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章開頭,小編想向讀者們拋出一個問題:俄羅斯是東方還是西方國家?

我相信,大家給出的答案一定是五彩繽紛的。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白皮藍眼睛黃頭髮的俄羅斯人與我們長得大相徑庭,他們一定是西方人。但是,對於西方人來說,這個專制、暴力、不民主的北方毛熊,絕對跟自己尿不到一壺。

"

在文章開頭,小編想向讀者們拋出一個問題:俄羅斯是東方還是西方國家?

我相信,大家給出的答案一定是五彩繽紛的。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白皮藍眼睛黃頭髮的俄羅斯人與我們長得大相徑庭,他們一定是西方人。但是,對於西方人來說,這個專制、暴力、不民主的北方毛熊,絕對跟自己尿不到一壺。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對中國人來說,俄羅斯人有一副標準的西方容貌

以上關於俄羅斯身份的糾結,並非只存在於作為外人的中國人與歐美人之中,俄羅斯人亦有著關於自己身份的糾結。古俄羅斯的地理位置過於特殊,它位於歐洲與亞洲的交界——東歐平原之上,無論是拜占庭還是蒙古,都很容易對俄羅斯施加影響,這使得俄羅斯文化充滿了東方因素;而在近代之後,隨著俄羅斯的四處擴張,他們與西方的交流加深,因此俄羅斯又開始接受西方文化。

東西兩方因素的交融,使俄羅斯生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也使俄羅斯歷史中出現了獨特的、不同於東方或西方的歷史過程。近代以來,西方與東方因素的張力與衝突,讓俄羅斯人陷入了迷茫之中,“我究竟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這個問題不斷困擾著俄羅斯人,俄羅斯就像其國徽上的雙頭鷹一樣,既向西看,又向東看。

"

在文章開頭,小編想向讀者們拋出一個問題:俄羅斯是東方還是西方國家?

我相信,大家給出的答案一定是五彩繽紛的。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白皮藍眼睛黃頭髮的俄羅斯人與我們長得大相徑庭,他們一定是西方人。但是,對於西方人來說,這個專制、暴力、不民主的北方毛熊,絕對跟自己尿不到一壺。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對中國人來說,俄羅斯人有一副標準的西方容貌

以上關於俄羅斯身份的糾結,並非只存在於作為外人的中國人與歐美人之中,俄羅斯人亦有著關於自己身份的糾結。古俄羅斯的地理位置過於特殊,它位於歐洲與亞洲的交界——東歐平原之上,無論是拜占庭還是蒙古,都很容易對俄羅斯施加影響,這使得俄羅斯文化充滿了東方因素;而在近代之後,隨著俄羅斯的四處擴張,他們與西方的交流加深,因此俄羅斯又開始接受西方文化。

東西兩方因素的交融,使俄羅斯生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也使俄羅斯歷史中出現了獨特的、不同於東方或西方的歷史過程。近代以來,西方與東方因素的張力與衝突,讓俄羅斯人陷入了迷茫之中,“我究竟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這個問題不斷困擾著俄羅斯人,俄羅斯就像其國徽上的雙頭鷹一樣,既向西看,又向東看。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沙俄時期

13-14世紀,隨著蒙古人的西征,由斯拉夫人建立的、位於東歐平原的古羅斯國家——基輔羅斯公國滅亡。124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都拔在伏爾加格勒附近的萊薩城定都,建立了包含欽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爾、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流域等廣大地區的欽察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

在文章開頭,小編想向讀者們拋出一個問題:俄羅斯是東方還是西方國家?

我相信,大家給出的答案一定是五彩繽紛的。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白皮藍眼睛黃頭髮的俄羅斯人與我們長得大相徑庭,他們一定是西方人。但是,對於西方人來說,這個專制、暴力、不民主的北方毛熊,絕對跟自己尿不到一壺。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對中國人來說,俄羅斯人有一副標準的西方容貌

以上關於俄羅斯身份的糾結,並非只存在於作為外人的中國人與歐美人之中,俄羅斯人亦有著關於自己身份的糾結。古俄羅斯的地理位置過於特殊,它位於歐洲與亞洲的交界——東歐平原之上,無論是拜占庭還是蒙古,都很容易對俄羅斯施加影響,這使得俄羅斯文化充滿了東方因素;而在近代之後,隨著俄羅斯的四處擴張,他們與西方的交流加深,因此俄羅斯又開始接受西方文化。

東西兩方因素的交融,使俄羅斯生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也使俄羅斯歷史中出現了獨特的、不同於東方或西方的歷史過程。近代以來,西方與東方因素的張力與衝突,讓俄羅斯人陷入了迷茫之中,“我究竟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這個問題不斷困擾著俄羅斯人,俄羅斯就像其國徽上的雙頭鷹一樣,既向西看,又向東看。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沙俄時期

13-14世紀,隨著蒙古人的西征,由斯拉夫人建立的、位於東歐平原的古羅斯國家——基輔羅斯公國滅亡。124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都拔在伏爾加格勒附近的萊薩城定都,建立了包含欽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爾、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流域等廣大地區的欽察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四大汗國的疆域

14-15世紀,隨著蒙古與斯拉夫人實力的此消彼長,蒙古人漸漸退出了俄羅斯地區。但是,他們的遺產卻相當重要:欽察汗國建立了完善的人口普查與徵稅制,在村社中建立了類似“連環保”的基層組織制度,在各地興建驛站以增強聯繫;而且從14世紀其,徵稅權被交給莫斯科大公進行代理,莫斯科大公的實力由此遠居於其他貴族之上。這一切遺產,使得俄羅斯出現了實現中央集權的土壤,使他們既不同於歐洲的封建制度,也不同於基輔羅斯時期的貴族共和。

此時的俄羅斯在政體上傾向於東方帝國的中央集權,在文化上則深受拜占庭的影響。俄羅斯的宗教主要為東正教,文字則使用以希臘文為模板的西裡爾字母;統治者們對君士坦丁堡的權威相當認同,其教會也受到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控制;俄羅斯的教堂,例如1326年建立的聖母昇天堂、1329年建立的伊凡·列斯特維奇尼克教堂、1330建立的博拉救主堂等,有著十分深刻的拜占庭建築的影子。

"

在文章開頭,小編想向讀者們拋出一個問題:俄羅斯是東方還是西方國家?

我相信,大家給出的答案一定是五彩繽紛的。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白皮藍眼睛黃頭髮的俄羅斯人與我們長得大相徑庭,他們一定是西方人。但是,對於西方人來說,這個專制、暴力、不民主的北方毛熊,絕對跟自己尿不到一壺。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對中國人來說,俄羅斯人有一副標準的西方容貌

以上關於俄羅斯身份的糾結,並非只存在於作為外人的中國人與歐美人之中,俄羅斯人亦有著關於自己身份的糾結。古俄羅斯的地理位置過於特殊,它位於歐洲與亞洲的交界——東歐平原之上,無論是拜占庭還是蒙古,都很容易對俄羅斯施加影響,這使得俄羅斯文化充滿了東方因素;而在近代之後,隨著俄羅斯的四處擴張,他們與西方的交流加深,因此俄羅斯又開始接受西方文化。

東西兩方因素的交融,使俄羅斯生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也使俄羅斯歷史中出現了獨特的、不同於東方或西方的歷史過程。近代以來,西方與東方因素的張力與衝突,讓俄羅斯人陷入了迷茫之中,“我究竟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這個問題不斷困擾著俄羅斯人,俄羅斯就像其國徽上的雙頭鷹一樣,既向西看,又向東看。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沙俄時期

13-14世紀,隨著蒙古人的西征,由斯拉夫人建立的、位於東歐平原的古羅斯國家——基輔羅斯公國滅亡。124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都拔在伏爾加格勒附近的萊薩城定都,建立了包含欽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爾、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流域等廣大地區的欽察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四大汗國的疆域

14-15世紀,隨著蒙古與斯拉夫人實力的此消彼長,蒙古人漸漸退出了俄羅斯地區。但是,他們的遺產卻相當重要:欽察汗國建立了完善的人口普查與徵稅制,在村社中建立了類似“連環保”的基層組織制度,在各地興建驛站以增強聯繫;而且從14世紀其,徵稅權被交給莫斯科大公進行代理,莫斯科大公的實力由此遠居於其他貴族之上。這一切遺產,使得俄羅斯出現了實現中央集權的土壤,使他們既不同於歐洲的封建制度,也不同於基輔羅斯時期的貴族共和。

此時的俄羅斯在政體上傾向於東方帝國的中央集權,在文化上則深受拜占庭的影響。俄羅斯的宗教主要為東正教,文字則使用以希臘文為模板的西裡爾字母;統治者們對君士坦丁堡的權威相當認同,其教會也受到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控制;俄羅斯的教堂,例如1326年建立的聖母昇天堂、1329年建立的伊凡·列斯特維奇尼克教堂、1330建立的博拉救主堂等,有著十分深刻的拜占庭建築的影子。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聖母昇天大教堂

可以毫不猶豫的說,此時的俄羅斯文化中,四處可見東方文化的影響。

但是,自從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開始,俄羅斯開始向著西方狂奔。

17世紀末,為了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反對奧斯曼的擴張,彼得大帝親率使團出使西歐各國,希望建立聯盟。此次出使的外交成果微乎其微,但彼得的另一個目的卻達到了:學習西方技術與文化

回到俄羅斯後,彼得不但學習西方國家,建立武器庫、造船所,建立海軍、對工廠進行補助、鼓勵貿易,而且還對俄羅斯文化進行改造。他建立圖書館、科學院等機構,設立報紙,以此鼓勵文化發展;他引進大量西方人才來到俄羅斯宮廷,這些人在帶來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文化。一時間,俄羅斯宮廷以會說西歐語言為榮,他們學習西方貴族的服飾,學習觀看戲劇、變裝舞會等宮廷活動;彼得大帝還採取強硬措施,要求朝臣剪掉長鬚、換掉長服,按照西式妝容打扮自己,並遵守西式宮廷禮儀。在彼得大帝死後,在俄羅斯的上流階級中,已不再流行傳統的東方式俄羅斯文化,他們所遵循的文化已經是西式的了。

"

在文章開頭,小編想向讀者們拋出一個問題:俄羅斯是東方還是西方國家?

我相信,大家給出的答案一定是五彩繽紛的。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白皮藍眼睛黃頭髮的俄羅斯人與我們長得大相徑庭,他們一定是西方人。但是,對於西方人來說,這個專制、暴力、不民主的北方毛熊,絕對跟自己尿不到一壺。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對中國人來說,俄羅斯人有一副標準的西方容貌

以上關於俄羅斯身份的糾結,並非只存在於作為外人的中國人與歐美人之中,俄羅斯人亦有著關於自己身份的糾結。古俄羅斯的地理位置過於特殊,它位於歐洲與亞洲的交界——東歐平原之上,無論是拜占庭還是蒙古,都很容易對俄羅斯施加影響,這使得俄羅斯文化充滿了東方因素;而在近代之後,隨著俄羅斯的四處擴張,他們與西方的交流加深,因此俄羅斯又開始接受西方文化。

東西兩方因素的交融,使俄羅斯生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也使俄羅斯歷史中出現了獨特的、不同於東方或西方的歷史過程。近代以來,西方與東方因素的張力與衝突,讓俄羅斯人陷入了迷茫之中,“我究竟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這個問題不斷困擾著俄羅斯人,俄羅斯就像其國徽上的雙頭鷹一樣,既向西看,又向東看。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沙俄時期

13-14世紀,隨著蒙古人的西征,由斯拉夫人建立的、位於東歐平原的古羅斯國家——基輔羅斯公國滅亡。124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都拔在伏爾加格勒附近的萊薩城定都,建立了包含欽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爾、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流域等廣大地區的欽察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四大汗國的疆域

14-15世紀,隨著蒙古與斯拉夫人實力的此消彼長,蒙古人漸漸退出了俄羅斯地區。但是,他們的遺產卻相當重要:欽察汗國建立了完善的人口普查與徵稅制,在村社中建立了類似“連環保”的基層組織制度,在各地興建驛站以增強聯繫;而且從14世紀其,徵稅權被交給莫斯科大公進行代理,莫斯科大公的實力由此遠居於其他貴族之上。這一切遺產,使得俄羅斯出現了實現中央集權的土壤,使他們既不同於歐洲的封建制度,也不同於基輔羅斯時期的貴族共和。

此時的俄羅斯在政體上傾向於東方帝國的中央集權,在文化上則深受拜占庭的影響。俄羅斯的宗教主要為東正教,文字則使用以希臘文為模板的西裡爾字母;統治者們對君士坦丁堡的權威相當認同,其教會也受到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控制;俄羅斯的教堂,例如1326年建立的聖母昇天堂、1329年建立的伊凡·列斯特維奇尼克教堂、1330建立的博拉救主堂等,有著十分深刻的拜占庭建築的影子。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聖母昇天大教堂

可以毫不猶豫的說,此時的俄羅斯文化中,四處可見東方文化的影響。

但是,自從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開始,俄羅斯開始向著西方狂奔。

17世紀末,為了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反對奧斯曼的擴張,彼得大帝親率使團出使西歐各國,希望建立聯盟。此次出使的外交成果微乎其微,但彼得的另一個目的卻達到了:學習西方技術與文化

回到俄羅斯後,彼得不但學習西方國家,建立武器庫、造船所,建立海軍、對工廠進行補助、鼓勵貿易,而且還對俄羅斯文化進行改造。他建立圖書館、科學院等機構,設立報紙,以此鼓勵文化發展;他引進大量西方人才來到俄羅斯宮廷,這些人在帶來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文化。一時間,俄羅斯宮廷以會說西歐語言為榮,他們學習西方貴族的服飾,學習觀看戲劇、變裝舞會等宮廷活動;彼得大帝還採取強硬措施,要求朝臣剪掉長鬚、換掉長服,按照西式妝容打扮自己,並遵守西式宮廷禮儀。在彼得大帝死後,在俄羅斯的上流階級中,已不再流行傳統的東方式俄羅斯文化,他們所遵循的文化已經是西式的了。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彼得大帝

西方文化對俄羅斯的影響,在整個18世紀內不斷加強。彼得大帝死後,他的一些改革措施被廢除,宮廷中的外國人也曾被保守派所清除。但在另一位雄主——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

1762-1796),俄羅斯的西化步伐不斷邁進。葉卡捷琳娜出身於普魯士,本身就深受西方文化浸染。來到俄羅斯宮廷後,葉卡捷琳娜皈依東正教,但是她仍採取了與彼得大帝相同的西化政策。

葉卡捷琳娜在位時期,西歐正在進行啟蒙運動。葉卡捷琳娜沒有拒斥啟蒙運動,反而對啟蒙文人們進行大力支持,她出錢資助《百科全書》的編纂者、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與伏爾泰交好,在她的統治時期,俄羅斯貴族之間還出現了與西歐一樣的社交場所:沙龍,參與者坐在一起,共同交流新興的啟蒙思想。

"

在文章開頭,小編想向讀者們拋出一個問題:俄羅斯是東方還是西方國家?

