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房價高,該不該在小縣城買房?'

二手房 讓夢發生 購房 碧桂園 小戶型 小鎮生意 2019-09-16
"

隨著房企的版圖越來越大,紮根的城市越來越多,縣城的樓市開發慢慢深入,而這一片廣闊而又陌生的市場裡,很多赤裸裸的現象也開始慢慢浮現在我們眼前。

最近,我走訪了一些縣城,也陸陸續續聊了一些縣城裡的操盤手,從我眼中和他們口裡,我總結了關於縣城樓市的幾個非典型性偏見。

01. 縣城沒有剛需

縣城樓市開發必須要正視的問題,就是這個城市急需好的房子,品質的房子,但是他們不缺房子。沒有外來人口年輕人也要住的舒適,所以緊湊戶型對他們來說是失效的。

2012年,大量房企大量進軍三四線城市試圖實現規模化擴張,這也直接導致了三四線城市的巨量庫存。

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簡單地用一線城市的小戶型去狂打,邏輯也很簡單,因為我們面積小,所以總價可以更低。

但是這樣的痛點在縣城完全失效,大部分用戶都是看完樣板房之後搖搖頭走開。

四線之王中樑去年的成交結構裡,六成來自改善性需求,什麼是改善?就是以前的房子不願意住了,所以他們不是要買更大,但是一定不能買的太小。他們不一定需要別墅,但是一定喜歡大平層,三房起檔,120平米是基礎款。

縣城裡的房地產開發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產品?

縣城不需要別墅,縣城不需要洋房,縣城的房子需要比較好的綠化率,小區經得起逛;需要有圍牆,證明自己的房子和以前的老破小不一樣;需要物業管理,讓人感覺自己小區有被管理的感覺;需要車位,因為以前都是停路邊;最好電梯出來就一戶,這會讓人感覺電梯這塊面積可以隨便用,住戶會爽翻天。

而戶型上我發現了,縣城不需要兩房,三房是低配,四房是剛需。

所以也是如此,縣城沒有二手房,沒有二手房中介,沒有二手房需求,因為老房子大家都有,而且都是一樣的。

"

隨著房企的版圖越來越大,紮根的城市越來越多,縣城的樓市開發慢慢深入,而這一片廣闊而又陌生的市場裡,很多赤裸裸的現象也開始慢慢浮現在我們眼前。

最近,我走訪了一些縣城,也陸陸續續聊了一些縣城裡的操盤手,從我眼中和他們口裡,我總結了關於縣城樓市的幾個非典型性偏見。

01. 縣城沒有剛需

縣城樓市開發必須要正視的問題,就是這個城市急需好的房子,品質的房子,但是他們不缺房子。沒有外來人口年輕人也要住的舒適,所以緊湊戶型對他們來說是失效的。

2012年,大量房企大量進軍三四線城市試圖實現規模化擴張,這也直接導致了三四線城市的巨量庫存。

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簡單地用一線城市的小戶型去狂打,邏輯也很簡單,因為我們面積小,所以總價可以更低。

但是這樣的痛點在縣城完全失效,大部分用戶都是看完樣板房之後搖搖頭走開。

四線之王中樑去年的成交結構裡,六成來自改善性需求,什麼是改善?就是以前的房子不願意住了,所以他們不是要買更大,但是一定不能買的太小。他們不一定需要別墅,但是一定喜歡大平層,三房起檔,120平米是基礎款。

縣城裡的房地產開發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產品?

縣城不需要別墅,縣城不需要洋房,縣城的房子需要比較好的綠化率,小區經得起逛;需要有圍牆,證明自己的房子和以前的老破小不一樣;需要物業管理,讓人感覺自己小區有被管理的感覺;需要車位,因為以前都是停路邊;最好電梯出來就一戶,這會讓人感覺電梯這塊面積可以隨便用,住戶會爽翻天。

而戶型上我發現了,縣城不需要兩房,三房是低配,四房是剛需。

所以也是如此,縣城沒有二手房,沒有二手房中介,沒有二手房需求,因為老房子大家都有,而且都是一樣的。

大城市房價高,該不該在小縣城買房?

