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

撰稿 | 藍河

編輯 | 圖圖


就在前兩天剛剛結束的“安全創客匯—全國決賽”上,全知科技憑藉“持續性數據安全治理,守護流動數據的安全”的前瞻理念脫穎而出,奪得了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全知科技CEO方興上臺接受頒獎,並獲得了奇安信集團保底 100 萬的銷售額訂單。


"

撰稿 | 藍河

編輯 | 圖圖


就在前兩天剛剛結束的“安全創客匯—全國決賽”上,全知科技憑藉“持續性數據安全治理,守護流動數據的安全”的前瞻理念脫穎而出,奪得了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全知科技CEO方興上臺接受頒獎,並獲得了奇安信集團保底 100 萬的銷售額訂單。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自 2016 年以來,“安全創客匯”已成功舉辦三屆,每年吸引近百家企業報名參賽。今年的“安全創客匯”更無論從規模還是陣容,都得到了全面的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總決賽的評比方式,其實是每家企業分別對自己的產品做3分鐘的演講和5分鐘的答疑。要知道,全知科技不僅是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並且在之前舉行的預選賽上,也同樣獲得了“華東區冠軍”的頭銜。

這令我不禁感到疑惑: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全知科技是如何被眾多評委所認可?“守護流動中數據安全”的前瞻理念到底又有多“前”?而這個“前”又是不是正確的方向?未來是否一定會來到?

這一切的答案,恐怕只有方興自己知道了。


"

撰稿 | 藍河

編輯 | 圖圖


就在前兩天剛剛結束的“安全創客匯—全國決賽”上,全知科技憑藉“持續性數據安全治理,守護流動數據的安全”的前瞻理念脫穎而出,奪得了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全知科技CEO方興上臺接受頒獎,並獲得了奇安信集團保底 100 萬的銷售額訂單。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自 2016 年以來,“安全創客匯”已成功舉辦三屆,每年吸引近百家企業報名參賽。今年的“安全創客匯”更無論從規模還是陣容,都得到了全面的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總決賽的評比方式,其實是每家企業分別對自己的產品做3分鐘的演講和5分鐘的答疑。要知道,全知科技不僅是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並且在之前舉行的預選賽上,也同樣獲得了“華東區冠軍”的頭銜。

這令我不禁感到疑惑: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全知科技是如何被眾多評委所認可?“守護流動中數據安全”的前瞻理念到底又有多“前”?而這個“前”又是不是正確的方向?未來是否一定會來到?

這一切的答案,恐怕只有方興自己知道了。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車庫保護不了疾馳中的跑車

"

撰稿 | 藍河

編輯 | 圖圖


就在前兩天剛剛結束的“安全創客匯—全國決賽”上,全知科技憑藉“持續性數據安全治理,守護流動數據的安全”的前瞻理念脫穎而出,奪得了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全知科技CEO方興上臺接受頒獎,並獲得了奇安信集團保底 100 萬的銷售額訂單。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自 2016 年以來,“安全創客匯”已成功舉辦三屆,每年吸引近百家企業報名參賽。今年的“安全創客匯”更無論從規模還是陣容,都得到了全面的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總決賽的評比方式,其實是每家企業分別對自己的產品做3分鐘的演講和5分鐘的答疑。要知道,全知科技不僅是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並且在之前舉行的預選賽上,也同樣獲得了“華東區冠軍”的頭銜。

這令我不禁感到疑惑: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全知科技是如何被眾多評委所認可?“守護流動中數據安全”的前瞻理念到底又有多“前”?而這個“前”又是不是正確的方向?未來是否一定會來到?

這一切的答案,恐怕只有方興自己知道了。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車庫保護不了疾馳中的跑車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3+5分鐘”的評比方式,能不能真正判斷出一個企業或者產品的好壞?方興的回答是“不能”。而之所以會被選擇,他認為與過去十幾年他總是“走在前面”是離不開的。

2007年,方興創辦知道創宇,在“雲”還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的時候,就確定了“雲安全”的方向,結果十年後的今天,“雲安全”確實變成了巨大的市場風口;2010年,方興二次創業成立翰海源,專注APT威脅檢測產品,事實證明,APT檢測能力又一次成為了當下大多數安全企業必須具備的硬實力。

而翰海源被阿里巴巴全資收購後,方興負責過阿里集團的黑灰產情報、黑灰產流量攻防、ASRC、終端數據安全、阿里專有云解決方案等多個團隊,對互聯網企業的數據安全痛點有足夠的瞭解,也承擔過阿里集團對安全公司投資的技術把關顧問的角色,對全球的安全企業技術創業趨勢也有足夠的研究和分析。

所以,當大多數人看到方興拋出一個新概念的時候,腦海中的第一反應便是:“方興不會錯。”

"

撰稿 | 藍河

編輯 | 圖圖


就在前兩天剛剛結束的“安全創客匯—全國決賽”上,全知科技憑藉“持續性數據安全治理,守護流動數據的安全”的前瞻理念脫穎而出,奪得了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全知科技CEO方興上臺接受頒獎,並獲得了奇安信集團保底 100 萬的銷售額訂單。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自 2016 年以來,“安全創客匯”已成功舉辦三屆,每年吸引近百家企業報名參賽。今年的“安全創客匯”更無論從規模還是陣容,都得到了全面的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總決賽的評比方式,其實是每家企業分別對自己的產品做3分鐘的演講和5分鐘的答疑。要知道,全知科技不僅是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並且在之前舉行的預選賽上,也同樣獲得了“華東區冠軍”的頭銜。

這令我不禁感到疑惑: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全知科技是如何被眾多評委所認可?“守護流動中數據安全”的前瞻理念到底又有多“前”?而這個“前”又是不是正確的方向?未來是否一定會來到?

這一切的答案,恐怕只有方興自己知道了。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車庫保護不了疾馳中的跑車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3+5分鐘”的評比方式,能不能真正判斷出一個企業或者產品的好壞?方興的回答是“不能”。而之所以會被選擇,他認為與過去十幾年他總是“走在前面”是離不開的。

2007年,方興創辦知道創宇,在“雲”還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的時候,就確定了“雲安全”的方向,結果十年後的今天,“雲安全”確實變成了巨大的市場風口;2010年,方興二次創業成立翰海源,專注APT威脅檢測產品,事實證明,APT檢測能力又一次成為了當下大多數安全企業必須具備的硬實力。

而翰海源被阿里巴巴全資收購後,方興負責過阿里集團的黑灰產情報、黑灰產流量攻防、ASRC、終端數據安全、阿里專有云解決方案等多個團隊,對互聯網企業的數據安全痛點有足夠的瞭解,也承擔過阿里集團對安全公司投資的技術把關顧問的角色,對全球的安全企業技術創業趨勢也有足夠的研究和分析。

所以,當大多數人看到方興拋出一個新概念的時候,腦海中的第一反應便是:“方興不會錯。”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在國外,持續創業者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因為多次的創業可以使創業者規避初創公司容易遇到的問題,更平穩順利地發展。而正是因為方興兩次成功創業的經歷,才讓他在有著極強的技術能力的同時,相比其他初次創業的團隊,更具備商業運作上的經驗。

因此,“準確的趨勢判斷”和“成功的商業運作”,就成為了方興認為自己最終獲得“安全創客匯”總冠軍的根本原因。

隨著社會數字化的推進,各行各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數據、採集數據、存儲數據、使用數據,人類社會也開始從信息時代向數據時代演變。

