志不渝的追求。在這裡一住,就是十年,這種堅守,等待著石破天驚的發現。王勁在瘟神面前表現了新中國第一代考古人的信念與勇氣。

1974年,北京大學師生髮掘盤龍城的時候,湖北省考古工作隊請來了黃陂縣衛生防疫站的醫務人員對水質進行檢查,在楊家灣水塘隨意取了一滴水樣,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啊!一條條血吸蟲像蝌蚪一樣遊動,讓人驚歎不已。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第三期訓練班在北大一教學教前合影



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與生活保障不能忽視,幫助當地政府在盤龍城南面修築一條長堤,阻擋汛期府河水的入侵——這樣既可防洪,保障農業生產,又可以治理血吸蟲病——成為當務之急。

此時已是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的王勁,決定協助地方有關單位,向湖北省人民政府遞送書面報告,提請在盤龍城外修築圍堤,還會同黃陂縣文化局、衛生局,報黃陂縣委批准這一工程。省長韓寧夫批示,由省衛生防疾部門提供3萬元經費補助修堤。

保護古城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必須萬無一失。在修堤過程中,王勁首先與公社、鄉、村幹部約法三章,築堤取土只能用遠離古城的府河河床上的淤土,不能動城牆附近的文化地層。雙方取得共識,把文物保護放在第一位。

修築圍堤工程在1975年元旦以後啟動,大批外地民工進入施工現場,而當時湖北省考古隊與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師生大部分已轉移到省博物館,只留下隊長的她與少數人留守工地。

於是,駐紮工地的民工,便利用古城牆體搭棚住宿,隨意在南城牆上挖槽開洞,本來殘缺不全的城牆更是千孔百瘡。王隊長見狀,立即上前勸說:不能破壞祖先留下的遺產呀!急於搭棚的民工,哪裡聽得進勸說,大聲嚷嚷:活人還要給死人讓路,哪來這種道理?

民工似乎更義正言辭,部分城牆繼續開腸破肚。王勁找到民工頭頭,要求立即停工,一群人圍上來,揮動著鐵鍬鋤頭,箭拔弓張,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楊家灣生產隊長楊長林見勢不妙,連忙出來解圍。

楊隊長畢竟是本地人,還有號召力。他建議大家暫時停一下,等候上級來處理,莫做後悔莫及的事情。王隊長與俞偉超教授才從圍攻中脫身,來到公社找書記,縣文化局長聞訊也趕來,傳達政府有關保護盤龍城文物的精神,這場破壞古城風波才得以平息。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水裡按葫蘆,你起我落。意料不到的事情又發生了。開始修築圍堤時,民工還在河床中取土,過了幾天,卻到王家嘴遺址與城牆旁邊就近取土。王隊長髮現後,馬上與民工隊長交涉,要求按協議辦事,對方滿口答應,可堤北挖土仍在繼續。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她立即趕到現場調查研究。聽民工們說,河床淤土不好築堤,距離又遠,影響進度,又怕質量出問題背責任。在現場,她意外發現幾十米長的灰白色淤土,俞偉超教授從現場多方面分析,認為這淤土帶可能是城壕遺蹟。

此時,白色淤土越露越清楚,又在城東南角處露出一條由石頭砌成的路,直通王家嘴方向。民工說:石頭路之下,還發現了人骨架。王隊長馬上意識到,這是進出城的一條道路,於是要求現場施工負責人立即停工,保存石路。對方顯得無能為力。

萬般無奈,王隊長立即撥通了韓寧夫省長辦公室的電話,請求省人民政府下令停工。她又跑到工地上,苦口婆心勸退,聲嘶力竭地呼喊,都無濟於事。此時,她已精疲力竭,佇立在寒風中,默默無語。陣陣北風吹亂了她蓬鬆的頭髮,露出幾天內急白的早生鬢霜。

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她腦海中萌生——自己要不惜一切代價,與這座早商古城共存亡。十分倔強的她,準備付出自己的一切,留下活化石,為後來者提供雄辯的認證。

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一位公社幹部匆匆趕來,走到王隊長面前,傳達了韓省長給縣長打電話的精神,明確堅決不允許在堤北城牆附近地段動工,要求民工迅速轉移取土場,堅決做好文物保護工作。這場不可移動文物保衛戰才在長長舒了一口氣中落下帷幕。