02. 縣城地段可以自定義,但也要足夠的代價

對於小縣城,很多人都會說縣城裡比較溫暖,因為互相之間大家都認識。這種話翻譯成相對冰冷的房地產語言就是:人口基礎單薄且絕對聚合。

所以從地段角度來說,縣城的核心區非常非常小,基本就是概念中的三縱三橫六條馬路。而且這個城市的地段價值就分為兩種,一種叫這裡,一種叫其他,不存在所謂的車行十分鐘可達區域的概念。

核心區只在小範圍的三縱三橫,不存在所謂的車行五分鐘的概念,不存在什麼CBD/CLD各種概念。

而且對於縣城而言改變也是很難的一件事,這本質上是因為縣城的人口基礎恆定,所以城市也就沒有擴張的動力。

很多時候人為的擴張反而會起到反作用。比如我老家把老城裡唯一一個新華書店搬到了3公里外,也徹底斷了大家看書的念想。

那麼有沒有再造新核心的可能?有的,但是打造的模式也和大城市的不一樣。小縣城看什麼?一看有沒有餐飲,二看有沒有兒童遊玩和教育,三看有沒有電影院,四看有沒有大型的超市,五看有沒有重點幼兒園和小學(注意,初中高中什麼已經不算了,要看重點都把人送到外地了)。

這些對於縣城來說就是消費升級,什麼政府在哪裡啊,路修到哪裡了,百貨在哪裡都不管用。

以上五個聚合了三個,再配合一個成熟的社區,那麼有可能成為縣城的下一個核心。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縣城不相信概念,只相信眼見為實。我看過太多自以為是的開發商在開發綜合體的時候對待商業只做概念然後瘋狂的賣住宅,最後都被市場打的灰頭土臉的。

03. 縣城的樓市只有兩種樓盤,一個好賣的和一群難賣的

另外,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顯現,就是縣城只有一個一手房。

什麼意思,不是說一個地方只能有一個一手房開發,而是同一時間只有最好的那個一手房才能在市場中存活。什麼意思,對於縣城的住戶來說,他們從來不會為居住而煩惱,家裡哪怕生上5個小孩也住得綽綽有餘,但是他們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

所以如果讓他們想要買房,要麼就買最好的那個,要麼就不買,沒有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大樹底下寸草不生,這也是縣城特殊的現象,這是縣城慘烈的地方,就是這個城市是不接受第二名的,第二就是沒人要的。

所以碧桂園的壓力其實是來自於這裡,為什麼要比別人快,本質上也是來自這裡。縣城的購房需求極度單一,人群也極度單一。所以必須要線下極度的極致才能吸引到用戶,第二名對於縣城來說就是頭號輸家。

所以也正因為如此,縣城的樓市沒有競爭,大家寧可錯開推盤節奏也不要競爭,因為輸家會特別的難看。

這也是很多時候這個城市的樓市沒有活力的很重要的原因,也是縣城可以孵化出地頭蛇的很重要原因。

所以這也直接導致縣城裡破碎的房價體系。過年的時候,我在老家看盤,一個核心區的一手項目,價格是1.4萬左右,邊上的二手房,五千。就是這麼赤裸裸。

而且很奇怪的是,這樣的定價體系會一直保持下去,縣城裡最好的房子三五年裡永遠1.4萬,邊上的二手房永遠五千。因為本質上他們代表著兩類客群,而且只有居住屬性。

未來只有這個縣城真正意義上融入了大都市城市圈的發展之後,房價才會進入到年均穩定增長的邏輯裡,而這樣的增長只限於商品房開發的那些產品,那些五千的二手房會被排擠到租賃領域而沒有交易的價值。

然後我會和我的小鎮青年朋友說,要麼不買,要買就買最貴的那個。

所以在老家會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一旦有好的項目開盤,你會發現有半個城的人都去了。

