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將到,來談談南溪鎮龍舟的那些事

端午節 賽龍舟 藍龍 中國古代史 普寧綜合網 2017-05-05

端午將到,來談談南溪鎮龍舟的那些事

我國是龍的故鄉,人們根據龍的傳說,模擬龍的形象,造龍舟,賽龍舟,世代相傳,歷史悠久。據文獻記載,在周穆王時(公元前1001-1947年)已有龍舟出現。後來湘鄂一帶的人民為了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在民間開展龍舟競渡活動,以後逐步擴展到南方。

端午將到,來談談南溪鎮龍舟的那些事

普寧的龍舟活動範圍不算廣,以地域劃分,可分榕江水系和練江水系。榕江水系的南溪鎮,素有水鄉之稱,外有榕江,內有新溪,三江新河(即洪陽河),河流交錯,水深浪靜,開展龍舟活動有得天獨厚之條件。有史以來,三張(下尾鄉、南溪鄉、北溪鄉)共有龍舟六艘。從顏色上分:下尾鄉有紅龍,白龍各一艘,南溪鄉有紅龍,白龍各一艘;北溪鄉有藍龍、白龍各一艘。(1957年新溪鄉新造綠龍一艘,2008年又造紅色龍舟一艘,總共八艘。)

端午將到,來談談南溪鎮龍舟的那些事

南溪鎮古稱黃坑都下社,地處榕江中段南岸,距離揭陽縣城只有十多公里,水路交通甚暢,商旅繁昌,農副產品皆用船運往榕城交易,水上活動頻繁。

端午將到,來談談南溪鎮龍舟的那些事

相傳,明朝中葉(約公元1430—1450年)位於普寧洪陽河出口處,有一鄉寨名曰新溪柳村,村中人口超萬,村中有一富商,人稱柳員外,家資萬貫,富甲一方,其家有女,自幼聰慧,博覽群書,多才多藝,柳員外視為掌上明珠,有夜偶夢龍舟競渡盛況,辰乃稟告雙親,請求造龍舟,得其雙親允諾。於是廣徵民工,於村旁拓寬洪陽河段,因得名新溪,專供賽龍舟之用。柳氏女出閣後,每年端午節都回孃家觀賽龍舟。這便是南溪一帶有傳統賽龍舟的淵源。

明朝嘉靖年間(約公元1530年)普邑下社北溪鄉因水災致使早稻失收,官府追租,村民無法交付,上司以“抗皇糧”為名,派兵清剿北溪鄉,揚言“起地皮”。幸有揭邑山美鄭村直隸總督鄭大進發妻,乃嘉靖內宮妃胞妹,她又與北溪“四房獅頭巷”堅泉家族的曾太祖母義結金蘭,為了消災弭禍,北溪族長即備厚禮聘請皇姨蒞村觀龍舟,其官船懸掛宮廷“龍頭金絲燈籠”。官船蒞村,萬炮轟鳴,驚動剿寨官兵,望風驚退,北溪倖免災厄,皇姨歸梓,龍頭金絲燈籠饋贈北溪,軼聞尚傳。由此,北溪更熱衷於賽龍舟。

延至明朝末年,由於朝政腐敗,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時有一支由劉佐領率領的農民軍(名曰九軍)駐軍於揭陽縣大頭嶺,一度攻陷揭陽城後,揮軍西進,路經新溪柳地界,義軍首領向柳員外借路及借錢糧,卻遭柳員外拒絕,軍心憤慍。柳員外倚仗人多勢眾,組織人力截 劫義軍輜重,遭其返剿,全村幾乎被燒殺精光,血流成河,故此北溪境內通往南溪地段,有一小河,名曰“紅溝溪”,至今此溪尚在(現在的新溪柳村只有兩三百人口)。

其後,張氏昌盛,一部分人從原來的“下尾張”搬遷創建南溪和北溪。從此“三張”各造龍舟。為扼守洪陽河咽喉,張氏便在新溪柳村對岸偏西北面洪陽河出口處創建“張氏宗祠”,又再從下尾張,南溪,北溪及池尾的東山村搬遷一部分人共創建新溪村。從此“三張”變成“四張”。每年龍舟進水,都要到“三張宗祠”前賽龍舟參拜祖宗,其風蔚然,演繹至今。

