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紅色資源綠色發展 北疆草原再譜新篇'

"

編者按: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週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全國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一路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歲月都留下了動人的歷史印記,每座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各地70年間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新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夏日的鄂爾多斯草原,天藍草綠。午後的一場大雨帶來了清涼,在鄂托克前旗城川鎮紅色教育培訓基地,來自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統一戰線領域的學員整裝待發。“為了信仰而活”,來自康巴什人大的蒙古族學員園皓感觸頗多:“堅定信仰,才能更好地前行。我們在這裡接受紅色教育,回到工作崗位上更加努力、踏踏實實地工作,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地處蒙陝寧三省區交界處的鄂托克前旗位於鄂爾多斯市西南部,於1980年8月建旗,蒙古族人口約佔總人口的31%,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地區;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地區開闢的第一個根據地,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革命年代黨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搖籃、黨的民族政策的發源地和“試驗田”;在革命戰爭年代,鄂托克前旗是保衛陝甘寧邊區的北部屏障,有著特殊的紅色記憶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新中國成立70週年,革命老區的人民群眾生活得怎麼樣?近日,人民網記者走進北疆草原鄂托克前旗進行深入採訪。

"

編者按: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週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全國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一路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歲月都留下了動人的歷史印記,每座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各地70年間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新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夏日的鄂爾多斯草原,天藍草綠。午後的一場大雨帶來了清涼,在鄂托克前旗城川鎮紅色教育培訓基地,來自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統一戰線領域的學員整裝待發。“為了信仰而活”,來自康巴什人大的蒙古族學員園皓感觸頗多:“堅定信仰,才能更好地前行。我們在這裡接受紅色教育,回到工作崗位上更加努力、踏踏實實地工作,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地處蒙陝寧三省區交界處的鄂托克前旗位於鄂爾多斯市西南部,於1980年8月建旗,蒙古族人口約佔總人口的31%,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地區;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地區開闢的第一個根據地,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革命年代黨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搖籃、黨的民族政策的發源地和“試驗田”;在革命戰爭年代,鄂托克前旗是保衛陝甘寧邊區的北部屏障,有著特殊的紅色記憶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新中國成立70週年,革命老區的人民群眾生活得怎麼樣?近日,人民網記者走進北疆草原鄂托克前旗進行深入採訪。

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紅色資源綠色發展 北疆草原再譜新篇

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富麗娟 攝)

“依靠著紅色培訓基地和發展紅色旅遊,日子比以前紅火多了。”

統一的紅軍服裝,整齊有序的隊列,鏗鏘有力的號子……走進鄂托克前旗王震井紀念園培訓基地,來自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實驗中學的學生們正在進行“紅色教育”。

“我們彷彿回到了那個激情飛揚的革命年代,先輩們的革命精神令人肅然起敬,紅色精神薪火相傳,我們要做新時代的接班人。”在城川鎮紅色拓展訓練基地系統學習兩天後,高二學生孫續彤告訴記者。

"

編者按: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週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全國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一路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歲月都留下了動人的歷史印記,每座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各地70年間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新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夏日的鄂爾多斯草原,天藍草綠。午後的一場大雨帶來了清涼,在鄂托克前旗城川鎮紅色教育培訓基地,來自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統一戰線領域的學員整裝待發。“為了信仰而活”,來自康巴什人大的蒙古族學員園皓感觸頗多:“堅定信仰,才能更好地前行。我們在這裡接受紅色教育,回到工作崗位上更加努力、踏踏實實地工作,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地處蒙陝寧三省區交界處的鄂托克前旗位於鄂爾多斯市西南部,於1980年8月建旗,蒙古族人口約佔總人口的31%,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地區;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地區開闢的第一個根據地,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革命年代黨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搖籃、黨的民族政策的發源地和“試驗田”;在革命戰爭年代,鄂托克前旗是保衛陝甘寧邊區的北部屏障,有著特殊的紅色記憶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新中國成立70週年,革命老區的人民群眾生活得怎麼樣?近日,人民網記者走進北疆草原鄂托克前旗進行深入採訪。

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紅色資源綠色發展 北疆草原再譜新篇

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富麗娟 攝)

“依靠著紅色培訓基地和發展紅色旅遊,日子比以前紅火多了。”

統一的紅軍服裝,整齊有序的隊列,鏗鏘有力的號子……走進鄂托克前旗王震井紀念園培訓基地,來自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實驗中學的學生們正在進行“紅色教育”。

“我們彷彿回到了那個激情飛揚的革命年代,先輩們的革命精神令人肅然起敬,紅色精神薪火相傳,我們要做新時代的接班人。”在城川鎮紅色拓展訓練基地系統學習兩天後,高二學生孫續彤告訴記者。

