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
"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每年開春服裝廠大批量“招工難”,薪資從3000漲到5000都不一定有90後願意幹,從各種員工福利,節假日、不加班、空調宿舍等照應,也打動不了這些90後。這到底該怎麼辦呢?難道我們紡織行業真的要花上萬薪資才會有人願意幹嗎?這樣我們做紡織行業豈不是難上加難了......

如果一個月2萬的工資收入

是否會有更多的人加入製衣行業做工人呢?

試問下,現在眾多的80後、90後的新生父母,你願意你的孩子們進入製衣廠,做一個製衣工人嗎?

如果你們給出的答案,是不願意居多,無非是製衣工人太辛苦、工資收入低、沒有前途,如果將來的工人一個月給出2萬的工資或者收入,是否會有更多的人加入製衣行業做工人呢?

"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每年開春服裝廠大批量“招工難”,薪資從3000漲到5000都不一定有90後願意幹,從各種員工福利,節假日、不加班、空調宿舍等照應,也打動不了這些90後。這到底該怎麼辦呢?難道我們紡織行業真的要花上萬薪資才會有人願意幹嗎?這樣我們做紡織行業豈不是難上加難了......

如果一個月2萬的工資收入

是否會有更多的人加入製衣行業做工人呢?

試問下,現在眾多的80後、90後的新生父母,你願意你的孩子們進入製衣廠,做一個製衣工人嗎?

如果你們給出的答案,是不願意居多,無非是製衣工人太辛苦、工資收入低、沒有前途,如果將來的工人一個月給出2萬的工資或者收入,是否會有更多的人加入製衣行業做工人呢?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如果工人的工資都已經給到2萬元,才可以招募到工人,我們紡織行業整個鏈條都會改變,原材料上漲,管理成本提高,流通成本增大,最後這一切都是消費者來買單。我們的布料還會像現在這麼便宜嗎?

裁員還是機器換人?

紡織行業的世紀之戰

面對紡織行業人力成本攀升,年輕人不願意從事紡織行業的窘境,不少大企業直接選擇裁員或者建設智能工廠。

隨著國內人工成本的不斷上漲,並向歐洲用工工資貼近,國內紡企以前的“人口紅利”優勢逐漸降低,紡企優勢大幅減弱。

據報道,國際紡織製造商協會(簡稱ITMF)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6年間,意大利和中國的紗線勞工成本差距縮小30%,從0.82美元∕千克降低至0.57美元∕千克。

在人工成本大漲的情況下,多家紡企開始逐步減少員工的數量,其中,凱瑞德隨著業績的大幅下降和虧損,導致員工急劇流失。最後,公司更是將紡織主業剝離上市公司,轉型互聯網行業。

從數據來看,凱瑞德2009年員工數量為5047人,而到了2011年,公司的員工總數直接銳減至1423人,截至2016年,公司因為剝離紡織主業,使得公司員工人數僅餘58人。這意味著,2009年至2016年的8年間,公司員工流失近5000人。

此外,與2015年相比,2016年員工總數減少最多的則是魯泰A,公司員工人數從2.2445萬人減少至2.1019萬人,一年間,員工人數減少1426人。

紡企力推“機器換人”

智能生產線“害”了多少紡織人?

"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每年開春服裝廠大批量“招工難”,薪資從3000漲到5000都不一定有90後願意幹,從各種員工福利,節假日、不加班、空調宿舍等照應,也打動不了這些90後。這到底該怎麼辦呢?難道我們紡織行業真的要花上萬薪資才會有人願意幹嗎?這樣我們做紡織行業豈不是難上加難了......

如果一個月2萬的工資收入

是否會有更多的人加入製衣行業做工人呢?

試問下,現在眾多的80後、90後的新生父母,你願意你的孩子們進入製衣廠,做一個製衣工人嗎?

如果你們給出的答案,是不願意居多,無非是製衣工人太辛苦、工資收入低、沒有前途,如果將來的工人一個月給出2萬的工資或者收入,是否會有更多的人加入製衣行業做工人呢?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如果工人的工資都已經給到2萬元,才可以招募到工人,我們紡織行業整個鏈條都會改變,原材料上漲,管理成本提高,流通成本增大,最後這一切都是消費者來買單。我們的布料還會像現在這麼便宜嗎?

裁員還是機器換人?

