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傳播中國文化的民間使者

對外經貿大學 尼泊爾 國學 陳瑛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7-06-06

·“一帶一路”看教育

“從2007年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大學的臨時教室‘打游擊’,到如今學校海外辦學條件日益改善,學生數量激增,我們更加自信了。”全球孔子學院先進個人、河北經貿大學教授何懿的一席話,代表了該校20多名孔子學院教師的心聲,“所有耕耘都會有收穫,當孔子學院教師,被當地民眾譽為傳播中國文化的最美民間使者,我們很欣慰。”

“拓荒第一犁”

2007年6月,河北經貿大學與加德滿都大學合作建立的孔子學院揭牌。2010年7月,河北經貿大學在非洲國家贊比亞的贊比亞大學建立孔子學院,相比尼泊爾,這裡的條件更加艱苦。

2011年12月,贊比亞大學孔子學院教師陳瑛在該國首都盧薩卡工作一年後,前往500公里外的利文斯頓市利比斯學院,獨自創辦教學點。

“簡單安頓下來後,我就和外方同事凱瑟琳謀劃招生,我們走遍了利文斯頓的大街小巷。在這關鍵時刻,我還得了瘧疾,輸液、打針,折騰了一個多禮拜。當時真想打退堂鼓……”陳瑛說。

吃盡苦頭的陳瑛,終於迎來了激動人心的教學點第一節課。

一間臨時教室、15名學生。這節課講授中國傳統文化的剪紙,15名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當我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臨時住所,沒水沒電,躺在床上遙想著萬里之外春節氣息正濃的祖國,感慨良多,無法入睡。”陳瑛在日記中寫道。

這星星之火,如今已呈燎原之勢。目前,贊比亞大學孔子學院已下設兩所孔子課堂,16個漢語教學點,幾乎遍佈贊比亞全國10個省,學生總數達7334人。

“語言架起友誼橋”

“保羅,一個農場工人的孩子,家庭條件差,兄弟姐妹多,來到我院學漢語後,於2012年9月到北京林業大學讀本科。他把在中國節省下來的生活補貼全部寄回家,圓了弟弟妹妹的上學夢。農場的孩子們受到保羅影響,很多人開始學漢語。”贊比亞大學孔子學院教師李清俊自豪地說。

在贊比亞,像保羅一樣,因學漢語而改變生活和命運的學生屢見不鮮。

除了教授漢語,河北經貿大學的孔子學院教師們還在傳播中國文化、樹立中國國家形象、搭建友誼橋樑方面努力著。

河北經貿大學尼泊爾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樹彬,曾於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在加德滿都大學孔子學院任教。談及國外任教的經歷時,張樹彬說,很多尼泊爾人不瞭解中國,而中國的發展前景又深深吸引著他們,人們熱切期盼著學習漢語。2013年3月,尼泊爾媒體漢語培訓班開班。“一下就來了35人,還有很多人在排隊等待。”尼中媒體論壇主席柯紹回憶說。

“隨著‘一帶一路’深入推進,南亞的印度、不丹等國商人、導遊紛紛打電話來要學漢語。我們的教學任務很重,漢語教師和志願者都是滿負荷運轉。”加德滿都大學孔子學院教師王勝利既興奮又焦慮。

經過孔子學院教師的不懈努力,如今,尼泊爾和贊比亞都已將漢語納入其公立大學、中學教育體系。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

自2009年始,加德滿都大學孔子學院教師焦亞薇在該院任教已有7年之久。“大地震過去一年了,回顧這一年的驚心動魄,我更加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工作。”2016年3月16日,當地大地震近一年之際,她寫信給媽媽說。

河北經貿大學教師張宏偉現在在贊比亞任教。她是2014年11月被派出國的,這離她2012年7月結束在尼泊爾為期3年的工作回國,還不到兩年半。“雖然家裡父母年逾八旬,但當學校領導告訴我贊比亞大學孔子學院發展很快,急需教師時,我決定前往。家人也非常支持我的選擇,認為這是在做有意義的事。”張宏偉在QQ上告訴記者。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一幕幕情景,一個個故事總給人以感動和溫暖。

“我們的外派教師有著一個堅定信念,就是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架起友誼的橋樑,做一名傳播中國文化的民間使者。”河北經貿大學黨委書記董兆偉說。(本報記者 周洪鬆 通訊員 閻世峰)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01日第3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