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不讀書了?一個文化大國,卻丟失了閱讀的習慣

中國人為什麼不讀書了?一個文化大國,卻丟失了閱讀的習慣

此文不是矮化民族、不是吶喊、更不是洗腦,是自己溺在水中卻還有託舉起藍天的夢想,是痛心疾首。文化的滅亡比國家的滅亡更悲慘,國土沒了,民族還在,可以重建一個國家。民族文化沒了,這個民族只有被異化與兼併。我們有著強大的文化基因,每當看到中國人說“中國人的劣根性”時,我就憤怒。我們的根不劣,做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我們的優秀是世界認可的。人在行走過程中,沾染一些汙垢是正常的,扔掉一些正常代謝的汙垢也是必須的。這個民族沒有那麼多可自慚形穢的,我們只在是奔跑的路上遺失了一些不該丟的東西,例如一顆不懈追求的心,例如一顆民族強盛的心。優秀民族的血性一直沒有衰落過,縱使偶然的停頓也是為了更好地醒來。我摯愛自己的國家、摯愛腳下這片土地,那份戀鄉情結是與生俱有的,無論如何漂泊,總有根牽在心底,非常堅韌強大。1、閱讀習慣的丟失書出版了,憑多年的閱讀經驗,自認為還是本可以讀的書。銷售時,才知道一個事實:大部分中國成年人已不閱讀紙質圖書了。有一項統計,據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開展的全民閱讀調查,2013年我國國民每年人均閱讀圖書僅有4.5本,遠低於韓國11本、法國20本、40本、俄羅斯55本、以色列64本。這個4.5本大約要把學生讀的課本也平均進去,而成年人只是被平均了。另有媒體報道,2013年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這個可以看作成年人的閱讀值,許多人一年不翻書了。除此之外,在2013年統計的我國居民的家庭藏書量中,城鎮居民家庭平均藏書量為47.08本,農村居民家庭平均藏書量為19.93本。估計這數字也要平均上課本才有,不然正常閒書,別說農村沒有19.93本這個數,估計城鎮也沒有。2007-2009年,中國共有一萬多家書店停業。近十年,全國近50%的民營實體書店倒閉。也許這些數據不準確,但目前識字的人多了、有讀書習慣的人少了,是不爭的現實。出書前,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猶如井底之蛙。我每年買書花費不少於五,若聽到有朋友寫的好書,喜愛之心蠢蠢欲動,想飽餐一頓的渴望非常迫切。現在明白了,我,只代表我,不能平均成大眾。所以,寫書、出書是件自請入甕的事,圖書的標籤早已暗淡無光了。中國人為什麼不閱讀了?因為浮躁;為什麼浮躁?因為焦慮;為什麼焦慮?因為危機感。危機感來自就業、住房、貧富差距、婚姻等等。最後還要加上一條“信任危機”。好像身邊隨時會爆發危機,讓人感到不安。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被擯棄,“夜不閉戶”成了“入室搶劫”;“路不拾遺”成了“詐騙豪奪”。在家提心吊膽,出門提心吊膽,如何能不焦慮啊。現在反問一下,中國人不閱讀了,是不是以上的原因呢?我說,不是。主要的原因是丟失了閱讀習慣、麻木了探索本能、放棄了讀書快樂。當你花費幾十元買電影票時,想到浮躁、焦慮、危機感了嗎?當你買數千元的機票去旅遊時,想到浮躁、焦慮、危機感了嗎?為什麼捧起一本薄薄的書時,這些理由就全來了?因為讀書實在不能為我們帶來什麼了。書中所引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早已跑出了意識之列。當前一些國民的常態是嘲笑愛國者、崇拜權勢與、鄙夷理想與志氣、冷漠一切與己無關的事情。攀登在精神高峰的人越來越少了。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積雪囊螢,穿壁引光”是古人惜時讀書的例子,為什麼現在卻無法安靜地坐下來讀一本書了?放眼互聯網,生活中還需要紙質書麼?不需要。沒有人看書了,寫書市場會不會消失?看到一些書以一折或論斤稱的方式,出現在地難以及銷售的網絡中,我不禁自問:“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寫書的人?”若家中無書,對這個文明發達的社會,會有什麼影響?