但是,區別於信息“靜態資產”的概念,數據成為了一種可以被流動和使用的信息,或者說,更像是企業可以拿來創造價值的“生產資料”。

在方興看來,企業已經開始越來越多地採集生產和業務過程中的數據,並用於業務中的上下游協同、客戶服務、業務分析和決策。而他判斷,在未來一段時間裡,每個行業TOP級的公司,也都會轉向以“數據為驅動”,這樣一來,數據就會在企業中高頻、開放、跨部門甚至跨組織地廣泛流動。

但是,傳統的數據安全體系主要還是針對流動性不高的機密信息的數據載體,一般採取的方式是“限制數據的流動來換取安全”,這就很難適應數字化驅動中的數據流動和使用的業務場景需求——因為當數據成為一種“生產資料”以後,讓企業“犧牲生產效率去換取安全”顯然是行不通的。

因此,“平衡效率和安全”就成了最佳的選擇。

如何平衡效率和安全,在不損失生產效率的前提下換取安全?方興認為,要儘量做到“業務0打擾”:通過對敏感數據資產的風險管理,數據流動當中的風險控制、測試評估以及動態分析,從宏觀層面制定數據安全的風險策略;在動態監控環節,對核心安全風險予以控制,將對業務的影響降到最低,以期達到業務效率和安全之間的最佳平衡,實現“數據更安全”。

從“佈道者”變成“商人”

"

撰稿 | 藍河

編輯 | 圖圖


就在前兩天剛剛結束的“安全創客匯—全國決賽”上,全知科技憑藉“持續性數據安全治理,守護流動數據的安全”的前瞻理念脫穎而出,奪得了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全知科技CEO方興上臺接受頒獎,並獲得了奇安信集團保底 100 萬的銷售額訂單。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自 2016 年以來,“安全創客匯”已成功舉辦三屆,每年吸引近百家企業報名參賽。今年的“安全創客匯”更無論從規模還是陣容,都得到了全面的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總決賽的評比方式,其實是每家企業分別對自己的產品做3分鐘的演講和5分鐘的答疑。要知道,全知科技不僅是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並且在之前舉行的預選賽上,也同樣獲得了“華東區冠軍”的頭銜。

這令我不禁感到疑惑: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全知科技是如何被眾多評委所認可?“守護流動中數據安全”的前瞻理念到底又有多“前”?而這個“前”又是不是正確的方向?未來是否一定會來到?

這一切的答案,恐怕只有方興自己知道了。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車庫保護不了疾馳中的跑車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3+5分鐘”的評比方式,能不能真正判斷出一個企業或者產品的好壞?方興的回答是“不能”。而之所以會被選擇,他認為與過去十幾年他總是“走在前面”是離不開的。

2007年,方興創辦知道創宇,在“雲”還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的時候,就確定了“雲安全”的方向,結果十年後的今天,“雲安全”確實變成了巨大的市場風口;2010年,方興二次創業成立翰海源,專注APT威脅檢測產品,事實證明,APT檢測能力又一次成為了當下大多數安全企業必須具備的硬實力。

而翰海源被阿里巴巴全資收購後,方興負責過阿里集團的黑灰產情報、黑灰產流量攻防、ASRC、終端數據安全、阿里專有云解決方案等多個團隊,對互聯網企業的數據安全痛點有足夠的瞭解,也承擔過阿里集團對安全公司投資的技術把關顧問的角色,對全球的安全企業技術創業趨勢也有足夠的研究和分析。

所以,當大多數人看到方興拋出一個新概念的時候,腦海中的第一反應便是:“方興不會錯。”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在國外,持續創業者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因為多次的創業可以使創業者規避初創公司容易遇到的問題,更平穩順利地發展。而正是因為方興兩次成功創業的經歷,才讓他在有著極強的技術能力的同時,相比其他初次創業的團隊,更具備商業運作上的經驗。

因此,“準確的趨勢判斷”和“成功的商業運作”,就成為了方興認為自己最終獲得“安全創客匯”總冠軍的根本原因。

隨著社會數字化的推進,各行各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數據、採集數據、存儲數據、使用數據,人類社會也開始從信息時代向數據時代演變。

但是,區別於信息“靜態資產”的概念,數據成為了一種可以被流動和使用的信息,或者說,更像是企業可以拿來創造價值的“生產資料”。

在方興看來,企業已經開始越來越多地採集生產和業務過程中的數據,並用於業務中的上下游協同、客戶服務、業務分析和決策。而他判斷,在未來一段時間裡,每個行業TOP級的公司,也都會轉向以“數據為驅動”,這樣一來,數據就會在企業中高頻、開放、跨部門甚至跨組織地廣泛流動。

但是,傳統的數據安全體系主要還是針對流動性不高的機密信息的數據載體,一般採取的方式是“限制數據的流動來換取安全”,這就很難適應數字化驅動中的數據流動和使用的業務場景需求——因為當數據成為一種“生產資料”以後,讓企業“犧牲生產效率去換取安全”顯然是行不通的。

因此,“平衡效率和安全”就成了最佳的選擇。

如何平衡效率和安全,在不損失生產效率的前提下換取安全?方興認為,要儘量做到“業務0打擾”:通過對敏感數據資產的風險管理,數據流動當中的風險控制、測試評估以及動態分析,從宏觀層面制定數據安全的風險策略;在動態監控環節,對核心安全風險予以控制,將對業務的影響降到最低,以期達到業務效率和安全之間的最佳平衡,實現“數據更安全”。

從“佈道者”變成“商人”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上一次見到方興,已經是兩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他剛從阿里巴巴離職,創立全知科技,決心要做DT時代的數據安全體系,並向我“洗腦”了一通他對未來的預測和前瞻。

正如今天在“安全創客匯”上奪冠的產品體系一樣,便是全知科技成立之初既定方向和理念的產物。所以說,方興在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他在阿里學習的思想法則:以終為始,從未來的預判指導現在的行為。

如果說那時候的他是一個技術很牛、四處宣揚前瞻性數據安全理念的“佈道者”,那麼今天站在領獎臺上的方興,已然成為了一名把理念落地成產品的“商人”——通過給客戶創造價值來實現自己價值的人。

"

撰稿 | 藍河

編輯 | 圖圖


就在前兩天剛剛結束的“安全創客匯—全國決賽”上,全知科技憑藉“持續性數據安全治理,守護流動數據的安全”的前瞻理念脫穎而出,奪得了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全知科技CEO方興上臺接受頒獎,並獲得了奇安信集團保底 100 萬的銷售額訂單。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自 2016 年以來,“安全創客匯”已成功舉辦三屆,每年吸引近百家企業報名參賽。今年的“安全創客匯”更無論從規模還是陣容,都得到了全面的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總決賽的評比方式,其實是每家企業分別對自己的產品做3分鐘的演講和5分鐘的答疑。要知道,全知科技不僅是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並且在之前舉行的預選賽上,也同樣獲得了“華東區冠軍”的頭銜。

這令我不禁感到疑惑: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全知科技是如何被眾多評委所認可?“守護流動中數據安全”的前瞻理念到底又有多“前”?而這個“前”又是不是正確的方向?未來是否一定會來到?

