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心靈獵手,為整個時代做一個心理側寫

文丨hzcneo

有趣而無用的人做著有趣而無用的事。豆瓣:hzcneo

編丨往事如煙

在所有好萊塢的名導之中,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可能是那個對連環殺手最情有獨鍾的一個。這種極其執著的迷戀貫穿了他的導演生涯,無論是早期一鳴驚人的《七宗罪》(Se7en),還是聲名鵲起之後的《十二宮》(Zodiac)與《龍紋身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甚至是講述婚姻關係的《消失的愛人》(Gone Girl),敘事的中心總是一件離奇的罪案。躲藏在黑暗中幕後凶手將尋找真相的偵探玩弄於股掌之間,冰冷而殘酷的世界永遠不會得到救贖。

然而大衛·芬奇在2014年完成了《消失的愛人》之後就沒有任何作品推出。計劃中和艾倫·索金再度合作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臨近開拍之際被索尼更換了導演,《龍紋身女孩》的續集的拍攝計劃也遲遲沒有了蹤影。一時間大家都十分好奇這位年近六旬的導演要怎麼樣繼續自己的職業生涯。

"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心靈獵手,為整個時代做一個心理側寫

文丨hzcneo

有趣而無用的人做著有趣而無用的事。豆瓣:hzcneo

編丨往事如煙

在所有好萊塢的名導之中,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可能是那個對連環殺手最情有獨鍾的一個。這種極其執著的迷戀貫穿了他的導演生涯,無論是早期一鳴驚人的《七宗罪》(Se7en),還是聲名鵲起之後的《十二宮》(Zodiac)與《龍紋身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甚至是講述婚姻關係的《消失的愛人》(Gone Girl),敘事的中心總是一件離奇的罪案。躲藏在黑暗中幕後凶手將尋找真相的偵探玩弄於股掌之間,冰冷而殘酷的世界永遠不會得到救贖。

然而大衛·芬奇在2014年完成了《消失的愛人》之後就沒有任何作品推出。計劃中和艾倫·索金再度合作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臨近開拍之際被索尼更換了導演,《龍紋身女孩》的續集的拍攝計劃也遲遲沒有了蹤影。一時間大家都十分好奇這位年近六旬的導演要怎麼樣繼續自己的職業生涯。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十二宮》(Zodiac)


就在觀眾們焦急等待的關頭,網飛在2017年上線了了芬奇與它們合作的新項目《心靈獵手》(Mindhunter),一個光聽故事簡介就充滿了大衛·芬奇自己風格的劇集,更何況他還在親自執導其中的三集。《心靈獵手》的故事聚焦在了上世紀七十年代FBI通過對連環殺手的訪談創建“心理側寫”(Profile)這套理論的過程,將會涉及到歷史上諸多窮凶極惡的罪犯。但是等到劇集正式上線之後,觀眾們卻大失所望。大衛·芬奇招牌式的冷峻的影像風格和凌厲的剪輯依然隨處可見,故事卻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沒有環環相扣的故事,沒有警探和罪犯的鬥智鬥勇,取而代之的是大段大段的訪談,節奏緩慢,情節拖沓。

這種的與預期強烈的不一致並非是某種失誤,更像是刻意為之。“心理側寫”對於大多數的觀眾早就已經是一個無比熟悉的概念,電視機的熒幕早就充斥著諸如《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或者《追輯:炸彈客》(Manhunt: Unabomber)這樣一抓一大把的刑偵破案劇集。主角們運用側寫的方式構建凶手的模型,抓住真凶的故事已經很難再拍出新意。與其照搬舊的套路,不如獨闢蹊徑,把敘述的重點放在了這套理論是如何構建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心靈獵手》不該被當作一部刑偵劇集,以精彩的追凶破案作為賣點;而是紀錄片,以歷史本來的面貌作為根本的目的。到了今年播出的第二季,紀錄片的風格則變得越發明顯。(第二季前三集同樣由芬奇本人擔當導演)

"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心靈獵手,為整個時代做一個心理側寫

文丨hzcneo

有趣而無用的人做著有趣而無用的事。豆瓣:hzcneo

編丨往事如煙

在所有好萊塢的名導之中,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可能是那個對連環殺手最情有獨鍾的一個。這種極其執著的迷戀貫穿了他的導演生涯,無論是早期一鳴驚人的《七宗罪》(Se7en),還是聲名鵲起之後的《十二宮》(Zodiac)與《龍紋身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甚至是講述婚姻關係的《消失的愛人》(Gone Girl),敘事的中心總是一件離奇的罪案。躲藏在黑暗中幕後凶手將尋找真相的偵探玩弄於股掌之間,冰冷而殘酷的世界永遠不會得到救贖。

然而大衛·芬奇在2014年完成了《消失的愛人》之後就沒有任何作品推出。計劃中和艾倫·索金再度合作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臨近開拍之際被索尼更換了導演,《龍紋身女孩》的續集的拍攝計劃也遲遲沒有了蹤影。一時間大家都十分好奇這位年近六旬的導演要怎麼樣繼續自己的職業生涯。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十二宮》(Zodiac)