轉眼到了臘月二十四,民工都放假回家過年了,王隊長還在與測繪人員一起忙於考古記錄與繪圖。家裡年過七十的婆婆,焦急等待著她回家辦年貨呢!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等到她回到家中,仍忙於考古隊的一些事務。這時,別人家廚房的已經砧板奏樂,爐火通紅,鍋籠飄香,她家卻冷冷清清,麵條與烤餅成了家裡過年的美餐。過年時發放的計劃物資票證一大摞,竟然放過了期!

當時,她帶領的湖北省考古隊居住在農民家裡,稻草一鋪,席地而眠。還有的住在生產隊糧食倉庫,晚上,成群的老鼠襲來,甚至咬傷考古隊員,造成出血熱,送到醫院搶救方才脫險。這些農家很多是茅棚土磚搭成,條件極其簡陋,常常與豬圈、牛棚、雞舍為鄰,衛生條件非常差,考古隊員不時抽空,清理周邊環境。

王勁隊長住在五保婆婆家中,泥牆千瘡百孔,遇到三九嚴寒,北風呼呼地灌進來,只得用報紙貼在牆上擋風。到了夏天,蚊子嗡嗡撲面而來,只得買來蚊帳,晚上在帳子內點上煤油罩子燈,整理考古筆記。

韓寧夫省長現場看了,非常感動,指示有關部門,及早建立考古工作站,納入編制,解決實際困難。考古隊員們,也與生產隊協商,開闢了菜地,走“五七”道路,實現自力更生,蔬菜自給。

1974年下半年,為探索長江流域商文化面貌、古城營建年代等學術課題,配合當地農田水利建設,湖北省博物館考古隊、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聯合組成盤龍城考古隊,由王勁與俞偉超主持,發掘揭露出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型宮殿基址,還鑽探出另一座建築基址。

在城外東北角李家嘴,他們還發掘清理三座商代墓葬,出土隨葬器物97件,青銅禮器的器型、花紋、製作技術與商文化如出一轍。土城建築在二里頭夏代文化層之上,建築年代為商代前期。


"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文 | 張傳東 潘安興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記盤龍城考古工作隊隊長王勁先生


1954年,考古工作人員第三期訓練班在北大一教學樓前的合影中,出現了王勁的面孔。這位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女考古學家,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的奠基人,江漢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開拓者,屈家嶺文化發現與經歷者,著名考古學家,原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她的家鄉,就在黃陂王家河!

王勁出生於1926年,1949年畢業於湖北省第二女子師範學校,1955年和培訓班學員程欣等人一起,在石龍水庫調查時,發現了屈家嶺文化。從此,王勁與湖北的考古結下了不解之緣,她踏遍了湖北的山山水水,積累了豐富的考古經驗,成為湖北考古的領軍人物。

1963年,王勁同張雲鵬、陳賢一、郭德維踏上了盤龍城這片土地,在樓子灣開始了鑿空之旅。在考古工作中,她與大家互相支持幫助,建立了深厚感情,還與張雲鵬結為伉儷,在考古界成為佳話。

初到這裡進行考古發掘,王勁就親眼看到一些得“大肚子病”的人——患血吸蟲病而引起肝腹水。那時,她住在五保婆婆家裡,據五保婆婆介紹,解放後的楊家灣,大部分男人得了血吸蟲病,都只能活到30~40歲,歷年血吸蟲病的人死了一批又一批,出現“千村薜藶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慘局面。

這一切,並沒有使王勁退縮,她把揭開盤龍城面紗作為一項使命。她無疑是一位事業型的女性,她的性格決定了她矢志不渝的追求。在這裡一住,就是十年,這種堅守,等待著石破天驚的發現。王勁在瘟神面前表現了新中國第一代考古人的信念與勇氣。

1974年,北京大學師生髮掘盤龍城的時候,湖北省考古工作隊請來了黃陂縣衛生防疫站的醫務人員對水質進行檢查,在楊家灣水塘隨意取了一滴水樣,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啊!一條條血吸蟲像蝌蚪一樣遊動,讓人驚歎不已。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第三期訓練班在北大一教學教前合影