紡織行業的世紀之戰

面對紡織行業人力成本攀升,年輕人不願意從事紡織行業的窘境,不少大企業直接選擇裁員或者建設智能工廠。

隨著國內人工成本的不斷上漲,並向歐洲用工工資貼近,國內紡企以前的“人口紅利”優勢逐漸降低,紡企優勢大幅減弱。

據報道,國際紡織製造商協會(簡稱ITMF)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6年間,意大利和中國的紗線勞工成本差距縮小30%,從0.82美元∕千克降低至0.57美元∕千克。

在人工成本大漲的情況下,多家紡企開始逐步減少員工的數量,其中,凱瑞德隨著業績的大幅下降和虧損,導致員工急劇流失。最後,公司更是將紡織主業剝離上市公司,轉型互聯網行業。

從數據來看,凱瑞德2009年員工數量為5047人,而到了2011年,公司的員工總數直接銳減至1423人,截至2016年,公司因為剝離紡織主業,使得公司員工人數僅餘58人。這意味著,2009年至2016年的8年間,公司員工流失近5000人。

此外,與2015年相比,2016年員工總數減少最多的則是魯泰A,公司員工人數從2.2445萬人減少至2.1019萬人,一年間,員工人數減少1426人。

紡企力推“機器換人”

智能生產線“害”了多少紡織人?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在紡織行業大環境變化之下,人工成本越來越高,紡織企業紛紛轉型,或將廠房建到人工成本低的區域,或降低員工數量,用機器替代。

以魯泰A為例,公司開始積極研發智能製造,與康平納公司合作,聯合研究開發全國首臺套“筒子紗染色數字化車間”,已初步建成紡紗、漂染、織布智能生產工廠,智能化製造初露雛形。

而加強紡織數字化、智能化裝備開發,推進智能化車間(生產線)建設,培育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製;推動製造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形成紡織經濟發展新動力則成為紡織行業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開拓東南亞市場

國內工廠怎麼辦?

"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每年開春服裝廠大批量“招工難”,薪資從3000漲到5000都不一定有90後願意幹,從各種員工福利,節假日、不加班、空調宿舍等照應,也打動不了這些90後。這到底該怎麼辦呢?難道我們紡織行業真的要花上萬薪資才會有人願意幹嗎?這樣我們做紡織行業豈不是難上加難了......

如果一個月2萬的工資收入

是否會有更多的人加入製衣行業做工人呢?

試問下,現在眾多的80後、90後的新生父母,你願意你的孩子們進入製衣廠,做一個製衣工人嗎?

如果你們給出的答案,是不願意居多,無非是製衣工人太辛苦、工資收入低、沒有前途,如果將來的工人一個月給出2萬的工資或者收入,是否會有更多的人加入製衣行業做工人呢?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如果工人的工資都已經給到2萬元,才可以招募到工人,我們紡織行業整個鏈條都會改變,原材料上漲,管理成本提高,流通成本增大,最後這一切都是消費者來買單。我們的布料還會像現在這麼便宜嗎?

裁員還是機器換人?

紡織行業的世紀之戰

面對紡織行業人力成本攀升,年輕人不願意從事紡織行業的窘境,不少大企業直接選擇裁員或者建設智能工廠。

隨著國內人工成本的不斷上漲,並向歐洲用工工資貼近,國內紡企以前的“人口紅利”優勢逐漸降低,紡企優勢大幅減弱。

據報道,國際紡織製造商協會(簡稱ITMF)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6年間,意大利和中國的紗線勞工成本差距縮小30%,從0.82美元∕千克降低至0.57美元∕千克。

在人工成本大漲的情況下,多家紡企開始逐步減少員工的數量,其中,凱瑞德隨著業績的大幅下降和虧損,導致員工急劇流失。最後,公司更是將紡織主業剝離上市公司,轉型互聯網行業。

從數據來看,凱瑞德2009年員工數量為5047人,而到了2011年,公司的員工總數直接銳減至1423人,截至2016年,公司因為剝離紡織主業,使得公司員工人數僅餘58人。這意味著,2009年至2016年的8年間,公司員工流失近5000人。

此外,與2015年相比,2016年員工總數減少最多的則是魯泰A,公司員工人數從2.2445萬人減少至2.1019萬人,一年間,員工人數減少1426人。

紡企力推“機器換人”

