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自己把事情搞砸?這可能是你更靠譜的表現

電腦 中管院康養信息中心 2019-04-16

當有人交給你一項任務時,你會有怎樣的反應?

也許你是這樣的:我一定會把它做好,不辜負大家對我的信任!

你也可能會這樣:我可千萬別把這事兒搞砸啊,萬一我犯錯連累了大家那可就慘了(小聲嘀咕)

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境,當我們接受一項任務時,除了承諾自己會認真完成,可能也會或多或少地在心裡悄悄地擔心,萬一把事情搞砸了怎麼辦?對於這種擔心,心理學家稱之為“內疚傾向”。

簡單來說,內疚傾向就是我們對於自己是否會產生內疚情緒的預期。它和內疚是不一樣的,“內疚”是指在我們犯錯之後感覺到的慚愧不安的情緒,而“內疚傾向”是指在我們剛剛接受一項任務的時候,想象自己如果把它搞砸了,我們預期自己將會產生內疚感,這種感覺可以在最開始就幫助我們避免錯誤。

害怕自己把事情搞砸?這可能是你更靠譜的表現

高內疚傾向的人更可靠

芝加哥大學的Emma Levine教授研究發現,“內疚傾向”比外向、開放、隨和等各種性格特徵更能預測一個人值得信賴的程度。具有高內疚傾向的人更值得信任,在完成任務時是更靠譜的選擇。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找來了400名成年人,用問卷評估了他們的“內疚傾向”水平和可靠性意圖(是否願意做出可靠的行為),接著,讓參與者進行了一個經濟遊戲,並用他們在遊戲中的行為來衡量參與者是否真的做出可靠行為。

這個經濟遊戲是這樣的:遊戲中有兩個角色小A和小B,在遊戲開始的時候,小A有1塊錢,小B沒有錢。在遊戲的第一個階段,小A可以選擇把自己的一部分錢給小B,之後進入第二個階段,小B手裡的錢會變為原來的2.5倍,然後小B可以選擇自己留下全部的錢或把一半的錢還給小A。在這個遊戲中,小A擔任的角色是一個信任者,他可以選擇自己是否要信任小B(給小B多少投資),而小B的角色是被信任者,他的行為(是否歸還一半收益)體現了他是否值得信任,遊戲會進行多輪。

害怕自己把事情搞砸?這可能是你更靠譜的表現

你是小A或者小B時會做出什麼選擇呢?

在正式實驗中,研究者告訴參與者他們被隨機分配成為小A或者小B,但實際上,每一個參與者都是小B,而小A則由電腦控制,電腦小A不論小B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每次都會把自己全部的錢給小B。這樣,研究者就可以通過參與者選擇歸還錢的次數來衡量他是否值得被信任。

實驗結果顯示,在“內疚傾向”上得分更高的參與者,在可靠性意圖上的得分也更高,並且在遊戲中選擇還錢的次數也更多,可見他們更可靠、更值得被信任!

害怕自己把事情搞砸?這可能是你更靠譜的表現

內疚傾向將帶來更高的人際責任感

在此基礎上,研究者進行了一系列後續研究。在後續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在高內疚傾向者眼裡,他們更渴望圓滿地完成工作,因此他們除了要讓自己獲得利益,也認為自己有責任讓同伴獲得更大的收益。因此,他們表現出更可靠的行為,建立和同伴間的信任關係,謀求利益最大化。這也是一種人際責任感的體現,即個體認為自己應該為他人負責,具有高內疚傾向的人也會有更高的人際責任感。

“信任和可靠性對有效的關係和組織來說至關重要。”研究者說,“當個人與組織之間的信任感消失時,會導致巨大的損失。不過,我們可以通過與更可靠的人建立人際關係,來減輕這種損失。這些研究幫助我們加深了對信任感的認識,我們可以說:當決定要信任誰的時候,信任那個有‘內疚傾向’的人。”

害怕自己把事情搞砸?這可能是你更靠譜的表現

“內疚感”並不意味著無助與懦弱,卻能夠促進你高效工作以及建立和同伴的信任聯結。做一個沒心沒肺的人很灑脫,但做一個會內疚的人,或許會被更多的人喜愛、欣賞、信任。那做一件事之前,與其莽莽撞撞,不如仔細想想任務各種可能的結果,給自己完成任務的信心的同時也給自己一點點對可能失敗的“內疚感”,讓這些適當的情緒,陪伴你成長。

文章轉載自果殼,侵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