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

上篇我們講了太原王氏始祖王昶,這篇講後三國最被埋沒的另一位名將王基。

王基,字伯輿,青州東萊曲城人。王基與鄧艾一樣都是寒門出身,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後,士族逐漸壟斷高位,日益腐敗,寒門則屈沉下僚,難以出頭。但是王基正好出於東漢察舉制與九品人官法轉型期間被選出的人才。由於這時期的選拔權力還沒完全被士族所壟斷,所以像王基這樣的寒門子弟仍有晉升空間。

王基父親王豹早逝,一直與叔父生活,十七歲就因孝順叔父聞名,被選為郡吏,但是因為非其所好而辭職,有才能的人果然比較任性。然後就直到曹魏黃初年間,曹丕推行九品官人法,王基被考察為孝廉。

王基的才能很快就被發現,先是曹魏朝廷徵召王基為郎中,時任青州刺史的王凌特別向朝廷請求讓王基留任刺史別駕,朝廷又徵召王基為祕書郎,王凌復請留下王基。而王朗卻要求徵召王基,為此還上書彈劾王凌,但王凌依舊把王基留下不遣入朝,可見王基之才非同一般。

王基被壓在青州時,幾乎沒有政績。王基大約在太和三年(229年)以後,才再度被關注,大將軍司馬懿徵召王基,不久便被提拔為中書侍郎。而事實上司馬懿在任期間,對人才的選拔相當有成效。除了王基之外,曹魏的後期知名將領鄧艾、石苞、州泰都是司馬懿提拔的,這樣不避門第,唯才是舉的做法,也為司馬氏日後奪權安插了許多儲備人才。

"

上篇我們講了太原王氏始祖王昶,這篇講後三國最被埋沒的另一位名將王基。

王基,字伯輿,青州東萊曲城人。王基與鄧艾一樣都是寒門出身,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後,士族逐漸壟斷高位,日益腐敗,寒門則屈沉下僚,難以出頭。但是王基正好出於東漢察舉制與九品人官法轉型期間被選出的人才。由於這時期的選拔權力還沒完全被士族所壟斷,所以像王基這樣的寒門子弟仍有晉升空間。

王基父親王豹早逝,一直與叔父生活,十七歲就因孝順叔父聞名,被選為郡吏,但是因為非其所好而辭職,有才能的人果然比較任性。然後就直到曹魏黃初年間,曹丕推行九品官人法,王基被考察為孝廉。

王基的才能很快就被發現,先是曹魏朝廷徵召王基為郎中,時任青州刺史的王凌特別向朝廷請求讓王基留任刺史別駕,朝廷又徵召王基為祕書郎,王凌復請留下王基。而王朗卻要求徵召王基,為此還上書彈劾王凌,但王凌依舊把王基留下不遣入朝,可見王基之才非同一般。

王基被壓在青州時,幾乎沒有政績。王基大約在太和三年(229年)以後,才再度被關注,大將軍司馬懿徵召王基,不久便被提拔為中書侍郎。而事實上司馬懿在任期間,對人才的選拔相當有成效。除了王基之外,曹魏的後期知名將領鄧艾、石苞、州泰都是司馬懿提拔的,這樣不避門第,唯才是舉的做法,也為司馬氏日後奪權安插了許多儲備人才。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老謀深算司馬懿

王基出任安平太守,因公事被免職。後來被曹爽所拉攏,出任安豐太守,治理嚴謹,兼領討寇將軍。因病被徵召回朝,出任首都行政長官河南尹。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誅殺曹爽三族,王基按例被免除官職。但由於此前曾經撰寫《時要論》譏諷曹爽的執政,王基不久以後就出任荊州刺史,加揚烈將軍。

嘉平二年(250年),與王昶一起出兵伐吳,王基也展露了自己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此戰王基進攻負責夷陵,截斷荊州往巫峽地區的救兵。夷陵守將步協來不及反應,只能閉城自守。王基於是下令佯攻,實則分兵襲取雄阜邸閣的糧倉,繳獲糧食三十餘萬斛,擒獲孫吳安北將軍譚正,接收降民數千口,王基把這些降民安置到曹魏新設立的夷陵縣。這也是三國殺王基臺詞的出處:佯攻夷陵,直取雄阜。

"

上篇我們講了太原王氏始祖王昶,這篇講後三國最被埋沒的另一位名將王基。

王基,字伯輿,青州東萊曲城人。王基與鄧艾一樣都是寒門出身,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後,士族逐漸壟斷高位,日益腐敗,寒門則屈沉下僚,難以出頭。但是王基正好出於東漢察舉制與九品人官法轉型期間被選出的人才。由於這時期的選拔權力還沒完全被士族所壟斷,所以像王基這樣的寒門子弟仍有晉升空間。

王基父親王豹早逝,一直與叔父生活,十七歲就因孝順叔父聞名,被選為郡吏,但是因為非其所好而辭職,有才能的人果然比較任性。然後就直到曹魏黃初年間,曹丕推行九品官人法,王基被考察為孝廉。

王基的才能很快就被發現,先是曹魏朝廷徵召王基為郎中,時任青州刺史的王凌特別向朝廷請求讓王基留任刺史別駕,朝廷又徵召王基為祕書郎,王凌復請留下王基。而王朗卻要求徵召王基,為此還上書彈劾王凌,但王凌依舊把王基留下不遣入朝,可見王基之才非同一般。

王基被壓在青州時,幾乎沒有政績。王基大約在太和三年(229年)以後,才再度被關注,大將軍司馬懿徵召王基,不久便被提拔為中書侍郎。而事實上司馬懿在任期間,對人才的選拔相當有成效。除了王基之外,曹魏的後期知名將領鄧艾、石苞、州泰都是司馬懿提拔的,這樣不避門第,唯才是舉的做法,也為司馬氏日後奪權安插了許多儲備人才。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老謀深算司馬懿

王基出任安平太守,因公事被免職。後來被曹爽所拉攏,出任安豐太守,治理嚴謹,兼領討寇將軍。因病被徵召回朝,出任首都行政長官河南尹。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誅殺曹爽三族,王基按例被免除官職。但由於此前曾經撰寫《時要論》譏諷曹爽的執政,王基不久以後就出任荊州刺史,加揚烈將軍。

嘉平二年(250年),與王昶一起出兵伐吳,王基也展露了自己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此戰王基進攻負責夷陵,截斷荊州往巫峽地區的救兵。夷陵守將步協來不及反應,只能閉城自守。王基於是下令佯攻,實則分兵襲取雄阜邸閣的糧倉,繳獲糧食三十餘萬斛,擒獲孫吳安北將軍譚正,接收降民數千口,王基把這些降民安置到曹魏新設立的夷陵縣。這也是三國殺王基臺詞的出處:佯攻夷陵,直取雄阜。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王基的第一個墊腳石步協

此戰寒門出身的王基因功被賜關內侯,之後王基又上表把江夏的郡治設立在上昶城,更好操練水軍,逼近夏口。上昶城遺址現存,位於雲夢縣下辛店鎮新府城村,是一座屯兵水城。江夏的主城原本在內陸的石陽城,城池相當的堅固,孫權數次強攻不下。王基卻選擇另建新城,是看中上昶城附近地理環境更有利組建水軍,在此聚積糧食,修建戰船,積極籌備軍備、糧草,以此來威懾東吳,用的正是攻心之計,日後羊枯也用的此法。

正元二年(255年),此時已是司馬師執政,這一年毌丘儉不滿司馬家擅弄朝政與文欽在壽春起兵討伐司馬師。毋丘儉可能有人不太熟悉,毋丘儉受曹叡器重出任過荊州刺史,曾跟隨司馬懿遠征遼東平公孫淵,後跨海兩次東征高句麗,屠丸都,幾亡其國,刻石碑而還,並擊敗吳國太傅諸葛恪北伐,軍功累累,名震海內,也是當代首屈一指的名將,但是毌丘儉更忠於曹氏一方。

