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看《封神演義》覺得這本書很好看,等隨著年齡增長,再回頭看這本書,就覺得《封神演義》成不了四大名著也是有原因的。

《封神演義》也是中國古代的古典名著,沒進四大名著,不代表不是名著,只是和四大名著相比《封神演義》還差一點。網上說《封神演義》是四小名著之一,雖然我不知道四小名著是誰評的,但是要進四小名著,我覺得《封神演義》完全夠格。

古代的時候有“四大奇書”之說,而我們的《封神演義》的作者,不管是許仲琳還是陳仲琳,野心是無比的大。他寫《封神演義》似乎就是為了擠進“四大奇書”行列。書名叫《封神演義》似乎是在叫囂《三國演義》。裡面封神時候有天罡地煞星似乎又在叫板《水滸傳》,他最想打敗的其實還是《西遊記》。現在一提《封神演義》多半和《西遊記》比較。因為他們都有相同的神仙,相同的武器,只是《封神演義》的神仙體系更強大。一本書宣戰三大名著,最終卻誰也沒打敗。那麼《封神演義》到底輸在哪裡,今天就來說一說。

"

小時候看《封神演義》覺得這本書很好看,等隨著年齡增長,再回頭看這本書,就覺得《封神演義》成不了四大名著也是有原因的。

《封神演義》也是中國古代的古典名著,沒進四大名著,不代表不是名著,只是和四大名著相比《封神演義》還差一點。網上說《封神演義》是四小名著之一,雖然我不知道四小名著是誰評的,但是要進四小名著,我覺得《封神演義》完全夠格。

古代的時候有“四大奇書”之說,而我們的《封神演義》的作者,不管是許仲琳還是陳仲琳,野心是無比的大。他寫《封神演義》似乎就是為了擠進“四大奇書”行列。書名叫《封神演義》似乎是在叫囂《三國演義》。裡面封神時候有天罡地煞星似乎又在叫板《水滸傳》,他最想打敗的其實還是《西遊記》。現在一提《封神演義》多半和《西遊記》比較。因為他們都有相同的神仙,相同的武器,只是《封神演義》的神仙體系更強大。一本書宣戰三大名著,最終卻誰也沒打敗。那麼《封神演義》到底輸在哪裡,今天就來說一說。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最主要的一方面原因,那就是寫得太差,本質上就是高級的起點爽文而已。下面就具體分析下《封神演義》的問題。

1.抄襲

封神大量的抄襲西遊。比如《西遊記》中赤腳大仙獻給佛祖棗梨時有詩:大仙赤腳棗梨香,敬獻彌陀壽算長。七寶蓮臺山樣穩,千金花座錦般妝。壽同天地言非謬,福比洪波話豈狂。福壽如期真個是,清閒極樂那西方。

這首詩被《封神演義》抄到了準提道人出場:大仙赤腳棗梨香,足踏詳雲更異常。十二蓮臺演法寶,八德池邊現白光。壽同天地言非謬,福經洪波話豈狂。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閒極樂是西方。

封神演義裡抄就算了,而且還抄的這麼不認真,西遊記裡那首詩是赤腳大仙敬獻棗梨,符合場景的,而封神演義裡的“大仙赤腳棗梨香”是什麼鬼。這樣生搬硬套的情況在封神演義裡數不勝數。

2.人物性格千篇一律

四大名著裡無論是群像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還是以取經四人組為主的《西遊記》,比較重要的人物大多都是性格分明,甚讓人較為印象深刻的就有幾十個。而封神演義呢,人物性格千篇一律,刻畫比較好的就哪吒寥寥幾個,甚至連重中之重的姜子牙,你能知道他的性格是怎樣的嗎,和別人有區別嗎?

3.情節大量雷同

就舉個例子,截教佈置十絕陣,闡教去破陣,第一次是先派炮灰送死,然後高手破陣,聞仲大怒欲追被攔下,說只破了一陣還剩九陣,然後二陣、三陣等等都是這個套路,一點變化都沒有,簡直是隻寫了一個,複製粘貼了九次。

反觀三國演義,行軍打戰一共寫了37次火攻,沒有一次雷同。火燒赤壁、火山博望坡、火燒連營、火燒藤甲軍等等寫的是相當精彩,各有各的特點。

4.宿命論

這裡說宿命論並不是批判它封建糟粕,而是討論文學性。

紂王調戲女媧,氣的女媧想殺他,但是紂王明顯不能死,作者想不出很好的辦法,那怎麼辦,就推說紂王還不到死的時候。破十絕陣時,作者要讓文章有矛盾,每次都先派個炮灰,但是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就又只能說炮灰命該如此。書裡面一有要解釋的時候,就說是宿命,這就像是起點系統文一樣,作者寫不下去了,就讓系統派個任務。主角為什麼要做這個呢,是系統讓乾的,這是非常不講道理的,毫無邏輯性的。作為商業性小說,這麼寫無可厚非,畢竟作者要賺錢嘛,但是討論文學性,這麼寫就落了下乘。

"

小時候看《封神演義》覺得這本書很好看,等隨著年齡增長,再回頭看這本書,就覺得《封神演義》成不了四大名著也是有原因的。

《封神演義》也是中國古代的古典名著,沒進四大名著,不代表不是名著,只是和四大名著相比《封神演義》還差一點。網上說《封神演義》是四小名著之一,雖然我不知道四小名著是誰評的,但是要進四小名著,我覺得《封神演義》完全夠格。

古代的時候有“四大奇書”之說,而我們的《封神演義》的作者,不管是許仲琳還是陳仲琳,野心是無比的大。他寫《封神演義》似乎就是為了擠進“四大奇書”行列。書名叫《封神演義》似乎是在叫囂《三國演義》。裡面封神時候有天罡地煞星似乎又在叫板《水滸傳》,他最想打敗的其實還是《西遊記》。現在一提《封神演義》多半和《西遊記》比較。因為他們都有相同的神仙,相同的武器,只是《封神演義》的神仙體系更強大。一本書宣戰三大名著,最終卻誰也沒打敗。那麼《封神演義》到底輸在哪裡,今天就來說一說。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最主要的一方面原因,那就是寫得太差,本質上就是高級的起點爽文而已。下面就具體分析下《封神演義》的問題。

