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千年三國名將系列之姜維:扭轉乾坤之奇謀,卻落誤國之罵名'

"

自古以來,人多喜以成敗論英雄。正如:鄧艾勝,人多頌;姜維敗,人多損;諸葛亮北伐無功,人言其一生太過謹慎;姜維計失,人又言其多喜弄險。尤其對姜維的“斂兵聚谷”之策貶損者甚眾,認為此謀是蜀漢亡國的罪魁禍首。

從結果看,似乎魏延、王平執行的“分固守險”極為穩妥,實則只是弱勢方的被動防禦。如此,蜀漢又豈能衝出益州的山險“牢籠”,根本無法實現北伐上的實質性突破,依舊還是三國中最弱勢的一方,克服中原的夢想也只能成為永遠的泡沫。

“斂兵聚谷”——兩代北伐的智慧結晶

無論是諸葛亮也好,還是繼承遺志的姜維也罷,又豈能不知魏、蜀之間實力差距懸殊,但他們走得是同一條“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逆襲之路,而非常規的“待天下有變”再行北伐的被動式之路。

誰都知道,順潮流而為易,逆潮流而上難。因此,從姜維堅守的信念上,便早已註定了一生所走的是一條充滿坎坷的道路。因為,以曹魏龐大的地域和人口基數,如果比拼實力恢復,隨著時間的推移,蜀漢的弱勢地位只會越來越弱。例如:當時曹魏人口約為1300萬,土地面積約為397萬平方公里;蜀漢人口約為400萬,土地面積約為106萬平方公里。

"

自古以來,人多喜以成敗論英雄。正如:鄧艾勝,人多頌;姜維敗,人多損;諸葛亮北伐無功,人言其一生太過謹慎;姜維計失,人又言其多喜弄險。尤其對姜維的“斂兵聚谷”之策貶損者甚眾,認為此謀是蜀漢亡國的罪魁禍首。

從結果看,似乎魏延、王平執行的“分固守險”極為穩妥,實則只是弱勢方的被動防禦。如此,蜀漢又豈能衝出益州的山險“牢籠”,根本無法實現北伐上的實質性突破,依舊還是三國中最弱勢的一方,克服中原的夢想也只能成為永遠的泡沫。

“斂兵聚谷”——兩代北伐的智慧結晶

無論是諸葛亮也好,還是繼承遺志的姜維也罷,又豈能不知魏、蜀之間實力差距懸殊,但他們走得是同一條“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逆襲之路,而非常規的“待天下有變”再行北伐的被動式之路。

誰都知道,順潮流而為易,逆潮流而上難。因此,從姜維堅守的信念上,便早已註定了一生所走的是一條充滿坎坷的道路。因為,以曹魏龐大的地域和人口基數,如果比拼實力恢復,隨著時間的推移,蜀漢的弱勢地位只會越來越弱。例如:當時曹魏人口約為1300萬,土地面積約為397萬平方公里;蜀漢人口約為400萬,土地面積約為106萬平方公里。

誤解千年三國名將系列之姜維:扭轉乾坤之奇謀,卻落誤國之罵名

姜維

很顯然,在同等條件下,曹魏的國力恢復已是蜀漢的3倍多,累年疊加下來,魏蜀兩國的國力差距只會越來越懸殊。諸葛亮、姜維盡皆主張北伐以弱蜀伐強魏,其實就是在阻延曹魏的國力恢復,以此來延緩兩國實力的不斷拉大。所以,蜀漢北伐最多隻是讓蜀漢的國運提前結束幾年而已,但並不能改變被滅亡的命運。因為,以弱伐強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無奈之舉。

那麼,姜維為何還要執意繼承諸葛亮的北伐遺志呢?

原因很簡單,一味死守,越來越弱的蜀漢,亡國的命運已經註定。然而,只有北伐才有改變這一命運的一線生機。對於這一線生機,是抓住還是放棄,決定權便握在了國家的掌權者手中。顯然,蜀漢朝中文武多支持休養生息。例如:蔣琬、費禕等諸葛亮的繼任者。

但是,這些支持休養生息的朝廷官員真是為國家發展考慮嗎?顯然並非如此,從鄧艾偷渡陰平抵江油,再經綿竹到雒縣,朝中享受高官厚祿的所有官員,竟然團結到“心意相通”集體支持投降。可見,蜀漢朝堂的這些官員大都是些尸位素餐的貨色,可能都抱著少點工作麻煩的思想吧,誰又會喜歡打仗呢?