"

上篇我們講了太原王氏始祖王昶,這篇講後三國最被埋沒的另一位名將王基。

王基,字伯輿,青州東萊曲城人。王基與鄧艾一樣都是寒門出身,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後,士族逐漸壟斷高位,日益腐敗,寒門則屈沉下僚,難以出頭。但是王基正好出於東漢察舉制與九品人官法轉型期間被選出的人才。由於這時期的選拔權力還沒完全被士族所壟斷,所以像王基這樣的寒門子弟仍有晉升空間。

王基父親王豹早逝,一直與叔父生活,十七歲就因孝順叔父聞名,被選為郡吏,但是因為非其所好而辭職,有才能的人果然比較任性。然後就直到曹魏黃初年間,曹丕推行九品官人法,王基被考察為孝廉。

王基的才能很快就被發現,先是曹魏朝廷徵召王基為郎中,時任青州刺史的王凌特別向朝廷請求讓王基留任刺史別駕,朝廷又徵召王基為祕書郎,王凌復請留下王基。而王朗卻要求徵召王基,為此還上書彈劾王凌,但王凌依舊把王基留下不遣入朝,可見王基之才非同一般。

王基被壓在青州時,幾乎沒有政績。王基大約在太和三年(229年)以後,才再度被關注,大將軍司馬懿徵召王基,不久便被提拔為中書侍郎。而事實上司馬懿在任期間,對人才的選拔相當有成效。除了王基之外,曹魏的後期知名將領鄧艾、石苞、州泰都是司馬懿提拔的,這樣不避門第,唯才是舉的做法,也為司馬氏日後奪權安插了許多儲備人才。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老謀深算司馬懿

王基出任安平太守,因公事被免職。後來被曹爽所拉攏,出任安豐太守,治理嚴謹,兼領討寇將軍。因病被徵召回朝,出任首都行政長官河南尹。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誅殺曹爽三族,王基按例被免除官職。但由於此前曾經撰寫《時要論》譏諷曹爽的執政,王基不久以後就出任荊州刺史,加揚烈將軍。

嘉平二年(250年),與王昶一起出兵伐吳,王基也展露了自己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此戰王基進攻負責夷陵,截斷荊州往巫峽地區的救兵。夷陵守將步協來不及反應,只能閉城自守。王基於是下令佯攻,實則分兵襲取雄阜邸閣的糧倉,繳獲糧食三十餘萬斛,擒獲孫吳安北將軍譚正,接收降民數千口,王基把這些降民安置到曹魏新設立的夷陵縣。這也是三國殺王基臺詞的出處:佯攻夷陵,直取雄阜。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王基的第一個墊腳石步協

此戰寒門出身的王基因功被賜關內侯,之後王基又上表把江夏的郡治設立在上昶城,更好操練水軍,逼近夏口。上昶城遺址現存,位於雲夢縣下辛店鎮新府城村,是一座屯兵水城。江夏的主城原本在內陸的石陽城,城池相當的堅固,孫權數次強攻不下。王基卻選擇另建新城,是看中上昶城附近地理環境更有利組建水軍,在此聚積糧食,修建戰船,積極籌備軍備、糧草,以此來威懾東吳,用的正是攻心之計,日後羊枯也用的此法。

正元二年(255年),此時已是司馬師執政,這一年毌丘儉不滿司馬家擅弄朝政與文欽在壽春起兵討伐司馬師。毋丘儉可能有人不太熟悉,毋丘儉受曹叡器重出任過荊州刺史,曾跟隨司馬懿遠征遼東平公孫淵,後跨海兩次東征高句麗,屠丸都,幾亡其國,刻石碑而還,並擊敗吳國太傅諸葛恪北伐,軍功累累,名震海內,也是當代首屈一指的名將,但是毌丘儉更忠於曹氏一方。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忠義之士毋丘儉

毋丘儉領淮南之兵急速挺進六百里,屯兵項縣,文欽領遊兵在外,相互接應。淮南將士家皆在北,毋丘儉戰術正是意欲效仿項羽回師彭城,率思歸之眾,速戰速決。但是孤軍深入六百里,糧道變長,被切斷的可能性也就增加。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以戰養戰是毋丘儉軍唯一的對策。上洛之路要靠一個個糧倉鋪出來,大邸閣就是其中一個。

司馬師與王基許昌匯合後任王基為先鋒,司馬師問計於王肅,王肅認為淮南的將士家皆在北,只要派兵阻止毋丘儉前進,就能使其不攻自破,於是朝廷下令讓王基停止進軍。司馬師決定堅壁固守,等各路大軍對毋丘儉進行包圍之勢。王肅之計確實是最好的辦法,但是其中一個大變數,就是南頓大邸閣的糧倉。

毌丘儉乃天下名將,重兵直出陳、項之間,志在南頓。事實上,如若毋丘儉軍能夠奪下南頓的四十日糧,直接挺進許、洛,傳檄諸夏侯曹餘黨即可。這也是毌丘儉屯兵項縣,逡巡不進的主要原因。如果說這場戰爭是一盤棋的話,那麼王基已然發現了棋眼所在。

王基多次分析戰況,認為應該佔據遠近糧倉,跟敵人速戰。因為最主要的問題是司馬師耗不起時間,毌丘儉的大軍原本是防備東吳的前線部隊。現在淮南地區門戶大開,如果東吳進軍到此,譙、沛、汝、豫等地全部暴露在敵人的攻擊範圍內。

王基向司馬師多次請戰,但是司馬師想等各路軍隊到達後一起進軍,不聽王基的勸諫,王基多次請命不成,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擅自領兵佔領南頓,而毋丘儉從項地發兵也想爭奪南頓,走了十來裡,聽說王基已捷足先登,只好退回項地。王基在口袋還沒完全成形時就搶佔南頓,收攏口袋,阻止了毋丘儉的跳躍式進攻。胡遵率青徐諸軍出譙、宋,遮絕叛軍右翼;諸葛誕率豫州諸軍,從安風津東渡,直接切斷了壽春與毌丘儉、文欽的聯繫。往北可以進攻叛軍,往南可以收復壽春,是一招漂亮的穿插。

"

上篇我們講了太原王氏始祖王昶,這篇講後三國最被埋沒的另一位名將王基。

王基,字伯輿,青州東萊曲城人。王基與鄧艾一樣都是寒門出身,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後,士族逐漸壟斷高位,日益腐敗,寒門則屈沉下僚,難以出頭。但是王基正好出於東漢察舉制與九品人官法轉型期間被選出的人才。由於這時期的選拔權力還沒完全被士族所壟斷,所以像王基這樣的寒門子弟仍有晉升空間。

王基父親王豹早逝,一直與叔父生活,十七歲就因孝順叔父聞名,被選為郡吏,但是因為非其所好而辭職,有才能的人果然比較任性。然後就直到曹魏黃初年間,曹丕推行九品官人法,王基被考察為孝廉。

王基的才能很快就被發現,先是曹魏朝廷徵召王基為郎中,時任青州刺史的王凌特別向朝廷請求讓王基留任刺史別駕,朝廷又徵召王基為祕書郎,王凌復請留下王基。而王朗卻要求徵召王基,為此還上書彈劾王凌,但王凌依舊把王基留下不遣入朝,可見王基之才非同一般。

王基被壓在青州時,幾乎沒有政績。王基大約在太和三年(229年)以後,才再度被關注,大將軍司馬懿徵召王基,不久便被提拔為中書侍郎。而事實上司馬懿在任期間,對人才的選拔相當有成效。除了王基之外,曹魏的後期知名將領鄧艾、石苞、州泰都是司馬懿提拔的,這樣不避門第,唯才是舉的做法,也為司馬氏日後奪權安插了許多儲備人才。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老謀深算司馬懿