智能生產線“害”了多少紡織人?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在紡織行業大環境變化之下,人工成本越來越高,紡織企業紛紛轉型,或將廠房建到人工成本低的區域,或降低員工數量,用機器替代。

以魯泰A為例,公司開始積極研發智能製造,與康平納公司合作,聯合研究開發全國首臺套“筒子紗染色數字化車間”,已初步建成紡紗、漂染、織布智能生產工廠,智能化製造初露雛形。

而加強紡織數字化、智能化裝備開發,推進智能化車間(生產線)建設,培育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製;推動製造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形成紡織經濟發展新動力則成為紡織行業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開拓東南亞市場

國內工廠怎麼辦?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除了智能化發展外,為了節省人工成本,多數紡織企業還選擇在國內西部地區或是東南亞地區建廠。據魯泰A2016年年報顯示,報告期,魯泰越南公司一期色織布項目順利投產,後整理生產線及魯安成衣襯衣生產線正在有序建設中。

不過,在越來越多的紡企湧入東南亞建廠後,使得這些地區的工資也隨之上漲。據媒體報道,近幾年東南亞越南、印尼等國年年調漲最低薪資,2017年也不例外。其中,越南部分區域2017年勞工每月最低薪資已由2016年350萬越南盾調高至375萬越南盾,摺合約165美元,漲幅7.14%。

有業內人士分析,即使東南亞國家漲薪,但與中國的工資水平相比仍差一大截,紡企在國外建廠仍有利可圖。

工廠改造:大江東新增8個市級工廠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試點項目

"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每年開春服裝廠大批量“招工難”,薪資從3000漲到5000都不一定有90後願意幹,從各種員工福利,節假日、不加班、空調宿舍等照應,也打動不了這些90後。這到底該怎麼辦呢?難道我們紡織行業真的要花上萬薪資才會有人願意幹嗎?這樣我們做紡織行業豈不是難上加難了......

如果一個月2萬的工資收入

是否會有更多的人加入製衣行業做工人呢?

試問下,現在眾多的80後、90後的新生父母,你願意你的孩子們進入製衣廠,做一個製衣工人嗎?

如果你們給出的答案,是不願意居多,無非是製衣工人太辛苦、工資收入低、沒有前途,如果將來的工人一個月給出2萬的工資或者收入,是否會有更多的人加入製衣行業做工人呢?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如果工人的工資都已經給到2萬元,才可以招募到工人,我們紡織行業整個鏈條都會改變,原材料上漲,管理成本提高,流通成本增大,最後這一切都是消費者來買單。我們的布料還會像現在這麼便宜嗎?

裁員還是機器換人?

紡織行業的世紀之戰

面對紡織行業人力成本攀升,年輕人不願意從事紡織行業的窘境,不少大企業直接選擇裁員或者建設智能工廠。

隨著國內人工成本的不斷上漲,並向歐洲用工工資貼近,國內紡企以前的“人口紅利”優勢逐漸降低,紡企優勢大幅減弱。

據報道,國際紡織製造商協會(簡稱ITMF)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6年間,意大利和中國的紗線勞工成本差距縮小30%,從0.82美元∕千克降低至0.57美元∕千克。

在人工成本大漲的情況下,多家紡企開始逐步減少員工的數量,其中,凱瑞德隨著業績的大幅下降和虧損,導致員工急劇流失。最後,公司更是將紡織主業剝離上市公司,轉型互聯網行業。

從數據來看,凱瑞德2009年員工數量為5047人,而到了2011年,公司的員工總數直接銳減至1423人,截至2016年,公司因為剝離紡織主業,使得公司員工人數僅餘58人。這意味著,2009年至2016年的8年間,公司員工流失近5000人。

此外,與2015年相比,2016年員工總數減少最多的則是魯泰A,公司員工人數從2.2445萬人減少至2.1019萬人,一年間,員工人數減少1426人。

紡企力推“機器換人”

智能生產線“害”了多少紡織人?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在紡織行業大環境變化之下,人工成本越來越高,紡織企業紛紛轉型,或將廠房建到人工成本低的區域,或降低員工數量,用機器替代。

以魯泰A為例,公司開始積極研發智能製造,與康平納公司合作,聯合研究開發全國首臺套“筒子紗染色數字化車間”,已初步建成紡紗、漂染、織布智能生產工廠,智能化製造初露雛形。