因此,對於姜維北伐是否“窮兵黷武”暫且不講,僅以“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的工作作風來看,絕對是一名盡職盡責的國家好乾部。

俗話講:“忙得忙,幹得忙,閒得常常提意見。”據《三國志》記載,自公元238年至262年之間,姜維共北伐十一次,其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平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雖說勝敗是兵家常事,但因一直未能實現北伐的戰略推進目標,而遭到朝中諸多官員非議,就連廖化也曾勸說:“勿強欲行難為之事”。

也就是說,從朝堂到麾下,均對北伐的意義提出了質疑。面對如此壓力,姜維通過對兩代北伐的研究,從而提出了“斂兵聚谷”的策略。既能平復朝堂上下反對北伐的聲音,又符合自己的行事風格,關鍵是極有可能一舉重創曹魏的主力大軍,實現蜀漢衝出“牢籠”的北伐夢想。

“斂兵聚谷”——蜀漢華麗轉身的最後契機

那麼,“斂兵聚谷”之謀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與魏延的“分固守險”策略相比又有哪些本質的區別呢?

  • “斂兵聚谷”:當探聽到敵軍進攻漢中時,收縮各處駐防兵力,並將百姓撤往後方,屯積糧草、聚集兵力於漢、樂、陽安等城關,堅壁清野,以阻來犯之敵。同時,以蜀漢山地戰的王牌軍隊“無當飛軍”遊擊於敵軍的千里轉動糧草線,進而造成敵軍糧草不繼,兵士疲乏。待敵退兵之時,各城主力進行追剿,遊擊部隊於路途各險道多設障礙進行層層攔截阻擊。此時,便形成“關門打狗”之勢,極有可能全殲進犯之敵。然後,以得勝之師出後隴右和歧山一帶,在曹魏主力盡皆喪失的情況下,絕對可以輕鬆突破隴右和歧山一線的曹魏防線,從而一舉佔據曹魏的關中,然後克復中原,一統天下的夢想也將不再只是夢想。
  • “分固守險”:以重兵堅守各處險要,以阻來犯之敵。魏延、王平皆用此策確保了蜀國屏障漢中數十年的安全。
  • “斂兵聚谷”與“分固守險”的優勢分析:很顯然,“分固守險”只能起到被動防禦的作用,敵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主動權都在敵人的手中,從本質上很難改變蜀國的處境,但卻有一個極大的優勢,就是“穩”;而“斂兵聚谷”卻是“誘敵深入”與“關門打狗”融合下的禦敵新策,有將來犯之敵一網打的可能,從而一舉扭轉蜀漢被困益州偏安一隅的尷尬處境。但也有個極大的風險,漢、東、陽安等重要城關若有不測,則一切成空,而且還會失去蜀漢的國門漢中。
"

自古以來,人多喜以成敗論英雄。正如:鄧艾勝,人多頌;姜維敗,人多損;諸葛亮北伐無功,人言其一生太過謹慎;姜維計失,人又言其多喜弄險。尤其對姜維的“斂兵聚谷”之策貶損者甚眾,認為此謀是蜀漢亡國的罪魁禍首。

從結果看,似乎魏延、王平執行的“分固守險”極為穩妥,實則只是弱勢方的被動防禦。如此,蜀漢又豈能衝出益州的山險“牢籠”,根本無法實現北伐上的實質性突破,依舊還是三國中最弱勢的一方,克服中原的夢想也只能成為永遠的泡沫。

“斂兵聚谷”——兩代北伐的智慧結晶

無論是諸葛亮也好,還是繼承遺志的姜維也罷,又豈能不知魏、蜀之間實力差距懸殊,但他們走得是同一條“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逆襲之路,而非常規的“待天下有變”再行北伐的被動式之路。

誰都知道,順潮流而為易,逆潮流而上難。因此,從姜維堅守的信念上,便早已註定了一生所走的是一條充滿坎坷的道路。因為,以曹魏龐大的地域和人口基數,如果比拼實力恢復,隨著時間的推移,蜀漢的弱勢地位只會越來越弱。例如:當時曹魏人口約為1300萬,土地面積約為397萬平方公里;蜀漢人口約為400萬,土地面積約為106萬平方公里。

