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 | 丁寶楨的墓才剛被發現,但丁寶楨的這塊匾卻早就在百花洲了


發現 | 丁寶楨的墓才剛被發現,但丁寶楨的這塊匾卻早就在百花洲了

最近,關於丁寶楨墓在濟南被發現的消息引起了轟動。丁寶楨,作為晚清名臣,在山東做了近10年的巡撫,被稱為“清代山東最有作為的地方官”。在任時,他治理黃河,興修水利,誅殺患逆,整頓吏治,興辦洋務,體恤民困。時人對丁寶楨的清風亮節推崇備至,贊其操守“清絕一世”;後人為其作傳時評價他“至今言吏治者,常與沈葆楨並稱,尤勵清操”,這在晚清封建官僚中是少見的。丁寶楨的傳奇故事不僅限於官場,相傳,知名魯菜“宮保雞丁”也與他有關。關於丁寶楨墓的消息,小編學識淺薄,不敢妄言,但可以藉此機會各大家介紹一下這位傳奇巡撫的些許故事。

發現 | 丁寶楨的墓才剛被發現,但丁寶楨的這塊匾卻早就在百花洲了

丁寶楨(1820-1886),字稚璜,貴州平遠(今織金縣)人。道光二十三年舉人,咸豐三年中進士,授庶吉士。同治二年(1863)任山東按察使,次年遷布政使;同治六年(1867)升任山東巡撫;光緒二年(1876)擢升為四川總督。光緒十二年(1886)在成都逝世,死後被葬於濟南。著有《丁文誠公奏稿》、《丁文誠公遺集》等。

丁寶楨住在哪?

在2002年4月進行的文物普查中,位於省城舊軍門巷的一座規格很高的舊式門樓被文物工作者“重新發現”,這裡是晚清山東巡撫丁寶楨的故宅。

之所以用“重新發現”,是因為,早在1985年出版的《濟南掌故》一書(嚴薇青先生著)中,就明確記有“西門裡舊軍門巷中間路西十一號大門,即當年丁氏故居”。或許和當年對丁寶楨的歷史評價有關,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它的人文價值,它在世人眼中的身份,就是個普普通通的老房子。

發現 | 丁寶楨的墓才剛被發現,但丁寶楨的這塊匾卻早就在百花洲了

這處豪宅的門樓竟有六七米之高,整體保存完好,門枕石高約0.7米,石面雕有石榴、佛手、葡萄、壽桃等精緻圖案,挑簷石上的獅子滾繡球石雕及門楣上方的高浮雕走馬板均保存完好。門樓內側為左右門房。

發現 | 丁寶楨的墓才剛被發現,但丁寶楨的這塊匾卻早就在百花洲了

在此長大的成建華老人說,以前門前為石階,門檻很高,兩側為上馬石。據瞭解,規格如此高大的門樓在濟南老城幾乎絕無僅有,與一般民宅形成顯著等級差別。與門樓規格相稱的是,進門後正前方那堵5米來寬、4米多高的影壁。

發現 | 丁寶楨的墓才剛被發現,但丁寶楨的這塊匾卻早就在百花洲了

經考證,這就是丁寶楨故宅。其院落原始大小應為南北長約30米,東西長約70米,內分為五處院落。在結構上具有中國傳統建築的典型特色,沿正門向西的中軸線,三進院落依次展開。這三進院落北面另有兩處跨院,為書房和僕人居室。可惜的是,建於20世紀70年代的一單位廠房樓將院落及建築侵吞大半,從殘牆的舊屋依稀能看出當年的豪華。院內老人回憶說,當時由東、西、南、北上房組成的大宅院闊著呢,雖是平房,高度卻能趕上現在的二層樓。

丁寶楨在哪裡辦公?