王基出任安平太守,因公事被免職。後來被曹爽所拉攏,出任安豐太守,治理嚴謹,兼領討寇將軍。因病被徵召回朝,出任首都行政長官河南尹。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誅殺曹爽三族,王基按例被免除官職。但由於此前曾經撰寫《時要論》譏諷曹爽的執政,王基不久以後就出任荊州刺史,加揚烈將軍。

嘉平二年(250年),與王昶一起出兵伐吳,王基也展露了自己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此戰王基進攻負責夷陵,截斷荊州往巫峽地區的救兵。夷陵守將步協來不及反應,只能閉城自守。王基於是下令佯攻,實則分兵襲取雄阜邸閣的糧倉,繳獲糧食三十餘萬斛,擒獲孫吳安北將軍譚正,接收降民數千口,王基把這些降民安置到曹魏新設立的夷陵縣。這也是三國殺王基臺詞的出處:佯攻夷陵,直取雄阜。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王基的第一個墊腳石步協

此戰寒門出身的王基因功被賜關內侯,之後王基又上表把江夏的郡治設立在上昶城,更好操練水軍,逼近夏口。上昶城遺址現存,位於雲夢縣下辛店鎮新府城村,是一座屯兵水城。江夏的主城原本在內陸的石陽城,城池相當的堅固,孫權數次強攻不下。王基卻選擇另建新城,是看中上昶城附近地理環境更有利組建水軍,在此聚積糧食,修建戰船,積極籌備軍備、糧草,以此來威懾東吳,用的正是攻心之計,日後羊枯也用的此法。

正元二年(255年),此時已是司馬師執政,這一年毌丘儉不滿司馬家擅弄朝政與文欽在壽春起兵討伐司馬師。毋丘儉可能有人不太熟悉,毋丘儉受曹叡器重出任過荊州刺史,曾跟隨司馬懿遠征遼東平公孫淵,後跨海兩次東征高句麗,屠丸都,幾亡其國,刻石碑而還,並擊敗吳國太傅諸葛恪北伐,軍功累累,名震海內,也是當代首屈一指的名將,但是毌丘儉更忠於曹氏一方。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忠義之士毋丘儉

毋丘儉領淮南之兵急速挺進六百里,屯兵項縣,文欽領遊兵在外,相互接應。淮南將士家皆在北,毋丘儉戰術正是意欲效仿項羽回師彭城,率思歸之眾,速戰速決。但是孤軍深入六百里,糧道變長,被切斷的可能性也就增加。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以戰養戰是毋丘儉軍唯一的對策。上洛之路要靠一個個糧倉鋪出來,大邸閣就是其中一個。

司馬師與王基許昌匯合後任王基為先鋒,司馬師問計於王肅,王肅認為淮南的將士家皆在北,只要派兵阻止毋丘儉前進,就能使其不攻自破,於是朝廷下令讓王基停止進軍。司馬師決定堅壁固守,等各路大軍對毋丘儉進行包圍之勢。王肅之計確實是最好的辦法,但是其中一個大變數,就是南頓大邸閣的糧倉。

毌丘儉乃天下名將,重兵直出陳、項之間,志在南頓。事實上,如若毋丘儉軍能夠奪下南頓的四十日糧,直接挺進許、洛,傳檄諸夏侯曹餘黨即可。這也是毌丘儉屯兵項縣,逡巡不進的主要原因。如果說這場戰爭是一盤棋的話,那麼王基已然發現了棋眼所在。

王基多次分析戰況,認為應該佔據遠近糧倉,跟敵人速戰。因為最主要的問題是司馬師耗不起時間,毌丘儉的大軍原本是防備東吳的前線部隊。現在淮南地區門戶大開,如果東吳進軍到此,譙、沛、汝、豫等地全部暴露在敵人的攻擊範圍內。

王基向司馬師多次請戰,但是司馬師想等各路軍隊到達後一起進軍,不聽王基的勸諫,王基多次請命不成,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擅自領兵佔領南頓,而毋丘儉從項地發兵也想爭奪南頓,走了十來裡,聽說王基已捷足先登,只好退回項地。王基在口袋還沒完全成形時就搶佔南頓,收攏口袋,阻止了毋丘儉的跳躍式進攻。胡遵率青徐諸軍出譙、宋,遮絕叛軍右翼;諸葛誕率豫州諸軍,從安風津東渡,直接切斷了壽春與毌丘儉、文欽的聯繫。往北可以進攻叛軍,往南可以收復壽春,是一招漂亮的穿插。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司馬師討伐毋丘儉圖

此時,圍攻毋丘儉軍的口袋漸成,叛軍攻拔南頓的時機已失。司馬師命令諸君不得出站。毋丘儉求戰不得,不甘退軍,進退維谷,士氣低落,多有投降。因而突擊司馬師的斬首行動成為了最大的轉機,這也就是名震天下的文鴦夜襲。

鄧艾進據樂嘉,本為投石問路,守城皆弱卒,一旦文欽攻擊樂嘉,司馬師大軍便會相機繞道叛軍側後,殲滅文欽所率的精兵,以此來孤立項縣的毌丘儉。若司馬師大軍崩潰,樂嘉、南頓的駐軍必將撤回許昌,那將出現一個極大的豁口,也是毌丘儉、文欽突出大包圍的唯一道路。這也是文鴛明知樂嘉是陷阱,仍然以莫大的勇氣發動夜襲,可惜文鴛踹營一夜,文欽不至,兩軍夾擊司馬師的計劃失敗了。

"

上篇我們講了太原王氏始祖王昶,這篇講後三國最被埋沒的另一位名將王基。

王基,字伯輿,青州東萊曲城人。王基與鄧艾一樣都是寒門出身,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後,士族逐漸壟斷高位,日益腐敗,寒門則屈沉下僚,難以出頭。但是王基正好出於東漢察舉制與九品人官法轉型期間被選出的人才。由於這時期的選拔權力還沒完全被士族所壟斷,所以像王基這樣的寒門子弟仍有晉升空間。

王基父親王豹早逝,一直與叔父生活,十七歲就因孝順叔父聞名,被選為郡吏,但是因為非其所好而辭職,有才能的人果然比較任性。然後就直到曹魏黃初年間,曹丕推行九品官人法,王基被考察為孝廉。

王基的才能很快就被發現,先是曹魏朝廷徵召王基為郎中,時任青州刺史的王凌特別向朝廷請求讓王基留任刺史別駕,朝廷又徵召王基為祕書郎,王凌復請留下王基。而王朗卻要求徵召王基,為此還上書彈劾王凌,但王凌依舊把王基留下不遣入朝,可見王基之才非同一般。

王基被壓在青州時,幾乎沒有政績。王基大約在太和三年(229年)以後,才再度被關注,大將軍司馬懿徵召王基,不久便被提拔為中書侍郎。而事實上司馬懿在任期間,對人才的選拔相當有成效。除了王基之外,曹魏的後期知名將領鄧艾、石苞、州泰都是司馬懿提拔的,這樣不避門第,唯才是舉的做法,也為司馬氏日後奪權安插了許多儲備人才。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老謀深算司馬懿

王基出任安平太守,因公事被免職。後來被曹爽所拉攏,出任安豐太守,治理嚴謹,兼領討寇將軍。因病被徵召回朝,出任首都行政長官河南尹。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誅殺曹爽三族,王基按例被免除官職。但由於此前曾經撰寫《時要論》譏諷曹爽的執政,王基不久以後就出任荊州刺史,加揚烈將軍。