這一切的答案,恐怕只有方興自己知道了。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車庫保護不了疾馳中的跑車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3+5分鐘”的評比方式,能不能真正判斷出一個企業或者產品的好壞?方興的回答是“不能”。而之所以會被選擇,他認為與過去十幾年他總是“走在前面”是離不開的。

2007年,方興創辦知道創宇,在“雲”還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的時候,就確定了“雲安全”的方向,結果十年後的今天,“雲安全”確實變成了巨大的市場風口;2010年,方興二次創業成立翰海源,專注APT威脅檢測產品,事實證明,APT檢測能力又一次成為了當下大多數安全企業必須具備的硬實力。

而翰海源被阿里巴巴全資收購後,方興負責過阿里集團的黑灰產情報、黑灰產流量攻防、ASRC、終端數據安全、阿里專有云解決方案等多個團隊,對互聯網企業的數據安全痛點有足夠的瞭解,也承擔過阿里集團對安全公司投資的技術把關顧問的角色,對全球的安全企業技術創業趨勢也有足夠的研究和分析。

所以,當大多數人看到方興拋出一個新概念的時候,腦海中的第一反應便是:“方興不會錯。”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在國外,持續創業者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因為多次的創業可以使創業者規避初創公司容易遇到的問題,更平穩順利地發展。而正是因為方興兩次成功創業的經歷,才讓他在有著極強的技術能力的同時,相比其他初次創業的團隊,更具備商業運作上的經驗。

因此,“準確的趨勢判斷”和“成功的商業運作”,就成為了方興認為自己最終獲得“安全創客匯”總冠軍的根本原因。

隨著社會數字化的推進,各行各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數據、採集數據、存儲數據、使用數據,人類社會也開始從信息時代向數據時代演變。

但是,區別於信息“靜態資產”的概念,數據成為了一種可以被流動和使用的信息,或者說,更像是企業可以拿來創造價值的“生產資料”。

在方興看來,企業已經開始越來越多地採集生產和業務過程中的數據,並用於業務中的上下游協同、客戶服務、業務分析和決策。而他判斷,在未來一段時間裡,每個行業TOP級的公司,也都會轉向以“數據為驅動”,這樣一來,數據就會在企業中高頻、開放、跨部門甚至跨組織地廣泛流動。

但是,傳統的數據安全體系主要還是針對流動性不高的機密信息的數據載體,一般採取的方式是“限制數據的流動來換取安全”,這就很難適應數字化驅動中的數據流動和使用的業務場景需求——因為當數據成為一種“生產資料”以後,讓企業“犧牲生產效率去換取安全”顯然是行不通的。

因此,“平衡效率和安全”就成了最佳的選擇。

如何平衡效率和安全,在不損失生產效率的前提下換取安全?方興認為,要儘量做到“業務0打擾”:通過對敏感數據資產的風險管理,數據流動當中的風險控制、測試評估以及動態分析,從宏觀層面制定數據安全的風險策略;在動態監控環節,對核心安全風險予以控制,將對業務的影響降到最低,以期達到業務效率和安全之間的最佳平衡,實現“數據更安全”。

從“佈道者”變成“商人”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上一次見到方興,已經是兩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他剛從阿里巴巴離職,創立全知科技,決心要做DT時代的數據安全體系,並向我“洗腦”了一通他對未來的預測和前瞻。

正如今天在“安全創客匯”上奪冠的產品體系一樣,便是全知科技成立之初既定方向和理念的產物。所以說,方興在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他在阿里學習的思想法則:以終為始,從未來的預判指導現在的行為。

如果說那時候的他是一個技術很牛、四處宣揚前瞻性數據安全理念的“佈道者”,那麼今天站在領獎臺上的方興,已然成為了一名把理念落地成產品的“商人”——通過給客戶創造價值來實現自己價值的人。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方興坦言,技術只能代表自己的想法,而產品才能代表客戶的價值。一項好的技術,只有通過產品的方式讓用戶從使用中收益,為客戶創造價值,才是有價值的技術。

所以,當一個“佈道者”想要讓自己的技術和理念為用戶和社會帶來更多的價值時,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就是把自己的技術結合用戶的真實需求,變成一個客戶用得上能在用戶實際工作場景中用得上的產品。

但好的產品,想要為社會持續不斷輸出更多的價值,還要走向市場,因為客戶沒有義務主動來找你。這就需要市場的視角:產品方案和品牌的宣傳、市場的營銷與銷售體系、對客戶的持續服務和口碑。讓產品給廣大客戶提供價值的同時,推動行業的發展,為更加安全和諧的助力,形成更大的社會價值,最終完成企業的價值。

同時,企業的持續發展,更需要管理和運營視角。管理視角的核心本質不是形成一種逐層的權力架構,而是打造一種能力和成功基因的可複製性。通過組織管理和人才管理,實現企業核心能力的傳遞與沉澱,在市場搏擊中,不斷把握市場機會,驅動企業不斷的向前。

從技術視角到產品視角,再從產品視角到市場視角,最終走向管理和運營視角,就是方興認為一個創業者必須要走過的四個階段。而這個變化,就是由“佈道者”向“商人”的轉變,這也是他決心不做“佈道者”要做“商人”的原因。

然而,要做一名合格的“商人”,首先要解決“商業機會如何發現”的問題,因為站在市場角度來說,無論做怎樣的產品,都必須要面對“存量”和“增量”兩個市場。

如果選擇“存量市場”,基本是兩種打法:成本制勝法或差異細分市場法,但對安全領域,本身市場非常碎片和細分,如果採用差異細分市場法,天花板就會特別的突出。而選擇成本制勝法,以更低成本也是一種慘烈的戰鬥,因此安全初創公司選擇“存量市場”,最後的選擇很大可能是被併購或收購,想要獨立做大,最大的挑戰需要回答如何做大市場這個問題。

所以,全知科技從一開始,就是奔著“增量市場”去的。

在阿里巴巴任職期間,方興結識了現在全知科技的CTO周頓科,一位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機器學的博士,原阿里生態數據安全體系的架構師。兩人都看中了當時被人忽視的“流動數據的安全”,一拍即合,創辦了全知科技。

“增量市場”有了,將技術轉變為產品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決心有了,眼下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方興去回答。

機會為什麼屬於我?

"

撰稿 | 藍河

編輯 | 圖圖


就在前兩天剛剛結束的“安全創客匯—全國決賽”上,全知科技憑藉“持續性數據安全治理,守護流動數據的安全”的前瞻理念脫穎而出,奪得了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全知科技CEO方興上臺接受頒獎,並獲得了奇安信集團保底 100 萬的銷售額訂單。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自 2016 年以來,“安全創客匯”已成功舉辦三屆,每年吸引近百家企業報名參賽。今年的“安全創客匯”更無論從規模還是陣容,都得到了全面的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總決賽的評比方式,其實是每家企業分別對自己的產品做3分鐘的演講和5分鐘的答疑。要知道,全知科技不僅是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並且在之前舉行的預選賽上,也同樣獲得了“華東區冠軍”的頭銜。

這令我不禁感到疑惑: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全知科技是如何被眾多評委所認可?“守護流動中數據安全”的前瞻理念到底又有多“前”?而這個“前”又是不是正確的方向?未來是否一定會來到?