就在觀眾們焦急等待的關頭,網飛在2017年上線了了芬奇與它們合作的新項目《心靈獵手》(Mindhunter),一個光聽故事簡介就充滿了大衛·芬奇自己風格的劇集,更何況他還在親自執導其中的三集。《心靈獵手》的故事聚焦在了上世紀七十年代FBI通過對連環殺手的訪談創建“心理側寫”(Profile)這套理論的過程,將會涉及到歷史上諸多窮凶極惡的罪犯。但是等到劇集正式上線之後,觀眾們卻大失所望。大衛·芬奇招牌式的冷峻的影像風格和凌厲的剪輯依然隨處可見,故事卻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沒有環環相扣的故事,沒有警探和罪犯的鬥智鬥勇,取而代之的是大段大段的訪談,節奏緩慢,情節拖沓。

這種的與預期強烈的不一致並非是某種失誤,更像是刻意為之。“心理側寫”對於大多數的觀眾早就已經是一個無比熟悉的概念,電視機的熒幕早就充斥著諸如《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或者《追輯:炸彈客》(Manhunt: Unabomber)這樣一抓一大把的刑偵破案劇集。主角們運用側寫的方式構建凶手的模型,抓住真凶的故事已經很難再拍出新意。與其照搬舊的套路,不如獨闢蹊徑,把敘述的重點放在了這套理論是如何構建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心靈獵手》不該被當作一部刑偵劇集,以精彩的追凶破案作為賣點;而是紀錄片,以歷史本來的面貌作為根本的目的。到了今年播出的第二季,紀錄片的風格則變得越發明顯。(第二季前三集同樣由芬奇本人擔當導演)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追輯:炸彈客》(Manhunt: Unabomber)


遵循著這樣的邏輯,更多與犯罪無關的情節被加入到了《心靈獵手》第二季之中。當時的社會背景,警局內部的工作環境,乃至於探員們的個人生活和心理狀態,每一個細節都在左右著“心理側寫”的構建過程。尤其是第二季最開始的第一集,完全沒有描述任何犯罪的情節,而是花費了所有的筆墨來描述新領導上任之後整個部門的運作情況,以此來反應新的偵破方式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面對多麼巨大的阻力。

在整個第二季中,探員們私人生活同樣擁有了更多的戲份。故事的敘述者從第一季的霍頓·福特(喬納森·格羅夫飾)變成了比爾·坦奇(霍特·麥克卡蘭尼飾),一個身材健碩,處事圓滑的中年男子。作為整個小組的領頭人,他的兒子卻被牽扯當地的一件兒童死亡的案件之中。面對妻子的懷疑,奔波在家庭和工作之間的比爾很快就對自己目前從事的項目產生了懷疑,長期與連環殺手打交道,是不是也對自己的孩子產生了致命的影響。劇中的頭號女主溫迪(安娜·託芙飾)則陷入了感情的困境。雖然她一直在為“心理側寫”提供理論支持,想要洞察每一個罪犯的犯罪動機,卻和自己的戀人都無法深入交流,最終導致了戀情的終結。更不要說在第一季就陷入困境的霍頓,在反覆折磨凶手作案動機的過程中,自己也處於崩潰的邊緣,隨時就將失控。“心理側寫”就像那個黑暗的深淵,在你凝視它的過程中也在逐漸被它吞噬。

"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心靈獵手,為整個時代做一個心理側寫

文丨hzcneo

有趣而無用的人做著有趣而無用的事。豆瓣:hzcneo

編丨往事如煙

在所有好萊塢的名導之中,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可能是那個對連環殺手最情有獨鍾的一個。這種極其執著的迷戀貫穿了他的導演生涯,無論是早期一鳴驚人的《七宗罪》(Se7en),還是聲名鵲起之後的《十二宮》(Zodiac)與《龍紋身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甚至是講述婚姻關係的《消失的愛人》(Gone Girl),敘事的中心總是一件離奇的罪案。躲藏在黑暗中幕後凶手將尋找真相的偵探玩弄於股掌之間,冰冷而殘酷的世界永遠不會得到救贖。

然而大衛·芬奇在2014年完成了《消失的愛人》之後就沒有任何作品推出。計劃中和艾倫·索金再度合作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臨近開拍之際被索尼更換了導演,《龍紋身女孩》的續集的拍攝計劃也遲遲沒有了蹤影。一時間大家都十分好奇這位年近六旬的導演要怎麼樣繼續自己的職業生涯。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十二宮》(Zodiac)


就在觀眾們焦急等待的關頭,網飛在2017年上線了了芬奇與它們合作的新項目《心靈獵手》(Mindhunter),一個光聽故事簡介就充滿了大衛·芬奇自己風格的劇集,更何況他還在親自執導其中的三集。《心靈獵手》的故事聚焦在了上世紀七十年代FBI通過對連環殺手的訪談創建“心理側寫”(Profile)這套理論的過程,將會涉及到歷史上諸多窮凶極惡的罪犯。但是等到劇集正式上線之後,觀眾們卻大失所望。大衛·芬奇招牌式的冷峻的影像風格和凌厲的剪輯依然隨處可見,故事卻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沒有環環相扣的故事,沒有警探和罪犯的鬥智鬥勇,取而代之的是大段大段的訪談,節奏緩慢,情節拖沓。