而加強紡織數字化、智能化裝備開發,推進智能化車間(生產線)建設,培育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製;推動製造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形成紡織經濟發展新動力則成為紡織行業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開拓東南亞市場

國內工廠怎麼辦?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除了智能化發展外,為了節省人工成本,多數紡織企業還選擇在國內西部地區或是東南亞地區建廠。據魯泰A2016年年報顯示,報告期,魯泰越南公司一期色織布項目順利投產,後整理生產線及魯安成衣襯衣生產線正在有序建設中。

不過,在越來越多的紡企湧入東南亞建廠後,使得這些地區的工資也隨之上漲。據媒體報道,近幾年東南亞越南、印尼等國年年調漲最低薪資,2017年也不例外。其中,越南部分區域2017年勞工每月最低薪資已由2016年350萬越南盾調高至375萬越南盾,摺合約165美元,漲幅7.14%。

有業內人士分析,即使東南亞國家漲薪,但與中國的工資水平相比仍差一大截,紡企在國外建廠仍有利可圖。

工廠改造:大江東新增8個市級工廠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試點項目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打開手機APP就能查看整個生產流程能耗情況;不需更換主機設備,只要引入一套互聯網系統,整體生產效率就能提升10%……對於一家織造企業來說,物聯網改造實現了部分生產流程的雲管控和生產過程節能優化,智能化因子帶動工廠更加靈活、集約、高效。

工廠物聯網建設,被稱為“機器換人”的高級形式,也是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的重要手段,現在它已經從最初的“陌生詞彙”,更多的被大江東製造企業接受,成為企業尋求減員、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

近日,杭州市2017年度工廠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試點項目公佈,富麗達集團、浙江叄益人防科技、浙江恆逸高新材料等8家大江東企業榜上有名,截至目前區域同類別試點企業近20家。以物聯網改造為引領的工業化、信息化浪潮正在大江東掀起熱潮。

生產在“雲端”,產品智量高

包裝線減員至9人

開頭提到的那家企業就是大江東的老牌本土企業富麗達,作為一家擁有相對完整產業鏈的紡織企業,由於機器設備新舊不一、自動化程度不同造成企業能耗和生產效率不均衡。例如空壓機等設備,其數據採集原先只能採用人工錄入方式,不能實時採集數據,設備的能耗、利用率、產能與生產瓶頸等信息不能得到及時反饋,對於優化能耗管控、集約節約生產非常不利。

“一些能耗在不知不覺中就損失了,原來根本意識不到。通過物聯網改造後,設備運行的相關數據和指標,都能實時反映在管理人員的手機上和系統上,出現問題還會自動報警,及時掌握設備系統的運行情況。”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企業一直堅持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特別是二次能源的循環利用和自動化方面的改造。今年,企業針對生產流程前道的壓縮空氣能源生產,委託浙大環境科學院定製了空壓站流程系統,接入互聯網雲平臺,進行雲管控的空壓站系統節能優化改造。“投入成本不高,收效卻很好,今後我們會考慮把更多的生產流程進行物聯網改造,讓工廠生產在雲平臺上‘跑起來’。”

"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每年開春服裝廠大批量“招工難”,薪資從3000漲到5000都不一定有90後願意幹,從各種員工福利,節假日、不加班、空調宿舍等照應,也打動不了這些90後。這到底該怎麼辦呢?難道我們紡織行業真的要花上萬薪資才會有人願意幹嗎?這樣我們做紡織行業豈不是難上加難了......

如果一個月2萬的工資收入

是否會有更多的人加入製衣行業做工人呢?

試問下,現在眾多的80後、90後的新生父母,你願意你的孩子們進入製衣廠,做一個製衣工人嗎?

如果你們給出的答案,是不願意居多,無非是製衣工人太辛苦、工資收入低、沒有前途,如果將來的工人一個月給出2萬的工資或者收入,是否會有更多的人加入製衣行業做工人呢?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如果工人的工資都已經給到2萬元,才可以招募到工人,我們紡織行業整個鏈條都會改變,原材料上漲,管理成本提高,流通成本增大,最後這一切都是消費者來買單。我們的布料還會像現在這麼便宜嗎?

裁員還是機器換人?