“立身以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書香中的深邃思想,是對生活的啟迪和鼓勵。國家在提倡全民閱讀,“窮讀書,富練武”,窮人靠知識來改變命運,讀書是餓肚子也應該堅持的事。而當今在可以溫飽的情況下,讀書卻成了被大眾譏笑的行為,文學青年不再被看作是國家的希望,成了“病態、脫離實際、貧窮”的代名詞。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環境意識?90、00後們缺少了童年,他們在上補習班,在忙重重的功課,在忙著為考大學而奮鬥。功課壓力大,沒時間讀名著。“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望願,“考上大學讓你玩個夠”也成了家長鼓勵孩子的常用語。因為功利意識作祟,為了“錢”途光明,為了“光宗耀祖、求取功名”,讀書被定型為獲取“名”與“利”的臺階。在此高壓與強迫下,與考試無關的閱讀,被認為是浪費精力、是不好好學習。家長、老師所禁止的行為之一就是不讓學生看閒書,視為“不務正業”。必須看課本和輔導教材等與考試直接關聯的材料。孩子的時間被長者計算得滿滿的,在填鴨式教學、強化式訓練、應試題海中會形成主動閱讀的思維嗎?只會把學習當成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此,長期形成的條件反射就是把閱讀當成沉重的負擔。到了大學,進了龍門就是龍了,鬆懈是功成名就之後的自然現象,更讀不進與專業無關的書了。多數大學在培養工具化的人才,而不是有著積極思考能力的學術公民,一旦離開學校,可以不用看書了,誰還會看書?再讓成年人去親近紙質書,幾乎變成不可能。隨著這些人走出校門,在社會大環境的經濟壓力下,整個人的價值系統和生存座標都在調整和變化,藉著經濟改革的大潮,變得狠抓利潤,為權利與奮鬥,迫切的需要虛張的名利。這些與文學沒有依賴關係,甚至越接近文學越貧窮,你還敢追求文學麼?不熱愛文學,誰還讀文學書?尊儒尚學早已是過去式,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除了一些專業人士,純文學遠離了生活的範疇。以“耕讀傳家”的中國,現在卻恨不能把“耕”與“讀”徹底根除。做什麼事都講究根基,閱讀的根基塌垮了,如何再去責問為什麼不讀書?沒了民眾的基礎,何來全民閱讀的境界?外在的舒適反而造成了人內在的煩惱、孤獨與空虛,於是想更多的逐利,以獲取物質感。看手機、打麻將成了另類的精神生活。每天的忙碌謀取到了什麼?傳統文化,以“善”為根本,缺少了精神產品,就多了暴利的物質毒品。看看我們的生活中所需的食品,還有可以放心的東西嗎?激素喂的畜肉、農藥殘留超標的蔬菜、汙染嚴重的水源、霧霾充實的空氣、防腐劑過量的海魚以及耕種前就開始用劇毒農藥浸泡種子的食糧。可能只有自己的精神還能保持乾淨吧。可中國人的精神思想又在哪裡?功利就是這樣現實,我們拿起一本書會不會計算它可以產生多少經濟效益?以前還有“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幌子,而現在是“經濟搭臺、文化掃地。”物質上成了,精神上卻降為了奴隸,靈魂變得像菜市場一樣堆滿垃圾。如此發展下去,可能會出現中國文化的斷層,民族的語言與傳統也將油盡燈枯。名相伊尹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現在是倉廩也實,衣食也足,但在物質攀比的大環鏡中,人卻生了永不滿足的心,被各種外在條件佔去了讀書的熱情,把靠近靈魂的閱讀踢進了萬劫深淵。人性的缺失,道德的淪喪,性格的扭曲,實用主義引導的惡劣的競爭狀態,以及狂躁、肆虐的物慾洪流,吞噬了嚴肅文學,使得閱讀風氣更加薄弱。社會環鏡既不優閒,也不從容,人們看不起天天在家讀書的成年人。有一個“過橋米線”的傳說,某書生於村外的湖心小島上築竹舍以讀書,賢惠勤勞的妻子天天送飯。為了使飯菜不涼,她想到了砂鍋燉米線,然後用厚厚的雞油做湯料達到保溫效果,又加入些蔬菜燙熟了以增加營養,現在哪裡尋這樣的支持?可能會被潑一盆冷水,迎來河東獅吼:“窩囊廢,也不掙錢去,天天捧本爛書,能當吃還是能當喝?”讀書需要個人毅力,更需要周圍環鏡的理解與支持。讀書習慣的養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寫。只有多寫,才會強迫自己多讀、多思考。