這一切的答案,恐怕只有方興自己知道了。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車庫保護不了疾馳中的跑車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3+5分鐘”的評比方式,能不能真正判斷出一個企業或者產品的好壞?方興的回答是“不能”。而之所以會被選擇,他認為與過去十幾年他總是“走在前面”是離不開的。

2007年,方興創辦知道創宇,在“雲”還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的時候,就確定了“雲安全”的方向,結果十年後的今天,“雲安全”確實變成了巨大的市場風口;2010年,方興二次創業成立翰海源,專注APT威脅檢測產品,事實證明,APT檢測能力又一次成為了當下大多數安全企業必須具備的硬實力。

而翰海源被阿里巴巴全資收購後,方興負責過阿里集團的黑灰產情報、黑灰產流量攻防、ASRC、終端數據安全、阿里專有云解決方案等多個團隊,對互聯網企業的數據安全痛點有足夠的瞭解,也承擔過阿里集團對安全公司投資的技術把關顧問的角色,對全球的安全企業技術創業趨勢也有足夠的研究和分析。

所以,當大多數人看到方興拋出一個新概念的時候,腦海中的第一反應便是:“方興不會錯。”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在國外,持續創業者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因為多次的創業可以使創業者規避初創公司容易遇到的問題,更平穩順利地發展。而正是因為方興兩次成功創業的經歷,才讓他在有著極強的技術能力的同時,相比其他初次創業的團隊,更具備商業運作上的經驗。

因此,“準確的趨勢判斷”和“成功的商業運作”,就成為了方興認為自己最終獲得“安全創客匯”總冠軍的根本原因。

隨著社會數字化的推進,各行各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數據、採集數據、存儲數據、使用數據,人類社會也開始從信息時代向數據時代演變。

但是,區別於信息“靜態資產”的概念,數據成為了一種可以被流動和使用的信息,或者說,更像是企業可以拿來創造價值的“生產資料”。

在方興看來,企業已經開始越來越多地採集生產和業務過程中的數據,並用於業務中的上下游協同、客戶服務、業務分析和決策。而他判斷,在未來一段時間裡,每個行業TOP級的公司,也都會轉向以“數據為驅動”,這樣一來,數據就會在企業中高頻、開放、跨部門甚至跨組織地廣泛流動。

但是,傳統的數據安全體系主要還是針對流動性不高的機密信息的數據載體,一般採取的方式是“限制數據的流動來換取安全”,這就很難適應數字化驅動中的數據流動和使用的業務場景需求——因為當數據成為一種“生產資料”以後,讓企業“犧牲生產效率去換取安全”顯然是行不通的。

因此,“平衡效率和安全”就成了最佳的選擇。

如何平衡效率和安全,在不損失生產效率的前提下換取安全?方興認為,要儘量做到“業務0打擾”:通過對敏感數據資產的風險管理,數據流動當中的風險控制、測試評估以及動態分析,從宏觀層面制定數據安全的風險策略;在動態監控環節,對核心安全風險予以控制,將對業務的影響降到最低,以期達到業務效率和安全之間的最佳平衡,實現“數據更安全”。

從“佈道者”變成“商人”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上一次見到方興,已經是兩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他剛從阿里巴巴離職,創立全知科技,決心要做DT時代的數據安全體系,並向我“洗腦”了一通他對未來的預測和前瞻。

正如今天在“安全創客匯”上奪冠的產品體系一樣,便是全知科技成立之初既定方向和理念的產物。所以說,方興在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他在阿里學習的思想法則:以終為始,從未來的預判指導現在的行為。

如果說那時候的他是一個技術很牛、四處宣揚前瞻性數據安全理念的“佈道者”,那麼今天站在領獎臺上的方興,已然成為了一名把理念落地成產品的“商人”——通過給客戶創造價值來實現自己價值的人。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方興坦言,技術只能代表自己的想法,而產品才能代表客戶的價值。一項好的技術,只有通過產品的方式讓用戶從使用中收益,為客戶創造價值,才是有價值的技術。

所以,當一個“佈道者”想要讓自己的技術和理念為用戶和社會帶來更多的價值時,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就是把自己的技術結合用戶的真實需求,變成一個客戶用得上能在用戶實際工作場景中用得上的產品。

但好的產品,想要為社會持續不斷輸出更多的價值,還要走向市場,因為客戶沒有義務主動來找你。這就需要市場的視角:產品方案和品牌的宣傳、市場的營銷與銷售體系、對客戶的持續服務和口碑。讓產品給廣大客戶提供價值的同時,推動行業的發展,為更加安全和諧的助力,形成更大的社會價值,最終完成企業的價值。

同時,企業的持續發展,更需要管理和運營視角。管理視角的核心本質不是形成一種逐層的權力架構,而是打造一種能力和成功基因的可複製性。通過組織管理和人才管理,實現企業核心能力的傳遞與沉澱,在市場搏擊中,不斷把握市場機會,驅動企業不斷的向前。

從技術視角到產品視角,再從產品視角到市場視角,最終走向管理和運營視角,就是方興認為一個創業者必須要走過的四個階段。而這個變化,就是由“佈道者”向“商人”的轉變,這也是他決心不做“佈道者”要做“商人”的原因。

然而,要做一名合格的“商人”,首先要解決“商業機會如何發現”的問題,因為站在市場角度來說,無論做怎樣的產品,都必須要面對“存量”和“增量”兩個市場。

如果選擇“存量市場”,基本是兩種打法:成本制勝法或差異細分市場法,但對安全領域,本身市場非常碎片和細分,如果採用差異細分市場法,天花板就會特別的突出。而選擇成本制勝法,以更低成本也是一種慘烈的戰鬥,因此安全初創公司選擇“存量市場”,最後的選擇很大可能是被併購或收購,想要獨立做大,最大的挑戰需要回答如何做大市場這個問題。

所以,全知科技從一開始,就是奔著“增量市場”去的。

在阿里巴巴任職期間,方興結識了現在全知科技的CTO周頓科,一位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機器學的博士,原阿里生態數據安全體系的架構師。兩人都看中了當時被人忽視的“流動數據的安全”,一拍即合,創辦了全知科技。

“增量市場”有了,將技術轉變為產品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決心有了,眼下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方興去回答。

機會為什麼屬於我?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如果說找到“增量市場”是屬於方興的一次機會,那麼對於每一個加入這個“增量市場”的人和企業來說,機會都應該是均等的。

憑什麼這個機會是屬於方興和全知科技的?如何保證自己看見的未來和“增量市場”不會成為別人成功的嫁衣?這是方興眼下最需要回答的問題。

在方興看來,作為一個創業者,面臨的對手無外乎兩類:已經成功的老牌企業和其他創業公司。

和創業公司相比,老牌企業不僅有豐富的資源、客戶和人脈,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通過複製過去的成功在新的領域實現成功。

所以,面對老牌企業,創業公司必須要選擇全新的客戶需求場景和全新的技術,是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此前有過優勢和積累的領域,而“流動的數據安全”正是這樣一個方向。這裡的流動並非是指數據物理層的流動,而是數據在不同的責任主體(外包、員工、用戶、其他部門、外部合作伙伴、國家)的流動,帶來的安全與合規風險。

在超出固有認知看不清市場風險的情況下,老牌企業便不會輕舉妄動,而創業如果可以有超前的眼光先行2到3年,那麼在市場機會來臨的時候,即便是老牌企業,也需要12至18個月的時間才能實現追趕。