紡織行業的世紀之戰

面對紡織行業人力成本攀升,年輕人不願意從事紡織行業的窘境,不少大企業直接選擇裁員或者建設智能工廠。

隨著國內人工成本的不斷上漲,並向歐洲用工工資貼近,國內紡企以前的“人口紅利”優勢逐漸降低,紡企優勢大幅減弱。

據報道,國際紡織製造商協會(簡稱ITMF)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6年間,意大利和中國的紗線勞工成本差距縮小30%,從0.82美元∕千克降低至0.57美元∕千克。

在人工成本大漲的情況下,多家紡企開始逐步減少員工的數量,其中,凱瑞德隨著業績的大幅下降和虧損,導致員工急劇流失。最後,公司更是將紡織主業剝離上市公司,轉型互聯網行業。

從數據來看,凱瑞德2009年員工數量為5047人,而到了2011年,公司的員工總數直接銳減至1423人,截至2016年,公司因為剝離紡織主業,使得公司員工人數僅餘58人。這意味著,2009年至2016年的8年間,公司員工流失近5000人。

此外,與2015年相比,2016年員工總數減少最多的則是魯泰A,公司員工人數從2.2445萬人減少至2.1019萬人,一年間,員工人數減少1426人。

紡企力推“機器換人”

智能生產線“害”了多少紡織人?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在紡織行業大環境變化之下,人工成本越來越高,紡織企業紛紛轉型,或將廠房建到人工成本低的區域,或降低員工數量,用機器替代。

以魯泰A為例,公司開始積極研發智能製造,與康平納公司合作,聯合研究開發全國首臺套“筒子紗染色數字化車間”,已初步建成紡紗、漂染、織布智能生產工廠,智能化製造初露雛形。

而加強紡織數字化、智能化裝備開發,推進智能化車間(生產線)建設,培育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製;推動製造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形成紡織經濟發展新動力則成為紡織行業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開拓東南亞市場

國內工廠怎麼辦?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除了智能化發展外,為了節省人工成本,多數紡織企業還選擇在國內西部地區或是東南亞地區建廠。據魯泰A2016年年報顯示,報告期,魯泰越南公司一期色織布項目順利投產,後整理生產線及魯安成衣襯衣生產線正在有序建設中。

不過,在越來越多的紡企湧入東南亞建廠後,使得這些地區的工資也隨之上漲。據媒體報道,近幾年東南亞越南、印尼等國年年調漲最低薪資,2017年也不例外。其中,越南部分區域2017年勞工每月最低薪資已由2016年350萬越南盾調高至375萬越南盾,摺合約165美元,漲幅7.14%。

有業內人士分析,即使東南亞國家漲薪,但與中國的工資水平相比仍差一大截,紡企在國外建廠仍有利可圖。

工廠改造:大江東新增8個市級工廠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試點項目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打開手機APP就能查看整個生產流程能耗情況;不需更換主機設備,只要引入一套互聯網系統,整體生產效率就能提升10%……對於一家織造企業來說,物聯網改造實現了部分生產流程的雲管控和生產過程節能優化,智能化因子帶動工廠更加靈活、集約、高效。

工廠物聯網建設,被稱為“機器換人”的高級形式,也是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的重要手段,現在它已經從最初的“陌生詞彙”,更多的被大江東製造企業接受,成為企業尋求減員、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

近日,杭州市2017年度工廠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試點項目公佈,富麗達集團、浙江叄益人防科技、浙江恆逸高新材料等8家大江東企業榜上有名,截至目前區域同類別試點企業近20家。以物聯網改造為引領的工業化、信息化浪潮正在大江東掀起熱潮。

生產在“雲端”,產品智量高

包裝線減員至9人

開頭提到的那家企業就是大江東的老牌本土企業富麗達,作為一家擁有相對完整產業鏈的紡織企業,由於機器設備新舊不一、自動化程度不同造成企業能耗和生產效率不均衡。例如空壓機等設備,其數據採集原先只能採用人工錄入方式,不能實時採集數據,設備的能耗、利用率、產能與生產瓶頸等信息不能得到及時反饋,對於優化能耗管控、集約節約生產非常不利。