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與生活保障不能忽視,幫助當地政府在盤龍城南面修築一條長堤,阻擋汛期府河水的入侵——這樣既可防洪,保障農業生產,又可以治理血吸蟲病——成為當務之急。

此時已是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的王勁,決定協助地方有關單位,向湖北省人民政府遞送書面報告,提請在盤龍城外修築圍堤,還會同黃陂縣文化局、衛生局,報黃陂縣委批准這一工程。省長韓寧夫批示,由省衛生防疾部門提供3萬元經費補助修堤。

保護古城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必須萬無一失。在修堤過程中,王勁首先與公社、鄉、村幹部約法三章,築堤取土只能用遠離古城的府河河床上的淤土,不能動城牆附近的文化地層。雙方取得共識,把文物保護放在第一位。

修築圍堤工程在1975年元旦以後啟動,大批外地民工進入施工現場,而當時湖北省考古隊與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師生大部分已轉移到省博物館,只留下隊長的她與少數人留守工地。

於是,駐紮工地的民工,便利用古城牆體搭棚住宿,隨意在南城牆上挖槽開洞,本來殘缺不全的城牆更是千孔百瘡。王隊長見狀,立即上前勸說:不能破壞祖先留下的遺產呀!急於搭棚的民工,哪裡聽得進勸說,大聲嚷嚷:活人還要給死人讓路,哪來這種道理?

民工似乎更義正言辭,部分城牆繼續開腸破肚。王勁找到民工頭頭,要求立即停工,一群人圍上來,揮動著鐵鍬鋤頭,箭拔弓張,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楊家灣生產隊長楊長林見勢不妙,連忙出來解圍。

楊隊長畢竟是本地人,還有號召力。他建議大家暫時停一下,等候上級來處理,莫做後悔莫及的事情。王隊長與俞偉超教授才從圍攻中脫身,來到公社找書記,縣文化局長聞訊也趕來,傳達政府有關保護盤龍城文物的精神,這場破壞古城風波才得以平息。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水裡按葫蘆,你起我落。意料不到的事情又發生了。開始修築圍堤時,民工還在河床中取土,過了幾天,卻到王家嘴遺址與城牆旁邊就近取土。王隊長髮現後,馬上與民工隊長交涉,要求按協議辦事,對方滿口答應,可堤北挖土仍在繼續。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她立即趕到現場調查研究。聽民工們說,河床淤土不好築堤,距離又遠,影響進度,又怕質量出問題背責任。在現場,她意外發現幾十米長的灰白色淤土,俞偉超教授從現場多方面分析,認為這淤土帶可能是城壕遺蹟。

此時,白色淤土越露越清楚,又在城東南角處露出一條由石頭砌成的路,直通王家嘴方向。民工說:石頭路之下,還發現了人骨架。王隊長馬上意識到,這是進出城的一條道路,於是要求現場施工負責人立即停工,保存石路。對方顯得無能為力。

萬般無奈,王隊長立即撥通了韓寧夫省長辦公室的電話,請求省人民政府下令停工。她又跑到工地上,苦口婆心勸退,聲嘶力竭地呼喊,都無濟於事。此時,她已精疲力竭,佇立在寒風中,默默無語。陣陣北風吹亂了她蓬鬆的頭髮,露出幾天內急白的早生鬢霜。

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她腦海中萌生——自己要不惜一切代價,與這座早商古城共存亡。十分倔強的她,準備付出自己的一切,留下活化石,為後來者提供雄辯的認證。

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一位公社幹部匆匆趕來,走到王隊長面前,傳達了韓省長給縣長打電話的精神,明確堅決不允許在堤北城牆附近地段動工,要求民工迅速轉移取土場,堅決做好文物保護工作。這場不可移動文物保衛戰才在長長舒了一口氣中落下帷幕。

轉眼到了臘月二十四,民工都放假回家過年了,王隊長還在與測繪人員一起忙於考古記錄與繪圖。家裡年過七十的婆婆,焦急等待著她回家辦年貨呢!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等到她回到家中,仍忙於考古隊的一些事務。這時,別人家廚房的已經砧板奏樂,爐火通紅,鍋籠飄香,她家卻冷冷清清,麵條與烤餅成了家裡過年的美餐。過年時發放的計劃物資票證一大摞,竟然放過了期!

