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端午節之合肥人的那些端午事

端午節 蒼朮 艾草 菖蒲 合肥網 2017-06-07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合肥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吃五黃

老輩的合肥人都知道,合肥舊時曾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說法,即端午節一般是早上過,中秋節一般是晚上過。端午節那天,清早起來一定要吃粽子和綠豆糕,家裡老人還會點盤香,掛在屋子裡,家家戶戶要掛艾草、菖蒲,這些可以祛病除災。除卻吃粽子和綠豆糕,而老合肥還有一項必不可少的傳統,就是端午中午吃“五黃”——“燒黃鱔、拌黃瓜、燒黃魚、鹹鴨蛋黃,喝雄黃酒。”合肥民間相信吃了“五黃”就會五毒不侵,四季平安。過去雄黃酒是將雄黃加入白酒中直接飲用,現在大家都知道雄黃含有毒素成分,飲雄黃酒的人越來越少,所以”端午食五黃“習俗也漸漸變得殘缺起來。從前,雄黃酒除去飲用之外,在端午這一天,有小孩的人家都用手蘸著雄黃酒在小孩頭上寫個“王”字,並在耳朵後面、前胸、手臂都塗抹一點,以示可以怯毒,從而保護小孩子百病不生。另外,端午節這一天還要吃花糕和莧菜,花糕是用發麵加糖蒸制,形似元寶、蝴蝶,表面以紅色花點點綴,為兒童愛吃的應時點心。莧菜也是不可缺少的應時菜。俗謂飲雄黃酒可防生疥瘡,吃莧菜可淨腹,土話叫“打朗腸子”。

五毒隨身和戴香包

合肥人過端午除了吃的方面有講究,在穿和裝飾的方面也頗有特色。在這天,人們會將繡上蠍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這“五毒”形象的紅肚兜給小孩子穿,認為可以驅“五毒”,防瘟疫。同時,還要贈送香包給小孩子,香包又叫香荷包,一般為雞心形、粽形,內裝有雄黃、艾草等中藥成分,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筆者記得小時候,社會上曾一度爆發過腦膜炎疾病,那時候含有這些中藥成分的香包就出現了,筆者那時候身邊的小朋友幾乎人人身上都有這種香包,鬧得筆者以為天天都是端午節,天天都有粽子吃了。

端午佩戴闢兵符

端午習俗除了佩戴香包之外,按《嘉慶合肥縣志》記載合肥還有給佩戴“闢兵符”的習俗,所謂闢兵符並不是什麼紙符籙一類,而是赤白黃青黑五種彩色絲線系在手臂之上,可闢兵疫。關於系五彩絲線的由來則是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日,因此這一天都要以五色絲線纏繞手臂,以五色象徵五方鬼神齊來護佑,趨避凶器和惡鬼,漢朝人應邵《風俗通》則認為還能預防瘟疫。到了東漢時期,《後漢書》的作者范曄乾脆將其鄭重列入《禮儀志》中:“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雖然所繫之物和所繫之處略有出入,但是人們認為五色絲線能辟邪惡的說法則是一脈相承的。

自漢代以後,手臂纏繞五色絲線的習俗便一直沿襲流傳下來,後世還冠以各種名稱。《荊楚歲時記》稱:“以五彩絲係臂。名曰闢兵。令人不病瘟。”又有註解道:“……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一作百索)。名擬甚多。赤青白黑以為四方。黃居中央。……”

晉唐時,民間端午佩戴五色絲線已然成風,並加以裝飾便於互相贈送。晉人在《鄴城記》中稱:“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飲食祠神,及作五縷五色辛盤問遺。”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北方婦人,五月進長命縷宛轉繩,皆結為人像帶之”。宋時《東京夢華錄》中也有“端午時以百索為節令之物”的記載。幾乎與此同時,在邊疆崛起的遼國,也深受漢俗影響。《遼史禮志》載:每逢“五月初五日,午時,採艾葉和綿著衣,七事以奉天子,北南臣僚各賜三事,君臣宴樂,渤海膳夫進艾糕。以五彩絲纏臂膊,謂合歡結。又以彩絲宛轉為人形,簪之,謂之長命縷。國語謂是日為討賽咿唲。討,五;賽咿唲,月也。”到明代時,北京人又將五彩絲稱之為端午索。明朝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五月五日之午前……項各彩系,垂金錫若錢者、若銷者,曰端午索。”

大凡任何一種習俗風尚,其最初產生都必定簡單,此後因社會進化以及風土不同的關係,漸漸繁複,再加上附會日益增多,因此其本來面目往往變得模糊,跟其原意也就大相庭徑了。以系五彩線為長命縷為例,國內各地系法和稱呼也各不相同,從前漢代人是系在手臂或門戶上,到民國時則演變為系在手足和脖頸之上;而在北京平谷一代,則是頸、臂,腕、足都系綵帶,稱之為百歲索。河北一代,則系在脖頸和手腕處,稱為蟲不蜇;南京人則不僅系五色符線,還要系符牌。浙江諸暨、餘杭,則稱之為健線,江蘇睢寧則稱之為續命線。山西解州兒童在脖子上系綵線,俗謂“屈原縛蛟龍”。安徽懷寧,則是婦女們把五彩線系在手臂上,認為可闢兵疫。地處江淮之間的合肥亦是如此。(《嘉慶合肥縣志》:“端午,食角黍,飲菖蒲酒,簪艾虎,佩闢兵符,為競渡之戲。”)大約因舊時此二地兵禍不斷,故有此祈願也未可知。

端午節當天貼符像

舊時端午節需貼天師像、鍾馗像、鍾馗嫁妹圖、五雷符、韋馱鎮凶圖等各種繪有神仙鎮妖除惡的圖像,認為可以驅妖邪、鎮惡毒。一般人家廳堂樑柱、門窗帳屏,都有粘貼符像的。

端午節淨空氣懸艾葉菖蒲

合肥人諺語“吃過端午粽,才把棉衣送“說的就是端午之後正是天氣漸熱,蟲類繁生,病毒開始流行,各種傳染病紛紛伺機侵蝕人體健康,故而此時應當重視預防。端午節焚燒各類中草藥品,可以清潔空氣,比如燃燒蒼朮、白芷、艾葉等,今天合肥城內燃燒蒼朮等中藥的人家已然少見,燃燒艾葉的尚有人在。在合肥西鄉,至今仍保留端午燃蒼朮的習俗。同樣的,在室內播灑雄黃酒、艾莖酒、石灰水則可以殺滅病毒,而放除蟲菊一類的盆栽,也有助於預防害蟲的孳生。

端午採百草

採摘百草治療疾病,或留作藥餌,合肥民間俗稱為“草方或草頭方”,這些草藥不僅價格低廉,而且容易尋得,比如車前草,合肥人有順口溜“小小車前草,房前房後找”。這些草方草藥,在功效方面,有時用於不治之症,往往具有神效。草藥一般都在五月五日採集,《荊楚歲時記》謂端午採雜藥,賽龍舟,可見在六朝時期就已相沿成習。舊時合肥人採摘艾草,將其編為虎形戴在身上或插於門戶之上,俗稱艾虎,用來攘除毒氣。近代以後世人嫌其繁瑣,遂以直接在門頭懸掛艾草代替,一般會將艾草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此外,合肥民間於端午日還採摘蒼朮、菖蒲等草藥,或用於插在門上,或用於點燃淨化空氣,或用於種植以應節令。醫者則捕捉蟾蜍、蜈蚣等毒蟲以留作藥餌。以上由此可見,端午的一切飲食服飾,都有闢毒祛惡趨吉避凶之意,因此堪稱我國民間的醫藥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