誤解千年三國名將系列之姜維:扭轉乾坤之奇謀,卻落誤國之罵名

姜維

很顯然,在同等條件下,曹魏的國力恢復已是蜀漢的3倍多,累年疊加下來,魏蜀兩國的國力差距只會越來越懸殊。諸葛亮、姜維盡皆主張北伐以弱蜀伐強魏,其實就是在阻延曹魏的國力恢復,以此來延緩兩國實力的不斷拉大。所以,蜀漢北伐最多隻是讓蜀漢的國運提前結束幾年而已,但並不能改變被滅亡的命運。因為,以弱伐強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無奈之舉。

那麼,姜維為何還要執意繼承諸葛亮的北伐遺志呢?

原因很簡單,一味死守,越來越弱的蜀漢,亡國的命運已經註定。然而,只有北伐才有改變這一命運的一線生機。對於這一線生機,是抓住還是放棄,決定權便握在了國家的掌權者手中。顯然,蜀漢朝中文武多支持休養生息。例如:蔣琬、費禕等諸葛亮的繼任者。

但是,這些支持休養生息的朝廷官員真是為國家發展考慮嗎?顯然並非如此,從鄧艾偷渡陰平抵江油,再經綿竹到雒縣,朝中享受高官厚祿的所有官員,竟然團結到“心意相通”集體支持投降。可見,蜀漢朝堂的這些官員大都是些尸位素餐的貨色,可能都抱著少點工作麻煩的思想吧,誰又會喜歡打仗呢?

因此,對於姜維北伐是否“窮兵黷武”暫且不講,僅以“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的工作作風來看,絕對是一名盡職盡責的國家好乾部。

俗話講:“忙得忙,幹得忙,閒得常常提意見。”據《三國志》記載,自公元238年至262年之間,姜維共北伐十一次,其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平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雖說勝敗是兵家常事,但因一直未能實現北伐的戰略推進目標,而遭到朝中諸多官員非議,就連廖化也曾勸說:“勿強欲行難為之事”。

也就是說,從朝堂到麾下,均對北伐的意義提出了質疑。面對如此壓力,姜維通過對兩代北伐的研究,從而提出了“斂兵聚谷”的策略。既能平復朝堂上下反對北伐的聲音,又符合自己的行事風格,關鍵是極有可能一舉重創曹魏的主力大軍,實現蜀漢衝出“牢籠”的北伐夢想。

“斂兵聚谷”——蜀漢華麗轉身的最後契機

那麼,“斂兵聚谷”之謀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與魏延的“分固守險”策略相比又有哪些本質的區別呢?

  • “斂兵聚谷”:當探聽到敵軍進攻漢中時,收縮各處駐防兵力,並將百姓撤往後方,屯積糧草、聚集兵力於漢、樂、陽安等城關,堅壁清野,以阻來犯之敵。同時,以蜀漢山地戰的王牌軍隊“無當飛軍”遊擊於敵軍的千里轉動糧草線,進而造成敵軍糧草不繼,兵士疲乏。待敵退兵之時,各城主力進行追剿,遊擊部隊於路途各險道多設障礙進行層層攔截阻擊。此時,便形成“關門打狗”之勢,極有可能全殲進犯之敵。然後,以得勝之師出後隴右和歧山一帶,在曹魏主力盡皆喪失的情況下,絕對可以輕鬆突破隴右和歧山一線的曹魏防線,從而一舉佔據曹魏的關中,然後克復中原,一統天下的夢想也將不再只是夢想。
  • “分固守險”:以重兵堅守各處險要,以阻來犯之敵。魏延、王平皆用此策確保了蜀國屏障漢中數十年的安全。
  • “斂兵聚谷”與“分固守險”的優勢分析:很顯然,“分固守險”只能起到被動防禦的作用,敵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主動權都在敵人的手中,從本質上很難改變蜀國的處境,但卻有一個極大的優勢,就是“穩”;而“斂兵聚谷”卻是“誘敵深入”與“關門打狗”融合下的禦敵新策,有將來犯之敵一網打的可能,從而一舉扭轉蜀漢被困益州偏安一隅的尷尬處境。但也有個極大的風險,漢、東、陽安等重要城關若有不測,則一切成空,而且還會失去蜀漢的國門漢中。
誤解千年三國名將系列之姜維:扭轉乾坤之奇謀,卻落誤國之罵名