我相信,大家給出的答案一定是五彩繽紛的。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白皮藍眼睛黃頭髮的俄羅斯人與我們長得大相徑庭,他們一定是西方人。但是,對於西方人來說,這個專制、暴力、不民主的北方毛熊,絕對跟自己尿不到一壺。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對中國人來說,俄羅斯人有一副標準的西方容貌

以上關於俄羅斯身份的糾結,並非只存在於作為外人的中國人與歐美人之中,俄羅斯人亦有著關於自己身份的糾結。古俄羅斯的地理位置過於特殊,它位於歐洲與亞洲的交界——東歐平原之上,無論是拜占庭還是蒙古,都很容易對俄羅斯施加影響,這使得俄羅斯文化充滿了東方因素;而在近代之後,隨著俄羅斯的四處擴張,他們與西方的交流加深,因此俄羅斯又開始接受西方文化。

東西兩方因素的交融,使俄羅斯生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也使俄羅斯歷史中出現了獨特的、不同於東方或西方的歷史過程。近代以來,西方與東方因素的張力與衝突,讓俄羅斯人陷入了迷茫之中,“我究竟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這個問題不斷困擾著俄羅斯人,俄羅斯就像其國徽上的雙頭鷹一樣,既向西看,又向東看。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沙俄時期

13-14世紀,隨著蒙古人的西征,由斯拉夫人建立的、位於東歐平原的古羅斯國家——基輔羅斯公國滅亡。124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都拔在伏爾加格勒附近的萊薩城定都,建立了包含欽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爾、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流域等廣大地區的欽察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四大汗國的疆域

14-15世紀,隨著蒙古與斯拉夫人實力的此消彼長,蒙古人漸漸退出了俄羅斯地區。但是,他們的遺產卻相當重要:欽察汗國建立了完善的人口普查與徵稅制,在村社中建立了類似“連環保”的基層組織制度,在各地興建驛站以增強聯繫;而且從14世紀其,徵稅權被交給莫斯科大公進行代理,莫斯科大公的實力由此遠居於其他貴族之上。這一切遺產,使得俄羅斯出現了實現中央集權的土壤,使他們既不同於歐洲的封建制度,也不同於基輔羅斯時期的貴族共和。

此時的俄羅斯在政體上傾向於東方帝國的中央集權,在文化上則深受拜占庭的影響。俄羅斯的宗教主要為東正教,文字則使用以希臘文為模板的西裡爾字母;統治者們對君士坦丁堡的權威相當認同,其教會也受到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控制;俄羅斯的教堂,例如1326年建立的聖母昇天堂、1329年建立的伊凡·列斯特維奇尼克教堂、1330建立的博拉救主堂等,有著十分深刻的拜占庭建築的影子。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聖母昇天大教堂

可以毫不猶豫的說,此時的俄羅斯文化中,四處可見東方文化的影響。

但是,自從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開始,俄羅斯開始向著西方狂奔。

17世紀末,為了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反對奧斯曼的擴張,彼得大帝親率使團出使西歐各國,希望建立聯盟。此次出使的外交成果微乎其微,但彼得的另一個目的卻達到了:學習西方技術與文化

回到俄羅斯後,彼得不但學習西方國家,建立武器庫、造船所,建立海軍、對工廠進行補助、鼓勵貿易,而且還對俄羅斯文化進行改造。他建立圖書館、科學院等機構,設立報紙,以此鼓勵文化發展;他引進大量西方人才來到俄羅斯宮廷,這些人在帶來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文化。一時間,俄羅斯宮廷以會說西歐語言為榮,他們學習西方貴族的服飾,學習觀看戲劇、變裝舞會等宮廷活動;彼得大帝還採取強硬措施,要求朝臣剪掉長鬚、換掉長服,按照西式妝容打扮自己,並遵守西式宮廷禮儀。在彼得大帝死後,在俄羅斯的上流階級中,已不再流行傳統的東方式俄羅斯文化,他們所遵循的文化已經是西式的了。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彼得大帝

西方文化對俄羅斯的影響,在整個18世紀內不斷加強。彼得大帝死後,他的一些改革措施被廢除,宮廷中的外國人也曾被保守派所清除。但在另一位雄主——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

1762-1796),俄羅斯的西化步伐不斷邁進。葉卡捷琳娜出身於普魯士,本身就深受西方文化浸染。來到俄羅斯宮廷後,葉卡捷琳娜皈依東正教,但是她仍採取了與彼得大帝相同的西化政策。

葉卡捷琳娜在位時期,西歐正在進行啟蒙運動。葉卡捷琳娜沒有拒斥啟蒙運動,反而對啟蒙文人們進行大力支持,她出錢資助《百科全書》的編纂者、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與伏爾泰交好,在她的統治時期,俄羅斯貴族之間還出現了與西歐一樣的社交場所:沙龍,參與者坐在一起,共同交流新興的啟蒙思想。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葉卡捷琳娜二世

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俄羅斯文化已不再是東方式的。上流社會們說著法語、遵循著西歐的宮廷禮節、討論著西方的文學與哲學作品。但是,這僅僅是上流社會,在中等階級,以及數量龐大的底層群體中,西方文化幾乎沒有對他們造成影響,他們仍然保持著東方式的傳統。這便為俄羅斯提供了一種內在的張力與永恆的衝突:我們究竟應該選擇西方,還是東方?

在十九世紀,東西兩種因素的衝突構成了俄羅斯歷史的主要進程。他們各自形成了贊成西方因素的西方派,以及贊成傳統因素的本土派,作為兩股政治勢力,共同登上了歷史舞臺。

19世紀:東西衝突的時代

1825年的冬季,帶領俄國打敗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去世。新沙皇尼古拉一世正式登基前的12月26日,聖彼得堡的3000多名俄國陸海軍官兵拿著武器,從營房中出發,冒著風雪來到聖彼得堡中心的元老院廣場,他們擺開戰鬥陣勢,要求尼古拉一世廢除農奴制、制定憲法。但由於勢單力薄,這批起義者很快被鎮壓,其首領被處死,其餘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

在文章開頭,小編想向讀者們拋出一個問題:俄羅斯是東方還是西方國家?

我相信,大家給出的答案一定是五彩繽紛的。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白皮藍眼睛黃頭髮的俄羅斯人與我們長得大相徑庭,他們一定是西方人。但是,對於西方人來說,這個專制、暴力、不民主的北方毛熊,絕對跟自己尿不到一壺。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對中國人來說,俄羅斯人有一副標準的西方容貌

以上關於俄羅斯身份的糾結,並非只存在於作為外人的中國人與歐美人之中,俄羅斯人亦有著關於自己身份的糾結。古俄羅斯的地理位置過於特殊,它位於歐洲與亞洲的交界——東歐平原之上,無論是拜占庭還是蒙古,都很容易對俄羅斯施加影響,這使得俄羅斯文化充滿了東方因素;而在近代之後,隨著俄羅斯的四處擴張,他們與西方的交流加深,因此俄羅斯又開始接受西方文化。

東西兩方因素的交融,使俄羅斯生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也使俄羅斯歷史中出現了獨特的、不同於東方或西方的歷史過程。近代以來,西方與東方因素的張力與衝突,讓俄羅斯人陷入了迷茫之中,“我究竟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這個問題不斷困擾著俄羅斯人,俄羅斯就像其國徽上的雙頭鷹一樣,既向西看,又向東看。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沙俄時期

13-14世紀,隨著蒙古人的西征,由斯拉夫人建立的、位於東歐平原的古羅斯國家——基輔羅斯公國滅亡。124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都拔在伏爾加格勒附近的萊薩城定都,建立了包含欽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爾、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流域等廣大地區的欽察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四大汗國的疆域

14-15世紀,隨著蒙古與斯拉夫人實力的此消彼長,蒙古人漸漸退出了俄羅斯地區。但是,他們的遺產卻相當重要:欽察汗國建立了完善的人口普查與徵稅制,在村社中建立了類似“連環保”的基層組織制度,在各地興建驛站以增強聯繫;而且從14世紀其,徵稅權被交給莫斯科大公進行代理,莫斯科大公的實力由此遠居於其他貴族之上。這一切遺產,使得俄羅斯出現了實現中央集權的土壤,使他們既不同於歐洲的封建制度,也不同於基輔羅斯時期的貴族共和。

此時的俄羅斯在政體上傾向於東方帝國的中央集權,在文化上則深受拜占庭的影響。俄羅斯的宗教主要為東正教,文字則使用以希臘文為模板的西裡爾字母;統治者們對君士坦丁堡的權威相當認同,其教會也受到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控制;俄羅斯的教堂,例如1326年建立的聖母昇天堂、1329年建立的伊凡·列斯特維奇尼克教堂、1330建立的博拉救主堂等,有著十分深刻的拜占庭建築的影子。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聖母昇天大教堂

可以毫不猶豫的說,此時的俄羅斯文化中,四處可見東方文化的影響。

但是,自從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開始,俄羅斯開始向著西方狂奔。

17世紀末,為了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反對奧斯曼的擴張,彼得大帝親率使團出使西歐各國,希望建立聯盟。此次出使的外交成果微乎其微,但彼得的另一個目的卻達到了:學習西方技術與文化

回到俄羅斯後,彼得不但學習西方國家,建立武器庫、造船所,建立海軍、對工廠進行補助、鼓勵貿易,而且還對俄羅斯文化進行改造。他建立圖書館、科學院等機構,設立報紙,以此鼓勵文化發展;他引進大量西方人才來到俄羅斯宮廷,這些人在帶來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文化。一時間,俄羅斯宮廷以會說西歐語言為榮,他們學習西方貴族的服飾,學習觀看戲劇、變裝舞會等宮廷活動;彼得大帝還採取強硬措施,要求朝臣剪掉長鬚、換掉長服,按照西式妝容打扮自己,並遵守西式宮廷禮儀。在彼得大帝死後,在俄羅斯的上流階級中,已不再流行傳統的東方式俄羅斯文化,他們所遵循的文化已經是西式的了。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彼得大帝

西方文化對俄羅斯的影響,在整個18世紀內不斷加強。彼得大帝死後,他的一些改革措施被廢除,宮廷中的外國人也曾被保守派所清除。但在另一位雄主——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

1762-1796),俄羅斯的西化步伐不斷邁進。葉卡捷琳娜出身於普魯士,本身就深受西方文化浸染。來到俄羅斯宮廷後,葉卡捷琳娜皈依東正教,但是她仍採取了與彼得大帝相同的西化政策。

葉卡捷琳娜在位時期,西歐正在進行啟蒙運動。葉卡捷琳娜沒有拒斥啟蒙運動,反而對啟蒙文人們進行大力支持,她出錢資助《百科全書》的編纂者、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與伏爾泰交好,在她的統治時期,俄羅斯貴族之間還出現了與西歐一樣的社交場所:沙龍,參與者坐在一起,共同交流新興的啟蒙思想。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葉卡捷琳娜二世

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俄羅斯文化已不再是東方式的。上流社會們說著法語、遵循著西歐的宮廷禮節、討論著西方的文學與哲學作品。但是,這僅僅是上流社會,在中等階級,以及數量龐大的底層群體中,西方文化幾乎沒有對他們造成影響,他們仍然保持著東方式的傳統。這便為俄羅斯提供了一種內在的張力與永恆的衝突:我們究竟應該選擇西方,還是東方?