1.抄襲

封神大量的抄襲西遊。比如《西遊記》中赤腳大仙獻給佛祖棗梨時有詩:大仙赤腳棗梨香,敬獻彌陀壽算長。七寶蓮臺山樣穩,千金花座錦般妝。壽同天地言非謬,福比洪波話豈狂。福壽如期真個是,清閒極樂那西方。

這首詩被《封神演義》抄到了準提道人出場:大仙赤腳棗梨香,足踏詳雲更異常。十二蓮臺演法寶,八德池邊現白光。壽同天地言非謬,福經洪波話豈狂。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閒極樂是西方。

封神演義裡抄就算了,而且還抄的這麼不認真,西遊記裡那首詩是赤腳大仙敬獻棗梨,符合場景的,而封神演義裡的“大仙赤腳棗梨香”是什麼鬼。這樣生搬硬套的情況在封神演義裡數不勝數。

2.人物性格千篇一律

四大名著裡無論是群像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還是以取經四人組為主的《西遊記》,比較重要的人物大多都是性格分明,甚讓人較為印象深刻的就有幾十個。而封神演義呢,人物性格千篇一律,刻畫比較好的就哪吒寥寥幾個,甚至連重中之重的姜子牙,你能知道他的性格是怎樣的嗎,和別人有區別嗎?

3.情節大量雷同

就舉個例子,截教佈置十絕陣,闡教去破陣,第一次是先派炮灰送死,然後高手破陣,聞仲大怒欲追被攔下,說只破了一陣還剩九陣,然後二陣、三陣等等都是這個套路,一點變化都沒有,簡直是隻寫了一個,複製粘貼了九次。

反觀三國演義,行軍打戰一共寫了37次火攻,沒有一次雷同。火燒赤壁、火山博望坡、火燒連營、火燒藤甲軍等等寫的是相當精彩,各有各的特點。

4.宿命論

這裡說宿命論並不是批判它封建糟粕,而是討論文學性。

紂王調戲女媧,氣的女媧想殺他,但是紂王明顯不能死,作者想不出很好的辦法,那怎麼辦,就推說紂王還不到死的時候。破十絕陣時,作者要讓文章有矛盾,每次都先派個炮灰,但是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就又只能說炮灰命該如此。書裡面一有要解釋的時候,就說是宿命,這就像是起點系統文一樣,作者寫不下去了,就讓系統派個任務。主角為什麼要做這個呢,是系統讓乾的,這是非常不講道理的,毫無邏輯性的。作為商業性小說,這麼寫無可厚非,畢竟作者要賺錢嘛,但是討論文學性,這麼寫就落了下乘。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幾點此書不足的地方說完,再詳細的說一下,既然是討論《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那就拿四大名著之一的,書名和它很相近的《三國演義》來做一個對比吧。

當時是先看的《三國演義》,緊接著看《封神演義》。

你們知道剛看完《三國》再緊接著看《封神》是一個什麼感覺嗎?

那根本就是不堪卒讀啊。

舉個例子:

《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僅僅用了500餘字,可是整個情節層層推進,跌宕起伏。華雄武藝有多高,作者完全不用正面描寫,只說俞涉出戰被殺,然後潘鳳出戰又被殺,用兩員大將的死,來反襯華雄的勇猛。於是十八路諸侯束手,袁紹感慨“若吾上將顏良文丑在,何懼華雄”,將華雄之威勢、諸侯之無奈描摹如畫。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關羽挺身而出,前面作者文筆壓抑半天,至此一揚。然而卻並沒有讓關羽立刻出戰,又緊接著是袁術之喝問,曹操之勸解,激得關羽立下了“如不勝,請斬某頭”的誓言,至此文筆又是一揚。這回該出戰了吧?然而作者又輕輕盪開一筆,去寫曹操斟酒,關羽卻又不喝,說“酒且斟下,某去去便來”,這又是一抑一揚。然後才是關羽上馬出戰,作者卻又不正面描寫,只說賬外金鼓齊鳴,人馬吶喊,賬內人皆變色。然後就是“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區區五百多個字啊,情節居然如此起伏,讀者的心被緊緊抓住,一會被壓抑入九地,一會被高揚入九天。而且還有人物描寫,阿瞞可兒、袁術枯骨,寥寥數字,描摹如畫。再如關羽“酒且斟下,某去去便來”一句,平淡之極,卻又高傲之極,非關羽不能如此說話,換其他任何人來,又是另外一番口聲。

再看《封神演義》,譬如破十絕陣。十個大陣,寫來一模一樣的口吻。必然先是派一人去送死,然後再派人破陣。第一個陣如此破,第二個陣如此破,第三個陣如此破,一直到第十個陣也是如此破。毫無變化,毫無波瀾,名為十陣,實則一陣。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如前面說的溫酒斬華雄,只有五百多個字,然而卻是一片崇山峻嶺,而《封神演義》中破十絕陣,前後用了最少三回,偌大的篇幅,上萬的字數,卻只是一片籃球場,——而且還是水泥地的。

"

小時候看《封神演義》覺得這本書很好看,等隨著年齡增長,再回頭看這本書,就覺得《封神演義》成不了四大名著也是有原因的。

《封神演義》也是中國古代的古典名著,沒進四大名著,不代表不是名著,只是和四大名著相比《封神演義》還差一點。網上說《封神演義》是四小名著之一,雖然我不知道四小名著是誰評的,但是要進四小名著,我覺得《封神演義》完全夠格。

古代的時候有“四大奇書”之說,而我們的《封神演義》的作者,不管是許仲琳還是陳仲琳,野心是無比的大。他寫《封神演義》似乎就是為了擠進“四大奇書”行列。書名叫《封神演義》似乎是在叫囂《三國演義》。裡面封神時候有天罡地煞星似乎又在叫板《水滸傳》,他最想打敗的其實還是《西遊記》。現在一提《封神演義》多半和《西遊記》比較。因為他們都有相同的神仙,相同的武器,只是《封神演義》的神仙體系更強大。一本書宣戰三大名著,最終卻誰也沒打敗。那麼《封神演義》到底輸在哪裡,今天就來說一說。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最主要的一方面原因,那就是寫得太差,本質上就是高級的起點爽文而已。下面就具體分析下《封神演義》的問題。

