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巷頭:敢為人先奮鬥成“中國毛織第一村”

大朗巷頭:敢為人先奮鬥成“中國毛織第一村”

■2019年6月11日,中國毛織第一村——大朗鎮巷頭村。圖為一年一度的中國(大朗)國際毛織產品交易會盛況 記者 程永強 攝

大朗巷頭:敢為人先奮鬥成“中國毛織第一村”

■中國毛織第一村——大朗鎮巷頭村生產的毛線產品 記者 程永強 攝

提起東莞毛衣,大家首先會想到大朗,而提起大朗毛衣,就不能不提巷頭社區。自1979年引進第一家毛織廠以來,巷頭人始終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硬是在不產一根羊毛的情況下,奮鬥成為 “中國毛織第一村”。

如今,該社區坐擁4個專業市場、9條毛織專業街,同時結合3.25平方公里毛織核心區建設,形成商業氛圍濃厚的毛織商圈,已成為大朗最重要的“毛織產品發源地”“毛織產品銷售基地”“毛織產品集散地”。2018年,該社區集體總收入18894萬元,同比增收2786萬元,增長17.3%。

經過多年發展,該社區創造了一個“世界第一”(2000年榮獲多倫多國際醒獅邀請賽第一名)、五個“全國第一”(2013年被授予“中國毛織第一村”稱號、2016年編纂全國第一部村級綜合年鑑《巷頭年鑑》、2016年巷頭小學入選教育部第一批信息化試點項目單位、2018年中國三對三籃球聯賽全國總決賽男子青年組第一名、2018全國美麗鄉村籃球大賽冠軍)的佳績。

10戶巷頭人有8戶開辦毛織廠

對於巷頭來說,毛織產業是社區經濟發展最主要的產業支柱,也是實現社區富民強村的特色產業。1979年,聽說有一位香港人有意向到東莞投資辦毛織廠,巷頭村幹部陳秋順及其同事連夜趕往深圳,他們等了兩天兩夜,才把香港老闆拉到巷頭走了一圈。看到巷頭的投資環境不錯,這位香港老闆即時簽下開辦擁有16臺機器的毛織廠合約,這便是該社區引進的第一家毛織廠——志旺毛織廠,毛織產業在巷頭踏出了發展的第一步,也標誌著巷頭從農耕時代邁入工業時代。

“巷頭人紛紛洗腳上田,進入港資企業打工。”巷頭社區居民陳漢明表示,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腦子活絡的巷頭人開始“自立門戶”,紛紛辦起了“兄弟檔”“夫妻廠”等家庭作坊式毛織廠。一時之間,毛織廠在巷頭遍地開花,10戶巷頭人就有8戶開辦毛織廠,幾乎全體村民都參與到毛織行業當中,村裡每個角落都是織機聲,形成“家家毛線繞、戶戶織機響”的熱鬧景象。

就在此時,陳漢明買來24臺手搖機,辦起了毛織“夫妻廠”。另一個居民陳志強看到其中的商機,也開始自己出來創業。“剛起步不久,競爭小,需求大,利潤比較高。” 陳漢明和陳志強兩人回憶說,由於能賺錢,大家都起早貪黑,乾得很起勁。

村委會預先購置發電機給企業用

改革開放以來,整個大朗乃至東莞,並非只有巷頭髮展毛織產業,甚至落戶大朗的第一家毛織廠也不在巷頭,但是為何唯獨巷頭的毛織產業發展得快、走在前列?

“多虧了歷屆村幹部的努力,他們能夠抓住機遇,有眼光、意識強。”巷頭社區黨工委書記陳錦照道破了其中的玄機,當時供電嚴重不足,村委會預先購置了大量發電機,供毛織廠使用,很好地解決用電問題。“巷頭的優勢還體現在村民比較團結,親戚、朋友之間願意互相帶動辦廠,包容性也比較強,故而吸引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陳錦照進一步解釋說,村民們還有著極強的商業敏感性,他們能夠搶先到廣州進行內銷。

“主動到廣州去交易,讓巷頭的毛織廠開始突破單純的來料加工,開始走內銷的道路。”陳漢明向記者表示,淡季的時候,接不到大廠的訂單,巷頭的毛織廠開始到廣州尋找客商交易。由於巷頭的毛織產品質量過硬,加上當時大朗舊汽車站就在巷頭,客商來大朗,首先就到巷頭尋求合作。1995年,巷頭以地作價,與大朗政府一起建立了廣東毛織市場,從此巷頭和大朗的毛織產業,有了一個對外展銷的重要平臺。上世紀90年代,上述幾個因素疊加一起,巷頭毛織產業迎來了發展壯大與騰飛。