姜維

可以說,“斂兵聚谷”是劉備建立蜀國以來的唯一一次華麗逆轉的天賜契機。舍此,蜀漢的命運也只是遲亡早亡幾年而已。

“斂兵聚谷”——慘遭小人屠刀,胎死腹中

正所謂:風險有多大,機遇就有多大。遺憾的是,姜維喝下了“斂兵聚谷” 的風險苦酒,而蜀漢失去的則是一次扭轉乾坤的天賜契機。

那麼,“斂兵聚谷”策略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遇到了“三個小人”,直接讓千年難遇的“斂兵聚谷”良策胎死腹中。

姜維為何會到“沓中屯田”避禍,不就是遭到宦官黃皓和右大將軍閻宇兩個小人陷害的嗎?

姜維去沓中前,命令督守漢中的胡濟退守漢壽,將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在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等處都建置防禦工事。可以說,當時“斂兵聚谷”的防禦部署基本達到了萬無一失的程度。

然而,從沓中到漢中,最近經313省道、十天高速也有393.8公里。顯然,身處沓中的姜維已經失去了對前線危局處理的先機,從而才造成蜀漢防禦的處處被動。

同時,針對鍾會關中治兵,姜維曾上會劉禪應當調兵遣將以防魏國興兵。可恨,黃皓竟以“神婆”之言欺騙劉禪,言魏國不會興兵。關鍵是劉禪竟然信以為真,不予理睬,無形中在“斂兵聚谷” 防線上又砍了一刀。

第三個小人則是臨戰投降的蔣舒。蔣舒原為武興督,因為不稱職,這才被朝廷貶到漢中輔助關中都督傅僉防禦陽安關口。當時,鍾會率領伐蜀大軍圍住漢、樂二城,久攻不克,隨寫信誘勸漢城守將蔣斌(蔣琬之子)投降,卻遭到拒絕。無奈之下,隨生退軍之意。關鍵時刻,陽安關副將蔣舒竟然開關投降,鍾會“大得庫藏積穀”。自此,“斂兵聚谷” 防線被破,也就預示著“斂兵聚谷”謀畫的夭折。

所以,姜維“斂兵聚谷”的佈防沒有問題,用人更沒問題,主要問題明顯出在朝廷身上。如果,姜維有諸葛亮的權威,此計絕對會出現一個完美的結局。可惜,如果只是如果。

“斂兵聚谷”——衝鋒路上的一顆流星

從姜維十一次北伐,到“斂兵聚谷”之謀,再到“假意投降”,一生的足跡都留在了衝鋒的路上,幾乎很少有防禦,基本上都在進攻。如果說“斂兵聚谷”之謀是衝鋒路上的一顆流星,那麼“假意投降”就是流星劃過留下的璀璨光華。

"

自古以來,人多喜以成敗論英雄。正如:鄧艾勝,人多頌;姜維敗,人多損;諸葛亮北伐無功,人言其一生太過謹慎;姜維計失,人又言其多喜弄險。尤其對姜維的“斂兵聚谷”之策貶損者甚眾,認為此謀是蜀漢亡國的罪魁禍首。

從結果看,似乎魏延、王平執行的“分固守險”極為穩妥,實則只是弱勢方的被動防禦。如此,蜀漢又豈能衝出益州的山險“牢籠”,根本無法實現北伐上的實質性突破,依舊還是三國中最弱勢的一方,克服中原的夢想也只能成為永遠的泡沫。

“斂兵聚谷”——兩代北伐的智慧結晶

無論是諸葛亮也好,還是繼承遺志的姜維也罷,又豈能不知魏、蜀之間實力差距懸殊,但他們走得是同一條“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逆襲之路,而非常規的“待天下有變”再行北伐的被動式之路。

誰都知道,順潮流而為易,逆潮流而上難。因此,從姜維堅守的信念上,便早已註定了一生所走的是一條充滿坎坷的道路。因為,以曹魏龐大的地域和人口基數,如果比拼實力恢復,隨著時間的推移,蜀漢的弱勢地位只會越來越弱。例如:當時曹魏人口約為1300萬,土地面積約為397萬平方公里;蜀漢人口約為400萬,土地面積約為106萬平方公里。

