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快建成“全業務”“全時空”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

法律 經濟 體育 知識產權 投資 技術 文化 陝西檢察 2019-05-17

來源:正義網

 ◇在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全業務、全時空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建設人民滿意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是當前中國特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首要目標,也是全面提升中國未來法治創新發展核心競爭力的路徑與方法。

◇全面瞭解社會需求,找準公共法律服務方向;全面覆蓋社會需求,明確公共法律服務對象;全面規範標準要求,釐清公共法律服務職責;全面迴應社會需求,創新公共法律服務方式;全面創新法律服務標準,優化公共法律服務質量;全面推進信息化建設,強化公共法律服務信息技術應用。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速度的快速提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也步入快車道。如何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法治化需求,如何進一步運用法治化的治理方法改進營商環境,如何完成中國社會的法治化進程,多元化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如何構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和十九大用建構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路徑與方法提出了中國特色的法治化道路和社會治理良策。2019年2月21日召開的全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會議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覆蓋全業務、全時空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建設人民滿意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這是當前中國特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首要目標,也是全面提升中國未來法治創新發展核心競爭力的路徑與方法。

“全業務”就是要求公共法律服務網絡體系實現法律服務項目和法律服務產品的全覆蓋;“全時空”就是在任何時間和地域都可以為老百姓提供其所需要的法律服務。只有覆蓋檢察、審判、公安、司法政法機關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全部法律服務業務,才能保障公共法律服務的全面性和充分性,而只有遍及全時空,才能保證公共法律服務的全流程、無縫隙、廣範圍和多維度,充分發揮普惠便捷功效,及時到位給老百姓和各類企業排憂解難。全業務、全時空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體系建構,既為法治社會建設奠定基礎,也必將成為中國未來法治創新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要打造中國特色全業務、全時空兼具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就要以用戶體驗和用戶需求為導向,找準著力點,將公共法律服務深入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普惠快捷高效優質的法律服務,努力實現公共法律服務全業務、全時空的雙贏共振。

在全面瞭解社會需求的基礎上找準公共法律服務方向。結合轉型社會對法律服務的現實需求構建覆蓋全業務、全時空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法律服務需求方的要求不斷更新,要求法律服務提供者群體數量不斷增長。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人民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領域、個性化的特點。只有不斷加強對廣大人民群眾訴求的深入廣泛瞭解,才能明確公共法律服務的方向,從而有的放矢,提高服務質量。應當“織牢一張網”,即“縱向貫通、橫向集成、互聯互通、高度共享”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疏通兩條線”,用“線上+線下”兩種方式為群眾提供同步和同質的公共法律服務。激活三大平臺,完善實體平臺、網絡平臺和熱線平臺建設。“發展四個體系”,在區、鎮(街)、村(居)實體平臺基礎上,搭建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公證指引或受理和法律諮詢四個業務工作體系。“鍛造五支隊伍”,培養素質過硬的人民調解員、律師、公證員、法律援助工作者、司法助理(協理)員的公共法律服務提供者隊伍。

在全面覆蓋社會需求的基礎上明確公共法律服務對象。“全業務”意味著多方面的法律服務內容,不僅要鞏固拓展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大力拓展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保障、文化體育等領域的法律服務,更要統籌各類法律服務資源和規範公共法律服務評鑑標準,提高公共法律服務的合理成本標準,最大限度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應當提高專業領域的公共法律服務水平,拓展金融證券、知識產權、涉外投資貿易、環境資源保護等新興業務領域,充分發揮法治宣傳、法律諮詢、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等職能作用,組建法律服務團隊、開展專項法律服務。此外,積極做好涉外法律服務工作。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搭建涉外法律服務平臺,健全涉外法律服務網絡,有效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商貿領域合法權益。將服務、運營、管理、協調四項職能合一,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公共法律服務提供隊伍,認真梳理廣大人民群眾新需求、新期待,統籌分配法律服務工作任務,跟蹤保障監督評鑑公共法律服務質量。