這種的與預期強烈的不一致並非是某種失誤,更像是刻意為之。“心理側寫”對於大多數的觀眾早就已經是一個無比熟悉的概念,電視機的熒幕早就充斥著諸如《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或者《追輯:炸彈客》(Manhunt: Unabomber)這樣一抓一大把的刑偵破案劇集。主角們運用側寫的方式構建凶手的模型,抓住真凶的故事已經很難再拍出新意。與其照搬舊的套路,不如獨闢蹊徑,把敘述的重點放在了這套理論是如何構建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心靈獵手》不該被當作一部刑偵劇集,以精彩的追凶破案作為賣點;而是紀錄片,以歷史本來的面貌作為根本的目的。到了今年播出的第二季,紀錄片的風格則變得越發明顯。(第二季前三集同樣由芬奇本人擔當導演)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追輯:炸彈客》(Manhunt: Unabomber)


遵循著這樣的邏輯,更多與犯罪無關的情節被加入到了《心靈獵手》第二季之中。當時的社會背景,警局內部的工作環境,乃至於探員們的個人生活和心理狀態,每一個細節都在左右著“心理側寫”的構建過程。尤其是第二季最開始的第一集,完全沒有描述任何犯罪的情節,而是花費了所有的筆墨來描述新領導上任之後整個部門的運作情況,以此來反應新的偵破方式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面對多麼巨大的阻力。

在整個第二季中,探員們私人生活同樣擁有了更多的戲份。故事的敘述者從第一季的霍頓·福特(喬納森·格羅夫飾)變成了比爾·坦奇(霍特·麥克卡蘭尼飾),一個身材健碩,處事圓滑的中年男子。作為整個小組的領頭人,他的兒子卻被牽扯當地的一件兒童死亡的案件之中。面對妻子的懷疑,奔波在家庭和工作之間的比爾很快就對自己目前從事的項目產生了懷疑,長期與連環殺手打交道,是不是也對自己的孩子產生了致命的影響。劇中的頭號女主溫迪(安娜·託芙飾)則陷入了感情的困境。雖然她一直在為“心理側寫”提供理論支持,想要洞察每一個罪犯的犯罪動機,卻和自己的戀人都無法深入交流,最終導致了戀情的終結。更不要說在第一季就陷入困境的霍頓,在反覆折磨凶手作案動機的過程中,自己也處於崩潰的邊緣,隨時就將失控。“心理側寫”就像那個黑暗的深淵,在你凝視它的過程中也在逐漸被它吞噬。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深入感情漩渦的溫迪


在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劇情加入之後,“心理側寫”的對象在無形之中被擴大了。它不僅是一個破案的工具,而變成了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主人公們會不由自主地運用“心理側寫”觀察自己所接觸的一切,例如比爾開始分析自己退休上司的心態,甚至是熒幕前的觀眾都不會不由自主地運用“心理側寫”為主人公們畫出人格肖像。每個人即是觀察者也是被觀察者,每個人都在為了“心理側寫”的創立過程添磚加瓦。

當然《心靈獵手》的野心還遠遠不止這一層從連環殺手到普通人的推進。當第二季的後半段亞特蘭大兒童失蹤案被正式引入故事的主線之後,“心理側寫”的對象再一次擴大,當時整個的社會環境都成為了“心理側寫”的目標。

1974年的冬天,整個美國亞特蘭大市都被一股恐怖的氣氛籠罩著。黑人社區裡,一個個小孩接連失蹤。幾日之後他們的屍體就被發現隨意丟棄在城市的角落裡,死亡之前通常都受到了殘酷的折磨。當地的警察對此一籌莫展,百般無奈之下,FBI派出了他們新近成立的“心理側寫”部門,想要力挽狂瀾。但當比爾和霍頓正在開始介入調查之後,卻發現此前百試不爽的“心理側寫”忽然間失去了魔力。黑人和白人之間深厚的種族矛盾,當地警方陳舊的偵破方式和對“心理側寫”的懷疑,凶手高超的犯罪手法,每一件事都在阻礙案件的偵破。

貫穿後半季的亞特蘭大兒童失蹤案几乎可以當作是一部犯罪紀錄片來單獨看待,之前噱頭十足的大段採訪內容消失不見了,卻而代之的是各方勢力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裡相互角逐,互不相讓。為了增加這種真實的臨場感,在霍頓搬運十字架的段落,呈現在熒幕上的畫面忽然變成了老舊的記錄片樣式,不時出現的條紋和斑點以假亂真,甚至能讓人以為這是歷時上採集的新聞畫面。

"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心靈獵手,為整個時代做一個心理側寫

文丨hzcneo

有趣而無用的人做著有趣而無用的事。豆瓣:hzcneo

編丨往事如煙

在所有好萊塢的名導之中,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可能是那個對連環殺手最情有獨鍾的一個。這種極其執著的迷戀貫穿了他的導演生涯,無論是早期一鳴驚人的《七宗罪》(Se7en),還是聲名鵲起之後的《十二宮》(Zodiac)與《龍紋身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甚至是講述婚姻關係的《消失的愛人》(Gone Girl),敘事的中心總是一件離奇的罪案。躲藏在黑暗中幕後凶手將尋找真相的偵探玩弄於股掌之間,冰冷而殘酷的世界永遠不會得到救贖。