小縣城的凝聚力是超乎想象的,在買房這個環節也同樣如此。我媽在買自己的那套商品房的時候就和我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我從來沒見過房子是這樣買的。第二句,居然這麼多親戚也買在了這裡。

"

隨著房企的版圖越來越大,紮根的城市越來越多,縣城的樓市開發慢慢深入,而這一片廣闊而又陌生的市場裡,很多赤裸裸的現象也開始慢慢浮現在我們眼前。

最近,我走訪了一些縣城,也陸陸續續聊了一些縣城裡的操盤手,從我眼中和他們口裡,我總結了關於縣城樓市的幾個非典型性偏見。

01. 縣城沒有剛需

縣城樓市開發必須要正視的問題,就是這個城市急需好的房子,品質的房子,但是他們不缺房子。沒有外來人口年輕人也要住的舒適,所以緊湊戶型對他們來說是失效的。

2012年,大量房企大量進軍三四線城市試圖實現規模化擴張,這也直接導致了三四線城市的巨量庫存。

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簡單地用一線城市的小戶型去狂打,邏輯也很簡單,因為我們面積小,所以總價可以更低。

但是這樣的痛點在縣城完全失效,大部分用戶都是看完樣板房之後搖搖頭走開。

四線之王中樑去年的成交結構裡,六成來自改善性需求,什麼是改善?就是以前的房子不願意住了,所以他們不是要買更大,但是一定不能買的太小。他們不一定需要別墅,但是一定喜歡大平層,三房起檔,120平米是基礎款。

縣城裡的房地產開發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產品?

縣城不需要別墅,縣城不需要洋房,縣城的房子需要比較好的綠化率,小區經得起逛;需要有圍牆,證明自己的房子和以前的老破小不一樣;需要物業管理,讓人感覺自己小區有被管理的感覺;需要車位,因為以前都是停路邊;最好電梯出來就一戶,這會讓人感覺電梯這塊面積可以隨便用,住戶會爽翻天。

而戶型上我發現了,縣城不需要兩房,三房是低配,四房是剛需。

所以也是如此,縣城沒有二手房,沒有二手房中介,沒有二手房需求,因為老房子大家都有,而且都是一樣的。

大城市房價高,該不該在小縣城買房?

02. 縣城地段可以自定義,但也要足夠的代價

對於小縣城,很多人都會說縣城裡比較溫暖,因為互相之間大家都認識。這種話翻譯成相對冰冷的房地產語言就是:人口基礎單薄且絕對聚合。

所以從地段角度來說,縣城的核心區非常非常小,基本就是概念中的三縱三橫六條馬路。而且這個城市的地段價值就分為兩種,一種叫這裡,一種叫其他,不存在所謂的車行十分鐘可達區域的概念。

核心區只在小範圍的三縱三橫,不存在所謂的車行五分鐘的概念,不存在什麼CBD/CLD各種概念。

而且對於縣城而言改變也是很難的一件事,這本質上是因為縣城的人口基礎恆定,所以城市也就沒有擴張的動力。

很多時候人為的擴張反而會起到反作用。比如我老家把老城裡唯一一個新華書店搬到了3公里外,也徹底斷了大家看書的念想。

那麼有沒有再造新核心的可能?有的,但是打造的模式也和大城市的不一樣。小縣城看什麼?一看有沒有餐飲,二看有沒有兒童遊玩和教育,三看有沒有電影院,四看有沒有大型的超市,五看有沒有重點幼兒園和小學(注意,初中高中什麼已經不算了,要看重點都把人送到外地了)。

這些對於縣城來說就是消費升級,什麼政府在哪裡啊,路修到哪裡了,百貨在哪裡都不管用。

以上五個聚合了三個,再配合一個成熟的社區,那麼有可能成為縣城的下一個核心。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縣城不相信概念,只相信眼見為實。我看過太多自以為是的開發商在開發綜合體的時候對待商業只做概念然後瘋狂的賣住宅,最後都被市場打的灰頭土臉的。