嘉平二年(250年),與王昶一起出兵伐吳,王基也展露了自己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此戰王基進攻負責夷陵,截斷荊州往巫峽地區的救兵。夷陵守將步協來不及反應,只能閉城自守。王基於是下令佯攻,實則分兵襲取雄阜邸閣的糧倉,繳獲糧食三十餘萬斛,擒獲孫吳安北將軍譚正,接收降民數千口,王基把這些降民安置到曹魏新設立的夷陵縣。這也是三國殺王基臺詞的出處:佯攻夷陵,直取雄阜。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王基的第一個墊腳石步協

此戰寒門出身的王基因功被賜關內侯,之後王基又上表把江夏的郡治設立在上昶城,更好操練水軍,逼近夏口。上昶城遺址現存,位於雲夢縣下辛店鎮新府城村,是一座屯兵水城。江夏的主城原本在內陸的石陽城,城池相當的堅固,孫權數次強攻不下。王基卻選擇另建新城,是看中上昶城附近地理環境更有利組建水軍,在此聚積糧食,修建戰船,積極籌備軍備、糧草,以此來威懾東吳,用的正是攻心之計,日後羊枯也用的此法。

正元二年(255年),此時已是司馬師執政,這一年毌丘儉不滿司馬家擅弄朝政與文欽在壽春起兵討伐司馬師。毋丘儉可能有人不太熟悉,毋丘儉受曹叡器重出任過荊州刺史,曾跟隨司馬懿遠征遼東平公孫淵,後跨海兩次東征高句麗,屠丸都,幾亡其國,刻石碑而還,並擊敗吳國太傅諸葛恪北伐,軍功累累,名震海內,也是當代首屈一指的名將,但是毌丘儉更忠於曹氏一方。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忠義之士毋丘儉

毋丘儉領淮南之兵急速挺進六百里,屯兵項縣,文欽領遊兵在外,相互接應。淮南將士家皆在北,毋丘儉戰術正是意欲效仿項羽回師彭城,率思歸之眾,速戰速決。但是孤軍深入六百里,糧道變長,被切斷的可能性也就增加。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以戰養戰是毋丘儉軍唯一的對策。上洛之路要靠一個個糧倉鋪出來,大邸閣就是其中一個。

司馬師與王基許昌匯合後任王基為先鋒,司馬師問計於王肅,王肅認為淮南的將士家皆在北,只要派兵阻止毋丘儉前進,就能使其不攻自破,於是朝廷下令讓王基停止進軍。司馬師決定堅壁固守,等各路大軍對毋丘儉進行包圍之勢。王肅之計確實是最好的辦法,但是其中一個大變數,就是南頓大邸閣的糧倉。

毌丘儉乃天下名將,重兵直出陳、項之間,志在南頓。事實上,如若毋丘儉軍能夠奪下南頓的四十日糧,直接挺進許、洛,傳檄諸夏侯曹餘黨即可。這也是毌丘儉屯兵項縣,逡巡不進的主要原因。如果說這場戰爭是一盤棋的話,那麼王基已然發現了棋眼所在。

王基多次分析戰況,認為應該佔據遠近糧倉,跟敵人速戰。因為最主要的問題是司馬師耗不起時間,毌丘儉的大軍原本是防備東吳的前線部隊。現在淮南地區門戶大開,如果東吳進軍到此,譙、沛、汝、豫等地全部暴露在敵人的攻擊範圍內。

王基向司馬師多次請戰,但是司馬師想等各路軍隊到達後一起進軍,不聽王基的勸諫,王基多次請命不成,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擅自領兵佔領南頓,而毋丘儉從項地發兵也想爭奪南頓,走了十來裡,聽說王基已捷足先登,只好退回項地。王基在口袋還沒完全成形時就搶佔南頓,收攏口袋,阻止了毋丘儉的跳躍式進攻。胡遵率青徐諸軍出譙、宋,遮絕叛軍右翼;諸葛誕率豫州諸軍,從安風津東渡,直接切斷了壽春與毌丘儉、文欽的聯繫。往北可以進攻叛軍,往南可以收復壽春,是一招漂亮的穿插。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司馬師討伐毋丘儉圖

此時,圍攻毋丘儉軍的口袋漸成,叛軍攻拔南頓的時機已失。司馬師命令諸君不得出站。毋丘儉求戰不得,不甘退軍,進退維谷,士氣低落,多有投降。因而突擊司馬師的斬首行動成為了最大的轉機,這也就是名震天下的文鴦夜襲。

鄧艾進據樂嘉,本為投石問路,守城皆弱卒,一旦文欽攻擊樂嘉,司馬師大軍便會相機繞道叛軍側後,殲滅文欽所率的精兵,以此來孤立項縣的毌丘儉。若司馬師大軍崩潰,樂嘉、南頓的駐軍必將撤回許昌,那將出現一個極大的豁口,也是毌丘儉、文欽突出大包圍的唯一道路。這也是文鴛明知樂嘉是陷阱,仍然以莫大的勇氣發動夜襲,可惜文鴛踹營一夜,文欽不至,兩軍夾擊司馬師的計劃失敗了。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坑兒狂魔文欽

王基得知文欽進攻樂嘉後,率軍進攻毌丘儉主力。儘管文欽之子文鴦驍勇善戰,但叛軍折損過半,已無翻盤之機。毌丘儉軍最終因為士氣喪失,他本身棄軍而逃,被平民張屬射殺,有失北逐高句麗的威風。

淮南二叛之軍爭複雜多變,諸將用兵有法,高招頻出,堪稱名局在司馬氏各部未及包圍時,毌丘儉、文欽率六萬淮楚兵深入至項縣,窺伺許、洛。王基眼光獨到,搶佔南頓大邸閣,直接阻滯了毌丘儉的北上進攻路線。

王基在戰後接任鎮南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領豫州刺史,封安樂鄉侯。王基上疏要求分自己的封邑二百戶給叔父王翁的兒子王喬,並求賜王喬關內侯,用來報答王翁的養育之恩。朝廷特許。

甘露二年(257年),司馬昭欲奪諸葛誕兵權,召諸葛誕入朝,諸葛誕害怕,在淮南起兵反司馬氏。王基以豫州刺史身份行鎮東將軍,都督揚州、豫州軍事。王基一如既往根據戰況提議果斷進攻。司馬昭想要集中兵力後全軍進攻,王基屢次請戰後而進軍。

"

上篇我們講了太原王氏始祖王昶,這篇講後三國最被埋沒的另一位名將王基。

王基,字伯輿,青州東萊曲城人。王基與鄧艾一樣都是寒門出身,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後,士族逐漸壟斷高位,日益腐敗,寒門則屈沉下僚,難以出頭。但是王基正好出於東漢察舉制與九品人官法轉型期間被選出的人才。由於這時期的選拔權力還沒完全被士族所壟斷,所以像王基這樣的寒門子弟仍有晉升空間。

王基父親王豹早逝,一直與叔父生活,十七歲就因孝順叔父聞名,被選為郡吏,但是因為非其所好而辭職,有才能的人果然比較任性。然後就直到曹魏黃初年間,曹丕推行九品官人法,王基被考察為孝廉。

王基的才能很快就被發現,先是曹魏朝廷徵召王基為郎中,時任青州刺史的王凌特別向朝廷請求讓王基留任刺史別駕,朝廷又徵召王基為祕書郎,王凌復請留下王基。而王朗卻要求徵召王基,為此還上書彈劾王凌,但王凌依舊把王基留下不遣入朝,可見王基之才非同一般。

王基被壓在青州時,幾乎沒有政績。王基大約在太和三年(229年)以後,才再度被關注,大將軍司馬懿徵召王基,不久便被提拔為中書侍郎。而事實上司馬懿在任期間,對人才的選拔相當有成效。除了王基之外,曹魏的後期知名將領鄧艾、石苞、州泰都是司馬懿提拔的,這樣不避門第,唯才是舉的做法,也為司馬氏日後奪權安插了許多儲備人才。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老謀深算司馬懿