在十九世紀,東西兩種因素的衝突構成了俄羅斯歷史的主要進程。他們各自形成了贊成西方因素的西方派,以及贊成傳統因素的本土派,作為兩股政治勢力,共同登上了歷史舞臺。

19世紀:東西衝突的時代

1825年的冬季,帶領俄國打敗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去世。新沙皇尼古拉一世正式登基前的12月26日,聖彼得堡的3000多名俄國陸海軍官兵拿著武器,從營房中出發,冒著風雪來到聖彼得堡中心的元老院廣場,他們擺開戰鬥陣勢,要求尼古拉一世廢除農奴制、制定憲法。但由於勢單力薄,這批起義者很快被鎮壓,其首領被處死,其餘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十二月黨人

這批人就是著名的“十二月黨人”。大多數十二月黨人是年輕的貴族軍官,在拿破崙戰爭時期,他們曾跟隨軍隊來到法國巴黎。這批軍官雖然都是貴族,但在西歐停留期間,他們卻折服於啟蒙思想以及法國大革命思想。回到俄羅斯後,他們發現,自己的祖國與歐洲相比是多麼落後啊!沙皇掌握了專制權力,貴族在莊園內混吃等死,遍地是生活悲慘的農奴,工業與商業毫無建樹……於是,這批軍官萌生了一個想法:按照西方國家的體制改造俄羅斯。

十二月黨起義後,他們失敗了,但是這次起義象徵著一個重要事件:西方派作為一股政治勢力,登上了俄羅斯歷史的舞臺。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他們的資產階級繼承人——立憲派將會在政壇上繼續活躍,繼續著俄羅斯的西化事業。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議會制、制定憲法、廢除農奴制,保障公民的自由與公民權,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將俄羅斯改造為西方式的君主立憲國家。

"

在文章開頭,小編想向讀者們拋出一個問題:俄羅斯是東方還是西方國家?

我相信,大家給出的答案一定是五彩繽紛的。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白皮藍眼睛黃頭髮的俄羅斯人與我們長得大相徑庭,他們一定是西方人。但是,對於西方人來說,這個專制、暴力、不民主的北方毛熊,絕對跟自己尿不到一壺。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對中國人來說,俄羅斯人有一副標準的西方容貌

以上關於俄羅斯身份的糾結,並非只存在於作為外人的中國人與歐美人之中,俄羅斯人亦有著關於自己身份的糾結。古俄羅斯的地理位置過於特殊,它位於歐洲與亞洲的交界——東歐平原之上,無論是拜占庭還是蒙古,都很容易對俄羅斯施加影響,這使得俄羅斯文化充滿了東方因素;而在近代之後,隨著俄羅斯的四處擴張,他們與西方的交流加深,因此俄羅斯又開始接受西方文化。

東西兩方因素的交融,使俄羅斯生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也使俄羅斯歷史中出現了獨特的、不同於東方或西方的歷史過程。近代以來,西方與東方因素的張力與衝突,讓俄羅斯人陷入了迷茫之中,“我究竟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這個問題不斷困擾著俄羅斯人,俄羅斯就像其國徽上的雙頭鷹一樣,既向西看,又向東看。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沙俄時期

13-14世紀,隨著蒙古人的西征,由斯拉夫人建立的、位於東歐平原的古羅斯國家——基輔羅斯公國滅亡。124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都拔在伏爾加格勒附近的萊薩城定都,建立了包含欽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爾、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流域等廣大地區的欽察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四大汗國的疆域

14-15世紀,隨著蒙古與斯拉夫人實力的此消彼長,蒙古人漸漸退出了俄羅斯地區。但是,他們的遺產卻相當重要:欽察汗國建立了完善的人口普查與徵稅制,在村社中建立了類似“連環保”的基層組織制度,在各地興建驛站以增強聯繫;而且從14世紀其,徵稅權被交給莫斯科大公進行代理,莫斯科大公的實力由此遠居於其他貴族之上。這一切遺產,使得俄羅斯出現了實現中央集權的土壤,使他們既不同於歐洲的封建制度,也不同於基輔羅斯時期的貴族共和。

此時的俄羅斯在政體上傾向於東方帝國的中央集權,在文化上則深受拜占庭的影響。俄羅斯的宗教主要為東正教,文字則使用以希臘文為模板的西裡爾字母;統治者們對君士坦丁堡的權威相當認同,其教會也受到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控制;俄羅斯的教堂,例如1326年建立的聖母昇天堂、1329年建立的伊凡·列斯特維奇尼克教堂、1330建立的博拉救主堂等,有著十分深刻的拜占庭建築的影子。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聖母昇天大教堂

可以毫不猶豫的說,此時的俄羅斯文化中,四處可見東方文化的影響。

但是,自從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開始,俄羅斯開始向著西方狂奔。

17世紀末,為了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反對奧斯曼的擴張,彼得大帝親率使團出使西歐各國,希望建立聯盟。此次出使的外交成果微乎其微,但彼得的另一個目的卻達到了:學習西方技術與文化

回到俄羅斯後,彼得不但學習西方國家,建立武器庫、造船所,建立海軍、對工廠進行補助、鼓勵貿易,而且還對俄羅斯文化進行改造。他建立圖書館、科學院等機構,設立報紙,以此鼓勵文化發展;他引進大量西方人才來到俄羅斯宮廷,這些人在帶來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文化。一時間,俄羅斯宮廷以會說西歐語言為榮,他們學習西方貴族的服飾,學習觀看戲劇、變裝舞會等宮廷活動;彼得大帝還採取強硬措施,要求朝臣剪掉長鬚、換掉長服,按照西式妝容打扮自己,並遵守西式宮廷禮儀。在彼得大帝死後,在俄羅斯的上流階級中,已不再流行傳統的東方式俄羅斯文化,他們所遵循的文化已經是西式的了。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彼得大帝

西方文化對俄羅斯的影響,在整個18世紀內不斷加強。彼得大帝死後,他的一些改革措施被廢除,宮廷中的外國人也曾被保守派所清除。但在另一位雄主——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

1762-1796),俄羅斯的西化步伐不斷邁進。葉卡捷琳娜出身於普魯士,本身就深受西方文化浸染。來到俄羅斯宮廷後,葉卡捷琳娜皈依東正教,但是她仍採取了與彼得大帝相同的西化政策。

葉卡捷琳娜在位時期,西歐正在進行啟蒙運動。葉卡捷琳娜沒有拒斥啟蒙運動,反而對啟蒙文人們進行大力支持,她出錢資助《百科全書》的編纂者、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與伏爾泰交好,在她的統治時期,俄羅斯貴族之間還出現了與西歐一樣的社交場所:沙龍,參與者坐在一起,共同交流新興的啟蒙思想。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葉卡捷琳娜二世

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俄羅斯文化已不再是東方式的。上流社會們說著法語、遵循著西歐的宮廷禮節、討論著西方的文學與哲學作品。但是,這僅僅是上流社會,在中等階級,以及數量龐大的底層群體中,西方文化幾乎沒有對他們造成影響,他們仍然保持著東方式的傳統。這便為俄羅斯提供了一種內在的張力與永恆的衝突:我們究竟應該選擇西方,還是東方?

在十九世紀,東西兩種因素的衝突構成了俄羅斯歷史的主要進程。他們各自形成了贊成西方因素的西方派,以及贊成傳統因素的本土派,作為兩股政治勢力,共同登上了歷史舞臺。

19世紀:東西衝突的時代

1825年的冬季,帶領俄國打敗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去世。新沙皇尼古拉一世正式登基前的12月26日,聖彼得堡的3000多名俄國陸海軍官兵拿著武器,從營房中出發,冒著風雪來到聖彼得堡中心的元老院廣場,他們擺開戰鬥陣勢,要求尼古拉一世廢除農奴制、制定憲法。但由於勢單力薄,這批起義者很快被鎮壓,其首領被處死,其餘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十二月黨人

這批人就是著名的“十二月黨人”。大多數十二月黨人是年輕的貴族軍官,在拿破崙戰爭時期,他們曾跟隨軍隊來到法國巴黎。這批軍官雖然都是貴族,但在西歐停留期間,他們卻折服於啟蒙思想以及法國大革命思想。回到俄羅斯後,他們發現,自己的祖國與歐洲相比是多麼落後啊!沙皇掌握了專制權力,貴族在莊園內混吃等死,遍地是生活悲慘的農奴,工業與商業毫無建樹……於是,這批軍官萌生了一個想法:按照西方國家的體制改造俄羅斯。

十二月黨起義後,他們失敗了,但是這次起義象徵著一個重要事件:西方派作為一股政治勢力,登上了俄羅斯歷史的舞臺。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他們的資產階級繼承人——立憲派將會在政壇上繼續活躍,繼續著俄羅斯的西化事業。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議會制、制定憲法、廢除農奴制,保障公民的自由與公民權,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將俄羅斯改造為西方式的君主立憲國家。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十二月黨起義

有趣的是,西方派作為反沙皇的勢力出現的同時,深受傳統俄羅斯文化影響的本土派卻也站到了沙皇的對立面。正如上文所說,俄羅斯的上流社會接受了西方文化,但廣大的底層階級卻仍保持著傳統的東方式俄羅斯文化。貴族們的過度西化讓這些位於底層的本土派相當不滿,他們認為,這些貴族老爺們破壞了俄羅斯的優良傳統。

1856年,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敗給了先進的英國與法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堅信,俄國落後於西歐國家的原因,正是那根深蒂固、而又違反人道的農奴制。於是,在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發佈《二一九法令》,宣佈廢除農奴制,並將土地分給農民。

"

在文章開頭,小編想向讀者們拋出一個問題:俄羅斯是東方還是西方國家?

我相信,大家給出的答案一定是五彩繽紛的。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白皮藍眼睛黃頭髮的俄羅斯人與我們長得大相徑庭,他們一定是西方人。但是,對於西方人來說,這個專制、暴力、不民主的北方毛熊,絕對跟自己尿不到一壺。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對中國人來說,俄羅斯人有一副標準的西方容貌

以上關於俄羅斯身份的糾結,並非只存在於作為外人的中國人與歐美人之中,俄羅斯人亦有著關於自己身份的糾結。古俄羅斯的地理位置過於特殊,它位於歐洲與亞洲的交界——東歐平原之上,無論是拜占庭還是蒙古,都很容易對俄羅斯施加影響,這使得俄羅斯文化充滿了東方因素;而在近代之後,隨著俄羅斯的四處擴張,他們與西方的交流加深,因此俄羅斯又開始接受西方文化。

東西兩方因素的交融,使俄羅斯生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也使俄羅斯歷史中出現了獨特的、不同於東方或西方的歷史過程。近代以來,西方與東方因素的張力與衝突,讓俄羅斯人陷入了迷茫之中,“我究竟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這個問題不斷困擾著俄羅斯人,俄羅斯就像其國徽上的雙頭鷹一樣,既向西看,又向東看。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沙俄時期

13-14世紀,隨著蒙古人的西征,由斯拉夫人建立的、位於東歐平原的古羅斯國家——基輔羅斯公國滅亡。124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都拔在伏爾加格勒附近的萊薩城定都,建立了包含欽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爾、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流域等廣大地區的欽察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四大汗國的疆域

14-15世紀,隨著蒙古與斯拉夫人實力的此消彼長,蒙古人漸漸退出了俄羅斯地區。但是,他們的遺產卻相當重要:欽察汗國建立了完善的人口普查與徵稅制,在村社中建立了類似“連環保”的基層組織制度,在各地興建驛站以增強聯繫;而且從14世紀其,徵稅權被交給莫斯科大公進行代理,莫斯科大公的實力由此遠居於其他貴族之上。這一切遺產,使得俄羅斯出現了實現中央集權的土壤,使他們既不同於歐洲的封建制度,也不同於基輔羅斯時期的貴族共和。

此時的俄羅斯在政體上傾向於東方帝國的中央集權,在文化上則深受拜占庭的影響。俄羅斯的宗教主要為東正教,文字則使用以希臘文為模板的西裡爾字母;統治者們對君士坦丁堡的權威相當認同,其教會也受到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控制;俄羅斯的教堂,例如1326年建立的聖母昇天堂、1329年建立的伊凡·列斯特維奇尼克教堂、1330建立的博拉救主堂等,有著十分深刻的拜占庭建築的影子。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聖母昇天大教堂

可以毫不猶豫的說,此時的俄羅斯文化中,四處可見東方文化的影響。

但是,自從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開始,俄羅斯開始向著西方狂奔。

17世紀末,為了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反對奧斯曼的擴張,彼得大帝親率使團出使西歐各國,希望建立聯盟。此次出使的外交成果微乎其微,但彼得的另一個目的卻達到了:學習西方技術與文化

回到俄羅斯後,彼得不但學習西方國家,建立武器庫、造船所,建立海軍、對工廠進行補助、鼓勵貿易,而且還對俄羅斯文化進行改造。他建立圖書館、科學院等機構,設立報紙,以此鼓勵文化發展;他引進大量西方人才來到俄羅斯宮廷,這些人在帶來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文化。一時間,俄羅斯宮廷以會說西歐語言為榮,他們學習西方貴族的服飾,學習觀看戲劇、變裝舞會等宮廷活動;彼得大帝還採取強硬措施,要求朝臣剪掉長鬚、換掉長服,按照西式妝容打扮自己,並遵守西式宮廷禮儀。在彼得大帝死後,在俄羅斯的上流階級中,已不再流行傳統的東方式俄羅斯文化,他們所遵循的文化已經是西式的了。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彼得大帝

西方文化對俄羅斯的影響,在整個18世紀內不斷加強。彼得大帝死後,他的一些改革措施被廢除,宮廷中的外國人也曾被保守派所清除。但在另一位雄主——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

1762-1796),俄羅斯的西化步伐不斷邁進。葉卡捷琳娜出身於普魯士,本身就深受西方文化浸染。來到俄羅斯宮廷後,葉卡捷琳娜皈依東正教,但是她仍採取了與彼得大帝相同的西化政策。

葉卡捷琳娜在位時期,西歐正在進行啟蒙運動。葉卡捷琳娜沒有拒斥啟蒙運動,反而對啟蒙文人們進行大力支持,她出錢資助《百科全書》的編纂者、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與伏爾泰交好,在她的統治時期,俄羅斯貴族之間還出現了與西歐一樣的社交場所:沙龍,參與者坐在一起,共同交流新興的啟蒙思想。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葉卡捷琳娜二世

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俄羅斯文化已不再是東方式的。上流社會們說著法語、遵循著西歐的宮廷禮節、討論著西方的文學與哲學作品。但是,這僅僅是上流社會,在中等階級,以及數量龐大的底層群體中,西方文化幾乎沒有對他們造成影響,他們仍然保持著東方式的傳統。這便為俄羅斯提供了一種內在的張力與永恆的衝突:我們究竟應該選擇西方,還是東方?