誤解千年三國名將系列之姜維:扭轉乾坤之奇謀,卻落誤國之罵名

姜維

很顯然,在同等條件下,曹魏的國力恢復已是蜀漢的3倍多,累年疊加下來,魏蜀兩國的國力差距只會越來越懸殊。諸葛亮、姜維盡皆主張北伐以弱蜀伐強魏,其實就是在阻延曹魏的國力恢復,以此來延緩兩國實力的不斷拉大。所以,蜀漢北伐最多隻是讓蜀漢的國運提前結束幾年而已,但並不能改變被滅亡的命運。因為,以弱伐強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無奈之舉。

那麼,姜維為何還要執意繼承諸葛亮的北伐遺志呢?

原因很簡單,一味死守,越來越弱的蜀漢,亡國的命運已經註定。然而,只有北伐才有改變這一命運的一線生機。對於這一線生機,是抓住還是放棄,決定權便握在了國家的掌權者手中。顯然,蜀漢朝中文武多支持休養生息。例如:蔣琬、費禕等諸葛亮的繼任者。

但是,這些支持休養生息的朝廷官員真是為國家發展考慮嗎?顯然並非如此,從鄧艾偷渡陰平抵江油,再經綿竹到雒縣,朝中享受高官厚祿的所有官員,竟然團結到“心意相通”集體支持投降。可見,蜀漢朝堂的這些官員大都是些尸位素餐的貨色,可能都抱著少點工作麻煩的思想吧,誰又會喜歡打仗呢?

因此,對於姜維北伐是否“窮兵黷武”暫且不講,僅以“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的工作作風來看,絕對是一名盡職盡責的國家好乾部。

俗話講:“忙得忙,幹得忙,閒得常常提意見。”據《三國志》記載,自公元238年至262年之間,姜維共北伐十一次,其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平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雖說勝敗是兵家常事,但因一直未能實現北伐的戰略推進目標,而遭到朝中諸多官員非議,就連廖化也曾勸說:“勿強欲行難為之事”。

也就是說,從朝堂到麾下,均對北伐的意義提出了質疑。面對如此壓力,姜維通過對兩代北伐的研究,從而提出了“斂兵聚谷”的策略。既能平復朝堂上下反對北伐的聲音,又符合自己的行事風格,關鍵是極有可能一舉重創曹魏的主力大軍,實現蜀漢衝出“牢籠”的北伐夢想。

“斂兵聚谷”——蜀漢華麗轉身的最後契機

那麼,“斂兵聚谷”之謀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與魏延的“分固守險”策略相比又有哪些本質的區別呢?

  • “斂兵聚谷”:當探聽到敵軍進攻漢中時,收縮各處駐防兵力,並將百姓撤往後方,屯積糧草、聚集兵力於漢、樂、陽安等城關,堅壁清野,以阻來犯之敵。同時,以蜀漢山地戰的王牌軍隊“無當飛軍”遊擊於敵軍的千里轉動糧草線,進而造成敵軍糧草不繼,兵士疲乏。待敵退兵之時,各城主力進行追剿,遊擊部隊於路途各險道多設障礙進行層層攔截阻擊。此時,便形成“關門打狗”之勢,極有可能全殲進犯之敵。然後,以得勝之師出後隴右和歧山一帶,在曹魏主力盡皆喪失的情況下,絕對可以輕鬆突破隴右和歧山一線的曹魏防線,從而一舉佔據曹魏的關中,然後克復中原,一統天下的夢想也將不再只是夢想。
  • “分固守險”:以重兵堅守各處險要,以阻來犯之敵。魏延、王平皆用此策確保了蜀國屏障漢中數十年的安全。
  • “斂兵聚谷”與“分固守險”的優勢分析:很顯然,“分固守險”只能起到被動防禦的作用,敵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主動權都在敵人的手中,從本質上很難改變蜀國的處境,但卻有一個極大的優勢,就是“穩”;而“斂兵聚谷”卻是“誘敵深入”與“關門打狗”融合下的禦敵新策,有將來犯之敵一網打的可能,從而一舉扭轉蜀漢被困益州偏安一隅的尷尬處境。但也有個極大的風險,漢、東、陽安等重要城關若有不測,則一切成空,而且還會失去蜀漢的國門漢中。
誤解千年三國名將系列之姜維:扭轉乾坤之奇謀,卻落誤國之罵名