王基出任安平太守,因公事被免職。後來被曹爽所拉攏,出任安豐太守,治理嚴謹,兼領討寇將軍。因病被徵召回朝,出任首都行政長官河南尹。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誅殺曹爽三族,王基按例被免除官職。但由於此前曾經撰寫《時要論》譏諷曹爽的執政,王基不久以後就出任荊州刺史,加揚烈將軍。

嘉平二年(250年),與王昶一起出兵伐吳,王基也展露了自己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此戰王基進攻負責夷陵,截斷荊州往巫峽地區的救兵。夷陵守將步協來不及反應,只能閉城自守。王基於是下令佯攻,實則分兵襲取雄阜邸閣的糧倉,繳獲糧食三十餘萬斛,擒獲孫吳安北將軍譚正,接收降民數千口,王基把這些降民安置到曹魏新設立的夷陵縣。這也是三國殺王基臺詞的出處:佯攻夷陵,直取雄阜。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王基的第一個墊腳石步協

此戰寒門出身的王基因功被賜關內侯,之後王基又上表把江夏的郡治設立在上昶城,更好操練水軍,逼近夏口。上昶城遺址現存,位於雲夢縣下辛店鎮新府城村,是一座屯兵水城。江夏的主城原本在內陸的石陽城,城池相當的堅固,孫權數次強攻不下。王基卻選擇另建新城,是看中上昶城附近地理環境更有利組建水軍,在此聚積糧食,修建戰船,積極籌備軍備、糧草,以此來威懾東吳,用的正是攻心之計,日後羊枯也用的此法。

正元二年(255年),此時已是司馬師執政,這一年毌丘儉不滿司馬家擅弄朝政與文欽在壽春起兵討伐司馬師。毋丘儉可能有人不太熟悉,毋丘儉受曹叡器重出任過荊州刺史,曾跟隨司馬懿遠征遼東平公孫淵,後跨海兩次東征高句麗,屠丸都,幾亡其國,刻石碑而還,並擊敗吳國太傅諸葛恪北伐,軍功累累,名震海內,也是當代首屈一指的名將,但是毌丘儉更忠於曹氏一方。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忠義之士毋丘儉

毋丘儉領淮南之兵急速挺進六百里,屯兵項縣,文欽領遊兵在外,相互接應。淮南將士家皆在北,毋丘儉戰術正是意欲效仿項羽回師彭城,率思歸之眾,速戰速決。但是孤軍深入六百里,糧道變長,被切斷的可能性也就增加。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以戰養戰是毋丘儉軍唯一的對策。上洛之路要靠一個個糧倉鋪出來,大邸閣就是其中一個。

司馬師與王基許昌匯合後任王基為先鋒,司馬師問計於王肅,王肅認為淮南的將士家皆在北,只要派兵阻止毋丘儉前進,就能使其不攻自破,於是朝廷下令讓王基停止進軍。司馬師決定堅壁固守,等各路大軍對毋丘儉進行包圍之勢。王肅之計確實是最好的辦法,但是其中一個大變數,就是南頓大邸閣的糧倉。

毌丘儉乃天下名將,重兵直出陳、項之間,志在南頓。事實上,如若毋丘儉軍能夠奪下南頓的四十日糧,直接挺進許、洛,傳檄諸夏侯曹餘黨即可。這也是毌丘儉屯兵項縣,逡巡不進的主要原因。如果說這場戰爭是一盤棋的話,那麼王基已然發現了棋眼所在。

王基多次分析戰況,認為應該佔據遠近糧倉,跟敵人速戰。因為最主要的問題是司馬師耗不起時間,毌丘儉的大軍原本是防備東吳的前線部隊。現在淮南地區門戶大開,如果東吳進軍到此,譙、沛、汝、豫等地全部暴露在敵人的攻擊範圍內。

王基向司馬師多次請戰,但是司馬師想等各路軍隊到達後一起進軍,不聽王基的勸諫,王基多次請命不成,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擅自領兵佔領南頓,而毋丘儉從項地發兵也想爭奪南頓,走了十來裡,聽說王基已捷足先登,只好退回項地。王基在口袋還沒完全成形時就搶佔南頓,收攏口袋,阻止了毋丘儉的跳躍式進攻。胡遵率青徐諸軍出譙、宋,遮絕叛軍右翼;諸葛誕率豫州諸軍,從安風津東渡,直接切斷了壽春與毌丘儉、文欽的聯繫。往北可以進攻叛軍,往南可以收復壽春,是一招漂亮的穿插。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司馬師討伐毋丘儉圖

此時,圍攻毋丘儉軍的口袋漸成,叛軍攻拔南頓的時機已失。司馬師命令諸君不得出站。毋丘儉求戰不得,不甘退軍,進退維谷,士氣低落,多有投降。因而突擊司馬師的斬首行動成為了最大的轉機,這也就是名震天下的文鴦夜襲。

鄧艾進據樂嘉,本為投石問路,守城皆弱卒,一旦文欽攻擊樂嘉,司馬師大軍便會相機繞道叛軍側後,殲滅文欽所率的精兵,以此來孤立項縣的毌丘儉。若司馬師大軍崩潰,樂嘉、南頓的駐軍必將撤回許昌,那將出現一個極大的豁口,也是毌丘儉、文欽突出大包圍的唯一道路。這也是文鴛明知樂嘉是陷阱,仍然以莫大的勇氣發動夜襲,可惜文鴛踹營一夜,文欽不至,兩軍夾擊司馬師的計劃失敗了。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坑兒狂魔文欽

王基得知文欽進攻樂嘉後,率軍進攻毌丘儉主力。儘管文欽之子文鴦驍勇善戰,但叛軍折損過半,已無翻盤之機。毌丘儉軍最終因為士氣喪失,他本身棄軍而逃,被平民張屬射殺,有失北逐高句麗的威風。

淮南二叛之軍爭複雜多變,諸將用兵有法,高招頻出,堪稱名局在司馬氏各部未及包圍時,毌丘儉、文欽率六萬淮楚兵深入至項縣,窺伺許、洛。王基眼光獨到,搶佔南頓大邸閣,直接阻滯了毌丘儉的北上進攻路線。

王基在戰後接任鎮南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領豫州刺史,封安樂鄉侯。王基上疏要求分自己的封邑二百戶給叔父王翁的兒子王喬,並求賜王喬關內侯,用來報答王翁的養育之恩。朝廷特許。

甘露二年(257年),司馬昭欲奪諸葛誕兵權,召諸葛誕入朝,諸葛誕害怕,在淮南起兵反司馬氏。王基以豫州刺史身份行鎮東將軍,都督揚州、豫州軍事。王基一如既往根據戰況提議果斷進攻。司馬昭想要集中兵力後全軍進攻,王基屢次請戰後而進軍。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首鼠兩端諸葛誕

此戰不得不提,因為淮南三叛毫無疑問是三國規模最大的戰爭。當時司馬昭在徵南、徵東四州抽調軍隊,並關中游軍,合計二十六萬人,這個數據基本可以算是曹魏徵南征東兩塊區域的徵兵極限,諸葛誕一方有兩淮十餘萬官兵及揚州新附兵,並孫綝之吳軍,合計亦有二十多萬人。具體戰爭過程這篇不準備全提,畢竟是王基的篇章,小編下一篇會把二叛和三叛和編一張來寫。

雖然兵精糧足,但是諸葛誕率二十萬兵閉門自守,以待吳軍增援。

司馬昭遂使王基、陳騫築壘掘塹,用一座座小小的土城封住了壽春四面。小城抱死大城,長圍久困,是為鎖城之術。

"