在十九世紀,東西兩種因素的衝突構成了俄羅斯歷史的主要進程。他們各自形成了贊成西方因素的西方派,以及贊成傳統因素的本土派,作為兩股政治勢力,共同登上了歷史舞臺。

19世紀:東西衝突的時代

1825年的冬季,帶領俄國打敗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去世。新沙皇尼古拉一世正式登基前的12月26日,聖彼得堡的3000多名俄國陸海軍官兵拿著武器,從營房中出發,冒著風雪來到聖彼得堡中心的元老院廣場,他們擺開戰鬥陣勢,要求尼古拉一世廢除農奴制、制定憲法。但由於勢單力薄,這批起義者很快被鎮壓,其首領被處死,其餘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十二月黨人

這批人就是著名的“十二月黨人”。大多數十二月黨人是年輕的貴族軍官,在拿破崙戰爭時期,他們曾跟隨軍隊來到法國巴黎。這批軍官雖然都是貴族,但在西歐停留期間,他們卻折服於啟蒙思想以及法國大革命思想。回到俄羅斯後,他們發現,自己的祖國與歐洲相比是多麼落後啊!沙皇掌握了專制權力,貴族在莊園內混吃等死,遍地是生活悲慘的農奴,工業與商業毫無建樹……於是,這批軍官萌生了一個想法:按照西方國家的體制改造俄羅斯。

十二月黨起義後,他們失敗了,但是這次起義象徵著一個重要事件:西方派作為一股政治勢力,登上了俄羅斯歷史的舞臺。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他們的資產階級繼承人——立憲派將會在政壇上繼續活躍,繼續著俄羅斯的西化事業。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議會制、制定憲法、廢除農奴制,保障公民的自由與公民權,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將俄羅斯改造為西方式的君主立憲國家。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十二月黨起義

有趣的是,西方派作為反沙皇的勢力出現的同時,深受傳統俄羅斯文化影響的本土派卻也站到了沙皇的對立面。正如上文所說,俄羅斯的上流社會接受了西方文化,但廣大的底層階級卻仍保持著傳統的東方式俄羅斯文化。貴族們的過度西化讓這些位於底層的本土派相當不滿,他們認為,這些貴族老爺們破壞了俄羅斯的優良傳統。

1856年,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敗給了先進的英國與法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堅信,俄國落後於西歐國家的原因,正是那根深蒂固、而又違反人道的農奴制。於是,在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發佈《二一九法令》,宣佈廢除農奴制,並將土地分給農民。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亞歷山大二世

但是,此次廢奴並不徹底,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但如果他們想得到土地,需要為貴族繳納一大筆費用,付不起的話,需要繼續給貴族服勞役,因此,很多地方的農民實際上延續了農奴時期的生活。

而且,農奴制廢除後,很多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他們離開了一直生活著的村社村社在俄羅斯中,不但是個地域共同體,還是個文化共同體。所有成員都要過著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生活,這種生活模式下,當一個村民有難,其他人會鼎力相助,保證了最低的生活水準;但與此同時,每個人都不允許脫離集體,他們不能有與其他人的不同的意識形態,不能嘗試其他社會無法想象的生活方式,當然,更不能隨意離開。農奴制的廢除,在一些人看來,就是在破壞村社傳統。

農奴制改革加劇了沙皇與本土派的矛盾,於是,在19世紀70年代,本土派作為一股新的政治勢力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的代言人被稱為“民粹派”,始於1976年建立的"土地與自由社",後分裂為“土地平分派”和“民意黨”。

他們主張無條件平分村社中的所有土地給村社成員,讓成員之間做到平等;與此同時,他們對於村社制度相當青睞,認為應當保護村社制的存在;他們主張暴力革命,激進者甚至贊同暗殺等恐怖行為,他們認為農民是革命的最重要動力。到了20世紀的俄國革命中,他們以“社會革命黨”的身份在政治場上大放光輝。

"

在文章開頭,小編想向讀者們拋出一個問題:俄羅斯是東方還是西方國家?

我相信,大家給出的答案一定是五彩繽紛的。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白皮藍眼睛黃頭髮的俄羅斯人與我們長得大相徑庭,他們一定是西方人。但是,對於西方人來說,這個專制、暴力、不民主的北方毛熊,絕對跟自己尿不到一壺。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對中國人來說,俄羅斯人有一副標準的西方容貌

以上關於俄羅斯身份的糾結,並非只存在於作為外人的中國人與歐美人之中,俄羅斯人亦有著關於自己身份的糾結。古俄羅斯的地理位置過於特殊,它位於歐洲與亞洲的交界——東歐平原之上,無論是拜占庭還是蒙古,都很容易對俄羅斯施加影響,這使得俄羅斯文化充滿了東方因素;而在近代之後,隨著俄羅斯的四處擴張,他們與西方的交流加深,因此俄羅斯又開始接受西方文化。

東西兩方因素的交融,使俄羅斯生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也使俄羅斯歷史中出現了獨特的、不同於東方或西方的歷史過程。近代以來,西方與東方因素的張力與衝突,讓俄羅斯人陷入了迷茫之中,“我究竟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這個問題不斷困擾著俄羅斯人,俄羅斯就像其國徽上的雙頭鷹一樣,既向西看,又向東看。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沙俄時期

13-14世紀,隨著蒙古人的西征,由斯拉夫人建立的、位於東歐平原的古羅斯國家——基輔羅斯公國滅亡。124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都拔在伏爾加格勒附近的萊薩城定都,建立了包含欽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爾、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流域等廣大地區的欽察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四大汗國的疆域

14-15世紀,隨著蒙古與斯拉夫人實力的此消彼長,蒙古人漸漸退出了俄羅斯地區。但是,他們的遺產卻相當重要:欽察汗國建立了完善的人口普查與徵稅制,在村社中建立了類似“連環保”的基層組織制度,在各地興建驛站以增強聯繫;而且從14世紀其,徵稅權被交給莫斯科大公進行代理,莫斯科大公的實力由此遠居於其他貴族之上。這一切遺產,使得俄羅斯出現了實現中央集權的土壤,使他們既不同於歐洲的封建制度,也不同於基輔羅斯時期的貴族共和。

此時的俄羅斯在政體上傾向於東方帝國的中央集權,在文化上則深受拜占庭的影響。俄羅斯的宗教主要為東正教,文字則使用以希臘文為模板的西裡爾字母;統治者們對君士坦丁堡的權威相當認同,其教會也受到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控制;俄羅斯的教堂,例如1326年建立的聖母昇天堂、1329年建立的伊凡·列斯特維奇尼克教堂、1330建立的博拉救主堂等,有著十分深刻的拜占庭建築的影子。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聖母昇天大教堂

可以毫不猶豫的說,此時的俄羅斯文化中,四處可見東方文化的影響。

但是,自從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開始,俄羅斯開始向著西方狂奔。

17世紀末,為了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反對奧斯曼的擴張,彼得大帝親率使團出使西歐各國,希望建立聯盟。此次出使的外交成果微乎其微,但彼得的另一個目的卻達到了:學習西方技術與文化

回到俄羅斯後,彼得不但學習西方國家,建立武器庫、造船所,建立海軍、對工廠進行補助、鼓勵貿易,而且還對俄羅斯文化進行改造。他建立圖書館、科學院等機構,設立報紙,以此鼓勵文化發展;他引進大量西方人才來到俄羅斯宮廷,這些人在帶來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文化。一時間,俄羅斯宮廷以會說西歐語言為榮,他們學習西方貴族的服飾,學習觀看戲劇、變裝舞會等宮廷活動;彼得大帝還採取強硬措施,要求朝臣剪掉長鬚、換掉長服,按照西式妝容打扮自己,並遵守西式宮廷禮儀。在彼得大帝死後,在俄羅斯的上流階級中,已不再流行傳統的東方式俄羅斯文化,他們所遵循的文化已經是西式的了。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彼得大帝

西方文化對俄羅斯的影響,在整個18世紀內不斷加強。彼得大帝死後,他的一些改革措施被廢除,宮廷中的外國人也曾被保守派所清除。但在另一位雄主——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

1762-1796),俄羅斯的西化步伐不斷邁進。葉卡捷琳娜出身於普魯士,本身就深受西方文化浸染。來到俄羅斯宮廷後,葉卡捷琳娜皈依東正教,但是她仍採取了與彼得大帝相同的西化政策。

葉卡捷琳娜在位時期,西歐正在進行啟蒙運動。葉卡捷琳娜沒有拒斥啟蒙運動,反而對啟蒙文人們進行大力支持,她出錢資助《百科全書》的編纂者、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與伏爾泰交好,在她的統治時期,俄羅斯貴族之間還出現了與西歐一樣的社交場所:沙龍,參與者坐在一起,共同交流新興的啟蒙思想。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葉卡捷琳娜二世

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俄羅斯文化已不再是東方式的。上流社會們說著法語、遵循著西歐的宮廷禮節、討論著西方的文學與哲學作品。但是,這僅僅是上流社會,在中等階級,以及數量龐大的底層群體中,西方文化幾乎沒有對他們造成影響,他們仍然保持著東方式的傳統。這便為俄羅斯提供了一種內在的張力與永恆的衝突:我們究竟應該選擇西方,還是東方?

在十九世紀,東西兩種因素的衝突構成了俄羅斯歷史的主要進程。他們各自形成了贊成西方因素的西方派,以及贊成傳統因素的本土派,作為兩股政治勢力,共同登上了歷史舞臺。

19世紀:東西衝突的時代

1825年的冬季,帶領俄國打敗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去世。新沙皇尼古拉一世正式登基前的12月26日,聖彼得堡的3000多名俄國陸海軍官兵拿著武器,從營房中出發,冒著風雪來到聖彼得堡中心的元老院廣場,他們擺開戰鬥陣勢,要求尼古拉一世廢除農奴制、制定憲法。但由於勢單力薄,這批起義者很快被鎮壓,其首領被處死,其餘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十二月黨人

這批人就是著名的“十二月黨人”。大多數十二月黨人是年輕的貴族軍官,在拿破崙戰爭時期,他們曾跟隨軍隊來到法國巴黎。這批軍官雖然都是貴族,但在西歐停留期間,他們卻折服於啟蒙思想以及法國大革命思想。回到俄羅斯後,他們發現,自己的祖國與歐洲相比是多麼落後啊!沙皇掌握了專制權力,貴族在莊園內混吃等死,遍地是生活悲慘的農奴,工業與商業毫無建樹……於是,這批軍官萌生了一個想法:按照西方國家的體制改造俄羅斯。

十二月黨起義後,他們失敗了,但是這次起義象徵著一個重要事件:西方派作為一股政治勢力,登上了俄羅斯歷史的舞臺。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他們的資產階級繼承人——立憲派將會在政壇上繼續活躍,繼續著俄羅斯的西化事業。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議會制、制定憲法、廢除農奴制,保障公民的自由與公民權,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將俄羅斯改造為西方式的君主立憲國家。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十二月黨起義

有趣的是,西方派作為反沙皇的勢力出現的同時,深受傳統俄羅斯文化影響的本土派卻也站到了沙皇的對立面。正如上文所說,俄羅斯的上流社會接受了西方文化,但廣大的底層階級卻仍保持著傳統的東方式俄羅斯文化。貴族們的過度西化讓這些位於底層的本土派相當不滿,他們認為,這些貴族老爺們破壞了俄羅斯的優良傳統。

1856年,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敗給了先進的英國與法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堅信,俄國落後於西歐國家的原因,正是那根深蒂固、而又違反人道的農奴制。於是,在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發佈《二一九法令》,宣佈廢除農奴制,並將土地分給農民。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亞歷山大二世

但是,此次廢奴並不徹底,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但如果他們想得到土地,需要為貴族繳納一大筆費用,付不起的話,需要繼續給貴族服勞役,因此,很多地方的農民實際上延續了農奴時期的生活。

而且,農奴制廢除後,很多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他們離開了一直生活著的村社村社在俄羅斯中,不但是個地域共同體,還是個文化共同體。所有成員都要過著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生活,這種生活模式下,當一個村民有難,其他人會鼎力相助,保證了最低的生活水準;但與此同時,每個人都不允許脫離集體,他們不能有與其他人的不同的意識形態,不能嘗試其他社會無法想象的生活方式,當然,更不能隨意離開。農奴制的廢除,在一些人看來,就是在破壞村社傳統。

農奴制改革加劇了沙皇與本土派的矛盾,於是,在19世紀70年代,本土派作為一股新的政治勢力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的代言人被稱為“民粹派”,始於1976年建立的"土地與自由社",後分裂為“土地平分派”和“民意黨”。

他們主張無條件平分村社中的所有土地給村社成員,讓成員之間做到平等;與此同時,他們對於村社制度相當青睞,認為應當保護村社制的存在;他們主張暴力革命,激進者甚至贊同暗殺等恐怖行為,他們認為農民是革命的最重要動力。到了20世紀的俄國革命中,他們以“社會革命黨”的身份在政治場上大放光輝。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俄羅斯農奴

19世紀,西方派與本土派都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在意識形態方面有著不可彌補的溝壑,但是,由於沙皇制度的存在,西方派與本土派都在直接與沙皇作鬥爭,因此他們之間的矛盾暫時沒有爆發。在20世紀的俄國革命後,沙皇被打倒,兩派開始了衝突。

20世紀:蘇俄時代

二月革命後,沙俄政府被推翻,俄羅斯組成了臨時政府,並開始了議會選舉。由於西方派的影響主要針對上層社會,在全民性選舉中,立憲黨很快落敗。本土派面對的真正對手,是布爾什維克。

雖然本土派的社會革命黨人也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但他們的主張卻與布爾什維克大相徑庭。社會革命黨的支持者在農村中,而布爾什維克卻主張保證城市工人的利益;社會革命黨人熱愛民粹主義,主張更為廣泛的民主,而布爾什維克重視秩序,主張以一批先鋒隊來統治人民,在黨內實行嚴格的紀律。

制憲會議選舉中,社會革命黨佔據了優勢。但是,由於臨時政府遲遲不停戰,國內的工人與士兵感到極大的不滿。布爾什維克人的反戰綱領則為他們贏得了群眾的廣泛支持。在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成功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府,俄羅斯歷史進入新的時代——蘇俄時代。

"

在文章開頭,小編想向讀者們拋出一個問題:俄羅斯是東方還是西方國家?