1.抄襲

封神大量的抄襲西遊。比如《西遊記》中赤腳大仙獻給佛祖棗梨時有詩:大仙赤腳棗梨香,敬獻彌陀壽算長。七寶蓮臺山樣穩,千金花座錦般妝。壽同天地言非謬,福比洪波話豈狂。福壽如期真個是,清閒極樂那西方。

這首詩被《封神演義》抄到了準提道人出場:大仙赤腳棗梨香,足踏詳雲更異常。十二蓮臺演法寶,八德池邊現白光。壽同天地言非謬,福經洪波話豈狂。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閒極樂是西方。

封神演義裡抄就算了,而且還抄的這麼不認真,西遊記裡那首詩是赤腳大仙敬獻棗梨,符合場景的,而封神演義裡的“大仙赤腳棗梨香”是什麼鬼。這樣生搬硬套的情況在封神演義裡數不勝數。

2.人物性格千篇一律

四大名著裡無論是群像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還是以取經四人組為主的《西遊記》,比較重要的人物大多都是性格分明,甚讓人較為印象深刻的就有幾十個。而封神演義呢,人物性格千篇一律,刻畫比較好的就哪吒寥寥幾個,甚至連重中之重的姜子牙,你能知道他的性格是怎樣的嗎,和別人有區別嗎?

3.情節大量雷同

就舉個例子,截教佈置十絕陣,闡教去破陣,第一次是先派炮灰送死,然後高手破陣,聞仲大怒欲追被攔下,說只破了一陣還剩九陣,然後二陣、三陣等等都是這個套路,一點變化都沒有,簡直是隻寫了一個,複製粘貼了九次。

反觀三國演義,行軍打戰一共寫了37次火攻,沒有一次雷同。火燒赤壁、火山博望坡、火燒連營、火燒藤甲軍等等寫的是相當精彩,各有各的特點。

4.宿命論

這裡說宿命論並不是批判它封建糟粕,而是討論文學性。

紂王調戲女媧,氣的女媧想殺他,但是紂王明顯不能死,作者想不出很好的辦法,那怎麼辦,就推說紂王還不到死的時候。破十絕陣時,作者要讓文章有矛盾,每次都先派個炮灰,但是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就又只能說炮灰命該如此。書裡面一有要解釋的時候,就說是宿命,這就像是起點系統文一樣,作者寫不下去了,就讓系統派個任務。主角為什麼要做這個呢,是系統讓乾的,這是非常不講道理的,毫無邏輯性的。作為商業性小說,這麼寫無可厚非,畢竟作者要賺錢嘛,但是討論文學性,這麼寫就落了下乘。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幾點此書不足的地方說完,再詳細的說一下,既然是討論《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那就拿四大名著之一的,書名和它很相近的《三國演義》來做一個對比吧。

當時是先看的《三國演義》,緊接著看《封神演義》。

你們知道剛看完《三國》再緊接著看《封神》是一個什麼感覺嗎?

那根本就是不堪卒讀啊。

舉個例子:

《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僅僅用了500餘字,可是整個情節層層推進,跌宕起伏。華雄武藝有多高,作者完全不用正面描寫,只說俞涉出戰被殺,然後潘鳳出戰又被殺,用兩員大將的死,來反襯華雄的勇猛。於是十八路諸侯束手,袁紹感慨“若吾上將顏良文丑在,何懼華雄”,將華雄之威勢、諸侯之無奈描摹如畫。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關羽挺身而出,前面作者文筆壓抑半天,至此一揚。然而卻並沒有讓關羽立刻出戰,又緊接著是袁術之喝問,曹操之勸解,激得關羽立下了“如不勝,請斬某頭”的誓言,至此文筆又是一揚。這回該出戰了吧?然而作者又輕輕盪開一筆,去寫曹操斟酒,關羽卻又不喝,說“酒且斟下,某去去便來”,這又是一抑一揚。然後才是關羽上馬出戰,作者卻又不正面描寫,只說賬外金鼓齊鳴,人馬吶喊,賬內人皆變色。然後就是“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區區五百多個字啊,情節居然如此起伏,讀者的心被緊緊抓住,一會被壓抑入九地,一會被高揚入九天。而且還有人物描寫,阿瞞可兒、袁術枯骨,寥寥數字,描摹如畫。再如關羽“酒且斟下,某去去便來”一句,平淡之極,卻又高傲之極,非關羽不能如此說話,換其他任何人來,又是另外一番口聲。

再看《封神演義》,譬如破十絕陣。十個大陣,寫來一模一樣的口吻。必然先是派一人去送死,然後再派人破陣。第一個陣如此破,第二個陣如此破,第三個陣如此破,一直到第十個陣也是如此破。毫無變化,毫無波瀾,名為十陣,實則一陣。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如前面說的溫酒斬華雄,只有五百多個字,然而卻是一片崇山峻嶺,而《封神演義》中破十絕陣,前後用了最少三回,偌大的篇幅,上萬的字數,卻只是一片籃球場,——而且還是水泥地的。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封神演義》作者不是不想起伏,譬如破陣之時,先死一人,然後再破陣,這就是他存心要製造的波瀾,然而,這種情節並非是基於邏輯的,而是作者給硬加上去的,以至於彆扭之極,毫無道理。——任何人讀書至此,都要問一聲:“既然第二個人就可以輕鬆破陣,為什麼又要派第一個人去送死呢?”作者自己也知道這點,所以只能用“天數”來強行解釋,然而這一理由非但毫無說服力,反而陷入宿命論中,更加拉低了小說立意。

在人物刻畫上也是如此。

十絕陣每被破一陣,聞太師就“大怒”,然後大喊一聲“廣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休走。”催動墨麒麟追上前來,然後這邊出去一個人勸他:“聞道兄不必如此,這才破了一(二、三、四……)陣,還有九(八、七、六、……)陣。”於是聞太師就又回去了。

十次啊,整整十次,聞太師每次都這樣,毫無變化。——作者這樣寫,無非是要描寫聞太師性如烈火的性格,然而實際效果是什麼?