然而大衛·芬奇在2014年完成了《消失的愛人》之後就沒有任何作品推出。計劃中和艾倫·索金再度合作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臨近開拍之際被索尼更換了導演,《龍紋身女孩》的續集的拍攝計劃也遲遲沒有了蹤影。一時間大家都十分好奇這位年近六旬的導演要怎麼樣繼續自己的職業生涯。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十二宮》(Zodiac)


就在觀眾們焦急等待的關頭,網飛在2017年上線了了芬奇與它們合作的新項目《心靈獵手》(Mindhunter),一個光聽故事簡介就充滿了大衛·芬奇自己風格的劇集,更何況他還在親自執導其中的三集。《心靈獵手》的故事聚焦在了上世紀七十年代FBI通過對連環殺手的訪談創建“心理側寫”(Profile)這套理論的過程,將會涉及到歷史上諸多窮凶極惡的罪犯。但是等到劇集正式上線之後,觀眾們卻大失所望。大衛·芬奇招牌式的冷峻的影像風格和凌厲的剪輯依然隨處可見,故事卻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沒有環環相扣的故事,沒有警探和罪犯的鬥智鬥勇,取而代之的是大段大段的訪談,節奏緩慢,情節拖沓。

這種的與預期強烈的不一致並非是某種失誤,更像是刻意為之。“心理側寫”對於大多數的觀眾早就已經是一個無比熟悉的概念,電視機的熒幕早就充斥著諸如《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或者《追輯:炸彈客》(Manhunt: Unabomber)這樣一抓一大把的刑偵破案劇集。主角們運用側寫的方式構建凶手的模型,抓住真凶的故事已經很難再拍出新意。與其照搬舊的套路,不如獨闢蹊徑,把敘述的重點放在了這套理論是如何構建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心靈獵手》不該被當作一部刑偵劇集,以精彩的追凶破案作為賣點;而是紀錄片,以歷史本來的面貌作為根本的目的。到了今年播出的第二季,紀錄片的風格則變得越發明顯。(第二季前三集同樣由芬奇本人擔當導演)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追輯:炸彈客》(Manhunt: Unabomber)


遵循著這樣的邏輯,更多與犯罪無關的情節被加入到了《心靈獵手》第二季之中。當時的社會背景,警局內部的工作環境,乃至於探員們的個人生活和心理狀態,每一個細節都在左右著“心理側寫”的構建過程。尤其是第二季最開始的第一集,完全沒有描述任何犯罪的情節,而是花費了所有的筆墨來描述新領導上任之後整個部門的運作情況,以此來反應新的偵破方式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面對多麼巨大的阻力。

在整個第二季中,探員們私人生活同樣擁有了更多的戲份。故事的敘述者從第一季的霍頓·福特(喬納森·格羅夫飾)變成了比爾·坦奇(霍特·麥克卡蘭尼飾),一個身材健碩,處事圓滑的中年男子。作為整個小組的領頭人,他的兒子卻被牽扯當地的一件兒童死亡的案件之中。面對妻子的懷疑,奔波在家庭和工作之間的比爾很快就對自己目前從事的項目產生了懷疑,長期與連環殺手打交道,是不是也對自己的孩子產生了致命的影響。劇中的頭號女主溫迪(安娜·託芙飾)則陷入了感情的困境。雖然她一直在為“心理側寫”提供理論支持,想要洞察每一個罪犯的犯罪動機,卻和自己的戀人都無法深入交流,最終導致了戀情的終結。更不要說在第一季就陷入困境的霍頓,在反覆折磨凶手作案動機的過程中,自己也處於崩潰的邊緣,隨時就將失控。“心理側寫”就像那個黑暗的深淵,在你凝視它的過程中也在逐漸被它吞噬。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深入感情漩渦的溫迪


在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劇情加入之後,“心理側寫”的對象在無形之中被擴大了。它不僅是一個破案的工具,而變成了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主人公們會不由自主地運用“心理側寫”觀察自己所接觸的一切,例如比爾開始分析自己退休上司的心態,甚至是熒幕前的觀眾都不會不由自主地運用“心理側寫”為主人公們畫出人格肖像。每個人即是觀察者也是被觀察者,每個人都在為了“心理側寫”的創立過程添磚加瓦。

當然《心靈獵手》的野心還遠遠不止這一層從連環殺手到普通人的推進。當第二季的後半段亞特蘭大兒童失蹤案被正式引入故事的主線之後,“心理側寫”的對象再一次擴大,當時整個的社會環境都成為了“心理側寫”的目標。

1974年的冬天,整個美國亞特蘭大市都被一股恐怖的氣氛籠罩著。黑人社區裡,一個個小孩接連失蹤。幾日之後他們的屍體就被發現隨意丟棄在城市的角落裡,死亡之前通常都受到了殘酷的折磨。當地的警察對此一籌莫展,百般無奈之下,FBI派出了他們新近成立的“心理側寫”部門,想要力挽狂瀾。但當比爾和霍頓正在開始介入調查之後,卻發現此前百試不爽的“心理側寫”忽然間失去了魔力。黑人和白人之間深厚的種族矛盾,當地警方陳舊的偵破方式和對“心理側寫”的懷疑,凶手高超的犯罪手法,每一件事都在阻礙案件的偵破。