“一些能耗在不知不覺中就損失了,原來根本意識不到。通過物聯網改造後,設備運行的相關數據和指標,都能實時反映在管理人員的手機上和系統上,出現問題還會自動報警,及時掌握設備系統的運行情況。”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企業一直堅持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特別是二次能源的循環利用和自動化方面的改造。今年,企業針對生產流程前道的壓縮空氣能源生產,委託浙大環境科學院定製了空壓站流程系統,接入互聯網雲平臺,進行雲管控的空壓站系統節能優化改造。“投入成本不高,收效卻很好,今後我們會考慮把更多的生產流程進行物聯網改造,讓工廠生產在雲平臺上‘跑起來’。”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 恆逸高新材料車間中控室

"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每年開春服裝廠大批量“招工難”,薪資從3000漲到5000都不一定有90後願意幹,從各種員工福利,節假日、不加班、空調宿舍等照應,也打動不了這些90後。這到底該怎麼辦呢?難道我們紡織行業真的要花上萬薪資才會有人願意幹嗎?這樣我們做紡織行業豈不是難上加難了......

如果一個月2萬的工資收入

是否會有更多的人加入製衣行業做工人呢?

試問下,現在眾多的80後、90後的新生父母,你願意你的孩子們進入製衣廠,做一個製衣工人嗎?

如果你們給出的答案,是不願意居多,無非是製衣工人太辛苦、工資收入低、沒有前途,如果將來的工人一個月給出2萬的工資或者收入,是否會有更多的人加入製衣行業做工人呢?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如果工人的工資都已經給到2萬元,才可以招募到工人,我們紡織行業整個鏈條都會改變,原材料上漲,管理成本提高,流通成本增大,最後這一切都是消費者來買單。我們的布料還會像現在這麼便宜嗎?

裁員還是機器換人?

紡織行業的世紀之戰

面對紡織行業人力成本攀升,年輕人不願意從事紡織行業的窘境,不少大企業直接選擇裁員或者建設智能工廠。

隨著國內人工成本的不斷上漲,並向歐洲用工工資貼近,國內紡企以前的“人口紅利”優勢逐漸降低,紡企優勢大幅減弱。

據報道,國際紡織製造商協會(簡稱ITMF)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6年間,意大利和中國的紗線勞工成本差距縮小30%,從0.82美元∕千克降低至0.57美元∕千克。

在人工成本大漲的情況下,多家紡企開始逐步減少員工的數量,其中,凱瑞德隨著業績的大幅下降和虧損,導致員工急劇流失。最後,公司更是將紡織主業剝離上市公司,轉型互聯網行業。

從數據來看,凱瑞德2009年員工數量為5047人,而到了2011年,公司的員工總數直接銳減至1423人,截至2016年,公司因為剝離紡織主業,使得公司員工人數僅餘58人。這意味著,2009年至2016年的8年間,公司員工流失近5000人。

此外,與2015年相比,2016年員工總數減少最多的則是魯泰A,公司員工人數從2.2445萬人減少至2.1019萬人,一年間,員工人數減少1426人。

紡企力推“機器換人”

智能生產線“害”了多少紡織人?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在紡織行業大環境變化之下,人工成本越來越高,紡織企業紛紛轉型,或將廠房建到人工成本低的區域,或降低員工數量,用機器替代。

以魯泰A為例,公司開始積極研發智能製造,與康平納公司合作,聯合研究開發全國首臺套“筒子紗染色數字化車間”,已初步建成紡紗、漂染、織布智能生產工廠,智能化製造初露雛形。

而加強紡織數字化、智能化裝備開發,推進智能化車間(生產線)建設,培育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製;推動製造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形成紡織經濟發展新動力則成為紡織行業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開拓東南亞市場

國內工廠怎麼辦?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除了智能化發展外,為了節省人工成本,多數紡織企業還選擇在國內西部地區或是東南亞地區建廠。據魯泰A2016年年報顯示,報告期,魯泰越南公司一期色織布項目順利投產,後整理生產線及魯安成衣襯衣生產線正在有序建設中。

不過,在越來越多的紡企湧入東南亞建廠後,使得這些地區的工資也隨之上漲。據媒體報道,近幾年東南亞越南、印尼等國年年調漲最低薪資,2017年也不例外。其中,越南部分區域2017年勞工每月最低薪資已由2016年350萬越南盾調高至375萬越南盾,摺合約165美元,漲幅7.14%。