事實上,從2017年開始,全知科技就已經在這片“增量市場”上率先開始了積累,到今天的產品體系在“安全創客匯”上奪冠,全知科技已然擁有了相關產品和頭部客戶標杆案例的領先地位。

而對於其他同方向的創業公司來說,方興認為這當中較量的是誰的技術產品能力更強,誰能走得更快。

當幾年前還在阿里巴巴負責投資安全項目的技術把關者角色時候,方興曾去以色列專訪了BIG-ID公司的CEO和CTO,後者當時就提出了做“數據流動追蹤”這類產品的想法。但一直到在RSA沙盒大賽奪得冠軍,BIG-ID也只不過實現了對於敏感數據的管理這個產品能力,理想中的“數據流動追蹤”卻沒能實現。究其原因,是BIG-ID的創始團隊背景為合規諮詢出身,雖然他們敏銳地從GDPR的頒佈中找到了數據的機會點,卻最終因為整個團隊缺乏在技術層面解決數據流動的基因和能力而不得不選擇放棄,把業務重點放在了靜態數據資產這一層。

方興說,在數據流動過程中能夠實現對數據進行追蹤的,只有在“流量層”和“應用服務器”兩個點上實現。但是,後者對客戶的侵入性太強,讓客戶心存較大的疑慮。

以色列曾經有另外一家公司和BIG-ID同期競爭做動態數據流動追蹤,並且效果遠超BIG-ID,但卻因為要在應用服務器上安裝AGENT,客戶難以接受,最後市場反倒推不動,只能轉型,讓BIG-ID獨佔了鰲頭。

所以,對數據的追蹤更多時候都需要在“流量層”進行,而“流量層”考驗的卻是非常偏向於傳統安全的能力加上對數據業務層風險的認知這種複合能力領域。

帶著方興從翰海源到阿里一路積累下來的經驗,今天的全知科技疊加了底層流量處理的產品化能力,對數據業務層的風險認知,對全球數據安全理念和創業動態的三種能力,是最可能在這個全新的戰場裡獲得成功的公司。

數據時代何時到來?

"

撰稿 | 藍河

編輯 | 圖圖


就在前兩天剛剛結束的“安全創客匯—全國決賽”上,全知科技憑藉“持續性數據安全治理,守護流動數據的安全”的前瞻理念脫穎而出,奪得了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全知科技CEO方興上臺接受頒獎,並獲得了奇安信集團保底 100 萬的銷售額訂單。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自 2016 年以來,“安全創客匯”已成功舉辦三屆,每年吸引近百家企業報名參賽。今年的“安全創客匯”更無論從規模還是陣容,都得到了全面的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總決賽的評比方式,其實是每家企業分別對自己的產品做3分鐘的演講和5分鐘的答疑。要知道,全知科技不僅是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並且在之前舉行的預選賽上,也同樣獲得了“華東區冠軍”的頭銜。

這令我不禁感到疑惑: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全知科技是如何被眾多評委所認可?“守護流動中數據安全”的前瞻理念到底又有多“前”?而這個“前”又是不是正確的方向?未來是否一定會來到?

這一切的答案,恐怕只有方興自己知道了。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車庫保護不了疾馳中的跑車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3+5分鐘”的評比方式,能不能真正判斷出一個企業或者產品的好壞?方興的回答是“不能”。而之所以會被選擇,他認為與過去十幾年他總是“走在前面”是離不開的。

2007年,方興創辦知道創宇,在“雲”還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的時候,就確定了“雲安全”的方向,結果十年後的今天,“雲安全”確實變成了巨大的市場風口;2010年,方興二次創業成立翰海源,專注APT威脅檢測產品,事實證明,APT檢測能力又一次成為了當下大多數安全企業必須具備的硬實力。

而翰海源被阿里巴巴全資收購後,方興負責過阿里集團的黑灰產情報、黑灰產流量攻防、ASRC、終端數據安全、阿里專有云解決方案等多個團隊,對互聯網企業的數據安全痛點有足夠的瞭解,也承擔過阿里集團對安全公司投資的技術把關顧問的角色,對全球的安全企業技術創業趨勢也有足夠的研究和分析。

所以,當大多數人看到方興拋出一個新概念的時候,腦海中的第一反應便是:“方興不會錯。”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在國外,持續創業者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因為多次的創業可以使創業者規避初創公司容易遇到的問題,更平穩順利地發展。而正是因為方興兩次成功創業的經歷,才讓他在有著極強的技術能力的同時,相比其他初次創業的團隊,更具備商業運作上的經驗。

因此,“準確的趨勢判斷”和“成功的商業運作”,就成為了方興認為自己最終獲得“安全創客匯”總冠軍的根本原因。

隨著社會數字化的推進,各行各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數據、採集數據、存儲數據、使用數據,人類社會也開始從信息時代向數據時代演變。

但是,區別於信息“靜態資產”的概念,數據成為了一種可以被流動和使用的信息,或者說,更像是企業可以拿來創造價值的“生產資料”。

在方興看來,企業已經開始越來越多地採集生產和業務過程中的數據,並用於業務中的上下游協同、客戶服務、業務分析和決策。而他判斷,在未來一段時間裡,每個行業TOP級的公司,也都會轉向以“數據為驅動”,這樣一來,數據就會在企業中高頻、開放、跨部門甚至跨組織地廣泛流動。

但是,傳統的數據安全體系主要還是針對流動性不高的機密信息的數據載體,一般採取的方式是“限制數據的流動來換取安全”,這就很難適應數字化驅動中的數據流動和使用的業務場景需求——因為當數據成為一種“生產資料”以後,讓企業“犧牲生產效率去換取安全”顯然是行不通的。

因此,“平衡效率和安全”就成了最佳的選擇。

如何平衡效率和安全,在不損失生產效率的前提下換取安全?方興認為,要儘量做到“業務0打擾”:通過對敏感數據資產的風險管理,數據流動當中的風險控制、測試評估以及動態分析,從宏觀層面制定數據安全的風險策略;在動態監控環節,對核心安全風險予以控制,將對業務的影響降到最低,以期達到業務效率和安全之間的最佳平衡,實現“數據更安全”。

從“佈道者”變成“商人”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上一次見到方興,已經是兩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他剛從阿里巴巴離職,創立全知科技,決心要做DT時代的數據安全體系,並向我“洗腦”了一通他對未來的預測和前瞻。

正如今天在“安全創客匯”上奪冠的產品體系一樣,便是全知科技成立之初既定方向和理念的產物。所以說,方興在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他在阿里學習的思想法則:以終為始,從未來的預判指導現在的行為。

如果說那時候的他是一個技術很牛、四處宣揚前瞻性數據安全理念的“佈道者”,那麼今天站在領獎臺上的方興,已然成為了一名把理念落地成產品的“商人”——通過給客戶創造價值來實現自己價值的人。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方興坦言,技術只能代表自己的想法,而產品才能代表客戶的價值。一項好的技術,只有通過產品的方式讓用戶從使用中收益,為客戶創造價值,才是有價值的技術。

所以,當一個“佈道者”想要讓自己的技術和理念為用戶和社會帶來更多的價值時,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就是把自己的技術結合用戶的真實需求,變成一個客戶用得上能在用戶實際工作場景中用得上的產品。