貫穿後半季的亞特蘭大兒童失蹤案几乎可以當作是一部犯罪紀錄片來單獨看待,之前噱頭十足的大段採訪內容消失不見了,卻而代之的是各方勢力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裡相互角逐,互不相讓。為了增加這種真實的臨場感,在霍頓搬運十字架的段落,呈現在熒幕上的畫面忽然變成了老舊的記錄片樣式,不時出現的條紋和斑點以假亂真,甚至能讓人以為這是歷時上採集的新聞畫面。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酷似紀錄片的畫面

當“心理側寫”不再百試不爽之後,比爾和霍頓從無所不能的英雄還原成了凡人,掙扎於各方勢力之間,難以施展自己的能力。有時候他們會開始自我懷疑,這套基於個人經歷和情感分析的理論在面對現實的凶殺案時是否真能有所作為。正是在經歷了這種挫折帶來了無力感之後,兩個凡人才能靜下來心來觀察當時的整個社會。在亞特蘭大,真正製造犯罪的不是某個單獨人物的一時衝動,而是整個社會中黑人和白人之間不可消解得相互仇視。阻止破案的也不是犯罪份子高超的作案手法,而是各方勢力在利益角逐的過程中一次次喪失協同合作的機會,給罪犯留下了逃脫了空間。因此一個單獨給疑犯做的“心理側寫”並不會起到任何作用,需要的是為整個時代和社會環境,為其中的每一個人做一次“心理側寫”。

從這個角度來說,《心靈獵手》從始至終都沒和大衛·芬奇之前的作品脫節,而是一脈相承地延續了他之前的母題——一個無力平庸的凡人在異化的時代中苦苦追尋的凶手,最終認識到擊敗他的是這個黑暗的世界。在《七宗罪》中,這位凡人是那個剛剛上任七天的菜鳥警探;在《十二宮》,這位凡人是那個數十年苦苦追尋卻一無所獲的記者;到了《心靈獵手》,這位凡人則是創立“心理側寫”的FBI探員。無論最後成功與否,他們都是時代見證者。

"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心靈獵手,為整個時代做一個心理側寫

文丨hzcneo

有趣而無用的人做著有趣而無用的事。豆瓣:hzcneo

編丨往事如煙

在所有好萊塢的名導之中,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可能是那個對連環殺手最情有獨鍾的一個。這種極其執著的迷戀貫穿了他的導演生涯,無論是早期一鳴驚人的《七宗罪》(Se7en),還是聲名鵲起之後的《十二宮》(Zodiac)與《龍紋身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甚至是講述婚姻關係的《消失的愛人》(Gone Girl),敘事的中心總是一件離奇的罪案。躲藏在黑暗中幕後凶手將尋找真相的偵探玩弄於股掌之間,冰冷而殘酷的世界永遠不會得到救贖。

然而大衛·芬奇在2014年完成了《消失的愛人》之後就沒有任何作品推出。計劃中和艾倫·索金再度合作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臨近開拍之際被索尼更換了導演,《龍紋身女孩》的續集的拍攝計劃也遲遲沒有了蹤影。一時間大家都十分好奇這位年近六旬的導演要怎麼樣繼續自己的職業生涯。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十二宮》(Zodiac)


就在觀眾們焦急等待的關頭,網飛在2017年上線了了芬奇與它們合作的新項目《心靈獵手》(Mindhunter),一個光聽故事簡介就充滿了大衛·芬奇自己風格的劇集,更何況他還在親自執導其中的三集。《心靈獵手》的故事聚焦在了上世紀七十年代FBI通過對連環殺手的訪談創建“心理側寫”(Profile)這套理論的過程,將會涉及到歷史上諸多窮凶極惡的罪犯。但是等到劇集正式上線之後,觀眾們卻大失所望。大衛·芬奇招牌式的冷峻的影像風格和凌厲的剪輯依然隨處可見,故事卻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沒有環環相扣的故事,沒有警探和罪犯的鬥智鬥勇,取而代之的是大段大段的訪談,節奏緩慢,情節拖沓。

這種的與預期強烈的不一致並非是某種失誤,更像是刻意為之。“心理側寫”對於大多數的觀眾早就已經是一個無比熟悉的概念,電視機的熒幕早就充斥著諸如《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或者《追輯:炸彈客》(Manhunt: Unabomber)這樣一抓一大把的刑偵破案劇集。主角們運用側寫的方式構建凶手的模型,抓住真凶的故事已經很難再拍出新意。與其照搬舊的套路,不如獨闢蹊徑,把敘述的重點放在了這套理論是如何構建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心靈獵手》不該被當作一部刑偵劇集,以精彩的追凶破案作為賣點;而是紀錄片,以歷史本來的面貌作為根本的目的。到了今年播出的第二季,紀錄片的風格則變得越發明顯。(第二季前三集同樣由芬奇本人擔當導演)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追輯:炸彈客》(Manhunt: Unabomber)