03. 縣城的樓市只有兩種樓盤,一個好賣的和一群難賣的

另外,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顯現,就是縣城只有一個一手房。

什麼意思,不是說一個地方只能有一個一手房開發,而是同一時間只有最好的那個一手房才能在市場中存活。什麼意思,對於縣城的住戶來說,他們從來不會為居住而煩惱,家裡哪怕生上5個小孩也住得綽綽有餘,但是他們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

所以如果讓他們想要買房,要麼就買最好的那個,要麼就不買,沒有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大樹底下寸草不生,這也是縣城特殊的現象,這是縣城慘烈的地方,就是這個城市是不接受第二名的,第二就是沒人要的。

所以碧桂園的壓力其實是來自於這裡,為什麼要比別人快,本質上也是來自這裡。縣城的購房需求極度單一,人群也極度單一。所以必須要線下極度的極致才能吸引到用戶,第二名對於縣城來說就是頭號輸家。

所以也正因為如此,縣城的樓市沒有競爭,大家寧可錯開推盤節奏也不要競爭,因為輸家會特別的難看。

這也是很多時候這個城市的樓市沒有活力的很重要的原因,也是縣城可以孵化出地頭蛇的很重要原因。

所以這也直接導致縣城裡破碎的房價體系。過年的時候,我在老家看盤,一個核心區的一手項目,價格是1.4萬左右,邊上的二手房,五千。就是這麼赤裸裸。

而且很奇怪的是,這樣的定價體系會一直保持下去,縣城裡最好的房子三五年裡永遠1.4萬,邊上的二手房永遠五千。因為本質上他們代表著兩類客群,而且只有居住屬性。

未來只有這個縣城真正意義上融入了大都市城市圈的發展之後,房價才會進入到年均穩定增長的邏輯裡,而這樣的增長只限於商品房開發的那些產品,那些五千的二手房會被排擠到租賃領域而沒有交易的價值。

然後我會和我的小鎮青年朋友說,要麼不買,要買就買最貴的那個。

所以在老家會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一旦有好的項目開盤,你會發現有半個城的人都去了。

小縣城的凝聚力是超乎想象的,在買房這個環節也同樣如此。我媽在買自己的那套商品房的時候就和我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我從來沒見過房子是這樣買的。第二句,居然這麼多親戚也買在了這裡。

大城市房價高,該不該在小縣城買房?

04. 小鎮房價要麼很溫和要麼很震盪

縣城房價沒有泡沫,因為大多不關心也不上心,這並不是什麼層次能級的問題,道理很簡單,因為縣城沒有二手房,換句話來說買的房子也不太容易賣掉也沒人覺得需要很快賣掉。

所以對於泡沫增值這樣的投資話術,小鎮青年不太信。

為什麼說很溫和,這也是和城市的需求構成的。小鎮的購房需求是相對穩定的,並且沒有非常明確的時間點,都是基於自己的實際需求出發。

當然這兩年出現了兩個變化——

第一個就是外出奮鬥的年輕人更加願意給爸媽買房,因為他們在外已經很少能夠照顧到老人了,當然老人在家吃好喝好也不需要照顧,所以對於他們來說表達自己關懷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給他們換一套體面的房子;

第二個呢也是外出奮鬥的年輕人,當然這個情況有點特殊,可能已經到了結婚的時間點了,但是又買不起工作地方的房子,那怎麼辦呢,怎麼樣讓丈母孃覺得自己還有點誠意呢,就是在自己老家買一套房子。

雖然沒啥用但是好歹也算證明了自己。很多年輕人都這樣決定了。

那什麼時候可能會出現房價震盪呢?也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撤縣並市,這種情況如今在城鎮化下發生的概率還是很大的,然後縣城的公共配套集中統一的提升;第二種納入某一都市圈範圍內人口流動突然密切,比如高鐵或者高速的開通,當然這樣的震盪也是短期的,可能小幅提升之後也很快會溫和下來。

還有,在小鎮買房的時間點也挺重要的,因為市場的不健全,所以很多一手樓盤的定價其實挺隨意的,人多了就會漲人少了折扣優惠就比較多,所以如果覺得需要想要,最少錯開所謂的高峰期。