山東省人大常委會辦公所在地址——濟南珍珠泉大院。之所以為神祕,就在於該地為歷代山東省最高軍政長官工作的地方。據考證,此地清朝為山東行省巡撫部院衙門。

發現 | 丁寶楨的墓才剛被發現,但丁寶楨的這塊匾卻早就在百花洲了

歷代統治者多在此建立官邸,金末元初曾為山東行上書省兼兵馬都元帥張榮府邸,明朝天順二年為明英宗朱祁鎮之子朱建麟的德王府。清康熙五年,撫臺周有德在此院建全省首府衙門“山東行省巡撫部院”。而作為知名山東巡撫的丁寶楨,就是在這裡辦公的。

在這座辦公室裡,丁寶楨平定了山東的各路內亂,什麼捻軍、宋景詩等等,排除了這些武裝對於朝廷的軍事威脅,也安定了山東老百姓的生活,當然深得朝廷器重。黃河決口,他力請即時動工,並請命親自督修。不到兩個月竣工,費半而功倍。後黃河又在石莊戶決口,河水奪流南下,當朝廷上下治水之議莫衷一是之時,他毅然奏請督工堵築,使河水入海。丁寶楨創辦了尚志書院,鼓勵讀書人鑽研學問,他創辦了近代山東最早的官辦書局——山東書局。1875年(光緒元年),他更奏請在濟南北郊新城購買民地,創設山東近代首家官辦工業企業——山東機器製造局。所有這些政績,都體現出丁寶楨為官的勤勉與盡責。

發現 | 丁寶楨的墓才剛被發現,但丁寶楨的這塊匾卻早就在百花洲了

1886年67歲的丁寶楨死於四川總督任所。過去有人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丁寶楨做了十年巡撫、十年總督,由於俸金多數用於濟困助教,在病危時竟然債臺高築,只好上奏朝廷:“所借之銀,今生難以奉還,有待來生含環以報”。

一個貴州人,43歲時來到山東,在山東做了十四年官,在離開了山東十年之久後,被山東人請求將他的靈柩運回山東安葬,並立祠祭祀,說明丁寶楨與山東人之間的感情之深。

丁寶楨的“大賓第”牌匾

在如今的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裡,有一處“泉水人家”民俗館,大門處懸掛著一塊牌匾,上寫“大賓第”,因是繁體書寫,偶有遊客會錯讀為“大寶第”,但這塊牌匾卻大有來頭。還引得丁寶楨後人,丁氏族委會副族長、丁寶楨七世族孫丁迎春,丁寶楨七世族孫丁忠文特地前來拜訪。

發現 | 丁寶楨的墓才剛被發現,但丁寶楨的這塊匾卻早就在百花洲了

這塊牌匾是同治年間,山東巡撫丁寶楨為濟南的一個鄉紳所題寫的門楣匾額。當時在縣級以下是沒有官員的,基本上以鄉民自治為主,但是朝廷會給予一個地位的認可,丁寶楨作為山東巡撫,為鄉紳題寫門楣,也是兩種文化的一種交匯跟融合。

發現 | 丁寶楨的墓才剛被發現,但丁寶楨的這塊匾卻早就在百花洲了

丁寶楨後人與民俗館負責人在“大賓第”下合影

民俗館明清展廳內,很好地反映了山東的官有清名,商有厚德,民有家風,也可以看出當時丁寶楨治下山東的一個縮影。

廳內懸掛“正大光明”牌匾,之前是掛在山東巡撫衙門上的匾,道光皇帝繼位後,就出了一個新政策,各省的總督、巡撫,如果幹得好的話,皇帝很滿意,就允許你在衙門,也就是你的辦公室掛上跟皇上辦公室一樣的牌匾,而這塊正大光明匾,正是當時山東巡撫衙門的匾,雖然並非直接賜予丁寶楨,但此匾額卻體現出了當時山東官員的盡職盡責,而丁寶楨更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巡撫。至於到底是賜給誰的,小編賣個關子,您可以到民俗館來親自核實一下。

發現 | 丁寶楨的墓才剛被發現,但丁寶楨的這塊匾卻早就在百花洲了

而鄉飲大賓更是與“大賓第”相呼應,鄉飲來源於周禮,是一個儀式,鄉飲酒禮,相當於現在的道德模範表彰大會,按照不同的級別分為大賓、僎賓、介賓、眾賓等。如此說來,“大賓第”更是一個比較高的讚譽了,而丁寶楨親自手書賜匾,更體現出了當時的民風淳樸高尚。

如今丁寶楨的這塊牌匾,已經成為歷史的載體,記錄著傳奇的故事,更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吸引著更多的人前來品味。

發現 | 丁寶楨的墓才剛被發現,但丁寶楨的這塊匾卻早就在百花洲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