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紅色資源綠色發展 北疆草原再譜新篇

鄂托克前旗紅色培訓基地,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絡繹不絕。(鄂托克前旗黨委宣傳部供圖)

據此不遠處的大溝灣村,村民劉接正在自家的農家樂廚房裡忙碌:“依靠著紅色培訓基地,我這個小店的收入翻倍了,每個月純能有5萬多元,日子比以前紅火多了。”

劉接告訴記者,沒想到這個農家樂生意能這麼火:“過去一直種地,每年收入四五千元,孩子們要上學,家裡還要日常開銷,根本不夠花。”劉接說,自從開了農家樂,每天客人不斷,而且不受季節的影響:“咱這邊的客人主要是培訓的學員,和一般的遊客還不一樣。一年四季客人都很多。”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鄂托克前旗走過了39年光輝歷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建旗之初,鄂托克前旗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交通信息閉塞;上世紀90年代,鄂托克前旗被認定為國家級貧困縣,如何讓老百姓脫貧致富,成為當地發展的頭等大事。經過多年的砥礪奮進,2018年,全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4億元,是建旗之初的 825倍(1980年只有1641萬元)。

“那時候日子過得緊巴巴,咱們守著金飯碗卻過著窮日子。” 城川鎮糜地樑嘎查老黨員陳佔志回憶起當年,感觸頗多:“沒有柏油路、不通汽車、不通電……”

陳佔志說的“金飯碗”,指的是當地的紅色旅遊資源。

一條紅色文化主線,唱響了鄂托克前旗豐富的紅色文化基地建設的新凱歌。

進入新世紀以來,鄂托克前旗按照建設“內蒙古自治區一流的幹部黨性教育基地”和“全國性的民族幹部培訓教育基地”的定位,立足獨特而厚重的紅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文化,建成了以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和城川民族幹部學院為中心,三段地革命歷史紀念館、王震井紀念園、滴哨溝戰場紀念園等6處紅色培訓教育基地配套“組合”起來的“1 6”紅色教育培訓基地。

2011年,鄂托克前旗摘掉“國貧縣”的帽子。陳佔志常常感慨“好日子來之不易”:“就拿咱城川鎮來說,變化可以說真是翻天覆地的。咱們這個鎮子如今稱得起花園小鎮的名號。”

去鄂托克前旗怎麼走?如今的鄂托克前旗再也不用為交通不便發愁。

家住城川鎮克珠日嘎查的敖特根稍回憶說:“小時候,我從家到鎮子上的學校,70餘公里的路程,需要走上整整一天的時間。而如今路修好了,開車只需要一個小時就到了。”敖特根稍告訴我們,2016年旗裡建設的1640公里的鄉村公路,2017年建設的S216敖勒召其至掌高圖(蒙陝界)段公路,連續兩年創下了鄂托克前旗交通建設史上的新奇蹟,見證了鄂托克前旗交通發展的日新月異的變化。

不久前,鄂托克前旗通用機場試飛儀式舉行。通用機場的建成,將助力當地經濟社會和鄂托克前旗的全域紅色旅遊的發展。

“立足地區實際,通過搭建紅色課堂、開展紅色體驗、組織紅色活動、傾聽紅色經歷、參觀紅色基地等方式,讓學員親身體驗感悟長征路上的艱辛和困苦。”培訓講師其格勒告訴記者,學員們在品嚐黃米飯、南瓜湯中憶苦思甜,在激情高唱紅色歌曲中觸摸革命歷史血脈。

紅色培訓教育基地很快“火”起來了。截至目前,基地先後承接來自北京、廣西、寧夏、陝西、內蒙古等8個省市區的各類主體培訓班233個班次,培訓學員30萬餘人。

2018年,全旗共接待遊客109.58萬人次,同比增長16.7%,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6.1億元,同比增長20.3%。

“雲端牧場上智慧放牧,咱牧民再也不用趕著牛羊滿地跑。”

每天清晨,昂素鎮牧民孟克巴雅爾都要打開家中的“草原電子眼”監控屏幕,把自家草牧場巡視一圈。方圓5公里的牧場,孟克巴雅爾不到5分鐘就看了一遍:“咱用智能手機操控戶外攝像頭時,監測到的數據也會同步上傳。”

數據流的另一端,鄂托克前旗大數據中心應用近5年的“草原大數據”——平臺會對片區內的數據進行雲計算處理,實時分析植被蓋度變化,監測土壤水分情況,研判載畜量是否合理,並提供定製化的牧場管護建議。草原牧場環境和畜牧業生產全部納入“雲端管理”。