南溪鎮“四張”龍舟同揭陽,潮州的龍舟造型都一樣,保持傳統的藝術結構,全舟分為:龍頭、龍頸、龍身、龍尾四個部分。每艘龍舟全長32—34米,寬1.5—1.6米,高1.8—2.0米(舟底最低處至龍頭最高處)。全舟設25.5對橈,加上鑼、鼓手舵手共54人。兩艘龍舟共108人,意取梁山泊108將。龍頭想象龍的形狀,精雕出眉、眼、嘴、鼻,眼睛突起圓睜,顯示霸氣。龍頭上方用真鹿角插上作龍角;龍頭後半部分裝上三快精雕木板(如飛鳳含書)叫做龍鬢。龍鬢下面懸掛紅燈籠一盞,書寫宗族的姓氏及能代表該族的官銜稱謂(如張氏寫“金監堂”)。龍角兩邊繫上用紅綢紮成的大紅花垂近水面。龍嘴上脣伸展兩束用彈簧紮成的楊梅纓,船一動,彈簧紅纓隨之舞動,後腦飄著五顏六色的小彩旗;下巴掛著染有顏色的龍鬚,直垂水面。嘴巴內裝上能擺動的舌頭,龍舟前進,舌頭一伸一縮,活龍活現。龍尾末端嵌人精製的向上捲曲的精工彩繪的龍尾,加上榕樹生枝及竹枝相互映襯。龍舟正中插上一面小彩旗,寫上各種旗號述語。如北溪藍龍寫上“騰躍在淵”,意在說明該艘龍舟適合於深水河段,或逆流的特定環境下更能突飛猛進。白龍的旗號是“踴躍如飛”,道明該龍舟在任何情況下,跳躍著飛奔向前……總之,龍舟的旗號既說明龍舟的特點,又能起到鼓舞士氣.激發人心的作用。各艘龍舟的旗號各有深意。龍頸的正中央畫上八卦,有除妖鎮邪之意。龍頸(潮州人稱“龍歸”)在緊接龍身的交叉處有一個很窄的座位,人坐上去剛好與頭橈相向。在舊社會能坐上此位置的人真不簡單,叫做“倚龍歸”,一般是選擇該鄉或宗族中有錢、有勢、有聲望的鄉紳。“倚龍歸”者須供此次龍舟活動的人的膳食費用,龍舟出外聯誼,萬一與其它鄉村的龍舟偶發口角,能夠及時制止,倘若情節嚴重,解決不了,惹來官司,也該由他來負責。故有“龍舟劃人官廳”的傳說。其次是在鄉里中有聲望被受群眾尊重者。這裡有一段小故事:某年某月某村的一個人,在一次“倚龍歸”龍舟外出活動時,划船人沒什麼不悅表現,但等到龍舟回返鄉村時,當龍舟劃到離目的地只有一、二華里的水程時,船上的人有的藉故離船“巡田”,有的說去探親。結果你走我跟,船上剩下寥寥無幾,又適逢逆流,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船劃回,弄得倚龍歸者哭笑不得,氣在心裡卻無可奈何。據說鄰近縣鎮有的則採取投標的形式,標出天價。有一地區更另有創意,直接與興學育才掛鉤,即從學校中挑出品學兼優的青少年,裝束打扮後來坐此位,以激勵學生專心向學等。解放至今,南溪地區此風不長了。龍身從頭至尾畫上帶有某種顏色的鱗片,前端兩側對稱地畫上雙龍搶寶,末端畫上對稱的飛鳳含書,最末畫上對稱的蝙蝠(取鍾馗打鬼及五福呈祥之義)。龍身中間畫上八仙所執寶貝(如葫蘆、芭蕉葉、魚鼓道板、寶劍、如意、笛子、金錢、花籃……),每件寶貝中間畫上祥雲,意為八仙騰雲過海各顯神通。龍舟以色彩區分有紅、白、綠、藍、黃等,其中黃龍以示該鄉有萬人以上的盛族,黑龍在潮汕地區就沒有出現。據傳往昔曾有黑色龍舟,因在一次比賽中,船捲入旋渦溺死甚多,傳為黑龍劃入水晶宮因不吉祥,故不受歡迎。各村新造龍船顏色的選定都需經過族長或是該鄉村的有識之士或權威人士商定後,再送交該村的“老爺”批准(即在神壇前拋信杯)才最後確定。傳說北溪村的藍龍仍按上述程序卻未能確定,等到造船的吉日良辰已屆,忽然間狂風大作,飛砂走石,人們遙望東方,見烏雲翻滾,隨後卷出一條灰藍色的龍來(其實是龍捲風出現的奇景),主事者及在場民眾異口同聲:造一條和東方的龍一樣的,最後確定造出一條粉藍色飄著白鬚的龍舟,總之,不論什麼顏色的龍舟都由工藝匠們裝飾得色彩明麗,光彩奪目,神采奕奕,威武雄壯,所到之處備受歡迎。