我相信,大家給出的答案一定是五彩繽紛的。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白皮藍眼睛黃頭髮的俄羅斯人與我們長得大相徑庭,他們一定是西方人。但是,對於西方人來說,這個專制、暴力、不民主的北方毛熊,絕對跟自己尿不到一壺。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對中國人來說,俄羅斯人有一副標準的西方容貌

以上關於俄羅斯身份的糾結,並非只存在於作為外人的中國人與歐美人之中,俄羅斯人亦有著關於自己身份的糾結。古俄羅斯的地理位置過於特殊,它位於歐洲與亞洲的交界——東歐平原之上,無論是拜占庭還是蒙古,都很容易對俄羅斯施加影響,這使得俄羅斯文化充滿了東方因素;而在近代之後,隨著俄羅斯的四處擴張,他們與西方的交流加深,因此俄羅斯又開始接受西方文化。

東西兩方因素的交融,使俄羅斯生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也使俄羅斯歷史中出現了獨特的、不同於東方或西方的歷史過程。近代以來,西方與東方因素的張力與衝突,讓俄羅斯人陷入了迷茫之中,“我究竟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這個問題不斷困擾著俄羅斯人,俄羅斯就像其國徽上的雙頭鷹一樣,既向西看,又向東看。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沙俄時期

13-14世紀,隨著蒙古人的西征,由斯拉夫人建立的、位於東歐平原的古羅斯國家——基輔羅斯公國滅亡。124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都拔在伏爾加格勒附近的萊薩城定都,建立了包含欽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爾、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流域等廣大地區的欽察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四大汗國的疆域

14-15世紀,隨著蒙古與斯拉夫人實力的此消彼長,蒙古人漸漸退出了俄羅斯地區。但是,他們的遺產卻相當重要:欽察汗國建立了完善的人口普查與徵稅制,在村社中建立了類似“連環保”的基層組織制度,在各地興建驛站以增強聯繫;而且從14世紀其,徵稅權被交給莫斯科大公進行代理,莫斯科大公的實力由此遠居於其他貴族之上。這一切遺產,使得俄羅斯出現了實現中央集權的土壤,使他們既不同於歐洲的封建制度,也不同於基輔羅斯時期的貴族共和。

此時的俄羅斯在政體上傾向於東方帝國的中央集權,在文化上則深受拜占庭的影響。俄羅斯的宗教主要為東正教,文字則使用以希臘文為模板的西裡爾字母;統治者們對君士坦丁堡的權威相當認同,其教會也受到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控制;俄羅斯的教堂,例如1326年建立的聖母昇天堂、1329年建立的伊凡·列斯特維奇尼克教堂、1330建立的博拉救主堂等,有著十分深刻的拜占庭建築的影子。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聖母昇天大教堂

可以毫不猶豫的說,此時的俄羅斯文化中,四處可見東方文化的影響。

但是,自從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開始,俄羅斯開始向著西方狂奔。

17世紀末,為了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反對奧斯曼的擴張,彼得大帝親率使團出使西歐各國,希望建立聯盟。此次出使的外交成果微乎其微,但彼得的另一個目的卻達到了:學習西方技術與文化

回到俄羅斯後,彼得不但學習西方國家,建立武器庫、造船所,建立海軍、對工廠進行補助、鼓勵貿易,而且還對俄羅斯文化進行改造。他建立圖書館、科學院等機構,設立報紙,以此鼓勵文化發展;他引進大量西方人才來到俄羅斯宮廷,這些人在帶來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文化。一時間,俄羅斯宮廷以會說西歐語言為榮,他們學習西方貴族的服飾,學習觀看戲劇、變裝舞會等宮廷活動;彼得大帝還採取強硬措施,要求朝臣剪掉長鬚、換掉長服,按照西式妝容打扮自己,並遵守西式宮廷禮儀。在彼得大帝死後,在俄羅斯的上流階級中,已不再流行傳統的東方式俄羅斯文化,他們所遵循的文化已經是西式的了。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彼得大帝

西方文化對俄羅斯的影響,在整個18世紀內不斷加強。彼得大帝死後,他的一些改革措施被廢除,宮廷中的外國人也曾被保守派所清除。但在另一位雄主——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

1762-1796),俄羅斯的西化步伐不斷邁進。葉卡捷琳娜出身於普魯士,本身就深受西方文化浸染。來到俄羅斯宮廷後,葉卡捷琳娜皈依東正教,但是她仍採取了與彼得大帝相同的西化政策。

葉卡捷琳娜在位時期,西歐正在進行啟蒙運動。葉卡捷琳娜沒有拒斥啟蒙運動,反而對啟蒙文人們進行大力支持,她出錢資助《百科全書》的編纂者、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與伏爾泰交好,在她的統治時期,俄羅斯貴族之間還出現了與西歐一樣的社交場所:沙龍,參與者坐在一起,共同交流新興的啟蒙思想。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葉卡捷琳娜二世

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俄羅斯文化已不再是東方式的。上流社會們說著法語、遵循著西歐的宮廷禮節、討論著西方的文學與哲學作品。但是,這僅僅是上流社會,在中等階級,以及數量龐大的底層群體中,西方文化幾乎沒有對他們造成影響,他們仍然保持著東方式的傳統。這便為俄羅斯提供了一種內在的張力與永恆的衝突:我們究竟應該選擇西方,還是東方?

在十九世紀,東西兩種因素的衝突構成了俄羅斯歷史的主要進程。他們各自形成了贊成西方因素的西方派,以及贊成傳統因素的本土派,作為兩股政治勢力,共同登上了歷史舞臺。

19世紀:東西衝突的時代

1825年的冬季,帶領俄國打敗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去世。新沙皇尼古拉一世正式登基前的12月26日,聖彼得堡的3000多名俄國陸海軍官兵拿著武器,從營房中出發,冒著風雪來到聖彼得堡中心的元老院廣場,他們擺開戰鬥陣勢,要求尼古拉一世廢除農奴制、制定憲法。但由於勢單力薄,這批起義者很快被鎮壓,其首領被處死,其餘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十二月黨人

這批人就是著名的“十二月黨人”。大多數十二月黨人是年輕的貴族軍官,在拿破崙戰爭時期,他們曾跟隨軍隊來到法國巴黎。這批軍官雖然都是貴族,但在西歐停留期間,他們卻折服於啟蒙思想以及法國大革命思想。回到俄羅斯後,他們發現,自己的祖國與歐洲相比是多麼落後啊!沙皇掌握了專制權力,貴族在莊園內混吃等死,遍地是生活悲慘的農奴,工業與商業毫無建樹……於是,這批軍官萌生了一個想法:按照西方國家的體制改造俄羅斯。

十二月黨起義後,他們失敗了,但是這次起義象徵著一個重要事件:西方派作為一股政治勢力,登上了俄羅斯歷史的舞臺。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他們的資產階級繼承人——立憲派將會在政壇上繼續活躍,繼續著俄羅斯的西化事業。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議會制、制定憲法、廢除農奴制,保障公民的自由與公民權,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將俄羅斯改造為西方式的君主立憲國家。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十二月黨起義

有趣的是,西方派作為反沙皇的勢力出現的同時,深受傳統俄羅斯文化影響的本土派卻也站到了沙皇的對立面。正如上文所說,俄羅斯的上流社會接受了西方文化,但廣大的底層階級卻仍保持著傳統的東方式俄羅斯文化。貴族們的過度西化讓這些位於底層的本土派相當不滿,他們認為,這些貴族老爺們破壞了俄羅斯的優良傳統。

1856年,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敗給了先進的英國與法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堅信,俄國落後於西歐國家的原因,正是那根深蒂固、而又違反人道的農奴制。於是,在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發佈《二一九法令》,宣佈廢除農奴制,並將土地分給農民。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亞歷山大二世

但是,此次廢奴並不徹底,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但如果他們想得到土地,需要為貴族繳納一大筆費用,付不起的話,需要繼續給貴族服勞役,因此,很多地方的農民實際上延續了農奴時期的生活。

而且,農奴制廢除後,很多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他們離開了一直生活著的村社村社在俄羅斯中,不但是個地域共同體,還是個文化共同體。所有成員都要過著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生活,這種生活模式下,當一個村民有難,其他人會鼎力相助,保證了最低的生活水準;但與此同時,每個人都不允許脫離集體,他們不能有與其他人的不同的意識形態,不能嘗試其他社會無法想象的生活方式,當然,更不能隨意離開。農奴制的廢除,在一些人看來,就是在破壞村社傳統。

農奴制改革加劇了沙皇與本土派的矛盾,於是,在19世紀70年代,本土派作為一股新的政治勢力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的代言人被稱為“民粹派”,始於1976年建立的"土地與自由社",後分裂為“土地平分派”和“民意黨”。

他們主張無條件平分村社中的所有土地給村社成員,讓成員之間做到平等;與此同時,他們對於村社制度相當青睞,認為應當保護村社制的存在;他們主張暴力革命,激進者甚至贊同暗殺等恐怖行為,他們認為農民是革命的最重要動力。到了20世紀的俄國革命中,他們以“社會革命黨”的身份在政治場上大放光輝。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俄羅斯農奴

19世紀,西方派與本土派都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在意識形態方面有著不可彌補的溝壑,但是,由於沙皇制度的存在,西方派與本土派都在直接與沙皇作鬥爭,因此他們之間的矛盾暫時沒有爆發。在20世紀的俄國革命後,沙皇被打倒,兩派開始了衝突。

20世紀:蘇俄時代

二月革命後,沙俄政府被推翻,俄羅斯組成了臨時政府,並開始了議會選舉。由於西方派的影響主要針對上層社會,在全民性選舉中,立憲黨很快落敗。本土派面對的真正對手,是布爾什維克。

雖然本土派的社會革命黨人也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但他們的主張卻與布爾什維克大相徑庭。社會革命黨的支持者在農村中,而布爾什維克卻主張保證城市工人的利益;社會革命黨人熱愛民粹主義,主張更為廣泛的民主,而布爾什維克重視秩序,主張以一批先鋒隊來統治人民,在黨內實行嚴格的紀律。

制憲會議選舉中,社會革命黨佔據了優勢。但是,由於臨時政府遲遲不停戰,國內的工人與士兵感到極大的不滿。布爾什維克人的反戰綱領則為他們贏得了群眾的廣泛支持。在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成功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府,俄羅斯歷史進入新的時代——蘇俄時代。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在蘇俄時代,無論是西方派還是本土派,都因為其意識形態與蘇共不和而被壓制。但是,被壓制並不一定等於被消滅。在蘇聯的政治高壓政策下,俄羅斯知識分子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持不同政見者”。用著名持不同政見者麥德維傑夫的話說,這批人“對於任何社會(包括蘇聯在內)所賴以依存的意識形態、政治、經濟或道德基礎都多少持有不同的見解。不僅如此,他們還公開表明自己的觀點,並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將這些觀點表達出來。”

在眾多持不同政見者中,有兩個人代表了蘇俄時代西方派與本土派的主張:

其一是物理學家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薩哈羅夫,他代表了持不同政見者中的西方派。這位可是蘇聯衛國戰爭的大功臣,在研製原子彈與氫彈的過程中,薩哈羅夫起到了關鍵作用,他也因此獲得了列寧勳章,成為蘇聯科學學會的成員。從60年代開始,他開始關注自己工作中的人道問題。他明白,核武器是破壞力相當巨大的毀滅性武器,在良心的推動下,他建議蘇美兩國共同停止開發反彈道武器,因為這會造成核武器威脅。

由於反對蘇聯的擴軍計劃,他的政治生涯幾乎完全結束。但是,薩哈羅夫仍然繼續進行人權活動,他創立了莫斯科人權委員會,推動蘇聯人權的進展。80年代,他反對勃列日涅夫入侵阿富汗,當局因此將他流放到高爾基市。在高爾基市的七年內,他無時無刻不接受著克格勃的監視,有時他們會闖進薩哈羅夫的住所,搜查他的私人物品。

"

在文章開頭,小編想向讀者們拋出一個問題:俄羅斯是東方還是西方國家?

