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是慈禧紅人,慈禧加急懿旨救他,為何他還是被丁寶楨殺掉

1844年,安德海出生在直隸青縣一個極度貧困的農民家庭裡。由於父母早亡,兄妹3人被迫寄養在叔父家。但叔父是一個老光棍,好吃懶做,對3個孩子不聞不問。身為大哥的安德海,只好到本村的財主家打工,以維持生計。

10歲時,安德海自閹進宮,在咸豐帝身邊當差。由於他機靈圓滑,手腳麻利,又曲意逢迎,特別能讒言獻媚,很快就得到咸豐和慈禧的寵愛。

安德海是慈禧紅人,慈禧加急懿旨救他,為何他還是被丁寶楨殺掉

(安德海劇照 )

在辛酉政變時,安德海奉慈禧之命,兩次往返於北京和熱河之間,為慈禧和恭親王奕欣傳遞消息。最終讓奕欣成功擺脫了肅順等八大臣的圍追堵截,來到熱河面見慈禧,發動了“辛酉政變”,削奪了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讓慈禧開啟了垂簾聽政,獨掌清廷大權數十年的歷史。

安德海在此次政變中立下奇功,助慈禧成功上位,因此被慈禧提拔為自己寢宮的總管,賞六品頂戴,成為了慈溪身邊炙手可熱的紅人,被人稱作“安大總管”或“安二爺”。官員們為了討好慈禧,紛紛巴結安德海,愈發地讓他驕橫跋扈,不可一世。

安德海得勢後,為了進一步討好慈禧,惡意中傷朝廷大臣,連當初一起發動政變的恭親王奕欣,都不放在眼裡。他多次在慈禧面前進讒言,說奕欣挪用軍費修建自己的花園,肆意貪汙受賄,最後導致奕欣被剝奪了議政王一職。

安德海不但對大臣下黑手,甚至連同治皇帝載淳都不放在眼裡。他經常到慈禧面前打載淳的小報告,把載淳在書房裡的調皮表現,添油加醋地告訴慈禧。為此,載淳經常被慈禧責罵,安德海還在旁邊裝腔作勢地附和,甚至還無視君臣禮儀,出言訓斥載淳。

當年僅6歲的載淳繼位後,就曾對身邊太監說,他第一個想殺的人就是“小安子”。後來,在一次載淳的生日宴會時,他當眾賜安德海“綠頂子”,以此來羞辱他,可見載淳對安德海的厭惡和痛恨。

安德海仗著有慈禧這個後臺,完全無視載淳和大臣對他的不滿,依然趾高氣揚盛氣凌人,沉浸在權勢滔天為所欲為的氛圍裡。

安德海是慈禧紅人,慈禧加急懿旨救他,為何他還是被丁寶楨殺掉

(載淳劇照)

1869年,清廷著手為載淳的大婚做準備,安德海以為皇上採購婚禮用物為由,在徵得慈禧的同意後,帶領一幫死黨,前呼後擁地前往江南一帶辦差,順便遊山玩水,顯擺威風。

出京後的安德海,風光無限。他找了兩艘太平船,掛上龍鳳旗,僱了幾個保鏢,帶上他的叔父和妻子,一行30多人浩浩蕩蕩地沿著京杭運河南下,以欽差大臣的身份過州走縣,沿途得到了一些勢利官員的迎來送往,巴結討好。

當安德海的船隊經過山東境內時,安德海還過了一個場面宏大的生日聚會,不但藉此聚斂錢財,中飽私囊,還惹得當地百姓聚眾圍觀,一時引發轟動。

德州知州趙新聞訊後,將安德海的私自出京,擅用皇家御用禁物龍鳳旗,肆無忌憚騷擾地方的行為,報呈了山東巡撫丁保楨。丁保楨本來就對安德海的驕橫跋扈極為不滿,於是下令泰安總兵王心安、知縣何毓福將他緝拿歸案。

丁寶楨是咸豐時期的進士,47歲時升任山東巡撫,是晚清官場中一股難得的清流。他為人剛直不阿,鐵面無私,為官清廉,政績卓著,在朝野都有極好的口碑。

同時,他對安德海禍亂朝政,恃寵而驕的行為深惡痛絕,早就想找機會除之而後快。

安德海歸案後,丁寶楨一面以最快的速度上奏載淳,一面對安德海進行了審訊,以固定證據。安德海面對丁寶楨,依然十分囂張:“奉皇太后命,誰敢犯者,圖自尋死耳。”

安德海是慈禧紅人,慈禧加急懿旨救他,為何他還是被丁寶楨殺掉

(丁寶楨劇照 )

​丁寶楨淡定地歷數安德海的罪狀:“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見明降諭旨,必詐無疑;善用御製禁物龍鳳旗,死罪。”

安德海的奏摺到達載淳手裡時,恰逢慈禧偶然風寒,命他代批奏摺。對安德海早已忍無可忍的載淳于是下旨:“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矯飾。”

實際上,逮捕安德海的時候,其手下有幾名太監逃脫,他們馬不停蹄地回京報告了慈禧。慈禧聞訊後,頒下了六百里加急的懿旨,想救下安德海,因而其懿旨先於載淳的密旨到達。但丁寶楨雖然接了慈禧的懿旨,並未當場宣讀,而是巧妙地以建好皇亭後宣旨為由,成功地拖延了時間,等到了載淳的聖旨。

在載淳密旨到達的當晚,丁寶楨就將安德海押赴刑場,一刀就結果了他的性命。

安德海被誅後,丁寶楨隨即聲明鵲起,朝野對他智斬慈禧的紅人大加讚賞,稱讚他不畏權貴,為國除奸。李鴻章在得知消息後說“稚璜成名夷”。 曾國藩也給予他高度讚揚:“稚璜,豪傑士也!”

至於慈禧,她知道安德海僭越違制,一路招搖,罪無可恕,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沒再追究任何人的責任。

後來,丁寶楨在山東巡撫任上政績斐然,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稱讚,被當地百姓成為“青天”,自發為他建造生祠,表彰他對百姓的貢獻。

1877年,光緒賜丁寶楨頭品頂戴、太子少保,兼任兵部尚書,遷任四川總督。在四川期間,他籌建了四川機器製造局,整治了都江堰,同樣造福了四川百姓,讓當地人民五穀豐登,安居樂業。為此,慈禧還專門賜字“國之寶楨”,以示嘉獎。

1886年,66歲的丁寶楨在四川任上去世,竟然沒有錢財辦理身後事。在屬下的資助下,丁寶楨的靈柩才回到了山東,當地百姓“郊野祭弔,軍民悼哭”,場面十分動人。

(參考資料:《清史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