但好的產品,想要為社會持續不斷輸出更多的價值,還要走向市場,因為客戶沒有義務主動來找你。這就需要市場的視角:產品方案和品牌的宣傳、市場的營銷與銷售體系、對客戶的持續服務和口碑。讓產品給廣大客戶提供價值的同時,推動行業的發展,為更加安全和諧的助力,形成更大的社會價值,最終完成企業的價值。

同時,企業的持續發展,更需要管理和運營視角。管理視角的核心本質不是形成一種逐層的權力架構,而是打造一種能力和成功基因的可複製性。通過組織管理和人才管理,實現企業核心能力的傳遞與沉澱,在市場搏擊中,不斷把握市場機會,驅動企業不斷的向前。

從技術視角到產品視角,再從產品視角到市場視角,最終走向管理和運營視角,就是方興認為一個創業者必須要走過的四個階段。而這個變化,就是由“佈道者”向“商人”的轉變,這也是他決心不做“佈道者”要做“商人”的原因。

然而,要做一名合格的“商人”,首先要解決“商業機會如何發現”的問題,因為站在市場角度來說,無論做怎樣的產品,都必須要面對“存量”和“增量”兩個市場。

如果選擇“存量市場”,基本是兩種打法:成本制勝法或差異細分市場法,但對安全領域,本身市場非常碎片和細分,如果採用差異細分市場法,天花板就會特別的突出。而選擇成本制勝法,以更低成本也是一種慘烈的戰鬥,因此安全初創公司選擇“存量市場”,最後的選擇很大可能是被併購或收購,想要獨立做大,最大的挑戰需要回答如何做大市場這個問題。

所以,全知科技從一開始,就是奔著“增量市場”去的。

在阿里巴巴任職期間,方興結識了現在全知科技的CTO周頓科,一位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機器學的博士,原阿里生態數據安全體系的架構師。兩人都看中了當時被人忽視的“流動數據的安全”,一拍即合,創辦了全知科技。

“增量市場”有了,將技術轉變為產品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決心有了,眼下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方興去回答。

機會為什麼屬於我?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如果說找到“增量市場”是屬於方興的一次機會,那麼對於每一個加入這個“增量市場”的人和企業來說,機會都應該是均等的。

憑什麼這個機會是屬於方興和全知科技的?如何保證自己看見的未來和“增量市場”不會成為別人成功的嫁衣?這是方興眼下最需要回答的問題。

在方興看來,作為一個創業者,面臨的對手無外乎兩類:已經成功的老牌企業和其他創業公司。

和創業公司相比,老牌企業不僅有豐富的資源、客戶和人脈,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通過複製過去的成功在新的領域實現成功。

所以,面對老牌企業,創業公司必須要選擇全新的客戶需求場景和全新的技術,是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此前有過優勢和積累的領域,而“流動的數據安全”正是這樣一個方向。這裡的流動並非是指數據物理層的流動,而是數據在不同的責任主體(外包、員工、用戶、其他部門、外部合作伙伴、國家)的流動,帶來的安全與合規風險。

在超出固有認知看不清市場風險的情況下,老牌企業便不會輕舉妄動,而創業如果可以有超前的眼光先行2到3年,那麼在市場機會來臨的時候,即便是老牌企業,也需要12至18個月的時間才能實現追趕。

事實上,從2017年開始,全知科技就已經在這片“增量市場”上率先開始了積累,到今天的產品體系在“安全創客匯”上奪冠,全知科技已然擁有了相關產品和頭部客戶標杆案例的領先地位。

而對於其他同方向的創業公司來說,方興認為這當中較量的是誰的技術產品能力更強,誰能走得更快。

當幾年前還在阿里巴巴負責投資安全項目的技術把關者角色時候,方興曾去以色列專訪了BIG-ID公司的CEO和CTO,後者當時就提出了做“數據流動追蹤”這類產品的想法。但一直到在RSA沙盒大賽奪得冠軍,BIG-ID也只不過實現了對於敏感數據的管理這個產品能力,理想中的“數據流動追蹤”卻沒能實現。究其原因,是BIG-ID的創始團隊背景為合規諮詢出身,雖然他們敏銳地從GDPR的頒佈中找到了數據的機會點,卻最終因為整個團隊缺乏在技術層面解決數據流動的基因和能力而不得不選擇放棄,把業務重點放在了靜態數據資產這一層。

方興說,在數據流動過程中能夠實現對數據進行追蹤的,只有在“流量層”和“應用服務器”兩個點上實現。但是,後者對客戶的侵入性太強,讓客戶心存較大的疑慮。

以色列曾經有另外一家公司和BIG-ID同期競爭做動態數據流動追蹤,並且效果遠超BIG-ID,但卻因為要在應用服務器上安裝AGENT,客戶難以接受,最後市場反倒推不動,只能轉型,讓BIG-ID獨佔了鰲頭。

所以,對數據的追蹤更多時候都需要在“流量層”進行,而“流量層”考驗的卻是非常偏向於傳統安全的能力加上對數據業務層風險的認知這種複合能力領域。

帶著方興從翰海源到阿里一路積累下來的經驗,今天的全知科技疊加了底層流量處理的產品化能力,對數據業務層的風險認知,對全球數據安全理念和創業動態的三種能力,是最可能在這個全新的戰場裡獲得成功的公司。

數據時代何時到來?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此刻筆者有一個疑問:什麼時候才算數據時代真正到來?“流動數據的安全”何時才會被大規模體現?

方興告訴我,“數據時代”的到來與否,並不能以某一個時間節點作為標誌,就像TOP級的企業將最先對數據產生使用需求一樣,“數據時代”也應該根據市場需求來進行分類。在他看來,伴隨數字化的趨勢,企業可以分為三個陣營。

一是已經在數字化進程中的頭部企業,具備極強的科技和IT力量,能夠實現對數據各個層面的採集,雖然企業的數量不多,但每一家體量都非常大。

二是IT建設已經非常完善,但由於種種原因,沒能完全實現數字化轉型或在嘗試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企業。雖然這些企業沒有像第一陣營一樣把數據當做完全的資產進行運營,但也對外多多少少開展了基於數據的應用和服務。

第三個則是既在業務應用中有大量數據的採集和使用,也有一些互聯網化的系統和業務,但短期內確實還沒有準備數字化轉型的企業。這些企業雖然也關注著內部數據洩露的問題,但往往依賴於監管層面的驅動。


對於全知科技來說,第一類客戶最容易找到契合點;第二類更多地則是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數據安全體系方案,配合客戶的規劃做好建設準備;而第三類客戶則需要幫助企業進行必須的數據安全控制,即在不過度影響企業經營效率的同時,控制住隱私數據洩露,重要數據出境這些大的會影響社會和國家安全的問題。

目前,全知科技“數據為中心的數據安全治理產品體系”已經在第一陣營客戶中實現了很多落地,同時“安全創客匯”的奪冠,也說明部分行業和企業,已經認知到“流動數據的安全”的重要性。

實際上,今年5月《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的發佈,以及近期人大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進度上來看,政府相關部門對於數據安全的監管力度正在加大,方興預計,很多數據安全法規不出意外將會在今年內發佈。

屆時,監管層面還會對數據安全產生更多的舉措,而全知科技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幫助企業平衡業務和數據管控,讓數據安全成為保護企業業務正向發展的護欄而不是阻礙合法業務發展的路障。