"

編者按: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週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全國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一路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歲月都留下了動人的歷史印記,每座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各地70年間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新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夏日的鄂爾多斯草原,天藍草綠。午後的一場大雨帶來了清涼,在鄂托克前旗城川鎮紅色教育培訓基地,來自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統一戰線領域的學員整裝待發。“為了信仰而活”,來自康巴什人大的蒙古族學員園皓感觸頗多:“堅定信仰,才能更好地前行。我們在這裡接受紅色教育,回到工作崗位上更加努力、踏踏實實地工作,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地處蒙陝寧三省區交界處的鄂托克前旗位於鄂爾多斯市西南部,於1980年8月建旗,蒙古族人口約佔總人口的31%,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地區;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地區開闢的第一個根據地,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革命年代黨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搖籃、黨的民族政策的發源地和“試驗田”;在革命戰爭年代,鄂托克前旗是保衛陝甘寧邊區的北部屏障,有著特殊的紅色記憶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新中國成立70週年,革命老區的人民群眾生活得怎麼樣?近日,人民網記者走進北疆草原鄂托克前旗進行深入採訪。

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紅色資源綠色發展 北疆草原再譜新篇

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富麗娟 攝)

“依靠著紅色培訓基地和發展紅色旅遊,日子比以前紅火多了。”

統一的紅軍服裝,整齊有序的隊列,鏗鏘有力的號子……走進鄂托克前旗王震井紀念園培訓基地,來自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實驗中學的學生們正在進行“紅色教育”。

“我們彷彿回到了那個激情飛揚的革命年代,先輩們的革命精神令人肅然起敬,紅色精神薪火相傳,我們要做新時代的接班人。”在城川鎮紅色拓展訓練基地系統學習兩天後,高二學生孫續彤告訴記者。

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紅色資源綠色發展 北疆草原再譜新篇

鄂托克前旗紅色培訓基地,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絡繹不絕。(鄂托克前旗黨委宣傳部供圖)

據此不遠處的大溝灣村,村民劉接正在自家的農家樂廚房裡忙碌:“依靠著紅色培訓基地,我這個小店的收入翻倍了,每個月純能有5萬多元,日子比以前紅火多了。”

劉接告訴記者,沒想到這個農家樂生意能這麼火:“過去一直種地,每年收入四五千元,孩子們要上學,家裡還要日常開銷,根本不夠花。”劉接說,自從開了農家樂,每天客人不斷,而且不受季節的影響:“咱這邊的客人主要是培訓的學員,和一般的遊客還不一樣。一年四季客人都很多。”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鄂托克前旗走過了39年光輝歷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建旗之初,鄂托克前旗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交通信息閉塞;上世紀90年代,鄂托克前旗被認定為國家級貧困縣,如何讓老百姓脫貧致富,成為當地發展的頭等大事。經過多年的砥礪奮進,2018年,全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4億元,是建旗之初的 825倍(1980年只有1641萬元)。

“那時候日子過得緊巴巴,咱們守著金飯碗卻過著窮日子。” 城川鎮糜地樑嘎查老黨員陳佔志回憶起當年,感觸頗多:“沒有柏油路、不通汽車、不通電……”

陳佔志說的“金飯碗”,指的是當地的紅色旅遊資源。

一條紅色文化主線,唱響了鄂托克前旗豐富的紅色文化基地建設的新凱歌。

進入新世紀以來,鄂托克前旗按照建設“內蒙古自治區一流的幹部黨性教育基地”和“全國性的民族幹部培訓教育基地”的定位,立足獨特而厚重的紅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文化,建成了以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和城川民族幹部學院為中心,三段地革命歷史紀念館、王震井紀念園、滴哨溝戰場紀念園等6處紅色培訓教育基地配套“組合”起來的“1 6”紅色教育培訓基地。

2011年,鄂托克前旗摘掉“國貧縣”的帽子。陳佔志常常感慨“好日子來之不易”:“就拿咱城川鎮來說,變化可以說真是翻天覆地的。咱們這個鎮子如今稱得起花園小鎮的名號。”

去鄂托克前旗怎麼走?如今的鄂托克前旗再也不用為交通不便發愁。

家住城川鎮克珠日嘎查的敖特根稍回憶說:“小時候,我從家到鎮子上的學校,70餘公里的路程,需要走上整整一天的時間。而如今路修好了,開車只需要一個小時就到了。”敖特根稍告訴我們,2016年旗裡建設的1640公里的鄉村公路,2017年建設的S216敖勒召其至掌高圖(蒙陝界)段公路,連續兩年創下了鄂托克前旗交通建設史上的新奇蹟,見證了鄂托克前旗交通發展的日新月異的變化。