上篇我們講了太原王氏始祖王昶,這篇講後三國最被埋沒的另一位名將王基。

王基,字伯輿,青州東萊曲城人。王基與鄧艾一樣都是寒門出身,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後,士族逐漸壟斷高位,日益腐敗,寒門則屈沉下僚,難以出頭。但是王基正好出於東漢察舉制與九品人官法轉型期間被選出的人才。由於這時期的選拔權力還沒完全被士族所壟斷,所以像王基這樣的寒門子弟仍有晉升空間。

王基父親王豹早逝,一直與叔父生活,十七歲就因孝順叔父聞名,被選為郡吏,但是因為非其所好而辭職,有才能的人果然比較任性。然後就直到曹魏黃初年間,曹丕推行九品官人法,王基被考察為孝廉。

王基的才能很快就被發現,先是曹魏朝廷徵召王基為郎中,時任青州刺史的王凌特別向朝廷請求讓王基留任刺史別駕,朝廷又徵召王基為祕書郎,王凌復請留下王基。而王朗卻要求徵召王基,為此還上書彈劾王凌,但王凌依舊把王基留下不遣入朝,可見王基之才非同一般。

王基被壓在青州時,幾乎沒有政績。王基大約在太和三年(229年)以後,才再度被關注,大將軍司馬懿徵召王基,不久便被提拔為中書侍郎。而事實上司馬懿在任期間,對人才的選拔相當有成效。除了王基之外,曹魏的後期知名將領鄧艾、石苞、州泰都是司馬懿提拔的,這樣不避門第,唯才是舉的做法,也為司馬氏日後奪權安插了許多儲備人才。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老謀深算司馬懿

王基出任安平太守,因公事被免職。後來被曹爽所拉攏,出任安豐太守,治理嚴謹,兼領討寇將軍。因病被徵召回朝,出任首都行政長官河南尹。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誅殺曹爽三族,王基按例被免除官職。但由於此前曾經撰寫《時要論》譏諷曹爽的執政,王基不久以後就出任荊州刺史,加揚烈將軍。

嘉平二年(250年),與王昶一起出兵伐吳,王基也展露了自己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此戰王基進攻負責夷陵,截斷荊州往巫峽地區的救兵。夷陵守將步協來不及反應,只能閉城自守。王基於是下令佯攻,實則分兵襲取雄阜邸閣的糧倉,繳獲糧食三十餘萬斛,擒獲孫吳安北將軍譚正,接收降民數千口,王基把這些降民安置到曹魏新設立的夷陵縣。這也是三國殺王基臺詞的出處:佯攻夷陵,直取雄阜。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王基的第一個墊腳石步協

此戰寒門出身的王基因功被賜關內侯,之後王基又上表把江夏的郡治設立在上昶城,更好操練水軍,逼近夏口。上昶城遺址現存,位於雲夢縣下辛店鎮新府城村,是一座屯兵水城。江夏的主城原本在內陸的石陽城,城池相當的堅固,孫權數次強攻不下。王基卻選擇另建新城,是看中上昶城附近地理環境更有利組建水軍,在此聚積糧食,修建戰船,積極籌備軍備、糧草,以此來威懾東吳,用的正是攻心之計,日後羊枯也用的此法。

正元二年(255年),此時已是司馬師執政,這一年毌丘儉不滿司馬家擅弄朝政與文欽在壽春起兵討伐司馬師。毋丘儉可能有人不太熟悉,毋丘儉受曹叡器重出任過荊州刺史,曾跟隨司馬懿遠征遼東平公孫淵,後跨海兩次東征高句麗,屠丸都,幾亡其國,刻石碑而還,並擊敗吳國太傅諸葛恪北伐,軍功累累,名震海內,也是當代首屈一指的名將,但是毌丘儉更忠於曹氏一方。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忠義之士毋丘儉

毋丘儉領淮南之兵急速挺進六百里,屯兵項縣,文欽領遊兵在外,相互接應。淮南將士家皆在北,毋丘儉戰術正是意欲效仿項羽回師彭城,率思歸之眾,速戰速決。但是孤軍深入六百里,糧道變長,被切斷的可能性也就增加。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以戰養戰是毋丘儉軍唯一的對策。上洛之路要靠一個個糧倉鋪出來,大邸閣就是其中一個。

司馬師與王基許昌匯合後任王基為先鋒,司馬師問計於王肅,王肅認為淮南的將士家皆在北,只要派兵阻止毋丘儉前進,就能使其不攻自破,於是朝廷下令讓王基停止進軍。司馬師決定堅壁固守,等各路大軍對毋丘儉進行包圍之勢。王肅之計確實是最好的辦法,但是其中一個大變數,就是南頓大邸閣的糧倉。

毌丘儉乃天下名將,重兵直出陳、項之間,志在南頓。事實上,如若毋丘儉軍能夠奪下南頓的四十日糧,直接挺進許、洛,傳檄諸夏侯曹餘黨即可。這也是毌丘儉屯兵項縣,逡巡不進的主要原因。如果說這場戰爭是一盤棋的話,那麼王基已然發現了棋眼所在。

王基多次分析戰況,認為應該佔據遠近糧倉,跟敵人速戰。因為最主要的問題是司馬師耗不起時間,毌丘儉的大軍原本是防備東吳的前線部隊。現在淮南地區門戶大開,如果東吳進軍到此,譙、沛、汝、豫等地全部暴露在敵人的攻擊範圍內。

王基向司馬師多次請戰,但是司馬師想等各路軍隊到達後一起進軍,不聽王基的勸諫,王基多次請命不成,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擅自領兵佔領南頓,而毋丘儉從項地發兵也想爭奪南頓,走了十來裡,聽說王基已捷足先登,只好退回項地。王基在口袋還沒完全成形時就搶佔南頓,收攏口袋,阻止了毋丘儉的跳躍式進攻。胡遵率青徐諸軍出譙、宋,遮絕叛軍右翼;諸葛誕率豫州諸軍,從安風津東渡,直接切斷了壽春與毌丘儉、文欽的聯繫。往北可以進攻叛軍,往南可以收復壽春,是一招漂亮的穿插。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司馬師討伐毋丘儉圖

此時,圍攻毋丘儉軍的口袋漸成,叛軍攻拔南頓的時機已失。司馬師命令諸君不得出站。毋丘儉求戰不得,不甘退軍,進退維谷,士氣低落,多有投降。因而突擊司馬師的斬首行動成為了最大的轉機,這也就是名震天下的文鴦夜襲。

鄧艾進據樂嘉,本為投石問路,守城皆弱卒,一旦文欽攻擊樂嘉,司馬師大軍便會相機繞道叛軍側後,殲滅文欽所率的精兵,以此來孤立項縣的毌丘儉。若司馬師大軍崩潰,樂嘉、南頓的駐軍必將撤回許昌,那將出現一個極大的豁口,也是毌丘儉、文欽突出大包圍的唯一道路。這也是文鴛明知樂嘉是陷阱,仍然以莫大的勇氣發動夜襲,可惜文鴛踹營一夜,文欽不至,兩軍夾擊司馬師的計劃失敗了。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坑兒狂魔文欽

王基得知文欽進攻樂嘉後,率軍進攻毌丘儉主力。儘管文欽之子文鴦驍勇善戰,但叛軍折損過半,已無翻盤之機。毌丘儉軍最終因為士氣喪失,他本身棄軍而逃,被平民張屬射殺,有失北逐高句麗的威風。

淮南二叛之軍爭複雜多變,諸將用兵有法,高招頻出,堪稱名局在司馬氏各部未及包圍時,毌丘儉、文欽率六萬淮楚兵深入至項縣,窺伺許、洛。王基眼光獨到,搶佔南頓大邸閣,直接阻滯了毌丘儉的北上進攻路線。

