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一揮間 律師制度再出發'

"


"


40年一揮間 律師制度再出發


1986年7月5日,第一次全國律師代表大會。

"


40年一揮間 律師制度再出發


1986年7月5日,第一次全國律師代表大會。

40年一揮間 律師制度再出發


一份1989年的律師資格證。

"


40年一揮間 律師制度再出發


1986年7月5日,第一次全國律師代表大會。

40年一揮間 律師制度再出發


一份1989年的律師資格證。

40年一揮間 律師制度再出發


1982年4月,北京市律師協會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合影。

馬嵐熙

今年是我國恢復律師制度40週年。回首來時路,我國律師制度與法治建設一起,走過了40年不平凡的偉大曆程。在這40年中不斷探索與嘗試,中國律師親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變遷過程。

據全國律協8月的最新統計數據,全國律師人數已經突破46萬人,達歷史最高。

新中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前,中國律師制度曾一度出現空白。1979年是中國律師制度恢復重建的元年。當年下半年發生了三件大事,奠定了法律服務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一是在7月1日,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一天之內通過了7部法律,這在中國法治史上被稱為“一日七法”。其中刑事訴訟法專設了第四章“辯護”章節,並在第二十六條明確規定了律師是位列第一的辯護人;二是在9月,司法部恢復重建;三是在12月,司法部頒佈了《關於律師工作的通知》。

當時,全國共有律師212名。

脫下公家的制服

第一個10年是奠定基礎的10年,中國律師行業如同雨後春筍一般,每年都有新變化。

一場轟動全國的大審判,讓中國律師重返歷史舞臺。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依法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10名主犯進行了公開審判,剛剛結束15年勞改的張思之出任“兩案”的辯護小組組長。電視播出,萬人空巷。在這場審判中,中國律師的身影格外引人關注。這場“世紀審判”,讓全國、乃至全世界見證了中國律師的風采,也宣告著新中國律師制度的重建迎來一個春天。因此,有人將張思之稱為“中國律師第一人”。

當時,專職律師還很少,參與訴訟的18名律師中,專職律師僅6名,12名兼職律師是從北京、上海、武漢等地政法院校的老師中抽調而來,律師的稀缺程度可見一斑。

1980年,律師暫行條例出臺,規定“律師為國家法律工作者”。1980年12月底,廣東省律師協會成立,由時任廣東省司法廳廳長的馬芳兼任會長,這是中國恢復律師制度以來的第一個省級律師協會。1983年,中國第一家稱為“律師事務所”的機構——“蛇口工業區律師事務所”誕生於廣東。中國第一家經司法部批准的辦理涉外法律事務的律師執業機構——廣東對外經濟法律顧問處成立。10月,全國第一家從事涉外業務的律師事務所——深圳市對外經濟律師事務所成立。中國涉外法律服務的歷史便從廣東律師開始書寫。

最初的律所被稱為“法律顧問處”,直到1984年,司法部正式提出將全國的“法律顧問處”易名為“律師事務所”。彼時,法律顧問處屬於行政部門,最初的律所也是事業單位。在局部地區,律師甚至還可以穿警服、帶手銬、配槍支,很多律師都會在自己名片印上“正處級律師”“正科級律師”的字樣。

緊接著,律師事務所開始探索脫離國營。1985年的春天,始終處於改革前列的深圳,開始探索承包制律師事務所。徐建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向市司法局簽下軍令狀,只做掛靠,自負盈虧,每年上交10萬元利潤。兩個月後,徐建的深圳市經濟貿易律師事務所正式成立,全所上下,只有6名律師。短短8個月,他們完成了40多萬元的創收,還實現了內地首例律師見證工作。徐建還建議將“見證”引入法律程序,為律師行業開創了一個新的業務板塊。

此舉一成,掀起了全國各地的律所脫鉤大潮,被編制問題束縛已久的律師行業,開始展露新芽。敏銳的深圳市政府發現了徐建的才能,徵召年僅32歲的他出任深圳市司法局副局長。他上任兩年後,中國第一傢俬人合作制律所在深圳成立,跟這家律所同時成立的,還有深圳市律協。

律所蓬勃發展之際,律師行業開始設立門檻,也擁有了屬於法律人自己的組織。1986年4月12號,司法部正式下發了《關於律師資格考試的通知》,確定了律師行業的准入標準。7月5日,第一次全國律師大會在北京召開,全國律協正式宣告成立。此時,律師由司法行政機關和律師協會共同管理的體制初見端倪。

1988年,司法部發布了《關於下發〈合作制律師事務所試點方案〉的通知》,第一批實行合作制試點的律師事務所共有4家,分別是經緯、北方、君合、大地。這一通知,拉開了中國律所未來30年發展的序幕。

我國律師事務所的組織形式也經歷了從法律顧問處,到國家出資設立的律師事務所、合作律師事務所的出現,再到合夥律師事務所的轉變。

高校師生走進律所

如果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是現代中國律所的歷史開端,那麼九十年代則是中國律所真正走向市場化的起點。乘著鄧小平南巡、中國開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市場快速崛起以及外資進入中國的東風,中國商務律所開始突飛猛進。在這10年裡,中國的法律行業可謂群雄並起,既有從機關單位辭職創所的要員,又有從“國辦所”下海的“體制內”律師,還有從國內外名校畢業的高材生。

1989年,王之龍、武曉驥、肖微、儲賀軍、段海海等人一起創辦了君合律師事務所。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的涉外法律服務市場開始繁榮,外商投資大幅增長,設立的合資企業多達幾十萬家。也正是在這時,君合的涉外法律服務模式基本成形。