說到這裡,又想起《三國演義》中的描寫了。關羽義釋華容,把曹操放了過去,曹操後面的兵馬一看要跟著一起過去,關羽大喝一聲,眾曹兵哭拜於地。這時張遼催馬來到,關羽看了看,“長嘆一聲”,全部放了過去。

——你看這裡關羽內心的掙扎,先放曹操一人過去,這是心軟了。然後大喝一聲,不許眾曹兵過去,這是強行壓制心中感情,準備執行軍令。緊接著張遼來到,兩個摯友面面相覷,張遼無言,關羽亦無言,然而其心中波瀾可知,最終長嘆一聲,“並皆放去”。也是區區百餘字,可是關羽內心的鬥爭如在眼前,關羽這個人物一下子就活了過來。

我們再看封神中的描寫,第一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過來,被勸了回去。第二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過來,被勸了回去。第三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過來,被勸了回去。第四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被勸了回去,……第十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過來,被勸了回去。

看到這裡,我心中毫無波動,甚至有點想笑。

"

小時候看《封神演義》覺得這本書很好看,等隨著年齡增長,再回頭看這本書,就覺得《封神演義》成不了四大名著也是有原因的。

《封神演義》也是中國古代的古典名著,沒進四大名著,不代表不是名著,只是和四大名著相比《封神演義》還差一點。網上說《封神演義》是四小名著之一,雖然我不知道四小名著是誰評的,但是要進四小名著,我覺得《封神演義》完全夠格。

古代的時候有“四大奇書”之說,而我們的《封神演義》的作者,不管是許仲琳還是陳仲琳,野心是無比的大。他寫《封神演義》似乎就是為了擠進“四大奇書”行列。書名叫《封神演義》似乎是在叫囂《三國演義》。裡面封神時候有天罡地煞星似乎又在叫板《水滸傳》,他最想打敗的其實還是《西遊記》。現在一提《封神演義》多半和《西遊記》比較。因為他們都有相同的神仙,相同的武器,只是《封神演義》的神仙體系更強大。一本書宣戰三大名著,最終卻誰也沒打敗。那麼《封神演義》到底輸在哪裡,今天就來說一說。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最主要的一方面原因,那就是寫得太差,本質上就是高級的起點爽文而已。下面就具體分析下《封神演義》的問題。

1.抄襲

封神大量的抄襲西遊。比如《西遊記》中赤腳大仙獻給佛祖棗梨時有詩:大仙赤腳棗梨香,敬獻彌陀壽算長。七寶蓮臺山樣穩,千金花座錦般妝。壽同天地言非謬,福比洪波話豈狂。福壽如期真個是,清閒極樂那西方。

這首詩被《封神演義》抄到了準提道人出場:大仙赤腳棗梨香,足踏詳雲更異常。十二蓮臺演法寶,八德池邊現白光。壽同天地言非謬,福經洪波話豈狂。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閒極樂是西方。

封神演義裡抄就算了,而且還抄的這麼不認真,西遊記裡那首詩是赤腳大仙敬獻棗梨,符合場景的,而封神演義裡的“大仙赤腳棗梨香”是什麼鬼。這樣生搬硬套的情況在封神演義裡數不勝數。

2.人物性格千篇一律

四大名著裡無論是群像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還是以取經四人組為主的《西遊記》,比較重要的人物大多都是性格分明,甚讓人較為印象深刻的就有幾十個。而封神演義呢,人物性格千篇一律,刻畫比較好的就哪吒寥寥幾個,甚至連重中之重的姜子牙,你能知道他的性格是怎樣的嗎,和別人有區別嗎?

3.情節大量雷同

就舉個例子,截教佈置十絕陣,闡教去破陣,第一次是先派炮灰送死,然後高手破陣,聞仲大怒欲追被攔下,說只破了一陣還剩九陣,然後二陣、三陣等等都是這個套路,一點變化都沒有,簡直是隻寫了一個,複製粘貼了九次。

反觀三國演義,行軍打戰一共寫了37次火攻,沒有一次雷同。火燒赤壁、火山博望坡、火燒連營、火燒藤甲軍等等寫的是相當精彩,各有各的特點。

4.宿命論

這裡說宿命論並不是批判它封建糟粕,而是討論文學性。

紂王調戲女媧,氣的女媧想殺他,但是紂王明顯不能死,作者想不出很好的辦法,那怎麼辦,就推說紂王還不到死的時候。破十絕陣時,作者要讓文章有矛盾,每次都先派個炮灰,但是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就又只能說炮灰命該如此。書裡面一有要解釋的時候,就說是宿命,這就像是起點系統文一樣,作者寫不下去了,就讓系統派個任務。主角為什麼要做這個呢,是系統讓乾的,這是非常不講道理的,毫無邏輯性的。作為商業性小說,這麼寫無可厚非,畢竟作者要賺錢嘛,但是討論文學性,這麼寫就落了下乘。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幾點此書不足的地方說完,再詳細的說一下,既然是討論《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那就拿四大名著之一的,書名和它很相近的《三國演義》來做一個對比吧。

當時是先看的《三國演義》,緊接著看《封神演義》。

你們知道剛看完《三國》再緊接著看《封神》是一個什麼感覺嗎?

那根本就是不堪卒讀啊。

舉個例子:

《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僅僅用了500餘字,可是整個情節層層推進,跌宕起伏。華雄武藝有多高,作者完全不用正面描寫,只說俞涉出戰被殺,然後潘鳳出戰又被殺,用兩員大將的死,來反襯華雄的勇猛。於是十八路諸侯束手,袁紹感慨“若吾上將顏良文丑在,何懼華雄”,將華雄之威勢、諸侯之無奈描摹如畫。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關羽挺身而出,前面作者文筆壓抑半天,至此一揚。然而卻並沒有讓關羽立刻出戰,又緊接著是袁術之喝問,曹操之勸解,激得關羽立下了“如不勝,請斬某頭”的誓言,至此文筆又是一揚。這回該出戰了吧?然而作者又輕輕盪開一筆,去寫曹操斟酒,關羽卻又不喝,說“酒且斟下,某去去便來”,這又是一抑一揚。然後才是關羽上馬出戰,作者卻又不正面描寫,只說賬外金鼓齊鳴,人馬吶喊,賬內人皆變色。然後就是“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區區五百多個字啊,情節居然如此起伏,讀者的心被緊緊抓住,一會被壓抑入九地,一會被高揚入九天。而且還有人物描寫,阿瞞可兒、袁術枯骨,寥寥數字,描摹如畫。再如關羽“酒且斟下,某去去便來”一句,平淡之極,卻又高傲之極,非關羽不能如此說話,換其他任何人來,又是另外一番口聲。