王基在戰後接任鎮南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領豫州刺史,封安樂鄉侯。王基上疏要求分自己的封邑二百戶給叔父王翁的兒子王喬,並求賜王喬關內侯,用來報答王翁的養育之恩。朝廷特許。

甘露二年(257年),司馬昭欲奪諸葛誕兵權,召諸葛誕入朝,諸葛誕害怕,在淮南起兵反司馬氏。王基以豫州刺史身份行鎮東將軍,都督揚州、豫州軍事。王基一如既往根據戰況提議果斷進攻。司馬昭想要集中兵力後全軍進攻,王基屢次請戰後而進軍。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首鼠兩端諸葛誕

此戰不得不提,因為淮南三叛毫無疑問是三國規模最大的戰爭。當時司馬昭在徵南、徵東四州抽調軍隊,並關中游軍,合計二十六萬人,這個數據基本可以算是曹魏徵南征東兩塊區域的徵兵極限,諸葛誕一方有兩淮十餘萬官兵及揚州新附兵,並孫綝之吳軍,合計亦有二十多萬人。具體戰爭過程這篇不準備全提,畢竟是王基的篇章,小編下一篇會把二叛和三叛和編一張來寫。

雖然兵精糧足,但是諸葛誕率二十萬兵閉門自守,以待吳軍增援。

司馬昭遂使王基、陳騫築壘掘塹,用一座座小小的土城封住了壽春四面。小城抱死大城,長圍久困,是為鎖城之術。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陰鷙狠辣司馬昭

這時,孫吳派大將朱異來援救諸葛誕,駐軍安城。司馬昭命王基率軍轉移佔據北山。司馬昭認為二十萬大軍據北山之險,以抗吳軍,便可立於不敗之地。然而,鎖城諸軍如若牽動,諸葛誕、文欽必將取出淮南精兵,盡數撥往城外。如此一來,司馬昭先手圍城的優勢也便蕩然無存。如果說二叛的棋眼是南頓,那麼三叛的棋眼就是棋眼就是圍壘,王基再一次找到了棋眼所在。

王基認為臨時轉移陣地,反而於己不利,他做好將士思想工作同時,又上書反對轉移。當時王基負責都督城東、城南二十六,統領近一半的魏軍。司馬昭、王基的包圍被稱為“表裡再重,塹壘甚峻”。石苞、州泰率領遊擊,負責阻截朱異的援軍。圍城多日後諸葛誕斷糧突圍,製造攻堅器具,晝夜五六天攻擊南圍,王基等臨高以發石車、火箭逆燒破其攻具,弩矢及石雨下,諸葛軍死傷遍地、血流盈塹,王基據城死守,大破淮南軍。

甘露三年(258年),魏軍攻下壽春後,司馬昭寫信給王基:“初議者云云,求移者甚眾,時未臨履,亦謂宜然。將軍深算利害,獨秉固志,上違詔命,下拒眾議,終至制敵禽賊,雖古人所述,不是過也。”

景元二年(261年),襄陽太守上表說吳賊鄧由要求投降。王基接受命令,要在此時出兵東吳。王基懷疑其中有詐,於是派驛使快速向朝廷陳述情狀,後來,鄧由果然沒有來投降。

景元二年(261年)四月二十四日,王基逝世,享年七十二歲, 追贈司空諡號景侯。由其子王徽繼承爵位。

不僅王昶、王基,三國中後期的將軍大多都不是從軍旅中衝殺而出,多由文官轉為武將,王昶、王基雖是文人領兵,但這兩人深知兵法,皆能謀定而後動,又能根據實情佈置作戰。

"

上篇我們講了太原王氏始祖王昶,這篇講後三國最被埋沒的另一位名將王基。

王基,字伯輿,青州東萊曲城人。王基與鄧艾一樣都是寒門出身,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後,士族逐漸壟斷高位,日益腐敗,寒門則屈沉下僚,難以出頭。但是王基正好出於東漢察舉制與九品人官法轉型期間被選出的人才。由於這時期的選拔權力還沒完全被士族所壟斷,所以像王基這樣的寒門子弟仍有晉升空間。

王基父親王豹早逝,一直與叔父生活,十七歲就因孝順叔父聞名,被選為郡吏,但是因為非其所好而辭職,有才能的人果然比較任性。然後就直到曹魏黃初年間,曹丕推行九品官人法,王基被考察為孝廉。

王基的才能很快就被發現,先是曹魏朝廷徵召王基為郎中,時任青州刺史的王凌特別向朝廷請求讓王基留任刺史別駕,朝廷又徵召王基為祕書郎,王凌復請留下王基。而王朗卻要求徵召王基,為此還上書彈劾王凌,但王凌依舊把王基留下不遣入朝,可見王基之才非同一般。

王基被壓在青州時,幾乎沒有政績。王基大約在太和三年(229年)以後,才再度被關注,大將軍司馬懿徵召王基,不久便被提拔為中書侍郎。而事實上司馬懿在任期間,對人才的選拔相當有成效。除了王基之外,曹魏的後期知名將領鄧艾、石苞、州泰都是司馬懿提拔的,這樣不避門第,唯才是舉的做法,也為司馬氏日後奪權安插了許多儲備人才。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老謀深算司馬懿

王基出任安平太守,因公事被免職。後來被曹爽所拉攏,出任安豐太守,治理嚴謹,兼領討寇將軍。因病被徵召回朝,出任首都行政長官河南尹。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誅殺曹爽三族,王基按例被免除官職。但由於此前曾經撰寫《時要論》譏諷曹爽的執政,王基不久以後就出任荊州刺史,加揚烈將軍。

嘉平二年(250年),與王昶一起出兵伐吳,王基也展露了自己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此戰王基進攻負責夷陵,截斷荊州往巫峽地區的救兵。夷陵守將步協來不及反應,只能閉城自守。王基於是下令佯攻,實則分兵襲取雄阜邸閣的糧倉,繳獲糧食三十餘萬斛,擒獲孫吳安北將軍譚正,接收降民數千口,王基把這些降民安置到曹魏新設立的夷陵縣。這也是三國殺王基臺詞的出處:佯攻夷陵,直取雄阜。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王基的第一個墊腳石步協

此戰寒門出身的王基因功被賜關內侯,之後王基又上表把江夏的郡治設立在上昶城,更好操練水軍,逼近夏口。上昶城遺址現存,位於雲夢縣下辛店鎮新府城村,是一座屯兵水城。江夏的主城原本在內陸的石陽城,城池相當的堅固,孫權數次強攻不下。王基卻選擇另建新城,是看中上昶城附近地理環境更有利組建水軍,在此聚積糧食,修建戰船,積極籌備軍備、糧草,以此來威懾東吳,用的正是攻心之計,日後羊枯也用的此法。

正元二年(255年),此時已是司馬師執政,這一年毌丘儉不滿司馬家擅弄朝政與文欽在壽春起兵討伐司馬師。毋丘儉可能有人不太熟悉,毋丘儉受曹叡器重出任過荊州刺史,曾跟隨司馬懿遠征遼東平公孫淵,後跨海兩次東征高句麗,屠丸都,幾亡其國,刻石碑而還,並擊敗吳國太傅諸葛恪北伐,軍功累累,名震海內,也是當代首屈一指的名將,但是毌丘儉更忠於曹氏一方。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忠義之士毋丘儉

毋丘儉領淮南之兵急速挺進六百里,屯兵項縣,文欽領遊兵在外,相互接應。淮南將士家皆在北,毋丘儉戰術正是意欲效仿項羽回師彭城,率思歸之眾,速戰速決。但是孤軍深入六百里,糧道變長,被切斷的可能性也就增加。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以戰養戰是毋丘儉軍唯一的對策。上洛之路要靠一個個糧倉鋪出來,大邸閣就是其中一個。