我相信,大家給出的答案一定是五彩繽紛的。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白皮藍眼睛黃頭髮的俄羅斯人與我們長得大相徑庭,他們一定是西方人。但是,對於西方人來說,這個專制、暴力、不民主的北方毛熊,絕對跟自己尿不到一壺。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對中國人來說,俄羅斯人有一副標準的西方容貌

以上關於俄羅斯身份的糾結,並非只存在於作為外人的中國人與歐美人之中,俄羅斯人亦有著關於自己身份的糾結。古俄羅斯的地理位置過於特殊,它位於歐洲與亞洲的交界——東歐平原之上,無論是拜占庭還是蒙古,都很容易對俄羅斯施加影響,這使得俄羅斯文化充滿了東方因素;而在近代之後,隨著俄羅斯的四處擴張,他們與西方的交流加深,因此俄羅斯又開始接受西方文化。

東西兩方因素的交融,使俄羅斯生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也使俄羅斯歷史中出現了獨特的、不同於東方或西方的歷史過程。近代以來,西方與東方因素的張力與衝突,讓俄羅斯人陷入了迷茫之中,“我究竟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這個問題不斷困擾著俄羅斯人,俄羅斯就像其國徽上的雙頭鷹一樣,既向西看,又向東看。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沙俄時期

13-14世紀,隨著蒙古人的西征,由斯拉夫人建立的、位於東歐平原的古羅斯國家——基輔羅斯公國滅亡。124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都拔在伏爾加格勒附近的萊薩城定都,建立了包含欽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爾、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流域等廣大地區的欽察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四大汗國的疆域

14-15世紀,隨著蒙古與斯拉夫人實力的此消彼長,蒙古人漸漸退出了俄羅斯地區。但是,他們的遺產卻相當重要:欽察汗國建立了完善的人口普查與徵稅制,在村社中建立了類似“連環保”的基層組織制度,在各地興建驛站以增強聯繫;而且從14世紀其,徵稅權被交給莫斯科大公進行代理,莫斯科大公的實力由此遠居於其他貴族之上。這一切遺產,使得俄羅斯出現了實現中央集權的土壤,使他們既不同於歐洲的封建制度,也不同於基輔羅斯時期的貴族共和。

此時的俄羅斯在政體上傾向於東方帝國的中央集權,在文化上則深受拜占庭的影響。俄羅斯的宗教主要為東正教,文字則使用以希臘文為模板的西裡爾字母;統治者們對君士坦丁堡的權威相當認同,其教會也受到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控制;俄羅斯的教堂,例如1326年建立的聖母昇天堂、1329年建立的伊凡·列斯特維奇尼克教堂、1330建立的博拉救主堂等,有著十分深刻的拜占庭建築的影子。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聖母昇天大教堂

可以毫不猶豫的說,此時的俄羅斯文化中,四處可見東方文化的影響。

但是,自從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開始,俄羅斯開始向著西方狂奔。

17世紀末,為了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反對奧斯曼的擴張,彼得大帝親率使團出使西歐各國,希望建立聯盟。此次出使的外交成果微乎其微,但彼得的另一個目的卻達到了:學習西方技術與文化

回到俄羅斯後,彼得不但學習西方國家,建立武器庫、造船所,建立海軍、對工廠進行補助、鼓勵貿易,而且還對俄羅斯文化進行改造。他建立圖書館、科學院等機構,設立報紙,以此鼓勵文化發展;他引進大量西方人才來到俄羅斯宮廷,這些人在帶來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文化。一時間,俄羅斯宮廷以會說西歐語言為榮,他們學習西方貴族的服飾,學習觀看戲劇、變裝舞會等宮廷活動;彼得大帝還採取強硬措施,要求朝臣剪掉長鬚、換掉長服,按照西式妝容打扮自己,並遵守西式宮廷禮儀。在彼得大帝死後,在俄羅斯的上流階級中,已不再流行傳統的東方式俄羅斯文化,他們所遵循的文化已經是西式的了。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彼得大帝

西方文化對俄羅斯的影響,在整個18世紀內不斷加強。彼得大帝死後,他的一些改革措施被廢除,宮廷中的外國人也曾被保守派所清除。但在另一位雄主——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

1762-1796),俄羅斯的西化步伐不斷邁進。葉卡捷琳娜出身於普魯士,本身就深受西方文化浸染。來到俄羅斯宮廷後,葉卡捷琳娜皈依東正教,但是她仍採取了與彼得大帝相同的西化政策。

葉卡捷琳娜在位時期,西歐正在進行啟蒙運動。葉卡捷琳娜沒有拒斥啟蒙運動,反而對啟蒙文人們進行大力支持,她出錢資助《百科全書》的編纂者、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與伏爾泰交好,在她的統治時期,俄羅斯貴族之間還出現了與西歐一樣的社交場所:沙龍,參與者坐在一起,共同交流新興的啟蒙思想。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葉卡捷琳娜二世

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俄羅斯文化已不再是東方式的。上流社會們說著法語、遵循著西歐的宮廷禮節、討論著西方的文學與哲學作品。但是,這僅僅是上流社會,在中等階級,以及數量龐大的底層群體中,西方文化幾乎沒有對他們造成影響,他們仍然保持著東方式的傳統。這便為俄羅斯提供了一種內在的張力與永恆的衝突:我們究竟應該選擇西方,還是東方?

在十九世紀,東西兩種因素的衝突構成了俄羅斯歷史的主要進程。他們各自形成了贊成西方因素的西方派,以及贊成傳統因素的本土派,作為兩股政治勢力,共同登上了歷史舞臺。

19世紀:東西衝突的時代

1825年的冬季,帶領俄國打敗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去世。新沙皇尼古拉一世正式登基前的12月26日,聖彼得堡的3000多名俄國陸海軍官兵拿著武器,從營房中出發,冒著風雪來到聖彼得堡中心的元老院廣場,他們擺開戰鬥陣勢,要求尼古拉一世廢除農奴制、制定憲法。但由於勢單力薄,這批起義者很快被鎮壓,其首領被處死,其餘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十二月黨人

這批人就是著名的“十二月黨人”。大多數十二月黨人是年輕的貴族軍官,在拿破崙戰爭時期,他們曾跟隨軍隊來到法國巴黎。這批軍官雖然都是貴族,但在西歐停留期間,他們卻折服於啟蒙思想以及法國大革命思想。回到俄羅斯後,他們發現,自己的祖國與歐洲相比是多麼落後啊!沙皇掌握了專制權力,貴族在莊園內混吃等死,遍地是生活悲慘的農奴,工業與商業毫無建樹……於是,這批軍官萌生了一個想法:按照西方國家的體制改造俄羅斯。

十二月黨起義後,他們失敗了,但是這次起義象徵著一個重要事件:西方派作為一股政治勢力,登上了俄羅斯歷史的舞臺。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他們的資產階級繼承人——立憲派將會在政壇上繼續活躍,繼續著俄羅斯的西化事業。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議會制、制定憲法、廢除農奴制,保障公民的自由與公民權,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將俄羅斯改造為西方式的君主立憲國家。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十二月黨起義

有趣的是,西方派作為反沙皇的勢力出現的同時,深受傳統俄羅斯文化影響的本土派卻也站到了沙皇的對立面。正如上文所說,俄羅斯的上流社會接受了西方文化,但廣大的底層階級卻仍保持著傳統的東方式俄羅斯文化。貴族們的過度西化讓這些位於底層的本土派相當不滿,他們認為,這些貴族老爺們破壞了俄羅斯的優良傳統。

1856年,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敗給了先進的英國與法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堅信,俄國落後於西歐國家的原因,正是那根深蒂固、而又違反人道的農奴制。於是,在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發佈《二一九法令》,宣佈廢除農奴制,並將土地分給農民。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亞歷山大二世

但是,此次廢奴並不徹底,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但如果他們想得到土地,需要為貴族繳納一大筆費用,付不起的話,需要繼續給貴族服勞役,因此,很多地方的農民實際上延續了農奴時期的生活。

而且,農奴制廢除後,很多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他們離開了一直生活著的村社村社在俄羅斯中,不但是個地域共同體,還是個文化共同體。所有成員都要過著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生活,這種生活模式下,當一個村民有難,其他人會鼎力相助,保證了最低的生活水準;但與此同時,每個人都不允許脫離集體,他們不能有與其他人的不同的意識形態,不能嘗試其他社會無法想象的生活方式,當然,更不能隨意離開。農奴制的廢除,在一些人看來,就是在破壞村社傳統。

農奴制改革加劇了沙皇與本土派的矛盾,於是,在19世紀70年代,本土派作為一股新的政治勢力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的代言人被稱為“民粹派”,始於1976年建立的"土地與自由社",後分裂為“土地平分派”和“民意黨”。

他們主張無條件平分村社中的所有土地給村社成員,讓成員之間做到平等;與此同時,他們對於村社制度相當青睞,認為應當保護村社制的存在;他們主張暴力革命,激進者甚至贊同暗殺等恐怖行為,他們認為農民是革命的最重要動力。到了20世紀的俄國革命中,他們以“社會革命黨”的身份在政治場上大放光輝。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俄羅斯農奴

19世紀,西方派與本土派都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在意識形態方面有著不可彌補的溝壑,但是,由於沙皇制度的存在,西方派與本土派都在直接與沙皇作鬥爭,因此他們之間的矛盾暫時沒有爆發。在20世紀的俄國革命後,沙皇被打倒,兩派開始了衝突。

20世紀:蘇俄時代

二月革命後,沙俄政府被推翻,俄羅斯組成了臨時政府,並開始了議會選舉。由於西方派的影響主要針對上層社會,在全民性選舉中,立憲黨很快落敗。本土派面對的真正對手,是布爾什維克。

雖然本土派的社會革命黨人也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但他們的主張卻與布爾什維克大相徑庭。社會革命黨的支持者在農村中,而布爾什維克卻主張保證城市工人的利益;社會革命黨人熱愛民粹主義,主張更為廣泛的民主,而布爾什維克重視秩序,主張以一批先鋒隊來統治人民,在黨內實行嚴格的紀律。

制憲會議選舉中,社會革命黨佔據了優勢。但是,由於臨時政府遲遲不停戰,國內的工人與士兵感到極大的不滿。布爾什維克人的反戰綱領則為他們贏得了群眾的廣泛支持。在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成功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府,俄羅斯歷史進入新的時代——蘇俄時代。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在蘇俄時代,無論是西方派還是本土派,都因為其意識形態與蘇共不和而被壓制。但是,被壓制並不一定等於被消滅。在蘇聯的政治高壓政策下,俄羅斯知識分子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持不同政見者”。用著名持不同政見者麥德維傑夫的話說,這批人“對於任何社會(包括蘇聯在內)所賴以依存的意識形態、政治、經濟或道德基礎都多少持有不同的見解。不僅如此,他們還公開表明自己的觀點,並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將這些觀點表達出來。”

在眾多持不同政見者中,有兩個人代表了蘇俄時代西方派與本土派的主張:

其一是物理學家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薩哈羅夫,他代表了持不同政見者中的西方派。這位可是蘇聯衛國戰爭的大功臣,在研製原子彈與氫彈的過程中,薩哈羅夫起到了關鍵作用,他也因此獲得了列寧勳章,成為蘇聯科學學會的成員。從60年代開始,他開始關注自己工作中的人道問題。他明白,核武器是破壞力相當巨大的毀滅性武器,在良心的推動下,他建議蘇美兩國共同停止開發反彈道武器,因為這會造成核武器威脅。

由於反對蘇聯的擴軍計劃,他的政治生涯幾乎完全結束。但是,薩哈羅夫仍然繼續進行人權活動,他創立了莫斯科人權委員會,推動蘇聯人權的進展。80年代,他反對勃列日涅夫入侵阿富汗,當局因此將他流放到高爾基市。在高爾基市的七年內,他無時無刻不接受著克格勃的監視,有時他們會闖進薩哈羅夫的住所,搜查他的私人物品。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其二是作家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他在1945年當兵時,因在書信中對斯大林出言不遜,被以“進行反蘇宣傳和陰謀建立反蘇組織”的罪名抓進勞改營(古拉格)中。赫魯曉夫當政時,索爾仁尼琴被平反,出獄後被允許發表揭露勞改營生活的作品。但在赫魯曉夫因政變而下臺後,索爾仁尼琴的作品被禁止在蘇聯發表,他只得將稿件寄到海外發表。

1973年,索爾仁尼琴的鴻篇鉅著——《古拉格群島》在法國發表,本書揭露了蘇聯勞改營的大量事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觸怒了蘇聯當局。1974年,索爾仁尼琴被流放。

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西方國家認為能將索爾仁尼琴包裝成反對專制的自由鬥士,便請他到各地進行演講,然而索爾仁尼琴在演講時,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大批了一番。索爾仁尼琴確實不喜歡蘇聯的極權主義,但他對西方制度也是一樣討厭,他青睞的是沙皇俄國和東正教,他的思想中有典型的沙俄式沙文主義,他希望傳統的斯拉夫文化能在俄羅斯復興,至於西方式自由主義?去他們的吧,索爾仁尼琴只喜歡斯拉夫文化。

"

在文章開頭,小編想向讀者們拋出一個問題:俄羅斯是東方還是西方國家?