再看《封神演義》,譬如破十絕陣。十個大陣,寫來一模一樣的口吻。必然先是派一人去送死,然後再派人破陣。第一個陣如此破,第二個陣如此破,第三個陣如此破,一直到第十個陣也是如此破。毫無變化,毫無波瀾,名為十陣,實則一陣。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如前面說的溫酒斬華雄,只有五百多個字,然而卻是一片崇山峻嶺,而《封神演義》中破十絕陣,前後用了最少三回,偌大的篇幅,上萬的字數,卻只是一片籃球場,——而且還是水泥地的。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封神演義》作者不是不想起伏,譬如破陣之時,先死一人,然後再破陣,這就是他存心要製造的波瀾,然而,這種情節並非是基於邏輯的,而是作者給硬加上去的,以至於彆扭之極,毫無道理。——任何人讀書至此,都要問一聲:“既然第二個人就可以輕鬆破陣,為什麼又要派第一個人去送死呢?”作者自己也知道這點,所以只能用“天數”來強行解釋,然而這一理由非但毫無說服力,反而陷入宿命論中,更加拉低了小說立意。

在人物刻畫上也是如此。

十絕陣每被破一陣,聞太師就“大怒”,然後大喊一聲“廣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休走。”催動墨麒麟追上前來,然後這邊出去一個人勸他:“聞道兄不必如此,這才破了一(二、三、四……)陣,還有九(八、七、六、……)陣。”於是聞太師就又回去了。

十次啊,整整十次,聞太師每次都這樣,毫無變化。——作者這樣寫,無非是要描寫聞太師性如烈火的性格,然而實際效果是什麼?

說到這裡,又想起《三國演義》中的描寫了。關羽義釋華容,把曹操放了過去,曹操後面的兵馬一看要跟著一起過去,關羽大喝一聲,眾曹兵哭拜於地。這時張遼催馬來到,關羽看了看,“長嘆一聲”,全部放了過去。

——你看這裡關羽內心的掙扎,先放曹操一人過去,這是心軟了。然後大喝一聲,不許眾曹兵過去,這是強行壓制心中感情,準備執行軍令。緊接著張遼來到,兩個摯友面面相覷,張遼無言,關羽亦無言,然而其心中波瀾可知,最終長嘆一聲,“並皆放去”。也是區區百餘字,可是關羽內心的鬥爭如在眼前,關羽這個人物一下子就活了過來。

我們再看封神中的描寫,第一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過來,被勸了回去。第二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過來,被勸了回去。第三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過來,被勸了回去。第四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被勸了回去,……第十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過來,被勸了回去。

看到這裡,我心中毫無波動,甚至有點想笑。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說到人物描寫,魯迅先生批評《三國演義》,說他“狀劉備之仁近乎偽,狀諸葛之智近乎妖”,那麼《封神演義》呢?舉個例子,武王伐紂,到了朝歌城下,諸侯和紂王大戰,這時武王怎麼說?他說“哎呦,臣子怎麼能和君王打呢?太不體面了,趕緊別打了吧。”——當時我讀到這裡,我就心裡納悶,你不想打,你帶這麼大軍破關斬將,跑來幹嘛來了?如果說《三國演義》裡狀劉備之仁近乎偽,那《封神演義》裡文王、武王之仁就近乎弱智了。

然後下面姜子牙的舉動更加令人無語。他說“好吧好吧,既然大王不想打,我就叫他們收兵。”然後命人擂鼓。——這是把武王當猴耍了啊,讀到這裡,我更加確信武王應該改名叫司馬衷了。

"

小時候看《封神演義》覺得這本書很好看,等隨著年齡增長,再回頭看這本書,就覺得《封神演義》成不了四大名著也是有原因的。

《封神演義》也是中國古代的古典名著,沒進四大名著,不代表不是名著,只是和四大名著相比《封神演義》還差一點。網上說《封神演義》是四小名著之一,雖然我不知道四小名著是誰評的,但是要進四小名著,我覺得《封神演義》完全夠格。

古代的時候有“四大奇書”之說,而我們的《封神演義》的作者,不管是許仲琳還是陳仲琳,野心是無比的大。他寫《封神演義》似乎就是為了擠進“四大奇書”行列。書名叫《封神演義》似乎是在叫囂《三國演義》。裡面封神時候有天罡地煞星似乎又在叫板《水滸傳》,他最想打敗的其實還是《西遊記》。現在一提《封神演義》多半和《西遊記》比較。因為他們都有相同的神仙,相同的武器,只是《封神演義》的神仙體系更強大。一本書宣戰三大名著,最終卻誰也沒打敗。那麼《封神演義》到底輸在哪裡,今天就來說一說。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最主要的一方面原因,那就是寫得太差,本質上就是高級的起點爽文而已。下面就具體分析下《封神演義》的問題。

1.抄襲

封神大量的抄襲西遊。比如《西遊記》中赤腳大仙獻給佛祖棗梨時有詩:大仙赤腳棗梨香,敬獻彌陀壽算長。七寶蓮臺山樣穩,千金花座錦般妝。壽同天地言非謬,福比洪波話豈狂。福壽如期真個是,清閒極樂那西方。

這首詩被《封神演義》抄到了準提道人出場:大仙赤腳棗梨香,足踏詳雲更異常。十二蓮臺演法寶,八德池邊現白光。壽同天地言非謬,福經洪波話豈狂。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閒極樂是西方。

封神演義裡抄就算了,而且還抄的這麼不認真,西遊記裡那首詩是赤腳大仙敬獻棗梨,符合場景的,而封神演義裡的“大仙赤腳棗梨香”是什麼鬼。這樣生搬硬套的情況在封神演義裡數不勝數。

2.人物性格千篇一律

四大名著裡無論是群像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還是以取經四人組為主的《西遊記》,比較重要的人物大多都是性格分明,甚讓人較為印象深刻的就有幾十個。而封神演義呢,人物性格千篇一律,刻畫比較好的就哪吒寥寥幾個,甚至連重中之重的姜子牙,你能知道他的性格是怎樣的嗎,和別人有區別嗎?

