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

隨著我國農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推動我國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需要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發展現代農業,推動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需要採取有力扶持政策和措施,加快現代農業的建設。

"

隨著我國農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推動我國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需要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發展現代農業,推動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需要採取有力扶持政策和措施,加快現代農業的建設。

推動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 堅持實現城鄉統籌,實行農村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戰略

農業是整個社會經濟大系統中的基礎系統,因此,必須把農業現代化戰略納入整個社會經濟現代化戰略之中,把農業現代化納入農村現代化戰略之中。從我國國情出發,只有把農業現代化與農村工業化、城市化同步推進,才能有效地改善現代農業建設的外部環境條件,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進程。從我國人口近80%在農村的國情來看,既難以完全依靠城市工業積累為現代農業提供足量的資金,也不可能完全靠城市二、三產業發展來吸納現代農業過程中從農業轉移出來的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因此,農村工業化必須與城市化結合進行,拆除城鄉壁壘,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形成城鄉發展、產業佈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和社會管理一體化新格局,實現城鄉經濟社會良性互動。要讓鄉鎮企業逐步向工業園區集中,讓務工經商的離農的農業人口既離土又離鄉,引導土地合理流轉相對集中,實行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的產業化、專業化和社會化。使農業現代化跟上工業化、城市化的步伐,最終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2. 完善利益補償機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糧食主產區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主產區利益補償問題,進一步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建立對主產區政府轉移支付穩定增長機制,強化並落實銷區政府糧食安全責任制,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調整糧食風險基金比例,保證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需要。中央財政增加補助地方規模和比例,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補貼力度,切實減輕主產區地方政府的財政負擔。二是在糧食主銷區建立糧食生產補償基金,出臺相關運費補貼等政策,幫助主產區解決商品糧外銷、外運的問題,環節地方政府的壓力,充分體現向糧食主產區傾斜的政策。三是在糧食主產區和主銷區合作建設糧食生產基地,通過現有政策和自己渠道加大對糧食主產區投入,在糧食主銷區提取部分土地出讓費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給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基地,加大體現對主產區的利益補償和轉移支付效果。

3. 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

我國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要在日益嚴峻的資源約束條件下,實現農業的持續穩定增長,關鍵在於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力度。在加大保護資源環境力度的基礎上,走依靠農業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耕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的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道路,應建立以國家為主體,企業、農民和社會共同參與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確保在農業科研和推廣方面的經費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時推廣應用。國家應採取有力政策措施,免費為農村培養科技人才,提高現有人員的待遇,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4. 穩定小農與發展大農並舉

在實現現代農業的發達國家中,農業經營制度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商業化、規模化的大農經濟,另一種是不少歐洲國家及日本為代表補貼型的小農經濟。建設我國現代農業不適宜走美國式的農業道路,也不適宜走歐洲國家及日本為代表的農業道路。建設我國現代農業,適宜走兩種農業經營模式並舉的新路。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的前提下,穩定發展以小農家庭經營為基礎,走內涵式的小農集約經營的道路。在政府的支持和保護下,引導小農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小農的組織能力。有目的推廣技術適用,資金投入不多,經濟效益明顯但耗費勞動工時較多的經營項目,生產一些高附加值農產品,導致產出有較大幅度增大,以達到儘可能擴大農業產業內部勞動力吸納率,提高農民收入的目的。

選擇國有集體農場、龍頭企業、種養殖專業大戶,發展以市場為導向的大農經濟,實行有償轉讓土地,走內涵式的大農規模經營道路。在高效種養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創匯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銷售領域發展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建立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種養業的生產規程,農產品加工的標準化流程,質量檢驗檢測規程,有意識的採用技術含量高,資金投入適度,產品附加值高,經濟效益顯著的經營項目。使農業從勞動密集型逐步轉變為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勞動密集相結合的有競爭力的產業。

5. 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

政府的支持和保護是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要切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財政支出結構,大幅度增加有利於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和農民可以直接受益的資金投入比重。第一,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第二,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力度。第三,加大對農業公共服務的投入。第四,增加對農民的直接補貼,集中產糧區主要糧食品種良種補貼等各項生產補貼制度,根據需要適時建立其它主要農產品的生產補貼制度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價格的補貼制度。第五,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公共事業的投入。

6. 建立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

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利於促進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在實踐中正在不斷髮展和完善。推進農業產業化首先要使一部分農民成為專業化的生產經營者,建立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同時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發揮農民合作社的橋樑作用,在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方面逐步實現社會化。到2010年底,全國合作社數量超過35萬家,大體平均每月新增1萬家;實有入社農戶約2800萬左右,約佔全國農戶總數的10%。農民專業合作社涉及種植、養殖、農機、林業、植保、技術信息、手工編織、農家樂等農村各個產業,業務活動內容涉及農資供應、農技推廣、土肥植保、加工、儲藏和銷售等各個環節。

7. 建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中國實施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成功解決了我國農業科研體制多年積累的弊端。首先它為農業發展方式優化升級提供了科技支撐。依靠科技進步提升農業的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其次,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建設了一套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從研發到市場各個環節緊密銜接的技術體系,成功的解決了農業科技與農民的技術對接問題。第三,大力推進產學研、農科教結合,促進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緊密銜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

8. 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由於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農民的承包地不僅是基本的生產資料,而且還是重要的生活保障。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採取了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等一系列措施,而且在土地承包權流轉中繼續發揮土地的保障功能,沒有使農民因土地承包權流轉而失去生活保障。在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方面,採取的措施有:大力發展非農產業、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等。

9. 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結合我國具體實踐,始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提高農業農村經濟整體素質,增強農業農村經濟在產業、區域、環境等方面的協調性。大力倡導循環農業、節水農業、生態農業等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推動農業和農村節能減排,實現農業生產、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的有機結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