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才懂的苦,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嫁,因為他們只有我'

"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 | 川媽

"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 | 川媽

獨生子女才懂的苦,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嫁,因為他們只有我

這張照片,是第2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入選作品——《獨生子》。

攝影師張審軍介紹,照片拍攝於2013年河北安新縣醫院的一間病房內。

“探望病人時,我看到這一幕:臥床住院的爸媽,狹窄的兩床空隙裡,孤獨坐在小板凳上的兒子。他兩臂支撐在爸媽的病床上,快要支撐不住的樣子,看起來是那麼無奈和無助。”

或許,這個獨子有妻子,妻子不得不和他輪流請假去醫院照料老人;有正在上學的孩子,孩子不得不寄宿在親戚家……

上世紀70年代開始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經歷了80年代、90年代、新世紀的前20年,一共50多年。

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接近40歲,父母大多年過六旬,身體的各種病灶開始顯現,體力精力大不如前。

照片呈現的,正是當下中國許多獨生子女正在面臨,或者即將面臨的景象。

雖然有人在照片下面留言說:

“總嚇唬我們獨生子女幹什麼?該怎麼養怎麼養唄。將來老了如果有靠譜的養老機構,病了有專業的醫療機構,不唯利是圖不過度醫療,床前盡孝不見得要24小時端屎端尿才算。”

但顯然,更多的人已經被生活修理過了,對照片中主人公的遭遇很有共鳴。

有網友說:

"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 | 川媽

獨生子女才懂的苦,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嫁,因為他們只有我

這張照片,是第2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入選作品——《獨生子》。

攝影師張審軍介紹,照片拍攝於2013年河北安新縣醫院的一間病房內。

“探望病人時,我看到這一幕:臥床住院的爸媽,狹窄的兩床空隙裡,孤獨坐在小板凳上的兒子。他兩臂支撐在爸媽的病床上,快要支撐不住的樣子,看起來是那麼無奈和無助。”

或許,這個獨子有妻子,妻子不得不和他輪流請假去醫院照料老人;有正在上學的孩子,孩子不得不寄宿在親戚家……

上世紀70年代開始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經歷了80年代、90年代、新世紀的前20年,一共50多年。

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接近40歲,父母大多年過六旬,身體的各種病灶開始顯現,體力精力大不如前。

照片呈現的,正是當下中國許多獨生子女正在面臨,或者即將面臨的景象。

雖然有人在照片下面留言說:

“總嚇唬我們獨生子女幹什麼?該怎麼養怎麼養唄。將來老了如果有靠譜的養老機構,病了有專業的醫療機構,不唯利是圖不過度醫療,床前盡孝不見得要24小時端屎端尿才算。”

但顯然,更多的人已經被生活修理過了,對照片中主人公的遭遇很有共鳴。

有網友說:

獨生子女才懂的苦,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嫁,因為他們只有我

獨生子女人到中年,最怕電話響起,聽到的是父母生病的消息,不是不孝順,更多的時候是力不從心。

1

去年,一則“賣房送女留學卻嫁老外”的新聞上了熱搜,一度在網上炸開鍋。

老兩口辛苦培養多年的獨生女去美國留學後,不想再回國了,她不僅要在國外工作,還要嫁給老外。

老兩口堅決反對,甚至拿“斷絕父女關係”要挾她回國。他們很犯愁:如果唯一的女兒嫁到國外,“將來我們老了誰照顧?”

網友紛紛指責老兩口太自私。但也有人說,作為獨生子女,就應該是“父母在,不遠嫁”。

知乎上也有一個問題:“身為獨生子女是怎樣的體驗?”高票回答是: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嫁,因為他們只有我。

已婚人士都明白,如今兩個獨生子女面對的養老問題是:4個甚至6個老人。

如果甲是新疆人,乙是廣東人,倆人在北京上大學、工作、相愛,結婚。那麼頭疼的問題,不僅是過年回誰家,更嚴重的是,雙方父母生病怎麼辦?雙方父母同時生病怎麼辦?

畫面太美,不敢想。

網友“@果媽大佳佳”說:

“去年年底時我媽住院,我爸發燒,孩子發燒。婆婆住院,公公身體一直不好。我跟老公真的是各顧各媽,各回各家。我第一次覺得力不從心。最後把工作辭了……”

網上一直流傳的段子,說現在很多女孩找對象,都要求男方“有車有房,父母雙亡”。

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這是誰都要面臨的現實。這個求偶標準雖然絕對是不道德的,但背後卻是赤裸裸的經濟考量,殘酷也無奈。