3.情節大量雷同

就舉個例子,截教佈置十絕陣,闡教去破陣,第一次是先派炮灰送死,然後高手破陣,聞仲大怒欲追被攔下,說只破了一陣還剩九陣,然後二陣、三陣等等都是這個套路,一點變化都沒有,簡直是隻寫了一個,複製粘貼了九次。

反觀三國演義,行軍打戰一共寫了37次火攻,沒有一次雷同。火燒赤壁、火山博望坡、火燒連營、火燒藤甲軍等等寫的是相當精彩,各有各的特點。

4.宿命論

這裡說宿命論並不是批判它封建糟粕,而是討論文學性。

紂王調戲女媧,氣的女媧想殺他,但是紂王明顯不能死,作者想不出很好的辦法,那怎麼辦,就推說紂王還不到死的時候。破十絕陣時,作者要讓文章有矛盾,每次都先派個炮灰,但是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就又只能說炮灰命該如此。書裡面一有要解釋的時候,就說是宿命,這就像是起點系統文一樣,作者寫不下去了,就讓系統派個任務。主角為什麼要做這個呢,是系統讓乾的,這是非常不講道理的,毫無邏輯性的。作為商業性小說,這麼寫無可厚非,畢竟作者要賺錢嘛,但是討論文學性,這麼寫就落了下乘。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幾點此書不足的地方說完,再詳細的說一下,既然是討論《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那就拿四大名著之一的,書名和它很相近的《三國演義》來做一個對比吧。

當時是先看的《三國演義》,緊接著看《封神演義》。

你們知道剛看完《三國》再緊接著看《封神》是一個什麼感覺嗎?

那根本就是不堪卒讀啊。

舉個例子:

《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僅僅用了500餘字,可是整個情節層層推進,跌宕起伏。華雄武藝有多高,作者完全不用正面描寫,只說俞涉出戰被殺,然後潘鳳出戰又被殺,用兩員大將的死,來反襯華雄的勇猛。於是十八路諸侯束手,袁紹感慨“若吾上將顏良文丑在,何懼華雄”,將華雄之威勢、諸侯之無奈描摹如畫。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關羽挺身而出,前面作者文筆壓抑半天,至此一揚。然而卻並沒有讓關羽立刻出戰,又緊接著是袁術之喝問,曹操之勸解,激得關羽立下了“如不勝,請斬某頭”的誓言,至此文筆又是一揚。這回該出戰了吧?然而作者又輕輕盪開一筆,去寫曹操斟酒,關羽卻又不喝,說“酒且斟下,某去去便來”,這又是一抑一揚。然後才是關羽上馬出戰,作者卻又不正面描寫,只說賬外金鼓齊鳴,人馬吶喊,賬內人皆變色。然後就是“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區區五百多個字啊,情節居然如此起伏,讀者的心被緊緊抓住,一會被壓抑入九地,一會被高揚入九天。而且還有人物描寫,阿瞞可兒、袁術枯骨,寥寥數字,描摹如畫。再如關羽“酒且斟下,某去去便來”一句,平淡之極,卻又高傲之極,非關羽不能如此說話,換其他任何人來,又是另外一番口聲。

再看《封神演義》,譬如破十絕陣。十個大陣,寫來一模一樣的口吻。必然先是派一人去送死,然後再派人破陣。第一個陣如此破,第二個陣如此破,第三個陣如此破,一直到第十個陣也是如此破。毫無變化,毫無波瀾,名為十陣,實則一陣。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如前面說的溫酒斬華雄,只有五百多個字,然而卻是一片崇山峻嶺,而《封神演義》中破十絕陣,前後用了最少三回,偌大的篇幅,上萬的字數,卻只是一片籃球場,——而且還是水泥地的。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封神演義》作者不是不想起伏,譬如破陣之時,先死一人,然後再破陣,這就是他存心要製造的波瀾,然而,這種情節並非是基於邏輯的,而是作者給硬加上去的,以至於彆扭之極,毫無道理。——任何人讀書至此,都要問一聲:“既然第二個人就可以輕鬆破陣,為什麼又要派第一個人去送死呢?”作者自己也知道這點,所以只能用“天數”來強行解釋,然而這一理由非但毫無說服力,反而陷入宿命論中,更加拉低了小說立意。

在人物刻畫上也是如此。

十絕陣每被破一陣,聞太師就“大怒”,然後大喊一聲“廣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休走。”催動墨麒麟追上前來,然後這邊出去一個人勸他:“聞道兄不必如此,這才破了一(二、三、四……)陣,還有九(八、七、六、……)陣。”於是聞太師就又回去了。

十次啊,整整十次,聞太師每次都這樣,毫無變化。——作者這樣寫,無非是要描寫聞太師性如烈火的性格,然而實際效果是什麼?

說到這裡,又想起《三國演義》中的描寫了。關羽義釋華容,把曹操放了過去,曹操後面的兵馬一看要跟著一起過去,關羽大喝一聲,眾曹兵哭拜於地。這時張遼催馬來到,關羽看了看,“長嘆一聲”,全部放了過去。

——你看這裡關羽內心的掙扎,先放曹操一人過去,這是心軟了。然後大喝一聲,不許眾曹兵過去,這是強行壓制心中感情,準備執行軍令。緊接著張遼來到,兩個摯友面面相覷,張遼無言,關羽亦無言,然而其心中波瀾可知,最終長嘆一聲,“並皆放去”。也是區區百餘字,可是關羽內心的鬥爭如在眼前,關羽這個人物一下子就活了過來。

我們再看封神中的描寫,第一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過來,被勸了回去。第二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過來,被勸了回去。第三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過來,被勸了回去。第四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被勸了回去,……第十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過來,被勸了回去。