我相信,大家給出的答案一定是五彩繽紛的。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白皮藍眼睛黃頭髮的俄羅斯人與我們長得大相徑庭,他們一定是西方人。但是,對於西方人來說,這個專制、暴力、不民主的北方毛熊,絕對跟自己尿不到一壺。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對中國人來說,俄羅斯人有一副標準的西方容貌

以上關於俄羅斯身份的糾結,並非只存在於作為外人的中國人與歐美人之中,俄羅斯人亦有著關於自己身份的糾結。古俄羅斯的地理位置過於特殊,它位於歐洲與亞洲的交界——東歐平原之上,無論是拜占庭還是蒙古,都很容易對俄羅斯施加影響,這使得俄羅斯文化充滿了東方因素;而在近代之後,隨著俄羅斯的四處擴張,他們與西方的交流加深,因此俄羅斯又開始接受西方文化。

東西兩方因素的交融,使俄羅斯生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也使俄羅斯歷史中出現了獨特的、不同於東方或西方的歷史過程。近代以來,西方與東方因素的張力與衝突,讓俄羅斯人陷入了迷茫之中,“我究竟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這個問題不斷困擾著俄羅斯人,俄羅斯就像其國徽上的雙頭鷹一樣,既向西看,又向東看。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沙俄時期

13-14世紀,隨著蒙古人的西征,由斯拉夫人建立的、位於東歐平原的古羅斯國家——基輔羅斯公國滅亡。124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都拔在伏爾加格勒附近的萊薩城定都,建立了包含欽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爾、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流域等廣大地區的欽察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四大汗國的疆域

14-15世紀,隨著蒙古與斯拉夫人實力的此消彼長,蒙古人漸漸退出了俄羅斯地區。但是,他們的遺產卻相當重要:欽察汗國建立了完善的人口普查與徵稅制,在村社中建立了類似“連環保”的基層組織制度,在各地興建驛站以增強聯繫;而且從14世紀其,徵稅權被交給莫斯科大公進行代理,莫斯科大公的實力由此遠居於其他貴族之上。這一切遺產,使得俄羅斯出現了實現中央集權的土壤,使他們既不同於歐洲的封建制度,也不同於基輔羅斯時期的貴族共和。

此時的俄羅斯在政體上傾向於東方帝國的中央集權,在文化上則深受拜占庭的影響。俄羅斯的宗教主要為東正教,文字則使用以希臘文為模板的西裡爾字母;統治者們對君士坦丁堡的權威相當認同,其教會也受到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控制;俄羅斯的教堂,例如1326年建立的聖母昇天堂、1329年建立的伊凡·列斯特維奇尼克教堂、1330建立的博拉救主堂等,有著十分深刻的拜占庭建築的影子。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聖母昇天大教堂

可以毫不猶豫的說,此時的俄羅斯文化中,四處可見東方文化的影響。

但是,自從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開始,俄羅斯開始向著西方狂奔。

17世紀末,為了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反對奧斯曼的擴張,彼得大帝親率使團出使西歐各國,希望建立聯盟。此次出使的外交成果微乎其微,但彼得的另一個目的卻達到了:學習西方技術與文化

回到俄羅斯後,彼得不但學習西方國家,建立武器庫、造船所,建立海軍、對工廠進行補助、鼓勵貿易,而且還對俄羅斯文化進行改造。他建立圖書館、科學院等機構,設立報紙,以此鼓勵文化發展;他引進大量西方人才來到俄羅斯宮廷,這些人在帶來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文化。一時間,俄羅斯宮廷以會說西歐語言為榮,他們學習西方貴族的服飾,學習觀看戲劇、變裝舞會等宮廷活動;彼得大帝還採取強硬措施,要求朝臣剪掉長鬚、換掉長服,按照西式妝容打扮自己,並遵守西式宮廷禮儀。在彼得大帝死後,在俄羅斯的上流階級中,已不再流行傳統的東方式俄羅斯文化,他們所遵循的文化已經是西式的了。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彼得大帝

西方文化對俄羅斯的影響,在整個18世紀內不斷加強。彼得大帝死後,他的一些改革措施被廢除,宮廷中的外國人也曾被保守派所清除。但在另一位雄主——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

1762-1796),俄羅斯的西化步伐不斷邁進。葉卡捷琳娜出身於普魯士,本身就深受西方文化浸染。來到俄羅斯宮廷後,葉卡捷琳娜皈依東正教,但是她仍採取了與彼得大帝相同的西化政策。

葉卡捷琳娜在位時期,西歐正在進行啟蒙運動。葉卡捷琳娜沒有拒斥啟蒙運動,反而對啟蒙文人們進行大力支持,她出錢資助《百科全書》的編纂者、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與伏爾泰交好,在她的統治時期,俄羅斯貴族之間還出現了與西歐一樣的社交場所:沙龍,參與者坐在一起,共同交流新興的啟蒙思想。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葉卡捷琳娜二世

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俄羅斯文化已不再是東方式的。上流社會們說著法語、遵循著西歐的宮廷禮節、討論著西方的文學與哲學作品。但是,這僅僅是上流社會,在中等階級,以及數量龐大的底層群體中,西方文化幾乎沒有對他們造成影響,他們仍然保持著東方式的傳統。這便為俄羅斯提供了一種內在的張力與永恆的衝突:我們究竟應該選擇西方,還是東方?

在十九世紀,東西兩種因素的衝突構成了俄羅斯歷史的主要進程。他們各自形成了贊成西方因素的西方派,以及贊成傳統因素的本土派,作為兩股政治勢力,共同登上了歷史舞臺。

19世紀:東西衝突的時代

1825年的冬季,帶領俄國打敗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去世。新沙皇尼古拉一世正式登基前的12月26日,聖彼得堡的3000多名俄國陸海軍官兵拿著武器,從營房中出發,冒著風雪來到聖彼得堡中心的元老院廣場,他們擺開戰鬥陣勢,要求尼古拉一世廢除農奴制、制定憲法。但由於勢單力薄,這批起義者很快被鎮壓,其首領被處死,其餘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十二月黨人

這批人就是著名的“十二月黨人”。大多數十二月黨人是年輕的貴族軍官,在拿破崙戰爭時期,他們曾跟隨軍隊來到法國巴黎。這批軍官雖然都是貴族,但在西歐停留期間,他們卻折服於啟蒙思想以及法國大革命思想。回到俄羅斯後,他們發現,自己的祖國與歐洲相比是多麼落後啊!沙皇掌握了專制權力,貴族在莊園內混吃等死,遍地是生活悲慘的農奴,工業與商業毫無建樹……於是,這批軍官萌生了一個想法:按照西方國家的體制改造俄羅斯。

十二月黨起義後,他們失敗了,但是這次起義象徵著一個重要事件:西方派作為一股政治勢力,登上了俄羅斯歷史的舞臺。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他們的資產階級繼承人——立憲派將會在政壇上繼續活躍,繼續著俄羅斯的西化事業。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議會制、制定憲法、廢除農奴制,保障公民的自由與公民權,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將俄羅斯改造為西方式的君主立憲國家。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十二月黨起義

有趣的是,西方派作為反沙皇的勢力出現的同時,深受傳統俄羅斯文化影響的本土派卻也站到了沙皇的對立面。正如上文所說,俄羅斯的上流社會接受了西方文化,但廣大的底層階級卻仍保持著傳統的東方式俄羅斯文化。貴族們的過度西化讓這些位於底層的本土派相當不滿,他們認為,這些貴族老爺們破壞了俄羅斯的優良傳統。

1856年,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敗給了先進的英國與法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堅信,俄國落後於西歐國家的原因,正是那根深蒂固、而又違反人道的農奴制。於是,在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發佈《二一九法令》,宣佈廢除農奴制,並將土地分給農民。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亞歷山大二世

但是,此次廢奴並不徹底,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但如果他們想得到土地,需要為貴族繳納一大筆費用,付不起的話,需要繼續給貴族服勞役,因此,很多地方的農民實際上延續了農奴時期的生活。

而且,農奴制廢除後,很多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他們離開了一直生活著的村社村社在俄羅斯中,不但是個地域共同體,還是個文化共同體。所有成員都要過著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生活,這種生活模式下,當一個村民有難,其他人會鼎力相助,保證了最低的生活水準;但與此同時,每個人都不允許脫離集體,他們不能有與其他人的不同的意識形態,不能嘗試其他社會無法想象的生活方式,當然,更不能隨意離開。農奴制的廢除,在一些人看來,就是在破壞村社傳統。

農奴制改革加劇了沙皇與本土派的矛盾,於是,在19世紀70年代,本土派作為一股新的政治勢力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的代言人被稱為“民粹派”,始於1976年建立的"土地與自由社",後分裂為“土地平分派”和“民意黨”。

他們主張無條件平分村社中的所有土地給村社成員,讓成員之間做到平等;與此同時,他們對於村社制度相當青睞,認為應當保護村社制的存在;他們主張暴力革命,激進者甚至贊同暗殺等恐怖行為,他們認為農民是革命的最重要動力。到了20世紀的俄國革命中,他們以“社會革命黨”的身份在政治場上大放光輝。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俄羅斯農奴

19世紀,西方派與本土派都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在意識形態方面有著不可彌補的溝壑,但是,由於沙皇制度的存在,西方派與本土派都在直接與沙皇作鬥爭,因此他們之間的矛盾暫時沒有爆發。在20世紀的俄國革命後,沙皇被打倒,兩派開始了衝突。

20世紀:蘇俄時代

二月革命後,沙俄政府被推翻,俄羅斯組成了臨時政府,並開始了議會選舉。由於西方派的影響主要針對上層社會,在全民性選舉中,立憲黨很快落敗。本土派面對的真正對手,是布爾什維克。

雖然本土派的社會革命黨人也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但他們的主張卻與布爾什維克大相徑庭。社會革命黨的支持者在農村中,而布爾什維克卻主張保證城市工人的利益;社會革命黨人熱愛民粹主義,主張更為廣泛的民主,而布爾什維克重視秩序,主張以一批先鋒隊來統治人民,在黨內實行嚴格的紀律。

制憲會議選舉中,社會革命黨佔據了優勢。但是,由於臨時政府遲遲不停戰,國內的工人與士兵感到極大的不滿。布爾什維克人的反戰綱領則為他們贏得了群眾的廣泛支持。在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成功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府,俄羅斯歷史進入新的時代——蘇俄時代。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在蘇俄時代,無論是西方派還是本土派,都因為其意識形態與蘇共不和而被壓制。但是,被壓制並不一定等於被消滅。在蘇聯的政治高壓政策下,俄羅斯知識分子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持不同政見者”。用著名持不同政見者麥德維傑夫的話說,這批人“對於任何社會(包括蘇聯在內)所賴以依存的意識形態、政治、經濟或道德基礎都多少持有不同的見解。不僅如此,他們還公開表明自己的觀點,並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將這些觀點表達出來。”

在眾多持不同政見者中,有兩個人代表了蘇俄時代西方派與本土派的主張:

其一是物理學家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薩哈羅夫,他代表了持不同政見者中的西方派。這位可是蘇聯衛國戰爭的大功臣,在研製原子彈與氫彈的過程中,薩哈羅夫起到了關鍵作用,他也因此獲得了列寧勳章,成為蘇聯科學學會的成員。從60年代開始,他開始關注自己工作中的人道問題。他明白,核武器是破壞力相當巨大的毀滅性武器,在良心的推動下,他建議蘇美兩國共同停止開發反彈道武器,因為這會造成核武器威脅。

由於反對蘇聯的擴軍計劃,他的政治生涯幾乎完全結束。但是,薩哈羅夫仍然繼續進行人權活動,他創立了莫斯科人權委員會,推動蘇聯人權的進展。80年代,他反對勃列日涅夫入侵阿富汗,當局因此將他流放到高爾基市。在高爾基市的七年內,他無時無刻不接受著克格勃的監視,有時他們會闖進薩哈羅夫的住所,搜查他的私人物品。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其二是作家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他在1945年當兵時,因在書信中對斯大林出言不遜,被以“進行反蘇宣傳和陰謀建立反蘇組織”的罪名抓進勞改營(古拉格)中。赫魯曉夫當政時,索爾仁尼琴被平反,出獄後被允許發表揭露勞改營生活的作品。但在赫魯曉夫因政變而下臺後,索爾仁尼琴的作品被禁止在蘇聯發表,他只得將稿件寄到海外發表。

1973年,索爾仁尼琴的鴻篇鉅著——《古拉格群島》在法國發表,本書揭露了蘇聯勞改營的大量事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觸怒了蘇聯當局。1974年,索爾仁尼琴被流放。

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西方國家認為能將索爾仁尼琴包裝成反對專制的自由鬥士,便請他到各地進行演講,然而索爾仁尼琴在演講時,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大批了一番。索爾仁尼琴確實不喜歡蘇聯的極權主義,但他對西方制度也是一樣討厭,他青睞的是沙皇俄國和東正教,他的思想中有典型的沙俄式沙文主義,他希望傳統的斯拉夫文化能在俄羅斯復興,至於西方式自由主義?去他們的吧,索爾仁尼琴只喜歡斯拉夫文化。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餘論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建立了西方式的政體,實行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權分立,國家杜馬和總統由民眾選舉,並互相制約。看似是西方派勝利了,是麼?

並非如此,俄羅斯實際上是陷入了一個普遍存在於各國的“現代化難題”之中:共產主義路線的現代化失敗了,但由於歷史的積怨以及現實狀況的不允許,又不可能選擇西方資本主義道路,於是,這些國家最終會選擇從自己的傳統文化之中尋找現代化道路。

如今的俄羅斯,勝利的實際上是本土派。在三權之中,行政權壓倒了立法權與司法權,普京可以通過強有力的手腕壓制國家杜馬,這便是俄羅斯自古以來中央集權傳統的體現;在意識形態方面,普京政府多次向蘇俄時代被打壓的東正教示好,試圖恢復俄羅斯的傳統信仰。

"

在文章開頭,小編想向讀者們拋出一個問題:俄羅斯是東方還是西方國家?