明年,就是方興認為市場真正開始啟動的時候。

寫在最後


20多年前,當我們對著手持“大哥大”的人投去羨慕的眼光時,沒人會想到,今天的我們人手一部甚至多部手機,跑滿了各種智能應用。在這小小的一方之地,產生了多少偉大的公司。

因此,要用長遠的目光去看,未來10年內,每個行業前20%的企業,將會走上數字化的時代,而在20年後的今天,我們或許就會生活在以數字化為核心的世界裡。

對於方興說,發現社會的變革趨勢倒推出自己行業,當前理念或方案與未來嚴重不匹配的點,才是找到能贏得未來時代的市場機會,他所看到的,從來都不是觸手可及的距離。也許很慢,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卻能對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才能在這個過程中,以一個“商人”的身份,創造更多的價值,贏得未來。

所以,未來漫長的歲月裡,方興和全知科技,都將要耐著性子緩緩走下去,才能與未來共舞。

"

撰稿 | 藍河

編輯 | 圖圖


就在前兩天剛剛結束的“安全創客匯—全國決賽”上,全知科技憑藉“持續性數據安全治理,守護流動數據的安全”的前瞻理念脫穎而出,奪得了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全知科技CEO方興上臺接受頒獎,並獲得了奇安信集團保底 100 萬的銷售額訂單。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自 2016 年以來,“安全創客匯”已成功舉辦三屆,每年吸引近百家企業報名參賽。今年的“安全創客匯”更無論從規模還是陣容,都得到了全面的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總決賽的評比方式,其實是每家企業分別對自己的產品做3分鐘的演講和5分鐘的答疑。要知道,全知科技不僅是本屆“安全創客匯”的總冠軍,並且在之前舉行的預選賽上,也同樣獲得了“華東區冠軍”的頭銜。

這令我不禁感到疑惑: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全知科技是如何被眾多評委所認可?“守護流動中數據安全”的前瞻理念到底又有多“前”?而這個“前”又是不是正確的方向?未來是否一定會來到?

這一切的答案,恐怕只有方興自己知道了。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車庫保護不了疾馳中的跑車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3+5分鐘”的評比方式,能不能真正判斷出一個企業或者產品的好壞?方興的回答是“不能”。而之所以會被選擇,他認為與過去十幾年他總是“走在前面”是離不開的。

2007年,方興創辦知道創宇,在“雲”還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的時候,就確定了“雲安全”的方向,結果十年後的今天,“雲安全”確實變成了巨大的市場風口;2010年,方興二次創業成立翰海源,專注APT威脅檢測產品,事實證明,APT檢測能力又一次成為了當下大多數安全企業必須具備的硬實力。

而翰海源被阿里巴巴全資收購後,方興負責過阿里集團的黑灰產情報、黑灰產流量攻防、ASRC、終端數據安全、阿里專有云解決方案等多個團隊,對互聯網企業的數據安全痛點有足夠的瞭解,也承擔過阿里集團對安全公司投資的技術把關顧問的角色,對全球的安全企業技術創業趨勢也有足夠的研究和分析。

所以,當大多數人看到方興拋出一個新概念的時候,腦海中的第一反應便是:“方興不會錯。”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在國外,持續創業者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因為多次的創業可以使創業者規避初創公司容易遇到的問題,更平穩順利地發展。而正是因為方興兩次成功創業的經歷,才讓他在有著極強的技術能力的同時,相比其他初次創業的團隊,更具備商業運作上的經驗。

因此,“準確的趨勢判斷”和“成功的商業運作”,就成為了方興認為自己最終獲得“安全創客匯”總冠軍的根本原因。

隨著社會數字化的推進,各行各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數據、採集數據、存儲數據、使用數據,人類社會也開始從信息時代向數據時代演變。

但是,區別於信息“靜態資產”的概念,數據成為了一種可以被流動和使用的信息,或者說,更像是企業可以拿來創造價值的“生產資料”。

在方興看來,企業已經開始越來越多地採集生產和業務過程中的數據,並用於業務中的上下游協同、客戶服務、業務分析和決策。而他判斷,在未來一段時間裡,每個行業TOP級的公司,也都會轉向以“數據為驅動”,這樣一來,數據就會在企業中高頻、開放、跨部門甚至跨組織地廣泛流動。

但是,傳統的數據安全體系主要還是針對流動性不高的機密信息的數據載體,一般採取的方式是“限制數據的流動來換取安全”,這就很難適應數字化驅動中的數據流動和使用的業務場景需求——因為當數據成為一種“生產資料”以後,讓企業“犧牲生產效率去換取安全”顯然是行不通的。

因此,“平衡效率和安全”就成了最佳的選擇。

如何平衡效率和安全,在不損失生產效率的前提下換取安全?方興認為,要儘量做到“業務0打擾”:通過對敏感數據資產的風險管理,數據流動當中的風險控制、測試評估以及動態分析,從宏觀層面制定數據安全的風險策略;在動態監控環節,對核心安全風險予以控制,將對業務的影響降到最低,以期達到業務效率和安全之間的最佳平衡,實現“數據更安全”。

從“佈道者”變成“商人”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上一次見到方興,已經是兩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他剛從阿里巴巴離職,創立全知科技,決心要做DT時代的數據安全體系,並向我“洗腦”了一通他對未來的預測和前瞻。

正如今天在“安全創客匯”上奪冠的產品體系一樣,便是全知科技成立之初既定方向和理念的產物。所以說,方興在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他在阿里學習的思想法則:以終為始,從未來的預判指導現在的行為。

如果說那時候的他是一個技術很牛、四處宣揚前瞻性數據安全理念的“佈道者”,那麼今天站在領獎臺上的方興,已然成為了一名把理念落地成產品的“商人”——通過給客戶創造價值來實現自己價值的人。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方興坦言,技術只能代表自己的想法,而產品才能代表客戶的價值。一項好的技術,只有通過產品的方式讓用戶從使用中收益,為客戶創造價值,才是有價值的技術。

所以,當一個“佈道者”想要讓自己的技術和理念為用戶和社會帶來更多的價值時,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就是把自己的技術結合用戶的真實需求,變成一個客戶用得上能在用戶實際工作場景中用得上的產品。

但好的產品,想要為社會持續不斷輸出更多的價值,還要走向市場,因為客戶沒有義務主動來找你。這就需要市場的視角:產品方案和品牌的宣傳、市場的營銷與銷售體系、對客戶的持續服務和口碑。讓產品給廣大客戶提供價值的同時,推動行業的發展,為更加安全和諧的助力,形成更大的社會價值,最終完成企業的價值。

同時,企業的持續發展,更需要管理和運營視角。管理視角的核心本質不是形成一種逐層的權力架構,而是打造一種能力和成功基因的可複製性。通過組織管理和人才管理,實現企業核心能力的傳遞與沉澱,在市場搏擊中,不斷把握市場機會,驅動企業不斷的向前。

從技術視角到產品視角,再從產品視角到市場視角,最終走向管理和運營視角,就是方興認為一個創業者必須要走過的四個階段。而這個變化,就是由“佈道者”向“商人”的轉變,這也是他決心不做“佈道者”要做“商人”的原因。