看到這裡,我心中毫無波動,甚至有點想笑。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說到人物描寫,魯迅先生批評《三國演義》,說他“狀劉備之仁近乎偽,狀諸葛之智近乎妖”,那麼《封神演義》呢?舉個例子,武王伐紂,到了朝歌城下,諸侯和紂王大戰,這時武王怎麼說?他說“哎呦,臣子怎麼能和君王打呢?太不體面了,趕緊別打了吧。”——當時我讀到這裡,我就心裡納悶,你不想打,你帶這麼大軍破關斬將,跑來幹嘛來了?如果說《三國演義》裡狀劉備之仁近乎偽,那《封神演義》裡文王、武王之仁就近乎弱智了。

然後下面姜子牙的舉動更加令人無語。他說“好吧好吧,既然大王不想打,我就叫他們收兵。”然後命人擂鼓。——這是把武王當猴耍了啊,讀到這裡,我更加確信武王應該改名叫司馬衷了。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這就是《封神演義》中的人物描寫,寫聖主仁慈近乎弱智,寫姜尚多智近乎玩鬧。

《三國演義》中寫諸葛亮的智慧,總是智珠在握,胸有成竹。而《封神演義》中呢?魔家四將圍困西岐,城裡沒糧了,只夠吃十天,姜子牙怎麼辦?“哎呦,這可怎麼辦?算了,不管他了,反正車到山前必有路。”果然,第八天,神仙派人送糧來了,姜子牙大喜:“哎呀,果然是事情危急的時候就有人來救啊,元始天尊沒騙人啊。”——這純粹一個撞大運的,扯什麼賢才?扯什麼智慧?

所以,你看這就是《封神演義》和四大名著之間的區別。兩者區別大到什麼地步呢?如果說四大名著是諾獎級別的作品,那《封神演義》就只是起點級別的。

"

小時候看《封神演義》覺得這本書很好看,等隨著年齡增長,再回頭看這本書,就覺得《封神演義》成不了四大名著也是有原因的。

《封神演義》也是中國古代的古典名著,沒進四大名著,不代表不是名著,只是和四大名著相比《封神演義》還差一點。網上說《封神演義》是四小名著之一,雖然我不知道四小名著是誰評的,但是要進四小名著,我覺得《封神演義》完全夠格。

古代的時候有“四大奇書”之說,而我們的《封神演義》的作者,不管是許仲琳還是陳仲琳,野心是無比的大。他寫《封神演義》似乎就是為了擠進“四大奇書”行列。書名叫《封神演義》似乎是在叫囂《三國演義》。裡面封神時候有天罡地煞星似乎又在叫板《水滸傳》,他最想打敗的其實還是《西遊記》。現在一提《封神演義》多半和《西遊記》比較。因為他們都有相同的神仙,相同的武器,只是《封神演義》的神仙體系更強大。一本書宣戰三大名著,最終卻誰也沒打敗。那麼《封神演義》到底輸在哪裡,今天就來說一說。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最主要的一方面原因,那就是寫得太差,本質上就是高級的起點爽文而已。下面就具體分析下《封神演義》的問題。

1.抄襲

封神大量的抄襲西遊。比如《西遊記》中赤腳大仙獻給佛祖棗梨時有詩:大仙赤腳棗梨香,敬獻彌陀壽算長。七寶蓮臺山樣穩,千金花座錦般妝。壽同天地言非謬,福比洪波話豈狂。福壽如期真個是,清閒極樂那西方。

這首詩被《封神演義》抄到了準提道人出場:大仙赤腳棗梨香,足踏詳雲更異常。十二蓮臺演法寶,八德池邊現白光。壽同天地言非謬,福經洪波話豈狂。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閒極樂是西方。

封神演義裡抄就算了,而且還抄的這麼不認真,西遊記裡那首詩是赤腳大仙敬獻棗梨,符合場景的,而封神演義裡的“大仙赤腳棗梨香”是什麼鬼。這樣生搬硬套的情況在封神演義裡數不勝數。

2.人物性格千篇一律

四大名著裡無論是群像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還是以取經四人組為主的《西遊記》,比較重要的人物大多都是性格分明,甚讓人較為印象深刻的就有幾十個。而封神演義呢,人物性格千篇一律,刻畫比較好的就哪吒寥寥幾個,甚至連重中之重的姜子牙,你能知道他的性格是怎樣的嗎,和別人有區別嗎?

3.情節大量雷同

就舉個例子,截教佈置十絕陣,闡教去破陣,第一次是先派炮灰送死,然後高手破陣,聞仲大怒欲追被攔下,說只破了一陣還剩九陣,然後二陣、三陣等等都是這個套路,一點變化都沒有,簡直是隻寫了一個,複製粘貼了九次。

反觀三國演義,行軍打戰一共寫了37次火攻,沒有一次雷同。火燒赤壁、火山博望坡、火燒連營、火燒藤甲軍等等寫的是相當精彩,各有各的特點。

4.宿命論

這裡說宿命論並不是批判它封建糟粕,而是討論文學性。

紂王調戲女媧,氣的女媧想殺他,但是紂王明顯不能死,作者想不出很好的辦法,那怎麼辦,就推說紂王還不到死的時候。破十絕陣時,作者要讓文章有矛盾,每次都先派個炮灰,但是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就又只能說炮灰命該如此。書裡面一有要解釋的時候,就說是宿命,這就像是起點系統文一樣,作者寫不下去了,就讓系統派個任務。主角為什麼要做這個呢,是系統讓乾的,這是非常不講道理的,毫無邏輯性的。作為商業性小說,這麼寫無可厚非,畢竟作者要賺錢嘛,但是討論文學性,這麼寫就落了下乘。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幾點此書不足的地方說完,再詳細的說一下,既然是討論《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那就拿四大名著之一的,書名和它很相近的《三國演義》來做一個對比吧。

當時是先看的《三國演義》,緊接著看《封神演義》。

你們知道剛看完《三國》再緊接著看《封神》是一個什麼感覺嗎?