在全面規範標準要求的基礎上釐清公共法律服務職責。隨著公共法律服務三大平臺的初步建成,中央政法委和司法部將公共法律服務的問題核心定位在如何提高城鄉間、區域間、人群間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等化程度上。不僅要建立縱橫交織的公共法律服務網,橫向集成“實體平臺、語音平臺、服務網站、移動客戶端、微信公眾號”五位一體,更要縱向建立省、市、縣、鎮、村五級法律服務架構,還要建立“公檢法司監”五位一體的法律服務聯動協同模式,打造“線上30秒,線下半小時”的公共法律服務圈。因此,只有更進一步明確職責,細化分工,明確要求,才能保障改革藍圖的有效落地。此外,與司法行政機關相互配合,檢察、審判、公安等政法機關,也承擔著大量公共法律服務職能,是重要的公共法律服務提供主體,要建立聯動協同的大公共法律服務格局,從而保障全業務、全時空的公共法律服務全流程、多領域、大範圍的優化升級。

在全面迴應社會需求的基礎上創新公共法律服務方式。隨著全面依法治國實踐不斷深入,人民群眾在法治、公平、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對推進公共法律服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近年來,各地整合律師、公證、司法鑑定、仲裁、司法所、人民調解等法律服務資源,大力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網絡三大平臺建設。儘管現有的公共法律服務有力提升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但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社會生活不斷變化,新的社會糾紛和矛盾不斷湧現,現有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仍需更新迭代,從而適應不斷變化的新時代要求。只有大力發展“互聯網+法律服務”,推動具備條件的服務事項實行線上辦理和實時查詢,推廣律師遠程視頻會見、互聯網公證、在線仲裁等,推動政務信息互聯共享和公共數據資源開放,才能構建面向社會公眾的一體化在線法律服務網絡體系,從而保障全業務、全時空藍圖的落地生根。

在全面創新法律服務標準的基礎上優化公共法律服務質量。最高人民檢察院張軍檢察長關於檢察業務改革中提出不斷改革努力提供優質檢察產品的意見,就是結合創新公共法律服務標準最為接地氣的改革實踐。政法機關應當勇於擔當,直麵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人民群眾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多層次、高品質的“公共法律服務產品”,讓人民群眾分享發展繁榮的紅利,時刻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時刻都能感受到法律的保護,時刻都能感受到人身和財產安全有保障。探索推行“人民調解+司法確認”、人民調解“專職+專業”“預約+合約”、公證“分散受理、集中辦理”、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等多項工作機制。設置村居法律服務公示欄,公示法律服務人員信息、法律服務產品目錄、法律服務操作流程等,並採取“巡診”“問診”“坐診”“會診”等服務方式,方便人民群眾就近接受便捷普惠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

在全面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強化公共法律服務信息技術應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公共法律服務支撐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公共法律服務全業務、全時空網絡體系構建有了基礎條件和技術保障。因此,藉助大數據分析控制平臺,強化服務數據的互聯互通和分析研判,從而提高公共法律服務的針對性、實效性,才能真正給公共法律服務的插上騰飛的“翅膀”。司法機關職能部門應當不斷探索“智慧法律服務”新模式,智能、精準地匹配公共法律服務供給與需求,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務”。運用大數據推行個性化定製服務,智能推送群眾關注度高、涉及公共利益的熱點問題等信息。推動公共法律服務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推進研發律師執業保障與執業監管、電子公證、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與預警、法律援助智能保障等關鍵技術,推廣智能法律服務機器人的應用,進一步拓展法律服務平臺功能。推動公共法律服務供給方式創新,擴大移動端應用,實現法律諮詢和事務處理掌上辦,促進移動服務、隨身服務、個性服務的發展。藉助信息化技術,不斷深化實體、熱線、網絡三大平臺建設,為達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國特色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準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作者為華中師範大學應用法學與法治社會研究院院長、教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