司馬師與王基許昌匯合後任王基為先鋒,司馬師問計於王肅,王肅認為淮南的將士家皆在北,只要派兵阻止毋丘儉前進,就能使其不攻自破,於是朝廷下令讓王基停止進軍。司馬師決定堅壁固守,等各路大軍對毋丘儉進行包圍之勢。王肅之計確實是最好的辦法,但是其中一個大變數,就是南頓大邸閣的糧倉。

毌丘儉乃天下名將,重兵直出陳、項之間,志在南頓。事實上,如若毋丘儉軍能夠奪下南頓的四十日糧,直接挺進許、洛,傳檄諸夏侯曹餘黨即可。這也是毌丘儉屯兵項縣,逡巡不進的主要原因。如果說這場戰爭是一盤棋的話,那麼王基已然發現了棋眼所在。

王基多次分析戰況,認為應該佔據遠近糧倉,跟敵人速戰。因為最主要的問題是司馬師耗不起時間,毌丘儉的大軍原本是防備東吳的前線部隊。現在淮南地區門戶大開,如果東吳進軍到此,譙、沛、汝、豫等地全部暴露在敵人的攻擊範圍內。

王基向司馬師多次請戰,但是司馬師想等各路軍隊到達後一起進軍,不聽王基的勸諫,王基多次請命不成,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擅自領兵佔領南頓,而毋丘儉從項地發兵也想爭奪南頓,走了十來裡,聽說王基已捷足先登,只好退回項地。王基在口袋還沒完全成形時就搶佔南頓,收攏口袋,阻止了毋丘儉的跳躍式進攻。胡遵率青徐諸軍出譙、宋,遮絕叛軍右翼;諸葛誕率豫州諸軍,從安風津東渡,直接切斷了壽春與毌丘儉、文欽的聯繫。往北可以進攻叛軍,往南可以收復壽春,是一招漂亮的穿插。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司馬師討伐毋丘儉圖

此時,圍攻毋丘儉軍的口袋漸成,叛軍攻拔南頓的時機已失。司馬師命令諸君不得出站。毋丘儉求戰不得,不甘退軍,進退維谷,士氣低落,多有投降。因而突擊司馬師的斬首行動成為了最大的轉機,這也就是名震天下的文鴦夜襲。

鄧艾進據樂嘉,本為投石問路,守城皆弱卒,一旦文欽攻擊樂嘉,司馬師大軍便會相機繞道叛軍側後,殲滅文欽所率的精兵,以此來孤立項縣的毌丘儉。若司馬師大軍崩潰,樂嘉、南頓的駐軍必將撤回許昌,那將出現一個極大的豁口,也是毌丘儉、文欽突出大包圍的唯一道路。這也是文鴛明知樂嘉是陷阱,仍然以莫大的勇氣發動夜襲,可惜文鴛踹營一夜,文欽不至,兩軍夾擊司馬師的計劃失敗了。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坑兒狂魔文欽

王基得知文欽進攻樂嘉後,率軍進攻毌丘儉主力。儘管文欽之子文鴦驍勇善戰,但叛軍折損過半,已無翻盤之機。毌丘儉軍最終因為士氣喪失,他本身棄軍而逃,被平民張屬射殺,有失北逐高句麗的威風。

淮南二叛之軍爭複雜多變,諸將用兵有法,高招頻出,堪稱名局在司馬氏各部未及包圍時,毌丘儉、文欽率六萬淮楚兵深入至項縣,窺伺許、洛。王基眼光獨到,搶佔南頓大邸閣,直接阻滯了毌丘儉的北上進攻路線。

王基在戰後接任鎮南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領豫州刺史,封安樂鄉侯。王基上疏要求分自己的封邑二百戶給叔父王翁的兒子王喬,並求賜王喬關內侯,用來報答王翁的養育之恩。朝廷特許。

甘露二年(257年),司馬昭欲奪諸葛誕兵權,召諸葛誕入朝,諸葛誕害怕,在淮南起兵反司馬氏。王基以豫州刺史身份行鎮東將軍,都督揚州、豫州軍事。王基一如既往根據戰況提議果斷進攻。司馬昭想要集中兵力後全軍進攻,王基屢次請戰後而進軍。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首鼠兩端諸葛誕

此戰不得不提,因為淮南三叛毫無疑問是三國規模最大的戰爭。當時司馬昭在徵南、徵東四州抽調軍隊,並關中游軍,合計二十六萬人,這個數據基本可以算是曹魏徵南征東兩塊區域的徵兵極限,諸葛誕一方有兩淮十餘萬官兵及揚州新附兵,並孫綝之吳軍,合計亦有二十多萬人。具體戰爭過程這篇不準備全提,畢竟是王基的篇章,小編下一篇會把二叛和三叛和編一張來寫。

雖然兵精糧足,但是諸葛誕率二十萬兵閉門自守,以待吳軍增援。

司馬昭遂使王基、陳騫築壘掘塹,用一座座小小的土城封住了壽春四面。小城抱死大城,長圍久困,是為鎖城之術。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陰鷙狠辣司馬昭

這時,孫吳派大將朱異來援救諸葛誕,駐軍安城。司馬昭命王基率軍轉移佔據北山。司馬昭認為二十萬大軍據北山之險,以抗吳軍,便可立於不敗之地。然而,鎖城諸軍如若牽動,諸葛誕、文欽必將取出淮南精兵,盡數撥往城外。如此一來,司馬昭先手圍城的優勢也便蕩然無存。如果說二叛的棋眼是南頓,那麼三叛的棋眼就是棋眼就是圍壘,王基再一次找到了棋眼所在。

王基認為臨時轉移陣地,反而於己不利,他做好將士思想工作同時,又上書反對轉移。當時王基負責都督城東、城南二十六,統領近一半的魏軍。司馬昭、王基的包圍被稱為“表裡再重,塹壘甚峻”。石苞、州泰率領遊擊,負責阻截朱異的援軍。圍城多日後諸葛誕斷糧突圍,製造攻堅器具,晝夜五六天攻擊南圍,王基等臨高以發石車、火箭逆燒破其攻具,弩矢及石雨下,諸葛軍死傷遍地、血流盈塹,王基據城死守,大破淮南軍。

甘露三年(258年),魏軍攻下壽春後,司馬昭寫信給王基:“初議者云云,求移者甚眾,時未臨履,亦謂宜然。將軍深算利害,獨秉固志,上違詔命,下拒眾議,終至制敵禽賊,雖古人所述,不是過也。”

景元二年(261年),襄陽太守上表說吳賊鄧由要求投降。王基接受命令,要在此時出兵東吳。王基懷疑其中有詐,於是派驛使快速向朝廷陳述情狀,後來,鄧由果然沒有來投降。

景元二年(261年)四月二十四日,王基逝世,享年七十二歲, 追贈司空諡號景侯。由其子王徽繼承爵位。

不僅王昶、王基,三國中後期的將軍大多都不是從軍旅中衝殺而出,多由文官轉為武將,王昶、王基雖是文人領兵,但這兩人深知兵法,皆能謀定而後動,又能根據實情佈置作戰。

姜維鄧艾也黯然失色,被《三國演義》埋沒的名將(下)

後三國最被埋沒的名將王基

令人驚訝的是王基本傳的計策和賈詡、劉曄一樣是算無遺策,沒有過失誤。王基能在領兵征戰的同時還能冷靜且正確的分析出戰情,因地制宜,料敵機先,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實為當代一流名將。且王基的對手都是當世名將,王基依然能夠脫穎而出,之所以不受矚目的主要原因還是討伐毌丘儉、諸葛誕的二戰知名度不高,戰役中名義的主將是司馬師、司馬昭,而王基為司馬家效力,多被人視為不義,故忽略了其軍事才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