中國人為什麼不讀書了?一個文化大國,卻丟失了閱讀的習慣

中國人為什麼不讀書了?一個文化大國,卻丟失了閱讀的習慣

快餐式閱讀與經典式閱讀讀書習慣的缺乏,加劇了社會讀書氛圍的淡薄。破除文學冷漠症,不是一兩篇文章的事。讀書需要長期培養,才能做到秉承內心、感悟人性。人的閱讀習慣最好在中小學階段形成,廣泛的閱讀是增長知識、追求正義、提高人生價值的基石。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英雄人物、傑出人物可以影響孩子去追求造福社會的責任感,更好得思考人生,對於孩子成長路上可能遇到的愚昧與狂妄,很有幫助的作用。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文化,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特色是什麼?是數字化寫作與快餐式閱讀。隨著全球數

中國人為什麼不讀書了?一個文化大國,卻丟失了閱讀的習慣

中國人為什麼不讀書了?一個文化大國,卻丟失了閱讀的習慣

我認為,稱之為“經典式閱讀”更貼切。注重閱讀的品質與質量;注重閱讀帶來的心靈感受和精神思索。概括為三個特點:慢讀;細讀;復讀。一盞青燈,一卷好書,承載著千年文化沉澱,思索著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說到此聊聊紙質書的兩大優點,一是易保存,買了就是你的。二是跨時間,可反覆閱讀,可圈點隨意。電子書對視力損傷大,無法做到標記性閱讀,有些工具還會有輻射。所以,電子書像路上的風景,紙質書像家中的。

中國人為什麼不讀書了?一個文化大國,卻丟失了閱讀的習慣

中國人為什麼不讀書了?一個文化大國,卻丟失了閱讀的習慣

有一種融合音樂(Fusion),將搖滾、爵士、地方音樂等融為一體。閱讀也可以將快餐式閱讀與經典式閱讀融為一體,把影視的思維和文學的語言相融合,不需要分得那麼清楚。電子版閱讀時,可以停頓一下,做點筆記;經典閱讀時,也可以碎片地讀幾句。把這種相互融合的概念起個名字,叫“拾貝式閱讀”。兩者互相拾遺補漏,或得半枚貝殼,或得一片海洋。環境浮躁時,快讀,補充些最時尚、最前沿、的知識;時間充足時,一曲清音,幾頁散篇,享受山水相繞、鳶飛魚躍之境界。

中國人為什麼不讀書了?一個文化大國,卻丟失了閱讀的習慣

中國人為什麼不讀書了?一個文化大國,卻丟失了閱讀的習慣

書中富有智慧,引導人們向文明靠攏。整個社會的心態正由浮躁趨於平靜,對於閱讀越來越重視了,而人性的深度哲思的力量,也正作為一種逐漸清醒起來的聲音引起共鳴、滋潤精神。“德在人先,利居人後。”追逐功名利祿不要搶在他人之先,進德修業不要落在他人之後,這是文學的感性魅惑力和豐富的情思蘊藏。

中國人為什麼不讀書了?一個文化大國,卻丟失了閱讀的習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