遵循著這樣的邏輯,更多與犯罪無關的情節被加入到了《心靈獵手》第二季之中。當時的社會背景,警局內部的工作環境,乃至於探員們的個人生活和心理狀態,每一個細節都在左右著“心理側寫”的構建過程。尤其是第二季最開始的第一集,完全沒有描述任何犯罪的情節,而是花費了所有的筆墨來描述新領導上任之後整個部門的運作情況,以此來反應新的偵破方式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面對多麼巨大的阻力。

在整個第二季中,探員們私人生活同樣擁有了更多的戲份。故事的敘述者從第一季的霍頓·福特(喬納森·格羅夫飾)變成了比爾·坦奇(霍特·麥克卡蘭尼飾),一個身材健碩,處事圓滑的中年男子。作為整個小組的領頭人,他的兒子卻被牽扯當地的一件兒童死亡的案件之中。面對妻子的懷疑,奔波在家庭和工作之間的比爾很快就對自己目前從事的項目產生了懷疑,長期與連環殺手打交道,是不是也對自己的孩子產生了致命的影響。劇中的頭號女主溫迪(安娜·託芙飾)則陷入了感情的困境。雖然她一直在為“心理側寫”提供理論支持,想要洞察每一個罪犯的犯罪動機,卻和自己的戀人都無法深入交流,最終導致了戀情的終結。更不要說在第一季就陷入困境的霍頓,在反覆折磨凶手作案動機的過程中,自己也處於崩潰的邊緣,隨時就將失控。“心理側寫”就像那個黑暗的深淵,在你凝視它的過程中也在逐漸被它吞噬。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深入感情漩渦的溫迪


在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劇情加入之後,“心理側寫”的對象在無形之中被擴大了。它不僅是一個破案的工具,而變成了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主人公們會不由自主地運用“心理側寫”觀察自己所接觸的一切,例如比爾開始分析自己退休上司的心態,甚至是熒幕前的觀眾都不會不由自主地運用“心理側寫”為主人公們畫出人格肖像。每個人即是觀察者也是被觀察者,每個人都在為了“心理側寫”的創立過程添磚加瓦。

當然《心靈獵手》的野心還遠遠不止這一層從連環殺手到普通人的推進。當第二季的後半段亞特蘭大兒童失蹤案被正式引入故事的主線之後,“心理側寫”的對象再一次擴大,當時整個的社會環境都成為了“心理側寫”的目標。

1974年的冬天,整個美國亞特蘭大市都被一股恐怖的氣氛籠罩著。黑人社區裡,一個個小孩接連失蹤。幾日之後他們的屍體就被發現隨意丟棄在城市的角落裡,死亡之前通常都受到了殘酷的折磨。當地的警察對此一籌莫展,百般無奈之下,FBI派出了他們新近成立的“心理側寫”部門,想要力挽狂瀾。但當比爾和霍頓正在開始介入調查之後,卻發現此前百試不爽的“心理側寫”忽然間失去了魔力。黑人和白人之間深厚的種族矛盾,當地警方陳舊的偵破方式和對“心理側寫”的懷疑,凶手高超的犯罪手法,每一件事都在阻礙案件的偵破。

貫穿後半季的亞特蘭大兒童失蹤案几乎可以當作是一部犯罪紀錄片來單獨看待,之前噱頭十足的大段採訪內容消失不見了,卻而代之的是各方勢力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裡相互角逐,互不相讓。為了增加這種真實的臨場感,在霍頓搬運十字架的段落,呈現在熒幕上的畫面忽然變成了老舊的記錄片樣式,不時出現的條紋和斑點以假亂真,甚至能讓人以為這是歷時上採集的新聞畫面。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酷似紀錄片的畫面

當“心理側寫”不再百試不爽之後,比爾和霍頓從無所不能的英雄還原成了凡人,掙扎於各方勢力之間,難以施展自己的能力。有時候他們會開始自我懷疑,這套基於個人經歷和情感分析的理論在面對現實的凶殺案時是否真能有所作為。正是在經歷了這種挫折帶來了無力感之後,兩個凡人才能靜下來心來觀察當時的整個社會。在亞特蘭大,真正製造犯罪的不是某個單獨人物的一時衝動,而是整個社會中黑人和白人之間不可消解得相互仇視。阻止破案的也不是犯罪份子高超的作案手法,而是各方勢力在利益角逐的過程中一次次喪失協同合作的機會,給罪犯留下了逃脫了空間。因此一個單獨給疑犯做的“心理側寫”並不會起到任何作用,需要的是為整個時代和社會環境,為其中的每一個人做一次“心理側寫”。

從這個角度來說,《心靈獵手》從始至終都沒和大衛·芬奇之前的作品脫節,而是一脈相承地延續了他之前的母題——一個無力平庸的凡人在異化的時代中苦苦追尋的凶手,最終認識到擊敗他的是這個黑暗的世界。在《七宗罪》中,這位凡人是那個剛剛上任七天的菜鳥警探;在《十二宮》,這位凡人是那個數十年苦苦追尋卻一無所獲的記者;到了《心靈獵手》,這位凡人則是創立“心理側寫”的FBI探員。無論最後成功與否,他們都是時代見證者。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自發組織起來查案的亞特蘭大黑人