然而,要做一名合格的“商人”,首先要解決“商業機會如何發現”的問題,因為站在市場角度來說,無論做怎樣的產品,都必須要面對“存量”和“增量”兩個市場。

如果選擇“存量市場”,基本是兩種打法:成本制勝法或差異細分市場法,但對安全領域,本身市場非常碎片和細分,如果採用差異細分市場法,天花板就會特別的突出。而選擇成本制勝法,以更低成本也是一種慘烈的戰鬥,因此安全初創公司選擇“存量市場”,最後的選擇很大可能是被併購或收購,想要獨立做大,最大的挑戰需要回答如何做大市場這個問題。

所以,全知科技從一開始,就是奔著“增量市場”去的。

在阿里巴巴任職期間,方興結識了現在全知科技的CTO周頓科,一位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機器學的博士,原阿里生態數據安全體系的架構師。兩人都看中了當時被人忽視的“流動數據的安全”,一拍即合,創辦了全知科技。

“增量市場”有了,將技術轉變為產品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決心有了,眼下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方興去回答。

機會為什麼屬於我?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如果說找到“增量市場”是屬於方興的一次機會,那麼對於每一個加入這個“增量市場”的人和企業來說,機會都應該是均等的。

憑什麼這個機會是屬於方興和全知科技的?如何保證自己看見的未來和“增量市場”不會成為別人成功的嫁衣?這是方興眼下最需要回答的問題。

在方興看來,作為一個創業者,面臨的對手無外乎兩類:已經成功的老牌企業和其他創業公司。

和創業公司相比,老牌企業不僅有豐富的資源、客戶和人脈,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通過複製過去的成功在新的領域實現成功。

所以,面對老牌企業,創業公司必須要選擇全新的客戶需求場景和全新的技術,是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此前有過優勢和積累的領域,而“流動的數據安全”正是這樣一個方向。這裡的流動並非是指數據物理層的流動,而是數據在不同的責任主體(外包、員工、用戶、其他部門、外部合作伙伴、國家)的流動,帶來的安全與合規風險。

在超出固有認知看不清市場風險的情況下,老牌企業便不會輕舉妄動,而創業如果可以有超前的眼光先行2到3年,那麼在市場機會來臨的時候,即便是老牌企業,也需要12至18個月的時間才能實現追趕。

事實上,從2017年開始,全知科技就已經在這片“增量市場”上率先開始了積累,到今天的產品體系在“安全創客匯”上奪冠,全知科技已然擁有了相關產品和頭部客戶標杆案例的領先地位。

而對於其他同方向的創業公司來說,方興認為這當中較量的是誰的技術產品能力更強,誰能走得更快。

當幾年前還在阿里巴巴負責投資安全項目的技術把關者角色時候,方興曾去以色列專訪了BIG-ID公司的CEO和CTO,後者當時就提出了做“數據流動追蹤”這類產品的想法。但一直到在RSA沙盒大賽奪得冠軍,BIG-ID也只不過實現了對於敏感數據的管理這個產品能力,理想中的“數據流動追蹤”卻沒能實現。究其原因,是BIG-ID的創始團隊背景為合規諮詢出身,雖然他們敏銳地從GDPR的頒佈中找到了數據的機會點,卻最終因為整個團隊缺乏在技術層面解決數據流動的基因和能力而不得不選擇放棄,把業務重點放在了靜態數據資產這一層。

方興說,在數據流動過程中能夠實現對數據進行追蹤的,只有在“流量層”和“應用服務器”兩個點上實現。但是,後者對客戶的侵入性太強,讓客戶心存較大的疑慮。

以色列曾經有另外一家公司和BIG-ID同期競爭做動態數據流動追蹤,並且效果遠超BIG-ID,但卻因為要在應用服務器上安裝AGENT,客戶難以接受,最後市場反倒推不動,只能轉型,讓BIG-ID獨佔了鰲頭。

所以,對數據的追蹤更多時候都需要在“流量層”進行,而“流量層”考驗的卻是非常偏向於傳統安全的能力加上對數據業務層風險的認知這種複合能力領域。

帶著方興從翰海源到阿里一路積累下來的經驗,今天的全知科技疊加了底層流量處理的產品化能力,對數據業務層的風險認知,對全球數據安全理念和創業動態的三種能力,是最可能在這個全新的戰場裡獲得成功的公司。

數據時代何時到來?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此刻筆者有一個疑問:什麼時候才算數據時代真正到來?“流動數據的安全”何時才會被大規模體現?

方興告訴我,“數據時代”的到來與否,並不能以某一個時間節點作為標誌,就像TOP級的企業將最先對數據產生使用需求一樣,“數據時代”也應該根據市場需求來進行分類。在他看來,伴隨數字化的趨勢,企業可以分為三個陣營。

一是已經在數字化進程中的頭部企業,具備極強的科技和IT力量,能夠實現對數據各個層面的採集,雖然企業的數量不多,但每一家體量都非常大。

二是IT建設已經非常完善,但由於種種原因,沒能完全實現數字化轉型或在嘗試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企業。雖然這些企業沒有像第一陣營一樣把數據當做完全的資產進行運營,但也對外多多少少開展了基於數據的應用和服務。

第三個則是既在業務應用中有大量數據的採集和使用,也有一些互聯網化的系統和業務,但短期內確實還沒有準備數字化轉型的企業。這些企業雖然也關注著內部數據洩露的問題,但往往依賴於監管層面的驅動。


對於全知科技來說,第一類客戶最容易找到契合點;第二類更多地則是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數據安全體系方案,配合客戶的規劃做好建設準備;而第三類客戶則需要幫助企業進行必須的數據安全控制,即在不過度影響企業經營效率的同時,控制住隱私數據洩露,重要數據出境這些大的會影響社會和國家安全的問題。

目前,全知科技“數據為中心的數據安全治理產品體系”已經在第一陣營客戶中實現了很多落地,同時“安全創客匯”的奪冠,也說明部分行業和企業,已經認知到“流動數據的安全”的重要性。

實際上,今年5月《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的發佈,以及近期人大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進度上來看,政府相關部門對於數據安全的監管力度正在加大,方興預計,很多數據安全法規不出意外將會在今年內發佈。

屆時,監管層面還會對數據安全產生更多的舉措,而全知科技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幫助企業平衡業務和數據管控,讓數據安全成為保護企業業務正向發展的護欄而不是阻礙合法業務發展的路障。

明年,就是方興認為市場真正開始啟動的時候。

寫在最後


20多年前,當我們對著手持“大哥大”的人投去羨慕的眼光時,沒人會想到,今天的我們人手一部甚至多部手機,跑滿了各種智能應用。在這小小的一方之地,產生了多少偉大的公司。

因此,要用長遠的目光去看,未來10年內,每個行業前20%的企業,將會走上數字化的時代,而在20年後的今天,我們或許就會生活在以數字化為核心的世界裡。

對於方興說,發現社會的變革趨勢倒推出自己行業,當前理念或方案與未來嚴重不匹配的點,才是找到能贏得未來時代的市場機會,他所看到的,從來都不是觸手可及的距離。也許很慢,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卻能對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才能在這個過程中,以一個“商人”的身份,創造更多的價值,贏得未來。

所以,未來漫長的歲月裡,方興和全知科技,都將要耐著性子緩緩走下去,才能與未來共舞。

方興:全知科技,與未來共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