我們上一輩還有兄弟姐妹來共同分擔父母養老壓力,雙獨的家庭就沒有這種幸運了。而全國獨生子女家庭,據估算在1.5億左右。

2

《奇葩說》的一期節目,曾專門討論到底要不要送父母去養老院。

其中,辯手馬薇薇的觀點是,父母老了必須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就算一大家子會爆發各種矛盾,也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為中國人祖祖輩輩都是這麼過來的。

同時,她也擔心子欲養卻親不待,等後悔時一切都無法挽回。

"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作者 | 川媽

獨生子女才懂的苦,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嫁,因為他們只有我

這張照片,是第2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入選作品——《獨生子》。

攝影師張審軍介紹,照片拍攝於2013年河北安新縣醫院的一間病房內。

“探望病人時,我看到這一幕:臥床住院的爸媽,狹窄的兩床空隙裡,孤獨坐在小板凳上的兒子。他兩臂支撐在爸媽的病床上,快要支撐不住的樣子,看起來是那麼無奈和無助。”

或許,這個獨子有妻子,妻子不得不和他輪流請假去醫院照料老人;有正在上學的孩子,孩子不得不寄宿在親戚家……

上世紀70年代開始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經歷了80年代、90年代、新世紀的前20年,一共50多年。

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接近40歲,父母大多年過六旬,身體的各種病灶開始顯現,體力精力大不如前。

照片呈現的,正是當下中國許多獨生子女正在面臨,或者即將面臨的景象。

雖然有人在照片下面留言說:

“總嚇唬我們獨生子女幹什麼?該怎麼養怎麼養唄。將來老了如果有靠譜的養老機構,病了有專業的醫療機構,不唯利是圖不過度醫療,床前盡孝不見得要24小時端屎端尿才算。”

但顯然,更多的人已經被生活修理過了,對照片中主人公的遭遇很有共鳴。

有網友說:

獨生子女才懂的苦,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嫁,因為他們只有我

獨生子女人到中年,最怕電話響起,聽到的是父母生病的消息,不是不孝順,更多的時候是力不從心。

1

去年,一則“賣房送女留學卻嫁老外”的新聞上了熱搜,一度在網上炸開鍋。

老兩口辛苦培養多年的獨生女去美國留學後,不想再回國了,她不僅要在國外工作,還要嫁給老外。

老兩口堅決反對,甚至拿“斷絕父女關係”要挾她回國。他們很犯愁:如果唯一的女兒嫁到國外,“將來我們老了誰照顧?”

網友紛紛指責老兩口太自私。但也有人說,作為獨生子女,就應該是“父母在,不遠嫁”。

知乎上也有一個問題:“身為獨生子女是怎樣的體驗?”高票回答是: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嫁,因為他們只有我。

已婚人士都明白,如今兩個獨生子女面對的養老問題是:4個甚至6個老人。

如果甲是新疆人,乙是廣東人,倆人在北京上大學、工作、相愛,結婚。那麼頭疼的問題,不僅是過年回誰家,更嚴重的是,雙方父母生病怎麼辦?雙方父母同時生病怎麼辦?

畫面太美,不敢想。

網友“@果媽大佳佳”說:

“去年年底時我媽住院,我爸發燒,孩子發燒。婆婆住院,公公身體一直不好。我跟老公真的是各顧各媽,各回各家。我第一次覺得力不從心。最後把工作辭了……”

網上一直流傳的段子,說現在很多女孩找對象,都要求男方“有車有房,父母雙亡”。

中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這是誰都要面臨的現實。這個求偶標準雖然絕對是不道德的,但背後卻是赤裸裸的經濟考量,殘酷也無奈。

我們上一輩還有兄弟姐妹來共同分擔父母養老壓力,雙獨的家庭就沒有這種幸運了。而全國獨生子女家庭,據估算在1.5億左右。

2

《奇葩說》的一期節目,曾專門討論到底要不要送父母去養老院。

其中,辯手馬薇薇的觀點是,父母老了必須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就算一大家子會爆發各種矛盾,也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為中國人祖祖輩輩都是這麼過來的。

同時,她也擔心子欲養卻親不待,等後悔時一切都無法挽回。

獨生子女才懂的苦,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嫁,因為他們只有我

雖然這席話講得嘉賓觀眾和網友眼淚汪汪,但催淚的觀點不一定正確觀點,也可能是煽情。

看完那期節目,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在於,辯手們沒有將養老問題放在一個足夠大的格局中討論,他們提出的養老願景,對普通階層沒有參考價值。

《奇葩說》的辯手普遍來自中產階層。

比如馬薇薇,她的父親是海歸的理工科博士。辯手們本來就收入不菲,通過這個節目紅了後,身價暴漲。顯然 ,他們無法為大多數中國家庭“帶鹽”。

在無視經濟條件的前提下談養老問題,沒有任何說服力。

在最近的一檔節目中,柳巖談到自己的父親時說:

“我爸上個月身體狀況不太好,然後是在醫院度過70歲生日,但是我很高興自豪的是,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給他最好的醫療條件。”

去年,瓊瑤90多歲的老伴兒因患腦補退化疾病住院,插了鼻胃管維持進食,醫生預估還可以在床上躺8年。

將近80歲的瓊瑤阿姨,有3個繼子女,有豪宅,有鉅款,伺候起老伴兒還大呼自己“忍受煎熬”呢。

再來看普通階層——抵禦風險能力極低,就算是小康家庭,就算只有一個孩子,但只要一次意外事故、家庭成員得一次重病、甚至懷上一個三胞胎,都有可能一夜返貧。

還記得春節期間那篇引發無數人的共鳴《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嗎?主人公岳父遭遇的一場突如其來的流感,幾乎掏空這個雙獨小家庭的整個家底。

即使是優渥的家庭,不用擔心養老和醫療費用,但陪伴的時間仍然是難解的題。

前幾天,我看了一位大學教授的文章,講到城市裡老人病了,子女著急去上班的情況:

老母親心臟不好,醫生希望老人在醫院吸氧半小時後,觀察沒什麼問題了再回家。女兒卻希望母親回家吸氧,因為她必須在請假時間內趕回公司。

文下有不少人評論批“女兒不孝”,但我覺得這並不能簡單地進行道德批判。

不上班就沒有經濟來源,為了照料老人經常請假,哪個老闆願意繼續延續僱傭關係?機關事業單位也不會容忍職工長期曠工。

這麼看來,普通人還是多生幾個來得實際。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許多人催生二孩的理由:獨生子女在贍養義務的重壓面前會極度悲慘。

但在“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的承諾幾乎變成一句空話的時候,在房價高企、育兒成本佔家庭收入一半的時候,在女性求職難度增大、薪酬不平等問題加劇的時候……

我們這代再生育一個孩子談何容易?

2050年,80後的晚年正式到來。晚年,其實離我們也沒有多少年。

3

這屆獨生子女人艱不拆,有人支招:

現在開始理財,儲蓄,買保險;在醫療層面為自己多做思考;趁年輕多賺錢,趁來得及常回家看看;擺正心態,明白身為獨生子女,就一定要強大地去接受在未來只有自己戰鬥的可能。

這些都沒錯。

我卻隱隱品出於丹老師在面對霧霾時端出的那碗雞湯的滋味。

她告訴大家,可以“關上門窗,儘量不讓霧霾進到家裡;打開空氣淨化器,儘量不讓霧霾進到肺裡;如果這都沒用了,就只有憑自己的精神防護,不讓霧霾進到心裡”。

獨生子女現在面臨的養老難題,不僅是子女應盡義務的問題,更是國家的責任。

“國家來養老”這句話,只適合於部分人。知乎上有人算了一筆賬:

就以現在全國才2.3億老人來說,人均養老金3000元也要消耗掉全國財政收入的52%,我國財政之所以還能維持,實際上是靠大量老人只領一個月不到200元的基本養老金。

更何況對於80後90後來說,我們退休以後的中國社會,不是擁有2.3億老人,而是4億老人,其中絕大部分人,除了國家以外,都還需要子女和家庭的贍養。

事實卻是,中國從未有過全面的福利基礎設施和老年護理制度,而且未來,這種情況很可能會持續下去。

1996年制定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至今仍然有效,該法案明確規定:“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

在成熟的國家,養老一定是倚靠社會力量來完成的。這與孝順不孝順沒有一毛錢關係,而是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走向,也是對於大多數家庭而言最合適的選擇。

過去,中國人都在家裡養老,絕大多數人世代種地,一輩子也不遷徙。

父母的房子,自然就是兒子的房子,女兒出嫁後,沒有遺產繼承權,也不必盡為父母養老的義務,要盡的義務在夫家,所以叫“養兒防老”。

現在不同了。養兒不能防老,只能啃老。

年輕人在大城市買房子,幾乎把老人一輩子的積蓄都花光了,再生一兩個孩子丟給老人帶。幾年後,孩子大了,老人也老了,小孩可以送進學校,老人就可以送進養老院了。

可以預見的是,社會養老是未來我們必將走上的道路。

拿社會養老的主要形式養老院來說,雖然目前中國的養老院有很多糟糕之處,我們該做的,是去反思,以及促進養老院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

說起來,這是一個龐大敘事,但是這仍然是作為一個社會人,一個公民,需要去努力的方向,因為我們所有人都身處其中。

推薦閱讀

遠嫁女是父母丟失的孩子?想明白這一點,遠嫁其實不算事兒

mom看世界: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臺發佈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