姜維

可以說,“斂兵聚谷”是劉備建立蜀國以來的唯一一次華麗逆轉的天賜契機。舍此,蜀漢的命運也只是遲亡早亡幾年而已。

“斂兵聚谷”——慘遭小人屠刀,胎死腹中

正所謂:風險有多大,機遇就有多大。遺憾的是,姜維喝下了“斂兵聚谷” 的風險苦酒,而蜀漢失去的則是一次扭轉乾坤的天賜契機。

那麼,“斂兵聚谷”策略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遇到了“三個小人”,直接讓千年難遇的“斂兵聚谷”良策胎死腹中。

姜維為何會到“沓中屯田”避禍,不就是遭到宦官黃皓和右大將軍閻宇兩個小人陷害的嗎?

姜維去沓中前,命令督守漢中的胡濟退守漢壽,將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在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等處都建置防禦工事。可以說,當時“斂兵聚谷”的防禦部署基本達到了萬無一失的程度。

然而,從沓中到漢中,最近經313省道、十天高速也有393.8公里。顯然,身處沓中的姜維已經失去了對前線危局處理的先機,從而才造成蜀漢防禦的處處被動。

同時,針對鍾會關中治兵,姜維曾上會劉禪應當調兵遣將以防魏國興兵。可恨,黃皓竟以“神婆”之言欺騙劉禪,言魏國不會興兵。關鍵是劉禪竟然信以為真,不予理睬,無形中在“斂兵聚谷” 防線上又砍了一刀。

第三個小人則是臨戰投降的蔣舒。蔣舒原為武興督,因為不稱職,這才被朝廷貶到漢中輔助關中都督傅僉防禦陽安關口。當時,鍾會率領伐蜀大軍圍住漢、樂二城,久攻不克,隨寫信誘勸漢城守將蔣斌(蔣琬之子)投降,卻遭到拒絕。無奈之下,隨生退軍之意。關鍵時刻,陽安關副將蔣舒竟然開關投降,鍾會“大得庫藏積穀”。自此,“斂兵聚谷” 防線被破,也就預示著“斂兵聚谷”謀畫的夭折。

所以,姜維“斂兵聚谷”的佈防沒有問題,用人更沒問題,主要問題明顯出在朝廷身上。如果,姜維有諸葛亮的權威,此計絕對會出現一個完美的結局。可惜,如果只是如果。

“斂兵聚谷”——衝鋒路上的一顆流星

從姜維十一次北伐,到“斂兵聚谷”之謀,再到“假意投降”,一生的足跡都留在了衝鋒的路上,幾乎很少有防禦,基本上都在進攻。如果說“斂兵聚谷”之謀是衝鋒路上的一顆流星,那麼“假意投降”就是流星劃過留下的璀璨光華。

誤解千年三國名將系列之姜維:扭轉乾坤之奇謀,卻落誤國之罵名

姜維

算就“斂兵聚谷”之謀已敗,劉禪投降鄧艾,但姜維衝鋒進攻的執著信念依舊沒有改變,更沒有投降以求富貴的念頭,而是實施“假意投降”之計。姜維欲說動敵軍主將鍾會反叛,而他再殺敵軍主將,如此重新奪回蜀國則不難也。

公元346年,東晉恆溫滅亡後漢政權後,其部將孫盛在宮廷密檔中發現姜維寫給劉禪的一封密函:“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從而使姜維“假意投降”之謀,大白於天下。

結果,姜維以一個降將的身份竟然說動敵軍主將鍾會反叛,而且得到了鍾會欲撥5萬大將相托大事的信任。可惜,如此一件驚天謀劃,卻因鍾會心念同僚之誼,沒有斬殺關押的魏國領兵諸將,最終反被斬殺,而姜維也因此揮劍而亡,妻子兒女一併受到牽連被殺。

或許,姜維在戰術上不一定能勝過鄧艾,但他的“斂兵聚谷”奇謀絕對稱得上拍案叫絕的一次戰略佈局,再結合“假意投降”之謀,姜維絕對是一位歷史罕見的戰略大師。雖說姜維“斂兵聚谷”、“假意投降”之策有“弄險”之嫌,但若不如此蜀漢又豈能有扭轉乾坤之機。

圖片來源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