直到第二季的最後十分鐘,亞特蘭大兒童失蹤案的嫌疑犯才被抓獲歸案。然而沒有人臉上露出了笑容,因為已經有二十個兒童失去了生命。亞特蘭大黑人和白人之間的種族矛盾並沒有緩解,城市中的各方勢力還在不停地爭鬥,抓獲凶手並沒有改變任何現實。之前的一場戲中,有人問霍頓:“符合側寫的臨界點在哪裡?四項要素還是五項,要是他不符合第六項呢?” 霍頓無言以對。其實無論是他還是觀眾都知道,側寫只是一個通過理論構造出的模型,並不是這個社會真實的寫照。真實的世界永遠都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和黑暗得多。

當然作為一部電視劇集,《心靈獵手》的故事還遠沒有完結,畢竟每集開頭一閃而過的那位BTK(Binding虐待Tyrannize殺害Killing)還未真的與我們的主人公展開較量。我們有理由繼續期待故事接下來的發展,期待大衛·芬奇完成它給整個時代做的“心理側寫”。

"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心靈獵手,為整個時代做一個心理側寫

文丨hzcneo

有趣而無用的人做著有趣而無用的事。豆瓣:hzcneo

編丨往事如煙

在所有好萊塢的名導之中,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可能是那個對連環殺手最情有獨鍾的一個。這種極其執著的迷戀貫穿了他的導演生涯,無論是早期一鳴驚人的《七宗罪》(Se7en),還是聲名鵲起之後的《十二宮》(Zodiac)與《龍紋身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甚至是講述婚姻關係的《消失的愛人》(Gone Girl),敘事的中心總是一件離奇的罪案。躲藏在黑暗中幕後凶手將尋找真相的偵探玩弄於股掌之間,冰冷而殘酷的世界永遠不會得到救贖。

然而大衛·芬奇在2014年完成了《消失的愛人》之後就沒有任何作品推出。計劃中和艾倫·索金再度合作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臨近開拍之際被索尼更換了導演,《龍紋身女孩》的續集的拍攝計劃也遲遲沒有了蹤影。一時間大家都十分好奇這位年近六旬的導演要怎麼樣繼續自己的職業生涯。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十二宮》(Zodiac)


就在觀眾們焦急等待的關頭,網飛在2017年上線了了芬奇與它們合作的新項目《心靈獵手》(Mindhunter),一個光聽故事簡介就充滿了大衛·芬奇自己風格的劇集,更何況他還在親自執導其中的三集。《心靈獵手》的故事聚焦在了上世紀七十年代FBI通過對連環殺手的訪談創建“心理側寫”(Profile)這套理論的過程,將會涉及到歷史上諸多窮凶極惡的罪犯。但是等到劇集正式上線之後,觀眾們卻大失所望。大衛·芬奇招牌式的冷峻的影像風格和凌厲的剪輯依然隨處可見,故事卻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沒有環環相扣的故事,沒有警探和罪犯的鬥智鬥勇,取而代之的是大段大段的訪談,節奏緩慢,情節拖沓。

這種的與預期強烈的不一致並非是某種失誤,更像是刻意為之。“心理側寫”對於大多數的觀眾早就已經是一個無比熟悉的概念,電視機的熒幕早就充斥著諸如《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或者《追輯:炸彈客》(Manhunt: Unabomber)這樣一抓一大把的刑偵破案劇集。主角們運用側寫的方式構建凶手的模型,抓住真凶的故事已經很難再拍出新意。與其照搬舊的套路,不如獨闢蹊徑,把敘述的重點放在了這套理論是如何構建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心靈獵手》不該被當作一部刑偵劇集,以精彩的追凶破案作為賣點;而是紀錄片,以歷史本來的面貌作為根本的目的。到了今年播出的第二季,紀錄片的風格則變得越發明顯。(第二季前三集同樣由芬奇本人擔當導演)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追輯:炸彈客》(Manhunt: Unabomber)


遵循著這樣的邏輯,更多與犯罪無關的情節被加入到了《心靈獵手》第二季之中。當時的社會背景,警局內部的工作環境,乃至於探員們的個人生活和心理狀態,每一個細節都在左右著“心理側寫”的構建過程。尤其是第二季最開始的第一集,完全沒有描述任何犯罪的情節,而是花費了所有的筆墨來描述新領導上任之後整個部門的運作情況,以此來反應新的偵破方式在實踐的過程中需要面對多麼巨大的阻力。

在整個第二季中,探員們私人生活同樣擁有了更多的戲份。故事的敘述者從第一季的霍頓·福特(喬納森·格羅夫飾)變成了比爾·坦奇(霍特·麥克卡蘭尼飾),一個身材健碩,處事圓滑的中年男子。作為整個小組的領頭人,他的兒子卻被牽扯當地的一件兒童死亡的案件之中。面對妻子的懷疑,奔波在家庭和工作之間的比爾很快就對自己目前從事的項目產生了懷疑,長期與連環殺手打交道,是不是也對自己的孩子產生了致命的影響。劇中的頭號女主溫迪(安娜·託芙飾)則陷入了感情的困境。雖然她一直在為“心理側寫”提供理論支持,想要洞察每一個罪犯的犯罪動機,卻和自己的戀人都無法深入交流,最終導致了戀情的終結。更不要說在第一季就陷入困境的霍頓,在反覆折磨凶手作案動機的過程中,自己也處於崩潰的邊緣,隨時就將失控。“心理側寫”就像那個黑暗的深淵,在你凝視它的過程中也在逐漸被它吞噬。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深入感情漩渦的溫迪