傳統龍舟活動是每年端午節前後,由悼念屈原演繹成全民健身活動,每年農曆四月初龍舟進水到五月中旬前後約一個多月時間。凡男性的老、中、青、少年都十分熱情參加此項活動。講究坐姿、劃姿、力度,做到快慢服從鼓手指揮,全船54人一條心。端午節一定要有組織進行表演賽或奪錦賽,供客人觀賞。

龍舟活動還與外交活動結合起來,除了宗親外,其它姓氏的村鎮也可以通過請龍舟,或租借龍舟等形式進行活動,名曰“洗港”。因龍舟畫著許多吉祥物加上八仙的傳說,人們認為:只要有龍舟進出的江河就能消災弭禍。連龍鬚也常被扯回家帶在小孩身上,說是能夠辟邪。已婚女郎帶上,寄望能生男孩。故而,龍舟所到之處鞭炮轟鳴,氣氛熱烈。

龍舟的活動形式多種多樣,除了上述的“練橈”“洗港”外還組織表演賽、友誼賽、奪錦賽、計時賽等,源遠流長,膾炙人口。亙古至今,軼聞不迭。其中以清朝末年,原福建巡撫丁日昌,晚年定居榕城;有一年端午節,於榕江北河主辦賽龍舟活動,名曰“放標”賽,時有南溪“三張”組織龍舟參賽,最後在爭奪冠軍時,“三張”的白龍與揭陽棉樹村的紅龍不相上下,到了終點衝刺時,雙方頭橈同時站起,以不同姿勢用橈“擊標”爭奪銀元時,“三張”頭橈向上挑,棉樹村的頭橈向下擊,結果,下擊的由於重心不穩,失足掉進河裡,銀元被我“三張”的代表隊奪得。棉樹代表隊不服,聲言要在揭陽城西門吊橋處滋事,加上北溪的藍龍因被擠出線外,雖速度最快也無緣獲獎,雖怒氣沖天也無可奈何。為了安全,“三張”龍舟只好繞道榕江南河而歸,至今南溪一帶還流傳著:“無膽大人敢放標,地方勢力任招搖。龍舟雖屬‘三張’勝,歸返難於過吊橋”的口頭禪。

清光緒(約公元1893年前後)年間,有揭陽西龍鄉林本大人於端午節在“三洲榕江河段,主辦龍舟賽,參賽者有揭陽屬龍舟及南溪“三張”龍舟。其時以銀元錦標為獎品,懸掛在橫跨江面的鐵索中間,參賽的北溪藍龍乘風破浪,突飛猛進,因舟速過快,龍嘴咬住鐵索,斷索而奪冠,龍齒卻斷了一個。1957年重造新龍時鑲上。神龍雅稱,名聞遐邇。北溪藍龍,先聲奪人,深博敬畏,傳有民國初期的一個端午節,揭陽有十八艘龍舟在‘三角渡’水域競賽,北溪藍龍猛衝賽區,衝開一條水路,勇往直前,兩岸觀眾掌聲雷動。當所有龍舟如夢初醒時,北溪藍龍已把所有龍舟遠拋在後,神龍威名再次口碑載道。

由於北溪藍龍在榕江水域有了‘天字一號’之雅稱,惹惱了揭屬許多鄉梓。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因北溪有好多人蔘加革命被劃成‘紅區’,而揭陽許多鄉梓參與國民黨圍剿紅區,乘亂之中,龍舟被其燒燬,龍舟活動一度中斷三十餘載。