4個專業市場9條毛織專業街

進入2007年,巷頭順應市場發展形勢,從研發、人才、“觸電”上線、融合配套產業等方面進行轉型升級,使毛織產業得到新的驅動力量,形成“毛織+電商+物流+服務”的產業發展格局,一年一度的中國(大朗)國際毛織產品交易會主會場就設在該社區。

40年來,憑藉敢為人先、奮力拼搏的精神,巷頭毛織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形成了生產專業化、經營規模化、產品品牌化、市場國際化的龐大的產業集群。如今,只要與毛織有關的配件或材料,都能在巷頭買到。

據介紹,2013年,巷頭被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授予了“中國毛織第一村”稱號。陳錦照介紹,目前巷頭坐擁中國(大朗)毛織貿易中心、廣東毛織市場、環球貿易廣場、紡織世界等大朗毛織4個專業市場,建有創意中心、環城物流園、紅旗商業廣場等配套,打造了富康路、富華北路等9條毛織專業街,同時結合3.25平方公里毛織核心區建設,形成商業氛圍濃厚的毛織商圈,已成為大朗最重要的“毛織產品發源地”“毛織產品銷售基地”“毛織產品集散地”。

創建更加和諧幸福的新巷頭

隨著毛織產業的快速發展,巷頭人的生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巷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從事與毛織有關的經濟活動,其收入有90%更是來自於毛織產業。毛織產業的發展為巷頭帶來了更旺的人氣,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和務工人員進駐巷頭髮展,無論是商業需要還是居住需要,從事毛織行業的商人和務工人員對出租屋和廠房的需求比較大,因此,巷頭人出租的廠房和商鋪有93%與毛織有關,並且物業租金呈現直線拉昇,收入大幅增加,社區居民的生活變得富裕起來。

陳錦照表示,接下來,巷頭社區將全面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圍繞“灣區強鎮、品質大朗”建設,繼續加快社區經濟發展,實現社區收入穩步增長,保持自身的發展競爭力;加強城市品質建設,完善城市配套,為產業發展創建一個更優質的承載空間,為居民生活營造一個更好的城市環境;繼續增強社會治理能力,為廣大群眾營造一個安全、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繼續加大民生建設力度,以更加多元化的創新方式為群眾提供服務,最大限度滿足群眾需求,創建一個更加和諧幸福的新時代新巷頭。

打造“十分鐘”生活圈

建成“四館一中心”

生活富裕起來,巷頭社區開始大力改善社區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2016年,巷頭投入12億元建成巷頭花園,極大地改善了社區居住環境,還使原來分散居住的居民集中居住起來,促進鄰里之間的關係,營造出更和諧更幸福的氛圍,有力增強社區的凝聚力。為進一步提高群眾的生活品質,巷頭以巷頭花園為中心,從生活配套、服務活動、文化生活等方面下功夫,提升群眾幸福感。為打造“十分鐘”生活圈,該社區在巷頭花園附近建設了長者居住中心,讓老人集中居住,更好地集中服務老人,提升老人居住環境,也方便居住在巷頭花園的居民照料老人,並把社區衛生服務站搬遷到長者居住中心,方便社區居民和老人享受醫療服務。把巷頭幼兒園搬遷到巷頭花園附近,既提升幼兒教育環境,又方便學生就學和接送。同時還在巷頭花園建設了花園市場,方便社區居民日常購物。陳錦照表示,這些項目以巷頭花園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集就學、醫療、購物於一體的“十分鐘”生活圈,比較符合追求便捷的現代生活方式。

在巷頭花園,該社區還建成佔地6000多平方米的“四館一中心”,包括村史館、毛織展覽館、圖書館、嶺南藝術館、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並在其中設置了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傳承基地、南嶺梅藝術館、生活館等,成為社區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利用“四館一中心”,該社區常年開展多種形式、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努力搭建社區居民文化、學習交流的平臺,營造健康向上的社區文化氛圍,增強居民群眾對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幸福感。

城市品質也在逐步提升。該社區先後建設了巷頭大廈、創意中心、紅旗商業廣場等現代城市項目,強化城市服務功能;投入500多萬元升級富康路燈飾,安裝沿線建築牆面燈飾和升級沿線路燈,升級1條主街和近20條內街的1200個招牌,打造1公里“星光大道”,進一步美化城市夜景;實施“智網工程”,進行網格化管理,投入600多萬元建設視頻監控系統,以現代科技和高效管理的結合,進一步加強城市管理精細化;投入150萬元打造了長約400米的“消防安全示範街”,有力營造安全的消防環境,為毛織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投入500多萬元建設可容納1500人的籃球館,投入250萬元建設副館,完善和提升城市基礎配套。可以說,通過城市品質提升建設,巷頭的城市面貌從硬件建設、基礎配套、精細化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變和提升, 實現了舊貌換新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