什麼高峰期:比如重要商場開門的時候、返鄉高峰的時候,反正熱鬧的時候定價就越會不理性,你買的價格也就會高很多。

05. 用戶看房子就看綠化、物業、立面

這基本上是縣城產品打造的黃金法則了,這也解釋為什麼那麼多項目都要帶上公園、公館之類的字眼。因為這些元素都是他們之前生活過程中稀缺的。

以前不論是小產權房還是自建房,室內的空間很大,但是唯獨沒有社區的概念,而社區內的景觀綠化是沒有的。也就是對於他們來說電視裡逛小區這樣的生活體驗是沒有的。

這也是為什麼綠城物業可以在江浙這麼快複製,基本上都是縣城開發商主動去找的啊,因為真的很有用啊。

另外為什麼體面很重要,因為這是體面的象徵啊。縣城裡的人日常溝通的模式就是“我是住哪裡哪裡的”,別人如果回覆說:“哦哦哦,就是那個什麼樣子的房子吧。”

這樣的愉悅感和尊貴感是很強的。為什麼法式風格可以在二三線大行其道,因為記憶度高啊,看一眼就和以前的房子不一樣。

"

隨著房企的版圖越來越大,紮根的城市越來越多,縣城的樓市開發慢慢深入,而這一片廣闊而又陌生的市場裡,很多赤裸裸的現象也開始慢慢浮現在我們眼前。

最近,我走訪了一些縣城,也陸陸續續聊了一些縣城裡的操盤手,從我眼中和他們口裡,我總結了關於縣城樓市的幾個非典型性偏見。

01. 縣城沒有剛需

縣城樓市開發必須要正視的問題,就是這個城市急需好的房子,品質的房子,但是他們不缺房子。沒有外來人口年輕人也要住的舒適,所以緊湊戶型對他們來說是失效的。

2012年,大量房企大量進軍三四線城市試圖實現規模化擴張,這也直接導致了三四線城市的巨量庫存。

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簡單地用一線城市的小戶型去狂打,邏輯也很簡單,因為我們面積小,所以總價可以更低。

但是這樣的痛點在縣城完全失效,大部分用戶都是看完樣板房之後搖搖頭走開。

四線之王中樑去年的成交結構裡,六成來自改善性需求,什麼是改善?就是以前的房子不願意住了,所以他們不是要買更大,但是一定不能買的太小。他們不一定需要別墅,但是一定喜歡大平層,三房起檔,120平米是基礎款。

縣城裡的房地產開發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產品?

縣城不需要別墅,縣城不需要洋房,縣城的房子需要比較好的綠化率,小區經得起逛;需要有圍牆,證明自己的房子和以前的老破小不一樣;需要物業管理,讓人感覺自己小區有被管理的感覺;需要車位,因為以前都是停路邊;最好電梯出來就一戶,這會讓人感覺電梯這塊面積可以隨便用,住戶會爽翻天。

而戶型上我發現了,縣城不需要兩房,三房是低配,四房是剛需。

所以也是如此,縣城沒有二手房,沒有二手房中介,沒有二手房需求,因為老房子大家都有,而且都是一樣的。

大城市房價高,該不該在小縣城買房?

02. 縣城地段可以自定義,但也要足夠的代價

對於小縣城,很多人都會說縣城裡比較溫暖,因為互相之間大家都認識。這種話翻譯成相對冰冷的房地產語言就是:人口基礎單薄且絕對聚合。

所以從地段角度來說,縣城的核心區非常非常小,基本就是概念中的三縱三橫六條馬路。而且這個城市的地段價值就分為兩種,一種叫這裡,一種叫其他,不存在所謂的車行十分鐘可達區域的概念。