那根本就是不堪卒讀啊。

舉個例子:

《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僅僅用了500餘字,可是整個情節層層推進,跌宕起伏。華雄武藝有多高,作者完全不用正面描寫,只說俞涉出戰被殺,然後潘鳳出戰又被殺,用兩員大將的死,來反襯華雄的勇猛。於是十八路諸侯束手,袁紹感慨“若吾上將顏良文丑在,何懼華雄”,將華雄之威勢、諸侯之無奈描摹如畫。於是就在這種情況下,關羽挺身而出,前面作者文筆壓抑半天,至此一揚。然而卻並沒有讓關羽立刻出戰,又緊接著是袁術之喝問,曹操之勸解,激得關羽立下了“如不勝,請斬某頭”的誓言,至此文筆又是一揚。這回該出戰了吧?然而作者又輕輕盪開一筆,去寫曹操斟酒,關羽卻又不喝,說“酒且斟下,某去去便來”,這又是一抑一揚。然後才是關羽上馬出戰,作者卻又不正面描寫,只說賬外金鼓齊鳴,人馬吶喊,賬內人皆變色。然後就是“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區區五百多個字啊,情節居然如此起伏,讀者的心被緊緊抓住,一會被壓抑入九地,一會被高揚入九天。而且還有人物描寫,阿瞞可兒、袁術枯骨,寥寥數字,描摹如畫。再如關羽“酒且斟下,某去去便來”一句,平淡之極,卻又高傲之極,非關羽不能如此說話,換其他任何人來,又是另外一番口聲。

再看《封神演義》,譬如破十絕陣。十個大陣,寫來一模一樣的口吻。必然先是派一人去送死,然後再派人破陣。第一個陣如此破,第二個陣如此破,第三個陣如此破,一直到第十個陣也是如此破。毫無變化,毫無波瀾,名為十陣,實則一陣。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如前面說的溫酒斬華雄,只有五百多個字,然而卻是一片崇山峻嶺,而《封神演義》中破十絕陣,前後用了最少三回,偌大的篇幅,上萬的字數,卻只是一片籃球場,——而且還是水泥地的。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封神演義》作者不是不想起伏,譬如破陣之時,先死一人,然後再破陣,這就是他存心要製造的波瀾,然而,這種情節並非是基於邏輯的,而是作者給硬加上去的,以至於彆扭之極,毫無道理。——任何人讀書至此,都要問一聲:“既然第二個人就可以輕鬆破陣,為什麼又要派第一個人去送死呢?”作者自己也知道這點,所以只能用“天數”來強行解釋,然而這一理由非但毫無說服力,反而陷入宿命論中,更加拉低了小說立意。

在人物刻畫上也是如此。

十絕陣每被破一陣,聞太師就“大怒”,然後大喊一聲“廣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休走。”催動墨麒麟追上前來,然後這邊出去一個人勸他:“聞道兄不必如此,這才破了一(二、三、四……)陣,還有九(八、七、六、……)陣。”於是聞太師就又回去了。

十次啊,整整十次,聞太師每次都這樣,毫無變化。——作者這樣寫,無非是要描寫聞太師性如烈火的性格,然而實際效果是什麼?

說到這裡,又想起《三國演義》中的描寫了。關羽義釋華容,把曹操放了過去,曹操後面的兵馬一看要跟著一起過去,關羽大喝一聲,眾曹兵哭拜於地。這時張遼催馬來到,關羽看了看,“長嘆一聲”,全部放了過去。

——你看這裡關羽內心的掙扎,先放曹操一人過去,這是心軟了。然後大喝一聲,不許眾曹兵過去,這是強行壓制心中感情,準備執行軍令。緊接著張遼來到,兩個摯友面面相覷,張遼無言,關羽亦無言,然而其心中波瀾可知,最終長嘆一聲,“並皆放去”。也是區區百餘字,可是關羽內心的鬥爭如在眼前,關羽這個人物一下子就活了過來。

我們再看封神中的描寫,第一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過來,被勸了回去。第二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過來,被勸了回去。第三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過來,被勸了回去。第四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被勸了回去,……第十陣破了,聞仲大怒,大喊“休走”,追了過來,被勸了回去。

看到這裡,我心中毫無波動,甚至有點想笑。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說到人物描寫,魯迅先生批評《三國演義》,說他“狀劉備之仁近乎偽,狀諸葛之智近乎妖”,那麼《封神演義》呢?舉個例子,武王伐紂,到了朝歌城下,諸侯和紂王大戰,這時武王怎麼說?他說“哎呦,臣子怎麼能和君王打呢?太不體面了,趕緊別打了吧。”——當時我讀到這裡,我就心裡納悶,你不想打,你帶這麼大軍破關斬將,跑來幹嘛來了?如果說《三國演義》裡狀劉備之仁近乎偽,那《封神演義》裡文王、武王之仁就近乎弱智了。

然後下面姜子牙的舉動更加令人無語。他說“好吧好吧,既然大王不想打,我就叫他們收兵。”然後命人擂鼓。——這是把武王當猴耍了啊,讀到這裡,我更加確信武王應該改名叫司馬衷了。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這就是《封神演義》中的人物描寫,寫聖主仁慈近乎弱智,寫姜尚多智近乎玩鬧。

《三國演義》中寫諸葛亮的智慧,總是智珠在握,胸有成竹。而《封神演義》中呢?魔家四將圍困西岐,城裡沒糧了,只夠吃十天,姜子牙怎麼辦?“哎呦,這可怎麼辦?算了,不管他了,反正車到山前必有路。”果然,第八天,神仙派人送糧來了,姜子牙大喜:“哎呀,果然是事情危急的時候就有人來救啊,元始天尊沒騙人啊。”——這純粹一個撞大運的,扯什麼賢才?扯什麼智慧?

所以,你看這就是《封神演義》和四大名著之間的區別。兩者區別大到什麼地步呢?如果說四大名著是諾獎級別的作品,那《封神演義》就只是起點級別的。

《封神演義》為什麼進不了四大名著

當然,《封神演義》也不是一無是處。它最大的長處,就是它的宏大的設定,以及恣肆汪洋的想象力。前面說了《封神演義》作者的野心是很大的,大到什麼程度呢?他要“代天封神”,要在宗教的、國家的體系之外,重新創造一個眾神譜系,這個野心太大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自《封神演義》一出,各種其他的神繫馬上式微,於是在中國人心中,泰山大帝就是黃飛虎,財神就是趙公明,雷部天尊就是聞仲,甚至你到佛寺中去,四大天王也是魔家四將的造型。一個由小說創立的神系,完全取代了宗教自身的神系,滲入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譬如義和團時,團民做法請神上身,請的全部是《封神演義》中的神。這是《封神演義》最大的勝利,——也是設定黨的勝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