延至1957年,人民翻身解放,年豐人樂,村民自願捐資重造龍舟。(其年新溪村始造綠色龍舟一艘),民間活動斷續開展。1963年為歡慶豐收,公社(現在稱為鎮)黨政下令龍舟進水慶豐年,並組織賽事。其年北溪二艘龍舟又在南溪寨前進行友誼賽,北溪龍舟再度蜚聲遐邇。但在文革期間,龍舟被列入“四舊”活動中斷17年。1980年,北溪首先恢復賽龍舟,轟動四鄰。端午天,北溪兩岸觀眾成千上萬,賽龍健兒分批輪換,用各種不同形式進行表演,博得觀眾頻頻喝彩。1983年端午前在“新溪柳村”的一次“洗港”時,藍龍咬斷橫臥江面的榕樹枝幹而再次揚名,爾後,由於鄉村的經濟狀況不佳,加上江河淤積,活動又中斷了。

龍舟活動緊隨形勢之變化,經濟之盛衰而斷續。北溪龍舟自1983年後就一直停止活動。由於年代久隔,龍宅失修,雨水及烈日侵蝕,致使龍舟破損不堪,加上河道淤阻,文化活動頻臨斷層……

改革開放後,龍舟更受重視,被列入體育比賽項目,講究穿戴整齊,參賽人員由集體或個人提供衣著或膳食。故每次活動耗費不少資金,作為南溪地區因集體經濟比較單薄,供養乏力,每次活動都有熱心者主動捐資贈物,文體活動得以弘揚。

2007年桐月,為慶祝揭陽建市15週年暨迎接2008年我中華奧運,市委下令,端午節百龍鬧榕江(共101艘),落實普寧市10艘龍舟(其中佔隴4艘)。任務落到北溪,因原有龍舟破損,勢迫重造新龍舟,餘同木波,浦吉二先生前往潮州庵埠聘請造船師傅,隨之興工建造,至梅月二十二日竣工進水,總造價8.7萬人民幣。資金來源:政府撥款、村民捐認及熱心者捐贈等。其年浚河清淤及新建龍宅工錢等總付出23萬元。政府撥款造龍舟,可謂是亙古未有之壯舉。

為響應揭陽市“百龍鬧榕江”之號召,普寧市政府又撥款作為普寧南溪代表隊練橈費用,其時“四張”共選派120名壯丁到南溪集訓,從農曆四月開始,終日鑼鼓喧天,閭里歡躍,盛況空前。在選派龍舟參賽時,市鎮組織人、船到下尾張“三江新河”比賽,最後選定北溪藍龍及下尾張白龍參加五月初五揭陽百龍大賽。

2007年5月4日,普寧市南溪鎮代表隊六艘龍舟赴揭陽參加表演賽後,留下二艘參賽的藍、白龍舟。農曆5月5月,全市選20艘龍舟分四組在榕江北河市政府前河段進行比賽,賽程1200米。第一組普寧28號船下尾張白龍以絕對優勢奪得小組第一名。第三組普寧代表隊第23號船北溪藍龍接著準備參加複賽,忽有普寧市某部門帶隊者向南溪代表隊的幾位領導說道:“既然勝了又何必再賽呢!回去吧!”本村的清海書記說:“不比賽恐爭不到名次。”帶隊者大聲說:“有誤由部門跟他們理論!”船上的人不知道緣故,聽從命令。就這樣不明不白連應有的進入“四強”的名分也丟了。北溪藍龍雖未獲獎,但在兩岸數萬觀眾的睽睽眾目中,龍光永耀,名聞四市。

揭陽大賽後,龍舟活動並未結束,農曆五月廿四日由鄉賢嬋文先生(深圳金寶寶紙業董事長)倡導主辦的榕江北溪河段的龍舟競渡活動,蔚為壯觀,有來自山東、四川及深圳等地的近百位商海巨賈駕八十餘輛轎車蒞臨北溪,轟動揭陽普寧及鄰近鄉鎮,盛況空前。通過活動,架設橋樑,增進友誼,促進了解,振興鄉梓。

由於原來龍舟宅不適合新龍舟的停放,在鄉村經濟拮据的情況下,鄉賢嬋文又慷慨捐資六萬餘人民幣建成頗具規模的新型藏龍閣。勒石流芳。

正是:福址隱神龍,英姿百代揚江海;

雄資襄梓里,傑構千秋播美名。

在龍舟大賽的推動下。龍舟體育活動不斷引向深入。2007年秋,北溪鄉許多熱心的青年人又自願捐資新造小龍舟一艘,同年臘月新溪村再添新龍舟一艘。從此,普寧南溪已擁有大號龍舟八艘、小龍舟一艘。隨著“小康”生活的到來,和諧社會的發展,傳統體育龍舟活動將會更加如火如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