核心區只在小範圍的三縱三橫,不存在所謂的車行五分鐘的概念,不存在什麼CBD/CLD各種概念。

而且對於縣城而言改變也是很難的一件事,這本質上是因為縣城的人口基礎恆定,所以城市也就沒有擴張的動力。

很多時候人為的擴張反而會起到反作用。比如我老家把老城裡唯一一個新華書店搬到了3公里外,也徹底斷了大家看書的念想。

那麼有沒有再造新核心的可能?有的,但是打造的模式也和大城市的不一樣。小縣城看什麼?一看有沒有餐飲,二看有沒有兒童遊玩和教育,三看有沒有電影院,四看有沒有大型的超市,五看有沒有重點幼兒園和小學(注意,初中高中什麼已經不算了,要看重點都把人送到外地了)。

這些對於縣城來說就是消費升級,什麼政府在哪裡啊,路修到哪裡了,百貨在哪裡都不管用。

以上五個聚合了三個,再配合一個成熟的社區,那麼有可能成為縣城的下一個核心。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縣城不相信概念,只相信眼見為實。我看過太多自以為是的開發商在開發綜合體的時候對待商業只做概念然後瘋狂的賣住宅,最後都被市場打的灰頭土臉的。

03. 縣城的樓市只有兩種樓盤,一個好賣的和一群難賣的

另外,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顯現,就是縣城只有一個一手房。

什麼意思,不是說一個地方只能有一個一手房開發,而是同一時間只有最好的那個一手房才能在市場中存活。什麼意思,對於縣城的住戶來說,他們從來不會為居住而煩惱,家裡哪怕生上5個小孩也住得綽綽有餘,但是他們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

所以如果讓他們想要買房,要麼就買最好的那個,要麼就不買,沒有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大樹底下寸草不生,這也是縣城特殊的現象,這是縣城慘烈的地方,就是這個城市是不接受第二名的,第二就是沒人要的。

所以碧桂園的壓力其實是來自於這裡,為什麼要比別人快,本質上也是來自這裡。縣城的購房需求極度單一,人群也極度單一。所以必須要線下極度的極致才能吸引到用戶,第二名對於縣城來說就是頭號輸家。

所以也正因為如此,縣城的樓市沒有競爭,大家寧可錯開推盤節奏也不要競爭,因為輸家會特別的難看。

這也是很多時候這個城市的樓市沒有活力的很重要的原因,也是縣城可以孵化出地頭蛇的很重要原因。

所以這也直接導致縣城裡破碎的房價體系。過年的時候,我在老家看盤,一個核心區的一手項目,價格是1.4萬左右,邊上的二手房,五千。就是這麼赤裸裸。

而且很奇怪的是,這樣的定價體系會一直保持下去,縣城裡最好的房子三五年裡永遠1.4萬,邊上的二手房永遠五千。因為本質上他們代表著兩類客群,而且只有居住屬性。

未來只有這個縣城真正意義上融入了大都市城市圈的發展之後,房價才會進入到年均穩定增長的邏輯裡,而這樣的增長只限於商品房開發的那些產品,那些五千的二手房會被排擠到租賃領域而沒有交易的價值。

然後我會和我的小鎮青年朋友說,要麼不買,要買就買最貴的那個。

所以在老家會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一旦有好的項目開盤,你會發現有半個城的人都去了。

小縣城的凝聚力是超乎想象的,在買房這個環節也同樣如此。我媽在買自己的那套商品房的時候就和我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我從來沒見過房子是這樣買的。第二句,居然這麼多親戚也買在了這裡。

大城市房價高,該不該在小縣城買房?

04. 小鎮房價要麼很溫和要麼很震盪

縣城房價沒有泡沫,因為大多不關心也不上心,這並不是什麼層次能級的問題,道理很簡單,因為縣城沒有二手房,換句話來說買的房子也不太容易賣掉也沒人覺得需要很快賣掉。

所以對於泡沫增值這樣的投資話術,小鎮青年不太信。

為什麼說很溫和,這也是和城市的需求構成的。小鎮的購房需求是相對穩定的,並且沒有非常明確的時間點,都是基於自己的實際需求出發。

當然這兩年出現了兩個變化——

第一個就是外出奮鬥的年輕人更加願意給爸媽買房,因為他們在外已經很少能夠照顧到老人了,當然老人在家吃好喝好也不需要照顧,所以對於他們來說表達自己關懷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給他們換一套體面的房子;

