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念屈原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屈原:“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我今年已經62歲了,我和楚國的前途已經非常渺茫了,脩路幽蔽,道遠忽兮,曾唫恆悲兮,永慨嘆兮,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謂兮。懷質抱青,獨無匹兮,伯樂既沒,驥焉程兮。民生稟命,各有所錯兮,定心廣志,餘何畏懼兮!曾傷爰哀,永嘆喟兮。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懷沙》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五月初五,淚羅江邊,你——屈原,內心充滿矛盾,充滿無奈,你是多麼希望能夠報效國家,為國捐軀,可是天妒英才,不識人才得大王不給你機會,他昏庸無能,把大好江山毀於一旦,你被眼睜睜地看著國土被一次次侵蝕,直到再無楚國存在。大江彭湃,洶湧著向東流去,你的心隨著這江水那樣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滄桑,楚國已不復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你輕輕地哀嘆,眼角間流下難以掩飾的淚水,一滴滴那麼晶瑩,發出多麼柔弱的淚光,蒼白的臉色中,勾住過往,遙望藍天長長地哀嘆一聲,無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詩歌,歌聲響徹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義”。悲哀的聲音中,表達了你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表達了你懷才不遇的無奈心情;表達了你對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哀憐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聲,可“伯樂”卻不知在何處,你的一腔熱血只能演變成滿腹悲憤。你無奈,發出千嘆萬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心情!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淚羅江邊,大風狂吹,江水更加洶湧,憤怒地拍打著江岸,一男子輕輕一躍,就此殉身。你,就是這一躍。從此,大地上就少了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從此,中國傳統節日中就多了一個。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後,有多少人為你而淚流滿面,直至今日,仍有多少人為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愛國情懷讓我們讚歎不已,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一定會繼承和發揚你的愛國精神。從你殉身的那一日,“賽龍舟”便出現了,和“吃粽子”一起成為端午節的特色,和你一起成為中國的傳說。為了什麼呢?為了紀念你——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和緬懷你的愛國精神!

一本《離騷》,使中華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個端午節,使中華民族擁有傳奇的一面;一種愛國情懷,更使中華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這一切,都是源自你——屈原。或許在你投江之前,你為自己無法救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感到遺憾,但是我想你現在知道你為中華民族的人民做了那麼多事,一定會感到很欣慰。我為你而驕傲,又為你而悲哀。驕傲的是我們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而自豪;悲哀的是時代的背景讓你的才華無法施展,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卻不常有,你是何其不幸地遇到這樣的“主”啊!

今天,我們仍然過著這端午節,為的是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習俗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說起端午節,你能想到什麼?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包......十大端午習俗,帶你過個精緻別樣的端午節,一起來看看。

1、賽龍舟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遊戲之類。在劃龍船時,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絃,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

2、掛艾草與菖蒲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一般會將艾草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又或者將艾、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晉代《風土誌》中有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3、吃粽子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端午節吃粽子是一大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一直到現在,每年端午,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4、沐蘭湯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這裡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廣東,則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5、栓五色絲線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 因而,端午節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6、戴香包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鬆、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雙蓮並蒂等形狀,象徵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如虎、豹子;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

7、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荊楚歲時記》:“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8、畫額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9、跳鍾馗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自晉代以來跳鍾馗、鬧鐘馗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據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記載: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夢二鬼。小鬼竊得皇上玉笛及楊貴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後擘而啖之。大鬼道:“臣為鍾馗,即武舉不捷之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後,即病癒,便召畫工吳道子,囑其按夢中情景畫鍾馗捉鬼圖,道子揮筆即成,明皇見後,竟與所夢一模一樣,驚歎不已。後來,鍾馗畫漸漸走入民間,繪製鍾馗畫大都作於五月端午節這一天,或者端午節的前後幾天。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曆五月於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凶引福。

10、佩長命縷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五色長命縷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闢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繫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

端午養生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吃粽子要注意這幾點,很多人都沒在意!

1、粽子要熱透再吃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首先,端午期間天氣已經較熱了,糯米和粽子餡在這種氣溫下很容易變質,如果加熱不充分則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其次,粽子粘性大,同時較為油膩,食用變涼的粽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2、沒熟透的粽子不能吃

沒煮熟透的粽子不僅口感不佳,而且極難消化,食用後會給腸胃帶來負擔。

3、吃粽子別過量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黏性大,不易消化,且含有較多的油脂、鹽或糖,一次吃太多的話容易引起腹脹、消化不良。對於成年人來說,一次吃粽子別超過50g,即半個或1個粽子。建議大家吃粽子時最好搭配茶水或新鮮果蔬一起吃,既能解膩,營養也更全面。

4、睡前別吃粽子

臨睡前腸胃蠕動減慢,加之粽子本身黏膩不易消化,沒來得及消化的粽子停留在胃裡,容易引起積滯,同時會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腹脹、腹痛、反酸等胃腸疾病。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5、吃粽子別太快

粽子比較黏膩,進食時應細嚼慢嚥,以免發生被噎或其他意外情況,老人和小孩尤其要注意。

6、別拿粽子當早餐

很多人喜歡早上蒸一個粽子當做早餐,但其實這是很不健康的行為。首先,粽子是糯米做的,且比較油膩,不容易消化,早餐吃粽子會影響正常消化,還可能傷害胃部健康。其次,早餐應當兼顧碳水化合物、維生素、膳食纖維、蛋白質和脂肪等,而粽子除了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外,蛋白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基本沒有,無法滿足人體上午的營養需求。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7、粽子並非人人都能吃

1)、糖尿病患者慎吃粽子

粽子中的糯米升糖指數較高,會使餐後血糖迅速飆升,對血糖控制極為不利。更不要說有些人吃粽子還要蘸白糖。而製作鹹粽子時,為了使味道更香,往往會加點肥肉,脂肪含量更是不得了。不管是鹹粽子,還是甜粽子,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

2)、胃腸道疾病患者不宜吃粽子

粽子黏性大,性溫滯氣,同時還含有大量脂肪,煮熟的粽子會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進食後會增加腸胃負擔,患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人最好少吃或別吃。脾胃虛弱或消化功能不佳的人也要少吃粽子。

3)、心血管疾病患者別吃粽子

重油、重鹹或重甜餡的粽子會造成血糖升高、血液粘稠度增高,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人群吃太多的話,可能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加重患者病情。

4)、老人和兒童不可貪吃粽子

粽子黏性大,老人和兒童消化功能較差,過量進食極易引起消化不良,導致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5)、膽結石、膽囊炎、胰腺炎患者慎吃粽子。

膽結石、膽囊炎和胰腺炎患者別吃肉粽、蛋黃粽等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高的粽子,以免加重病情。

端午將至,文章中提到的吃粽子注意事項一定要重視,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以免享受了美味卻損了健康。

提醒:特殊人群應注意

粽子中脂肪、澱粉含量較高,普通人多吃也容易積食。因此,食用粽子時,最好搭配一些蔬菜、水果、豆漿、湯羹等,既均衡營養,又有助消化。

儘管粽子是我國的傳統美食,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宜吃。由於粽子主要以糯米或其他穀類食物為原料,糯米中的澱粉主要為支鏈澱粉,升糖指數高,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另外,粽子加工時常加入動物脂肪,老年人、兒童和心血管病患者、腸胃消化功能較弱者都應少量食用。有逆流性胃炎的患者應控制食量,以免反酸症狀加劇。

最後小編提醒

端午:眾裡尋他千百度,“粽”會找到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