在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劇情加入之後,“心理側寫”的對象在無形之中被擴大了。它不僅是一個破案的工具,而變成了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主人公們會不由自主地運用“心理側寫”觀察自己所接觸的一切,例如比爾開始分析自己退休上司的心態,甚至是熒幕前的觀眾都不會不由自主地運用“心理側寫”為主人公們畫出人格肖像。每個人即是觀察者也是被觀察者,每個人都在為了“心理側寫”的創立過程添磚加瓦。

當然《心靈獵手》的野心還遠遠不止這一層從連環殺手到普通人的推進。當第二季的後半段亞特蘭大兒童失蹤案被正式引入故事的主線之後,“心理側寫”的對象再一次擴大,當時整個的社會環境都成為了“心理側寫”的目標。

1974年的冬天,整個美國亞特蘭大市都被一股恐怖的氣氛籠罩著。黑人社區裡,一個個小孩接連失蹤。幾日之後他們的屍體就被發現隨意丟棄在城市的角落裡,死亡之前通常都受到了殘酷的折磨。當地的警察對此一籌莫展,百般無奈之下,FBI派出了他們新近成立的“心理側寫”部門,想要力挽狂瀾。但當比爾和霍頓正在開始介入調查之後,卻發現此前百試不爽的“心理側寫”忽然間失去了魔力。黑人和白人之間深厚的種族矛盾,當地警方陳舊的偵破方式和對“心理側寫”的懷疑,凶手高超的犯罪手法,每一件事都在阻礙案件的偵破。

貫穿後半季的亞特蘭大兒童失蹤案几乎可以當作是一部犯罪紀錄片來單獨看待,之前噱頭十足的大段採訪內容消失不見了,卻而代之的是各方勢力在城市的每個角落裡相互角逐,互不相讓。為了增加這種真實的臨場感,在霍頓搬運十字架的段落,呈現在熒幕上的畫面忽然變成了老舊的記錄片樣式,不時出現的條紋和斑點以假亂真,甚至能讓人以為這是歷時上採集的新聞畫面。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酷似紀錄片的畫面

當“心理側寫”不再百試不爽之後,比爾和霍頓從無所不能的英雄還原成了凡人,掙扎於各方勢力之間,難以施展自己的能力。有時候他們會開始自我懷疑,這套基於個人經歷和情感分析的理論在面對現實的凶殺案時是否真能有所作為。正是在經歷了這種挫折帶來了無力感之後,兩個凡人才能靜下來心來觀察當時的整個社會。在亞特蘭大,真正製造犯罪的不是某個單獨人物的一時衝動,而是整個社會中黑人和白人之間不可消解得相互仇視。阻止破案的也不是犯罪份子高超的作案手法,而是各方勢力在利益角逐的過程中一次次喪失協同合作的機會,給罪犯留下了逃脫了空間。因此一個單獨給疑犯做的“心理側寫”並不會起到任何作用,需要的是為整個時代和社會環境,為其中的每一個人做一次“心理側寫”。

從這個角度來說,《心靈獵手》從始至終都沒和大衛·芬奇之前的作品脫節,而是一脈相承地延續了他之前的母題——一個無力平庸的凡人在異化的時代中苦苦追尋的凶手,最終認識到擊敗他的是這個黑暗的世界。在《七宗罪》中,這位凡人是那個剛剛上任七天的菜鳥警探;在《十二宮》,這位凡人是那個數十年苦苦追尋卻一無所獲的記者;到了《心靈獵手》,這位凡人則是創立“心理側寫”的FBI探員。無論最後成功與否,他們都是時代見證者。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自發組織起來查案的亞特蘭大黑人

直到第二季的最後十分鐘,亞特蘭大兒童失蹤案的嫌疑犯才被抓獲歸案。然而沒有人臉上露出了笑容,因為已經有二十個兒童失去了生命。亞特蘭大黑人和白人之間的種族矛盾並沒有緩解,城市中的各方勢力還在不停地爭鬥,抓獲凶手並沒有改變任何現實。之前的一場戲中,有人問霍頓:“符合側寫的臨界點在哪裡?四項要素還是五項,要是他不符合第六項呢?” 霍頓無言以對。其實無論是他還是觀眾都知道,側寫只是一個通過理論構造出的模型,並不是這個社會真實的寫照。真實的世界永遠都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和黑暗得多。

當然作為一部電視劇集,《心靈獵手》的故事還遠沒有完結,畢竟每集開頭一閃而過的那位BTK(Binding虐待Tyrannize殺害Killing)還未真的與我們的主人公展開較量。我們有理由繼續期待故事接下來的發展,期待大衛·芬奇完成它給整個時代做的“心理側寫”。

FBI沒搞明白的連環殺手,大衛·芬奇拍明白了

還未加入戰局的BTK殭屍未來劇集走勢的關鍵

深焦DeepFocus為今日頭條特約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