第二個呢也是外出奮鬥的年輕人,當然這個情況有點特殊,可能已經到了結婚的時間點了,但是又買不起工作地方的房子,那怎麼辦呢,怎麼樣讓丈母孃覺得自己還有點誠意呢,就是在自己老家買一套房子。

雖然沒啥用但是好歹也算證明了自己。很多年輕人都這樣決定了。

那什麼時候可能會出現房價震盪呢?也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撤縣並市,這種情況如今在城鎮化下發生的概率還是很大的,然後縣城的公共配套集中統一的提升;第二種納入某一都市圈範圍內人口流動突然密切,比如高鐵或者高速的開通,當然這樣的震盪也是短期的,可能小幅提升之後也很快會溫和下來。

還有,在小鎮買房的時間點也挺重要的,因為市場的不健全,所以很多一手樓盤的定價其實挺隨意的,人多了就會漲人少了折扣優惠就比較多,所以如果覺得需要想要,最少錯開所謂的高峰期。

什麼高峰期:比如重要商場開門的時候、返鄉高峰的時候,反正熱鬧的時候定價就越會不理性,你買的價格也就會高很多。

05. 用戶看房子就看綠化、物業、立面

這基本上是縣城產品打造的黃金法則了,這也解釋為什麼那麼多項目都要帶上公園、公館之類的字眼。因為這些元素都是他們之前生活過程中稀缺的。

以前不論是小產權房還是自建房,室內的空間很大,但是唯獨沒有社區的概念,而社區內的景觀綠化是沒有的。也就是對於他們來說電視裡逛小區這樣的生活體驗是沒有的。

這也是為什麼綠城物業可以在江浙這麼快複製,基本上都是縣城開發商主動去找的啊,因為真的很有用啊。

另外為什麼體面很重要,因為這是體面的象徵啊。縣城裡的人日常溝通的模式就是“我是住哪裡哪裡的”,別人如果回覆說:“哦哦哦,就是那個什麼樣子的房子吧。”

這樣的愉悅感和尊貴感是很強的。為什麼法式風格可以在二三線大行其道,因為記憶度高啊,看一眼就和以前的房子不一樣。

大城市房價高,該不該在小縣城買房?

06. 四線沒有城市群但有家族群

這是很多深耕四線的開發商的佈局戰略,他們沒有所謂的城市群、都市圈的戰略,但是卻有極強的人脈網絡的戰略。

目前在縣城,大部分還是在沿襲部落化的居住的模式,伴隨著家庭成員的成長,外出工作或者婚姻嫁娶外溢到周邊縣城,這樣的部落化的居住模式在如今相對鬆散但也若即若離。

而對於他們來說,對於房企品牌的認知最大程度就來自親戚之間的飯桌上,所以可能很多人忽略了,中樑、祥生、碧桂園他們最強的不是在營銷,而是無孔不入的地推團隊。

而他們如果在一個縣城中做出口碑,那麼周圍的四個縣城是非常容易去擴展的。所以在他們的版圖裡,沒有大圈但是各種繁星點點的小圈構成了整個公司的版圖。

至於總部設置在哪裡不重要,多半隻是用來融資和招聘的工具,一輩子不會去那裡開發的。

如果一定要我對縣城樓市做一個總結,中國房地產經歷了這麼久的開發週期,依然有足夠的未知和好奇呈現在我們面前。在這一片廣闊的土地上,依然有各種現象在發生。當我們還未染指之前,所有感知只能算是猜想。

中國房地產開發就像一輛長長的高鐵進山洞,車頭已經駛出看到了未來,車身也同樣感知到了方向和微光,而車尾依然在深邃的山洞裡盤旋。

而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如今正在經歷的故事。所謂偏見,也許是我們沒有經驗。想要改變這些偏見,唯有需要時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