不久前,鄂托克前旗通用機場試飛儀式舉行。通用機場的建成,將助力當地經濟社會和鄂托克前旗的全域紅色旅遊的發展。

“立足地區實際,通過搭建紅色課堂、開展紅色體驗、組織紅色活動、傾聽紅色經歷、參觀紅色基地等方式,讓學員親身體驗感悟長征路上的艱辛和困苦。”培訓講師其格勒告訴記者,學員們在品嚐黃米飯、南瓜湯中憶苦思甜,在激情高唱紅色歌曲中觸摸革命歷史血脈。

紅色培訓教育基地很快“火”起來了。截至目前,基地先後承接來自北京、廣西、寧夏、陝西、內蒙古等8個省市區的各類主體培訓班233個班次,培訓學員30萬餘人。

2018年,全旗共接待遊客109.58萬人次,同比增長16.7%,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6.1億元,同比增長20.3%。

“雲端牧場上智慧放牧,咱牧民再也不用趕著牛羊滿地跑。”

每天清晨,昂素鎮牧民孟克巴雅爾都要打開家中的“草原電子眼”監控屏幕,把自家草牧場巡視一圈。方圓5公里的牧場,孟克巴雅爾不到5分鐘就看了一遍:“咱用智能手機操控戶外攝像頭時,監測到的數據也會同步上傳。”

數據流的另一端,鄂托克前旗大數據中心應用近5年的“草原大數據”——平臺會對片區內的數據進行雲計算處理,實時分析植被蓋度變化,監測土壤水分情況,研判載畜量是否合理,並提供定製化的牧場管護建議。草原牧場環境和畜牧業生產全部納入“雲端管理”。

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紅色資源綠色發展 北疆草原再譜新篇

孟克巴雅爾為記者演示“智慧放牧”系統。(富麗娟 攝)

在孟克巴雅爾家的蒙古包裡,“智慧放牧”設備一應俱全。他現場向記者演示操作:“這個在手機端也可以看,拿起手機輕點幾下,在屏幕上緩緩滑動,羊圈各個角落就都能看到了。”

目前,昂素嘎查270多戶牧民,近三分之一家庭用上了“智慧放牧”產品。據統計,全旗科技對農牧業貢獻率超過80%。旗生產力促進中心研發的全自動畜牧飲水槽、太陽能集中採暖供熱系統、智能化門窗控制系統等,正在草原上推廣,越來越多的牧民開啟“雲端放牧”新生活。“有了這些設備,咱們農牧民不用像過去那樣,追著牛羊滿地跑放牧了。繁重的勞動減輕了,空出來的時間就可以搞旅遊了。” 作為紅色基地“三同”體驗戶,昂素鎮牧民孟克巴雅爾這兩年的生意越來越好:“咱們這邊紅色培訓基地的學員多,帶動著我們的客流量也大起來,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百餘人的培訓團隊。”

創業之初,孟克巴雅爾以精緻的小別墅為大本營,建起了3000畝的現代家庭牧場。說起家中的“小別墅”,孟克巴雅爾說,如今條件好了,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複式樓,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從城鎮居民到農牧民都住上自己喜歡的房子了。”

當地宣傳部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說,建旗初期,鄂托克前旗人居住的是“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這種房子取代了過去破舊的土坯房,“牆也不再是土胚牆,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屋內有簡單的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俱,看上去簡樸整潔。

自2011年以來,鄂托克前旗在農區、牧區、礦區新建了新型村莊,不斷推進現代家庭農牧場示範戶建設,新農村千餘套靚麗舒適的平層別墅拔地而起。如今,生活富裕起來的前旗人,住房有了更多的選擇:“農牧民住進樓房、別墅,這早已不是新鮮事了。”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孟克巴雅爾的牧家樂不斷擴大規模。他將老鄉們手工製作的各類奶食品、手工藝品,集中到自己的“牧民超市”代賣:“別小看這些小玩意,老鄉們靠它們可以脫貧致富。”孟克巴雅爾給我們展示一件手工的鄂爾多斯頭飾小工藝品:“這個可以賣到兩百多元的好價錢,很受遊客們的歡迎。”

去年,孟克巴雅爾經營的牧家樂接待遊客近萬人次,收入上百萬元。“我還帶了兩戶貧困戶,目前其中的一戶已經脫貧了。” 孟克巴雅爾看來,一人致富不算本事,要帶動全村一起富起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