當時,她帶領的湖北省考古隊居住在農民家裡,稻草一鋪,席地而眠。還有的住在生產隊糧食倉庫,晚上,成群的老鼠襲來,甚至咬傷考古隊員,造成出血熱,送到醫院搶救方才脫險。這些農家很多是茅棚土磚搭成,條件極其簡陋,常常與豬圈、牛棚、雞舍為鄰,衛生條件非常差,考古隊員不時抽空,清理周邊環境。

王勁隊長住在五保婆婆家中,泥牆千瘡百孔,遇到三九嚴寒,北風呼呼地灌進來,只得用報紙貼在牆上擋風。到了夏天,蚊子嗡嗡撲面而來,只得買來蚊帳,晚上在帳子內點上煤油罩子燈,整理考古筆記。

韓寧夫省長現場看了,非常感動,指示有關部門,及早建立考古工作站,納入編制,解決實際困難。考古隊員們,也與生產隊協商,開闢了菜地,走“五七”道路,實現自力更生,蔬菜自給。

1974年下半年,為探索長江流域商文化面貌、古城營建年代等學術課題,配合當地農田水利建設,湖北省博物館考古隊、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聯合組成盤龍城考古隊,由王勁與俞偉超主持,發掘揭露出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型宮殿基址,還鑽探出另一座建築基址。

在城外東北角李家嘴,他們還發掘清理三座商代墓葬,出土隨葬器物97件,青銅禮器的器型、花紋、製作技術與商文化如出一轍。土城建築在二里頭夏代文化層之上,建築年代為商代前期。


從黃陂走出的新中國第一代女考古學家



考古課題在繼續深入。到了1976年下半年,由王勁與李伯謙聯合主持,湖北省博物館考古隊、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家合作,對古城內外進行第二次大規模考古發掘,解剖了一段南城牆,確認了古城年代為商代前期。揭露了一段南城壕,獲知古城外城壕長、寬、深,城壕與城牆間距及二者早晚的地層關係。

此外,他們還發掘了一座大型宮殿基址,為大型殿堂式建築,經古建築學家楊鴻勳先生研究,它與1974年發掘的宮殿遺址,形成“前朝後寢”的格局,是中國三千多年宮殿建築最早的雛形。

王勁先生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卓越知識女性,她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新中國的考古事業。作為湖北考古學科的帶頭人,她以傑出的史識、史才、史膽,工作在盤龍城考古一線,不怕困難,百折不撓,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不計個人得失,忘我工作,不愧黨培養出來的優秀兒女,不愧一代考古人的風骨。

正是張雲鵬、王勁、陳賢一這些“拼命三郎”的努力,沉睡的古城才揭開了神祕的面紗,還盤龍城真實面目,大白天下,讓盤龍城地下實物實辯地證明商文化的篝火洞照著長江流域,為後來夏商周首席科學家下定論:“盤龍城是九省通衢大武漢城市之根,華夏南方文化之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個偉大的女性,長期從事野外考古,生理上的困難自不言而喻,連方便都是一種尷尬,她剛生完孩子,接到考古發掘任務,立馬風塵僕僕奔向現場;先生張雲鵬去世,她強忍內心悲痛,擔起家庭與工作的重擔,去完成丈夫未竟的使命,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她身上,展現出新中國考古人的偉大情操!

拂去歲月的煙塵,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考古人,他們本身就是一部史詩,在恢宏的歷史上閃亮,在時空中朗誦,扣人心絃……

本文作者授權印象黃陂發佈

關於作者

張傳東 湖北黃陂祁家灣人。武漢作家協會會員。華師附屬恆大龍城小學副校長,且耘杏壇且筆耕。

潘安興 自號木蘭山樵,1949年10月11日出生。湖北黃陂人。當年老三屆,經歷知青上山下鄉,招工進廠,下崗打工,招聘政府機關工作。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武漢作家協會會員。代表作《中華大家庭賦》,作品曾獲全國《鈺山賦》二等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