1991年年底,國務院在《關於全面進行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見》中明確了房改的總目標,這意味著“分房時代”一去不回,“房事”開始成為中國人生活中的頭等大事。1992年,張學兵等5人創立中倫律師事務所,專注中國的房地產法律業務。同年4月,段祺華創立上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這是中國第一傢俬人合夥制律所試點,由時任司法部部長蔡誠親批。在此之前,段祺華是華盛頓州律師協會第一位外籍法律顧問。

在1992年北京市司法局批准的第二批合作制律所試點中,大成也名列其中。在1994年1月1日的《法制日報》頭版欄目“中國政法之最”,曾報道大成是“中國最大的合作制律師事務所”。當時的大成有72名執業律師,這一人數在現在充其量只能算作一家中等規模律所,而在當時卻已然是“航空母艦”。

1992年,4名來自北京大學的教師:王立華、寧成、李方、李鵬一拍即合,下海創業,“開元”律師事務所應運而生。1994年,開元更名為天元。天元是當時屈指可數的能夠從事上市業務的律所。

1993年,萬國律師事務所(國浩上海的前身)設立,創立伊始,萬國便以四個“第一”轟動上海灘,即上海平均學歷最高(5個合夥人均為碩士畢業)、上海南京路上唯一一家、全國第一家號稱以證券法律業務為主攻方向、主任年紀最輕(當時的呂紅兵只有27歲)的律師事務所。

隨著律師在中國法治發展過程中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行業規範也在不斷完善。1996年5月,律師法審議通過,取代律師暫行條例,成為我國首部真正意義上針對律師群體制定的法律,對於完善律師制度、規範律師執業行為、保障律師依法執業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7年、2012年、2017年,我國先後3次對律師法進行修訂,基本形成了覆蓋律師執業和律師管理工作各方面、各環節的律師法律制度和配套規章體系。

1999年,“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正式寫入憲法。中國律所開啟規模化佈局的浪潮,經歷了入世之後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他們既抓住了風口和機遇,也抵禦了風險和挑戰,並開啟了內部管理體制的升級與改革。

我國律師制度剛恢復重建時,辦理的案件基本上都是刑事案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漸介入民事、經濟案件,部分律師的業務發展方向拓展到非訴訟業務。時至今日,律師業務已無處不在。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科技股與互聯網股在納斯達克市場狂飆突進。2000年,中國的三大門戶網站新浪、搜狐、網易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紛紛在美國上市。其中新浪是中國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互聯網公司,通商創始合夥人之一的劉鋼擔任新浪的中國法律顧問。正是在這一項目中,劉鋼開創了VIE架構,這一架構對後來中國企業境外上市影響深遠。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開啟了未來十幾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服務中國企業的境內外上市,讓中國律所取得了高速發展。

但是人人都在想這樣一個問題:下一個戰場在哪裡?

律師行業的互聯網與國際戰場

2010年,中國律師的整體創收突破400億元;2018年,突破了1000億元。這十年,互聯網帶來了中國社會經濟和法律行業的顛覆式變化。法律擁抱互聯網,以及中國律所征戰國際成為最重要的時代主題。

從2013年開始,法律互聯網創業的浪潮興起。一時間,整個法律行業風雲激盪。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許多大所,也都加入了這場大潮之中。天同和無訟、金杜和理脈、君合和律攜、盈科和律雲……聯繫在了一起。當“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之後,2017年,全球對人工智能的關注又迎來了一波高潮,中國的法律行業也不例外。人工智能對法律和法律職業的影響成為法律圈熱議的話題。

浪潮洶湧,中國律所開啟了信息化建設。智能合同庫、SaaS平臺、律所管理系統、法律服務流程外包等法律科技產品亦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與此同時,法院和檢察院也開啟了信息化改革的步伐。

另一個主題則是國際化:2014年,上海自貿區設立,此後4年時間,有5家中國律所與5家國際律所進行了聯營。

2014年8月,廣東省司法廳正式下發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律師事務所與內地律師事務所在廣東省實行合夥聯營試行辦法》。當年11月,中國第一家香港與內地合夥聯營律師事務所——華商林李黎(前海)聯營律師事務所即在深圳設立。

中國律所國際化,加強在涉外法律服務領域的佈局是大勢所趨;而隨著中國市場的持續開放,外資律所與中國律所之間的合作不可避免,且它們的合作模式亦會愈發多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部積極推動中國律師事務所“走出去”,努力做到中國企業和公民走到哪裡,涉外法律服務就跟進到哪裡。大力支持發展涉外法律服務,加強涉外律師人才培養,健全完善保障政策,為中國律師“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

律師制度恢復重建的40年,是我國律師國際視野不斷拓寬的40年。我國律師積極適應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需要,主動作為,服務範圍逐步擴大,業務領域不斷拓展。一些律師事務所業務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竟爭力,在維護我國公民和企業海外權益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律師制度恢復重建的40年,是律師隊伍不斷髮展壯大的40年。我國律師隊伍從1979年的200多人發展到如今的46.4萬人,律師事務所由70多家發展到3萬多家,解決全國174個縣無律師問題,實現了縣域以上律師服務全覆蓋。

回首40年,中國律師脫下制服,穿上西裝。許多人曾經意氣風發,如今鬢角已染斑白。許多人曾不知該如何介紹自己的律師身份,現在也坦然一笑。然而,放在更長的歷史維度看,這40年只是白雲蒼狗的一瞬,中國律師其實還只是少年郎,有更加精彩的征途,漫漫長路,等待著這群律師以法律人之名,再出發。

責編:高恆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