有業內人士分析,即使東南亞國家漲薪,但與中國的工資水平相比仍差一大截,紡企在國外建廠仍有利可圖。

工廠改造:大江東新增8個市級工廠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試點項目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打開手機APP就能查看整個生產流程能耗情況;不需更換主機設備,只要引入一套互聯網系統,整體生產效率就能提升10%……對於一家織造企業來說,物聯網改造實現了部分生產流程的雲管控和生產過程節能優化,智能化因子帶動工廠更加靈活、集約、高效。

工廠物聯網建設,被稱為“機器換人”的高級形式,也是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的重要手段,現在它已經從最初的“陌生詞彙”,更多的被大江東製造企業接受,成為企業尋求減員、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

近日,杭州市2017年度工廠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試點項目公佈,富麗達集團、浙江叄益人防科技、浙江恆逸高新材料等8家大江東企業榜上有名,截至目前區域同類別試點企業近20家。以物聯網改造為引領的工業化、信息化浪潮正在大江東掀起熱潮。

生產在“雲端”,產品智量高

包裝線減員至9人

開頭提到的那家企業就是大江東的老牌本土企業富麗達,作為一家擁有相對完整產業鏈的紡織企業,由於機器設備新舊不一、自動化程度不同造成企業能耗和生產效率不均衡。例如空壓機等設備,其數據採集原先只能採用人工錄入方式,不能實時採集數據,設備的能耗、利用率、產能與生產瓶頸等信息不能得到及時反饋,對於優化能耗管控、集約節約生產非常不利。

“一些能耗在不知不覺中就損失了,原來根本意識不到。通過物聯網改造後,設備運行的相關數據和指標,都能實時反映在管理人員的手機上和系統上,出現問題還會自動報警,及時掌握設備系統的運行情況。”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企業一直堅持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特別是二次能源的循環利用和自動化方面的改造。今年,企業針對生產流程前道的壓縮空氣能源生產,委託浙大環境科學院定製了空壓站流程系統,接入互聯網雲平臺,進行雲管控的空壓站系統節能優化改造。“投入成本不高,收效卻很好,今後我們會考慮把更多的生產流程進行物聯網改造,讓工廠生產在雲平臺上‘跑起來’。”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 恆逸高新材料車間中控室

紡織廠開5000工資,90後都不幹,老闆轉頭上了物聯網,全自動化

▲ 員工正在操作自動打包線

不同於富麗達,恆逸高新材料的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融合讓智慧工廠初見雛形。在人工智能上,企業的智能外檢系統實現智能產品等級判斷,避免不同等級產品混包。產品的外觀質量缺陷檢測率達到99.9%以上,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和數量。在物聯網建設上,今年企業藉助於上層經營系統(ERP)與底層控制系統(DCS)層的深度融合,實施以單錠數據為核心的產品質量追溯管理系統,實現了生產數據與管理數據的融合。“從‘機器換人’到現在的物聯網建設,智能工廠建設給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成本降低,更是讓企業產品品質有了很大提升。”企業負責人感受頗深。

“機器換人”是搭建工廠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的基礎,也是智能工廠構建過程必不可少的一步。恆逸高新材料D車間生產包裝環節原先需要36名工人,採用自動包裝線後,僅需9名員工,同時將包裝效率提升了20%。

千萬元補助資金鼓勵“工廠變革”

如今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製造業生產管理各個環節的應用,已經成為促進企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的有效手段。不同於雲計算和大數據,物聯網技術對機器設備和生產流程等進行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改造,具備可複製的標準規範以及可推廣的成熟的生產製造模式。

基於此,各級政府不斷出臺相關鼓勵政策,特別是杭州市在2016年下發《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降成本、減負擔、去產能,全面推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優先扶持基於公共雲的工廠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試點項目,重點方向為研發設計協同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協同製造)、能源管控集成化、服務模式延展化、個性化定製等工廠物聯網和工業物聯網改造模式。同時,對於每年列入全市工廠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試點項目並建立試點項目庫的企業,給予一次性項目投入30%的資金補助(最高不超過80萬元)。

物聯網是“兩化融合”,促進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大江東積極落實相關考核和補助政策,目前區域內被列入市級試點物聯網改造試點的企業二十多家企業相關補助資金都已落實發放,累計補助資金總額超過千萬元,為轉型提速奠定了基礎。

來源:紡機網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知識產權,中國紗線網儘量標註每篇文章的來源,若不願轉載或侵權,請通知我們刪除。

對於本期話題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轉發、收藏、評論、點贊,點下大拇指關注我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