我相信,大家給出的答案一定是五彩繽紛的。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白皮藍眼睛黃頭髮的俄羅斯人與我們長得大相徑庭,他們一定是西方人。但是,對於西方人來說,這個專制、暴力、不民主的北方毛熊,絕對跟自己尿不到一壺。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對中國人來說,俄羅斯人有一副標準的西方容貌

以上關於俄羅斯身份的糾結,並非只存在於作為外人的中國人與歐美人之中,俄羅斯人亦有著關於自己身份的糾結。古俄羅斯的地理位置過於特殊,它位於歐洲與亞洲的交界——東歐平原之上,無論是拜占庭還是蒙古,都很容易對俄羅斯施加影響,這使得俄羅斯文化充滿了東方因素;而在近代之後,隨著俄羅斯的四處擴張,他們與西方的交流加深,因此俄羅斯又開始接受西方文化。

東西兩方因素的交融,使俄羅斯生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也使俄羅斯歷史中出現了獨特的、不同於東方或西方的歷史過程。近代以來,西方與東方因素的張力與衝突,讓俄羅斯人陷入了迷茫之中,“我究竟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這個問題不斷困擾著俄羅斯人,俄羅斯就像其國徽上的雙頭鷹一樣,既向西看,又向東看。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沙俄時期

13-14世紀,隨著蒙古人的西征,由斯拉夫人建立的、位於東歐平原的古羅斯國家——基輔羅斯公國滅亡。1243年,成吉思汗的孫子——都拔在伏爾加格勒附近的萊薩城定都,建立了包含欽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爾、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流域等廣大地區的欽察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四大汗國的疆域

14-15世紀,隨著蒙古與斯拉夫人實力的此消彼長,蒙古人漸漸退出了俄羅斯地區。但是,他們的遺產卻相當重要:欽察汗國建立了完善的人口普查與徵稅制,在村社中建立了類似“連環保”的基層組織制度,在各地興建驛站以增強聯繫;而且從14世紀其,徵稅權被交給莫斯科大公進行代理,莫斯科大公的實力由此遠居於其他貴族之上。這一切遺產,使得俄羅斯出現了實現中央集權的土壤,使他們既不同於歐洲的封建制度,也不同於基輔羅斯時期的貴族共和。

此時的俄羅斯在政體上傾向於東方帝國的中央集權,在文化上則深受拜占庭的影響。俄羅斯的宗教主要為東正教,文字則使用以希臘文為模板的西裡爾字母;統治者們對君士坦丁堡的權威相當認同,其教會也受到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控制;俄羅斯的教堂,例如1326年建立的聖母昇天堂、1329年建立的伊凡·列斯特維奇尼克教堂、1330建立的博拉救主堂等,有著十分深刻的拜占庭建築的影子。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聖母昇天大教堂

可以毫不猶豫的說,此時的俄羅斯文化中,四處可見東方文化的影響。

但是,自從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開始,俄羅斯開始向著西方狂奔。

17世紀末,為了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反對奧斯曼的擴張,彼得大帝親率使團出使西歐各國,希望建立聯盟。此次出使的外交成果微乎其微,但彼得的另一個目的卻達到了:學習西方技術與文化

回到俄羅斯後,彼得不但學習西方國家,建立武器庫、造船所,建立海軍、對工廠進行補助、鼓勵貿易,而且還對俄羅斯文化進行改造。他建立圖書館、科學院等機構,設立報紙,以此鼓勵文化發展;他引進大量西方人才來到俄羅斯宮廷,這些人在帶來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文化。一時間,俄羅斯宮廷以會說西歐語言為榮,他們學習西方貴族的服飾,學習觀看戲劇、變裝舞會等宮廷活動;彼得大帝還採取強硬措施,要求朝臣剪掉長鬚、換掉長服,按照西式妝容打扮自己,並遵守西式宮廷禮儀。在彼得大帝死後,在俄羅斯的上流階級中,已不再流行傳統的東方式俄羅斯文化,他們所遵循的文化已經是西式的了。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彼得大帝

西方文化對俄羅斯的影響,在整個18世紀內不斷加強。彼得大帝死後,他的一些改革措施被廢除,宮廷中的外國人也曾被保守派所清除。但在另一位雄主——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

1762-1796),俄羅斯的西化步伐不斷邁進。葉卡捷琳娜出身於普魯士,本身就深受西方文化浸染。來到俄羅斯宮廷後,葉卡捷琳娜皈依東正教,但是她仍採取了與彼得大帝相同的西化政策。

葉卡捷琳娜在位時期,西歐正在進行啟蒙運動。葉卡捷琳娜沒有拒斥啟蒙運動,反而對啟蒙文人們進行大力支持,她出錢資助《百科全書》的編纂者、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與伏爾泰交好,在她的統治時期,俄羅斯貴族之間還出現了與西歐一樣的社交場所:沙龍,參與者坐在一起,共同交流新興的啟蒙思想。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葉卡捷琳娜二世

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俄羅斯文化已不再是東方式的。上流社會們說著法語、遵循著西歐的宮廷禮節、討論著西方的文學與哲學作品。但是,這僅僅是上流社會,在中等階級,以及數量龐大的底層群體中,西方文化幾乎沒有對他們造成影響,他們仍然保持著東方式的傳統。這便為俄羅斯提供了一種內在的張力與永恆的衝突:我們究竟應該選擇西方,還是東方?

在十九世紀,東西兩種因素的衝突構成了俄羅斯歷史的主要進程。他們各自形成了贊成西方因素的西方派,以及贊成傳統因素的本土派,作為兩股政治勢力,共同登上了歷史舞臺。

19世紀:東西衝突的時代

1825年的冬季,帶領俄國打敗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去世。新沙皇尼古拉一世正式登基前的12月26日,聖彼得堡的3000多名俄國陸海軍官兵拿著武器,從營房中出發,冒著風雪來到聖彼得堡中心的元老院廣場,他們擺開戰鬥陣勢,要求尼古拉一世廢除農奴制、制定憲法。但由於勢單力薄,這批起義者很快被鎮壓,其首領被處死,其餘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十二月黨人

這批人就是著名的“十二月黨人”。大多數十二月黨人是年輕的貴族軍官,在拿破崙戰爭時期,他們曾跟隨軍隊來到法國巴黎。這批軍官雖然都是貴族,但在西歐停留期間,他們卻折服於啟蒙思想以及法國大革命思想。回到俄羅斯後,他們發現,自己的祖國與歐洲相比是多麼落後啊!沙皇掌握了專制權力,貴族在莊園內混吃等死,遍地是生活悲慘的農奴,工業與商業毫無建樹……於是,這批軍官萌生了一個想法:按照西方國家的體制改造俄羅斯。

十二月黨起義後,他們失敗了,但是這次起義象徵著一個重要事件:西方派作為一股政治勢力,登上了俄羅斯歷史的舞臺。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他們的資產階級繼承人——立憲派將會在政壇上繼續活躍,繼續著俄羅斯的西化事業。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議會制、制定憲法、廢除農奴制,保障公民的自由與公民權,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將俄羅斯改造為西方式的君主立憲國家。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十二月黨起義

有趣的是,西方派作為反沙皇的勢力出現的同時,深受傳統俄羅斯文化影響的本土派卻也站到了沙皇的對立面。正如上文所說,俄羅斯的上流社會接受了西方文化,但廣大的底層階級卻仍保持著傳統的東方式俄羅斯文化。貴族們的過度西化讓這些位於底層的本土派相當不滿,他們認為,這些貴族老爺們破壞了俄羅斯的優良傳統。

1856年,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敗給了先進的英國與法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堅信,俄國落後於西歐國家的原因,正是那根深蒂固、而又違反人道的農奴制。於是,在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發佈《二一九法令》,宣佈廢除農奴制,並將土地分給農民。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亞歷山大二世

但是,此次廢奴並不徹底,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但如果他們想得到土地,需要為貴族繳納一大筆費用,付不起的話,需要繼續給貴族服勞役,因此,很多地方的農民實際上延續了農奴時期的生活。

而且,農奴制廢除後,很多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他們離開了一直生活著的村社村社在俄羅斯中,不但是個地域共同體,還是個文化共同體。所有成員都要過著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生活,這種生活模式下,當一個村民有難,其他人會鼎力相助,保證了最低的生活水準;但與此同時,每個人都不允許脫離集體,他們不能有與其他人的不同的意識形態,不能嘗試其他社會無法想象的生活方式,當然,更不能隨意離開。農奴制的廢除,在一些人看來,就是在破壞村社傳統。

農奴制改革加劇了沙皇與本土派的矛盾,於是,在19世紀70年代,本土派作為一股新的政治勢力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的代言人被稱為“民粹派”,始於1976年建立的"土地與自由社",後分裂為“土地平分派”和“民意黨”。

他們主張無條件平分村社中的所有土地給村社成員,讓成員之間做到平等;與此同時,他們對於村社制度相當青睞,認為應當保護村社制的存在;他們主張暴力革命,激進者甚至贊同暗殺等恐怖行為,他們認為農民是革命的最重要動力。到了20世紀的俄國革命中,他們以“社會革命黨”的身份在政治場上大放光輝。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俄羅斯農奴

19世紀,西方派與本土派都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在意識形態方面有著不可彌補的溝壑,但是,由於沙皇制度的存在,西方派與本土派都在直接與沙皇作鬥爭,因此他們之間的矛盾暫時沒有爆發。在20世紀的俄國革命後,沙皇被打倒,兩派開始了衝突。

20世紀:蘇俄時代

二月革命後,沙俄政府被推翻,俄羅斯組成了臨時政府,並開始了議會選舉。由於西方派的影響主要針對上層社會,在全民性選舉中,立憲黨很快落敗。本土派面對的真正對手,是布爾什維克。

雖然本土派的社會革命黨人也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但他們的主張卻與布爾什維克大相徑庭。社會革命黨的支持者在農村中,而布爾什維克卻主張保證城市工人的利益;社會革命黨人熱愛民粹主義,主張更為廣泛的民主,而布爾什維克重視秩序,主張以一批先鋒隊來統治人民,在黨內實行嚴格的紀律。

制憲會議選舉中,社會革命黨佔據了優勢。但是,由於臨時政府遲遲不停戰,國內的工人與士兵感到極大的不滿。布爾什維克人的反戰綱領則為他們贏得了群眾的廣泛支持。在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成功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府,俄羅斯歷史進入新的時代——蘇俄時代。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在蘇俄時代,無論是西方派還是本土派,都因為其意識形態與蘇共不和而被壓制。但是,被壓制並不一定等於被消滅。在蘇聯的政治高壓政策下,俄羅斯知識分子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持不同政見者”。用著名持不同政見者麥德維傑夫的話說,這批人“對於任何社會(包括蘇聯在內)所賴以依存的意識形態、政治、經濟或道德基礎都多少持有不同的見解。不僅如此,他們還公開表明自己的觀點,並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將這些觀點表達出來。”

在眾多持不同政見者中,有兩個人代表了蘇俄時代西方派與本土派的主張:

其一是物理學家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薩哈羅夫,他代表了持不同政見者中的西方派。這位可是蘇聯衛國戰爭的大功臣,在研製原子彈與氫彈的過程中,薩哈羅夫起到了關鍵作用,他也因此獲得了列寧勳章,成為蘇聯科學學會的成員。從60年代開始,他開始關注自己工作中的人道問題。他明白,核武器是破壞力相當巨大的毀滅性武器,在良心的推動下,他建議蘇美兩國共同停止開發反彈道武器,因為這會造成核武器威脅。

由於反對蘇聯的擴軍計劃,他的政治生涯幾乎完全結束。但是,薩哈羅夫仍然繼續進行人權活動,他創立了莫斯科人權委員會,推動蘇聯人權的進展。80年代,他反對勃列日涅夫入侵阿富汗,當局因此將他流放到高爾基市。在高爾基市的七年內,他無時無刻不接受著克格勃的監視,有時他們會闖進薩哈羅夫的住所,搜查他的私人物品。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其二是作家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他在1945年當兵時,因在書信中對斯大林出言不遜,被以“進行反蘇宣傳和陰謀建立反蘇組織”的罪名抓進勞改營(古拉格)中。赫魯曉夫當政時,索爾仁尼琴被平反,出獄後被允許發表揭露勞改營生活的作品。但在赫魯曉夫因政變而下臺後,索爾仁尼琴的作品被禁止在蘇聯發表,他只得將稿件寄到海外發表。

1973年,索爾仁尼琴的鴻篇鉅著——《古拉格群島》在法國發表,本書揭露了蘇聯勞改營的大量事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觸怒了蘇聯當局。1974年,索爾仁尼琴被流放。

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西方國家認為能將索爾仁尼琴包裝成反對專制的自由鬥士,便請他到各地進行演講,然而索爾仁尼琴在演講時,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大批了一番。索爾仁尼琴確實不喜歡蘇聯的極權主義,但他對西方制度也是一樣討厭,他青睞的是沙皇俄國和東正教,他的思想中有典型的沙俄式沙文主義,他希望傳統的斯拉夫文化能在俄羅斯復興,至於西方式自由主義?去他們的吧,索爾仁尼琴只喜歡斯拉夫文化。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餘論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建立了西方式的政體,實行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權分立,國家杜馬和總統由民眾選舉,並互相制約。看似是西方派勝利了,是麼?

並非如此,俄羅斯實際上是陷入了一個普遍存在於各國的“現代化難題”之中:共產主義路線的現代化失敗了,但由於歷史的積怨以及現實狀況的不允許,又不可能選擇西方資本主義道路,於是,這些國家最終會選擇從自己的傳統文化之中尋找現代化道路。

如今的俄羅斯,勝利的實際上是本土派。在三權之中,行政權壓倒了立法權與司法權,普京可以通過強有力的手腕壓制國家杜馬,這便是俄羅斯自古以來中央集權傳統的體現;在意識形態方面,普京政府多次向蘇俄時代被打壓的東正教示好,試圖恢復俄羅斯的傳統信仰。

向西看?向東看?——俄羅斯人的自我探索之路

今後,“向西還是向東”這個問題是否還會繼續出現在俄羅斯的歷史之中?我無法預測,如果真的出現了,就讓我們拭目以待俄羅斯人民會進行怎樣的選擇吧。


本號長期推送歷史相關原創文章,喜歡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